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 目录 总序 •••••••••••••••••••••••••••••••••••••••••••••••••••••••••••••••••••••••••••••••••••••••1 1、国际经济新趋势与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2 2、首先要重视发挥“现实的竞争力” •••••••••••••••••••••••••••••••••••••••••10 3、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 ••••••••••••...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 目录 总序 •••••••••••••••••••••••••••••••••••••••••••••••••••••••••••••••••••••••••••••••••••••••1 1、国际经济新趋势与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2 2、首先要重视发挥“现实的竞争力” •••••••••••••••••••••••••••••••••••••••••10 3、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 •••••••••••••••••••••••••••••••••••••16 4、新经济与旧经济:新经传统产业在中国仍大有可为 ••••••••••••21 5、创新与引进: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快的科技进步 ••••••••28 6、要素流动与地区差距的缩小 •••••••••••••••••••••••••••••••••••••••••••••••••••33 7、城市化: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 ••••••••••••••••39 8、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出路在于非农产业化 ••••••••••••••••••••••••44 9、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 •••••••••••••••••••••••••••••••••••••••••••••••48 10、体制改革、宏观调节与长期增长 •••••••••••••••••••••••••••••••••••••••••56 总序 在新技术革命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注着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外国人关注“中国还能否继续高速成长”;而我们的企业在问“加入 WTO后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世界经济的逻辑是“弱肉强食”,中国的强大是一些人所不希望看到的,历来如此,从来如此,而不是因为我们有些人刚刚意识到这个道理才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任何退路,我们必须继续以比发达国家更高的速度增长,否则我们就不能解决各种各样因为落后于人而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就可能失去在新的世纪赶上世界强国、成为国际舞台上平等的一个成员的最后机会。因此,我们要深入而客观地研究:新的形势下我们会面对哪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根据我们的特定国情、特定环境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利用我们自己的特有优势,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使中国经济再能有 20-30年的高速增长? 正是出于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目的,笔者试图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对与中国当前和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的 10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一 国际经济新趋势与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重要的趋势: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所有这些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也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些新的趋势的出现可能使它们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使世界中贫富差距拉大的可能性加大。 正因如此,在思考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国际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及后果,进行充分深入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确定真正有效的对策。在中国经济扩大开放、走向国际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政策结论”都必须建立在这些分析之上。 1、技术革命 90年代以来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统称为“数字革命”,已经大大改变了国际经济的格局,而这一革命本身还正在进行,远没有结束, 18个月一代新蕊片的“莫尔定律”仍然有效;无线通讯与网络的连接技术正在迅速形成;网络与实业的结合和“网络公司”的兼并整合刚刚开始,资本市场上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波动刚刚经历了“第一个回合”。 而人们现在还感受不深、但未来影响可能更大的另一个技术革命即“基因革命”,也正在悄悄地发生。 2000年春天人类已经获得了完整的果蝇的基因密码谱;到 2000年底,人类就可能获得人类的全部基因密码谱的初稿(这很可能是由一个名叫赛利拉的私人公司首先完成)。网络革命还仅仅是改变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而基因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 的生活本身,以及与这生活相关的农业、食品业、能源工业、医药工业 以及几乎所有与人的生活相关的经济产业! 技术革命的发生不仅对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和赶超,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新的技术取代旧的技术,使得落后国家不必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而是可以在较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较迅速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长期看,知识和技术所能产生的“外溢效应”,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更大的竞争力。 但是,在另一方面,技术革命也可能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里关键的两个问题是,第一,现在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都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它们首先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首先在市场上占居了优势(想一想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发展中国家因为还不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它们与发达国家的根本性差别),还无法获得这种优势。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具备应用新技术的各方面条件。以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发展中国家可能因以下几方面条件的缺乏而处于劣势: A.不具备广泛应用电脑和网络的教育水平;B.缺乏电信、金融、商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比如因没有信用卡而无法进行网上支付,因缺乏物流配送条件而难以开展网上交易,因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而难以开展风险投资和为新创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等等。 C.在现代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下,由于新技术不是自己发明的,在利用时要支付更高的技术使用费或技术转让费。而且,技术一旦发明出来,在专利保护时期,它们越是被(发展中国家)广为应用,赢利就越大。 D.由于发达国家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资,提供更好的研究与市场条件,使发达国家可以更多地吸引人才,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人才流失,使技术进步导致的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扩大而不是缩小。 2、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提高的过程。它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以各种方式开始,只不过在最近一些年中速度大大加快了,而且特别是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了。 那么,什么样的生产要素可以流动呢?资本和技术当然是可以流动的;劳动力也是可以流动的,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只有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是可以流动的,一般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不允许流动的(“签证拒签”),这是发达国家一些鼓吹全球化的人士们讳莫如深的一个问题。至于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和自然环境当然是无法实现流动的,“偏远地区”仍然是资本和技术难以进入的。 考虑到过去二、三百年内国际贸易已经在逐步扩大的事实,那么可以说,最近一、二十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以及体现在资本中的技术的流动性的增大和配置效率的提高。这里的资本要素,既包括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资本,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资本。 资本要素流动的范围和速度的提高,毫无疑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开始的时候缺乏的也是资本和技术。当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生产”也就是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场所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生产要素就有了实际进入生产的机会(失业的人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一些比较优势才得以发挥,发展进程才得以开始和持续。如果没有经济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中国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所以,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是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而且,全球化无论如何都在进行,你不积极地参与和利用它,只能被它所淘汰。 但是,经济全球化本身并不一定就使发展中国家要想追赶上发达国 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它也许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全球化也可能使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而不是缩小。 理论上说,自愿的交易(要素的自愿流动和组合也是一种自愿交易)可以导致交易双方经济利益的改善。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外资流动中当然也是可以获益的,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但问题在于,交易所带来的好处(理论上所说的“消费者剩余”),在交易双方的分配比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在很多情况下,占有优势地位的一方(强国、跨国公司等),会获得较大的份额,较弱的一方则只获得较小的份额,从而使双方的差距拉大。 新一轮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加大和资本效率的提高,而资本效率提高的主要受益者显然首先是资本所有者,是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本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资本流动性的加大,当然使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多地利用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但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发展,法制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和经验,缺乏对资本市场有效的管理,以及所有其他体制方面与成熟的市场体系之间的差距,它们容易受资本市场风险的冲击,而较难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即使仅就直接投资而言,在手持资本、四处选择,待价而沽的跨国公司与多一点就业总比少一点就业好的落后国家之间,谈判地位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落后国家的人们来说,真正的悖论在于:不开放,不利用外资,不加入全球化,你的发展速度更慢;而利用外资本身,并不一定能缩小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亚洲金融危机,美元的长期坚挺,美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强劲攀升,欧美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范围内利息率和资本收益率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美国经济在 1999年的第四季度增长率达到 7.1%,比中国的增长率都高,都说明了全球化可能使富人更富。在这过程中,穷人用绝对 收入指标衡量可能也会变得富了一些,但相对而言,差距可能反倒扩大了,追赶起来更加难了。亚洲危机中那些饱尝过早开放金融市场之苦、大量财富被资本流动“卷走”的国家甚至还会出现富裕程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尽管比起 20年前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提高了。 3、全球的市场化 在人们较多地谈论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的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更值得重视的一个趋势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因为这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国际市场条件恶化而不是好转。 所谓“全球的市场化”指的主要是自 90年代初以来,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首先是苏联-东欧国家旧体制的解体,开始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缩小政府开支,硬化预算约束;其次,所有发达国家也都加快了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开支,消灭预算赤字(现在像瑞典、美国这样的国家都出现了大额预算盈余),减少税收,增加企业活力。最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亚洲到拉美,也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增加利润,增加供给,减少政府干预,压缩公共支出,平衡国际收支。 所有这些体制改革(再加上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导致了一方面国际市场上供给迅速增大,成本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增长速度的相对放慢。私人企业因追求利润而控制工资及其他成本支出的增加,而政府则从过去的财政赤字(“花的比收的多”)转变为财政盈余(“收的比花的少”)。结果,便出现了近几年我们所见到的全世界生产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全球市场从过去 50-60年“通货膨胀”(以及“滞胀”),转变为面对日益明显的通货紧缩压力。亚洲金融、经济危机其实不过是这一全球现象的一个表现,甚至可能是一个“起点”,标志着全球经济从此进入(“回归”)周期性生产过剩的新阶段。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当然提供了机遇,因为全球的市场化,意味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我们如果在一些方面拥有竞争力,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它,以促进我们的发展。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一个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是有利的,而一个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日趋“拥挤”的国际市场,显然是不利的。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国际市场中,发展中国家能够进入的那一部分,即技术、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市场,由于一大批亚洲、拉美和东欧国家的进入而已经变得特别“拥挤”,竞争格外激烈(包括竞相压价),这就使所有这些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处在更加不利的地位。 这些都表明,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市场条件,可能都不如 80年代末、 90年代初那么好。日本和“四小龙”当年以“出口带动”的经济起飞所面临的那种相对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对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难以重现了。我们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可能也要面对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的现实;像过去 20年中许多时候净出口的增长本身可以贡献几个百分点的 GDP增长,那种情况也是难以再现了。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 4、新形势与老问题:落后国家如何能增长得更快一些 需要十分明确的是,以上的分析是对事实的确认,丝毫不意味着我们要反对技术进步、反对全球化、反对市场化。反对任何进步的事物只会使自己变得反动,而不会使自己进步;抱怨别人如何强大,不能改变自己的弱小。抱怨发达国家占优势、占便宜、欺负人,也于事无补,因为天下的逻辑本来就是“弱肉强食”,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回到常识,而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新发现”。应该做的只是认真思考自己如何也变得强大。那么,分析以上问题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呢? 首先,以上的分析表明,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没有改变,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因为新技术和全球化的出现而自动缩小,相反,新的形势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扩大的可能。我们过去 20年的高增长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别人也在进步,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导致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新的可能性。所以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在“处处不如人”的条件下还得比人家增长得更快。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一方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我们所面对的形势,另一方面客观而准确地分析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并在这种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能使我们真正发展起来、缩小差距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少走弯路,少拿宝贵的资源去“打水漂”,少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实现不了而又代价昂贵的所谓发展战略。我们自己的历史已经证明,那些幻想我们现在就可以在“高新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等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强手的所谓“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只能最终导致增长速度放慢、差距最终拉大而不是缩小。我们现在的人均 GDP是 800美元左右,世界上最高的人均 GDP是瑞士的 4万美元(美国是 3万美元)。它只要增长 2%就增长出一个 800美元。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实在是再经不起折腾,再经不起弯路,再经不起各种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的“跃进”了。 其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参与国际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制定,使 其更加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争取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尽管这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加速改革与发展和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更加强大的努力。 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二 首先要重视发挥“现实的竞争力” 加入 WTO、全球化、科技革命、知识经济⋯⋯,所有这些听起来之所以既让人觉得刺激又让人觉得恐惧,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的竞争;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1、应该怎样才能最终赶上发达国家 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弱小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相比,竞争力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即科技开发能力与技术装备水平,从国家的角度看还包括教育与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科技能力高,效率就高,成本也就更低。 第二,人才,既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还包括熟练工人。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因素与“科技”因素有重合的部分,因为人才是科技能力的载体。但人才还包括的是管理能力和市场经验。拥有几百年市场竞争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国家和企业,显然占居优势地位。 第三, 资本,雄厚的资本可以经得起竞争的风浪,经得起“先赔后赚”,易于挤垮“小对手”,易于取得垄断地位,资本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与人才和科技因素相关,因为有钱就能付高工资,引进人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引进人才”对于穷国来说就意味着“脑力流失”);有钱就能够进行较大力度的科技开发投资,永保优势地位。与资本相关的另一点是“规模”,财力雄厚的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规模效益,挤垮弱小的对手。 第四, 体制,这包括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一系列的法制结构、企业制度、资本市场、政府规章政策、政府效率等等一切与企业运行效率相关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弱势。因为它们刚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不久,而制度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有效的体制,相对于那些市场经济已经搞了 300-400年的发达国家来说,当然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从而比较缺乏效率,更易受市场风险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只不过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发展中国家要想最终追上发达国家,就应该第一,加速改革体制;第二,加快发展教育;第三,积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第四,继续努力积累资本,等等,等等。这些“应该”做的事情,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大家也都在说这些“应该”。毫无疑问,一旦在将来我们做到了、实现了这些“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就有了“未来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竞争力。 2、在“处处不如人”的时候如何能有“现实的竞争力”:发挥“相对优势” 但是以上这些“应该”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地区”,或者“弱小企业”“处处不如人”的时候,怎么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卖得出东西去,能赚到钱、能有利润,开始积累资本、发展基础教育,从而能开始发展壮大,增长速度还得比人家高,以缩小与世界强国和跨国公司的差距?需要认识到的是,落后国家和弱小企业“处处不如人”的情况不仅会在经济发展之初存在,而且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持续存在--因为差距太大,追赶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你在发展,人家也在进步,还是要处处压着你。也就是说,问题不是看到差距从而看到我们“应该”克服的弱点,而是在于如何在处处不如人的情况下还能有竞争力,而且是国际竞争力! 幸好,“竞争力”并不仅仅意味资本多、技术新、人才多,落后国家、落后地区、弱小企业也可以有竞争力! 为此,我们有必要概括地分析一下“竞争力”这一重要概念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所谓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说到底不过就是企业的这样一种能力:它能以较别人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一种(同一质量)的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出比别人更好、性能更多、服务更周到的产品;从而,企业就能够以更低的售价,占有更大的市场,或者,在同样的价格下,赚更多的利润,发展得更快。 而要做到成本相对较低,就不一定只有资本多、技术新才能做到,发展中国家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出发也可以做到。而这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以下几种其特有的“相对优势”: 第一种即资源的比较优势。落后国家其他的东西都稀缺(因而利用起来成本较高),至少还有一种东西成本较低,即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成本较低、竞争力较高。这种优势其实就可以称为“穷的优势”--收入水平低从而劳动成本低,是劣势,也是优势,因为这可以使产品的总成本低而具有竞争力。 第二种称为“落后的优势”(也称“后发优势”)--因为落后,从而可以学习别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技术、管理与市场经验等等,可以少走弯路,走捷径以缩短差距,用不着处处事事自己花代价发明创造、从头“试错”。同时,因为落后,就有追赶的动机。发达国家的人们因为在前沿,容易懈怠,而穷人在追到同等富裕水平之前总会有较为充分的激励去努力奋进。 以上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从企业的角度看,还有另一种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的相对优势,那就是基于对本国市场的熟悉(也是一种资源即信息存量)的所谓“本土市场优势”,这可以说也是任何落后国家总会具有的一种(初始〕资源优势,它指的是对地方市场上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人际关系、对本国目前特殊的体制的更多的理解、对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特殊知识,因而是落后国家的企业所能够利用的一种竞争力优势。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土的优势”。当我们把本国市场也视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事实也已经如此,加入 WTO之后就更是如此)的时候,这是本国企业可能拥有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因素。这可以说是在全球化时代形成的一种特殊发展要素,它不同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等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要素。 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新生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技术、资本、人才、体制等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平起平坐,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但是在现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多数地区、多数企业来说,我们的竞争力的源泉,我们要想卖得出去东西赚得着钱,还只能依靠以上三个较为“低级”的发展要素:廉价劳动力、模仿(与引进)和地方特色,就是“穷的优势”、“土的优势”和“落后的优势”。这些可以说就是落后国家的“现实的竞争力”。 我们不会永远“低级”,但要想未来真正走向“高级”,我们必须从“低级”入手,这样才能赚钱,才能积累,才能有钱搞教育,才能逐步搞科研,才能使我们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而不是早早被人挤掉、吃掉,才能不断地“进入下一阶段”,而不是被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打断我们的发展进程。 3、冷静分析现实,脚踏实地前进 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忌讳之一,就是老想一下子变得“高级”。因为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此之大,每个人都着急,都想尽快“跳跃式发展”,尽快缩短差距,结果便不断地生出种种“大跃进”、“洋跃进”、“金融早熟”等等的事来。没有技术买技术,没有资本借资本,这都可能做到,但买来借来的技术和资本都是要付较高代价的;而另一方面人才又没有,体制又不健全,一时半时还不能改变,于是到头来就会陷入危机,走大大的弯路。我们中国人已饱尝这些教训了。而最近的教训来自东南亚危机。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为了更多地引进资本、引进技术,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以印尼、泰国为典型),企业也过早、过份地追求“高、新、大”(以韩国为典型),大多数大企业不能赚钱,靠借债维持,结果当年名义上速度很快,金融危机一来,“财富缩水”一大块,统算下来增长率要打一大的折扣,因为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新的经济形势使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的“新的紧迫性”,但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千万不能再不吸取经验教训,再搞“冒进”,再拿着宝贵的资源“打水漂”了!“发展的紧迫性”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走弯路了! 分析以上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中国现在就绝对地不能搞一些“高、新、大”的东西。我们中国目前经济的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一方面是大部分地区和企业还较落后,但也有一些企业具备了一些科研能力,也有一些企业具备了向较高级发展阶段过渡的实力,具备了一些搞高新技术主业的能力。因此,中国很可能在较广的产业分布上都取得发展,有条件“两条腿走路”,实行多层次的发展。但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主要的现实竞争力源泉仍是以上分析的一些“相 对优势”。我们不能再脱离我们的现实的竞争力源泉,又搞“一窝蜂”、“大干快上”,盲目地追求我们不具备优势的“高新科技”,把大量政府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又都引导到一些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竞争力、不能赢利的项目上去。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企业都要马上实行“产业升级”、“结构高级化”,都“大力发展高新科技”,都看不起我们那些“土的”、“低级”的东西,如果就可能是这样:我们不但不能“多层次”,还可能出现“全盘皆输”,想占领的市场没能占领,能占领的市场又丢掉了,不仅丢给了跨国公司,也丢给了与我们直接竞争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对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企业来说,“适当的技术”即“能赚钱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科技”)。 在此我们应该发扬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特殊智慧--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经典的例子是“田忌赛马”。在我们每一等级的马都处于劣势的时候,我们只能先用“上马”对其“中马”,中马对其下马(甚至在一定的阶段可能还只是以“上马”才能赢其“下马”),赢了钱养出更好的马,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对抗,再不能一开始为了想赢其上马和中马而一路输去。越是人家发展快、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的紧迫感增大的时候,我们还就越是要沉得住气,用冷静的现实主义态度,来认真地分析我们的竞争力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卖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三 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 1、为了将来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从现实出发,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赚钱! 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收入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步,必须能够在今天的国际市场(包括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本土市场)上“卖得出东西”,我们的企业必须从现在就能赢利,从而能有资本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使经济能持续发展下去。总之,我们现在就得有“竞争力”,而且是国际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竞争力,而不是仅仅设想我们将来“应该有”怎样的竞争力,因为我们现在就必须“挣钱”!而且,为了能够更快地拥有更高级的、“应该有”的竞争力,我们现在必须依靠我们已经拥有的竞争力,因为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挣钱,将来的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尽管我们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在资本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强国、成为高新科技的领先者,我们现在却还必须依靠我们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及其它一些相对优势〕,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穷的优势”),还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进行竞争,也包括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上(它已经是、更将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事实上,现在我们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得出去(同时能赢利)的东西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或者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上的产品(组装、来料加工等等)。这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我们的“悲哀”,而是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我们正确地利用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将会仍然是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就更是这样。 这丝毫不否定我们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也不否定我们今后要逐步发展这样的企业和产业。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就大部分地区、产业和企业来说,我们还必须从现实出发,想想我们干什么才能不亏损,而是能赚钱?! 2、有竞争力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而是“适当的技术” 如果说上一点还比较容易认识到的话,那么下面一点则需要较深入的分析和阐发,这就是:在“高新科技”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用“高新科技”,特别是那些本身不需要利用许多劳动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新科技,我们的企业往往就会亏损,我们就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里的基本道理就在于:一种“高新科技”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而是由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发明的(据统计,世界上 92%的最新科技发明发生在发达国家),我们要利用它就要比发达国家或发明它的那个公司至少多支付两笔费用,一是新技术的“专利费”。发明新技术的企业除了要收回它的研发成本之外,还要获取高额的创新利润。它有时体现在先进机器设备的高额创新利润之中。第二,在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购买技术所需资金的成本也会比别人更高。这样,我们利用这一技术的资本、技术成本就要比别人高。而如果这一技术本身并不需要利用许多劳动力,我们不能在劳动成本这一项使总成本有所降低,我们就会要么生产同样的产品而成本比人家高、甚至成本高于市场竞争价格,导致企业亏损;要么售价比人家高而卖不出东西,还是亏损。我们许多企业引进了世界顶尖的高新科技之后陷入长期亏损,其实是必然的;一些企业买进了高新的设备最后也只好闲置不用,可能反倒是对的,因为可能越用越亏损,闲置不用可能还亏得少一些。这些我们长期、反复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其经济规律的背景和原因的。 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利用高新科技的问题上还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能使这种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即能够赢利的各种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一国的经济体制、教育水平,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等等,都会构成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正因如此,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适当的技术”(Proper Technology),其涵义主要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技术越“高新”越好;在一定的阶段上,由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和各方面条件所决定,只有某些技术和某些技术构成的产业,对于这个国家或这个企业来说是能够赢利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简而言之,“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根本的问题都在于:如果不追求技术进步,就没有明天;而若不能赢利,就连今天也没有,更不用说还有什么明天。如果片面地、绝对地、盲目地去追求“高新技术”,甚至以“高新技术”作为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不是实事求是分析我们的具体条件,并且坚持企业必须以赢利为目的这一基本的经济原则,我们迟早会陷入困境,引发出企业亏损、不良债务增多、金融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大量企业在盲目追求高新科技和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长期亏损,我们的银行体系就会被坏账拖垮,我们早晚会陷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所揭示出来的某些国家(比如韩国)的教训,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适当的技术”的概念的优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什么是“适当的”本身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技术构成的提高、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都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我们的梦想。但是当我们有了赢利,资本积累增多,同时开始有钱搞教育、搞研发,同时随着各种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使得工人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我们的“适当的技术”的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我们自己也能创造出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水平。 3、为了 9亿农村人口,也不要排拆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那就是扩大就业,早日使我们的 5亿农业劳动者的绝大部分被吸纳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来,提高这一大人群的收入水平,以扩大国内市场,使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既不因市场需求不能尽快扩大而限制增长的速度,更不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打断我们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把有限的资源都用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或许少数企业能够成长,少数科技人才的收入能够迅速提高,但多数劳动力长期不能获得收入较高的就业机会而处于贫困状态,我们就会陷入社会危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进程就会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怎么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不过份的,包括引进外资发展来料加工业。就许多来料加工业来说,我们的确不能获得与技术、资本相联系的高附加值,但我们(从国家整体或 GNP的角度看)至少能获得一定的地租、税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大批工人的工资收入。一个农民工由过去的每月 100元收入增加到每月 500元收入,的确还不多,但已经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这样的就业越多越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制定出一些政策去限制其发展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果不欢迎来料加工型的外来投资,结果就是把这些投资驱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到它们那里去创造就业。这正是在这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上我们的竞争对手热烈欢迎的事情。 在我们中国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增加就业可能不是个人和企业的首要任务,但它无论如何应该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政府要为“乡下人”的就业和失业者的再就业负社会和政治的责任。而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各种人才都有,我们至少可以同时既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两条腿走路”,在一切可创造就业的地方创造就业,在一切可以赚钱的地方赚钱,特别是不能放弃、拒绝、排斥我们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不能忘记我们几亿农民要改善就业状况、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 以上的这一切都说明,对于“提升产业结构”这件事,我们必须有一全面的、现实主义的认识。 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四 新经济与旧经济:传统产业在中国仍大有可为 现在“新经济”似乎已经取代“知识经济”,进一步成为国际上最热门、在国际研讨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我们国内的媒体和市场分析人员,也在大量使用这个概念,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 首先要明确的是,“新经济”这样一个语义含混的词,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人们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了以下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传统的意义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飓升,国际(国内)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 如何定义和使用一个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要明确一个概念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指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关系到我国经济和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就“广义的”新经济概念而言,我们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指的是发达国家当前的一些经济现象;而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还是不一样的。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世界领先、全球配置资源、处处称雄那么一种经济状态,当然也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可能还是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扎扎实实地做许多打基础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高增长、低通胀,但我们的经济结构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我们还不会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我们还不能在世界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左右局势。 就“狭义的”新经济概念而言,我们要认清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在目前的发达国家,信息、网络等产业之所以被称做“新经济”或支撑新经济的产业,是因为它们的确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支柱。西方发达国家在住房、汽车、家电、旅游、城市化、高速公路等等所谓的“传统产业”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之后,在人们对住房汽车等物品的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之后,经济增长因需求的制约也就陷入了相对的停滞。若没有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出现,给它们的经济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它们的经济就不可能再次快速增长。过去十年信息、网络等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首先还不是在于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于创造出了一大块新的“购买对象”,即新的市场需求。电脑、软件、多媒体、网络、移动通讯等等这些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中的“新玩意儿”,形成了新的市场板块,于是带动了新的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出现了新的增量,并因此又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有了更大的回报并有了新的一块国际市场,对其经济的带动也是同样的,但我们这里不予分析)。因此,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当前的经济高涨的确得益于那一块“新经济”的出现,而那些新出现的“玩意儿”和产业,也的确是这些国家的“新经济”(狭义),而其他早已存在的产业,则可以称为“旧经济”。 但是,我们的情况如何呢?我们的经济“起飞”的时间还不很长,人均国民收入还只有 800美元左右(美国是 3万元,瑞士是 4万元),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许多产业刚刚发展。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旧经济”的那些产业,对我们来说还大多是“新兴产业”。比如,汽车业显然还是我们的新经济;住房业刚刚起步,二级市场才刚刚开放;旅游还在起步阶段,而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我们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这也是最终产品需求的组成部分!)还很缺乏,家电新产品看上去在城市里越来越难卖了,但一方面,刚出现的这一点市场竞争,还属于“初级阶段”,服务改进的速度之慢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我们的几亿农村人口还因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而无法进入家电消费市场(他们不用家电首先不是因为“没电”,而是因为“没钱”)。总之,对其他国家是“旧经济”的许多产业,对我们来说还是新经济。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我们较早地拥有了一块新的市场需求,这当然是好事,我们也要紧紧抓住。但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在我们这样的落后国家中,远不如为了其他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补课”所能创造的需求大。在市场需求已经日益显得重要的今天,难道我们还要采取一种放弃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需求的发展战略,把这块肥大的市场让给别人吗(让给跨国公司或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增长率的源泉。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在的确是新兴产业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比如美国,新兴产业的增长和相关的投资,带动其经济每年增长近 3个百分点。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新兴产业也发展很快,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体制上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我们能够紧紧跟上, 新兴产业能够每年带动经济增长 2个百分点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作为发 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 2-3%的增长,而是要增长得更快,这样才能缩短差距,比如说每年要增长7-8%,那么,剩下的那 5-6个百分点的增长从哪里来?显然还得靠传统产业的增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传统产业的更快增长,将仍是我们较高增长率的主要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弃在传统产业方面的继续努力,就等于放弃较高的增长率而放弃我们的追赶! 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最优的产业结构,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发达国家收入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一些产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而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可能正是有优势的产业,比如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正可以利用大量闲置的劳动力靠这些产业来增加就业、积累资本、提高技术。所以,用发达国家“新经济”的产业结构来指导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是错误的。 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发达国家的新经济首先是建立在发达的“旧经济”基础之上的;而我们传统产业还没有发展,许多基础的东西还不具备,新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发展那些“旧经济”的过程当中,还相应地发展起了一套市场机制,包括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公司制度、银行服务和资本市场,而这些都是我们仍然十分欠缺、有待大力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新经济的发展,所受到的制约就更大。比如“网上交易”,我们就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制约,从“软件”上看,我们的信用卡体系还不发达,持卡人还很少,与信用卡网上支付相关的金融服务保障和法律保障还非常欠缺;从“硬件”上看,我们的批发、零售业本身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邮购、“目录购物”还非常不发达,因此能在网上交易的种类、规模就会非常有限,如何保证送货就更是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网上购物业务还因为交易规模不够大、送货不及时等问题难以赢利,我们的网上交易的发展恐怕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经济中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作用。 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够有较高的增长率并逐步缩小差距,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技术,不必事事自己探索,自己经历每一种市场波动,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发展过程的风险成本,少走弯路。正因如此,当前正在发生着的新技术革命,包括信息革命和基因革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和赶超的机会,可以出现跳跃式的发展,所谓传统产业的发展,也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对此人们较容易认识。但是人们通常不大知道的是“后发优势”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作为“后发者”,我们可以节省一些创新的“风险成本”。发展中国家穷,资本宝贵,经不起亏损(更不要说长期亏损),选择投资项目,“保险”一些为好,不像发达国家或资本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那样经得起“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在技术上没有明显的领先地位,最好不要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初期“跟着起哄”,在技术进步的前沿上去做过多的风险投资,而是等着一些人先去“趟混水”,然后我们再紧紧跟上(待下一轮技术进步时争取走到前沿去),以减少我们发展的风险成本。比如“网络经济”目前还处在第一轮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过程,多数网络公司还没有赢利,以后如何能够赢利,有多少能够赢利(可以肯定的是大量的现有网络公司会被淘汰),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如果也学着发达国家那样,投下那么多风险投资,一窝蜂地、过多地、不切实际地搞此类新兴产业,我们的相对成本(投资占我们可利用总资本的比重)和绝对成本(被淘汰的企业个数),都会比人家高,我们发展的成本反倒高了,增长速度反而会放慢。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政府、学者现在天天在那里大叫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蛊惑力很大,那的确是他们的“兴奋点”所在,是他们所面临的“前沿”。而我们如果也跟着他们的“兴奋点”走,不加分析地去赶发达国家的“时髦”,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可以预见的是,当“网络板块”发展第一轮“泡沫”破掉的时候,受到打击最重的一定是一大批落后国家的、不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公司企业。 以上这些分析表明,当我们使用外国人大量使用的名词的时候,得先搞搞清楚那是在说什么,然后再好好认识一下我们的现实是怎么回事,而不能人云亦云,跟着起哄、追风,还得当心别上了“人家的圈套”(他们在努力扩大他们的“新兴市场”!)。 上述分析不是说我们不要发展新兴产业,而是说要防止盲目性,防止一窝蜂,防止不计成本,防止再走弯路。在适当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还大有可为,只要我们认真把体制改革的文章做好,在专业化竞争上下功夫,在质量上抓“升级”,这些产业还够我们的企业(当然是真正想发展、想“挣钱”的企业)“吃上几十年”,大可不必都看着某些新兴产业眼红,挤过去冒那份风险。特别是不能所有地区、所有城市、有没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都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能再一窝蜂地赶时髦。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再也经不起折腾、经不起走弯路、经不起用我们宝贵的资本去“起哄”了。 第六,利用网络技术,不等于就是要经营网络公司。 在明确了以上的种种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给以高度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学的 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就是节省经济的信息成本从而降低一部分(不是全 部)交易成本。新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等等事实上为我们的一切产业包括传统产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的传统产业从此可以效率更高。目前信息技术革命还刚刚开始不久,信息、网络产业还刚刚开始发展(第一轮的优胜劣汰还刚刚开始),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一切传统产业也要积极而充分地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以充分节省信息成本,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现在出现的网络公司中有一大批最终可能不能赚钱,但网络本身总体上说却是能赚钱的,因为它能为我们节省信息成本,也就是能为我们带来效益。 “网络”不等于“网络公司”,“上网”不等于经营“网络公司”。充分利用网络,各行各业,一定可以赚更多的钱,整个经济可以更有效率地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五 创新与引进: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快的科技进步 1、根本的差距在于科技创新能力 从经济上说,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如果人均收入不高但科技创新能力很高,它其实不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是发达国家。比如日本,二战后它很穷,但很快就成长起来,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那就是因为它战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战后穷只是因为它是战败国,而不是因为它是个发展中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抱怨自己在科技研发方面不如发达国家,只不过是在说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积极发展我们自己的“国民创新能力” 以上的分析也就使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变得非常明确了:我们要想追上发达国家,说到底是要在科技开发能力上追上发达国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我们自然要从现在起就积极地、尽最大可能地培养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国民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发展教育,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而且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在提高广大一般劳动者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形成较高层次的科研能力,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其次,引进技术、引进资本,学习、吸收别人已有经验、教训的过程,本身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水平越接近,才越是具备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的回报率才会越高。 在这方面,现在应充分注意的问题是:最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能力,一定是“国民创新能力”,即企业与个人的创新能力,国家的作用只是提供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与条件,包括有利于创新与应用的制度条件,而不能再事事由国家组织“攻关”、由国家承担责任。在技术相对稳定、成熟的条件下,在科技创新的目的是非商业目的的情况下,国家组织“攻关”还有一定的意义,在技术革命正日新月异发生的过程中,在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是商业竞争的情况下,政府行为就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3、“创新成本”:研发能力与经济实力 这里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在于,一个国家(同理,一定程度上应用于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既是其经济竞争力的源泉,又是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首先,要有研发能力,就要有钱搞教育,不仅是一般的识字,而且要能有钱搞得出一流高等大学、研究生院,有充足的国际一流设备,更要有钱养得住世界一流的教授,工资水平能够吸引国际的人材,而不是自己培养出的人材“流失”到国外。而且,当今一国人力资本的水平是过去几十年教育的积累。所以,人力资本水平是以一国几十年以来收入与财富水平为基础的(当然,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同等的收入可能有不同等的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其次,要有研发能力,对一个国家来说,就要有钱搞基础科学研究,而这是一个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只有投入而没有市场回报的公益事业;对一个企业来说也要有钱投入研发,而且往往是长期的投入,不断的投入。 此外,创新是有风险的,因此就还有一个风险损失的问题。据统计,世界上的科技研发投入,只有不到 10%最后是真正转化成商业价值的,是成功的。这就意味着,要想有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还得有充足的资金,经得起科研失败的损失。 正是因为有这种科研能力与经济实力的相关性,发达国家越有钱也就越有科技创新能力,而越有科技创新能力也就越有钱;落后国家则往往陷入越没钱越没能力、越没能力越没钱的恶性循环。 总之,科技研发能力,不是说要发展就能发展的,科技创新也是有成本的,是要花钱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在讨论一国研发能力的时候,我们再不能“不计成本”了!理论和经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证明,那是行不通的,难以为继的。 4、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那么落后国家如何才能摆脱上面的那个恶性循环,开始技术进步的过程呢?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减少科技进步的成本。 首先是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也是要花钱的,而且,我们不是技术的发明者,我们就要为使用新技术而支付成本费用再加上专利费(还要为此目的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来研究这项技术所需花费的代价(要想一想一个国家上上下下为此项技术研发所花的全部成本)比引进费用还要高,就还不如引进更经济合算。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我们花了好几年才能研发出一个过时的技术,我们的机会成本就实在是大得难以计数了。在当今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没有这种对技术进步不同方式的成本费用加以比较的观念,就没有资格谈论技术进步。 我们当然希望什么都是我们自己发明的。但是天下已经有人发明出了很多东西,我们若从头做一遍成本比它还高还耽误时间,为什么非要自己做?如果说我们没有钱去买技术,那么又为什么花更多的钱自己白费劲?如果我
本文档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十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4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14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