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7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举报
开通vip

7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null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论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 第三节 英国文学与狄更斯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null 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洲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

7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null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论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 第三节 英国文学与狄更斯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null 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洲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露社会黑暗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高尔基将这一文学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论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全面胜利,标志这一胜利的是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 其次,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作为一种创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现实主义是自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来,作家们一直遵循的一种创作方法。 二、阶段划分二、阶段划分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其突出标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红与黑》。一般而言,人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30到6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以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为代表的既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同时又怀有深厚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19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末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则出现了福楼拜、哈代、列夫·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既发扬第一阶段作家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精神,又力图在更深层次反映生活真实的伟大作家。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十分关注所处的现实生活,力图在 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绘。 2.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方面致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罪恶 。 3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普遍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现实主义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要求尊重人的尊严,抨击现行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和肢解。 四、各国发展概况四、各国发展概况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然而却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 1.法国1.法国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巴尔扎克的创作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巩固和确立,他的《人间喜剧》不仅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主流文学的地位。 2.英国2.英国在英国,由于自17世纪40年代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至今有200来年的历史,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社会的贫富现象日益突出,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劳资冲突日益加剧,这使得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关注的题材多为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处境和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劳资矛盾,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多为小市民、贫苦的家庭教师、破落人家的子弟、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等。由于这些人物多是为争取个人独立地位和生活权利而抗争,并不思考如何推翻不合理的现存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因此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一种改良主义和带有感伤主义气息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狄更斯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3. 德国3. 德国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到了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工业开始加快了发展步伐,使长期落后的德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加之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人民开始觉醒,不断地掀起反抗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德国文学在30年代后有了很大的变化,此前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要内容,30年代后的文学主题则多为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声讨资本主义的剥削,即便是反封建的主题也变得带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而进步作家的创作中一般都有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内容。这一时期德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是毕希纳、海涅和维尔特。4.俄国4.俄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极其腐朽的社会状况使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透析出一种拯救祖国的神圣使命感,作品锋芒直指俄国沙皇政权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和经济上的农奴制度,主要作家有果戈理,他创作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尽情嘲笑了俄罗斯社会的丑恶,塑造了俄罗斯乃至人类社会弊端的不朽的典型形象。随着文学对社会批判的不断深入,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又将文学引向寻求正面人物的领域,即完成了从塑造“多余人”到“新人”形象的任务,在这方面屠格涅夫是最发人深省的伟大作家。一般而言,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60年代前剖析俄罗斯社会要害的“谁之罪”文学,60年代后探讨俄罗斯社会出路的“怎么办”文学。在第一阶段里,俄国出现了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大批称誉世界的作家。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交错发展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交错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期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在西欧许多国家内浪漫主义文学还在继续发展。在法国,以雨果、乔治·桑,大仲马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仍然取得了较大成就;在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在德国,海涅的不少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幻想因素是同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俄国,以普希金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在莱蒙托夫那里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不过,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都受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渗透了批判黑暗现实的因素,这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法国的雨果。此外,无产阶级文学也开始萌芽,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被人重视。返回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一、 概述一、 概述19世纪中期,特别是30和40年代,法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写的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盘踞在法国舞台上达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戏剧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人的正常激情和对生活真实渴望的浪漫主义戏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正式出版,标志着 第二,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都经历过浪漫主义的创作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义文学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义作家因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日益彰显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对现实黑暗不满的批判意味。两者的交相呼应,使法国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不过,就时代的先锋意识而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一)“现实主义”称谓的由来(一)“现实主义”称谓的由来用现实主义一词来指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美学观和创作方法,是日后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的任务,而在当时要承认自己为现实主义作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不管是司汤达还是巴尔扎克当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第一次明确用“现实主义”来指称自己创作主张的,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他声称:“绘画艺术只包括画家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 由于他的艺术观点是向官方学院艺术挑战,因此他声称“现实主义流派”的画展遭到了官方的封杀,他的优秀绘画作品也受到了嘲弄和诋毁。随后,库尔贝有关现实主义的概念被移植到文学领域中,人们把那些努力准确地再现生活的作品定义为现实主义文学。从此“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在文化界开始盛行起来。(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承继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充溢着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识传统。从拉伯雷的《巨人传》中,人们会清楚地体认到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弊病的针砭。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思想渊源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现实的思考与认识,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到伏尔泰的《老实人》,从狄德罗的《修女》到卢梭的《新爱洛伊斯》,我们都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指责和控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要做的工作是将这种批判建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激烈,观察得更为细微。(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汤达、梅里美和巴尔扎克。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巴尔扎克还亲自参加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登上法国剧坛的“欧那尼”决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激情,情节故事多带有较强的戏剧性。但是这三个作家在创作中却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法国社会弊端的前提下,司汤达多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尔扎克多从经济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则多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四)司汤达(四)司汤达司汤达(Stendhal, 1783—1842)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1.司汤达的生平1.司汤达的生平1789年1月23日,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城,父亲是个思想保守的律师,母亲虽性格开朗,喜爱文学作品,但不幸在司汤达七岁时就病逝了。司汤达在一个天主教神父的管理下过着阴暗而寂寞的生活。少年时代司汤达惟一感到可亲近的人是他的外祖父,外祖父思想活跃,信奉启蒙运动思想。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小贝尔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以及对启蒙思想家的崇敬。1799年至1814 ,他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终生崇拜拿破仑。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由于和拿破仑有牵连,司汤达被“扫地出门”。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生活了七年之久。司汤达很珍惜意大利的这段生活,经常以米兰人自居,甚至在他的墓碑上叫人刻上“米兰人”的字样。 2.司汤达的创作2.司汤达的创作在意大利期间,司汤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主要创作游记和传记 。重要作品有: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 《论爱情》(1822) 《罗西尼的一生》(1823) 文艺论著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 在书中他以假设古典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通信的形式,批驳了当时法兰西学院对浪漫主义的攻击,主张文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盲目模仿。 小说创作小说创作《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波旁王朝1825年颁布法令以10亿法郎作为给在大革命中遭受损失的贵族的赔偿金为背景,描写了贵族青年奥克塔夫与其被收养的表妹阿尔芒斯的一场爱情悲剧。 《瓦尼娜·瓦尼尼》 《瓦尼娜·瓦尼尼》 1829年,司汤达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这部小说是以作者当年在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以一对青年人的爱情为线索,反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运动。小说描写青年烧炭党人彼德罗在一次越狱时,遇到了贵族小姐瓦尼娜·瓦尼尼,瓦尼娜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财产和彼德罗结合,但彼德罗为了民族解放斗争而毅然离开了这位富有激情的富家女子。瓦尼娜为了达到让彼德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出卖了彼德罗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彼德罗得知真相后,毅然同瓦尼娜决裂了。《红与黑》 《红与黑》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内容简介《红与黑》内容简介 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 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 这时,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在教堂入口处,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 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政治内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由此可看出司汤达十分关注法国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并极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表现它。 作品首先表现出19世纪的法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唯利是图成风,金钱成为人们行动的惟一准则。 作品在对法国社会黑暗大张鞭挞的同时,对反动的宗教也充满了强烈的憎恶。 于连形象于连形象于连短暂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走过一条这样的道路,即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 《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 《巴马修道院》(1839)《巴马修道院》(1839)小说根据一个手抄本故事改编。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为题材。米兰贵族老唐戈侯爵憎恨革命,他的妹妹吉娜却嫁了一个拿破仑军中的少尉。吉娜喜欢侄儿法布利斯,资助他去法国投奔拿破仑。法布利斯赶上了滑铁卢战役的尾声。 司汤达的创作特点司汤达的创作特点1.善于从政治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关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细致地描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以上两点,构成了司汤达最显著的创作特点,也是他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五、梅里美 五、梅里美 梅里美(Merimee, 1803——1870)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由于他的小说独具一格,人称小说家中的“怪杰”,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 梅里美创作梅里美创作梅里美的中短篇小说以1830年7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较鲜明的政治色彩,主要有《马第奥·法尔哥纳》和《塔曼果》。后期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高龙巴》和《卡门》。 二、 巴尔扎克二、 巴尔扎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学宝库的擎天大柱,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西欧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大师。 (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幼年时期生活散漫,喜爱幻想,八岁时被父母送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读书。中学生活结束后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可他喜欢文学,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旁听文学课,同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接触到各色各样的案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立志做作家立志做作家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宣布他要做一名作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巴尔扎克倔强地坚持,于是全家在反复商议后作出一个双方让步的决定:给他两年的“作家”试验期,如两年内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作家才能,则无条件回到事务所去和那些卷宗文本打交道。两年后,巴尔扎克交上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他写出的诗剧《克伦威尔》使任何人都不满意,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在看过他的剧本后说:“这位作家随便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从事文学工作。” 生活的磨难生活的磨难从1819年到1828年是巴尔扎克历经磨难和创作探索的10年。初次创作的失利,使他意识到生活来源的丧失对一个人是多么痛苦。对金钱的需求,使他将作家的声誉暂时放在一边,创作了10多部迎合当时社会风气的应景小说,但并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金钱,于是他想去经商道路上试试他的运气,他出版过古典名家精致的袖珍本,办过印刷厂和铅字厂。每次都以为会财源滚滚,结果却大失所望。到1829年,巴尔扎克的债务已高达6万多法郎。债主整天向他讨债,他不得不经常变换住所以躲避债务。渴望光荣渴望光荣正是这笔债务的压力,迫使巴尔扎克一辈子勤奋写作。他对金钱有着强烈的要求,同时又渴望出名,可以说这种渴望的煎熬和受金钱逼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比巴尔扎克体验得更深。这10年经商、借债、挣扎、奋斗的历史,使巴尔扎克更加看清了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追逐金钱的失败记录、终生拖累的巨额债务,使他丧失了在经商道路上的竞争勇气,巴尔扎克又重新回到了书房,他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充满了自信。在他书房的一座拿破仑半身像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豪言壮语:“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 罕见的勤奋工作者罕见的勤奋工作者从巴尔扎克写给韩斯卡夫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一天的时间安排:“从半夜到中午我工作,就是说要在椅子里坐上12个小时,全力以赴地书写、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修改校样;五点半我才上床,半夜又起来工作。”巴尔扎克就是靠着这种罕见的勤奋精神,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创作的成功创作的成功1829年3月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小说是以现实主义方法写成的,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从这部作品始,巴尔扎克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人间喜剧》的建构工程。 创作的第一阶段创作的第一阶段研究者一般都将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1829年到1834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共发表了42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精品大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在第一阶段中,《驴皮记》和《欧也妮·葛朗台》是最重要的作品。 在这一阶段,巴尔扎克产生了把自己的作品连为一体的想法。发表了《〈人间喜剧〉序言》,进行了总体构思,将整个作品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 创作的第二阶段创作的第二阶段从1835年出版《高老头》开始,巴尔扎克进入了他创作的第二阶段。从1835到1841年,他一共创作了70多部小说,以中篇和长篇最为重要,其中《高老头》与《幻灭》最为耀目。《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奠基作品,这部小说既秉承了巴尔扎克孜孜以求的作品主题——揭露金钱的罪恶本质,又创新地运用了“人物再现法”的写作方法,把《人间喜剧》的全部小说连成一个整体。《幻灭》则通过书中主人公吕西安的生活历程,揭露了法国社会从外省到巴黎,从新闻界到文化界无一不在金钱的魔影之下的丑陋现实。 创作的第三阶段创作的第三阶段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三阶段是从1842到1848年,这一阶段是他系统写作与出版《人间喜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发表的重要作品主要有《交际花盛衰记》、《农民》、《贝姨》和《邦斯舅舅》等。1845年,巴尔扎克曾在《人间喜剧总目》中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写140多部小说,可是长时期的紧张生活和为刺激疲惫不堪的身体而大量饮用咖啡,终于击倒了这位曾经身壮如牛的文坛巨子。巴尔扎克在他刚刚度过51岁生日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二)《人间喜剧》(二)《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皇皇巨著,全部作品犹如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可以看到19世纪前半叶法国社会的“风俗史”。巴尔扎克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他就是要“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划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相同的性格特征糅合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恩格斯对它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很高:“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首先,《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物陈列室》。 其次,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高利贷者》 、《欧也妮·葛朗台》 、《纽沁根银行》 等。 第三,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幻灭》 等。 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 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 巴尔扎克小说的成就不仅在于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守手法,还在于他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上。他把自己的创作称之为“研究”,于是他把作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职能融为一体,用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剖析隐藏在人们活动后面的激情,终于找到了支配这一切的力量和内部规律,这就是金钱统治一切。他通过描摹人们在金钱支配下的种种生活,揭示出资产阶级日趋得势和贵族阶级日趋灭亡的历史趋势。他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水平。巴尔扎克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尔扎克特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他描写城市面貌、描写农村风光、描写街道楼房、描写沙龙内室、描写招牌张贴、描写家具饰物……可以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范围之内。 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巴尔扎克运用了描写人物外形和人物对话等手法,使人物栩栩如生。 《高老头》《高老头》 发表于1835年的《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这是因为在《高老头》中,过去作品中各自独立的情节被扭结在一起,过去作品中的人物又再现出来,在以后的作品中情节互相交错,人物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老头》被视为是《人间喜剧》这座艺术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在这部小说中,巴尔扎克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在思想内容上,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在艺术成就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受环境的影响大。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 第一课 逃犯伏脱冷的教导:心变黑 第一课 逃犯伏脱冷的教导:心变黑 他说:“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吗?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烂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第二课 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极端利己 第二课 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极端利己 她对拉斯蒂涅说:“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 第三课 高老头之死:上流社会冷酷无情 第三课 高老头之死:上流社会冷酷无情    高老头死在伏盖公寓,两个女儿没有一个来看他。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忘恩负义。埋藏青春的眼泪埋藏青春的眼泪拉斯蒂涅帮助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面对巴黎,气概非凡地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他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从此拉斯蒂涅与巴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平步青云。返回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第三节 英国文学与狄更斯一、 概述一、 概述19世纪30至70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写实小说)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丰收期,史称“维多利亚文学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继位后,经过早期的社会问题丛生,各种政治力量交锋、摩擦,到40年代末期社会逐渐平稳,步入号称“日不落”国的鼎盛时期,文学也经历了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冷漠,到作家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文学转型期。(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先描写了劳资矛盾。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写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程,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第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由于英国国力强盛,人们普遍相信通过合法手段可以缓和、解决矛盾,加之英国民族长期尊崇“绅士”风度,因而在作家的作品中较少表现暴力题材,而提倡宽容、圆通和中庸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则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调。(二)重要作家(二)重要作家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欣欣向荣,出现了以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就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愿望、追求以及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残酷和贪婪的不满。他们在为争取个人独立地位和生活权力的同时,一般都没有改造社会的动机和理想。这之中最有成就的是狄更斯和萨克雷。(三)萨克雷(三)萨克雷萨克雷(1811—1863)出身于富裕家庭,对英国上流社会较为熟悉。他的成名作是特写集《势利者集》,代表作是《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名利场》书名取自17世纪英国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小说描写了两个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一个是富家小姐爱米莉亚,另一个是穷画师的女儿利蓓卡·夏泼。两个人是一对好同学,爱米莉亚是个纯洁、善良、天真得近似痴呆的女人,她真诚地帮助利蓓卡,但是却得不到利蓓卡的好报,到最后利蓓卡竟勾引爱米莉亚的丈夫。 夏泼形象夏泼形象小说中利蓓卡·夏泼的经历是全书的主线,作者写了夏泼为达到个人的目的,利用一切人(包括自己的丈夫)的冷酷自私的品质。这个女冒险家形象既打破了萨克雷以前对妇女理想化描绘的陈规,又揭露了这个社会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没有主角的小说”“没有主角的小说” 小说对利蓓卡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者又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她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于这个社会追求名利而造成的。小说对爱米莉亚也不是一味赞扬,因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显得空虚,她是靠幻想度日的。在整个生活中,她是一个傀儡、一个配角,她甚至没有资格充当悲剧的主角。难怪萨克雷把小说的副标题称之为“没有主角的小说”。如果说一定要找出正面主人公,那么金钱就是这里的正面主人公。因为是金钱维系了小说中全部的人际关系。 萨克雷的创作特点萨克雷的创作特点萨克雷的创作除了具备现实主义作家那种真实地描摹生活,将人物和环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外,还有两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一是人物塑造摆脱了狄更斯所特具的直线的人物描写手法,采用较为复杂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如在描写女冒险家夏泼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过程中,又通过夏泼的嘴道出她要得到的恰恰是当时上流社会每个妇女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她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贫穷阻挠了她。这样,作者把利蓓卡的卑鄙和她的真诚竟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她既不是丑的化身,也不是美的典型,而是一个活脱脱的被社会毒化又危害社会的人。 其二是叙事视点的变化。19世纪的欧洲小说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作者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视点,而萨克雷则完全不同。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总是有一个故事讲述者进行着故事的叙述,他把读者提高到作者的地位,而作者本人则不在小说中露面。19世纪英国文坛上女作家的崛起19世纪英国文坛上女作家的崛起英国19世纪文学的一大景观是一批卓有建树的女作家出现在文坛上 ,如勃朗特三姐妹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埃米莉·勃朗特(1818-1848) 安妮·勃朗特(1820-1849)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847) 《简·爱》(1847) 夏洛蒂的代表作,也是夏洛蒂自传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她在这里受到学校严厉残暴的管教,但她不屈服恶劣的环境。从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邸当家庭教师。主人罗切斯特是个沉默寡言,拜伦式的人物。简与罗切斯特相爱,但在举行婚礼那天,她得知他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做罗切斯特的情妇,悄悄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在她面临被冻死饿死的时候,青年牧师圣约翰·里弗斯收留了她。她谋得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拒绝了里弗斯的求婚。最后她回到桑菲尔德府,这里已是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放火烧了庄园,自己也被烧死,罗切斯特则断臂瞎眼。简和残疾的罗切斯特缔结了幸福的婚姻。 反抗的简·爱反抗的简·爱小说塑造了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形象。简·爱从小就不屈从于淫威,对舅妈里德太太和表哥的虐待表现出反抗的性格。来到罗沃德孤儿院,又不满这里的非人待遇,公开要求维护人的尊严。 坚持男女平等的简·爱坚持男女平等的简·爱简把妇女的独立解放放在第一位,坚持男女平等。她对罗切斯特说: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兴起后,人们发现了小说中另一个被视为恶魔式的人物——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全部疯癫举止其实不过是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争取人的独立人格。在简·爱结婚的前夜,伯莎·梅森愤怒地撕碎了美丽的婚纱,因为她想到了自己目前的惨境;她放火烧罗彻斯特卧室的床帷,是因为自己从一个人人尊敬的高贵小姐变成一个人人厌恶的疯子而对罗彻斯特采取的报复;最后她一把火烧掉了桑菲尔德庄园,结束了这个男性统治的罪恶象征。她为自己的报复成功而欣喜若狂,于是大喊大叫地跳入火中,完成了最后的解脱。总之,在这一系列疯子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备受折磨的女人的挣扎与反抗,听到了一个受尽欺凌的女人的凄厉的呼喊。她和简·爱一道,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妇女在那个时代的深重苦难和对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反抗精神。埃米莉·勃朗特 埃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1847) 《呼啸山庄》(1847) 艾米莉的代表作,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罕见的“奇书”,人们为它出现在19世纪出自一个在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乡村姑娘之手而惊异,并感到神秘莫测。20世纪,艾米莉的声望高过夏洛蒂,西方世界一度出现了“艾米莉热”和“《呼啸山庄》学”。 小说介绍小说介绍《呼啸山庄》描写弃儿希刺克历夫(Heathcliff)和主人的独女凯瑟琳(Catharine)相爱,受到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的敌视和阻挠。凯瑟琳和画眉山庄的林顿结婚,希刺克历夫含恨出走。三年后,他发财回到呼啸山庄,凯瑟琳仍爱着他,因不能和希刺克历夫结合,生孩子时死去。从此希刺克历夫采取报复手段,占有了两个山庄的财产,虐待辛德雷、凯瑟琳以及自己的儿女。希刺克历夫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仍然不能忘怀凯瑟琳,他感到越来越难适应这人间的世界。最后他放弃了复仇,郁郁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把他和凯瑟琳葬在一起。人们按他的愿望把他埋葬了,乡里人都相信,凯瑟琳和希刺克历夫的鬼魂仍在沼泽地上游荡。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呼啸山庄》的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但是与狄更斯的全知叙事不同,它是有限制的叙事。叙事者是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有目击者房客、女管家等,自述者希斯克利夫等。超过目击范围和自述范围,人物就不能讲述。 比如开端房客和女管家共同讲述希斯克利夫的故事。狂放的激情狂放的激情《呼啸山庄》充满狂放激越之情,暴烈强劲之气。艾米莉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是某种有生命的精神元素的表现。一方面是风暴的元素——严峻、无情、狂暴和充满活力的元素,另一方面是宁静的元素——温柔、仁慈、消极和顺从的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对立,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艾米莉把这种信念纳入小说创作中,描绘了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建立了两个对立的山庄——代表风暴的呼啸山庄和代表宁静的画眉山庄。 灵与肉的对立灵与肉的对立希刺克历夫和凯瑟琳代表了灵与肉的对立,凯瑟琳贪恋物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背叛了自己的希刺克历夫的灵魂。希刺克历夫为凯瑟琳的背叛而陷入残忍的报复中,两颗被扭曲的灵魂为了渴求那铭心刻骨、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而形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和狂飚般的激情。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一生写了六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作品。小说以1839年经济大萧条的曼彻斯特为背景,满怀同情地描写了失业给工人带来的灾难,以及愤怒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尖锐矛盾。 二、 狄更斯二、 狄更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狄更斯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热情豪爽,但崇尚虚荣,薪金不多又要过绅士般安逸舒适的生活,加之母亲不善理财,结果债台高筑,以至于被关入负债监狱。父亲入狱后, 12岁的狄更斯承担起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先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 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速记员和新闻记者。在当速记员时,狄更斯练就了记录准确又迅速的本领,并在工作之余,写出一系列反映伦敦社会生活的速记并获得成功。1836年,狄更斯毅然辞去记者工作,开始专职从事写作,并于次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小说的发表使狄更斯成为当时英国走红的小说家,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漫长而又辉煌的作家生涯。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人们一般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833到1841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列佛·退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和《老古玩店》。这一时期狄更斯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弊端大加鞭挞,并在作品中集中抨击社会某一具体的罪恶。如《奥列佛·退斯特》专门抨击济贫法,《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专门批判教育制度,而《老古玩店》则暴露金钱罪恶。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同情小人物,同情遭受苦难的儿童,作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的结局,而多数以恶不敌善而告终,反映出他的批判是温和的,而这正是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 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创作的第二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842到1858年。标志着狄更斯创作进入第二时期的作品是《游美札记》,这部游记是他在1842年首次访问美国时留下的文字,作品既肯定了美国人民的坦白、勇敢、热情、好客等优秀品质,也列举了他们性好猜疑、自作聪明和功利主义这些商业资本主义培育的恶劣品质,甚至对象征美国民主、自由、平等的国会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美国的奴隶制度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显示出这一时期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有所深刻。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2)、《艰难时世》(1854)和《小杜丽》(1857)。这些作品突出地显示了狄更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即虽仍然是强调人性中善的力量,但已开始认识到善不一定总是能战胜恶。 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创作的第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858到1870年,这一时期狄更斯写出了《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早期对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的思想内容,又承袭了先前作品中展示人性善恶美丑的强烈感情世界和温和的道德说教。只不过作品中呈现出冷峻的色调,以前的乐观基调大大减弱了,小说正面人物虽然仍旧是好人好报的结局,但却总是需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惨重的代价。尤其是进入60年代后,狄更斯思想中悲观主义色彩增加了,他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阶级的鸿沟不可能调和,于是早期的幽默与讽刺的手法日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感伤与悲苦的艺术描写。 狄更斯独特的创作风格狄更斯独特的创作风格狄更斯的小说创作特征有以下三点: 首先,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不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从人物的外部描写入手,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其次,狄更斯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手法,使处于深重苦难的人们冲淡对生活的怀疑与绝望,抚慰心灵上的哀伤与创痛,从笑声中得到宽慰。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笑声中发现愚蠢和荒唐,激发对虚伪、邪恶事物的憎恶,以达到教育人民、抨击社会弊端的目的。 第三,是创作风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既有现实主义的针砭时弊又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完成风格趋于怪诞,以求讽刺的效果。 (二)《双城记》(二)《双城记》在狄更斯的全部小说中,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双城记》,另一部是《巴纳贝·日阿吉》。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反映狄更斯的思想发展、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表现技巧上,都代表了作者创作艺术的最高峰。 三条线索三条线索《双城记》由三个独立而又互相交织的故事组成,即医生梅尼特仗义告发贵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迫害农妇而被关押18年的故事;侯爵后裔代尔那放弃爵位和财产,侨居英国自食其力的故事以及革命者得伐石夫妇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 路茜是狄更斯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另一体现者,她温顺可爱、多愁善感,具有一股感染人的温情主义。她能使神志不清的父亲复活,能使身处异地的代尔那幸福,也能使放荡不羁的卡尔登为她献身。世界上有了她,到处充满了快乐和美满,她是狄更斯世界中的天使,狄更斯认为这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 路茜为爱牺牲为爱牺牲行善的最高极致是为了爱而勇于牺牲,《双城记》中的卡尔登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上了断头台。作者在小说结尾引用《圣经》的话来赞美这种舍己忘身的人道精神:“主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须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第15章) 仁爱代替暴力革命仁爱代替暴力革命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返回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 一、 概述一、 概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并转向衰落。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人才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他们的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高尔基曾拿西方文学作对比,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 高尔基 普希金 普希金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创作以浪漫主义见称的作家,也在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在1840年发表小说《当代英雄》,继承普希金开始的“多余人”形象传统,塑造了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毕乔林是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但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闷绝望;他时时进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视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果戈理与“自然派” 果戈理与“自然派”果戈理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别林斯基则反驳对立派攻击果戈理的言论,认为到4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其特点是真实描写并批判社会的黑暗,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这恰好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果戈理俄国文学的繁荣俄国文学的繁荣俄国文学繁荣的表现是作家众多,名著如林,而且种类齐备。小说如冈察罗夫的《奥勃洛摩夫》(1859)、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186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9)。短篇、散文、随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52),谢德林的《外省散记》(1856),剧作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诗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1863—1877)等。在理论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其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对唯物主义美学作了重大贡献。“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这个词最初见于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1851年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新人”形象“新人”形象屠格涅夫的出现是繁荣时期的标志。他在写出了“多余人”形象罗亭(同名小说,1856)、拉夫烈茨基(《贵族之家》,1960)之后,迅速转向“新人”形象的创作,开了这个形象系列的先河。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他们不是贵族,而是官吏、小市民、商人、农民。”列宁:《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列宁全集》第20卷,第240、241页。而此前冈察罗夫的奥勃洛摩夫(同名小说)几乎已是“多余人”形象的尾声。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接着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 二、 果戈理 二、 果戈理 (一)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和创作 果戈理(Gogol,1809-1852)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加强了普希金奠基的俄国现实主义。《狄康卡近乡夜话》 《狄康卡近乡夜话》 果戈理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中学时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后者很大的影响。1831—1832年发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 《狄康卡近乡夜话》分为两集,包括八个短篇和两篇序言。它以狄康卡近郊一个养蜂老人在黄昏时分对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讲故事的形式,把各篇连缀起来。书中描述了乌克兰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既表现现实,也讴歌历史。《密尔格拉得》 《密尔格拉得》 183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四篇小说。其中《旧式地主》与《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揭露了宗法制庄园地主生活的无聊庸俗,笔调幽默。对地主阶级既讽刺嘲笑,又有所同情。别林斯基把果戈理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称为“含泪的笑”。 《彼得堡故事集》 《彼得堡故事集》 发表于1835—1842年,由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以描写“小人物”命运的《狂人日记》和《外套》为最著名。前者写一个小官吏被官僚等级制度残酷迫害,直至发狂的故事;后者描写一个小官吏毕生抄写文书,过着贫困屈辱的生活,好不容易才攒够钱买了一件外套,但后来外套保不住,他也悲惨地死去。这些“小人物”题材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凄凉、孤苦无告,而且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不断发展,是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钦差大臣》《钦差大臣》 讽刺喜剧。某市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假钦差大臣,梦想升官发财的时候,传来了真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喜剧以哑场结束。此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的缩影。赫列斯达科夫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具有典型意义。果戈理说:“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达科夫”。剧中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满台反面人物。果戈理认为有一个正面人物,这就是笑。剧本的题词是:“脸丑莫怪镜子歪”。此剧上演,轰动剧坛。(二)《死魂灵》 (二)《死魂灵》 发表于1842年,长篇小说,果戈理的代表作。全书11章,描写城里的官僚和乡村的地主,主要写地主。写骗子乞乞科夫在全俄旅行,向地主们索取和收买“死魂灵”的故事。死魂灵是指那些在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他们在法律上仍被当活人,地主还要为他们纳人头税,因此他们愿意把他们送人或低价卖出。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小说描绘了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 玛尼罗夫:外表文雅,内心空虚。他的庄园一片荒芜,死亡的农奴不计其数。这是个有文雅外表的寄生虫。 科罗皤契加:女地主,她的个性与玛尼罗夫正相反,她很会料理田产,虽然拥有许多农奴,有鸡、猪、菜园、果树等大量财产,但还是像一个小钱柜一样,“悄悄地慢慢地把现钱一个一个地弄到”,藏入里面去。就连卖死魂灵也怕价钱低了吃亏,她是一个悭吝的守财奴。《死魂灵》插图(玛尼罗夫)null罗士特莱夫:粗野无礼,放荡不羁,他把家产都挥霍在养狗、养马和赌场上。他吹牛、造谣、惹是生非、胡闹成性,是个“地方恶少式的地主,赶热闹、爱赌博、撒大谎,要恭维——但挨打也不要紧。” 梭巴开维支:粗壮得像一头熊。他把自己的庄园、住宅直到家具都营造得很牢固,在钱财上极精明,出卖死魂灵时不但要了高价,而且还在成交的名单中偷偷加进一个本来不值钱的女农奴去。这是个贪婪顽固的地主典型。null泼留希金:有大片庄园、上千农奴,仓库里有大批快要霉烂的衣料,堆攒的面粉已经硬得像石块,他却舍不得穿和用,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乞丐。他还一直在捡破烂,一片破布,一块碎铁,他都要捡到仓库里去。他的农奴饿死得“像蝇子一样多”。贪婪和破坏财富成了他性格中矛盾统一的特征。 《死魂灵》插图(泼留希金) 乞乞科夫乞乞科夫乞乞科夫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但后来已经从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了俄国资本主义初期新兴的资产者典型。 《死魂灵》插图乞乞科夫 《死魂灵》的艺术特点 《死魂灵》的艺术特点《死魂灵》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艺术特点是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典型化,注意细节的描写和运用讽刺手段。作品的语言生动、幽默、富有鲜明的比喻。 三、屠格涅夫 三、屠格涅夫(一)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和创作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一个贵族家
本文档为【7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980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04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