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试题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试题

举报
开通vip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试题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高等教育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前者是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应因种族、民族、肤色、性别、阶层、家庭或地域等差异而丧失或减少,后者是指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大学生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争取民主参与机会。 2.高等教育终身化: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原则,促进学习者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 3. 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是一种横...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试题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高等教育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前者是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应因种族、民族、肤色、性别、阶层、家庭或地域等差异而丧失或减少,后者是指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大学生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争取民主参与机会。 2.高等教育终身化: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原则,促进学习者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 3. 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5.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群体不断提高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使教师职业逐渐符合专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 6.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7.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察自身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借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9. 学习: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10. 结构主义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该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传授最基本和普遍的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训练迁移,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应着重反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历史等学科所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11. 学分制: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课程的地位、要求和计算学习量的一种教学制度,它规定了学生达到毕业、取得学位应修满的学分总数。 12.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性知识。 13.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 14. 高校办学特色:高校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15. 教师绩效考评:教师绩效考评主要是指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应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工作情况、职责履行程度、对学校的贡献或价值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24分) 1.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错误。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2.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 错误。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 3.“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发源于中国古代。 错误。“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发源于12世纪的西欧。 4.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体现在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错误。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而且也体现在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5.“学者未必为良师”。 正确。“学者未必为良师”,但“良师必为学者”,即所有学者不一定能做教师,而所有教师都应该是学者。教师和一般学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有系统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知识,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素养。 6.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学科和专业水平的过程 错误。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确。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上。通才教育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专才教育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职业性。 8.赫钦斯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改造主义课程观。 错误。赫钦斯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永恒主义课程观。 9.学风是高校的隐性课程之一。 正确。隐性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的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成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教师建构学生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错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11.教育实验法是教育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教育活动的一种方法 错误。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解释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形式是科研性服务。 错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形式有教学性服务、科研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 13. 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错误。巴黎大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最早大学之一。 14.课程即教学内容。 错误。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5.高等教育民主化指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错误。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 16.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 错误。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二是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三是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有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三种观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展,由专而深,由深而通。第三,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2.简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群体结构趋向多元化,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群体行为表现多元化;大学生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的开放性,个性上的开放性,人际上的开放性;大学生的实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实用倾向,文化观念上的实用倾向,学习研究上的实用倾向;大学生的迷茫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迷茫,基本素质缺陷与心理需求矛盾引发的迷茫,社会责任与自我中心矛盾导致的迷茫。 3.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必须主义的一些问题。 第一,继续逐步扩充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水平;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三个层次的关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中、低端层次的人才结构相适应;第三,注重培育高职高专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4.简述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趋势。 以教师学生的多边活动作为出发点来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学方法;由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强调多样性和综合化。 5.简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首先,科研与教学结合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科研机构的特征。其次,从教师主体而言,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再次,教学和科研活动在高等学校是有机的统一体。总之,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6.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根据高校教师的任务和工作特点,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7.简述高校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隐性课程愈益重要。 8.简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首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其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三,面向新世纪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环节。第四,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五,管理机制创新是精品课建设的制度条件。第六,加大投入力度是精品课建设的物质基础。 9.简述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沟通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具体到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三大职能的配比和联系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0.如何打造高校的隐性课程? 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培养富有特色的、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隐性课程。 11.如何引导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从一次性学习转向终身性学习。 12.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为:选定课题、文献检索、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实际运作、提交报告。 13.简述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马丁特罗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15%—50%和50%以上为界,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为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14.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一些原则。 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满足原则。 1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应对的一些难题。 第一,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使各院校类型定位明确。 第二,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不宜片面求大求全,应注意适度综合化。 第三,引导单科性院校、教学型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与其他类型院校盲目竞争。 第四,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培育一批研究型大学。 第五,利用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16.简述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质:独特性、辐射性、积累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高校如何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当前高校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主张引入通识教育补充专业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展,由专而深,由深而通。这种观点认为在现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拓宽和深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 第三,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这种观点则要求用通识教育来改造专业教育,统领学生大学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上述三种不同的认识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三重境界。就目前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尚处在第一种境界,也有少数高校正在迈向第二、三种境界。 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承认专业教育的合理性和必需性。专业教育给了学生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的生存能力,专业教育给未来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的独立,而经济的独立正是理性、自由、心智探险的必备条件。 第二,提升高等教育品位必须贯彻通识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不应一味地、盲目地强调适应社会、不应放弃精神教化的责任,而应当成为整合全社会、全民族和全人类价值与理想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善于求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视野,追求完美的境界。这些体现大学品位的特质,只有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才能实现。 第三,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注意理想与现实、目标与可能的关系。实施通识教育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实施的可行性。按照通识教育的三重境界,结合各校的实际逐步推进,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策略。 2.联系你将要从事的工作,谈谈如何建立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传统的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是主—客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是主—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就高校教师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个体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深入观察和了解。 第二,理解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尊重其对事物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第三,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的最主要表示是“遵从”、“主次”关系,或者说是“传道”与“被传道”的关系。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要转变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要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从“解惑”者转向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第三,教师要从“授业”者转向帮助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第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自身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3.高校如何认识和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学侧重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学科侧重于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由于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高速发展以及科学具有的潜在功利价值,科学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取得了支配性 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人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在我国相当突出。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直接关系的高级科技人才一直是培养的重点,理工科院校的数量、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数量长期处于主导性地位,这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的、合理的要求。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尤其是大批理工科院校多年来忽视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育,学生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的教化和塑造为其一大特色,“中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弊端不利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传统人文精神的保持和延续。 要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一方面要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发展人文学科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按《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能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能促进人性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公共课、选修课等正规教育途径,或通过举办讲座、社团活动等非正规教育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很多学科的专业教育过分倚重科学教育的现状。这种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内容、在整个教育环境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可以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变革过程之中,高效的培养目标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有利于矫正“重专业、轻素质”的弊端,有利于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 4.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谈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教师法》所规定的外显的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应该具有内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 第一,知识结构。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类知识,即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普通文化知识指的是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越宽厚,专业工作则越有底蕴。 学科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坚实掌握科学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学科专家。学科专家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知识,了解为本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的创造活动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教育作用。 教育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教育实践家。教育实践家必须有理论指导,需要学习和掌握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必须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教师伦理学等。教师掌握教育专业知识重在综合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理论提供实践经验。 相关学科知识。高校教师还要自觉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成为杂家。在当今科技整体化发展的态势下,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 第二,能力结构。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沟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社会,善解人意、善于沟通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相比之下,教师的沟通能力尤其重要,因为与人交往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能力包括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构建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能力,评价与调控教学效果的能力等。 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确保工作活力的必然要求。研究能力包括专业研究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教师要重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许多教育活动是在课堂、班级、宿舍等组织中进行,教师要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具有组织课堂、管理班级、引导学生的能力。 第三,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群体共同遵从的、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行为规范体系,一般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和专业品质等内涵。 专业意识。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对教师职业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专业态度。对待教育,应当鞠躬尽瘁,甘为人梯,无怨无悔;对待学生,应该倾心相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对待他人,应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精诚合作。 专业品质。指从事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包括:具有浓厚的学术兴趣,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处乱不惊,沉着应对;乐观向上,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等等。 5.论述高校的三大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由最初的知识职业行会脱胎而成,其办学模式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开设的专业为神、文、法、医,主要任务是通过专业教育,为社会需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从中世纪到近代大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是培养专门人才一直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 第二,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中世纪大学出现时,近代科学还没有产生。在十七八世纪,大学仍没有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除了保存和传递传统的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初,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柏林大学。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继柏林大学之后,许多大学也纷纷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例如美国许多学者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来改造或新办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就是典型的例子。洪堡模式推动了德国的科学事业发达昌盛,使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进而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三,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延伸。从广义上讲,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现代大学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直接提供服务。大学面向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于美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近代机器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要求高等学校为其培养工业和农业技术人才。但当时美国高等学校仍然保留着从英国移植来的办学传统,培养的是法官、医生和牧师等,不能适应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雷尔法案》,依据该法案,美国许多地方兴建了“增地学院”,用以培养地方工农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从此,高等学校不仅为社会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也提供许多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问题的咨询,社会服务也就成为了高等学校的第三个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沟通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具体到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三大职能的配比和联系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6.结合您自己的学科或专业实际情况谈谈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 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角色多样性。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教学者角色。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育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研究者角色。高校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需要,而且是促进教学、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专业研究,增进知识、应用知识,改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二是通过教育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3)服务者角色。高校教师的服务工作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服务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直接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对内服务主要指教师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术管理等活动,切实履行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工作神圣性。培养人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培养人不同于生产物品,它是主体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还要做“人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行为端正、人格高尚,做学生的表率,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益终生。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就是经师与人师的和谐统一。 第三,劳动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更加凸现。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进而转化为智慧、积淀为素质。 第四,成效滞后性。教师工作成效显示有一个过程。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也难以进行即时评价。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看,学术界需要对某些研究和探索保留必要的生存空间。人才培养的优劣同样需要时间检验,主要看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成就。所以在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学术工作的特点,避免急功近利,以偏概全,减少评价的负面影响。 7.论述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和长足的进步。 第一,学习能力。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个人形成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个人跨出校门、走上社会之后,能不断有效地吸取新的信息,接受新的知识。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可能会在走上社会若干年后失去效用,或是被遗忘,而学校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则会享用终生。 第二,研究能力。高等教育还可以培养个人的研究能力,这是普通教育所没有的。研究能力,究其本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路线与方法。这种思维路线与方法是个人能在知识领域有所发现,在实践领域有所创造的能力基础。 第三,实践能力。一个人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之后,终将走向社会实践,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完成由学习向实践的转换,如何尽快适应实践的需要,都与个人整个实践能力的形成有关。高校各种与实践有关的教育活动为个人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缩短走上社会的适应期、培养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第四,文明素养。在现代高等教育活动中,提高个人文明素养的功能仍然在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对大学生实施普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一般人文素养教育及行为指导,要求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断增强体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健康身心。大学里显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大学中的精神氛围,校园文化等一些隐性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8.结合实际谈谈教案编写的一些基本步骤。 第一,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著、学术杂志、学术网站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科书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第二,分析学生。教师除了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外,还要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但在教学中同样处于主体地位;能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才能克服教学上的主观主义,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备课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教学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在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方面。课时教学目标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 第四,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一般都可以列为重点。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抽象的概念、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都是学生学习中容易遇到的难点。 第五,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应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选择教学媒体、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种方法各有自己特定的作用和功能。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第六,设计教学过程。这是一篇教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编写教案时花费时间、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理清每一个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课堂教学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开始或引入部分,(2)一系列的教学活动,(3)结束语。 第七,教学反思。认真填写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档为【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70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7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