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_知人论世_理论[1]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_知人论世_理论[1]

举报
开通vip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_知人论世_理论[1] 第 22卷  第 3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22 No13 2009年 9月 JOURNAL OF W EN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12009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 “知人论世 ”理论 李 凯 (西南大学 哲学系 ,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 : “知人论世 ”是孟子所提出的读书法 , 它既可以指在阅读作品时 , 读者应客观地把握作者身处的 外在境遇 , 也可以指读者应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为人及其生平事迹。“知人论世 ”的理论为包括钱大昕在内的 许多后世儒者...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_知人论世_理论[1]
第 22卷  第 3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22 No13 2009年 9月 JOURNAL OF W EN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12009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 “知人论世 ”理论 李 凯 (西南大学 哲学系 ,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 : “知人论世 ”是孟子所提出的读书法 , 它既可以指在阅读作品时 , 读者应客观地把握作者身处的 外在境遇 , 也可以指读者应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为人及其生平事迹。“知人论世 ”的理论为包括钱大昕在内的 许多后世儒者所继承。钱大昕完整地吸收了孟子的 “知人论世 ”理论 ,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史学批评方法 , 这使其史学研究显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 所得出的观点也颇具权威性和可信性。 关键词 : 钱大昕 ; 孟子 ; 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 : K0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3303 (2009) 03 - 0032 - 03 收稿日期 : 2009 - 04 - 27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先秦哲学研究 ”(02JAZJD720011) ; 西南大学 2008年度博士基金 项目“孟子诠释思想研究 ”( SWU080917) 作者简介 : 李  凯 (1980 - ) , 男 , 山东淄博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孟子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理论 , 叫做 “知人论 世 ”。这一理论影响和指导了后世的许多儒者 , 乾嘉 学派的重要代表钱大昕就是其中一例。 “知人论世 ”说的提出是在下面一段文字中 : 孟子谓万章曰 : “一乡之善士 , 斯友一乡之 善士 ; 一国之善士 , 斯友一国之善士 ; 天下之 善士 , 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 足 ,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 人可乎 ?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孟子 ·万章下 》) 孟子认为 , 如果一位贤德之士与当今天下的贤 德之士交友还觉不够 , 便又会追溯交往古圣先贤。 具体的方法是吟咏他们的诗歌 , 品读他们的著作 , 了解他们的为人 , 研究他们的时代。 “知人论世 ” 作为 “尚友 ”之途径 , 被孟子揭示出来。实际上 , 如果我们认真挖掘 , 就能发现 “知人论世 ”说中还 蕴含着深刻的诠释学洞见。 首先看两条前人对于 “知人论世 ”的解析。章 学诚说 : 知其世矣 , 不知古人之身处 , 亦不可遽论 其文也。身之所处 , 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 之不齐 ⋯⋯ ( 《文史通义 ·文德 》) 吴淇说 : “世 ”字见于文有二义 : 纵言之 , 曰世运 , 积时而成古 ; 横言之 , 曰世界 , 积人而成天下。 故天下者 , 我之世 ; 其世者 , 古人之天下也 ⋯⋯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 , 盖古人自有古人之 世也。 “不殄厥愠 ”, 文王之世也 ; “愠于群 小 ”, 孔子之世也⋯⋯ (《六朝选诗定论缘起 》) 章学诚及吴淇均从客观认知的角度去理解 “知 ”与 “论 ”, 这一点是可取的。然而对于 “人 ” 与 “世 ”的解释 , 他们却略有分歧。章学诚把 “人 ”解释为作者遭逢的时遇、分位 , 即所谓 “荣 辱隐显、屈伸忧乐 ”等 “古人之身处 ”。吴淇对 “世 ”的解释较为复杂 , “世 ”既可以表示作者生活 于其中的宏观历史背景 , 如所谓 “世运 ”、“世界 ”, 也可以表示作者身处的时遇、分位 , 如所谓 “不殄 厥愠 ”、“愠于群小 ”。显然 , 章学诚及吴淇均偏重 于从外在角度即作者所处的外在境遇的角度去解释 “人 ”与 “世 ”。笔者认为 , 吴淇的解释稍显混乱。 如章学诚所说 , 作者的时遇、分位可以以 “人 ”指 谓 , 因此 , “世 ”只表示作者生活于其中的宏观历 史背景即可。由此可知 , 所谓 “知人论世 ”就是对 作者所面对的外在境遇的客观认知 , 要求读者 “知 人论世 ”就意味着 “使经典脱离解释者的时空情 境 , 回归到经典成书时的时空情境而被视为当时历 史条件的产物来研读 ”。① 章学诚及吴淇对 “知人论世 ”说的解读只是彰 显了其一方面的含义 , 历史上还存在着对 “知人论 世 ”说的另一种解读。这种情况以朱熹的解读为代 表。朱熹说 : 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 , 则不 23 李  凯 :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 “知人论世 ”理论 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 , 是以又考其行也。 (《孟 子集注 ·万章章句下 》) 与章学诚及吴淇不同 , 朱熹把 “人 ”解释为作 者的为人 , 即所谓 “为人之实 ”, 把 “世 ”解释为 作者的生平事迹 , 即所谓 “当世行事之迹 ”, 这是 从内在角度即作者自身情况的角度来解释 “人 ”与 “世 ”的 , 这一层面的 “知人论世 ”就如孔子所说 是要 “视其所以 , 观其所由 , 察其所安。” ( 《论语 ·为政 》)。笔者认为 , 朱熹与章学诚、吴淇三者的 看法均有可取之处 , 可以并行不悖。依照朱熹的看 法 , “知人论世 ”方法的运用能够使读者全方位地 了解作者 , 这就意味着读者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作 者的精神世界或意义空间 , 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 再现作者的原意。仅仅知晓作者身处的境遇 , 还不 足以理解作者 ; 只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为人、研究 其生平事迹 , 才能知其心、洞其情。通过运用 “知 人论世 ”的方法 , 达到对于作者原意的了解 , 前人 已有论述。例如 , 南宋的张栻说 : 夫世有先后 , 理无古今 , 古人远矣 , 而言 行见于 《诗 》《书 》, 颂其 《诗 》, 读其 《书 》, 而不知其人 , 则何益乎 ? 颂 《诗 》读 《书 》, 必将尚论其事 , 而后古人之心 , 可得而明也。 ( 《孟子说 》) 张栻认为 , 读者在颂 《诗 》读 《书 》的过程 中 , 只有了解到作者的为人及生平事迹 , 才能够明 了古人之心。了解作者的为人及生平事迹就是 “知 人论世 ”, 明了古人之心就是了解作者的原意。 钱大昕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 , 这尤其表现在他 将孟子的 “知人论世 ”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史学批评 方法。对于 “知人论世 ”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钱大昕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强调说 , “读古人之 书 , 必知其人而论其世。” ( 《潜研堂文集 》卷 26, 《郑康成年谱序 》) ; 他还严厉地批评过反面的做法 ———“强作聪明 , 妄生疻痏 , 不稽年代 , 不揆时势 , 强人之所难行 , 责人之所难受 , 陈义甚高 , 居心过 刻。” ( 《廿二史考异 》卷 64, 《五代史 ·冯道 传 》)。陈寿的 《三国志 》, 对于何夔、裴潜、郑 浑、贾逵多歌功颂德之词 , 对于曹爽、何宴、邓痏 多文过饰非之词 , 对于李丰、张缉则不予立传。钱 大昕一针见血地指出 , 陈寿所以不能做到秉笔直 书 , 只是由于何夔等人的子孙显达于当朝 , 而李丰 等人则忠于前朝的曹氏政权。钱大昕引用万斯同之 言斥责陈寿这类的史家 “好恶因心 , 而毁誉随之。 言语可曲附而成 , 事迹可凿空而构。” (《潜研堂文 集 》卷 38, 《万先生斯同传 》) , 揭露后世的传播 者 “其传而播之者 , 未必皆直道之行也 ; 其闻而书 之者 , 未必有裁别之识也。” (同上 ) , 并语重心长 地告诫史籍的阅读者、史学的研究者 “非论其世知 其人而具见其表里 , 则吾以为信而人受其枉者多 矣。” (同上 )。通过上述事例 ,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 受到 “知人论世 ”的方法在史学批评中所具有的不 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行史学批评的过程中 , 钱大昕能够较好地 将 “知人论世 ”的方法应用于对古人所处的外在境 遇的了解。五代时的冯道 , 常被后人视作不知忠君 爱国、只知苟且偷生的贰臣的典型。钱大昕则依据 《赐冥福禅院地土牒 》这一则重要的史料 , 指出世 人对冯道的评价有失公允。他说 : 盖五代之际 , 政由枢密 , 其居相位者无过 顽钝伴食之徒 , 朝政不由己出 , 虽寻常文书亦 不复关白 , 名为宰辅 , 实同庶僚。李愚所谓 “吾君延访 , 鲜及吾辈 ”者是也。上既不以匡 弼相期 , 而下不以廉耻自立。世徒讥冯道视丧 君亡国未尝以屑意 , 讵知 (冯 ) 道在相位固未 尝一日得行其志也哉 ⋯⋯然千载而下 , 非见此 牒乌能知当时行事。石刻之有裨于知人论世如 此。” (《金石文跋尾 》卷 10, 《赐冥福禅院地土 牒 》) 钱大昕认为 , 冯道虽然身居相位 , 但却并无实 权 , 既然朝廷不以匡弼相期 , 那么冯道也就不以廉 耻自立 , 冯道的个人表现有其外在的原因。钱大昕 经由对冯道所面临的时遇与分位的分析 , 比较客观 地还原了冯道其人的真实面目。有关三国这段历史 , 南宋的朱熹主张奉蜀汉为正统 , 对此 , 善用 “知人 论世 ”法的钱大昕洞见到 : 考亭生于南宋 , 事势与蜀汉相同 , 以蜀为 正统 , 固其宜矣。” (《潜研堂文集 》卷 24, 《三 国志辨疑序 》) 朱熹的史识实则根源于南宋王朝所面临的历史 时势 , 这种解释真令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 钱大昕说过 , “人之善恶 , 固未已知 , 论人亦复 不易。” (《潜研堂文集 》卷 2, 《春秋论 》)。这句话 表明 , 钱大昕对 “知人论世 ”法的运用不仅限于外 在境遇方面 , 而且也包括了历史事件当事人自身的 情况 , 即古人的品性、才智等方面。关于聪明睿智 的梁武帝何以最终竟丧家亡国 , 前人议论甚多 , 钱 大昕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 : 梁之亡 , 亡于拒谏而自满也 ⋯⋯以四海之 大 , 百司之众 , 无一人能为朝廷直言 , 而国不 亡者 , 未之有也 ⋯⋯ (梁武帝 ) 特以自信太 过 , 视谏诤之言皆浮而不切于务 , 徒足以损己 之名 , 故拒之甚力也。 ( 《潜研堂文集 》卷 2, 《梁武帝论 》) 通过对当政者 ———梁武帝的 “为人之实 ”——— 33 第 22卷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  第 3期 拒谏自满的剖析 , 指明一个王朝迅速败亡的原因 , 钱大昕真可谓做到了知人。宋人徐休复曾作有一篇 《祷先圣文 》, 文中殷勤付嘱子孙长遵儒教 , 因此 , 从表面看起来 , 徐休复当是一位道德君子。不过 , 钱大昕则据 《宋史 》的记载来考察此人一生的言 行 , 指出徐休复曾经有以权谋私、公报私仇等劣迹 , 所以 , “其所望于子孙习儒者乃出于利禄之私 , 非真 有志于道德也。” (《金石文跋尾 》卷 20, 《徐休复祷 先圣文 》)。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徐休复的为人 , 钱大 昕借助史书论其 “当世行事之迹 ”, 真可谓做到了 论世。 可惜的是 , 正如钱大昕所言 , “人不易知 , 知人 亦未易 ” ( 《十驾斋养新录 》卷十八 )。钱大昕也未 能将 “知人论世 ”的原则贯彻始终。譬如说 , 在对 《诗经 ·召南 ·野有死麕 》一诗的理解上 , 钱大昕 就出现了某种偏差。该诗本是描写周代贵族青年恋 爱生活的诗 , 诗中有一句 “吉士诱之 ”, 意为青年 男子用打来的猎物作为礼物 , 来挑逗、追求女孩子。 对于这句诗 , 钱大昕表示 “若欧阳永叔解 ‘吉士诱 之’为 ‘挑诱 ’⋯⋯其贻害于圣经甚矣。” ( 《潜研 堂文集 》卷 24, 《经籍纂诂序 》)。其实 , 欧阳修的 解释正切合了诗文原意 , 但钱大昕却认为欧阳修的 讲法有悖圣经之旨 , 显然 , 他另有新解。《潜研堂文 集 》载 : 问 : “‘吉士诱之 ’, 欧阳解为 ‘挑诱 ’, 而 东莱吕氏非之 , 谓诗人恶无礼 , 岂有为此污行 而名吉士者 ! 其义正矣。然毛传训 ‘诱 ’为 ‘道 ’, 亦不见于 《尔雅 》, 何也 ?” 曰 : “《释诂 》: ‘诱 , 进也。’《说文 》 ‘诱 ’与 ‘羑 ’同 , 有进善之义 , 故亦训为道。 《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仪礼 》乡射、 大射皆有司射诱射 , 《诗序 》‘衡门 , 诱僖公 ’, 皆此义也。‘诱 ”又与 ‘牖 ’通 , 《诗 》‘天之 牖民 ’, 毛亦训为道。言贞女有洁清之操 , 士当 以六礼道行之。” (《潜研堂文集 》卷 6, 《答问 三 》) 钱大昕详细地考证了 “诱 ”字的字义 , 然而最 后得出的结论却无非是说 , “吉士诱之 ”指德行高 洁之士应当通过礼来引导女子 , 若将此说放到今天 的学界审视 , 钱大昕必将是曲高和寡了。假如钱大 昕在这里可以 “知人论世 ”的话 , 即可以了解到周 代的风土民情、青年男女的交往规则 , 也许他就不 会产生以上的误解了。 尽管钱大昕在个别情况下没有坚持 “知人论 世 ”的原则 , 但我们必须承认 , 从总体上看 , 对 “知人论世 ”方法的运用使钱大昕的史学研究充分 体现出一种 “实事求是 ” ( 《潜研堂文集 》卷 18, 《续通志列传总叙 》) 的客观精神 , 这种精神直到今 天也还在指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注 释 ] ① 黄俊杰 :《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 ”及 其相关问题 》,载《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一 )通论篇 》,台湾 大学出版中心 , 2006年版 ,第 356页。 Qian Daxinpis Critica lM ethod about Histor iography and M enc iuspis ideology of Zhirenlunshi L i Kai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nan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Abstract: Menciuspis ideology of Zhirenlunshi, as an app roach to studying indicates that a reader should grasp the authorpis context objectively in reading, and also indicates that a reader should comp rehend the authorpis personality and life story. The theory was inherited by many Confucians including Q ian Daxin. Q ian Daxin fully assim ilated Menciuspis theory of Zhirenlunshi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his criticalmethod about historiography, which made his research on his2 toriography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p ractical and realistic and his op inions authoritative and convincing. Key words: Q ian Daxin; Mencius; Zhirenlunshi 43
本文档为【钱大昕的史学批评方法与孟子的_知人论世_理论[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40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3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