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当代文学nullnull 中国当代文学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王余 2009年3月一、课程教学目的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了解、掌...

中国当代文学
nullnull 中国当代文学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王余 2009年3月一、课程教学目的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认识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了解、掌握当代文学史上的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了解、掌握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的目的。二、课程教学内容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三编:(共53学时) 第一编:27年代的文学(1949——1976)(共6学时) 第一章 27年代的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二章 27年的小说创作 第三章 27年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 27年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 27年的戏剧 第二编 80年代的文学(共28学时)第二编 80年代的文学(共28学时) 第一章 80年代的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二章 80年代的小说 第三章 80年代的诗歌 第四章 80年代的散文 第五章 80年代的戏剧第三编:90年代的文学(共10学时) 第三编:90年代的文学(共10学时) 第一章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第二章 90年代的小说 第三章 90年代的散文和诗歌 教材名称及参考书目 教材名称及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编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3、4)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城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null 第一编 27年的文学(1949-1976) 前 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五四以后的文学被称为 “新文学 ” ,“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最初的使用,具有这样的含义: null 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的时期的区分; 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null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并出现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这种概念的转换,是为了给1949年以后的文学命名留出位置。因此,“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有关阶段和未来文学的性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后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 null 今天,我们仍采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这里的“当代文学” 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第三。“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时期。 null 这里的“一体化”是指“左翼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文学发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规则等),在50——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只是到了80年代,这一文学格局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学变革的前景。null 总之,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是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发展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以后所产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过程,它延续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未来的理想还有待于实践中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检验,所以, 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精神特征的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了曲折和不稳定性,它始终具有与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质。对这样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首先应该注意到它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 null所谓开放性 即指它并不是一个形态完整的封闭型学科,无论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还是1949年以来的当代文学,时间上都缺乏明确的下限界定,也就是说,我们今并没有让这门学科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影响,把它放在实验室里作远距离的超然的观察,对于这门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始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null所谓整体性 是当代文学与20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学、与由于政治原因暂时还分裂成另一个特殊行政区域的台湾地区文学,与殖民化了一个多世纪于今终于回归的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构成一个完整的、难以分割的文学整体现象,但目前它却无法沟通、涵盖这些文学现象。前一特点使这门学科具有不确定的特性,它没有经典的作品和经典的解释,这就容许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对学科的积极注入,容许研究方法上的多种可能性存在;null后一特点又使其具有“局部性”的特征,如果我们忽略了对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的关注,当代文学的源头就会不甚了解;如果缺乏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对当代文学的评价和定位也会把握不准。所以,这不确定和不完整,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 null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感应着时代变迁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和反思等精神需求,整个文学史的演变过程,除了美好的文学作品以外,还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知识分子的梦想史、奋斗史和血泪史。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了对这个时代的重铸和改造工作,仿佛是一道幽黑深邃的夜幕,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嵌镶其上的闪闪星星,灿烂的星空是由星与空一起组成的,两者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除了阅读优秀作品以外,还需要了解文学史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特殊的立场方式。null 中国20世纪文学史在上个世纪所产生的历史意义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中国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宏大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与其他现代人文学科一起承担了知识分子人文传统重铸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士大夫的传统随着20世纪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而自崩,原来单一价值体系的士大夫庙堂政治文化向多元价值体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化转移,知识分子在民间建立起各自的专业岗位,以确立新的价值立场及精神传统。 null这需要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慢慢形成,也包括他们一代代人用生命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不能说,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建立并完善了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人文传统,但各种现代人文专业学科的知识分子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启后来的探索。 null 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研究和总结,也同样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它既融化在具体作家的复杂命运和作品的美学精神之中,又是抽象地体现在现代知识分子的继往开来的精神传统之中,需要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超越职业性质的劳动岗位,慢慢地摸索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所谓职业性质的劳动岗位,包含着知识分子依靠本专业的知识技术换取生活资料的生存前提,而后者,则属于精神层面,是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和人格的发展,一要生存,二要发展,隐含了这个学科与现代知识分子人格建设密切相关的联系。null近二十年来中国20世纪文学学科的蓬勃发展,正是与这作品、过程和精神三位一体的学科结构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第一层面的优秀作品,文学史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二层面的文学史过程,文学史将建立不起来,而如果没有第三层面的文学史精神,文学史将失去它的活的灵魂,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气勃勃的繁荣。 二、当代文学的断代二、当代文学的断代 目前出版的《当代文学》的断代都是与政治、经济发展同步,大致有三种: (一)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文革”时期 4、新时期 (二)1、建国17年 2、“文革”时期 3、新时期 (三)1、建国27年 2、新时期null 上述断代,都停留在政治运动上,停留在文学发展的外部表象上,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运动规律。严格地讲,当代文学的上限应推前到40年代解放区文学,而建国17年乃至文革十年的文学,在文学主题、艺术追求上都与解放区文学一脉相承。从新时期的“伤痕文学”起,才是真正的断代。 因此,我们认为,当代文学的分期: (一)27年文学(1949——1976) (二)80年代文学(1976——1989) (三)90年代的文学(1990――2000)null 第一章 27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 第一节 27年文学的背景 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 1、左翼文学(革命文学) 以解放区文学为主,进入50年代后,成为中国大陆文学的“惟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其指南。 2、右翼文学 国民党官办文学,张道藩 null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 朱光潜、沈从文等,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强调文学要“冷静”、“超然”,要远离政治。 4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界,虽然存在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存在不同的文学力量,但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并有力量左右文学界的走向,对文学加以“规范”的,只有“左翼文学”。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并在30年代末40初形成“体系”。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征。他在文学领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紧迫问题的回应。 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功能),即文学为政治服务。 null他不承认具有独立品格和地位的文学的存在,认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从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对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现实政治 是文学的目的,而文学则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文学从属于政治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null注重文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用,必然不会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摹写”。“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的“浪漫主义”,在毛泽东文学观念中占主导的方面。所以才有50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口号的提出,才有50、60年代粉饰生活的赞歌文学的出现。三、“文学新方向”的确定三、“文学新方向”的确定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null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对40年代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作了总结,检讨(国统区文学),在此基础上,把解放区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这一性质的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和展开方式,制订了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细则。 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1953、9、23——10、6在北京召开。 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创作的方向。 null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1、文艺工作以创作为主 2、作家应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艺创作的方法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null进入50年代之后,另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根据这一期间权威文学评论,和各次文代会对创作的总结性评述(注:这里对于五六十年代各文学体裁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列举,主要依据第二、三次文代会报告对各时期创作的评述,《文艺报》等刊物的创作评论,1959年文学界对“建国十周年”成绩的总结文章,以及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列的“建国以来优秀文学创作”的出版书目等。),被作为体现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绩的主要作家作品是: null小说 :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 杜鹏程《保卫延安》; 梁斌《红旗谱》; 吴强《红日》; 杨沫(青春之歌》; 周立波(山乡巨变》; 曲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null欧阳山《苦斗》; 茹志鹃《百合花》; 胡万春《谁是奇迹的创造者》 冯德英《苦菜花》; 王愿坚《党费》;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陈登科《风雷》; 浩然《艳阳天》;王汶石《风雪之夜》;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峻青《黎明的河边》; 李准《李双双小传》;null诗歌: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贺敬之《雷锋之歌》;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青年诗人; null散文 : 杨朔《东风第一枝》; 刘白羽《红玛瑙集》; 秦牧《花城》;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null话剧 : 老舍《茶馆》; 曹禺《明朗的天》; 郭沫若《蔡文姬》; 田汉《关汉卿》; 胡可《战斗里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洪深《千万不要忘记》null文艺理论: 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价值“裁决”难以分开。因此,重要批评家与文学界的领导者身份上也就常常重合。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李希凡、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权力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null 作家: 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40、50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也称“中心作家”)。当然不是这两个部分的所有成员都能进入这一“构成”。除自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艾青、丁玲、陈企霞、萧军、蔡其矫、秦兆阳、罗烽、钟惦棐等“解放区作家”,和王蒙、刘宾雁、公刘、邵燕祥、刘绍棠、高晓声、陆文夫等青年作家,就在50年代有关文学方向与文学规范的“大辩论”中,被拒之于文坛之外。 null“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的特征: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与“五四”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福建(鲁迅、周作人、冰心、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茅盾、徐志摩、夏衍、艾青、戴望舒、钱钟书、穆旦、路翎等)和四川、湖南(郭沫若、巴金、丁玲、周立波、何其芳、沙汀、艾芜等)不同,50、60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 null 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 这会提供关注现代文学中被忽略的领域,创造新的审美情调的可能性,提供不仅从城市、乡镇,而且从黄河流域的乡村,从农民的生活、心理、欲望来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的视域。 null其次,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他们普遍认为,凭藉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是体现了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的。因而,不存在“本质化”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 null第三: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 后者中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传统私塾或新式学堂),许多人曾留学欧美、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多的了解。不管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持何种态度,这种较为深厚的素养,提供了开拓体验的范围和深度,和在艺术上进行创造性综合的可能。50、60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null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过程中,也会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化上的缺陷加以弥补,来保证其写作达到一定的水准。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这导致获取必要思想和艺术借鉴的困难;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更不可能寻得克服的途径。null既然拒绝写作“资源”的多方面获取,有限的生活素材与情感体验很快消耗之后,写作的持续发展便成为另一难题。于是,“高潮”便是“终结”的“一本书作家”,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杜鹏程、杨沫、梁斌、曲波、魏巍等,都是如此。 ) 第二节 2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 第二节 2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 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潮,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政治社会思潮。27年的文艺思潮,充满了“左”的干扰、危害色彩。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教材p4-6) 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其背景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影响下。中共在全国胜利以后,要反对和否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唯心主义。null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教材p6-8) 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俞平白致力于《红楼梦》研究,是继胡适后“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1952年他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发表《红楼梦研究》,1954年有发表《红楼梦简论》,扼要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红楼梦》的作者、版本、传统性、独创性以及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等命题。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null李希凡、蓝翎是两位刚出校门的青年学者,对俞平白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1954年,他们在《文史哲》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不久,《光明日报》又发表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白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认为俞平白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派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的本意。null 毛泽东亲自撰文,为两个青年人说话,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白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null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这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原名张光人,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早年曾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留学日本,曾参加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阵线,1933年回国,参加“左联”,致力于左翼文学运动。 胡风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 null 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 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他主张:“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的力量有积极的作用。人的力量是历史发展的一因素,客观的必然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的。~~~~~所以,只看到所谓客观的必然,轻视或忽视了人的努力这一重要因素,那还是机械的看法,不能正确地把握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的。” null 胡风在其支持者的支持下,于1954年3——7月,写成了近三十万字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所谓的意见书或“三十万言书”),试图阐明自己的主张,1955年2月,中国作协决定公开胡风的“意见书”,并同时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null 40年代,他的某些文艺思想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左,曾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建国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1952年底,文艺界部分同志在北京举行过几次座谈会,意在纠正胡风的文艺思想,让他站在毛泽东思想一边,以便“规范”中国的文艺思想。但是,在发表文章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时,使用了“反马克思主义”、“反现实主义”等词,如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的文艺思想》,何其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null 同年5月、6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胡风意见书和其它有关材料,毛泽东为此写了“序言”和“按语”。这样,这场文艺思想的批判很快就发展成了群众性的政治斗争,胡风等人被打成“反革命”、“反党集团”。当时所谓的“胡风分子”有78人,受株连的有2100人。“胡风分子”均为当时较有名气的作家、学者、文人。 null胡风的文艺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五把刀子”,这是胡风针对林默涵、何其芳他们提出的“五个提倡”而言的。 第一:“学习马列主义,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胡风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了现实主义,通过现实主义可以达到马克思主义,只要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忠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生活,可以弥补作家生活的不足和世界观的缺陷,如巴尔扎克。null第二:“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胡风认为: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斗争,并不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日常生活就不算生活。创作的源泉是来自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来自作家的“自我扩张”,而不是来自现实生活。 null第三:作家的“思想改造”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在进行思想改造,特别是对知识分子,不能敲敲打打,因为知识分子本身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null 第四:关于“写重大题材”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胡风认为:无论什么生活领域,都包含着斗争内容,并且通向最尖端的阶级斗争领域。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作家的立场,创作方法和作品的艺术力量,而不在于题材。只有“怎么写”的问题。而无“写什么”的问题。 null第五: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胡风认为:我国五四前的文学,都是封建的文学,是压死了祖先的糟粕,五四后的文学革命运动,所以进步,并非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而是积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化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因此,应将西方文艺移植到中国。 null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其背景。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扬民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null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null1956——1957年上半年,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界面目一新,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一批“写真实”、“干预生活”的优秀作品,以及恢复“文学是人学”的爱情题材的作品。 文艺理论方面: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王淑明《论人情和人性》、《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null优秀作品: 王蒙《组织部来了一个青年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null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957年6月,文艺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这场斗争,先后涉及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当代文学乃至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损失。 null六、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背景下,1961——1962年,周恩来领导文艺政策的调整工作,批判了“左”倾错误,澄清了一些理论是非,强调尊重艺术规律,提出“行政不要过多干预”,“现实主义深化”等主张,提倡“题材多样化”。创作出现了新的繁荣,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代表了当代文学的成就。 null七、“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李建彤的《刘志丹》(小说),电影《红河激浪》,孟超的昆曲《李慧娘》被当成为高岗翻案的黑材料,毒草。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文革”。null八、“文革”十年的文艺思潮(p12-16) 1966年2月2日——20日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如果说《五一六通知》是文革的总纲领,那么,《纪要》则是极左路线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的子纲领。 null《纪要》的核心: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 (1)“写真实”论; (2)“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3)“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4)反“题材决定”论; (5)“中间人物”论; (6)反“火药味”论; (7)“时代精神汇合”论; (8)“离经叛道”论;null2、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3、诬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队伍“黑” 《纪要》的推行,给文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被迫害致死,文艺刊物绝大多数被迫停刊,作品被指责为“毒草”。null文革时期的作品主要有: (一)八个“样板戏”: (二)小说: 《初春的早上》; 《虹南作战史》; 《第一课》 (三) 电影: 《欢腾的小凉河》; 《反击》;《春苗》;《决裂》 (四)话剧:《盛大的节日》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文革时期的创作理论: (一)“根本任务论” 这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纪要》:“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二)“三突出”创作原则: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null(三)“主题先行”论 老干部=民主派=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于那种题材都适用。根据这一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null文革中的另类文学: 1、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15-16页教材) 黎汝清《万山红遍》;克非《春潮急》 饶雪垠《李自成》;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李心田《闪闪的红星》;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null课后思考题: 1.简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2.简评建国17年文学中的几次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 3.什么是“双百”方针?请对双百方针进行简单分析。 4. 简介“文革”十年的文艺思潮。 null 第二章 27年的小说(6学时) 第一节 概 述 一、小说家的分化 现代的小说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茅盾:曾设想写作长篇,却没有试图去实现。 沈从文:难以改变自己的文学理想,只好专注于古代服装的研究 null张恨水:“通俗小说”形式在27年中事实上已经“消亡”,只好用小说形式改编中国戏曲和民间传说 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移居美国 徐纡:1949年去了香港,后仍然继续写作,但难以纳入中国大陆文学的框架 钱钟书:时代留给他的选择,只能在文学研究领域 废名(冯文炳):作为小说家,几乎被“忘却” null(二)巴金:《英雄的故事》、《李大海》(抗美援朝) 张天翼: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 艾芜:工业题材《百炼成钢》 丁玲、萧军、路翎等人在50年代受挫,创作不能继续 (三)赵树理、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中心作家”)等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 null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在“当代”,小说题材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题材”被认为是关系到对社会生活本质“反映”的“真实”程度,也关系到“文学方向”确定的重要因素。“题材”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题材被严格分类: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队题材等。 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价值等级:主要题材(重大题材);次要题材(非重大题材 )。 27年的小说创作,多数是恪守着题材的分类边界的。重点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 null革命历史题材: 反映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主要是长篇。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 孙犁《风云初纪》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周立波《山乡巨变》 杨沫《青春之歌》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欧阳山《三家巷》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null农村题材: 反映中共领导的从土改——农村合作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中共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主要有短篇、长篇。 马烽《三年早知道》; 赵树理《登记》;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李准《李双双小传》。 null这一时期,有两类作品值得注意: 第一类: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如王蒙《组织部来了一个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等。 null第二类: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如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李威伦《幸福》;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null三、小说体裁的状况 长、短篇受到关注,而中篇则受到冷落。 长篇——适于“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史诗式”作品,容量大,内容丰富。 短篇——则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而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社会政治配合的及时,正是这个时期要求文学应具备的品格。null四、小说的人物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许云峰、朱老忠、林道静、梁生宝 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常有理 五、小说的风格 趋于奔放、雄伟、刚健、热烈、宏大、壮丽 null六、评价 27年的小说,具有曲折的发展轨迹。成绩不小,问题不少。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题材比较窄,人物形象流于类型化,概念化,公式化,体裁也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作家风格的形成也受到限制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 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 一、柳青: (一)创作简介 null(二)《创业史》 1、内容: 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极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null创业: (1)梁三老汉、王二直杠: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创业,发家致富,与合作社格格不入。 (2)富裕中农郭世荣:凭借优厚的经济势力,维护私有制,与合作社较量。 (3)富农饶士杰:仇恨新社会,暗施阴谋,与合作社为敌。 (4)党员、村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干扰、抵制合作社。 (5)梁生宝等人:团结群众,走合作社道路,共同致富。null《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出版后,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肯定意见集中在二个方面: 第一:“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梁生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饶士杰等人:走私有制,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 梁三老汉:中间人物 第二: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尤其是农村新人梁生宝。 对此,邵荃麟有不同的看法:“《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更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但很少人去分析梁三老汉这个人物,因此,对这部作品分析不够深。” 严家炎也撰文表示了同样的观点。null2、形象分析: 梁生宝: 这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血脉中继承了与贫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梁三老汉传统的个人奋斗,发家致富美梦的破灭和他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很快接受共产党的宣传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很快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主导人物的全面行动。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这是新一代农民英雄与老一代农民创业的本质区别。null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务实作风——在他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事件中表现。 忠厚,真诚,淳朴,善良——在他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中表现。 总之,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明显地带有英雄化、理想化倾向。null梁三老汉: 塑造得最精彩的老一代中国农民的典型。 解放前,他曾经历了发家致富的辛酸史,解放后,凭借直觉感谢新社会。他的理想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的长者”。他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因此,对于梁生宝要走共同富裕的路,他反对,不支持,表现出小生产者的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同时,又具有传统农民的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null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他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致富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涵。 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所以,邵荃麟、严家炎才认为梁三老汉的形象更成功,更可贵。 null3、艺术特色:教材24页 (1)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4、不足:教材24页null二、梁斌: (一)创作简介 null(二)《红旗谱》 1、内容: 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的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过程的描写,概括了民主斗争的历史,艺术性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成功。 null2、形象分析: 朱老忠: 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他的主要性格: (1)强烈的反抗性(主导性格) (2)“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传统农民英雄的特征) (3)“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null作者通过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如何从自发革命到自觉革命的历史踪迹。 对于朱老忠的形象,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的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一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中(整体)的中心位置;二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null严志和:另类农民的典型 内向、软弱、善良,但难以摆脱因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特征。他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与狭隘性使他患得患失,在斗争中表现得软弱,动摇,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人生道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说明,旧时代的农民要走上一条革命的道路是非常艰难、曲折的。反映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思想。null3、艺术特色: 重视民族形式,具有民族气魄。 (1)借鉴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 (2)人物描写上,以粗线条勾勒人物,又适当吸取外国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的长处,形成了“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古典小说要写得细一些”的风格。 (3)在语言方面,注意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不足:教材27页null三、杨沫(一)创作简介:  null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null(二)《青春之歌》: 1、内容: 这是一部既写“革命历史”,又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1年“9,18”事变到1935年“12,9”运动期间。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了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null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小说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肯定了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nullnullnullnull林道静——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之路后,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晓燕——曾经徘徊、犹豫,最终觉醒 余永泽——自私自利、追名逐利、庸俗卑琐 白莉萍——虚荣、自私、堕落、贪图享乐 戴愉——经不起考验,背叛革命 卢嘉川、林红——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null林道静形象(讨论): 林道静是一位在复杂的斗争中逐渐成长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路。经历了对革命的狂热——不切实际——缺乏经验——个人英雄主义几个阶段,最后,在革命者的影响、教育、帮助下,逐渐成长、成熟。 (1)挣脱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对爱情充满希望及希望的破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受共产党人的影响) 其主要性格特征:null3、艺术特色:教材29页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贯串人物、事件,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浓郁的抒情笔调。 4、对《青春之歌》的讨论及评价: 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19-120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一、李准 李准(1928-- 2005),蒙古族,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全国三十多种报纸、十多家刊物加以转截,从此一举成名。之后共发表五十多篇小说,近二十部电影文学剧本、两部散文集。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准是真正的多面手,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成就最突出的作家。小说方面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卖马》、《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车轮的辙印》、《李双双小传》、《春笋集》、《李准小说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电影剧本方面有null《走乡集》、《李准电影剧本近作选》等。李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带着友善的微笑,批评农民身上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孟广泰、郑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进农民形象。像李双双这个人物,甚至被编在歌曲里一代代传唱,成为农民最崇尚的模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当代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范例。 李准在艺术上注重白描,细节描写有绝技,形成了拙朴、平易、诙谐的独特风格。 null二、茹志娟: (一)创作简介: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1925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杭州。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 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 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 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以后一 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 《文艺月报》编辑。     null 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null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 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null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茅盾曾称赞茹志娟的风格是:“清新、俊逸”。 茹志娟的创作特色: 取材: (1)40年代的战争生活; (2)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生活。null主题: (1)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2)对过去战争生活的缅怀。 风格: “清新、俊逸” 手法: 以小见大 null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短篇小说集《关大妈》、《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小说选》等。  null(二)《百合花》 1、内容: 小说以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揭示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心灵,从而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null2、艺术特色: (1)选材新颖别致 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和处理,既为作者的世界观所决定,又受作者生活经验和艺术爱好的制约。茹志娟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对战争的体验,不是血淋淋的战争场面,真枪实弹的战斗,而是前沿包扎所的亲身经历,因此选择此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选材可谓新颖别致。 null(2)构思巧妙,立意深远。 小说以“我”贯穿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围绕借被子事件对小通信员、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作精心的描绘,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使主题深刻,耐人寻味。null(3)形象描写细腻、生动。 “我”:线索人物 小通讯员: 他是一位淳朴、平凡、腼腆、热爱生活,有革命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新媳妇: 她是一位晓事理,明大义,性格内向,感情深沉的农村妇女。null(4)细节描写真实、自然 第一:“树枝” “肩上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第二:“被子” 1)“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2)“她把自己那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 3)“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null第三:“馒头”、“野菊花” 1) “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手,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表现小通讯员的责任感,腼腆、害羞等。 2)“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我对小通讯员的怀念。 3) “看见他背的步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的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表现他热爱生活。 null第四:“衣间
本文档为【中国当代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87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2-06
浏览量: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