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政治重点笔记

2011政治重点笔记

举报
开通vip

2011政治重点笔记广东专插本加油站www.gddzs.com 站长原创作品,请勿商化,欢迎考生加入我们,本站想考生之所想,为考生提供免费的一切插本服务。 笔记说明: 本笔记参考书是2011年广东专插本官方公布参考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请使用者请勿改版转发。本笔记是由广东专插本加油站www.gddzs.com 站长原创作品,请勿商化。本笔记会在今后由彩虹陆续精编,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gddzs.com,红色标记为考试大纲涉及的知识点;绿色标记为2010年考题考...

2011政治重点笔记
广东专插本加油站www.gddzs.com 站长原创作品,请勿商化,欢迎考生加入我们,本站想考生之所想,为考生提供免费的一切插本服务。 笔记说明: 本笔记参考书是2011年广东专插本官方公布参考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请使用者请勿改版转发。本笔记是由广东专插本加油站www.gddzs.com 站长原创作品,请勿商化。本笔记会在今后由彩虹陆续精编,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www.gddzs.com,红色标记为考试大纲涉及的知识点;绿色标记为2010年考题考到的点。带有“*”标记是添加的新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欢迎加我为好友进入我的空间观看,欢迎加入2012年专插本政治讨论群40357634,群内会在每年的10月份以后会对政治给大家一个全面的免费辅导,由彩虹主持,我们一起学习政治,一起进步,相信我们用考生自己的力量壮大我们的学识,我们永远在一起。 www.gddzs.com网站是2011届考生自主建设的第一个非营利性的网站,期待您们的加入,我们愿意与您们在一起!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笔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3.刘少奇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进一步理论上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0年有考到) 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历史进程* ⑴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⑷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终于走上了正确轨道。党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第二次飞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科学的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10年有考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并及时吸取了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探索,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1.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2.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⑴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⑵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⑶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4.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5.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6.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后,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翌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统一战线的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5.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6. 江泽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10年有考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年有考到)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笔记)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思想路线的含义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各著作的时间和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从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偏离了,以至发生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⑴ 批判“两个凡是”,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⑵ 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⑶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⑷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具体意义,参读课本48-52)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他们之间的关系)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补充考纲: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⑵‘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⑶‘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10年有考到)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1.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 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 3. 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4.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2.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3.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补充考纲: 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⑴ “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⑵ “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 ⑶ “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 2.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年有考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小结的内容) *补充考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⑴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⑵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⑶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⑷ “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笔记)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的国情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⑴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形成及原因) ⑵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⑶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⑴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重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⑵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⑶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 ⑷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4.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⑴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10年有考到) ⑵ 封建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⑶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⑷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⑴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⑵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⑶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⑴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⑵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⑶ 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首先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区别与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⑴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⑵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⑶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⑴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⑵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⑶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⑷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⑸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 ⑴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⑷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武装斗争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⑴ 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⑵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 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笔记)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性质)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居于领导地位,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必要性: ⑴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⑵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⑴ 农业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10年有考到)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发展高级社。 ⑵ 手工业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办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 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⑴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⑵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⑶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具体参照课本)* 1) 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2)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3)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0年有考到)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⑴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 ⑶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⑷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⑴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⑷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笔记)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表现在: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3)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原因 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但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第四,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第五,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六,提出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 3. 其它领导人的积极的贡献 第一,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第二,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 第三,陈云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⑴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⑵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⑶ 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四,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 第五,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所有这些,为毛泽东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⑴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⑵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⑶ 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⑷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
本文档为【2011政治重点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03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8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15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