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举报
开通vip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哲学概论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道术) ...................................................................................2 ――西方哲学的诞生与西方早期哲学家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哲学概论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道术) ...................................................................................2 ――西方哲学的诞生与西方早期哲学家 ................................................................2 第二讲 哲学家概述 ..........................................................................................................4 第三讲 古代西方的终极实在观..............................................................................6 第四讲 古代东方的终极实在观..............................................................................8 第五讲 古印度的终极实在观和中西印思想对比 ....................................10 第六讲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 ......................................................................13 第七讲 中国古代(先秦)的真知观 ................................................................16 第八讲 古印度的直觉认知与中西印的真知观对比 ..............................18 第九讲 西方伦理学 ........................................................................................................20 第十、十一讲 东方的伦理学说和东西方伦理学的对比 ...................22 第十二讲 西方政治哲学.............................................................................................25 第十三、四讲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及中西方政治学说的比较........27 第十五讲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东西方哲理的对话 ..............................31 1/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道术) ――西方哲学的诞生与西方早期哲学家 什么是哲学? Philosophy:爱智慧 智慧是多样的,包括文化,语言,传统的多样性,而非西方传统理解的理论,概念,形 态。哲学在起源时并非理论,而是富有活力的生存智慧。“理性是热情动人的沉思”(希腊语) 爱意味着把智慧当作一种对象去追求。(是不是一种本能,无可奈何,不愿意去思考却 不得不思考)形成西方概念理性主义的传统,但这种传统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不应当成为衡 量哲学的绝对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近代的×对概念化哲学的反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浮 士德) 哲学的价值:非实用性,无用之用(虚用)。对人的精神空间维度的深化,是奇思妙想 产生的有力契机。智慧出于人生姿态,精神走向的交汇、断裂之处。在人生经历和精神活动 中,形成不同维度的思想势态,无固定性,非预成的,互相缠绕、纠结、具有回旋空间,激 荡出思想的潮水。哲学家、思想家往往具有这样一种精神维度和势态,能想人所不能想,言 人所不能言。 哲学所处理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边缘形势中产生的边缘问题。边缘形势是对人意义重大,人无法逃 避,儿引发人的危险,给人以威胁、压力的人生势态的情境。它是无法用既定模式去框架, 是非现成的。如面对死亡、存在、历史等等引发的对终极问题的沉思。哲学家易于××地把 握了非边缘形势,发现边缘问题,引发终极性思考。 “如果所有生命都以死结束,那么生岂不是一个错误。”(叔本华)“我去死,你们去活, 那个更好,只有天知道。”(苏格拉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哈.××)当真切地意识到生死 问题,就意识到生命边缘,就会追寻人生的意义,激发真知。中国古代艺术中×问的意境就 是一种对边缘势态的感悟。逻辑悖论,应用伦理,理论物理都涉及边缘问题,所以导向哲思。 哲学的界定:是对边缘问题(marginal issues)做合理(rational)探讨的学问。合理在 东、西、印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种说理的论证。西方:批判、怀疑、反思地论证。 与科学的区分:哲学是对边缘问题地思考,有强烈地边缘感,探讨的对象是非现成、非 预定的、无统一答案,其哲学家是个性鲜明的。而科学问题是现成的,对象化的常规划的, 可量化,可证实的,科学追求统一的标准,科学家在既定范式内思考,科学成为一种社会组 织和社会活动。 哲学的诞生、分类 西方哲学产生的意义机制(游戏规则) 数学使早期思想家从数学中产生边缘感受,引导哲学思考。受数学语言的启发,数学家 创造概念化语言表述思想,根源在于数学思维,哲学力图模仿数学,但数学解决不了生命意 义等问题。 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数的本原说。 1的基础性,本原型,自我同一,永恒,对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启发。存在即一,因存 在只能存在,非存在不存在,从而形成西哲理论核心(本体论) 门类 1) 形而上学:11)存在(本体论,be),是其所是,是其所非。12)宇宙论。 2) 认识论。 3) 价值理论:31)论理学。32)美学。 4) 逻辑 科学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 2/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 深受数学影响 寻求形式上的“什么”。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形式化特征有关。本源是什么?水,火,数, 原子,气。。。中国找的是功能:阴阳,五行 旁观者态度。对象化态度。 推崇理性,原则。(男性化问题) 伯拉图之前特例独行,伯拉图学院化。 3/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二讲 哲学家概述 西方古代哲学家 泰勒士(thales 西元前 585,孔年前 34年) 古希腊哲学起源之处不在希腊本土,在最著名的城邦:米利都。年轻时到埃及留学,早 期哲学家大都有到当时文化中心埃及、巴比伦去学习。学习数学和灵魂学说,把数学改造成 希腊式的。他发现了圆周上的三角形都是直角的数学规律。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古希腊宗教与神话解释世界起源,而泰勒士则寻找世界“本源”问题,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创 始人,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水对人类生存重要,希腊环海) 他试图回答“什么是万物的本源”的问题,与东方有所不同。最早记载见于西罗多德的 《历史》:泰勒士预言日食,利用浮桥帮助军队过河(分河水而渡之),过于沉思在观天象退 到井中,侍女说关心天上的事而不注意人间的事,反应哲学家的品格,关心超越的食物而非 世俗事务。泰勒士用实际行动验证哲学家并非无所作为,预言橄榄丰收,预定榨油坊,第二 年高价出租。××点哲学理性突出,而且提出哲学本源问题。 苏格拉底(-469至-399 孔元后 82年) 父亲雕刻匠,母亲助产妇,对其影响很大,外形丑陋,目光炯炯有神,深邃,作战英勇, 具备美德,头脑清醒,听到神灵的启示, 伯拉图(-427~-347) 贵族弟子,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的死对他影响巨大。苏格拉底死后学生解散,伯 到外地游历,受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影响(主要××理论渊源)。接受数×××理论。真 实的是理念世界,现实是理念与虚幻的灰色地带。存在世界中“是”之所以为“是”依赖“理 念”。伯拉图学院(academics)存在 900多年。两次去西西里游说试图实现其政治理想。 伯拉图对西方哲学影响巨大,对文学、美学、政治、宗教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宴饮》 讨论美,爱情等。 “神秘主义的关怀(与神合一的迷狂)”,怀海特,2000年西哲史对伯拉图的注脚。 数学化+理念化+迷狂 东方古代哲学家 释迦牟尼(-563~-483) 西方文明来源:古希腊:哲学,数学,诗人 基督教:信仰 苏格拉底、伯拉图与耶稣有着显著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分离。但是东方哲学宗教合一。 佛出生时有“异像”:“白象从右肋入而孕,右肋而出”,出生,走七步,做狮子吼:“天上地 下,惟我独尊”。从对人生苦难的震惊进入边缘状态,离家苦修,后领其荒谬,放弃苦修, 在菩提树下沉思成正果正觉。 四谛:苦、集、灭、道。 起点,人生是苦,无常,真理是使人脱离苦海的正觉。不讨论形而上学等本源问题(举 例,我一日中毒,最重要的是将毒箭拔出,怎么回答毒箭的原料问题),而在于解决人生根 本问题。 婆罗门->印度教 孔子(曲阜) 祷于泥丘而生,头部四周高,中间低。 好学,“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 愈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以周公为楷模,终生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努力。周游列国,子贡与孔子辨,子贡认为 孔子政治理想过高,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不会,不容故能见君子”。(如果不能被 4/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后人记住就不是君子) 孔子将一生的政治人生理想融于《春秋》:“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车之深切著明” (不直接将出来,而是委婉的表达出来) 在学艺中得到本身的意义机制。不得志不影响人生的快乐,“仁者无忧”孔颜之乐。对 音乐重视,“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至于此矣。”技艺塑造乐思维特点,在技艺活动中感受、 被打动的。理论活动达到一切依赖情景而发活,象礼乐一样引起回旋,而非形而上学。 特点: 1) 无异像,不出家,入世而救也。在世间寻求真理 2) 起点是人伦孝悌,推而广之以至天下 3) 生活中困苦颠沛,好学之乐不绝,乐者,艺者 4) 孔子性情中人,对×者态度,不与乌鲁同房(?)非苏格拉底式思维 5) 精神境界,“心所欲不愈倨”“圣之时也者”(中国对圣人的标准不是理性原则或× ×××而是契合天时) 老庄 楚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披褐怀玉。周史官。出函谷关,无信 复归于婴儿。柔弱胜刚强。 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真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江湖 1) 引而待发,氤氲变化(生不离气) 2) 长生久视(无用之用) 中西方的对比 相同之处 1) 都关心终极问题 2) 都特立独行 3) 都有某种技艺,提供意义激发机制(数学,瑜伽,六艺,见忘) 不同之处 1) 西方关注终极是什么(实体);东方更关注人生问题:印度反思人生,有无根本意 义,理解人生的内在意义。中国认为生命是意义的源头,不能离弃生命谈意义,如 何实现意义 2) 东方都认为终极的东西部不能作为对象来讨论,来穷尽意义。印度认为寻找方式是 特异的,中国避免特殊化。 3) 大局面上,只有中国古代哲人汉语在同种文字中被理解,西方通过欧文读希腊文献, 梵文已死亡,中国古文可被现代理解 5/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三讲 古代西方的终极实在观 Presentation record: 古希腊哲学家对终极实在的追问: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认为复杂的、多变的不是本质,简单的、不变的为终极实在,有复杂到简单凭借抽象。 毕达格拉斯认为万物都是数。思想高于感观。 巴门尼德认为可被思维的必定存在。不生不灭,连续,完满。 伯拉图认为理念是终极实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物体之内。 问题: 1) 世界本源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世界根本有一个本体么? 2) 如果存在一个本原,思维能够把握么? 3) 如果思维能够把握,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么? 讲义: 终极实在 追问什么是终极实在:终极实在是人对世界实践体验到的虚幻感。终极实在问题的提出 是与虚幻感息息相关的。虚幻感指没有预料到的变化。虚幻感与时间有关。“为赋新词强说 愁”“人生过处都是悔”儿童没有虚幻感,西方人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能够感受虚幻、 恐惧。维特根斯坦“狗会怕主人打他,但是不会怕主人明天打他”人不同,因为人有时间感 受,能够期待(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动人之处)。神不会有虚幻感。 东方佛教认为有情都能够感受虚幻,都值得同情。基督教传遍世界,因为其中有感人之 处。基督教中是有人性的。基督为人类而死,有其痛苦的一方面。但是人的高贵性的中心避 免不了虚幻性。 终极实在:感受到了虚幻而认为真实的东西能够克服虚幻感者。实在并非实体(实心的), 东方人认为是在可以是星空。 虚幻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西方认为虚幻的原因在于变化,因此他们寻找不变者。 变是虚幻的,不变是真实的。东方人认为人离不开变化(在终极意义上),关键在于知道变 化,知道变化就可以预知。 古代唯理论的形成主宰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总体走向,规定了基本格局。应对终极问题和 虚幻的策略是终极实在满足两个要求:1)不变;2)可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变化性(从终 极实在可以推导出世界,世界可以还原成终极实在)。 毕达格拉斯 将数作为世界的本源。数是不变的、唯一的。数由一产生,是本源,是不变的。数中有 和谐。数体现了变中不变,稳定性的一面。 巴门尼德 真理只和一有关,要用自然语言表达。在自然语言中找到“存在”一词,只有使用“是” 才能构陈述,只有陈述才有真假。(是其所是是真,是其所非是假)。是本身只能是是其所是, 因为它就是自身。寻找到“是”这一词,毕达格拉斯精髓在其中,而无不确定性(数学意味, 自然语言中的“一”)。我们只能把握第一条道路,只能靠思维来把握,能够存在的和能够思 维的是同一的。影响西方哲学 2000多年的原则。存在的特点:存在是不动的,被锁链困住 的(思维的锁链)。球(是一,圆满)。 巴门尼德是存在论的第一者。西方哲学传统寻求“唯一者”(无性别)。认为自然立法而 非适应自然。 芝诺:运动悖论 为了维护一、不变、不动。提出运动悖论。反对巴门尼德的人都反对静止,一是根本。 6/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两分法:从思维上把人定住。如果承认无穷性,那么人无穷项中点努力却永远达不到。 体现出西方传统思维的锐利,一反日常思维。由此得出运动只是幻觉。 死点:如果任何时间是抽象点,可以为思维把握。。。。若承认时间流动性(活点)芝诺 悖论可以解决。 毕达格拉斯:终极实在是数,数包含着多,但是多中有一,以一为极。 巴门尼德:抛弃多,只要一。唯一不二,多没有意义。把一变成自然语言的概念“存在”。 芝诺:思维上的定身处。 伯拉图:理念(form, idea) 存在(一)不变性强,但是解释世界能力差。 理念:狗之所以为狗是因为狗共享了狗的理念。最高理念是善。理念有多个,但是保留 着一。每个事物只共享一个理念。理念分为存在界和现象界,贬低现象界,因为现象界只能 得到含糊。 西方广义唯理论在终极实在问题上的特点 1) 终极实在本身及其关系是完全确定的、可量度的、充实的、超出一切变化与时间过程的。 2) 终极实在与现象(处于变化与时间之中)有根本不同。一个是纯存在,一个是存在与不 存在(非存在)的混合体。“存在”使某种事物“是其所是”(成为它自身),因而先于、 高与具体的芸芸万物。这种思想格局可以称之为“存在与现象”的二叉分裂或者“两个 一高一低世界的二分”。非存在或者不存在是完全不可度量的,是反理性的。 3) 对终极实在或存在界的最合适到位的把握(理解),不是感觉经验,而是思想。思想将 存在(者)作为理性的、可度量的对象来把握。 4) 对于终极实在的理解可以用某种“精确化了的”和有某种推演力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理 解的正确与否应该可以通过论证来判定。比如“上帝的存在”与否也可以通过某种论证 来证明。 所以哲学尤其是其核心部分被视为一种最高级的科学,而与诗歌、艺术、宗教有根本不同。 有“真、善、美”之分。(注意:我以前讲哲学、宗教、艺术的区别,都讲的是一般意义上 的宗教、艺术、文学等,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西方传统思想框架中被看待的宗教、文学。区别 肯定是有的,但是是否像传统西方文化中那么硬性的、根本的区别则是个问题,东方人就不 这么看。) 7/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四讲 古代东方的终极实在观 中国古代终极实在观与西方显著不同。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变化的实在性和不可避免性 有深刻的体会。 西周初处于“边缘”状态,社会动荡变换使周公认识到“天命”是不可依赖的。“天畏 *枕”“惟命不常”天命靡常的危机感、忧虑感是周贤人的特色并深刻的影响到先秦观念。 中国古代智者关心问题与思考取向与西方根本不同:西方认为震林恩挂钩超出变化;而中国 的“道”(稳定寄托与变化中)深入了解变化而得到稳定。中国古代智慧指能够对付未来, 西方把变化过程还原到不变的本质或框定未来(现代化本质,认为自然立法,控制自然)。 史伯 尚“和”(碰撞,调节,和谐)->吉祥 贬“同”(统一,不变)->衰落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范蠡 “时”的体悟:真正的智慧是“合时”(配合天地万物变化的节奏)。 承天时,造时势。“乘长风破万里浪”――中国古人思想方式。 周易 用于占卜,相传为伏羲制八卦,文王重卦。 六爻(卦辞,爻辞)。 易:1)变易 2)不易、动态、样式 3)简易 周易能够“在变化之中的简易方式求得不易”,卦象变化不要求繁复记忆,追求变化中 的稳定。阴阳二分法比毕达哥拉斯的数字(0-9)简单。 10进制中每位是什么很重要,但是在易中,其意义在于位置和关系。 阴阳相似,因一点儿区别。不是相对的二分法,而是原发的区别,由此造成新的区别和 意义。阴阳之间无主奴之分,阴阳如男女孤立存在无意义,它们的结合产生出新的意义形态 (叠加、反复、各种变化形成易像)。 鼓励变化、追求变化、变化中有联系。变化后的卦象并非荒诞,而与原卦有所呼应。爻 的本意就是“可变者”,通过变化引发人的思想、感受;不是形而上学的静态结构,而是使 人有能力朝向未来。 特点: 1) 变有理(西方认为变无理):有变化的地方才有理性出现,才好。无绝对必然, 但有方向。 2) 交为吉:阴遇阳则通,同则阻。 3) 中(…之中,进行时)为极:中好,边缘不好。 4) 时为大: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化才是趋附的方向。易之为书也不可变, 为道也… 老庄的终极实在观 处于变化的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云哦你给你,如何对付这个变化的精灵呢?老子的智慧 是同时对付变化,使变化不能摧毁自己,而是养育、加强自己。孙子兵法和老子思想有相通 之处,“重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老子把兵法用到整个人生和世界,将人生作为对手。 在变化中寻求可掌握的变化,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道”并非实体,也非超时空的 规律,时进入、感受。协调变化的有变的道路。 道不同于规律: 1) 道不去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世界,也不去改造世界,“充虚”的。道像水一样柔弱之极,对形势 最为敏感。如果还有自己的东西,就失去原发的感应力,就不是道了。 8/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2) 人在认识道的同时被道改变。“为道日损,以至无为”。认识了物理规律但是自 己不会被改变,但是认识了道,肯定会被改变。 3) 道不可以向规律一样用逻辑语言表达出来,不可以给以明确的概念。“道可道, 非常道” 9/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五讲 古印度的终极实在观和中西印思想对比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不仅仅是佛教。正如中国正宗不是道教而使儒教。人们对印度的印象:佛教, 轮回,种姓制度,苦行。印度文化属于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对全人类的文化作出过非常 大的贡献。其经典是吠陀,产生于公元前 2000-1000年。吠陀分为四部分:颂歌,梵书, 森林书,奥义书。森林书讲隐居者的生活,人老后要退居森林,是印度的人生观。年轻时将 哦你管理也,年老时退居山林,思考哲理。吠陀是印度哲学的重要来源。 印度人的思考方式高飘、敏锐、抽象、繁复而不失精妙思考。它们创造了数字 0,这与 他门“空“的思想有关。印度人有宗教情怀和天才,各种流派和类型的宗教无所不有。文学、 艺术化彩动人,不失微妙。文学、宗教、艺术不可截然分开。婆罗门教尊奉吠陀经典,衍生 出奥义书,产生许多正统的后代教派。非正教有:佛教、顺世论等。 佛教以反叛方式表达对奥义书的继承,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13 实际初在本土灭亡, 19世纪后有所复活。印度教派的特点: 1) 都相信轮回,并不以为此为好事(不认为存在高于一切) 2) 有苦行倾向,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 3) 都相信知识可使人得救,是得安乐的重要途径。只是能证神,无明是苦难的来源。 真知识超出名色 将民族独立和文化传统恢复相统一。印度 10世纪后受到外族入侵,被异族统治将近千 年,后在甘地、尼赫鲁的领导下获得独立。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根源于其数千年文化背 景,而且契合现代文明本性 奥义书 奥义书的本意是坐近老师,印度尊师,认为身体来自父母,真知来自老师。奥义书有二 百余种,最重要的有 10多种。Aum(无梦的睡眠)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 广林奥义书:通过死亡三神讲创生过程:水-》大地-》火-》生命气息,由此而来创 造者形成世界结构。认为人生变易不定。奥义书哲人退居沉思、寻求在变化世界下是否有不 变的、超脱生死的东西(一重奏)。它们的结论是:整个世界上就是梵。梵是世界的根本, 世界不过是获得名色的表象,万物都会被摧毁,只有梵是不灭的。梵不能够定义,只能够否 定表达(他不是,他不是)。用“梵是那样一种东西”等语言无法表达他,心思无法达到他, 总要错过它。那无法表达他,但凭借它可以表达的就是梵。凭借它,人们知道某些东西,但 人们不能崇拜他。梵绝对不是那被人们崇拜的存在者。他无法被心理理解但心里却由它而 理解。 在一切变化的内心之下,是否有不变的东西?(二重奏)它们认为可以通过瑜伽、苦修 等得到。尽管内心世界变化不定,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但是在一切内心变化中唯一不变的 是永恒不变的“大我”(纯意识)。他是我们内心一切变化之后的永恒不变。极不是经验自我, 也不是反思逻辑的主体之我(笛卡尔)。“大我”是超越名色的,不能被逻辑推导,只能在人 的无对象的思考中闪现出。发现“大我”之后可得大自在,大自由,可获不死;“大我”不 灭。 梵:外部世界的终极实在 大我:内部世界的终极实在 那么梵和“大我”是一种终极是在么?无论从内或者从外,只要达到了唯一不二的真实, 就达到了吠陀奥义书中智慧的最高点。梵就是“大我”。 追本溯源:《无有歌》,早于奥义书 10个世纪。“那时候既没有无,也没有有,没有生, 也没有死,彼一,靠自己的力量产生了呼吸…”彼一:非无非有,与梵、大我类似。 后来印度“不二论”占主体(没有两种终极实在,只有一种终极实在,是唯一不二的存 10/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在)。 神与梵的区别:神是有名和形式的圣者,可以引导人向梵前进,但是不能最终到达。最 高智慧一定不执著于一个神,因为神只是梵的不同表象。所以印度宗教中没有西方宗教中的 严密组织、严格划分,不同的教派之间争斗很少,文化宽容性较强。科学不是神,科学的名 相太重了。 佛教 早期佛教的终极实在观:缘起(关系,dependent),万物起源皆因一缘而起,一缘而过。 最早见于《阿含经》: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所为此有未必有,此生未毕生,乃至生老 病死忧悲苦无,乃至涅槃。“行”:引起轮回业报的身心活动。它是不净的,引起因果的,“业 行”,带有某种明色,对象化的感受或行动,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生成或过程。1)身心活 动;2)活动造就的过程。“法”:一切事物和现象或一切现象和规律的依据。一切事物和现 象背后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反奥义书)。“此有必彼有,此生必彼生”变化不能自显,只 有同其他现象联系才能得到表现。因为感觉无常无有的事物背后总有“常我”(不认识无常 无我,即缘无名无形,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无自性)所以引起万种生老病死忧悲苦。如果真正 认识到缘起无常即现象中并没有实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即“无明灭”,“行灭” 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灭,则得涅槃,即灭。 四圣禘(苦集灭道) 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等(往往见面了就怨憎, 离开了反而爱,得到了不喜欢,未得到有想要,人生的错位) 集:五蕴集合(五盛阴)色:物质世界的现象;受想行识,精神活动造成的精神现象。 (受:feeling苦乐等;想:perception看、闻、听;行:impulse恨、爱、贪婪等;识:consciousness 对象化意识) 灭:灭无名。 道:达到,灭除苦的原因。八正道。 原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由五蕴随因缘结合生成,都是无常,尤其是人的精神活动是 “无我”的。但是小乘虽认为人的精神中无我,但是作为一切的规律的法是存在的。即“人 无法有”。 大乘佛教 《心经》小乘:阿罗汉果-自离六道,随时涅槃,自了汉;大乘:菩萨-普渡众生,从 根本上对世界有慈悲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观音菩萨,对声音很敏感。 “照见五蕴皆空”没有实体;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大乘认为无“法”,“皆空”。各种法是空的相,缘起性空(无自性,无形体)…… 一切对象化的东西都妨碍成道,完全空化,非对象。是对终极实在的又一次彻底深化。现象 和最终实在彻底通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求现象后的涅槃也不可得。 龙树菩萨的中论:缘起性空,“假名”:仍是观察,只是一假借的形式存在,亦为中道义。 “涅槃之于实际,即与时间寂,如是二际者,浊净无差别”涅槃的状态和世界污浊的状态没 有区别,去区别它们也就是执著。 中西印思想对比 印度 对比 西 方 奥 义 书 小乘 大 乘 中国 终极实在和时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 X X X? V? V 是否服从逻辑规律 V X X? X X 能否为概念语言表达 V X X? X X 11/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能否为非概念语言表达 X X? X X? V 是否有性别 X X? X? X? V 与宗教、艺术是否有根本区别 V X? X? X? X 受什么技艺的影响 数 学 瑜伽 。。。 布 施 六艺、气功、各种生 活技艺 是否有自我的实体 V V X X? X 终极实在是否是广义的,理性的(被人 理解的)? V V V V V 12/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六讲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 Epistemology 人是否能够认识知识?如果能够认识知识,那么如何认识知识? 古代西方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真实是具有确定性的知识。与中国有所区别,其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 为保证获得真知识。巴门尼德认为现象界没有真知识,存在解才有真知识;现象界只能得到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古希腊认为存在是不变的实体。认识论不同于存在论在于认识论更进一步问:“对存 在的认识是如何得到的?”认识论把问题向深处发展了一层。如果我们承认存在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结论”。从古代到近代笛卡尔对存在的认识就众说 纷纭。“如果不能解决如何认识实在的问题,那么实在可以有太多的说法而不能证实”。 学习悖论:如果一个人想研究的是他所知道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研究;如果不知道要 研究的是什么,就无法研究。按照此思路,学习是不可能的。“从无知到有质的变化过程是 一个死角”伯拉图的解释:学习是回忆。前生就已经知道了知识,在转世的时候忘却了,别 人的教育只是一种提醒。学习是一种知道与不知道的中间状态。学习的状态即存在又不存在。 靠回忆说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又可以进一步问这种回忆何以可能?当别人提醒的时候,我 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知道,就不需要老师提醒;如果不知道,提醒也没有用。 古希腊哲学中还涉及改变,看到一种颜色,但是研究一定都颜色作了某种改变。不同的 人、不同的角度、光线对颜色的感觉不一样。颜色只是一个约定,看见的颜色不一定是原来 的,人的感觉会因人而不同,这涉及到认识的重要问题:认识的对象是不使其本身?由对认 识对象的怀疑产生相对主义者。“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不是不存在着不 存在的尺度。这种相对主义引出苏格拉底和伯拉图在哲学上的奋斗:找一个确定不变的东西 —定义、理念等。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努力对西方思想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并没 有解决这一问题。后出现怀疑主义—皮诺,认为自己是发现了真理的人,是独断论者。怀疑 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是每一个命题都有与之相对立的命题并同样有效。怀疑论是为了得到心灵 的安宁。对真理、终极实在不作判断。 笛卡尔寻找确定知识的源头 笛卡尔不满意哲学的纷争,逊在一个完全确定的知识,排除任何变化,不可能被怀疑的 东西,像数学一样确定的东西(西方哲学在关键时刻经常从数学中获得灵感)。从怀疑一切 开始-》找到不可怀疑的东西。怀疑了感觉、常识、物质科学,无可怀疑的是数学,但还是 假设是万能的精灵云哦那个人,使人觉得 2+2=4,但是实际上是 5。但是怀疑本身不能怀 疑,真知识的起点是“我思故我在”。 从而找到了新的存在,建立了近代西方哲学。“我”这一实体存在,我的本质是思想。 突出“人”(古代突出集体、城邦,突出神),顺应文艺复兴潮流。从认识论达到新的本体论: 这种存在更存在,因为是站在自身之上的。佛教中“无我”,受想行识无自性,无实体的“我” (有思维而无存在)。笛卡尔被认为是近代哲学之父,唯理论的开创者。“思想的我是第一存 在者”,唯心。由于“我”的实体存在固守在我的思想里,想当孤立。通过论证上帝的存在, (上帝是完美的,保证不出错)跨出“我“,进入对事物的求知,进而论证物质世界的存在; 跨出思维,以广延作为物质意义(唯理论部分);从而找到论证知识存在的途径。 英国经验论的挑战 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内感觉,外感觉)。 洛克、贝克莱、休谟向唯理论挑战(也是主体论),否认任何超出感觉观念的知识来源。 如果只是来源是感觉的话,就没有必要到感觉后面找本质。经验逃出唯理论不可感觉得束缚, 又关到经验观念和经验自我的牢笼里。没有真实自我,只有经验自我。面临挑战:我们只活 在易感觉得世界,却无真实的世界。 洛克:认为既有感觉而经验,又由感觉知物质。 13/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区分了两种感觉性质:1)第一性质,和物质不可分割的体积广延、性状、运动,无论 物体处于何种状态,这种性质都不可和物体分割开来,因物而定;2)第二性质,靠第一性 质引起的感官反应,不是物体原有的,不稳定,因人而定,如颜色、味道等。 贝克莱:反对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的划分。触觉、视觉等都有人而定,并不完全客观。 第一性质也不能外在于感觉,一切都可以和物质分离,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反对物质实 体的存在。由此引发的问题:一切随感觉改变,真知识何在?只能依靠上帝帮助我们,前天 是上帝存在,神存在,身是无所不能的,无所不觉得。知识的前提是信仰。 休谟:比不执著认为外物实在,也不认为精神实体存在,提出“既然没有任何实体超出 感觉,那么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只能来自习惯——对前后相近的印象序列的一种印象”人类 知识建立在联想反复出现的习惯上,反驳因果规律的实在性和必然性,因果不过是习惯。结 论:因果关系和任何关于事实的结论都没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习惯已经足够(安慰性),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康德的认识论 基本特点:接着唯理论、经验论讲。休谟将他从“形而上学(唯理论、独断论)”的迷 梦中惊醒。 我们的一切知识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人的理性本身也贡献不少东西,但是没有到达形 而上学的高度)。先天综合能力不完全依靠经验,综合相对于分析,增加新知识。一般认为 综合知识来自经验;康德认为纯形式是先天综合的(先天综合能力),对知识也有贡献:直 观的时间、空间、因果律、同一律等。需要感觉材料经过形式的整理成为知识。知觉、思想 的东西有确定性的东西。对象的规律并非事物本身给与的,而是自我给与的。(规律是存在 的,但不是外界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认识是一个游戏,如同把东西放入空空世界, 最后又把它拿出来而欣喜若狂。科学规律、因果律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只是关于现象界的, 现象不只由习惯、联想统治,而是由综合形式(知识是先天的,不是外在的,是我们本来就 有的)。有普遍性、确定性。处于两个对立的思想的居中状态,不是落到某个极端,在悬空 的状态中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如因果律不是外在物体本身存在的,而是人自己放进去的。但 是休谟认为放进去的只是习惯,而康德认为还有直观形式、先天范畴等先天综合作用。 知识来源 经验(休谟) 先天综合能力(唯理 论)(也有实质贡献) ? ? ? ? 有色眼镜 (规范管理 感觉材料)直观纯形式 (时间、空间等) 知性提供的形式 12种因果范畴 14/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赞叹。星空在运转,但是按照被人类发现的公式运转, 宏大的物质世界被人放在感觉材料里运转。认为自然立法。人可为客观世界立法,但是主体 世界不可以,只能通过道德和审美认知。 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倾向: 1) 真知识:普遍、必然。受数学影响。 2) 或隐或显的认为真知识出现于主客体之间。主客体相互异质,不和谐有不合拍。与 其终极实在观有关系,把终极实在看作终极承诺。客体对象和主体对象相差很远。 因而需要神的保证,人才能够跨越异质性达到本质。在笛卡尔之后逐渐淡化,休谟 处几乎不存在。近代认识论神的实在性大受怀疑。采取的策略是弃客从主(笛卡尔, 贝克莱,休谟),以主体统辖客体(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但是都不太成功,导 致当代哲学。 15/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七讲 中国古代(先秦)的真知观 终极实在是变异的过程,主客体异质性大大减弱。但是东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付、 理解、预知变化的趋势、节奏、样式。“时”“势”“技”,而非如何超越异质而达到认识。 范蠡:知时说 时,时机。知道时机,知道何时该作何事。不是无时间不变的、易传播的知识,而是把 握时机的方式、动态的意义。 1) 从天地变化之时。盈而不溢,不矜自交。A并且非 A,对比西方 A并非 A,A 或非 A。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盈缩以为常,四时以为季”“天”的结构,时 刻为兵家所法之要。“勿过天极”观天地变化的大趋势,四十进退的规律,总是 合适。“圣人随时己行”,知阴阳消息。 2) 阴阳并非两个固定元素,而是一种基本的构件“二连反”。把时间理解成阴阳错 变形成的态势、变异?推动?阴阳落差推动天道。正解:无止无息,差异永存, 推动天道前进。阴至而阳,阳至而阴。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根本的动力,永 不停息。反解:破坏“二连环”的粘滞、错变、得其偏于一边。在阴阳最少变 化时或阳及未阴时,一击而中,思而不退。“阳*不尽,非机也”“阳*不尽, 柔不可破”(?) 3) 时间不是模式化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各要素相互结合 4) 时间可“反”,“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循环交错使各种新的可能得以出现,无 限的变化带来无穷更新。 孙子 可以有助于取胜的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两军情势的变化与对垒中求取胜利。“兵者,诡道也”互相欺骗,互相寻找弱点。瞬时 万变中把握真理。 中国先秦出色的思想家都意识到随时的变化中怎样把握问题,怎样的知识为真。范蠡重 视“时”而孙子重视“势”。有天然存在的态势。“知”的关键是“知势”。 点出取胜的更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战而胜”是对象化的,不高明,“把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用“态势”赢得战争。《谋攻篇》的灵魂。 势的理解:“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下之形,避实而就虚”“兵无常势,水无 常形”没有不变的势态。 “能因敌变化以为神”感受势态的变化并加以利用。故行兵之极 致于无形,知势之所在,智者而不能谋。 “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中的阴阳表现。正:有形、实、阴阳将遇;奇:无形、 虚、阴阳以遇,变象万生。奇正之变无形无尽,无穷。 孔子 孔子和其他几位相同,认识到“大化流常”,变化态势不可避免。 “知”孔子“以以贯之”,子曰:“知即知人” 不守任何教条主义,无论人、知如果仅好知而不好学,以思想、行为来尝试把持,就失 去原有意义。“学”是一种根本的开放,对变化的领会。 “胜之时也”孔子的仁观怎样恰当“利人”“达人”,通过“学”来达到。 “仁”有源,“爱”有使,要通过“本”向外散播,在不可两全时要保“本”。 “权变”与“时”、“势”相通。 “时中”或“中庸”问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到好处“时中”。“学”即学习六 艺,通过它而把握“中庸”,把握“恰到好处”。 “敬鬼神而远之”为“知” 可潜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十三年而不降其志。 16/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认为“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个人一时的成败并非重要,对道德仁义的追求又 将大行于天下。 孔子可为知圣,老子深远,中国知识观的两大源头。 17/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八讲 古印度的直觉认知与中西印的真知观对比 古印度的直观认识法:瑜伽 印度求知识有非常独特的方式,因为印度文化中认为:或的真知识即能解脱,从轮回中 解脱(脱离人生的一切苦难)。印度认为终极实在都不是实体,通过任何逻辑,任何推理都 不能触及。只能用双重否定法来表达。缘起本性,生灭是有对象意义上的,作为原因而产生 结果,因而不可能是缘起的本性(以东西存在作为因,引起另一东西存在,这种生是没有的, 这种意义撒谎能干的因果、生灭关系不可能是缘起。用观念化思维逻辑反对观念化思维)。 (如自行车被最为对象打量时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只有在骑自行车时候才发挥自行 车的作用。)因而对终极实在进行区域表示,而不是对象描述。珠联璧合:奥义书+瑜伽。 印度所有重要的重要思想都受修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影响,否则不能理解印度认识世界的方式。中 国庄子讲坐忘心斋,西方文化很少,除了基督教神秘主义有类似实践,因而瑜伽是最吸引人 的地方。瑜伽实践最简易的给人一种方式,使人摆脱这一世界进入另一世界,虽然另一世界 充满艰难,仍是充满希望,达到人的精神的彻底解放。中国气功与之有些类似,吸毒也能带 来这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瑜伽起源于瑜伽经。受到奥义书、吠陀、和数论观二元论的影响。二元论思想认为外在 世界的本性是“自性(非我)”,精神世界的本性是“神我”。世界由“自性”和“神我”组 成。“神我”高于“自性”,“自性”追求“神我”。自我一旦同神我结合便会发生变化,因此 要摆脱自性的纠缠,独立存在。自性有三个“德因子”:萨埵(实在),最接近神我,光明; 罗*(运动),人的行为,不安从此而来;多磨,沉重,无明,粗磨。原始状态三者是和谐 的、平衡的。但是同神我结合后,就会产生“追求”。 佛教用语解释: 1) 瑜伽:结合,沉思 2) 三昧(等待,定):心灵专注于一点儿不散乱,从而看到心愿译码时所看不到的东 西。由定生慧,进入三昧是瑜伽中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 3) 等至(思想变形):心的改变作用(歪曲、遮蔽)消失,于是思想不再执著于自己 固有的特性而达到象水晶一样透明,获得了等至,完全反映事物本性 4) 行力:剩余的权势(潜力),将玫瑰拿走了,香味依旧存在 5) 辨别智:几乎是最高能力的认知,是一种直觉的智慧,不经感官和概念思维,直接 看到事物的实像,看清幻化的本性,辨别刹那与永恒。 6) 瑜伽八支:达到辨别智的修行方法。外: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官); 外:执持(咬定青山不放松),静虑(达到无对象的思考,即是禅),等持 三昧: 1) 有想三昧: 2) 无想三昧: 3) 有种三昧: 4) 无种三昧: 等至:(都是有种三昧) 1) 有寻 2) 无寻 3) 有伺 4) 无伺 抑制所有形为,达到三昧。 方法: 无明:改造心灵胜于改造世界,二元论易于说明修行 18/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能观与所观:西方那个真理的标准,大是印度否认,认为是导演的一场骗局(笛卡尔也 有此意) 中西印真知观对比 对比 西方 奥义书 大乘佛教 东方 改变人的人生观 V V V V 被认知者改变 X X X? V 被认知者充分对象化 V X X X 时间性 X X ? V朝向未来 认识方式 数学,逻辑 瑜伽 瑜伽,禅定 技艺道术 认识途径 观念思维 A 或者非 A 直观非 A 并 且非非 A 直观非 A 并 且非非 A 艺术化的直观思 维,A并且对 A 与人的身体的内在联系 X V V V 与人类活动联系 X? V V V 普遍化 V V? X? X 对真知识的表达与真知 识本身有内在联系 X X X? V 真知识减少文化多样性 V X X X 真知识的增长有内在限 度 X V V V 可能威胁人的根本生存 V X X X 19/33/ 北京大学 哲学概论笔记 第九讲 西方伦理学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生不过百年,从自然意义上只能活一生,一生中经常冒出这一 问题。哲学的终极问题,不是神秘的,可以思考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方法是自己活 得特别好?只要有人类以来,没有不回答这一问题的?群体如果不能回答,这一组织不会存 在很久。古代用艺术、宗教、神学回答,非常有效。《荷马史诗》中的寓言、神话,说人们 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的问题。有的又合乎人的天然本性,。。。哲学出现后,泰勒士等对本源 提问,出现伦理学。。。。“如果没有轮回,只有一生,如何解释人的目的、意义、该如何过?” 近代以后,宗教在知识界退潮,科学主义、理性主义过程后,人象鱼离开了水,到陆地 上,重新寻找人生意义。原来人生活在文化传统中,象鱼在水中一样,没有很大问题,但到 了现代,。。。人处于边缘状态。。。作为成年人,遇到人生麻烦。问题都出现了,伟大××都 与这个问题有关。 伦理学 ethics,研究人应该怎么样?ought to be应该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西方本体论、 认识论、论理学界限清晰和东方不同。包括两个方面:1)个人生活如何才能够幸福?—人 生伦理学,美德哲学;2)怎样使个人行为是对的而不是错的,是善的而不是恶的?—道德 哲学。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克力同》克力同理由:1)审判是不公正的,罪名根本不成立;2)如果认同此判决之 会使亲者痛仇者快。苏格拉底反驳:1)(西方伦理学的重要特点)只服从理智,追求好的生 活远过于生活。“不经过审查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美德即知识”,美德与情感等无关,“恶 源于无知”;2)形式合法即是有效。审判的过程是有效的;3)离开不符合道德法则,公民 和城邦之间有合约。但是有两个问题:1)两个原则的斗争:原则同欲望的斗争;2)生命本 身是否有价值?如果苏格拉底不是 70多岁了,如果还有远大前途? 通过理智对伦理学问题作探讨(伯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道美德 人生的善为目的。因为善是由于它自身而被渴望、向往;由于它自身而存在。如身体健 康不是本身好,而善是本身好。这与他的实体观又观:实体依据个体(形式,质料,其中形 式更具有实体性)存在,属性则依赖实体。形式更高,纯形式等种种思路表现在伦理学里。 幸福是纯思维的人生。至善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为了幸福本身而不是其它目的。幸福是某种 终极自足。幸福(P409),职能的特色,优点在于发挥其职能。人的职能在于灵魂中的理性。 善人的职能更完好,按照其固有的德性(virtue)活动。人的善就是成为灵魂符合德性的活 动。 德性本性在于恰到好处(中道).过和不及都会损害德行。比
本文档为【北京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09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1-11-17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