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每日好书推荐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每日好书推荐

举报
开通vip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每日好书推荐 木心先生(1927.02.14—2011.12.21)   木心先生于 21 日凌晨三时在乌镇去世 陈丹青:木心一个无解的迷 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琼美卡随想录》 《鱼丽之宴》、《即兴判断》等 分享:@每日好书推荐 (微博  | 博客  | 微盘 )     木心,1927 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 年定居纽约。从 1984 年起,台湾洪范、圆神、远流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木心作品,包括:散文集《琼美 卡随...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每日好书推荐
木心先生(1927.02.14—2011.12.21)   木心先生于 21 日凌晨三时在乌镇去世 陈丹青:木心一个无解的迷 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琼美卡随想录》 《鱼丽之宴》、《即兴判断》等 分享:@每日好书推荐 (微博  | 博客  | 微盘 )     木心,1927 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 年定居纽约。从 1984 年起,台湾洪范、圆神、远流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木心作品,包括:散文集《琼美 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 《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 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木心先生于 2011 年 12 月 21 日凌晨三时在乌镇去世。   老田埂 :#乌镇消息#: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昨晚在家乡驾鹤仙去。 孙木心原名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 年生于乌镇东栅。1982 年移居纽约, 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出版书籍 10 多部。他的画成为 20 世纪中国画中第一位 被大英博物馆收藏。2005 年闻乌镇实施保护,在乌镇景区邀请下,毅然回家定 居至今。 @新周刊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木心, 1927.02.14—2011.12.21) @南方人物周刊 :#今日面孔#木心:著名作家、画家木心先生今天凌晨三时在 家乡乌镇去世。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他一直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 和传奇人物。在本刊上周举行的魅力 50 人活动中,木心先生的弟子陈丹青还为 他写了颁奖词并替他领奖,称之为“这个时代最富于传奇和启示的作家”。 http://t.cn/SVL4MW @每日好书推荐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 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 —— 就此变成自己少 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木心《鱼丽之宴》 @微杂志 :我把最大的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都耗在“人”的身上,颠沛流离,莫 知所终。最高的不是神,是命运。神也受命运支配——古希腊人如是解,余亦如是 解。命运无公理,无正义,无目的,故对之不可思,遇之不能避。命运的最终诠释: 无所谓命运。——木心(12 月 20 日,木心先生作古。我们又少了一位良友。) @每日好书推荐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 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 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 就懂了。——木心《从前慢》 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本报记者  曹雪萍 http://www.gmw.cn 2006‐07‐19  来源:新京报  9 月 8 日回国的机票已经放在木心书桌的抽屉里了,他时常会下意识地拉开 抽屉看一看。对于此次回到在他眼里似乎更像舞台布景的乌镇,似乎多了些味道, 自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后,一时间有关木心现象的争论曾掀起 了文坛不小的波澜,但似乎仅仅就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就盖棺定论为时过早,本 月,木心的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出版,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也将由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远在纽约的木心,他强调,自己绝对 不是什么“神话”。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了他更多的作品之后能认识一个真实的木 心。 木心是谁?”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 统的文学作者……”陈丹青说。“木心是藏匿在纽约 25 年的华人作家。”一读 者说。“木心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调笑时代,即使算作文化奢侈 品,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也很难松弛从而成为文化奢侈品。”三联杂志主编朱 伟在博客上撰文。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一个作家的作品即是他的响器, 我们在阅读过作品之后,回到他成长的历程中,一起感受一个旅居纽约的作家的 赤子之心。 2005 年 4 月 16 日,木心在上海。陈村摄 ■人物名片 木心 1927 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 年定居纽约。从 1984 年起,台湾洪范、圆神、远流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木心作品,包括:散文 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 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 《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立志做丹青师傅 海明威说:“不幸的童年或许会造就作家。”在木心看来,他的童年也是不 幸的:江南庄园的上空布满守旧思想,老式家长大多期盼孩子从事法律、医学, 但幼年的木心却迷恋绘画与文学。姑妈说他“将来要做丹青师傅呢!” 木心在电话里笑说这段往事:“结果呢,不小心真的做了(陈)丹青(的) 师傅”。日后他告诉年轻人: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 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这就是艺术之 所以伟大!” 木心小学时代作文优秀,但有时也偷懒,他央求姐姐:“帮我开个头!”姐 姐便执笔破了题,他说:“你这样写,叫我怎样接得下去呢?”姐姐嗔道:“真 笨!”承之转之,全文已得四分之三。弟弟说:“最后的感想最难了!”姐姐说 “这有何难?!”捉笔草就扔给他———“很多人会夸耀自己的童年多么聪敏, 我却写自己的傻气。这好比在交际场合,炫耀自己的人跟前是围了几个听众,听 一会也就散了,最后赢得掌声却是那笨拙的叙述者。” 木心童年的老师是私塾先生,课堂是茅盾书屋,他时常泡在那里,如鱼得水。 但他不是书呆子,对写作与人世的热情,从未消退。至今让木心称快的是,他的 退稿记录是零。“其实当时写得很烂”,他回忆道,“自己也学张爱玲写农村, 其实根本没有去过农村。”他也学瓦格纳,倾心于悲剧的美,写到最后,所有角 色都死了,只好写鬼魂出场。 冷观《此岸的克里斯朵夫》 15 岁,木心离家去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后转入杭州艺专继续学习。在回忆 体小说《此岸的克里斯朵夫》中,他写到一位后来去台湾的艺专老同学席德进: 他一辈子做艺术梦,却不得法,人说艺术是浪漫的,他就浪漫;人说艺术是唯美 的,他就唯美,死后入柩,居然身着清朝官服。“如就当时所知的已经成型的人 物而言,其中最卓荦者,也不过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的遗腹子……中国没有顺序的 ‘人的觉醒’‘启蒙运动’,缺了前提的‘浪漫主义’必然是浮面的骚乱,历时 半个世纪的浩大实验,人,还是有待觉醒,蒙,亦不知怎样才启。”这样的感慨, 由文中的“我”最终收回了留给席德进的告别信,而发生内在的呼应。 儿时的木心,喜欢逃学和看戏;青春时节的木心,常常独自梦想……中年被 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最小号的栀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 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 浩劫中,他的整整 20 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 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 读过《九月初九》这篇散文的人大多折服于木心文学的中国风骨,对他的知 识结构更感到好奇。对这个问题,他说,这归结于没走邪路。他从小既熟读四书 五经,又遍览当时所能读到的世界文学,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俄罗斯长篇小 说被他比喻成“文学的棉被”,达·芬奇是他心中的彗星,艺术则是“终身大事” ———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从事艺术, 则什么人就会作出什么艺术品,这一点,他认为就是“公平”。 56 岁去欧洲寻根 56 岁那年,木心远赴西方。“我是带着欧洲出来的呀!”他解说他的出国 不是唐僧取经。当意大利人问他是不是来旅游的?他回答:“我来寻根。”少年 时代的阅读使他早就认识了欧罗巴,一旦亲历斯土,他的感慨是:“别来无恙”。 陈丹青与木心同在 1982 到了纽约,初次见面竟在地铁上。此后至今整整 24 年,陈丹青是木心持续书写的见证者。 当初两人一见如故,用上海话长谈到天明。那时木心散文小说常见于主流中 文报端的文学副刊:《侨报》、《中报》。平日里,两人约在中央公园或咖啡馆 见面,木心取出前一夜写就的手稿给他看,自己在公园长椅上安静地抽烟,看到 好句子,陈丹青一再击节赞赏。 1985 年前后,中国台湾陆续出版木心的散文、小说和诗集。著名台湾诗人 亚痃则在东南亚举行的文学盛会上一面击鼓,一面朗诵木心的散文———《林肯 中心的鼓声》,之后他又在台湾击鼓吟诗,在给木心的信中他说,击鼓太用力手 上的皮都磨破了。1984 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 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编者导言提到:木心在文坛甫一出现, 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作为徐志摩时代后第二批出国留学的华人作家,木心常打趣说,“你不时瞥 见中国的画家作家,提着大大小小的竹篮,到欧洲打水去了。”作为第二代去国 外孤独奋斗终而定居的华人,像木心这样被西方主流社会承认的,实在不多。他 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惟 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 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拥有众多忠实读者。有评论说“木心本人就是 一个‘异体字’,读他的文章要备好字典”,这只是木心文学的一面,另一面是 他洗练到平白如话的语言,而这种书写语言背后的世界性观念,一旦翻译,便能 赢得西方读者的深刻共鸣———美国文学评论家 RobertoCantu 教授在读完《温 莎墓园日记》后,给翻译者童明写信说:“现在是星期六深夜,实际上已是星期 日清晨,不过这个世界必须停下来,让我讲几句对木心表示钦佩的话。” 文学“嘉年华”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木心应纽约一群大陆文艺家执意邀请,开讲《世界文学 史》课程,历时五年,学生中有画家、舞蹈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听课学生最 多时达到 30 余人,双周一课,每堂课 4小时,寒暑假停课。木心说,陈丹青手 快,5年的课堂笔记工工整整。而陈丹青听课的感觉,一是无穷的愉快,一是智 力“不支”,往往四五小时后,所有同学面露倦色,只有木心先生还能谈笑风生, “木心先生最年迈,可是在座所有年轻人的精力和智力远远不及他。” 木心称那几年的课堂是“嘉年华”,大家穿的整齐得体,听课间隙吃点点心, 喝下午茶。陈丹青说:“回想起来不可思议,那段时光多么奢侈啊。”当时曾有 位舞蹈家穿着时尚,一进门就说“木心老师,一路走来我的心怦怦直跳。” 木心回说,“正好是当下电影的名字———《美女与野兽》。”同学们笑得 前仰后合。 每堂课的讲义,木心手写近 2万字。陈丹青回忆道,他做学问的态度十二分 老实,即便讲到土耳其、波斯或印度作家,他也将不同作者姓名的拼写法端端正 正写出来,讲到关汉卿、汤显祖,则将其生卒年月写清楚。令学生们惊异的是, 木心并未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几乎全凭自己的记忆力讲述各国文学史。而木心在 讲述史料之外,最令陈丹青钦佩的是卓越的史识。木心自己举例说,他讲《诗经》, 轻载道价值,重文学价值,他认为,“《诗经》是世界一流的诗。” 陈丹青说,大学中文专科都开世界文学史,所以“重要的不是讲文学史,而 是怎么讲,谁在讲。”讲述先秦诸子和希腊哲学的那几堂课令他印象深刻,因为 木心给予学生这样的观念:中国的先贤和西方哲人,都是一流的文学家,都用文 学语言讲述哲学和伦理。木心先生说:“《圣经》无疑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耶稣 是第一个懂得悲哀的诗人。” 陈丹青说:“我所迷恋的是木心以及他这代人的语言方式,通透、温厚、泼 辣,大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充满细节和比喻,一针见血,丝毫没有空话套话,没 有学术腔。”多年来他目睹先生的不仅是文章、谈吐、仪态,更从无数小事小节 中领会老师那种平实认真、一丝不苟,领会美与生活的融会无间。木心自己裁剪 制作衬衫,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皮鞋,烧一手好菜,布置家居更是拿手好戏,点石成金。他说平 时特别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他感叹道,这样无处不在的 启发,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人格。 2000 年元旦刚过,上海季风书园的董事长严搏非去纽约的家中拜访过木心, 他表示虽然在此之前我就知道木心,但见他本人后还是觉得怎么就横空出世这么 个人。“木心讲话你需要仔细听才觉出味道。”这是他作出的判断。 陈丹青:木心一个无解的迷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 01 月 16日 14:21 中华读书报        陈丹青: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他文学的人。(1990 年代木心 摄于纽约中央公园。)      陈丹青在全国书市上为木心先生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做专题介绍。(图片 选自陈丹青新浪博客)  木心,本名孙璞。1927 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 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 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1982 年移居纽约, 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主要著作: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 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 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怎样看待木心 木心先生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终于面世。这 是我二十多年的心愿,今天,我的心愿实现了。 1982 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 年来,我目睹 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90 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 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 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今天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先生与他的文学,仍然像 20 多年前我初识先生时 那样,感到困难。这种困难是: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应该怎样看待木心先生? 他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中是怎样一种位置?这种位 置,对我们,对文学,意味着什么? 80 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刚刚萌芽,世界文学刚刚介绍进来,中外经典文学 的记忆刚刚开始艰难地恢复,总之,我们刚刚从漫长的文学休克期苏醒过来—— 今天,中国文学已经换了几乎三代人,出版盛况空前未有;所以有理由说:我 们已经了解什么是文学,过去 50 多年、过去近百年,乃至更古早的经典中国文 学,都在被我们广泛阅读、评价、研究,在我们的文学版图上,大大小小的星 座已经各得其位。虽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命运是大家持续议论的话题,但大 家都会同意,和 30 年前相比,我们告别了文学的无知年代。 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木心先生的名字不在其间。我相信在这几天之前 的数十年内,除了可数的内地作家听说过他,绝大多数文学读者不知道这个名 字,更没有阅读过他的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表上,木心先生不属于其中 任何一个阶段,在空间上,他密集写作与出版的地点都不在本土。总之,在他 的祖国,他之所以未被淹没,是因为他尚未被认知。 这就是我的叙述的困难:木心先生与我们同在一个时代,但是他出现得太 迟了,我应该怎样介绍他? 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 60 年,早期作品全部散 失,但 80 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 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 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 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虽然他今年将届 79 岁高龄。70 年代 末迄今,我们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国陆续“出土”的过程, 这份名单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 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他在海 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而他被内地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 天才刚刚开始。 因此,以我的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在我们视野所及的中文写作及外语写作 的华裔作者中——我暂时找不出另一位文学家具有像木心先生同样的命运。我 这样说,不是在陈述木心先生的重要性,而是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即暗示着 木心先生的重要性。 敏锐的人士在 80 年代开始“发现”这位“文学鲁宾逊”:就我所知,阿城、 何立伟、陈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儿最早在内地传说木心先生;第一位将他的文 章逐字逐句全文打入电脑,于新世纪发布在网站上的,是上海作家陈村。他读 到《上海赋》,“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 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 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最近几年,网络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开始期待木心先生的登场,上海青 年作家尹庆一与王淑瑾夫妇是其中之一。这些读者仅从极有限的转载文字,便 意识到他的唯一性与重要性。 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 现在大家终于能够阅读木心先生的书。但我们仍然有可能遭遇困难。为什 么?因为我们几代人已经被深深包围并浸透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之中。我不知道 大家是否同意:我们经常谈论一件作品,但很少反省自己的阅读——初读木心 先生,惊异、赞美者有之,不习惯、不懂得而茫然漠然者也有之。我斗胆以简 略的方式陈述这种阅读经验,那就是: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 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 木心先生在阅读什么呢?阅读我们的“阅读经验”。 什么是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曾在访谈中说过几 句粗暴的、涉嫌冒犯众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话,我的意思是说:当代文学 家,甚至六七十岁的作者,你看不到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传统有多少关系。绝大 部分作者一开口,一下笔,全是 1949 年以后的白话文,1979 年以后的文艺腔 ——如果情形果然如此,那么,这就是我们几代人的书写习惯与阅读经验。 有学者曾经将我们的文化概括为四种传统。一是由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传 统,二是五四传统,三是延安传统,四是文化大革命传统。假如我们承认“阅 读习惯”也意味着“传统”的话,那么,我还要加上一个传统,即近 20 多年以 来的种种话语、文本所形成的阅读习惯——这五项传统的顺序并非平行并置, 任由我们选择,而是在近百年来以一项传统逐渐颠覆、吃掉上一项传统的过程。 逆向的回归有没有可能呢?这就是近年所谓“国学教育问题”被争论不休的缘 故,因为,在抵达所谓“国学”之前,我们先得跨越好几道不可能跨越的“新” 传统。 因此,今天我们可能会承认:古典传统、五四传统,在我们整整两三代人 的知识状况与阅读习惯中,已经失传,很难奏效了;第三项,尤其是第四第五 项传统,则全方位的构成了我们的话语、书写、阅读、思维与批评的习惯。 我们应该记得,当 20 多年前大家忽然发现中国曾经有过譬如沈从文张爱玲 这样的作家,我们惊异的是什么呢?正是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阅读经验。这 种被长期中断、遗忘的陌生经验立即征服并动摇了我们的阅读经验——这种征 服动摇的过程还得加上 80 年代西方新文学带给我们的新经验(譬如昆德拉、博 尔赫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大家想想看,近 30 年来如果我们的写作实践 与文学观发生了变化,正是起于阅读经验的变化。 如何定义木心的文学归属 但我立即要申明木心先生的“唯一性”。诸位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将木 心先生与以上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可比,都不恰当。 在他身上没有断层,上述五项传统先后吞噬的问题完全不存在。我们如果将周 氏兄弟定义在五四时代,将沈从文张爱玲定义在三四十年代,将建国后的著名 作家分别归入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然后据此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他们的文学观、 时代性与写作立场,相信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可是我们如何定义木心先生的 文学归属? 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 横向比较,同时期国内的文学写作无论从哪一面向看,均与他不在一个时间的 纬度——这本散文集的首篇《九月初九》,写在 1985 年左右,可是在文字上给 我们“五四”的、“老派”的、非常“中国”的错觉,而以叹自然而审视历史、 在域外而回望家国,在五四时期并没有人取用这样的角度与写法。再看《明天 不散步了》和《哥伦比亚的倒影》,用粗俗的话说,则显得异常“洋派”、“新 派”而“现代”,我不知道从五四一代直到我们,可曾出现过类似的篇章?至 于《上海赋》,我想,凡是读过的朋友都会承认,不但上海不曾被这样写过, 更重要的是,我们遭遇了一种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的文体,这文体好 像早就存在,可是谁曾在我们的写作生态中见过这样的文学“物种”? 20 多年前当我初读木心先生的文字,我的错觉就是将他与五四那代人相并 置,但随即我就发现,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 心先生大幅度超越——既矛盾又真实的是,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极少的完 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同时,在五四一代以及 40 年代作 者群中,我们无法找到与木心先生相近似的书写者——此所以我称木心先生是 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后来的传统的关系,是彼此 遗弃的关系。阿城为此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木心先生其实是在为五 四文学那代人“背过”。 我猜,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读者骤然遭遇木心先生的文学、文字、文句、 文体,都会极度好奇:他是谁?怎么会有这样一位作家?我们的困惑犹如发现 “文学不明飞行物”:为什么他从来不曾出现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之中? 代表作品   哥伦比亚的倒影(京东)  内容简介 《哥伦比亚的倒影》的作者是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作家,其作品成为美国大 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作为唯一的中国人,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 材中。但是这位作家的名字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而言,非常陌生。这位老人,叫 做木心。作为木心先生的学生,作家陈丹青这样评价道:木心先生可能超越了鲁 迅构建的写作境界,是我们时代惟一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 者。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传统的关 系,是彼此遗弃的关系。 2006-01-17 10:41:37 来自: 合理肉食 (Hollow years) 哥伦比亚的倒影的评论 5 以大多数人的常识看,学美术出身,后来转而从文,并成就一代名气的,老 一辈的有李金发、艾青,年轻些的有近些年很火的陈丹青教授,散文功力令人称 道,而据陈丹青教授讲,1982 年,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木心的 学生--对狂狷的陈大教授而言,能让他佩服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为什么这样 看似简单的一次结识,就如此言必恩师了呢?翻着这本从国展图书订货会上买来 的木心新书,着实吃惊不小,也不由的大呼快哉。这位目光犀利,长相酷似旧上 海洋场探长的老牌帅哥果然是位奇人,何立伟、陈村他们在今年第一期《南方周 末》上的赞叹和折服看来真的是发自肺腑,绝无应景之嫌。 木心的笔路,是阿城、陈丹青他们那种类型的:文白间杂,不喜俗词,机锋 暗含,干净畅快,也难怪了他们的情投意合。而木心的文笔还要更上一层,不论 是学识、阅历、智慧还是眼界,新旧两个时代、东西两种文明的精致与华彩,都 被木心微妙的信手捻来,融作一处。 本书只收录了木心的 13 篇文章,最精彩的当然是同名的那篇“哥伦比亚的倒 影”,从文体上,这篇当数奇文:通篇文章,没有分段,也仅有末尾的一个句号。 大段的意识流汩汩流淌下来,直看的人目不暇接,大脑高度紧张:里面涉及了庞 杂的文化背景,读者若是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完全跟上作者跳跃灵动的 思路,虽然意识流散文并非木心独创,但写的如此超脱肆意的,国内文坛可谓罕 见。 很喜欢的还有那篇“童年随之而去”,朴实的标题背后是一篇精致的大手笔, 儿时的流年片断得以逼真的呈现,在木心式的表达节奏下,跳切的镜头感十足, “叙事”散文在这里获得了小说般的质地,我甚至在想,以这篇文章的度而论,是 非常适合加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此外,“同车人的啜泣”、“明天不散步了”等都属 于那种精致入味的小品文,值得反复吟读。 这本小书中被沪上作家们交口称赞的那篇上海赋自然也是绝响之一了,讽刺 抒情的佳作,是对“旧上海”神话的一次清醒的省察之旅。我想,是木心先生移民 美国的这种跨文化阅历的比照早就了这篇绝妙的文章。跨文化撞击(CULTURE SHOCK),也是木心先生醉心的主题之一,带根的流浪人、两个朔拿提那是这一 类主题的典范。 可以毫不犹豫的预言,木心作品的热卖,在 2006 年一定是必然的。为文笔、 为文思,有见识的读者将会被木心的作品打动;出版界、评论界,还有媒体对木 心的再发掘将会再掀起一波热潮--所以,所有有主见的读者应该趁现在这个暂 时冷静的“空白档期”抓起这本书,在作品本身没有被泛滥资讯轰炸之前,用自己 的第一感觉去体味这些文章。好的文本背后不需要过分的阐释,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玫瑰就那么一朵,读书的乐趣,就在捧读--发现--喜悦的短暂过 程之间。   素履之往  内容简介 · · · · · ·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 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 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 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 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 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随手记:什么叫写一本心爱的书 2009-07-06 23:38:43 来自: 普珉 (只为一个人写作) 素履之往的评论 5 前一阵一个小朋友参加完中考一起吃饭。她学习很用功,但是语文成绩一直 成为总成绩提升的瓶颈。她中考虽然感觉考得很满意(实际上也很好,总分 570 分,她拿到了 550 分,语文 120 分只得了 104 分),但是家中不愉快的事还是影 响到她了,她曾邮件咨询我的意见,我无以答复。所以吃饭的头一天我就考虑选 什么礼物送她,确定送书后,我就满书架找书。最后找到了这一本。 这本书几乎尽为短章和短章系列,罕有长文章。字数有限,大概也就几万字。 现在我陈述一下送这本书的理由。 第一,书题好,书的文体好,书衣好,甚至书的页码厚度,书的价格我都十 分满意。 第二,素履之往得之《易之履卦》,小朋友正在人生的旅途之上,肯用功肯 思想,素履也有洁净其愿望的意味。在卦序上,履卦的后面是泰卦,是平安,有 祈福之意。 第三,这本书中西典故非常多,小朋友随手读,随手查阅相关典故,逐渐给 自己建立了一套中西书目,可以按图索骥的读一些课外书,可以看见中西故事是 如何融进作者的思想和文章里的。 第四,本书多为短章,文体自由开放,以无体而有体,佳句迭出纷呈,时常 有格言警句闪耀其间,什么叫卓尔不群的语文风格,读这本书是可以确切感知 的。 第五,这本书可以随意翻读,耐得住反复读,可以从高一读到大一,每年都 可以轻松读上几遍。可以训练孩子查资料做笔记长时间持续性地考虑这本书,那 么到大一,她对这本书也烂熟于心了。 第六,孩子现在的语文缺点主要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读这本书可 以在细节方面获得丰富细致深入的经验,在处理作文局部上有飞跃发展,至于框 架,搬用老师教给的任何作文框架,实之以自己的局部学习经验,在高考时基本 可以得 95 以上的作文成绩。 第七,木心议论人物事物比较苛刻,这孩子也差不多,在这方面不求改造, 只求玲珑剔透,比较适合孩子的性格,虽然现在有许多看不懂,但一旦懂了就不 得了。 第八,这书的确可以当作护身符随时携带,随时翻阅。 第九,我觉得有这样一本书赠人是很了不起,这带给我今后写书出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追求。   琼美卡随想录  生是过客 活若饕餮 2007-08-30 14:42:21 来自: 即小墨 (春天花会开~) 琼美卡随想录的评论 4 写下一些言语的时候,木心在纽约东边的琼美卡。故此书名为《琼美卡随想 录》。相对于《素屐之往》和《鱼丽之艳》这显然是更为普通低调的名字,然而 我却觉它同包装的通体墨绿一样,简单,不失体面。 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介绍:木心用字非常讲究,标点也讲究。于是我们看到了 目录通篇 46 对两字的标题。将醒、缀之、尖鞋、嗻语、步姿。光是这些抬头就 字字独特精湛,丰沛娴熟。笑说这大概又是一个太雕琢语言的作者。然而仅看两 篇,便自动否决这样的看法。这是个在仅两篇的短小文字中就会思考变化着的快 乐和集中目的之间关系的男人,会考虑凯撒和乞丐的如意性,会劝人冲谦狂放。 会让人突然觉得书的分量有所不同。 书分三辑。不仅是因为篇幅不同,各辑的侧重点也各有偏颇。第一辑借由历 史或地理,或顺理成章,或强烈发散。第二辑分“嗻语”,“俳句”与“风言”,只一句 或两句,不是随便煽煽情的小语或抒抒情的小诗,通句通页的奇思妙想不绝,短 小精悍。第三辑更偏重生活感,带着凝重的细节和感悟。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夏天习惯穿塑胶底布面鞋的素面朝天的男人。他通过一 次推车便可得到救赎般的感悟。细腻到令人难以置信却丝毫不见夸张和做作的世 界观。只写适当的、少量的字,留下大片空白,微笑着让读者自去填补。 我们不难从他只是薄薄的一小册书中看到他丰厚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他娴熟地运用汉赋般的奇字,和一叶知秋的生活形态。他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 如何是好,自己却把这种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全部聪明又用力地沁入文字。在发 现自己完全溶于琼美卡而不能再有所益处的时候,他决定迁出,在别人看不到的 地方看出一片光明,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他是很好的带有完美 悲观主义的生活感悟者。内敛有力,含而不露。 如木心所言,我们活在形容词荒年的年代。可同时,我们还活在感动荒芜的 时代。心灵强硬地不能轻易被冲撞出奔涌的液体。 如若我们可以像他一样,生是过客,却活若饕餮。   鱼丽之宴  作 者:木心 著  内容简介 《鱼丽之宴》是我“答客问”之类中的某些选篇,触及的话题虽只限于文学、 艺术,因为也自有一番纷繁,故美其名日“鱼丽”如此则原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 成败,结果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   我的害怕与沮丧——《鱼丽之宴》读后感 2008-01-12 17:51:10 来自: 灰土豆 鱼丽之宴的评论 5 我的害怕与沮丧——《鱼丽之宴》读后感 这两天看木心的《鱼丽之宴》。 关于木心,有大作家将他叹为神的,有小青年说他不值一文的。究竟怎样 呢,于是我找来看,结果看得我满心害怕。知道木心,是从陈丹青的书里,起初 看陈丹青,觉得这个人写字比很多作家都好,满纸都是意思。但他一说到木心, 自己就恭恭敬敬做起小学生,不敢有旁的意思。报纸上也说,读木心,要懂得很 多知识才能读通透。我不信有这么神奇的人,于是上网,定了数本他的书,一本 一本翻。上回翻完《哥伦比亚的倒影》,我彻底没有话说了,找不出话来说。大 作家说的对,有知识积累,知道好文章写法的人,只能觉得他的文章神奇。知识 积累越庞大,从木心的书中得到快感也越强烈。而文体的好,字句的回转,舞蹈, 节奏,直接能读得出。如果看惯、认可了现在市面上“好”作家的书,只会觉得这 文体的奇怪,现在的好,是被坏的标准定义了的好。于是看到真的好,小青年的 说法也就正确,这些好是不值一文的。我看鲁迅,也是这样,中学小学看鲁迅, 哪里也挑不出一点好,现在看鲁迅,哪里都好,连书页上的空白都好。 这本《鱼丽之宴》,是他接受记者采访的问答集,原来他说话也像他写文章, 思路和文字都千回百转的。我的害怕就由这些问答里冒出来,感觉如临深渊,深 渊里面到处都闪着光,我呢,孤零零,也没有手电,不能照下去看看。我的问题 就是知识刚刚积累到醋瓶子底那么点,既不能半瓶子晃荡,也不能满瓶而深沉。 我隐约知道这座深渊里有丰富绝妙的内容,却探不到。我不能下去这深渊啊,没 有路;也不能纵身一跃,跃起来,深渊挪到别处去了。 我带着害怕,回头望望自己的以前,哪里有什么以前,一片没有层次的白 茫茫。 我一直想象,人做到真正的宁静,是像海洋,迫近看,里面有大船有小艇, 大船小艇也许碰撞溅出几朵大浪;有尊海神,也有海龙宫,神不高兴了,常把自 己的龙宫捣毁重筑;有冒险家,也有冒险家的乐园,冒险家搅扰乐园,乐园淹没 冒险家;有雷电交加,同时风和日丽;有碧波万顷,也有废水污染。海洋里有着 这活生生的一切,拉起来,拉起来,到了太空看,海洋只是一片无声息的蓝。木 心是这样一片海洋,那些分量十足的大师们,也是这样一片片海洋。有些分量不 足,被捧着戴上大师帽子的,勉强做海,算不得洋。当然,只是臭水沟而称大师 的,也不少。 《鱼丽之宴》的谈话里木心说了许多自己,也忧心中华文化。这忧心是我 的揣测,木心是自得于文化之乐的。但他的话里总能读出惋惜,读到他说起“文 化潜流”的断裂,原先,连他家的仆人,也会白墙壁上涂诗词,他外婆精通《周 易》,祖母给他讲《大乘五蕴论》。现在呢?直引木心先生原话是:“一片繁华, 就是繁华使文化断尽,再也接续不起来。那些书都是玩文化于股掌之间的邪门儿 赞物。世界名著呢,以前专家的优良译本不再版,刚愎自译的新版本一塌糊涂, 足以证明世界上压根没有名著——从前的雅健清雄的文学的信徒文学的知音,似 乎都没有留下后代,书也绝版,人也绝版。……” 木心既爱且恨十九世纪之后的这个世界,爱是他的年华都在这个时代,恨 是时代丧失了诗意。是啊,二十世纪实在太汹涌了,如此的猛浪里,人人挣扎着 浪花缝中间喘口气,哪里有力气诗意,哪里还给文学,给艺术什么好脸色。 我害怕完毕,是沮丧。沮丧了,我找来一看再看的周星驰《喜剧之王》再 看。大多数时候找这部电影来看,不是为了笑,而是满心想哭的。 写来写去,不是在写《鱼丽之宴》了。其实是没有力气写木心的,他的字 句那样丰满,每字每句自己都在解释着很多,我再去解释这些字句,何必。索性 就借这宴,写自己的乱想与胡思。 上帝又要笑了。不,上帝早没有力气笑了。没有值得他笑的。   即兴判断  内容简介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有时也呆看农民吃苹果 2007-08-22 05:55:22 来自: 梅生 即兴判断的评论 5 约一年前或更早见《南方周末》陈丹青、陈子善等夸赞木心,心中疑何方神 圣值如此顶礼,不久书店无论大小富贫木心均不嫌不计空降,匆翻难进心脑,草 下定论,原是一场高级促销,可惜了《南周》的版面。 约一月前或晚些归家火车上偶得小册子《关于木心》,怀打发无聊心思读完, 陈丹青等人的话仍有刻意吹捧嫌疑,不多的木心所写文字却真的进了心,尝来品 去,味于美上添出淳,却与经验里的美醇不同,只觉好,无法再去形容。 下车急奔书店,老板木着脸从角落抽出《哥伦比亚的倒影》,太残破,罢。 回北京第二或三日,于第三极书局将一排木心一番比较,决定拿《即兴判断》开 刀,如还生出不知如何形容的好,再一一将其它品读。 所得,是私密的快感与兴奋。原来木心真是值得盛推的大家。庖丁解牛,聪 明的脑袋在曲折迂回的迷宫里总不愿停步,因为小刀紧随大刀、大刀不落小刀开 路的过程,是淋漓畅快。 或可看作欣赏某些画作。粗看,喜欢;细瞧,这一点与那一处,色彩配搭与 缤纷意象也深得心喜;保持距离闭眼回顾,局部迭加构成完美的整体,真正的艺 术。——正是深思熟虑后即兴判断的结果。 比如《晚来欲雪》一篇,比如《吉雨》一篇,比如《眸子青青》一篇,比如 《圣安东尼再诱惑》一篇,比如,全部篇。 (《晚来欲雪》“六”节):初来瑞士,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后来, 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问问最近刚到瑞士的人,答说牛奶和冰淇 淋非常之好喝好吃。/爱情? (《路工》“口哨”节):高大敦实的中年男子,向对面路边的汽车挥手叫唤, 这样宽的路,他的朋友坐在车内一无感应。/他将手指塞入口中,注意到我停步 看着——他吹,声低不成尖哨,急切调整手指和口唇,吸气用力吹,仍然无济, 转过身来对着我说:/“我很抱歉!”/我笑着道谢,启步往前,心灵有时像杯奶, 小事件恰似块方糖,投下就融开了,一路甜甜地踅回来。 (《寒砚断续》“二十”节):一般人,不读书,不交友。/某些人,耽读坏书, 转交恶友。/也有人读了许多高尚的书,来往的朋辈却是低三下四的角色?那是 因为他没有认为他读的书是高尚的,他把高尚的书当作低三下四的书读了。 上摘是无数明星中几颗,可惜身边找不到对手促膝长谈。——也许要买上两 瓶好酒两包好烟的,不致在该尽兴时败下。 PS:1、《麦可与麦可》初刊配图出自木心之手?如是,他的图与文可并论。 2、木心的字,亦是好到找不到词句形容。 分享: @每日好书推荐 (微博  | 博客  | 微盘 )
本文档为【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每日好书推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49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1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1-12-23
浏览量: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