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第一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轨迹及社会背景 一、旧文学的转型与新文学的萌芽(清末民初) (一)梁启超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二)林纾、严复的翻译及其影响:《茶花女》、《天演论》 (三)晚清白话文运动 (四)“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 二、新文学的奠基与开拓(1917—1937) (一)《新青年》杂志与“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发表;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尝试集》与白话新诗的最初试验、《白话文学史》与白话文学之鼓吹 ...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
第一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轨迹及社会背景 一、旧文学的转型与新文学的萌芽(清末民初) (一)梁启超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二)林纾、严复的翻译及其影响:《茶花女》、《天演论》 (三)晚清白话文运动 (四)“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 二、新文学的奠基与开拓(1917—1937) (一)《新青年》杂志与“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发表;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尝试集》与白话新诗的最初试验、《白话文学史》与白话文学之鼓吹 (二)新文学社团运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浅草—沉钟社 (三)新诗、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的成型:从白话诗到自由诗再到格律诗;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林语堂;短篇小说与新诗的奠基人:鲁迅与郭沫若 (四)文学流派与思潮的兴盛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2、“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革命+爱情”小说(茅盾、巴金、蒋光慈) 3、“京派”与“海派”、“现代派” (五)长篇小说、新诗、戏剧的成熟:大家与名家的涌现(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萧红等) 三、新文学的转型与分流(1937—1949):战时文学 (一)“国防文学”的兴起与新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二)“流亡文学”:东北流亡文学(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港澳文学与“南来作家” (三)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 1、解放区文学(“延安文艺”):“延安文艺整风”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工农兵文学”、“赵树理方向”——解放区文学的乐观、颂歌基调(“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 2、国统区文学:“国难文学”与讽刺文学 3、沦陷区文学:“汉奸文学”、“市民文学”、通俗文学——通俗、流行是其主要方向 四、走向“一体化”与异化(1949—1976) (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学的体制化、政治化与类型化 1、文学的政治批判运动、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小资产阶级倾向”、“反党文学”、“毒草” 2、创作禁区:“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段”、爱情题材的禁区、知识分子题材的禁区 3、主流与异端:(1)主流:赞歌与颂歌;(2)异端:“干预生活”、讽喻文学与个性化文学 (二)“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公开文学(样板戏)与地下文学(手抄本小说、地下诗歌)、潜在写作 五、回归自身与迈向多元(1976—2010) (一)“新时期文学”(1976—1989) 1、政治性文学的余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2、1985以后文学的回归自我:“现代派”、“寻根派”(小说与诗)、“先锋派” (二)“后新时期文学”(1990— ) 1、“90年代文学”:文学边缘化、市场化与“人文精神”呼唤,“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与社会问题 2、“新世纪文学”:消费性文学、底层文学(底层写作、打工文学)与“网络文学” 第二讲 鲁迅及20年代小说 鲁迅小说 (一)鲁迅生平及小说创作简介 生平(1881—1936),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弃医从文,文学理想:启蒙、立人,刻画“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和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民族魂”。主要艺术取向:批判、讽刺、“含泪的笑” 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新编》 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与成熟:《呐喊》《彷徨》“形式的特别与表现的深切” 《狂人日记》(1918)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二)《呐喊》《彷徨》 1、《狂人日记》与反封建礼教:礼教(忠、孝、节等)吃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逢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做药引;古时“易子而食”,对坏人“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 2、《阿Q正传》与“国民性”批判、“革命”批判 3、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1)旧式知识分子的安魂曲:《孔乙己》《白光》 (2)新式知识分子的迷惘:《在酒楼上》《孤独者》《头发的故事》。吕纬甫的“蚊子”之喻。 (3)“五四”爱情神话的祛幻:《伤逝》 (4)知识分子的堕落:《高老夫子》《肥皂》 4、乡土题材: (1)农民的悲哀:《明天》《祝福》《故乡》 (2)农民与农村权力阶层:《风波》《离婚》 《离婚》中泼辣的爱姑,因丈夫与寡妇通奸,不依不饶,在父亲和6个哥哥的撑腰下,威风凛凛,最终却在七大人一声喷嚏之下,吓得不敢争辩,只知点头。“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 (3)乡村生活趣味:《社戏》。对旧戏的批评。 5、民族寓言:《药》“启蒙者的悲哀”、民众的愚昧、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救国救民之策 (三)《故事新编》 “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只用一点根由,大加发挥。 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现代小说艺术:《补天》与弗洛依德学说 1、借古讽今(《补天》对封建性道德的讽刺,《理水》讽空谈派、疑古学派,《采薇》讽流言伤人)、影射时事、时人 2、油滑(滑稽)、讽刺、戏仿 二、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写实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杰、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写实小说流派。 主要题材和主题是:地域风情、习俗,社会批判,农村的落后、野蛮 乡土文学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由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和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慨叹三者交织而成的‘伤感的故乡风’,‘近乎无事的悲剧’,‘国人沉默的灵魂’。”(陈平原)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东“冥婚”习俗;《柚子》“看杀头”,地方军阀视人命如草芥而围观者则始终麻木不仁 许杰:《惨雾》写南方农村宗族间的“械斗”;《赌徒吉顺》写农村“典妻”习俗;《出嫁的前夜》写农村“冲喜”恶习。 彭家煌:《怂恿》写湖南农村土豪恶霸间的争斗; 台静农:《蚯蚓们》《负伤者》写“卖妻”、“典妻” 蹇先艾:《水葬》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写实小说 (一)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也是最大的一个新文学团体,从1921年1月成立到1932年无形解体,其主要发起人有:郑振铎、耿济之、周作人、朱希祖、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阵地,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 1、五四“问题小说”(社会、爱情、人生等问题):冰心、庐隐、杨振声等。 2、“人生派”写实小说的代表: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2)王统照《山雨》 (3)许地山《空山灵雨》、《缀网劳蛛》 、《命命鸟》、《商人妇》、《春桃》、《玉官》等。 创造社与浪漫抒情小说 (一)创造社 ——1921年6月于上海成立,其主要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穆木天等都是留日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杂志,1925年以后人员调整称为“后期创造社”,主要参与者是冯乃超、李初犁等人。由前期的提倡“为艺术”“为自我”而文学到后期倡导“革命文学”,称为“创造社转向”。 (二)郁达夫的“自我小说” 郁达夫(1895-1945),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小说代表作为《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郁达夫的三类小说:(1)自叙传式抒情感伤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2)底层关怀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3)隐居情怀:《迟桂花》 新文学第一部小说集《沉沦》(1921)。 《沉沦》主要内容:留日学生,穷愁潦倒、病与性苦闷(恋爱、嫖妓)。“零余者”(多余人)。民族主义(将自身窘境归因于祖国的贫弱) 艺术特色:(1)浪漫感伤风格;(2)自然主义的描写,大胆的情色描写(性心理):《街灯》、《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3)散文化小说结构,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诗化、抒情性语言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成就、特点和影响   郁达夫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三)郭沫若、张资平、叶灵凤的小说 1、郭沫若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牧羊哀话》 2、张资平的情爱小说、性爱小说 张资平(1893—1959),广东梅县人,1922年前留学日本,是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他由创作之日起10年之中,先后出版了18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冲积期化石》、《梅岭之春》、《飞絮》、《苔莉》、《性的等分线》、《上帝的儿女们》。 他的20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由此,张资平成为公认的“恋爱小说家”。鲁迅概括张资平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是一个“△”。 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他以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为此张资平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常常是一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如《苔莉》则共印9版之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贵妇人在闲聊时以手捧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和张爱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为时髦。为应付出版商的约稿,据说他还雇请了几位穷大学当助手。不久,他便在城郊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别墅,这是靠小说稿费建造起来的房子。 3、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等情爱小说 五、20年代女作家与女性小说 苏雪林、陈西滢与凌淑华、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去国》等。冰心歌唱爱的写作:(1)歌唱“万全之爱”;(2)歌唱母爱;(3)儿童之爱;(4)自然之爱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小说代表作《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女人的心》等。庐隐创作的主要内容:(1)抒写现代女性的精神痛苦;(2)探索女性同性情谊;(3)批判封建男权;(4)关注社会现实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原名冯恭兰、冯淑兰,笔名淦女士、沅君等。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冯沅君的创作倾向:   (1)主要描写“情人的爱”与“母亲的爱”之间的冲突;   (2)批判封建节烈观对女性的残害;   (3)在两性关系中以灵的结合睥睨肉体的欲望。 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封建婚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 凌淑华(1900~1990):原籍广东省番禺县,出生于北京。代表作《花之寺》、《女人》、《酒后》、《绣枕》等。 凌叔华创作的主要内容:   (1)体察传统闺秀的人生失落   (2)反思旧式太太的精神缺陷   (3)探讨现代婚姻中男性与女性的泛爱问题   (4)探讨女性婚姻与事业的矛盾 苏雪林 (1897~1999) 原籍安徽省太平县岭下村人,出生于浙江瑞安,笔名绿漪、雪陵、杜若等。1928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第一部作品集《绿天》。1929年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 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波微等。有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石评梅创作的主要内容   (1)抒写生命的悲愁   (2)歌唱理想   (3)思考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问题   (4)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赞美英雄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处女作《梦珂》(1927),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28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另有《阿毛姑娘》等小说。1929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在延安期间写作有小说《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及《三八节有感》等杂文。 六、“革命小说” “革命文学”:1927年前后,郭沫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和蒋光慈等太阳社成员倡导“革命文学”,由此形成一股盛行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革命文学”潮流。这股文学潮流以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暴动、工人罢工以及北伐革命为主,多反映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革命行动和爱情的纠葛。代表作家有:蒋光兹、华汉、洪灵菲、柔石、叶紫、胡也频、戴平万等。 (一)蒋光慈的小说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1921年受中共派遣前往苏俄学习,1924年归国投身文学活动,有诗集《哀中国》《乡情集》,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短裤党》、《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又名《咆哮了的土地》)等。 《咆哮了的土地》(1930)反映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蒋光慈革命小说的命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普罗文学占据了文坛主流。蒋光慈的作品因此热销。如《冲出云围的月亮》,仅在出版当年,就重版了六次。书店老板为着赚钱,也常改头换面再版蒋光慈的旧作。例如,将《少年漂泊者》改为《一封长信》,《鸭绿江上》改为《李孟汉与云姑》等。大革命失败后的挫败感,一旦主导了年轻人的心智,那种宣泄性作品就成为读者的安慰。蒋光慈像一个笨拙的江湖医生,误打误撞地撞开了当时中国青年们的心扉,革命、爱情、理想等成为他小说中的主要元素。 蒋光慈引领了“革命加恋爱”小说叙事模式的一度流行。 (二)柔石的小说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海宁人。代表作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知识青年”的浪漫理想与社会黑暗的冲突。 《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 (三)叶紫的小说 叶紫(1912—1939)湖南益阳人。代表作小说集《丰收》。以北伐革命前后洞庭湖边农村的火热斗争为题材,暴露了反动派、地主和白军的凶残,反映了农民血泪斑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与抗争。是30年代反映农村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 第三讲 郭沫若及二十年代新诗 一、1920年代诗歌概况 (一)胡适与白话新诗的草创:《尝试集》 (二)1920年代的重要诗群 1、湖畔诗社 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出版诗歌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诗集等。以写情诗为主,很能代表“五四”一代青年人的纯真、坦荡与热情。如汪静之的诗《伊的眼》: 伊的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的眼是解冻了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2、新月社 “新月社”由徐志摩发起,是一个以留学欧美的人士组成的一个松散的社交团体,具有欧美的绅士文化趣味和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取向,自1923年成立一直延续至1930年代中期,先后办有《晨报·诗镌》、《新月》、《现代评论》等文学刊物,展开文学活动。这一社团在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方面贡献较为突出。主要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孟侃、林徽因、刘梦苇、孙大雨、陆志韦、陈梦家等。 3、象征派诗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4、“革命”派诗歌 殷夫(1909—1931),浙江象山人,笔名白莽。代表作《别了,哥哥》:。“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又如《我们》:“我们的意志如烟囱般高挺,/我们的团结如皮带般坚韧,/我们转动着地球,/我们抚育着人类的命运!”“我们是谁?/我们是十二万五千万的工人农民!” 二、郭沫若——新诗奠基者 (一)郭沫若生平与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学医。参与组织“创造社”、倡“革命文学”。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 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恢复》(1928)、《前茅》(1928)。 (二)《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石 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 1、自我主体意识、个性膨胀: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便是我呀”(《天狗》) 2、宇宙意识:“破了的天体”“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女神之再生》)“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 3、世界意识:《晨安》中“我”不仅向着“我年轻的祖国”问候,而且像着恒河、印度洋、红海、尼罗河,向着“大西洋畔的新大陆”致意,这胸襟、眼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4、革新与创造精神:“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破!破!破!”(《梅花树下的醉歌》)“我”“立在地球边上”呼唤着“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的“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5、科学知识:“X光线”、“神经”(《天狗》);《凤凰涅槃》:传统神话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产儿 6、都市文明的批判:《笔立山头展望》、《上海印象》 《女神》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1、形象性、想象力。初期白话诗的苍白被郭沫若诗的形象性、想象力所救正。“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泛神论与自然观:“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郭)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电、草木飞禽……都被纳入笔下,构成其诗的形象体系。 2、诗体解放(自由体)与节奏感和韵律性的兼备:“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状边上放号》)排比、复沓手法、不规则押韵。 3、强烈的情感气势与鼓动性:《女神》“不独喊出人人心中底热情来,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闻一多)。“是号角,是战鼓,它警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周扬)。 三、“新月派”的诗歌 (一)闻一多的诗 闻一多(1899-1946),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古典文学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5月回国。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其诗的主要题材内容有三:爱国情怀;社会批判;爱情。 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闻一多关于诗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的音节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诗的词藻要力求美观、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整齐 (二)徐志摩的诗歌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志摩的诗》(1922—1924),这个 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这本诗集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其中《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然而,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茅盾《徐志摩论》)。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是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也写了不少爱情诗篇。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在诗式上更多样化,有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猛虎集》(1931与《云游》集(1932)。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 (三)林徽因的诗 林徽因(1904—1955),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在此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 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窘》等。 四、李金发的诗歌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据他在《我名字的来源》一文中说,1922年在法国患病,老是梦见一位白衣金发的女神领他遨游太空,他觉得自己没有病死,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金发。1919年赴法留学,学习美术,耳濡目染了世纪初叶的法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课余醉心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尤其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1920年起他直接效法象征派诗歌的技巧,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同时也染上了波德莱尔式的颓废情绪与“审丑”的美学,以及魏尔伦式的感伤气质。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异国情调》。 第四讲 20-30年代散文 一、鲁迅散文与杂文 (一)鲁迅散文及杂文作品简介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共16部,700余篇。 (二)鲁迅散文分析 1、《朝花夕拾》:回忆性抒情散文集 (1)个人生活断片(教育、家庭、求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2)人情风物、民风民俗:《藤野先生》《五猖会》《女吊》 (3)批判迷信、封建思想和道德: 《父亲的病》讽刺中医的贪婪、昏庸(“药引”:经霜三年的甘蔗、原对的蟋蟀、败鼓皮):“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二十四孝图》讽刺愚昧的孝道和传统“孝”的欺骗性、表演性: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我请人讲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讽刺旧式私塾启蒙教育的扼杀人性:没有儿童喜爱的绘画书,塾师也禁止学生看图画书,呵斥或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2、散文诗集《野草》 寓言性、象征主义 《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过客》:反抗绝望,坚持求索 《风筝》:对儿童“精神的虐杀” 《颓败线的颤动》:忘恩负义故事。守寡母亲被迫出卖肉体抚养两岁的女儿,女儿长大后有了家庭却鄙夷、指责、冷骂这母亲。 (三)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的主要内容: (1)抨击社会时弊与时政:《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 (2)思想批评:《拿来主义》《娜拉走后怎样》 (3)传统文化批判:《论照相之类》谈旧戏“男扮女”反映的是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论雷峰塔的倒掉》与反封建礼教、倡自由恋爱 2、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讽刺、幽默、犀利、“嬉笑怒骂”。鲁迅经典语录:“叭儿狗”、“落水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人肉的盛宴”、“帮忙”与“帮闲”。 讽刺的艺术:“且介亭”、“花边文学”、《准风月谈》 3、鲁迅杂文的价值:思想价值、知识价值、社会价值 4、例文赏析 (1)《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只有“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却没有“个人的自大”,前者如: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 丁云:“外国也有叫化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2)《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汉朝就确已有一种“利屣”,头是尖尖的,平常大约未必穿罢,舞的时候,却非此不可。不但走着爽利,“谭腿” 似的踢开去之际,也不至于为裙子所碍,甚至于踢下裙子来。那时太太们固然也未始不舞,但舞的究以倡女为多,所以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然而伎女的装束,是闺秀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这在现在还是如此,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炎汉“摩登女郎”之列,于是乎虽是名门淑女,脚尖也就不免尖了起来。先是倡伎尖,后是摩登女郎尖,再后是大家闺秀尖,最后才是“小家碧玉”一齐尖。 ……女士们之对于脚,尖还不够,并且勒令它“小”起来了,最高模范,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 ……自辫子肃清以后,缠足本已一同解放的了……然而我们中华民族是究竟有些“极端”的,不多久,老病复发,有些女士们已在别想花样,用一枝细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她到底非要她的脚变把戏不可。由过去以测将来,则四朝(假如仍旧有朝代的话)之后,全国女人的脚趾都和小腿成一直线,是可以有八九成把握的。 (3)《男人的进化》 女性主义的视角,人类历史的反思,封建礼教、道德批判 二、周作人的散文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也是文学翻译家、民俗学学者。 有小品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其早期散文、小品(即杂文)多关心时事政治,针砭时弊、讽喻现实,风格“浮躁凌厉”;后期则远离时政,多从生活趣味、文史知识等题材入手,多具有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为一代散文大家。其小品文多摘录野史、遗文,因自号为“文抄公”、“抄录体”。“周作人虽为小品散文之王,但其所长在思想不在艺术”(苏雪林) 艺术特色:(1)善于旁征博引,承意而谈,知识性强;(2)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3)情趣盎然,幽隽淡远如《乌篷船》用书信体形式,便于信笔所至,舒卷自如,在亲切随意的谈话风格中讲述家乡风物和抒发自己的情趣。 三、郁达夫散文 郁达夫有《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等散文集,以写游记著称,其散文擅长写景叙物,多伤感,“名士气”。代表作《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等。 四、“开明派”、“白马湖派”散文 (一)“开明派” 开明派,指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19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担任编辑。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夏丏尊《平屋杂文》(含《白马湖之冬》《猫》等);叶圣陶散文集《未厌居习作》。 (二)“白马湖派” 指朱自清、刘大白、俞平伯、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曾同在浙江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相互间来往密切。故称“白马湖作家群”。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诗人、学者。1923年发表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一举成名。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见闻过于褊狭,而描写才力有余,不择对象而乱用……他对于生活感觉得很美满,只有赞颂,永无诅咒,表现于文字者遂亦觉太甜,甜得至于令人腻。”(苏雪林)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他出身名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和佛学,早年以新诗、散文享誉文坛。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 俞平伯第一时期散文注重细致绵密的描写,第二时期则文句较为单纯,表现一种素朴的趣味。俞平伯散文多夹叙夹议,多说理,喜谈哲学、佛理等,往往令人头痛。俞平伯散文受周作人影响较大。 朱自清“学殖似较俞氏为逊,故其文字表面虽华瞻,而内容殊嫌空洞。俞似橄榄,入口虽涩,而有回甘;朱则如水蜜桃,香甜可喜,而无余味。俞、朱笔法都是细腻一路,但俞较绵密而有时不免重滞,朱较流畅有时亦病其轻浮。” (苏雪林《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 五、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写作。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其1932—1936年间的小品文收集在《大荒集》《我的话》之中。 代表作《中国人之聪明》、《说北平》(又名《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小品文风格:娓语式笔调、闲话风、学养 。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流派 六、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散文代表作 《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另有杂文集《秋室杂文》等。 代表作: 《雅舍》:苦中作乐的达观、幽默笔法 《女人》:戏仿、幽默 七、“现代评论派”散文 现代评论派,是指围绕在1920年代的《现代评论》杂志周围的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凌淑华等作家,他们有着很好的私谊和相近的文学趣味,从而形成一个散文、杂文流派。 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陈西滢的杂文:《西滢闲话》 八、京派散文 废名、沈从文、芦焚(师陀)、林徽因、梁遇春、李广田、何其芳等人的散文。 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 何其芳:《画梦录》 第五讲 30-40年代的小说(上) 一、茅盾的小说 (一)生平与创作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曾主编、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1927年后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小说有《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1930年代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力作。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几十年来始终活泼泼地存在着。 小说概述 1、 《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革命+爱情 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与农民的破产、觉醒、反抗。“丰收成灾”、吃大户。父子两辈农民的形象差异(老通宝/多多头)。 3、《子夜》:都市与现代性、社会矛盾与冲突:农民与地主阶级;工人与资本家;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 4、《林家铺子》:城市小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破产(抵制日货) 5、《腐蚀》:国民党的特务统治 (三)《春蚕》分析 1、细节描写:迷信、村民的憧憬、习俗 “全村的妇人对于荷 花家特别‘戒严’。她们特地避路,不从荷花的门前走,远远地看见了荷花或是她那不声不响丈夫的影儿就赶快躲开;这些幸运的人儿惟恐看了荷花他们一眼或是交谈半句话就传染了晦气来! (荷花的报复:偷老通宝家的蚕丢到溪里去,“恶意要冲克他家的‘宝宝’”)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他们带来的礼物,是软糕,线粉,梅子,枇杷,也有咸鱼。 2、人物形象 老通宝:顽固、保守、老实、迷信 多多头:清醒、反抗。不相信凭辛苦劳动就能改变命运,不迷信养蚕的禁忌、迷信,带头抢米、抢保安团 (四)《子夜》分析 1、《子夜》的主要人物与故事 资本家:吴荪甫、杜竹斋、赵伯斋 工头、打手:屠维岳、 地主:吴老太爷、冯云卿 工人、共产党员: 2、艺术特色 (1)社会生活面的广阔:农村革命暴动(双桥镇)、上海工人罢工、战争、都市生活、资本家的争斗、企业经营、公债投机、家庭生活;资本家、地主、买办、军人、诗人、闺妇、小姐……各色人等。 (2)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成功的都市描写:都市绘、现代感(见后) (3)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 吴荪甫性格:A、在各种矛盾冲突的纠结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在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公债投机等多重危机中塑造吴荪杜的强人性格;B、在家庭生活、情感生活中来塑造人物性格;C、在周围人的衬托中塑造人物性格。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理想主义(改造乡村、发展民族工业、抵抗外来经济、金融侵略和控制);强者性格(弱肉强食,无情吞并弱小的同行;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粗暴强悍,镇压工人);刚愎自用(公债投机) 二、巴金的小说 (一)生平与创作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如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 追求光明、控诉黑暗是巴金创作的基本主题:“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畅销书作家:巴金的创作始终紧贴时代脉搏,与时代互动。他的作品见证了时代与人心。 家族小说:《家》《春》《秋》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家》:“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底‘我控诉’”。 (1)纪实性,爱情婚姻问题、批判封建礼教和旧家庭制度、个性解放的主题;(2)充满激情的笔触、浪漫主义的写法 《家》之人物形象 专制家长:高老太爷、克明、周老爷——专横、绝情、颟顸 “祖父举筷子,大家都跟着举筷子,祖父的筷一旦放下,大家底筷也跟着放下。”“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败家子:克安、克定——荒淫、无耻、无能 牺牲品:梅、瑞珏、枚表弟、鸣凤、惠 反抗者:觉民、觉慧、淑英、淑华 受害者兼帮凶:觉新——作揖主义。特殊身份地位导致的悲剧人格和命运:长房长孙,丧父亡母、继母、长兄如父,为了保护弟、妹,支撑出走的兄弟们的生活,必须妥协,在长辈与后辈间调停,在复杂的大家族人际关系、权力关系间周旋,不得不委曲求全,到处敷衍,最后付出妻死子亡的惨重代价。 (三)对家族伦理的重新思考:《憩园》 1、情节内容(四个故事) (1)杨家的故事;(2)姚家的故事;(3)“我”的“回乡——离去”的故事;(4)“我”笔下车夫与瞎女人的故事 2、《憩园》主题思想 (1)批判旧家庭及其导致的堕落人格:杨老三形象的复杂性 (2)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3)家园情结 3、艺术风格:温婉深沉 4、《家》与《憩园》的比较:创作立场;艺术风格;主题内涵:Family(权力政治视角)/Home(伦理情感视角) (四)社会黑暗的控诉 长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 三、老舍的小说 (一)生平与创作 老舍(1899—1965),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1899年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 《二马》,从而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猫城记》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等小说,以及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966年自沉于太平湖。 艺术风格:(1)喜剧性、讽刺与幽默;(2)雅与俗的自然融合(市民化);(3)“京味”(语言艺术、形式艺术) (二)小说概述 1、讽刺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国民性批判” 2、《骆驼祥子》:城市平民的梦想及破产,社会黑暗与人性堕落 (1)故事内容:祥子三次买车的计划落空,与虎妞的关系 (2)思想主题:个人奋斗在黑暗社会的不现实;善良人性的被污染;对下层人民的悲悯与对旧制度的控诉(如军阀统治、特务统治) (3)市井生活的形象描绘 3、《四世同堂》:国民性批判、传统文化反思。 祁老太爷。苟安主义 四、沈从文的小说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在湘西地方军队中辗转多年,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小说,及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 记》、《湘西》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逝世前曾被瑞典皇家学院打算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因逝世而作罢。上承废名乡土抒情传统,下启萧乾、 汪曾祺等弟子的乡土小说创作,卓然成家,以对乡土、农民的赞美姿态而有别于鲁迅等的启蒙、批判传统。 (二)沈从文小说的基本主题: 1、城乡文明的二元对立:“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八骏图》) 2、“健康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的重造”: 《萧萧》、《三三》、 《边城》、《柏子》、《长河》 (三)小说的艺术魅力:描写细腻、语言精炼、情感纯净 五、李劼人的历史小说 李劼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 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它们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已故香港著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则把李劼人作为我国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有“中国的左拉”之称。在《中国新文学史》一书中,他说,“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死水微澜》分析: 1、故事与人物: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袍哥与教会势力的冲突。 2、主题: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传统伦理道德的解体 3、人物塑造的魅力:蔡大嫂——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4、优美的文笔、回忆式写法:天回镇 风物描写 蔡大嫂性格:重情重义;泼辣大胆;敢作敢为;自尊自重 当罗歪嘴被官府通缉,丈夫蔡傻子身陷监牢之时,面对苦苦求婚的顾天成,她爽快答应,还约法三章:要求对方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要顾、蔡、邓(娘家)三大家族都参与婚礼,免得将来又生纠纷;并且要求改嫁后与罗歪嘴、蔡傻子仍保持来往的权利,要求掌管顾天成的全部家业。顾天成竟全都照办。 她父母问她为何愿意改嫁,她回答:“放着一个大粮户,又是吃洋教的,有钱有势的人,为啥子不嫁?” 父母又担心她在几个男人间周旋“就不怕旁的人背后议论吗?” 她答:“哈哈!只要我顾三奶奶有钱,一肥遮百丑!……怕哪个?” 邓大娘默默无言。 邓大爷只是摇头道:“世道不同了!……世道不同了!……” 六、“京派”小说 “京派” 指1930年代出现于北京城的一群风格与追求相近的文学家。京派作家多具有学院背景,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反对文学的商品化。相比较于热闹喧嚣的上海,北京的那种静寂安闲,与接近自然、田园与农村的文化、社会底蕴,让京派文学成为乡土文化的代表。一般被归入京派的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师陀)、林徽因、萧乾、汪曾祺等。他们的作品大都带有乡土抒情性,多散文化笔法。 废名的田园小说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 长篇小说《桥》(1932)、《莫须有先生传》(1932)、《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 《果园城记》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另有散文、戏剧、电影剧本等作品。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 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
本文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56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5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8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