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

举报
开通vip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 第61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十五至二十世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伊斯兰教帝国,它兴起于小亚细亚,靠着其草原圣战勇士的传统在拜占廷和穆斯林国家的长期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十四至十五世纪间,土耳其人进入巴尔干半岛。1453年,攻取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著名古城君士坦丁堡,并大举向中欧、西亚和埃及扩张,将整个伊斯兰教世界与巴尔干半岛及中欧联系在一起。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世界的迅速崛起,伴随着巴尔干、近东、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成为欧洲...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 第61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十五至二十世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伊斯兰教帝国,它兴起于小亚细亚,靠着其草原圣战勇士的传统在拜占廷和穆斯林国家的长期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十四至十五世纪间,土耳其人进入巴尔干半岛。1453年,攻取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著名古城君士坦丁堡,并大举向中欧、西亚和埃及扩张,将整个伊斯兰教世界与巴尔干半岛及中欧联系在一起。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世界的迅速崛起,伴随着巴尔干、近东、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奥斯曼帝国逐步走向衰落,成为欧洲列强角逐近东地区的牺牲品。土耳其人属于黄色人种,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中亚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土耳其这一名称就是由突厥二字的字音转变而来。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属西突厥乌古兹族,其祖先西突厥人曾与中华帝国的汉唐王朝有过激烈的边境冲突。七世纪以后,西突厥人辗转西迁至咸海和锡尔河之北、里海和伏尔加河以东、额尔齐斯河之西南的广漠草原上。在进入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教商人和苏菲派苦行僧人的影响下,接受了正统派伊斯兰教。 十一世纪早期,西突厥人中的一支塞尔柱克人越过锡尔河南下,进入巴格达,挟持了阿拔斯朝哈里发,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实际统治者。从此,已经停止扩张的伊斯兰教帝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拜占廷帝国的近东边界也从此再无宁日。突厥人坚定地相信伊斯兰教的圣战信条,他们自称加齐勇士,意思是忠实于主的战士,他们与生活在拜占廷边境处的土库曼人组成乌合之众,经常骚扰信奉基督教的和平居民,迫使拜占廷皇帝积极迎敌。 1071年,拜占廷皇帝罗曼努斯四世率领的抗突厥大军在两河地区凡湖附近的曼西喀特城外遭到惨败,突厥人控制了安纳托利亚,于1077年建立了罗姆苏丹国,定都于伊科尼姆。从此,罗姆苏丹国成为拜占廷文明与突厥人草原传统及西亚伊斯兰文明斗争交融的重要平台,小亚细亚逐渐开始突厥化。 突厥人在近东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关注,诱发了以拯救圣地为名的、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 十一至十三世纪间,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攻取君士坦丁堡之后,小亚出现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势力激烈冲突的局面。突厥人加齐势力的发展受到了控制。 1243年,罗姆苏丹国被来自东方的蒙古人所摧毁。 1261年,拜占廷尼西亚帝国的皇帝麦克尔八世率军光复了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再度成为不安分的突厥人加齐战士重新活跃的战场。在数十个加齐人小公国中,奥斯曼国家开始独领风骚。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著名族长奥斯曼的后人,其首府原在索胡特城。1337年,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兼并了小亚细亚的数个突厥人公国迁都库鲁萨,开始自称加齐苏丹,正式发行货币,其国土也伸展到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岸,奠定了向巴尔干半岛进军的基础。 1341年,奥尔汗应拜占廷权臣、后来的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津之约,参与拜占廷内战,乘机进驻巴尔干半岛,占领了加利波利、亚得里亚堡等地 1365年,奥斯曼人迁都亚得里亚堡,将此地作为向欧洲扩张的基地。 在近东,奥斯曼人势力继续发展至安纳托利亚中心,安卡拉成为奥斯曼人囊中之物。 在苏丹穆拉德一世统治期间,奥斯曼人进而控制了巴尔干半岛上的重镇——索菲亚和尼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奥斯曼人之所以能在巴尔干半岛上迅速扩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巴尔干半岛地势舒缓,很少有难以突破的天险,多瑙河及其支流构成有效的联系通道、进军便利,而且,巴尔干半岛上从来没有统一的政治实体。拜占廷、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一直在竞相争斗,使奥斯曼人就能够渔翁得利。再看当时西欧的基督教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建立之前的阵痛之中。英、法百年战争、威尼斯和热那亚在地中海上的争夺、罗马教会内部的混乱,都使他们无力分身去关注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进展,也不可能认识到这种进展对于未来欧洲的政治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维系奥斯曼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是:草原传统、加齐理想及借鉴于穆斯林波斯和罗姆苏丹国的高级伊斯兰传统。所谓的草原传统,即严格的家族血统世袭制。加齐理想,就是以圣战为荣,这决定了奥斯曼国家以征服立国、靠战争起家的军事封建主义特点和奉军人为至尊的价值观。从事生产劳动的非穆斯林民众处于社会的下层。为保障军人的财产、政治地位以及其卓越战斗力,奥斯曼帝国广泛实行了蒂马尔制和奴隶近卫兵制,即所谓古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古兰制度是奥斯曼帝国补充步兵和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方式。古兰就是经过精良训练,在军队和国家机构中服役的奴隶,奥斯曼人在基督教徒集中地区,定期征集出身于基督教家庭的男孩,这些被征集的男孩将集中接受伊斯兰教的割礼和严格的军事、政治、宗教教育,结业以后补充到苏丹的近卫军、宫廷侍从以及政府机构的官员中去,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奴隶近卫军队伍是奥斯曼人对外扩张和对内实行统治的重要支柱。后来,就成为反对土耳其民主革命的顽固力量。” 奥斯曼人的扩张像钟摆一样,时而向东,指向以科尼亚为中心的另一支穆斯林突厥人部族卡拉曼人;时而向西,从巴尔干半岛向中欧推进。 1389年,奥斯曼人以沉重的代价取得了科索沃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 1396年,欧洲各国组成联合军队,试图阻止奥斯曼人的西向扩张,但在尼科波利斯遭到惨败。 1444年,匈牙利民族英雄约翰·洪亚迪领导巴尔干各族人民和部分西欧十字军人在瓦尔纳城下,经历了一次极其惨烈的失败。从此,西方世界的十字军梦想最后破灭。 1453年5月,奥斯曼人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最后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壮烈殉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奥斯曼人得到了一个出色的军港和商港、一个扼守欧亚贸易中枢的重要据点、一个可以给土耳其人带来荣耀的帝国都城。于是,征服者穆罕默德骄傲地自称为罗马皇帝和两块陆地与两片海域的统治者。 1453至1566年是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苏丹塞里姆一世的军队凭借其先进的火器和大炮越过陶鲁斯山脉,将著名的穆斯林都城大马士革和开罗、圣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纳入帝国的版图,奥斯曼苏丹从此自命为伊斯兰教的保护人和穆斯林文化的代表,开始使用虔诚信徒的首领这一封号。 苏莱曼二世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加快向多瑙河上游发展。1526年在莫哈奇战场战胜了匈牙利骑士精锐部队。3年之后,将匈牙利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从此,从多瑙河上的布达佩斯到底格里斯河上的巴格达,从克里米亚半岛到尼罗河第一瀑布都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在长期对外征战的同时,奥斯曼国家的内部的军事和政治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巩固和完善,苏丹王凌驾于整个军事和行政统治集团之上,其专制独裁的程度已经达到当时环境及通讯条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 穆罕默德二世之前,由苏丹本人主持的帝政会议和后来由辅政大将军主持的国务会议负责管理国家要务,国务会议在苏丹托普卡皮宫中的圆顶会议室举行,参与国务会议的官员们被称为圆顶官员,他们是苏丹政府的核心人物。地方军人、新兵出身的官吏和书吏以及受过神学和法学训练、从事法律和教育事业的乌莱玛阶级的成员构成地方统治机构,成员称阿斯喀里,即军事长官。其中,领有将军和帕夏头衔的官员居于这个统治集团的顶层。非军人阶级,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构成帝国的纳税人阶级,他们被称为雷阿雅,即被统治者。这一时期奥斯曼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热执法较公平,没有太多的苛捐杂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帝国进入了空前的盛世。这一时期帝国的对外贸易也十分繁荣,奥斯曼国家与欧洲各国,包括威尼斯人、法国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都得到了相应的贸易特权,欧洲各国的大使也相继到任。 在苏莱曼指令下,奥斯曼帝国的标准法典《群河总汇》问世,苏莱曼因此以伟大的立法者而著称于世。在苏莱曼统治时期,奥斯曼人的文化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它融合了草原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人的艺术主题、文学典范及崇拜王权的政治观念,也纳入了拜占廷人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以及阿拉伯人的科学、宗教和文字,成为近东文化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咖啡的传入成为十六世纪奥斯曼国家生气勃勃的象征,来自新大陆的烟草也通过英国人传入了奥斯曼帝国,民间的文化活动更展示了帝国的繁荣和昌盛。 苏莱曼时期的建筑师锡南一生建造了300多座建筑,1557年落成的著名苏莱曼清真寺就是他的传世之作。这座清真寺是奥斯曼人征服亚、欧、非三洲胜利的象征,四座尖塔和十条长廊象征着奥斯曼人征服和里程碑。十象征着苏莱曼是这个家族的第10位苏丹,四象征着苏莱曼是统治君士坦丁堡的第四位苏丹,它的庄严圆顶比查士丁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还要高16英尺左右,以此来炫耀他的帝国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的欧洲世界,堪与苏莱曼对抗的君主只有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法国的法兰西斯一世和英国的享利八世。苏莱曼以征服者的声威傲视着这些同代人,他给法国国王写下的一封信中是这样称呼自己的:朕乃苏丹之苏丹、君主中之君主、四海方圆内诸君主王冠的分配者,真主在地球上的投影,朕系管辖着地中海、黑海、鲁梅利亚、安纳托利亚、卡拉曼尼亚、罗姆国、整个阿拉比亚、也门以及崇高祖辈及赫赫先人,愿真主光照吾先人之陵墓,借武力征服以及由朕本人以燃烧之剑胜利之锋所征服的许多其他国家的苏丹和君主。 在地中海上,奥斯曼人与航海强国威尼斯、热那亚及西班牙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维持了地中海制海权。 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帆船大战,威尼斯人取得了战胜奥斯曼人的辉煌胜利,使整个基督教世界欢欣鼓舞。但是,在1573年,威尼斯人企图收复塞浦路斯的宠大舰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奥斯曼人海军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随之,奥斯曼人夺取了西北非洲的摩洛哥,西班牙菲力浦二世出于同英国人抗衡的战略需要,于1580年放弃了对摩洛哥的主权,从此,直布罗陀海峡成为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与基督教的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自然分界和两大对抗文化之间的缓冲区。 十六世纪中叶,经历了十世苏丹征伐和统治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洗礼的西欧国家也迎来了其科技文化发展的迅速进步,奥斯曼人叱咤风云的时代开始结束。 1566年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继续扩张的步伐终于被迫停止了,它在印度洋海域的扩张中遇到了葡萄牙人的坚船利炮;在向伊朗进军的征途中,遇到了新兴的什叶派萨菲王朝的抵制;在维也纳城下,奥斯曼人的征服之师多次受阻,不得不疲惫地停留在匈牙利平原上。与此同时,地理大发现和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岸,使地中海真正成为一汪死水,奥斯曼土耳其人失去了地中海贸易的丰厚利润。 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强国奥地利和黑海北岸新兴的俄罗斯帝国成为遏制奥斯曼人扩张的主要势力。 1606年,奥斯曼人对奥地利战争失败,第一次以平等身份签订了西特瓦托罗克条约,开始由中欧撤退。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维也纳城下再度败于奥地利人,随之由匈牙利、希腊和黑海沿岸撤退。 1687年,第二次莫哈奇战役及1697年的山塔之役决定了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败局已经无可挽回。 最后,1699年的卡洛维兹条约成为奥斯曼时代结束、新欧洲历史开始的标志。 这时,出身于柯普吕吕家族的几位著名辅政大将军想通过改革的方式纠正腐败之风,挽救帝国的颓势,但却已经无力回天了。 在黑海地区,经过四次俄土战争,俄罗斯沙皇顺利吞并了克里米亚,控制了黑海制海权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权,并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会的保教权,从此,一度狂妄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成为真正的欧洲病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方)“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从外部来看,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经济实力的发展和专制君主制的确立改变了欧洲势力的对比。从内部来看,奴隶制近卫军传统、古兰制的瓦解和苏丹血统继承制的弊端是促使帝国衰落的重要因素。古兰制的精髓本来是从奴隶中培养忠实于苏丹的战士和官吏,避免使突厥人贵族执掌国家行政和军事大权。而后来,当贵族们采取种种非法手段挤进近卫军阶层,就改变了这个阶层的性质,使之成为危及苏丹权位的保守势力。另外,苏丹权力的血统继承原则使得历届苏丹的子孙们都以激烈的生死角逐来决定他们最后的继承者,夺取了权位的苏丹也千方百计地限制和迫害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巩固自己的权位,被选定的王位继承者,不再有机会去前线打仗锻炼,而是被关在内宫与嫔妃为伍,甚至没有生育权。因此,第10代以后的苏丹不再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臣民,国家大权落入后宫女眷或权臣帕夏般们的手中,苏丹则成为被操纵的傀儡,国势也越来越弱。此外,政府官员的腐败与不思进取,教育科学技术的落后,庞大帝国同民族宗教问题的宠杂无序,各民族争取独立的斗争,欧洲列强对奥斯曼政治的干预及经济的控制等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在对外战争节节失利的同时,帝国控制下的各民族的独立运动也风起云涌,西欧列强密切关注这场斗争,提出不让土耳其灭亡,也不让土耳其强大的口号,纷纷染指奥斯曼事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人侵入非洲,控制了穆斯林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英国人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和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权,德国人亦通过在近东修筑铁路而将其触角伸到安纳托利亚以东的巴格达,掌握了帝国的经济命脉。奥斯曼帝国政府负债累累,连连丧失主权,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土耳其人以强兵为立国之道,开始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战争技术、引进先进的武器,以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上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苏丹塞里姆三世最先倡导军事改革,建立新型军事和外交学院,引进西方军事教官,利用外交机构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法国启蒙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也开始深入人心,激发了一批先进青年锐意改革的斗志。军事院校的学生和早期外交官于是成为近代化改革的骨干。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历过多次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尝试,青年土耳其党人于1908年取得了立宪制改革的胜利,为后来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克领导的共和制革命准备了条件。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62集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画面上的这些名字都是声震全球的大公司,是十九世纪晚期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垄断组织。如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把它们称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帝国。资本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从那时起,自由是它一直高扬的旗帜,竞争则是它前进的动力。但是到十九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转变。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习惯上被看成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的过渡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又被称为帝国主义。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北美的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英国经过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和1846年废除谷物法,走上了完全经济自由的近代国家的道路;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意大利和德国都先后实现或即将实现统一;俄国进行了农奴制度改革;日本也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所有这一切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开始迅猛发展,人们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使历史进入了煤和铁的时代。铁的使用不断增加,但铁在很多用途上都嫌太软,而要把铁炼成钢又不是容易的事。直到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尔找到了一种较为满意的炼钢方法,钢的生产才发展起来。但贝西默尔炼钢法也有局限性,就是它不能解决含磷矿砂的问题。1879年,英国人托马斯发明了脱磷炼钢法,这个难题才得到解决。这对欧洲大陆的国家帮助很大,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洛林和卢森堡,蕴藏有无穷无尽的矿砂,但都是含磷的。有了托马斯炼钢法,世界钢产量便迅速上升。 1870年世界钢产量还只有52万吨,但到1900年已达到2830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机械制造业、铁路和建筑等主要材料。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铁轨完全改成了钢轨,铁路线迅速增长。1870年到1900年,世界铁路长度从21万公里增加到76万公里,海上交通也从木制帆船改为钢制汽轮。 电力的应用是当时最新技术成就的代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造了第一台发电机,即把机械力变为电力的机器。1870年,比利时工人格拉姆又制造了一台电动机,即把电力再变为机械力的机器,于是电气工业出现了。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造了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结成网络,电力的使用开始普及。它不仅改变了生产的面貌,在工厂安装了电气设备,用电力来代替蒸汽力,而且,随着电话、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的发明,城市生活的面貌也改变了。从此,人类进入了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内燃机的发明也是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内燃机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发明的,80年代经德国人加以改进被广泛应用,这为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的兴起提供了可能。1866年,德国工程师卡·本茨设计的由内燃机推进的世界第一辆实验汽车在慕尼黑的街道上行驶。随后,法国人勒瓦瑟生产了近代汽车的雏形。二十世纪初,汽车就普遍使用了。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试飞成功,飞行了一小时十五分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 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需要大量石油,这又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1859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并钻出了第一口油井。后来在俄国、中东、拉美其他国家也发现了石油,石油需求量和生产量都大增。从1870年到1900年,全世界石油产量从80万吨猛增至1950万吨,这就引发了列强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斗争。 此外,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十九世纪末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化学工业不仅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原料加工,例如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而且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1884年,法国人夏尔东发明了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又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其后又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 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产业经营形式,股份公司开始发展起来。无论新兴工业还是采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都需要大量投资,而这是个人资本难以做到的,于是一些资本家便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公司,合股开办各种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扩大,他们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新技术的装备大量挤垮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并予以兼并,从而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经济危机则加强了这一趋势,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危机的规模越来越大,破坏力也越来越强。 187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一次危机,危机后的萧条时期长达6年。经过短期的复苏,1882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其后又是长期的萧条时期。直到1889年左右,才出现一个极短促的经济增长。而1890年,危机又接踵而至,此后,各国陆续出现经济复苏。1900年,刚刚进入新世纪,新的危机又席卷而来,这次危机不仅打击了欧洲和北美,也扩展到亚洲的日本,这次危机持续到1903年。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危机和萧条占据了大部分的年头,这是资本主义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经济危机使大批小企业倒闭,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等到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垄断组织就出现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垄断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经济发展,经济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是垄断形成的基础,它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的调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把许多中小企业合并成大型企业,把许多分散的资本家合成集体的资本家,也就是说,私人资本它就集体化。” 所谓垄断组织是指在同一工业部门里,一些大型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 在德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卡特尔,卡特尔是为瓜分销售市场、确定产品产量和价格而成立的联合组织。1875年时,德国的卡特尔只有8个,30年后达到了385个。 俄国的垄断组织主要是辛迪加,辛迪加是统一出卖产品和采购原料的联合组织。俄国1902年成立的五金制品销售公司所联合的大工厂数量不超过该部门工厂总数的20%,却控制了全国冶金生产的80%以上。 托拉斯是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参加托拉斯的各企业完全合并起来,集中为一个大股份公司,由理事会统一管理,原先的企业主成为股东,按股领取红利,美国最早出现的托拉斯性质的企业机构是1870年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石油公司。1879年,它正式宣布为托拉斯,此后十年,它垄断了美国石油生产的90%,并有7万公里的输油管、数百艘海轮、近400个煤气、电气、铜、铝等企业。1903年,杜邦财团成立了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火托拉斯之一。到1904年,美国共有445家托拉斯,它们吞并了近8700个企业,在各个工业部门及公用事业、运输业等占据垄断地位。 还有一种垄断组织叫康采恩,它出现得稍晚一些,是在垄断取得统治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它也是一种最复杂的垄断组织形式。康采恩在德语中是多种企业集团的意思,它把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以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所组成的一个多种企业集团。由日本的三菱财阀,在以三井命名的公司统辖下,有从事纺纱、造纸、电气、矿业等企业。三菱财阀则在三菱合资公司下握有海运、造船、矿业、造纸等企业。 垄断意味着统治,这些统治组织在自己的工业部门里到处建立起统治关系,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而是垄断者扼杀那些未参加垄断组织而又不屈服于自己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这种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是帝国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现象,它开始于1873年的危机和危机后的萧条时期。此后,垄断组织占领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业部门,先是占领重工业部门,然后扩展到轻工业。1900年的危机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使垄断组织在各先进国家里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它们一般都把一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量的十分之七、八集中到自己手里,成了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 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银行业也发生了同样的过程,小银行被大银行排挤,大银行又被最大的银行兼并,结果形成了为数不多的几家最大的银行,把持了占全国资本和货币收入大部分的资金。1909年,柏林9家大银行集中了全国银行资本的83%。1914年,法国的5家大银行掌握了全部银行资本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起来使银行具有了新的功能。过去,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货币存贷,把不活动的货币汇集起来,贷给工业家,从中取利,因此,银行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介机构。 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它不仅用各种方法去征服各行各业的企业,把它们联合组成康采恩这样的垄断组织,而且在贷款给其他大公司时,要求有权监督它们的企业管理以及生产过程,向它们发号施令,这样,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大大地加深了垄断化过程。而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使金融寡头占据统治地位。摩根家族就是美国银行垄断组织向工业渗透的一个典型,摩根公司靠金融业起家,逐渐成为华尔街最大的金融垄断组织。 十九世纪末,美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长达十年之久的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托拉斯以空前的步伐向前推进,摩根公司成了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它通过收购、兼并、控制了当时美国铁路的30%。在二十世纪初,它组织美国的钢铁公司收买了卡内基钢铁托拉斯,垄断了美国44%的矿产,其铁的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43%,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钢轨、钢板、钢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6%。 垄断组织往往是以大吞小、残酷竞争之后产生的,这个过程充斥着暴力、欺诈和种种丑恶。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卡内基家族中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民间传说中半是英雄、半是恶棍、难下定论的人物。 洛克菲勒家族是靠石油起家的,自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打成美国第一口油井以后,克利夫兰就出现了许多小炼油厂。有海盗大王之称的约翰·洛克菲勒为了独占克利夫兰的炼油业,收买并挤垮了所有其他的炼油公司,甚至雇佣武装的路工,以重炮炸毁别人的输油管。 商业投机活动中,大享们的手段更是卑劣,他们赚钱的基本方式就是行骗。如伊利铁路公司的丹尼尔·德鲁常常偶然地在交易所丢掉一两张纸巾,别人捡起来后,发现是伊利公司要买进股票的命令,人人便争相买进,而德鲁却乘机把手头的东西抛向市场。尽管如此,垄断的形成仍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进步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我们已经指出,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手段。在垄断的条件下,生产集中的程度和规模、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以及生产计划的加强等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容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帝国主义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要快得多。” 事实正是这样,请看世界工业、贸易的发展情况: 世界工业发展指数以1913年为100,1870年为20,1880年为27,1890年为41,1900年为59。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1870年为24,1880年为36,1890年为48,1900年为68。 当然,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垄断资本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比如说,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危机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而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也更加严重,垄断组织对市场和价格的垄断必然损害民众的利益,垄断也会引起腐朽的趋势,因为垄断资产阶级只有在新的技术发明能给它带来利润时才会接受这种新技术,否则不会在工业上充分利用。 垄断也会造成社会的寄生性,随着垄断组织向海外输出资本量的增加,社会中滋生出一个寄生虫阶层,他们靠向国外输出资本和放贷坐享超额利润及高利息的收入。二十世纪的英国,食利者阶层有上百万人。而法国的食利者更多,据统计1914年时,这个阶层人数达200万,连同其家属有5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2.5%,以致法国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 对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人民来说,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带来的是更多的苦难,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产阶级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于是,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到十九世纪末,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 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想重新瓜分世界,就是说要把别人已经占有的殖民地抢夺过来,这就意味着战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正是以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作为历史标志的。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63集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十九世纪最后30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垄断倾向明显增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最终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殖民地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就显示了它们的价值,近300年的时间列强就已经把世界上的主要地区瓜分完毕。现在,当新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老牌帝国在分配殖民地的赌桌上重新洗牌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0年的英布战争和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就是这种重新洗牌的集中体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战争首先在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和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之间爆发了。 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二十世纪初,它已经是一个典型的托拉斯国家。历史学家布鲁克斯·亚当斯曾经断言: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帝国的中心已经移到美国,因此美国必须加强对西半球的控制,并在亚洲拥有相当的经济势力。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是列强瓜分世界的宴席上的一个晚到者,令人垂涎的美食都已被别人抢到了自己的盘子里,要满足自己的胃口只有从别人那里争夺。与迈阿密隔海相望的古巴素有世界糖罐之称,古巴的主人是殖民宴席上最老迈的食客之一——西班牙。在早期殖民时期曾经叱咤风云的西班牙已经风光不再,手中仅剩古巴和菲律宾两块不大的殖民地。 (英国皇家陆军博物馆馆长安德鲁·罗伯特·肖)“第一个是美西战争,在十八世纪末革命的推动下,西班牙还击了美国。十九世纪末,美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有了自己的海军,并且看到了西班牙的众多弱势,它尤其认为西班牙帝国在古巴、菲律宾的管制上有诸多漏洞,于是美国故意借故美国舰艇‘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对西班牙掀起了战争。那么,这次战争对于现代美国的主要影响就是其社会结构的民族多元化。” 美国对古巴可谓垂涎已久,美国仅从古巴制度糖业中每年就赚得3000万美元。同时,古巴也是美国为打通两洋通道而需要控制的战略要地之一,与已经老态龙钟的西班牙争夺古巴这块具有重要经济军事价值的地盘,美国志在必得。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和西班牙关系日益紧张,而西班牙驻美大使迪皮耶·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为这种紧张关系火上浇油。他在信中称,当时的美国总统维拉姆·麦金莱是一个软弱的取媚于人民的人和自命不凡的政客。当这封信在1898年2月被登在《纽约杂志》上后,美国舆论和公众对西班牙的反感与敌视骤然加剧。 1898年1月,美国政府以保护在古巴的美国公民为名,派缅因号战列舰前往哈瓦那,但该舰于2月15日在哈瓦那港神秘被炸,美军官兵266人死亡,一百余人受伤。在美西关系极度恶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古巴的老主人给那位有点按捺不住要成为新主人的国家量出的警告牌。缅因号事件成了美西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同年4月25日,美国向西班牙宣战。美西两国的第一次交战是在西班牙的另一块殖民地菲律宾展开的。 1898年5月1日,由杜威海军准将率领的美军舰队在马尼拉湾消灭了驻守此地的西班牙舰队。8月中旬,美军占领了马尼拉。在大西洋,桑普森海军少将指挥的美军舰队把代表西班牙舰队精华的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封锁在古巴的圣地亚哥港。1898年7月初,在美国优势火力打击下,西班牙舰队几乎全军覆没。7月中旬,圣地亚哥城的西班牙守军向美军投降。不久,美军又占领了波多黎各,西班牙败局已定。1898年12月,两国正式签署和平条约,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并撤出一切军队,由美国占领古巴,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有些例外的是菲律宾,美国得到它仅仅付出了2000万美元的代价。 美西战争使西班牙遭到致使打击,丧失了最后的殖民地。相反,美国尝到了实力与争夺的甜头。美国随后吞并了夏威夷,占领了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东萨摩亚、图图伊腊岛,并通过法案把古巴彻底置于美国的保护国地位。1903年,美国与古巴签定条约,在古巴占据了两处海军基地,其中的关塔那摩成为美国的永久性基地。 早在十七世纪中期,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就在南部非洲沿海开辟了殖民地,来自荷兰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淘金者在这里经营牧场,成为自由农民。在荷兰语里,他们被称作布尔,于是,布尔人便成了荷兰人在南非后裔的称谓。 (先民纪念馆博士斯凯瑞)“先民纪念堂的建立,是纪念先驱者进入国家内陆的,他们来自东部的海湾,他们移居到了纳塔耳省,后来到了自由洲和德兰士瓦省。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那次艰苦跋涉的和血河战争,这次战争发生在1838年,是和祖鲁族人在纳塔耳省的战争。” 十八世纪末,更强大的英国殖民者占领了布尔人的地盘,推行限制和打击布尔人的政策,布尔人被迫向内陆迁徙。 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布尔人在深入内陆的奥兰治河与瓦尔河流域建起了两处新的家园,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于沛)“1867年,一个小孩在奥兰治河畔偶然捡到一块晶莹的石子,一位布尔农场主把它带到欧洲进行鉴定,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颗真正的钻石。很快,一颗在当时罕见的大钻石又在这里被发现了,按当时的估价,它值62.5万法郎。欧洲几乎没人怀疑,在遥远神密的南部非洲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正当人们的眼睛盯在钻石上的时候,南部非洲又给了世界一个更大的惊喜。1884年和1886年,在德兰士瓦境内,发现了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金矿,欧洲再次沸腾。一位记者这样记述了当时的场面:水手们离开了军队,商人们关上了店铺,职员们走出了办公室,农场主抛弃了土地和牲口,他们全都如饥似渴地奔向奥兰治河和瓦尔河两岸。” 钻石和黄金给非洲大陆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泽,同时也给携带着贪婪与血腥的殖民扩张者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列强把占领成片的非洲领土作为首要目标,其中英国制订了所谓的2C计划,要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纵贯非洲南北的殖民地。钻石、金矿、2C计划,这三个有着内存联系的事物在地理上也有一个共同的交叉点,这就是布尔人的两个家园——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对英国殖民者来说,无论是攫取令人神往的钻石和黄金,还是实现把自己的殖民地从南到北连成一片,都需要布尔人为英国人做出牺牲,交出它们的家园,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布尔人的抵制与反抗。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英国殖民者和布尔人之间的磨擦不断升级,谁都知道,英布之间的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 (先民纪念馆 博士 斯凯瑞)“和英国的战争是在1899年到1902年间,这是又一次赢得独立,先驱者们离开去了开普敦,因为他们想要摆脱英国殖民力量,想要自由,英国的殖民力量追赶他们,一直到国家的内陆。南非的世界战争是为了两个内陆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战争,就是自由洲和德兰士瓦省。先驱者离开了开普敦,因为他们想要到国家的内陆去寻找自由,他们想要自由,但是英国的军队追赶着他们来到了这个国家,因为他们要寻找这里发现的黄金和钻石。” 1899年10月,发现英国开始集结军队,布尔人先发制人、对英宣战。布尔人按照传统的民兵制,迅速建立起一支4万多人的军队,他们大都骑马作战,并装备了从德国购买的40挺机枪和80门速射炮。布尔人士气高昂、灵活机动、骑术精湛、枪法准确。英国虽然也募集了约3万人,但武器陈旧、训练很差、纪律松驰、战术老套,行动迅速的布尔军队在战争的最初两个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东线的科伦索和西线的马格斯丰坦重创英军,英军被迫换帅,由陆军元帅罗伯茨接任最高指挥。罗伯茨对英军进行改编,组建起骑兵部队,提高部队的机动性。从1900年初开始,英国从世界各地抽调兵力投入南非战场,到战争结束时,英军已达50万人,英军逐渐形成兵力上的优势,加之适应了布尔军队的战术,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900年3月和6月,英军先后占领了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布隆方丹和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布尔人的两块领土相继被英国吞并,但是布尔人的游击战争又持续了两年。 1902年5月31日,布尔人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并入英国,英国付出300万英镑,作为毁坏布尔人农场的赔偿。 1910年,为了进一步缓和与当地布尔人的矛盾,英国政府把德兰士瓦、奥兰治等地合并为南非联邦,让布尔人自治。 (英国皇家陆军博物馆馆长安德鲁·罗伯特·肖)“这是最后一次死于疾病者多于阵亡人数的战争,这场战争同时也改变了英国的态度。第一,他们同意布尔共和国独立治理自己的国家,但属于大英帝国的自治领土,这项决策致使布尔人在1914年帮助英国同德国打仗,15年前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第二,对于英国军队来说,这次战争给了他们在欧洲作战的丰富经验,因此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欧洲准备最充分的国家。所以说,布尔战争为英国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个战争是日俄战争。到了1904年,俄国已经疯狂地把他们的疆土扩展至太平洋——当今朝鲜半岛。在那时,日本认为自身的陆军、海军有能力与在东方出现的这个新势力进行抗衡,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与其惯用的军事作战手法一样,日本军队突袭了对马海峡,重创俄军,使后者被迫向日本政府投降,因此这个遗留的后果,终于形成了两个非常强大的势力,长期对峙的局面,最终导致两国之间的战争于1945年再次发生。”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鼓点同样也在亚洲一阵紧似一阵地响起。 1896年,俄国诱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秘约》,获得了修筑从满洲里至海参崴的中东铁路的租让权。两年后,俄国又强行租借了它心仪已久的远东不冻港旅顺和大连,旅顺口成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十九世纪中后期,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增强,开始积极推行大陆政策,梦想成为东洋的霸主,这与已经先一步走上建立远东霸权道路的沙皇俄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 1902年,日本同英国缔结了同盟,并赢得美国的支持,开始准备争夺辽东半岛的对俄战争。沙皇尼古拉二世面对国内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希望借助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来转移国内视线,并巩固俄国在远东的地位,一场双方都期待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而战场却是在另外一个完全无辜的国家——中国。 1904年2月8日,日军联合舰队隐蔽逼近旅顺,向停泊在这里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分舰队发起突然攻击。这时,俄军几乎所有军官正在城里参加舰队司令夫人的命名日舞会,他们把基地传来的隆隆的爆炸声竞当成了向司令夫人致敬的礼炮。战争开始后,日军利用沉船和水雷封锁了港口,使俄舰队大型舰只行动受阻,掌握了制海权的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登陆作战。在以后的3个多月中,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连克普兰店、金州、海城和辽阳。8月中旬,日军开始从陆上猛攻旅顺,双方为争夺旅顺港口背后的203高地展开了长达3个多月的激战。日军付出了16000人的代价,控制了该高地。俄军舰队腹背受敌于1905年1月投降。 旅顺口的陷落对俄军造成沉重打击,列宁称:这是沙皇制度投降的前奏。尼古拉二世仍不肯罢手,急调临时组建的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和太平洋第三区舰队,从波罗的海起航,驰援旅顺。掌握了俄舰队动向的日军在对马海峡设下埋伏、张网以待。1905年5月下旬,俄舰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日舰队的包围和痛击,俄舰队遭到重创且逃脱无望,只好投降。 对马海峡一战使尼古拉二世毕其功于一役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日本也因人力、财力的巨大消耗而疲惫不堪。日俄双方在美国的普次茅斯开始谈判,九月初签订了《普次茅斯条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割让库页岛,把俄国在辽东半岛的一切权益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租介权转让给日本。这场战争中,亚洲岛国日本最终打败欧洲陆上强国俄国,令世人刮目相看。正如列宁指出的,这不是俄国人民,而是专制制度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尤其不能忘记的是,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东北进行的这场战争给无辜的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由帝国主义扩张引发的,三场战争导致了不同地区殖民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标志着美、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崛起,这将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人们而言,战争没有改变他们的地位和处境,而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苦难。”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第64集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墨西哥在1910到1920年发生了气势磅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推翻了大地主、封建教会和买办资产阶级三位一体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墨西哥成了真正的主权国家。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弟安古老文明的中心之一,世界文明的古玛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都是墨西哥印第安人创造的,墨西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赢得了仙人掌国度、玉米的故乡、白银王国、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等美誉。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人来到墨西哥,于1521年击溃了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从此开始了她的被殖民的历史,成为新西班牙的一部分。 1810年,墨西哥人宣布独立,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了一场独立战争,最终在1821年获得了承认。 1846年,美国对墨西哥发动了侵略战争,夺取了墨西哥一半的国土。今天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州都是从墨西哥掠夺的。 1860年,墨西哥又遭到法国的军事占领,但不久墨西哥爱国者奋起抵抗,最终赶走了侵略者。 内忧外患之下,人民处于苦难之中。在1810至1820年墨西哥独立战争中,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虽然被推翻,但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封建大地产制和天主教会不仅原封未动,而且大大发展。英国、美国、法国等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取代西班牙殖民者地位,控制着墨西哥的经济命脉。 1877年,波菲利奥·迪亚斯以美国为基地回国夺得了政权,他依靠美国又害怕美国,他的口头语是:墨西哥离上帝那么远,而离美国又那么近。为了巩固统治,迪亚斯在政治上对美国言听计从,经济上向美资敞开国门。在迪亚斯统治时期,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潮水般地涌入墨西哥,开采和掠夺丰富的矿产资源,垄断铁路修筑权,控制工商企业,霸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大地产制是迪亚斯政权的经济基础,只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大地主掌握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五的土地。1910年,有一些州百分之九十八的农户没有土地,土地问题空前尖锐。天主教会同迪亚斯政权紧密勾结,恢复了许多特权,重新聚敛财富,再度垄断教育,成为反对势力的重要堡垒。 美国利用迪亚斯的媚外政策和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把它建成经济殖民地,但是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不自觉地推动了墨西哥的资本主义发展。以利曼图尔为代表的欧美留学生组成的科学家派借助外资建立墨西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也顺着外资和官僚资本的潮流由自由派地主转化过来。 迪亚斯时期的经济的变化和政治民主是不协调的,经济向工业资本主义大步前进,政权则专制独裁化。从1877年到1911年,迪亚斯统治墨西哥长达36年。他在农村里建立乡村骑巡队,可以用脱逃法任意枪杀农民。外资的工厂还可以设全副武装的护厂队镇压工人。城市里没人敢批评迪亚斯,否则就会被送进圣·胡安·德·乌卢阿死囚牢,入狱者无一生还。迪亚斯表面上也进行选举,不过,候选人只有他一个,选举不过是老百姓在军警的威逼下在选票上划圈打勾而已。 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民主和自由的思想不可阻挡地传入墨西哥。到二十世纪时,在民族资产阶级中,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已经普遍地传播开了。 1910年时,80多岁高龄的迪亚斯仍想当总统,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民族资产阶级阵营中,终于涌现出了一个敢与迪亚斯分庭抗礼的人,他叫弗朗西斯科·马德罗。 (墨西哥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家 彼克多·路易斯)“墨西哥革命是从1910年11月20日开始的,他们提倡民主反对总统连任。在革命的第一阶段,当权者波菲利奥·迪亚斯已经在台上执政了30年,但是他还想连任甚至将候选人马德罗关进了监狱。马德罗是1910年与迪亚斯竞争的另一位总统候选人。” 马德罗出身于科阿韦拉一个自由派地主兼资本家家庭,他家拥有200万英亩的土地和用资本主义方法经营管理的矿场、工厂、皮革厂和烧酒厂,他留学过美国,考察过资产阶级民主,他与其他自由派地主兼资本家一样,对迪亚斯出卖主权、压制墨西哥本国资本发展很不满意,他想通过总统竞选改革墨西哥政治不民主的状况。资产阶级最初只以鉴于迪亚斯年事已高、国家应该设个副总统为借口,企图参与政治,马德罗到处演讲竞选副总统,迪亚斯回答说:一个口袋里不能同时放两只猫,不许马德罗参选。资产阶级用总统不得连选连任的口号来反击。迪亚斯在选举之前,把马德罗投入监狱。1910年10月4日,迪亚斯又自己当选为总统。在迪亚斯的镇压下,资产阶级的参政幻想彻底破灭了。 马德罗越狱后逃往美国,在那里策划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的行动。农民反独裁的心情更迫切,早就起来与独裁政权进行斗争了。北方的潘乔·比利亚和南方的埃米里阿诺·萨帕塔领导农民队伍在马德罗的号召反迪亚斯前就已自行赶走地主、夺回被掠夺的土地,攻打政府军占据的城市。为了利用农民已经行动起来的大好形势,马德罗提出圣路易斯波多西计划,允诺革命后将土地归还农民。 1911年2月11日,马德罗回国领导斗争。比利亚的北方起义军攻下了华雷斯城,给了迪亚斯政权沉重打击。萨帕塔的军队在莫雷洛斯州及其附近地区赶走了政府军。革命领袖们在华雷斯城开会共商革命大计。这时反独裁斗争也发展到了城市,首都人民在中心广场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独裁,军警公然开枪镇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打死打伤无辜群众20余人,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广场事件,战场的失利和首都的动乱使迪亚斯被迫下台。1911年5月25日夜间26日凌晨时分,迪亚斯恢溜溜地逃往法国。 (墨西哥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家彼克多·路易斯)“迪亚斯的统治遭到各派人士的反对,马德罗就在这时掀起了这场民主革命的浪潮,革命是从那年的11月20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激烈的斗争,使得独裁者最终放弃了政权,然后不得不流亡到了法国。” 马德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回到墨西哥城的。1911年11月,马德罗当选为总统,但是他违背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封建的目的。马德罗夺取政权后,忙于把政府的职位分给他的亲朋好友,并且延用旧人员和旧军队作政权的基础。对于农民的土地要求,他采取敷衍、搪塞、推诿的办法来应付。因为马德罗本身就是大地产主,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很气愤。 1911年11月28日,萨帕塔制订阿亚拉计划,宣布一切土地归还农民,如果马德罗不执行圣路易斯波多西计划的话,他们将不再承认马德罗为革命领袖。马德罗只对反帝感兴趣,他希望排除外资,发展民族资本。在迪亚斯时期,美资企业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革命起来后,工人们理所当然地反对美国资本家。马德罗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铁路上辞退了数百名美国管技术的员工,这种盲目排外的做法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不满、阴谋反对革命。 美国驻墨西哥的大使享利·威尔逊以大使馆为基地纠集了墨西哥旧军人、旧人员,策划了以韦尔塔为首的迪亚斯分子的叛乱阴谋。面对叛乱,马德罗孤家寡人一筹莫展。1913年2月18日,马德罗被逮捕。2月22日,他和他的副总统被杀害。叛乱分子头目韦尔塔当了总统。 (墨西哥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家 彼克多·路易斯)“1913年政变开始酝酿,这个政变是在美国大使馆策划的,由美国大使威尔逊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策划的,这个人过去是马德罗的支持者,但是最终成为他的反对者,他是一名军人名叫维克特里阿诺·韦尔塔,他最终使马德罗放弃了政权,最终借口马德罗在入狱前企图逃跑将其杀害。” 韦尔塔上台后实行反革命复辟,镇压工人、农民,甚至政府中的不同政见者。已被资产阶级革命动员起来的人民一致反对叛乱,各地的革命领袖率领起义军攻打叛军。韦尔塔除加紧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外,像迪亚斯一样在政府中不准有不同意见,逮捕和杀死资产阶级议员。韦尔塔自己动摇统治基础,搞得全国大乱。美国见韦尔塔治国无能,决心换马。韦尔塔不甘心下台,在外交上搞小动作,把一些利益让给英国人,企图以此与美国分庭抗礼,美国则还以颜色。 1914年4月9日,美国借口墨西哥巡逻队扣留了9名并且美国水兵,要求韦尔塔道歉,韦尔塔拒绝。4月20日,美国的一支舰队进入墨西哥海域,攻占了委拉克卢斯海关。韦尔塔对国内的革命一筹莫展,外交活动又遭失败,无奈之下,只得于1914年7月15日流亡欧洲。 韦努斯提阿诺·卡朗萨是韦尔塔杀害马德罗后继续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他出身于科阿韦拉州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家庭,对外资控制墨西哥经济很不满。他25岁步入政界,先后担任过夸特罗谢内加斯市市长和科阿韦拉州州长。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发后,卡朗萨投奔马德罗,任第三军区司令和临时政府陆军部长。马德罗被韦尔塔杀害后,1913年3月26日,卡朗萨联合其他州组织西北军公布了反对韦尔塔的瓜达卢佩计划。瓜达卢佩计划不承认韦尔塔为共和国总统,不承认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权力,号召人民进行反对韦尔塔政府的武装斗争。瓜达卢佩计划是卡朗萨掌握了主张制宪的国内宪法派的领导权,成了新的革命领袖。1914年他联合农民军领袖比利亚和萨帕塔推翻了韦尔塔政变集团。 卡朗萨是宪政派分子,他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卡朗萨认为国家需要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宪法。宪法应当保护自由派地主,发展现代农业的利益,他不同意农民军在他们的控制区域里实行分配土地给农民发展小农的政策,当时卡朗萨的力量还较薄弱,所以退走委拉克卢斯建立政府。 卡朗萨出走后墨西哥城政治空缺,城中的老百姓请比利亚和萨帕塔两支农民军进驻墨西哥城,农民军的领导人虽然进入了墨西哥城,但这些农民出身的革命者对革命目的并不清楚,所关心的只是希望得到小块土地的问题,不关心革命的全局,又由于害怕长期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失去农民拥护,所以没有解决任何政治问题,便带领军队离开了墨西哥城。 针对农民领袖对革命的无知,19
本文档为【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61-7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49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5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2
浏览量: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