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德

医德

举报
开通vip

医德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 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

医德
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 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四种失误,以戒示医生。这几篇关于医德的专论,成为后世医生的必修课。《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它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针九针,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些粗浅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蕴藏着朴素的“仁爱救人”的医德思想,已初步认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命,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 刘完素在《保命集·原道论》中说:“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中阐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天数命定”的道理。这种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一个新发展。 喻昌(约1585—1664年)所著的《医门法律》一书。在本书的“治病”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该书突破了过去医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而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诊治疾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这种把医德寓于医疗实践之中的论述,被后人称为“临床伦理学”,这在我国医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1、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5、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 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6、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 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7、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竟带600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60多人。他德高望重,被人称为“孙真人”和“药王”。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清代名医喻昌在其名著《医门法律》中,除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的医德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理论外,他对医德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医德修养上首倡医生的自我反省,他希望世界上有“自讼之医”。 8、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他前后花了27年,阅书800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岁发愤读书,42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54岁因治病服寒石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作为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医德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主要的内容或传统。这些优秀的内容或传统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医德学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就使妇女看病受到一些清规戒律的限制。如明代李 木延 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①另外,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孝”、“仁”、“义”、“礼”等伦理观念,对医德也带来消极影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尸体解剖视为不孝、不仁、不义行为而被禁止,严重阻碍了我国尸体解剖研究的进展。我国古代医德规范要求中,还有不少儒家学说中封建宗法等级的表现。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是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级观念的表现。第二,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虽有较完善的医德规范论述,但缺少较系统的伦理学理论。 翻阅我国历代医学论著,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论述的是医术、医风、医德修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古代医者崇高而又伟大的人格精神。这些传统医学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内容极为丰富而又十分朴素,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仁爱救人的人格理想传统医学始终将“仁爱救人”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洋溢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和“仁爱”的崇高人格理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精湛医术。祖国医学认为,医为救人活命之术。因此历代医家非常强调医术精湛。唐代著名大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所说的“精”就是指精湛的医技,他认为有精湛的医技能够治病救人,使病人起死回生就是大医。他本人正是对医术精益救精的典范。少年开始“留心作意,殷勤学之”,医学造诣极深,成为一代名医。清代叶天士为求医术精良,先后拜师17位,他这种虚心好学,精勤不倦钻研医术的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并激励着有志献身医学事业的医务工作者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二是主张博施济众。古代医家从朴素的人道主义感情出发,主张博施济众,贫富不分,认为无论何人,只要患病,都有权得到治疗。许多医家都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为自己的行医准则。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发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医生与病人的心理应是“皆如至亲之想”,在接待痛苦病人时,他更加强调不但把病人当亲人,而且要把病人之痛当己痛。张仲景要求医家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指出:“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宋代唐慎微以及张炳、郭玉等均在这方面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可见,主张博施济众是历代医者所崇尚人格理想和追求的人格目标。三是追求严谨医风。晋代名医张叔和说“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因此,他强调作为决断人之生死的医生,在诊治中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不可敷衍塞责。《素问·征四失论》指出医疗效果不佳,首先是医生“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张仲景亦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严厉批评了那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行为。中医历来强调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诊治疾病,在临证之时,应做到“无一病不究其原因,无一方不洞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这才是严谨的医疗作风。名医仓公的诊籍,对患者的姓名、里居、职业、症状、病理、治疗过程、预后推断及应验等,记载均颇详细,因此病因分析及诊断都很精确。徐大椿医术能达到“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高明之程度,就是他几十年专心致志,严谨求实的治病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结果。 二、不畏艰险的人格精神我国古代传统医德规范要求医生为人治病要不顾个人辛苦与安危,一心救治病人。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身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见恶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元代朱丹溪对有疾求医者:“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他曾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赵梦弼的中夜叩门,无不应者。清代名医傅青主为医治一病危之病人,赶了五天五夜的路程。这些医家都以他们不畏艰险,一心赴救的高尚行为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三、谦和谨慎的人格风貌传统医学提倡谦和谨慎,医患之间,医者应言谈文雅有礼,举止温和可亲。孙思邈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医生出诊应“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医生到家进而看病要做到:“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无得似有所娱,珍馐适荐,食如无味”。在病人面前不能“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医家五戒十要》中指出: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孙思邈也曾指出,医者应“志存救济,勿骄勿妒,尊师重道,切磋医术”。古代医家这种讲究同道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提倡谦和谨慎,尊重同行的学者风度和宽弘精神,在今天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正确对待功利、竞争具有很好启迪作用。 四、见利思义的人格境界中国传统医学价值观念在义利关系上,崇尚道义,反对凭借医技贪图名利,强调医生要“仁”,要义,不得沽名钓誉,“医人不得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之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宋朝张杲强调“为医者,其绝驰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心“。北宋庞安时对“踵门求诊者,为群氏舍居之,亲视纤药物,必俞后而后遗……治人无数,病人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据《神仙传》记载:三国时的医生董奉,给人看病不计报酬,病愈者前来感谢,便嘱栽杏树几棵,数年一过,成了繁荣的杏林,他又以杏果换取粮食,用于赈济贫困。至今仍有人取用“杏林春暖”来赞颂医德高尚的医生。 中国传统医学人格精神,特别是其中以慈善、仁爱为核心的伦理内容,如果我们的师德建设能结合时代特点给予继承和发扬并予创造性的转化,将能为21世纪的人类和谐、道德进步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从内容上,可把“仁爱救人”的理想人格框架赋予其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献身精神;把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格精神直接转化为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推进教育创新顽强拼搏、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把谦和谨慎的人格风貌转化为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友合一的时代风貌;把见利思义的人格境界转化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甘守清贫、淡薄名利、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人格追求。总之,21世纪的理想师德精神,应该是在物质生存以外致力于精神追求和社会追求,认知上求真,道德上求善,情感上求美,具有参与竞争、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健全人格精神和健全人格素质,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拒斥处处个人主义的价值基础,统一于“四有”、“三热爱”的新人模式,从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光芒。 从途径上,在弘扬传统医德精华的同时,应深刻挖掘、大力宣扬我们时代许多优秀教师的人格精神,因为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我们医德所推崇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就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格精神。如去年12月14日举行的“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原北京市第二实验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师霍懋征、上海市尚文中学教师黄静华、湖南郴洲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教师盘振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以及我们江西九江柘林镇黄岭小学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他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严慈相济,甘为人梯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千千万万师生的交口称赞、敬仰、爱戴,他们崇高的师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塑造自己的美好人格。 从方法上,应制定措施及行为准则。党的十三大为塑造跨世纪人才的理想人格,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并结合我国国情,确立了三条道德原则,即“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原则;“一切用诚实劳动去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的道德原则;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行为的“不损人”原则。三层次道德原则运用于师德建设上,那么有师德理想应为高层次,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道德原则应为中层次,即注意师者仪表,有责任心,自觉完善自己的学识和师德,用健康的思想影响学生;道德规则应为低层次,即遵纪守法、完成本质工作、不误导学生、不体罚学生、不谋私徇私。 总之,21世纪的人类充满着竞争和挑战,巨大的压力背后人们更渴望自主、平等、公正,更需要尊重、关心、互助的仁爱思想、人道伦理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医学传统人格精神不失为我们师德建设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丰厚的伦理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批判地继承、开发和利用,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
本文档为【医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713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08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