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周易_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_周易_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举报
开通vip

_周易_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周易研究 � � � � 年第 � 期 �总第五十五期 � 《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陈 赞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 上海 �。。。� � �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 系 , 上海 �。。。� �� 摘要 �《周易》体现 的是周代的哲学 意识 , 它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 , 强调实在本身 的未完成性 以 及人对于实在的参与性 。 《周易 》对于实在的理解完全建 立在阴阳观念 上 。 阴阳在《周易》主要 不是两种 气体 , 而是隐显或幽明 。 在《周易》体系中 , 阴阳构成了实...

_周易_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周易研究 � � � � 年第 � 期 �总第五十五期 � 《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陈 赞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 上海 �。。。� � �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 系 , 上海 �。。。� �� 摘要 �《周易》体现 的是周代的哲学 意识 , 它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 , 强调实在本身 的未完成性 以 及人对于实在的参与性 。 《周易 》对于实在的理解完全建 立在阴阳观念 上 。 阴阳在《周易》主要 不是两种 气体 , 而是隐显或幽明 。 在《周易》体系中 , 阴阳构成了实在的根本特征 , 以阴阳为中心的世 界观具有不可 测度 、未决定性的特征 , 实在的显现总是具有新奇的面相 ,不断的自我更新是实在的本性 � 而且 , 实在的显 现具有时间性的特点 � 《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不是建立在 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上 , 而是 以人与实在的交互 参与 、 彼此渗透为基础 , 实在通过人的参与而成为实在 , 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 到人性的水平 , 随时的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的基本途径 。 关挂词 � 周易 � 阴阳 � 实在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一 � � � � �� � � � �� �一 �� � � 一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1 ∃ ∀ 2少i , h n a n d Ya n g e o n s t i t u t e s t h e b a s i e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r e a l i t y . T h e w o r l d o u t l o o k w i t h 竹n 一少a n g b ein g t h e eo re 15 e h a ra e te riz ed w it h u n P re d ie ta b ility a n d u n d e e id e d 一n e s s a n d t h e r e a l i t y a l w a y s a p p e a r s w i t h n o v e l t y , h e n e e e o n s t a n t s e l 卜ren ew ing fo rm s th e n ature o f reality. B esid es , t h e a p p e a r i n g o f r e a l i t y h a s t h e p ro p e r t y o f t i m e . T h e i m p l i e a t i o n o f r e a l i t y i n Zh o “少i 收稿日期 :2002一 03一09 甚金项 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陈赞(1973一) , 男 , 安徽怀远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 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 4 8 一 o bj e e t , b u t o n t h e m u t u a l P a r t i e i p a r i o n a n d m u - t u a l p e r m e a r i o n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a n d h e a v e n . T h r o u g h h u m a n ‘ 5 p a r t i e i p a t i o n , R e a l i t y b e e o m e r e a l i t y , a n d h u m a n e n h a n e e s i r s e l f r o t h e r e a l m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 T h e w i s d o m o f e h a n g i n g w i t h t i m e 1 5 z u s t t h e b a s i e a p P r o a e h f o r h u m a n t o P a r t i e i p a r e i n t o r e a l i t y . K e y w o r d s : 八ou夕i ;Yi n a n d Ya n g ; re a liry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区别于夏商的《归藏》与《连 山》, 它是周代哲学意识的集 中体现 。 周代的哲学意识肇始于殷周之际的政治鼎革 。 本来隶属于大邦殷的小邑周在政 治上却战胜了大邦殷 , 但其在文化上却仍然是大邦殷 的“殖 民地 ” 。 这种局面使周代知识 阶层面临着政权合法性的解释问题 。 在周代之前 , 政权合法性的源泉在于天帝 、 天命 , 但 是 , 这种构想很难解释周取代殷的合法性 :天命为什么会转移呢 ? 周代知识阶层把人的因 素纳人到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之中 , 提出了 “ 以德配天”的命题 , 这一命题确立了周代哲学意 识的基本方向 。 “配天 ”蕴含着天人之辨上的深刻抉择 :通过人道来顺应天道 , 与天道 相 配 。 “配”既意味着人道在天道之外具有的独立价值 , 也意味着天道与人道之 间的所有关 联方式都必须建立在人道的地基上 。 而且 , 周代对于天道有了不同于夏商 时代 的独特理 解 。 在《尚书 · 泰誓(中))) 中 , 可以发现如下的观念 :“天视 自我民视 , 天听 自我民听 。 ”在这 里 , 天命必须以人为依归 , 天道必须以人道为其具体 内容 。 正是在这里 , 我们可 以看到周 代哲学意识的基本方 向:它意味着一种把人道从天道的笼罩下独立出来 、 以人承天的总体 性规划 。 《易传 》虽然成书晚于《易经》, 但是 , 就其 以“继善成性 ”学说完善以人道继承天道 的精神方向而言 , 它展现的正是周代的哲学意识 。 在这种视野中 , 我们似乎可以更为深刻 地理解《周易》。 一 、阴阳概念的原始意义 在《周易》思想体系中 , 阴阳是最为重要的概念 。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的卦象安排 , 向 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模型 , 在这个模 型中 , 阴阳具有渗透一切的普遍性 。 不难看 到 , 每一个具体的卦象均是由阴 (一一 )阳(一)两艾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构成的 。 要理解 《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 , 必须正确的解释阴阳这一对 隐喻 (m et aP h or )的真正 内涵 。 在今天对于 阴阳 的解 释 中 , 具有 主导性 的观 点是 把阴 阳理解 为两 种不 同性质 的 气—阴气与阳气 。 气不是现成的实体 , 而是流动着 的状态与过程 , 因此 , 阴气被理解为受动的 、消极的 、 向下的运动 , 而阳气则被理解 为主动 、 积极 、 向上 的运动 。 当阴阳被解释 为气 , 也就获得了一种力性的解释 。 也就是说 , 阴阳已经被理解为两种不同的力 (for ce ) 。 事实上 , 唐君毅先生就曾经明确认为 :“中国思想 中所谓气 , 则 皆为一能 自动者 , 因而亦可 以说其本身即包含力者 · ·… ‘其能表理之能 , 即是力 。 ” [lj 古典时代的气的概念就是现代哲 学中的力 。 历史地看 , 在唐君毅之前的章太炎那里 , 这一点已经被明确地认识到了 。 章太 炎曾经指出 :“诸儒所谓气者 , 应改称为力 , 义始相应 。 ” [21 从逻辑上看 , 把阴阳解释为实在 结构中本有的两种力 , 两种运动方式 , 或者两种力的冲动 , 并非没有道理 。 在现代西方生 命哲学和意志主义哲学 中 , 可以屡屡发现对于这两种力的描述 。 但是 , 上述解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 , 它就是《周易》中阴阳概念的原始含义 。 从整体 上看 , 在《周易》的世界模型 中 , 我们还看不到气的概念 , 至少气的观念对 于《周易 》并非主 导性的东西 。 事实上 , 台湾学者罗光曾经正确指出 :《六经》没有以气为哲学名词 , 用 以解 释宇宙和人生 ;《易经》讲阴阳 , 但没有与气联系在一起 ;至于阴阳两气的表达 , 已经是后代 49 的词汇 , 属于注解《易经》的用词 。 [3j 因此 , 阴阳的原始含义 , 是不能通过气来加以说明的 。 那么 , 阴阳的概念应该在什么层面上加以理解呢 ? 《说文》把阴 、阳的原始含义解释为 幽暗(隐) 、光明 (显 ) 。 古代人有见于河流之南 、山之北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 故称之为阴 ; 阳光所至之山南 、河流之北 , 为阳 。叫 可见 , “ 阴阳”一词与明暗或隐显有关 。 在“阴暗” 、 “阳 明” 、 “ 阳奉阴违 ” 、 “阳儒阴释 ”等词汇中 , “ 阴阳 ”二字仍然保 留着这一原始含义 。 在董仲舒 那里 , 阴阳还是一组与明暗 、 隐显有关的词汇 。 作为“相反之物” , 阴阳二者“或 出或人 ” , 总 是不能同时给予 , “不得俱出” , 总是或隐或显 。 [5j 阴阳的这种原始含义在汉代的扬雄那里 得到了明确的揭示 。 扬雄曾经模仿《周易》作《太玄》。 在《太玄》这部著作 中 , 扬雄指出 , 昼 夜的更替所蕴含的明暗或隐显 的转换 , 才是阴阳概念得以建立 的根本条件 , 甚至阴阳概念 就是隐显或明暗本身 。 “一昼一夜 , 阴阳分索 。 夜道极阴 , 昼道极阳 。 ” “莹天功 明万物之谓 阳也 , 幽无形深不测之谓 阴也 。 ” [6j 明 (显 )之谓 阳 , 幽 (隐 )之谓 阴 。 换言之 , 阴阳必须作为 一种光态的语 言来解读 , 阴是指主体经验中当下不可见的隐性的层面 , 或者说 , 事物当下 “不在场” ( ab se nt ) 的面相 , 而阳则是主体经验中当前可见 的显性层 面 , 或者说 , 事物当前 “在场” ( Pr e se nt ) 的面相 。 笔者认为 , 对于 阴阳概念的如上理解 , 可以切近《周易》所指示 的智慧形态 。 二 、未决性与新奇性 :以阴阳为结构的实在之根本特征 当《周易》把阴阳作为世界模型的结构性要素时 , 这一点意味着它对于实在的如下理 解 :任何事物总是具有当前可见的一面 (显性的阳面)与当前不可见的一面 (隐性的阴面) , 实在本身就表现为这两个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 《易传》深刻的理解这一真理 , 并用 “一阴 一阳之谓道”来表达这一真理 。 这一真理突出的是 , 世界一半是透明 (阳 、可测 )的 , 一半则 是不透明(阴 、不测)的 , 二者之间的交互渗透构成 了世界的总体性特征 , 存在 (道)的本性 就在幽明之间一往一复的运动之中 。 因此 , 《周易》所理解的世界具有不可测度 的 、未被决 定的特征 , 非现成性是作为实在的重要维度出现的 。 对于《周易》而言 , 实在不可能 以狭义 的知识的形式给出 , 不能成为西方近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适当话题 。 因为 , 在《周易》 的世界理解中 , 阴阳与 “神” 、 “妙” 、 “不测 ”是联系在一起的 :“阴阳不测之谓神” 、 “神也者妙 万物而为言也” 。 ((( 系辞上 ))) 阴阳构成 了实在的内在结构 , 也就是说 , 不透 明性 、不可见 性 , 成了《周易》世界观的主导特征 。 在这种世界观中 , 一切都具有 内在的未决定性 , 一切 都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动过程中 , 没有现成的秩序模式可以范 围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周 易》把 自己的实在观念表述为 :“不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 《系辞下》) 世界的不可测度性表明世界本身所具有的神奇的 、神秘性的特征 。 从逻辑上看 , 世界 的不测性本身就包含着世界的新颖性 。 因为 , 只要世界是不测 的 , 那么 , 它同时就是未被 决定的 , 世界在主体那里 的显现也就不可能一并给出 , 而总是显现它 的某些侧面 , 而不是 全部 。 这样 , 世界在每时每刻都会以某种未知 的 , 因此也是新颖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 所 以 , 《易传》把 ‘旧 新 ” ( 新颖)视为世界 的基本原理 。 ‘旧 新之谓盛德 , 富有之谓大业 。 ” ((( 系辞上 ))) 实在的根本特征 (天地之德)就是不断的自我更新 , “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 日新 ” , ((( 大学)}) 。 《周易》对于世界新奇性的理解 , 与周代的哲学意识也是一脉相承的 。 《诗经 · 大雅 · 文王》曾谓 “周虽旧邦 , 其命惟新” 。 后来 的《礼记 · 大学)}9 {用 了这句话 , 按照朱熹 的解释 , 这句话的意思是 :“周国虽旧 , 至于文王 , 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 而始受天命也 。 ”川鼓 舞人们走在 日新的道路上 , 如同实在那样 , 日新其德 。 周代的知识阶层把这一观念概括为 50 “作新 民 ” ( 《尚书 · 康浩))) 。 朱熹指出 :“鼓之舞之之谓作 , 言振起其 自新之 民也 。 ”川 换言 之 , 周代的统治者把引导人们 自我更新 、 日新其德视为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 自我的不断 更新既是实在本身的内在要素 , 也是主体参与实在的最为基本的途径 。 三 、 阴阳观念与实在的时间性 在《周易》的世界观中 , 世界具有内在的未决性 , 实在的显现总是以侧显的方式显现其 某些层面 , 而不是全部 , 随着主体参与实在的深人程度 , 实在的显现也就更进一步 , 但是 , 不管人们对于实在的认识如何深人 , 实在本身对 于主体来说仍然具有某种未知的因素 。 换言之 , 主体的实在经验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 在这样 的世界观中 , 世界的开端与起源就不 是 固定的 , 静态的 , 而是如《荀子 · 大略 》所说“天地之始今 日是也 ” , 天地之始发生在今 日 , 天地之终同样也发生在现在 , 所有的终结都不是完成 , 而只是新的开始 。 “今 日”也即当下 意味着一个特殊的时刻 , 实在的始终都发生在这一 时刻 。 而时间也正是这样一种时刻的 连绵 。 因此 , 实在与世界在《周易》那里 , 都是未完成 的 , 永远充满 了新 的可能性 。 所 以 , 《周易》六十四卦组成的世界模型中 , 象征着终结与完成的 “既济 ”并不是对于宇宙的最后 的安排 , 而是被安放在象征着非终结性 、非完成性的“未济 ”之前 , 换言之 , 在《周易》中 , “既 济”被表述 为“未济 ”的一种形式 , 任何一种形式的完成与终结都是始终循环链条的一个环 节 , 在它之后的往往是新的开始 。 这就是《周易》“乾 ”卦《象传 》所谓 的“大明终始”所 蕴含 的真理 。 〔8口 这一真理充满着对于始与终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 《周易》不言 “始终 ” , 但言“终始 ” , 又 言“大明 ” , 充分彰显了这一真理的复杂性与深邃性 。 “终始 ”这一表述意味着 , 《周易》对于 终结的特殊理解 :事态的终结不是完全 的结束与彻底 的完成 , 相反 , 它把人们引向新的开 始 。 这种把终结聚集在 自己 的规定中的新 的开始 , 在《周易》中被概括为 “大始 ” : “乾知大 始 , 坤作成物 。 ”乾的本性就在于不断的重新开始 , 在它那里 , 永远没有完成与终止 , 坤的本 性就在于完成 、成就与利导 。 但是 , 乾坤不独用 , 乾坤并建 , 相互不离 , 彼此渗透 。 中国古 代易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于《周易》的如上哲学意蕴有着深刻的理解 。 他把始终的辩证 关系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为 :“始以肇终 , 终 以集始” , 图 “历终而知始 。 大始者不匾 ” 。〔10j 正是通过对于始 终关系的如上理解 , 我们看到了一种深刻的时间意识 。 时间已经被 明确提升到宇宙一本 体论的高度 , 它决非实在之可有可无的因素 。 在《周易》思想体系中 , 时间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 。 “天地之大德 曰生 ” ((( 系辞 下》) , “生生之谓易 ,’( 《系辞上 ))) 。 易是变易 。 对于《周易》而言 , 变化是普遍的而且是全幅 的 , 同时也是实在的本性 。 这一点意味着创造性或生命的创造被理解为实在 的所有层级 之根基 。 〔“〕时间的角色就在于它 向我们展现了实在结构中具有创造的力量和层面 。 当然 这一点也根基于我们的时间意识与实在的经验模式之 间的交互关系 。 从这两者 出发 , 都 把我们引向《周易》的阴阳观念 。 柏格森在《可能与现实》一文中曾经指 出:时间的功能在于阻碍事物的同时给出 。 [12 〕¹ 事物不能同时给出 , 而总是显现它的某些层次 , 也即阳面 ;那些在当下属于阴面的层次 , 都 不能在当时显现 。 可见 , 正是通过时间 , 才有了实在 的侧显这样一种方式 。 或者说 , 实在 0 伊利亚 · 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时间 、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n 页)一书有引用 。 5 1 的侧显正是实在的时间性的表现 。 阴阳的观念与时间的意识的相关性 , 在这里也可 以发 现一些消息 。 在《周易》中 , 在具体的时间段落中 , 我们的实在经验总是触及实在的某些方 面 , 而不是全部 ;在不同的时段 中 , 我们触及 的又是实在 的不 同侧 面 。 在具体时刻被我们 的经验所触及的正是阳面 , 未被触及的正是阴面 。 阴阳不是两种不 同的实在 , 而是实在的 两种同时同撰的显现层次 。 按照王夫之对于《周易》的解释 , “ 幽明 (阴阳)之为一物 , 而但 以时为显藏也” 。川 阴阳的交替变换 , 使得实在也在随之而显现其不同的层 面 。 在《周易》 所提供 的世界经验模式中 , 阴阳概念具有最为基本性 的意义 , 而阴阳本身又是以时间为其 主轴的 。 在这里 , 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与阴阳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法国汉学 家格拉 内(G ra net )在其《中国思想》中指出 , 时间概念和 阴阳交替浑然一体 。 [ls 〕阴阳既是 实在的内在的结构性要素 , 又是实在的时间性的起源与表现 。 事实上 , 汉语把时间表述为 “时光 ” 、 “光阴” , 这一表述本身表现了对于时间与阴阳关系的一种洞察 。 因为 , 在 “时光” 这一词语中 , 时间成了光这样一种象征 , 光所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有两个层面 , 可见的阳面 与不可见的阴影 。 在 “光阴”这一表述中 , 这两个层面都被包含在其中 。 我们可以断言 , 正 是通过阴阳概念 , 《周易》描述的实在才具有 了时间性 的特点 。 四 、人与实在的互动模式 任何一种对于实在的描述 , 都不能不触及人与实在 的关系问题 。 《周易》也不能不如 此 。 但是 , 在《周易》世界中 , 人与实在之间并没有被设置为主体与客体 。 换言之 , 主体一 客体的模式 , 对于《周易》是陌生的 。 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也是人类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模式 之一 , 但是 , 这一模式被赋予优先的地位 、 得到突 出的强调 , 则是在西方近代思想传统 中 , 特别是在从笛卡尔开始的西方哲学中 。 按照这一模式 , 实在具有客体的特点 , 它必须从主 体那里获得 自己存在的合法性根据 , 对于实在的认识必须以对于主体 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 海德格尔说 :“作为一个怀疑者 , 笛卡尔迫使人们 以这样的方式怀疑 :他引导他们把他们 自 己 、他们的 ‘我 ’作为思考对象 , 这样 , 这个 ‘我 夕 、 即人 的主观渐渐地被称为思想的主要对 象 。 由此产生了现代的 ‘我一 观 ’ ( I 一 vi e w p oi nt ) 及其主观主义 。 不过 , 哲学本 身也就多 了 一种深刻的认识 :哲学必须以怀疑开始 , 必须对认识活动本身 和认识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 而且必须建立起一种认识的理论 , 然后建立一种关于世界的理论 。 由此认识论成为哲学 的基础 ” 。 [l’〕按照这种主体一客体的模式 , 实在依赖于人 的思想才能被认识 , 实在必须于 人 的理性保持一致 。 如此一来 , 实在的经验 中存在的当下不能显现 的阴面就被否定 了 。 因此 , 实在的不测性与未决性都无有容身之处 。 在这种模式中 , 可以看到的只是人作为主 体所具有的君临一切的傲慢与自负 。 《周易》所理解的人与实在的关系 , 仍然是在周代哲学意识的精神方向上运行 的 。 在 《尚书 · 洪范》中 , 我们看到的是主体敬用 “ 五事 ,’( 貌 、 言 、 视 、 听 、 思 )以顺 “五行 ” ( 水 、 火 、 木 、金 、土)的表述 。 五行不是宇宙的五种实体性要素 , 而是实在生成运动的五种基本的活 动方式及其过程 , 而五事则是人 自身的外部举止与内在意识活动 。 敬用五事的 目的在于 顺应五行 , 在这里体现的是周代哲学意识以人承天的传统 。 这一传统强调在人之外没有 独立 自存的实在 , 实在与人具有相互渗透的特征 。 《周易》所 提供的以阴阳为核心的实在 之经验模式 , 就把主体与实在融合为一体 。 阴阳固然是实在 的根本特征 , 但是 , 脱离 了实 在的显现 , 脱离 了主体对于实在的经验 , 这一 特征就很难想象 。 因为 , 阴阳一旦被理解为 幽明或隐显时 , 它的含义也就不能够脱离人的知行过程来加以界定 。 所谓阴不过是人当 52 下不能经验的层面而已 , 同样 , 阳是人的当下经验中可以触及的层面 。 可见 , 在《周易》中 , 实在的特征不能脱离人的参与加以决定 。 换 言之 , 实在是通过人的参与才得 以成 为实在 的 。 这一参与是交互性的 。 事实上 , 《周易》把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一种相继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继之者善 也 , 成之者性也 。 ” ((( 系辞上 ))) 实在本身就是一阴一阳 , 也即幽明之间彼此交错 的运动 , 但 是 , 实在本性的成就必须建立在人的参与上 , 人以 自己 的参与 , 承继着实在 , 推进着实在 , 把实在推进到凭借自身力量所难以达到的水平 。 当然 , 这种参与也正是人 自身的存在方 式 , 按照《周易》的理解 , 人正是通过对于实在的参与才把 自己转化为“大人 ” , 才将 自身提 升到人性的水平上的 :“夫大人者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 其吉凶 。 ” ((( 乾 · 文言 ))) 对于以不测 、未决为特征 的世界观而言 , 人必须培育的是适应未知事物的能力和智 慧 , 《周易》把它概括为 “随时”的智慧 。 “天地盈虚 , 与时消息 。 ” ((( 丰 · 象传》) “随时之义大 矣哉 !” ((( 随 · 象》) “应乎天而时行 , 是 以元亨 。 ” ((( 大有 · 象))) 从逻辑上看 , 只要实在 的特 性中充满着阴阳不测 的往来运动 , 那么 , 随时的观念就会被提升到宇宙一本体论的高度 , 就会被提升为普遍的法则 。 因为 , 不测 、未决 的世界观要求的正是随时的智慧 。 而随时 , 正是人参与实在最为基本 的途径或法则 。 通过 以上讨论 , 可以看到 , 作为周代的哲学意识 , 《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 , 建立在阴阳 概念的基础之上 , 通过阴阳的概念 , 实在具有了不可测度性 、 ;秩序的未决定以及新奇性 , 也 正是通过阴阳的概念 , 实在具有了时间性的结构 。 《周易》对于实在 的理解 , 不是建立在主 体一客体的模式上 , 而是以人与实在的交互性 、互动性的参与或渗透为基础 。 参考文献 : 〔1〕唐君毅.唐 君毅全集 :第十八卷〔M 〕.台湾 :学生 书局 , 1 98 0 . 21 7 一2 18 . [2〕傅杰.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仁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 99 7 . 2 9 7. 〔3〕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 :第一册[M 〕.台北 :先知 出版社 , 1 9 75 . 4 09 .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1 9 9 7 . 7 31 . [ 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 」.北京 :中华书局 , 1 9 9 6 . 3 4 2 一3 4 5. [6〕郑万耕.太玄校释「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 1 98 9 . 2 60 一2 6 2. 仁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 1 9 9 6 . 5 . [ 8 皿林丽真 (L i一e h e n L i n ) . T h e C o n e e p t s o f T i m e a n d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B o o 左。 厂C h a o g e an d th e ir D e v elo p m e n t[ A 〕. T im e and SP aee :n C hioese C ulture[C〕.edited b y C hun一 e h i e h H u a n g a n . 1 E r i k Z u r e h e r . L e i d e n , N e w Y o r k a n d K 6 l n . 1 9 9 5 . 9 3 一9 5 . 〔叼王夫之.船 山全书 :第 一册〔M 〕.长沙 :岳麓书社 , 1 9 9 6 . 10 23 , 5 2 0. 〔10 」王夫 之.船 山全书 :第 五册〔M 」.长沙 :岳麓 书社 , 1 9 9 6 . 1 10 . 「1 1〕成中英.时 间之层级论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A 」.成中英.知识与价值—和谐 、真理与正义 的探索〔C〕.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 8 6 . 9 1 . 〔22」H .B ergson.Oe uvres〔M 〕.P aris:P resses U niversitaires de Franee , 1 9 5 9 . 1 3 3 1 . [ 1 3 〕克 罗德 · 拉尔.中国人思维 中的时间经验和历史 观〔A 」.路易 · 加 迪 , 等.文化 与时间「C」.杭州 :浙 江人 民出 版社 , 1 9 8 8 . 3 9 . [ 2 4 〕M artin H eidegger.W 人a t i: a 几i, g ? [ M 〕. translated by w . B二 B a: to n , J r . , a n d v e r a D e u t s e h , C h i e a g o , 1 9 6 7 . 9 9 . 责任编辑 :刘玉建
本文档为【_周易_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92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1-12-28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