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

1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

举报
开通vip

1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null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原理》有关信息一、《教育学原理》有关信息(一)课程的称谓 教育学原理在中国又称“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一般原理”、“教育学”等; 在国外又称“教育理论”(theory of education)或“教育的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education )等。 (二)课程的开设历史(二)课程的开设历史 1.230多年的历史 17世纪末,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普鲁士教育大臣策特利...

1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
null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原理》有关信息一、《教育学原理》有关信息(一)课程的称谓 教育学原理在中国又称“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一般原理”、“教育学”等; 在国外又称“教育理论”(theory of education)或“教育的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education )等。 (二)课程的开设历史(二)课程的开设历史 1.230多年的历史 17世纪末,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普鲁士教育大臣策特利茨的锐意改革中,德国的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讲座,创办教育学研究所,是为近代教育研究的肇始。 在此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致力于建立一门独立学科形态的教育学。如果这些可视为教育学的萌芽,那么教育学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null 2.第一位教授此课的人是特拉普(Trap)     在普鲁士最初开办的师范教育机构中,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普通文化知识的授受方面,在教育理论方面仅限于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训练。 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始于格斯纳,1735年左右,他在哥丁根大学创办“教育学研讨班”(pedagogical seminary),开设教育理论的讲座。 自18世纪30年代起,在德国的一些大学中逐渐形成由哲学教授举办教育学讲座的传统。 1776-1777年冬季学期和1780-1781年夏季学期,康德曾先后两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康德在1776-1777年冬季学期首次给30个听讲者讲授实践教育学(praktische P dagogik)。这个讲授课程是1774年由大学建议的,目的是为了“本地学校教育的改进,后来由普鲁士政府规定为实践教育学课程,由哲学院教授轮流讲课。null 1779年,特拉普在哈勒大学开设独立的教育学讲座,教育学开始摆脱对哲学讲坛的依附,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 同年,普鲁士政府规定全国各大学普遍开设教育学讲座,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以适应普及义务教育师资的急需。教育学遂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1809年,赫尔巴特接任柯尔斯堡大学的康德哲学教席,讲授教育学。此前的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宣告了近代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的诞生。 从上述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过程来看,可以说近代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的诞生,是在国家逐渐把教育事业当成社会公共事业的背景下,也是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而产生的。特拉普特拉普 特拉普[E·C·Trapp,1745—1818]:德国泛爱派教育家、教育学家,哈勒大学教授,在其《教育学研究》[1780年]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儿童心理学研究,并奠定了古典教育学和新学校的理论基础。 特拉普不仅是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而且是首位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家。他认为,恰当的教育可以引导人达至人生的幸福,而教育要得到适当的进行,必须以人性的透彻研究为先决条件。为此,特拉普主张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即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人性展开系统的经验研究。这里的“经验”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观察的结果。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年龄、数量、特质、知识等因素,形成一个“实验的社会”,进而比较各种教与学的效果。显然,他的这一见解已经颇为接近教育实验研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后人盛赞特拉普是经验教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关于儿童心理关于儿童心理 穷人的富裕生活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 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 “好极了!” “这回你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 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 “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 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的院子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 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 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过上和他们一样的富裕生活!” 对儿童心理的认识: 孩子心中的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孩子的心更接近天性,当成人只剩下生活技巧的时侯,孩子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艺术。康德康德3.哲学家康德(I.Kant)于1776-1777、1780-1781年间两度教授此课程 康德在《教育学讲义》(1803)一书中断言:“一切教育都是艺术。”但是这种艺术的产生和实践不能仅仅是机械的,还应包含有判断力。如果教育只是机械的,它就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因为它没有可靠的原则作为实践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因此,教育需要作为一门学问或科学的教育学,惟有这样,教育才能发展人类的本性,达到人生的目的,才能使人类的延续代代相承。为了使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康德主张建立实验学校以进行教育实验,以免教育陷入单纯的理性判断的谬误之中。 null 4. 1902年,我国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始开设此课程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的大学,其中设有译书局。该书局(1903年)译有《垤(die)氏实践教育学》5册,《欧洲教育史》3册,《格氏特殊教育学》l册,《独逸教授法》1册。“独逸”即“德国”、“德语”(Deutsch)的旧译名。 在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速成师范学校学生编有《教育学》、《教育史》讲义,曾由四川提学使送请清政府学部审查,因为取材过于日本化,经学部批斥,不许使用。同年,文明书局出版了《小学校训练法》、《平民教育法》两书,也由于日文语气太重,遭学部批驳。这一年,由孙清如从日文译出的《教育史》,学部批准作为参考书使用。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教科书和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教育史》,是作为这一年的师范学校教科书发行。次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教育学》教科书和蒋维乔著的《学校管理法》,这后一著作,学部批示,认为颇多经验有得之作。 nullnull位于景山东侧马神庙街的京师大学堂 null 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教育学为共同必修的科目,所以大学最早开设教育学是从这时开始(1902年)。师范馆有不少日本籍教师,其中服部宇之吉教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课程,当时称“正教习”。 日本从明治天皇执政(1867年)后,向西方国家学习,教育思想从德国传来的居于领先地位,康德的哲学思想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成为日本的重要思潮,所以,中国近代从西方传来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德国的。德国的教育学输入中国,是通过两条路进行的,一条是直接翻译德国的著作,如上述的《独逸的教授法》及其他德国的教育学原著,一条是间接从日本籍教师讲学和翻译日本师范学校教育学教科书所取得的德国教育学知识。德国的教育学,主要是属于赫尔巴特系统的教育学。师范馆师范馆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也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长期斗争的产物。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在《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附 章程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项目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 清单)》中,有“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于成就。今当于堂中别立一师范斋,以养教习之才”的话。但这个“师范斋”没有开办。    正当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备时,1898年9月21日,顽固派发动政变,慈禧以“训政”名义重掌政权,光绪被囚禁,“维新”仅百日而已。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止,只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到1890年夏,义和团进入北京。8月上旬,慈禧下令停办大学堂。同月中旬,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校舍被占。其后慈禧佯称也要“变法维新”,于是在1902年1月下令恢复大学堂。 null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教育第一次的法定学校系统和师范教育的起始建制。其《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附设速成科,“师范馆”为速成科的一门,修业4年。其《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各省高等学堂应附设师范学堂,并按《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办理。其《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内应附设师范学堂。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是以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为起点的。 师范馆于当年10月与仕学馆一起开始招生考试,并明确设置“教育学”课程, 而且4年分年规定内容,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注:《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第760-762页。)。12月17日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 null京师大学堂每周授课时数表京师大学堂每周授课时数表(三)课程的价值(三)课程的价值 1、课程的理论价值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 (2)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 (3)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4)掌握教育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课程的实践价值 (1)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 (2)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3)树立现代教育的信念; (4)有益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生活目标的反省。(四)课程的目标(四)课程的目标1、情感目标 促使学习者反思自己对于教育的常识性态度和信仰,形成符合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新态度和价值观。 2、认知目标 帮助学习者掌握人类教育知识的传统以及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命题和原理,建立合理的教育知识结构。 3、行为目标 培养学习者从事教育科研、调查、评论、咨询等的实际工作能力 和习惯。 对教育学的不同认识(讨论)对教育学的不同认识(讨论)教育学的迷惘 赵蒙成   (1)当今教育学的处境非常尴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者蔑视它,或干脆不予承认,更不用说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者了。事实上,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教育学。在比较有影响的综合社会科学刊物中,讨论教育的文章罕见。作为一门课程,即使在师范大学,教育学也是一门公共课,没有人重视它,也无人感兴趣。凡此种种,足以使从事教育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缺乏信心。null 我国的教育学一向标榜自己是门科学,但是,自近代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指的是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揭示隐藏在客观现象背后的规律,在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著作中却很难见到运用实证—实验方法的研究成果,(2)令人不能不质疑它的科学性。这表明,教育学对自身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上,教育学决不仅是一门纯粹的科学。 德国“元教育理论”研究者布雷岑卡(WolfgangBrezinka)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教育行为学。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陈桂生进一步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价值理论和教育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理论四类。教育学的理论是多元的,教育科学不能代替教育学。令人痛心的是,教育学陶醉于自己的科学假象,不仅延误了真正的科学教育学的成长,也妨碍了其他类型的教育理论的建设。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苍白自不必说,就是教育学过去擅长的价值理论研究和规范理论研究,现在做的也不高明。价值理论研究常常是从其他学科中null (3)教育学具备富有价值的理论内容吗?相当贫乏。教育学形式上的缺陷也很严重。由于对自身理论的性质与成分认识不清,在各种教育学的著作中,陈述方式与内容错位的现象相当普遍。譬如自称“科学”的教育学却以纲领性定义与规范性命题为主要的陈述形式,大量充斥着臆测式的语言。甚至单从逻辑上看,教育学中的许多概念、判断、命题等也不符合规范。教育学还没有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方式和体系。总之,从内容到形式,教育学都还处于混沌状态,它远不是一门科学,作为价值理论和规范理论,它也远未成熟,因此,其学科地位低下就不足为怪了。 null  怀疑似乎并没有妨碍教育学表面的繁荣。如今在教育学的周围及其之下,早已衍生出众多的交叉学科和子学科。但这些学科的价值更值得质疑。从学科的性质看,教育交叉学科要求应用某门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问题,以此检验、修正或丰富该学科的理论内容,并提出适用于教育领域、但在理论体系上隶属于该学科的新观点,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教育学子学科并不提供异于教育学的视角,而是对教育学中的某个独特的问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教育学基本理论中没有或不可能详细研究的新观点,推动教育学研究的进步,例如教育论、德育原理等。可惜在我国当前众多的这类学科中,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叉学科或子学科并不多见。 (4) 教育学科群其实是一堆泡沫。  null 问题还不止于此。若有科学方法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假以时日,教育学内容与形式上的缺陷都可以克服,它有希望成长为体系严谨、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立学科,获得应有的尊严。然而,直到目前,这样的工作寥若晨星,主要是因为教育研究队伍的素质太低。由于体系松散,没有构建起适用于教育活动的、独特的话语系统,致使许多没有接受过哪怕是最基本的训练的人混入教育研究的队伍,更不用说那些握有权力并喜欢对教育发号施令的所谓“研究者”了,诸如政府官员、报刊编辑、书记、校长、处长们。教育研究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无怪乎严谨的学者轻视或不承认教育学。另一方面,几乎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能对教育说三道四。不少书记、处长的“教育”论文仍是标准的政治报告。某人到某国旅游两周,归来后宣称他考察研究了该国的教育,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他绝不敢说他研究了某国的数学、物理或哲学、经济学。这类研究者自己不知羞,却让真正的教育研究人员、让教育学蒙羞。教育学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直到今天还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在缺少历史支撑的情况下,许多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也失之于肤浅或不正确。并且,不关注教育实践、仅从书本出发的“书斋式”研究是此类研究的显著特征,其价值非常有限。另外,处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也研究教育,但他们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教育总结或工作报告,严格说来不能称其为“研究”。就是说,教育研究中两张皮的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彼此不满意。研究人员的素质如此,教育学的命运实在堪忧。(摘自《读书》2001年第5期)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问。这既是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描述,也是教育学学科任务的表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明确的都是这个问题,即研究什么现象,揭示哪些规律。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界大致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4年编写的《教育学》为代表。该版本《教育学》旗帜鲜明地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现象”。它指出:教育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现象,研究在这一现象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规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1984)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以日本村井实主编的《什么是教育》为代表,它指出:“我们没有把教育学的对象称作现象,而是特地采用‘教育问题’一词来表示,并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日]村井实《什么是教育》1968年)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这种观点以发行数量最大的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为代表。该版本《教育学》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此外,还有一些版本的教育学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所作出的阐释,要么侧重于上述一种观点,要么倾向于两种观点,或者几种观点兼而有之,但大都超越不了上述三种观点。因此,在回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时,可采取综合的办法,将这几种观点综合起来回答: null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问题) 2.教育规律 任何学科最终都是揭示某一特定领域中出现的规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就必然要最终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条教育规律:内部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规律;外部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教育规律,其目的是为科学的教育人、培养人服务。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概括地讲,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与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工具,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教育进步的思想武器。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极大的关系,既然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的学问,那么,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是想干什么?显然是想揭示其中的道理与逻辑,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因此,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发展,服务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四、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四、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欧洲从古希腊开始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即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16世纪末,约2000年左右。在我国,可以说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朝末年,即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 世纪末,约2500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简单经验的总结、形象的比喻上,理论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缺乏科学的依据,而且带有相当程度的臆测性和简单的形式逻辑推理。这个时期,教育学没有能够形成独立的体系,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还处在一种笼统的整体认识阶段,还不可能将各种客观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因此,零零散散的教育见解混杂于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中,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null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等,大都从社会、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大都认为,教育是治国安民的工具,主张通过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经过“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们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如荀况的《劝学篇》和韩愈的《师说》,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名篇。 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大约公元前35~前96)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其他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等哲学家、思想家,对教育问题也作过不同程度的阐述。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雄辩术原理》,又译作《雄辩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论雄辩术的培养》等。该书写作于公元91-94年,公元96年正式出版,约65万字。原书用拉丁文写成,从近代以后,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仅英译本就有若干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斯迈尔的节译本《昆体良论教育》,英国牛津大学1938年出版。还有巴特勒的全译本,伦敦威廉·哈涅曼出版社1921年出版。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其中第1、2、3、12等卷,系统论述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映了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第1卷包括前言和正文(共12章),主要分析雄辩家教育的目的、形式、过程、内容和方法。第二卷21章,系统探讨了雄辩术的性质和目的,着重论述雄辩术教学的基本方法。第3卷讨论雄辩术的起源、组成部分和规则。第12卷包括前言和正文11章,主要阐述理想的雄辩家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以及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null 2.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教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 世纪初,教育学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科学。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1561-1626)在他论文《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已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把它理解为“指导阅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说明人们对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有了较高的抽象和合乎规律的认识,教育学逐步地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null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教育学一词通常是指古代希腊语中的pedagogye,其原意为“教仆”。教仆在古代希腊系指奴隶主家中某种有专门职务和身份的成年奴隶,专门为奴隶主到学校负责接送孩子,帮助携带学习材料、学习用品,并监督他们在学校中的行为举止等事。教育学一词,首先和教仆一词联系在—起,并且是由教仆一词派生而来的。可见,教育理论,教育学的萌芽不仅是以学校教育为前提条件,是在学校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获得发展的,并且,照此词源的意思,教育学在其萌芽时期,是曾经仅仅被视为一种关照儿童、监护儿童学习的学问。历史事实也正是这样,教育学在其开始时期,只是被作为—种教育教学中的引导术来考虑和对待的。引导术、教育术便是那个时期被赋与的教育学的对象和范围,人们所认识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现在,在一些英语国家中,pedagogye一词已很少出现,而普遍以education一词代之。这就是说,在这些国家,教育和教育学几乎已成为同义词。而欧洲大陆国家,则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培养的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e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nullnullnull (2)标志性著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从理论上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反映近代学校教育的理论著作,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把它看作第一本教育学。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使人“学会一切现世与来世所必需的事项”,强调培养“能知、能行、能言”的人,提出教育的三大任务:“(1)熟悉万物;(2)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他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张建立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提倡班级授课制,强调“博学”,规定广泛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了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速性等教学原则。夸美纽斯的许多设想是教育史上的创举,对反对封建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后人也有极大的启示。null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企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强调要按照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去规定教学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理论。他主张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按逻辑顺序编成教材,分科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儿童;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是当然的权威者,儿童必须绝对顺从及服从教师的教导。他的这一系列主张在以后被称为“传统教育派”。《普通教育学》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把它视为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曾一度风行世界,对我国“五四”以前的学校教学也有影响。 null ——此外,西方比较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还有如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 ,法国卢梭的《爱弥尔》(1762)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0-1790 年), 德国福录倍尔的《人的教育》(1826),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等。 (3)总结这一阶段教育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等人对自己理论的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和方法论的局限,在资产阶级教育科学领域内,始终不免存在着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缺点。因而就其整体来说其思想体系尚未达到真正科学的地步。 null 3.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 自19世纪末到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学等学科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和前提。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也逐渐利用社会学常用的实证方法(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统计,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述、比较、说明,探究其规律)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不再仅仅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 ( 1)实验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 年)。 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反对传统教育学思辨式的和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比较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倡导的实验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2)文化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科学的理解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文化可以分文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通过主观文化可以促进客观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提升主观文化来促进客观文化的进步。在主客观文化历史和现实、普遍和个体的互动中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null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化教育学基本把握了教育过程的性质,触及到教育问题的性质,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教育问题,给人以深刻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辨味道太浓 ;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为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杜威的其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要与目前的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即经验的生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知识是促进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工具。 ——学校即社会。即学校不能隔离在社会之外,而应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内能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做中学。这是指教育的方法。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知道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学生中心。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null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主张。杜威的教育学说从20世纪最初10年到40年代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其理论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null 1919年杜威访华合影 前排左起:史量才、杜威夫人、杜威。后排左起:胡适、蒋梦麟、陶行知、张作平null(4)制度教育学 基本观点: (1)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3)教育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将学校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 (4)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基本评价: (1)重制度分析; (2)依赖精神分析null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许多精辟的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如在其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深刻地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其中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是克鲁普斯卡娅,其代表作有《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与其同时代的还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等。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null代表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null凯洛夫的教育学 在前苏联出版的各种版本教育学中,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 年)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前苏联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验,继承和吸收了17-19世纪欧洲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该书后来被译成中文,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null 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规范起了积极作用,但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然性。 在我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于1930 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该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指明教育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中国教育的反动本质,在教育理论上起了启蒙作用。null(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代表观点: (1)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3)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 (4)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 基本评价: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null 4.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学的分化和革新,这是教育学发展深化的主要原因。 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激起了遍及全球的教育改革热潮。一方面,许多国家以大规模教育试验为依据,对教育体制进行整体的、全面的改革,这说明教育改革的深入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进行全面审查,标志着教育理论向新质阶段转化。 这个阶段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既让年轻一代在有限的学习年限里接受人类成倍增长的全部知识,又要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也就成为教学理论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五、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老而又漫长”的萌芽时期和“年轻而又短暂”的学科建设时期两个时间段。 (一)中国本土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春秋时期至清朝末年) 从可考的资料来看,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教育学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等思想家、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教育方面的典籍。《论语》中大量记述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学记》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null关于《学记》 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null (二) 学科建设时期 第一,清末民初海外教育学的“拿来”(1898—1920年) 1898年,京师大学堂及一些师范学堂的建立,迫切需要教授学生教育之术、让学生明教育之理。于是,从1898—1905年,一些学者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教育学著作。1905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译编、改编、自编教育学,但总体上看,大多是日本教育学的移植。 null 第二,民国后期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1920—1949年) 从1920一1949年,中国的教育学出现了多样化态势。在这个时期,教育学著作和教科书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有学者统计竟有60余种。 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学建构表现出三种取向: 第—种是以美国教育理论为摹本,以受教育者为逻辑起点,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桑代克的教育理论的影响。 第二种是以德国文化学派为榜样,“以文化与教育的内部关联为出发点”,探讨教育的根本问题。 第三种是以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等问题。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和杨贤江(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堪称代表。 null 第三,建国后教育学的重建与全面“苏化”(1949—195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教育学理论建设也出现了“重整山河”状态。先后翻译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原理》,叶希波夫、冈察洛夫编的《教育学》,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等苏联教育学。同时聘请苏联教育学者来我国讲授教育学,不少学者加入宣传教育学的行列,一些教育杂志也陆续登载学习苏联教育学的辅导或体会文章。另一方面,对杜威等人的教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null 第四,教育学“大跃进”时期(1957—1960年) 1958年“教育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学进人“大跃进”时期。群众性“自力更生”编写教材的热情得到激发,真正的教育学者的学术意识受到冲击,教育学研究者的主体精神被“扭曲”,教育学的批判性与规范性似乎被遗忘,编写出来的“教育学”几乎是对别人成果的简单“克隆”。 第五,教育学的复苏时期(1960—1965年) 1961年4月,中央宣传部召开高校文科教材会议,并确定由刘佛年主编一本《教育学》。这本《教育学(讨论稿)》,凝聚了许多教育学工作者的宝贵心血,但在当时仍然明显地烙印着“阶级斗争”的痕迹和汇编政策的印记。 null 第六,教育学的“灾难时期”(1966—1976年) “文化革命”期间,中国中止教育学一切学术活动,教育学研究人员,如同其他知识分子—样,深受打击、迫害。 第七,教育学蓬勃发展时期(1976年以后) 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和建设逐渐走向了正规的发展之路,并迅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教育学研究重新认定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力求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恢复先前教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如,对“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元教育学”等问题探讨。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系统论相关学科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null 总起来看,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但是,终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形态单一,在漫长的封建教育历程中,教育学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中国教育学建设走的是拿来主义道路,难免生吞活剥、支离破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学研究才开始真正走上自己的道路,研究题域的多样化、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学科建设的本土化,这些都表现出中国教育学一步一步地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六、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六、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由只研究学校教育到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如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微观教育到宏观教育,如教育政策、教育规划等;由教育的内部关系到教育的外部关系,如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教育与社区、家庭的关系等;由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特殊儿童的教育;等等。null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以前研究教育学其研究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现在则包括了更多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技术学、科学哲学等等,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关系描述的研究范式;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的质的研究范式;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研究范式;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开发研究、咨询研究等等模式;有哲学(理论)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质的研究)和实证科学范式(量化研究、定量研究)、行动研究范式(行动中研究,研究中行动,行动依靠研究,研究服务于行动)。null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一方面分化越来越细,一方面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更加关注教育现实,更加注重参与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教育学的实际应用研究。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讨论与思考讨论与思考1.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人们经常说现在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大多是空洞的、无用的,你如何看待?
本文档为【1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936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1-25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