首页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举报
开通vip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2010年第10期 学 术 论 坛 (总第237期) ACADEMICFORUM NO.10,2010 (CumulativelyNO.237) 泛蜀蠢器蠢翼蹇聋冒晕翔的避篝性德瓣 林 霞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早期的先进 分子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中选择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 义进行传播,在“以英关为师”与“走俄国人的路”中选择了后者。早期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的实践性、传 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机械性的特点。 ...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2010年第10期 学 术 论 坛 (总第237期) ACADEMICFORUM NO.10,2010 (CumulativelyNO.237) 泛蜀蠢器蠢翼蹇聋冒晕翔的避篝性德瓣 林 霞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早期的先进 分子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中选择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 义进行传播,在“以英关为师”与“走俄国人的路”中选择了后者。早期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的实践性、传 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机械性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选择性传播;特点 [作者简介】林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教授, 江苏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9—0006—05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 义。从那以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早期传播,学术界有不少学者研究过这方面 的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但多数是侧重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 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极少有关于 选择性传播的论述。因此,本文拟对早期马克思主 义的选择性传播作一分析,以期对拓展马克思主义 传播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早期"的界定 国内多数学者将“早期”界定在“五·四”运动 前后,或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笔者认为,将早期 界定为十月革命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更符合这一 阶段的传播特点。在十月革命之前,虽然马克思主 义已经进人中国,但只是零星的译介,宣传也是十 分零碎杂乱的。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播 则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了解马 克思主义的愿望更加强烈,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陆续 被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有条件比 较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早期具有 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 李达等,开始初步地比较主动地选择性传播马克思 主义。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理论准 备,但是这个准备并不充分。因为党成立时马克思 6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间并不长,从十月革命算起也 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而且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时,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这使得我们党 还没来得及从事理论研究,做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救国救亡的革命中去。救亡 压倒了启蒙。然而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很快就显 现出它严重的后果,即大革命的失败。出现这种情 况和早期的传播特点有关。 二、选择性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也是中国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一)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文化界非常活跃。 各种思潮纷繁复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 “五·四”运动以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 启蒙运动,对于冲破封建束缚,提倡科学和民主,解 放思想,是有很大作用的。“五·四”运动的爆发, 又冲破了思想禁锢。从事新思潮介绍的,有各阶层 的各种人物,有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等。对西方的各种思潮、学说几 乎一概介绍的有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工读主义、 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以孙中 山、朱执信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赞成三民主 义,他们赞成革命,但认为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 更适合中国,幻想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国家社 万方数据 会主义,通过阶级调和来消灭资本家和工人的对 立。以粱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主张改良主义,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社会 主义”的幌子下以各种社会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 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小资产阶级社 会主义派别内部又有不同的流派。以刘师复、黄凌 霜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无政府主义,主张一切生产资 料归公,废除财产私有权和货币,一切生活资料都 可以自由取用;废除一切政府、军队等国家机器;幻 想通过暗杀、暴动推翻政府和资本家。以俞愉、许 绍棣为代表的一派宣传合作主义,希望通过组织合 作社,进行生产、分配、社会教育和建立政权,幻想 用和平方式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以 周作人、黄日葵等为代表的一派赞成新村主义,他 们介绍日本的“新村运动”,主张脱离现存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新社会。 从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传入中国的时 候,只是作为众多思潮中的其中一种被介绍到中国 来的。而且最初还不是占上风的一家。最初还是 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学习介绍西方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同时介绍进来的。如戊戌变 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 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 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孙中山、朱执信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学习和介绍过社会主义 学说。孙中山在研究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后, 提出了一些主张,如“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 之,不能完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 会主义为归宿”⋯(咖’等。当时在知识分子中信仰 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特别是无政府主 义的人,远远多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中国当 时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阶级观点和要求来解 释社会主义的,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思想领域发生了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科 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以李大钊、陈独 秀、李达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论战中坚守了马 克思主义的阵地,使科学社会主义在论战中得到了 深入的传播,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 还对各种救国学说和主义进行了冷静的反复比较 和缜密思考。陈独秀曾对社会主义的五种流派 (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工团主 义、行为社会主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说明。毛泽 东曾在新民学会会议上对当时各种救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 比较。他认为,在各种方案中,社会政策,不成办 法;社会民主主义,保护有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否 认权力;温和方法的社会主义,放任资本家。这些 都是“永世做不到”的救国方案。只有激烈方法的 共产主义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所以可以采用。 可见,中国的先进分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而是经过实践的比较、分 析以后才最终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确立了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某种理论之所以被选择并传 播,“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2】(P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传播,也是因为 “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应该细 细地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 的政治经济情形”[3】‘聊、拂)。 (二)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中选择了唯物 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但在早期的传播中主要是唯物史观和科学 社会主义,这是由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况所 决定的。 从1919年开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每周评 论》、《晨报》副刊、《国民》《建设》《东方杂志》等各 种刊物陆续刊载、节译或单独发行了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著作HJ。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分子已经能 够接触到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共 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 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政 治与经济》等。这一时期,早期的先进分子虽然初 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认为马克思 主义是由“社会组织进化论”(唯物史观,主要是阶 级斗争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论”(政治经济学,主 要是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运动论”(科学社会主 义,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组成。但可以看出,这 一阶段的著作多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得出社会主 义革命结论的政治性很强的经典著作,介绍和阐述 马列观点的著作也多是侧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 唯物史观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中只有 “阶级斗争学说”被充分展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和 当时中国面临的历史条件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 分不开。通过十月革命,中国人了解到“俄社会革 命出发点=唯物史观,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 政,目的=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5J。当时的中国 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唯 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阐 7 万方数据 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指出经济构造是社 会的基础,因此解决社会的根本之途,应该首先解 决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对先进的中国人是一个 巨大的启蒙,因为长期依赖,先进的中国人是从意 识形态的层面来解释中国与世界,而将社会物质生 产、生活排除在认识历史之外,所以革命总是以失 败而告终哺】。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对传 播内容的选择始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据不 完全统计,1919—1920年,国内介绍科学社会主义 的文章达40多篇;1921—1922年达30多篇一J。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系 统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 步人马克思主义者之列的同时,又成为传播马克思 主义的先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和深人发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被提上议事 日程,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 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正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的产物。但是,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 间还不长,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本 仅四、五本,其余的多为节译片段或对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的介绍,而且这个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者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存在着简 单化、片面化的理解,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建党 以前几乎没有提及。因此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理 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内容了解不深 入,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 针、政策,这是我党在幼年时期屡犯错误的原因 之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把马克 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有 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来。1923年以后,中国马克 思主义者除了继续宣传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以外,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 主义。不仅翻译介绍了大量唯物史观原著,还写出 了研究唯物史观的著作,如1924年出版的瞿秋白 的《社会科学概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对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以及对阶级、阶级斗争、国家、政党、领袖、宗教、艺 术等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果说李大 钊、陈独秀主要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方面传播了唯物 史观,那么瞿秋白则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 8 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 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4年出版的蔡和森的 《社会进化史》,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国内传播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1926年出版的 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 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编写、自成体系、 影响较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学说在“五·四”时期开始传播,李大钊、陈独 秀等对介绍剩余价值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 于当时革命实践的需要,传播和应用的重点是唯物 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关于中 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农村性质的论战的展开,亟需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而正是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引入,才得以对中国社会性质 有比较科学的把握。综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从最早的零星翻译和转译,到集中翻译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的原著,再从翻译走向编译、研究,这表 明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在不断加强。 此时已经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定位为诸多西方社会 思潮中的一种加以介绍,而是根据中国社会救亡图 存的需要将其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进行传播, 促进了中国人更加全面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 (三)“以英美为师”与“走俄国人的路”的选 择。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分子为了挽救日益 严重的民族危机,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 探索。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中 国先进分子而言,他们能够提出的救国方案只能是 “以英美为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 步深入的过程。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思想,掀起“求富求强”的运动,但西学融人 中国对中体产生了冲击。鸦片战争时期“师夷”的 朦胧目标也逐渐地清晰起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提 出“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并进行“百日维新”,试 图仿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严复大力传播西学,向 往英国式的民主。而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寻求救国 之路的顶峰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派以美国为蓝本,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 论和民主共和国方案作为思想武器,投身革命。但 是,在西方国家取得过一定成效的政治制度,移植 到中国却水土不服。人们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产生 迷茫,甚至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也产生了 怀疑。孙中山“思患预防”的补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十分典型地 反映了这一点。中国的先进分子期待有一种新的 救国模式出现。“五·四”前后李大钊、陈独秀、蔡 和森、罗家伦等人在文章和通信中对俄国革命和法 万方数据 国革命作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法国革命已经过 时,代表20世纪新潮流的是俄国革命。“走俄国 人的路”就是在这样的比较中作出的选择。究其 原因,一方面,十月革命胜利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 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其经济、政治条件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有一定 可比性,使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易于认同俄国的马 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俄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对于当时追求民族解放 和国家独立的中国人而言,它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 意义。此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苏俄,向中国 展示了它的友好姿态,与之前俄国的态度大相径 庭,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更有好感。于是,对西 方的幻想破灭,从“以英美为师”转向“走俄国人的 路”,成为一大批“五·四”知识分子的选择,这个 选择客观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选择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新 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 过程。 三、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一)传播内容的实践性。早期,马克思主义传 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 因而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和中国早期先 进分子的爱国热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一开始 传播就不是被当作一种只是纯粹的理论和学说,而 是被当作一种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功效的救国良 方来指导当时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实践。毛泽东 曾经说过,哪个主义能救中国我就研究哪个主 义‘8】(肿)。这种实践性始终贯穿在传播过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 列主义充满兴趣和向往,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 播的转折点。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列主义在中 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把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 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早期以传播唯物史观和科学 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也正是实践性的反映。从文 本看,早期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为主,如《共产党 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一系 列社会主义著作等,随着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 建立,又开始积极传播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这些 著作都具有现实性、实践性的特点。在近代中国 “救亡图存”的现实条件下,这对于直接应用和把 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服务于现实,有其积 极的现实意义。 (二)传播主体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早期传播,就其主体而言,涉及资产阶级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早期共产主义者。 他们大多数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为了其政治活 动的需要,不同程度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以梁启 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是最先介绍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决 定了他们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动机。他们坚持君主 立宪,反对社会革命,他们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主要是为了借西方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学说指导 下开展革命斗争的事实,胁迫清政府实行君主立 宪,为实现改良主义开辟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某种彻底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 方案看成是社会主义,甚至借用马克思主义宣传自 己的革命学说,他们把民生主义宣布为社会主义正 是这个意图。以江亢虎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在 传播无政府主义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 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无政府主 义比马克思主义更优越,进而想说服国人要以元政 府主义为理论指南。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 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马 克思主义拯救中国。由于这些人的共同努力,在中 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随着历史的演迸、实践的发展,主体出现了分化。 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少数人站到了马克思主义 的对立面,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悄悄脱离了联合 阵线。真正信仰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只是少数进 步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三)传播方式的机械性。早期的马克思主义 者仅仅是局限于机械的理论传播,未能全面准确把 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未能与中国的具体国情 相结合,所以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的失 败,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 由于反革命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实力悬殊。从主 观方面来说,在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我们党的政 策是正确的。但是在后期,由于党内没有解决民主 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 的领导机关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使革命遭到了失 败。这说明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 实践还没有完整准确的了解,没有使两者真正结合 起来,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突 出表现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对待民主革命的 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 谈到了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民主(下转第185页) 9 万方数据 条件,在这种进退维谷的状态中往往酝酿着危机。 [参考文献】 [1]炼石.中国婚俗五大弊端[J].中国新女界杂志。光绪33 年(1907年),(3). [2]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吴 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艾晶.民国时期城市女性离婚的难局一以平民女性为 例[J].海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4]严景耀.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J】.社会学界,19"28, (2). [5]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3. 【6]周叔昭.北平一百名女犯的研究[J].社会学界。1932。(6). [7]李喜所.民国初年生活观念和习俗的变迁[A].薛君度, 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与现念变迁【c】.北京:中国社会 生活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胡彩芬】 (上接第9页)革命的基本态度。他们指出,共产 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 制度的革命运动。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 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 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 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 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1】‘嘶一斯,。 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一般地讲到了无产阶级 应该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讲到了保持无产 阶级独立性和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革 命转变的问题。列宁在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 论中,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参加民主革命的重要 性。他指出,革命的结局取决于工人阶级是跟着资 产阶级跑,还是成为人民革命的领导者。 中国的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没有准确完整 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特别是 没有接受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以前,也曾经 有过不正确的认识。如中共“一大”只制定党的最 高纲领,并宣布社会主义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决定对现有政党采取进攻和排斥的态度,要求党员 不得同其他政党和团体有任何关系。这是对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同时,也反映 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够。如 何以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中国是个什么性 质的社会、能否立刻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什么 步骤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等问题,他们还认识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独立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局,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 【3]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5). 【5]吴艳东,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田子渝.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罔早期传播研究综述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3). [7]左玉河.论马克思主义在中目的传播[J].史学月刊, 1991。(4). [8]毛泽东生活档案:上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胡彩芬】 185 万方数据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作者: 林霞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刊名: 学术论坛 英文刊名: ACADEMIC FORUM 年,卷(期): 2010,33(10) 参考文献(8条) 1.毛泽东生活档案 1999 2.左玉河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91(04) 3.田子渝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03) 4.吴艳东;李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5.张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期刊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05) 6.李大钊全集 200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8.孙中山全集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lt201010002.aspx
本文档为【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041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7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1-19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