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文学笔记

现代文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文学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主讲教师:郭玉玲 第一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1928~1937) 第一节 新的文学思潮与左翼文艺运动 一、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1、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人。 2、太阳社:将光慈、钱杏邨等人。 3、我们社:洪灵菲、戴平万等人。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1、成立: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简称“左联”。 2、贡献:①密切了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②大量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③组织了创作队伍,培育了一批文艺新人 3、缺点:评论上偏颇...

现代文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主讲教师:郭玉玲 第一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1928~1937) 第一节 新的文学思潮与左翼文艺运动 一、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1、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人。 2、太阳社:将光慈、钱杏邨等人。 3、我们社:洪灵菲、戴平万等人。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1、成立: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简称“左联”。 2、贡献:①密切了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②大量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③组织了创作队伍,培育了一批文艺新人 3、缺点:评论上偏颇,组织上关门主义,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 三、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1、1930年3月~4月 “大众化到民众中去” 2、1931年11月~1932年6月 “文艺的通俗化,对文艺形式的运用(旧形式的利用问题)” 3、1934年5月 “白话文与大众的关系,汉字的拉丁化” 第二节 众多文学流派的发展与演变 一、现实主义的不同走向 (上时期:艺术特征,写实手法,惟人生小说;本时期:现实性革命性增强) 具体流派: 1、由具有成熟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对生活有深层观察的作家,即革命现实主义。如:鲁迅(特别是后期的创作)、茅盾及左联作家 2、革命热情高但理论准备不足,概念化、模式化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主义。如:蒋光慈等的“革命+恋爱” 、洪灵菲 3、不是左联作家但世界观完善的自由主义作家的现实主义走向。如:巴金、老舍、曹禺的创作 二、浪漫主义的应变转换 郁达夫、郭沫若、许地山(扛着浪漫主义旗帜走着现实主义道路) 三、现代主义影响的延伸渗透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现实主义的萌芽、戴望舒的《雨巷》、曹禺的《雷雨》 四、众多流派的争奇斗艳:老舍的市井小说派 五、阅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目: 1、小说:废名《菱荡》、丁玲《莎菲女士日记》、茅盾《子夜》、巴金《家》《寒夜》、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沈从文《边城》《八骏图》、施蛰存《鸠摩罗什》、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山峡中》、萧红《呼兰河传》、孙犁《嘱咐》、张天翼《华威先生》、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张爱玲《金锁记》《封锁》、钱钟书《围城》 2、诗歌:戴望舒《寻梦者》、何其芳《预言》、卞之琳《断章》、陈梦家《再看见你》、殷夫《我们》、臧克家《难民》、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阿垅《纤夫》、穆旦《春》《诗八首》、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3、散文:林语堂《方巾气研究》、何其芳《画梦录》《独语》、吴伯萧《马》、丽尼《鹰之歌》、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张爱玲《公寓生活趣记》、梁实秋《雅舍》钱钟书《说笑》 4、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夏衍《上海屋檐下》 第二章 茅盾(1896~1981) 第一节 从文艺理论家到小说巨匠 一、从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到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主要作品:《蚀》(《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早期小说创作(1927~1931) 《蚀》:《幻灭》《动摇》《追求》展现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巨变期的思想动态及心路历程。 这三部作品展现了青年三个时期: 第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前的幻灭。 第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第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 1、《幻灭》:章静(寻找生活的意义,充满了对革命的幻想但又怯懦,游移,多愁善感) 慧女士(贞女、妖女):现在就是一切 城市:旧上海→武汉 2、《动摇》:方罗兰、孙舞阳、方太太 3、《追求》:章秋柳(不甘于平庸,含着泪浪漫、颓废,用自己活泼泼的生命来点燃悲观的史循)、朱近如 、王仲昭、史循 《蚀》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塑造了一系列狂放颓废的时代女性形象。 三、茅盾小说巨匠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茅盾的《子夜》 一、《子夜》的诞生——1931年10月~1932年12月 二、《子夜》的思想内容 1、主人公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时间是1930年5~7月间的上海。 2、主要内容是通过吴荪甫性格和命运的发展,生动真实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处境,显示了时代发展的趋向。吴荪甫与赵伯韬 三、《子夜》的艺术成就 1、首先是缜密的结构配置。 (1)开头提示线索,交代人物。 (2)采用前后呼应、烘托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以通体完整的感觉。 (3)虚实并用,繁略得当的手法。 (4)在基本情节发展中,穿插一些小结构、小镜头、小插曲来丰富基本情节。 2、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1)细腻的心理描写。茅盾追求社会历史剖析与人物心理剖析的统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以展现人物的社会发展历史。同时又注意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冯云卿、冯眉卿、四小姐惠芳、吴太太林佩瑶 (2)用肖像描写来凸现人物。作品在勾画人物肖像时能抓住部分特征,从而揭示出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内心本质 (3)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3、语言运用上的成就。 (1)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语言不同程度地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各自的生活经验、教养和精神状态。 (2)作品中叙述人的语言细腻明快,色彩鲜明。时时流露出讽喻的意味。 四、《子夜》的意义: 1,为当时中国社会做了一种全景式的概括,对当时的重大事件做了真实的记录。 2,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生动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3,在艺术上为中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范式。(社会剖析派小说) 五、主人公吴荪甫: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 他是三十年代初《子夜》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历史影响与现实存在,思性与心性的多种矛盾,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 (一)首先,对他进行文化分析: 1,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1)少年时代(2)青年时代 2,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1)内部生活(2)外部生活 (二)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三)性格分析:富有雄心大志,精明强干,刚愎自用,色厉内荏。 六、茅盾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巨匠的原因 第一, 是因为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做了新的开拓。他自觉追求小说(特别是长篇)主题、题材的现代性、重大性、史诗性。 第2,​ 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民族资本家与时代女性形象、农民形象 第三,结构上追求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第四,茅盾是一个多产作家,创作力旺盛,收获丰富。 第三章 老舍(1899~1966) 一、生平与历史贡献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贡献:主题上真实地反映了市民阶级,对市民性格做了刻画,他从文化视角出色地写市民生活,而在艺术上她对民族化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二、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离婚》张大哥;《四世同堂》祁老太爷;《二马》马则仁;《牛天赐传》牛老者等。 老派市民:他们是在中国古旧城市中,保持着古旧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的旧派人物。他们的生活目的,不在于取得没有得到的,而在于小心翼翼地保守住已有的;无论智愚贤不肖,他们多半没有非分之想,不愿也不敢苟取苟得。他们聊以自慰的是自己的知足、与世无争,是个本本分分的老百姓。 2、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离婚》张天真,小赵;《四世同堂》祁瑞丰;《老张的哲学》兰小山等。 张天真:“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服。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剧院的广告。非常的和蔼,对于女的;也好生个闷气,对于父亲。 3、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洋车夫祥子、小崔;老巡警;剃头匠孙七;娼妓小福子;艺人方宝庆等。 《骆驼祥子》1936,祥子。 (1)祥子的悲剧历程:生活与精神毁灭的双重过程——生活毁灭、精神毁灭 (2)悲剧根源: ①.社会悲剧: “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当初咱们是要强的,得到过一点儿好处吗?” “努力一世的下场,他只剩下眼泪…”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出来,又把同类驱赶到野兽中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却和野兽一样了。” “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空了的结果,苦人的耍刺也包含了一些公理。” “直到现在,祥子才象一个车夫了。” ②个人悲剧 a.小生产者固有的狭隘、自私造成的人格悲剧。 b.小生产者固有的狭隘、不适于时代的价值观所造成的生活的沦落。 “祥子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和将来的成功。” “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 4、理想市民形象系列:《赵子曰》李景纯;《离婚》丁二爷等。 三、老舍小说的文学风格 老舍小说的文学风格使他获得了“幽默大师”和“语言大师”两种美誉。 (一)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幽默者有个热心肠,讽刺家则时常由婉刺而进为笑骂与嘲弄。讽刺因道德目的而必须毒辣、不留情,幽默则宽泛一些,也就是宽容一些,它可以讽刺,也可以不讽刺,一高兴还可以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和大家笑一场。”——老舍《论幽默》 “我的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我的幽默冲淡了正义感。”——老舍《老舍选集·自序》 1、老舍小说“幽默风”的特点 ①追求更加的生活化。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②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着温情的自我批判。 ③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老舍的幽默逐渐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老李:“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人家要是给他倒上茶来,他必定要立起来,双手去接 ,好像只为洒人家一身茶,而且烫了自己的手。赶紧掏出手绢给人家擦抹,好顺手碰人家鼻子一下。” 2、老舍小说“幽默风”的表现手段 ①老舍有时像天真的儿童,对细微的、不协调的事物津津乐道。如《上任》。 ②老舍有时又像久经沙场的老将,四面伏兵,处处呼应,于不露声色之处已陷敌于重围。如《新时代的旧悲剧》。 ③老舍有时以夸张强化幽默。 金三爷:“倒在床上,登时鼾声像拉风箱似的,震动得屋檐下的家雀都患了失眠。” ④老舍有时以机智的比喻,深化幽默。 大赤包:“她不懂得什么叫文化,正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化合的一样,。但是,鱼若是会浮水,她便也会戏弄文化。” (二)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1、铺张、简净。 ①一篇之中,有繁有简。 如《离婚》:“屠户门前挂着一队队的肥猪大羊。血淋淋的心肝,还没有洗净青粪的肠子,在铁钩上悬着。嗡嗡的绿豆蝇抱着猪头羊尾咂一些鲜血。蝇子们的残忍贪食和非吃肉不过节的人们比较,或者也没有多大的分别。小孩子们围着牛肉铺的门前,看着白胡子老回回大刀向肥羊的脖子上抹。这一点“流血”与“过节”的印象,或者就是“吃肉主义”永远不会消灭的主音。”“她出来了,向后院走去,大概没看见他…她回来了,手里拿着两个小白碗,怕惊动婆婆,轻轻地拉开门,进去了。” ②不但一篇之中,有繁有简,一段之中也往往结合了铺张夸饰与斩截利落这两种语言特点。如《离婚》中对张天真的描写。 ③人物刻画方面的繁简处理。 常二爷:一个又干又倔而心地极好的、将近六十岁的、横粗的小老头儿。 ④人物语言的繁简处理。 《离婚》中的马老太太;《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断魂枪》沙子龙 2、俗白、凝练。 “能于浅显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李渔 “我以为,用白话著作倒需用这个方法,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文言中的现成字与辞虽一时无法一概弃斥,可是用在白话文里究竟是有些像酱油与味之素什么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儿.” ——老舍 《骆驼祥子》:“他仿佛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牛天赐传》“猛一点头,他醒了,爸在棺材里,他在棺材外,都象梦。” 《我这一辈子》老巡警的衣食:“拿制服本身来说,它也很讨厌。夏天它就像牛皮似的,把人闷得满身臭汗;冬天呢,它一点儿也不像牛皮了,而倒像是纸糊的,它不许谁在里面多穿一点儿衣服,只好任着狂风由胸口钻进来,由脊背钻出去,整打个穿堂。”“最可怜又可笑的是我们既吃不饱,还得挺着劲儿,站在街上得像个样子;要饭的花子有时不饿也弯着腰,假充饿了三天三夜;反之,巡警却不饱也得鼓起肚皮,假装刚吃完三大碗鸡丝面似的。” 《柳家大院》:“院子里的孩子一混成旅,怎能记得清楚呢?男女倒好分,反正能光眼子就光着。在院子里走道总得小心一点儿,一慌,不定踩在谁的身上呢。踩着谁也得闹一场气。大人全憋着一肚子委屈。可不就抓着茬儿吵一阵儿吧…今年春天闹瘟疹,死了一大批。最爱打孩子的爸爸也咧着大嘴哭,自己的孩子有个不心疼的?可是哭完也就完了,小席头一卷,夹出城去;死了就死了,省吃是真的。腰里没钱心似铁。我常这么说。” 第四章 巴金:热血青年的文学火炬 一、生平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堂,字芾甘、巴金、余一,王文慧等都是他的笔名。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深。 二、前期小说创作(1928年~抗战爆发)大体上有两类内容: 1、是正面表现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革命斗争的。如长篇小说《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1932)、《电》(1933)等。 2、是侧重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三、《家》的成就: 1、《家》写成于1931年。它和1938年、1940年写成的《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2、《家》的思想内容:《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 高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 、觉慧与鸣凤;觉民与琴 3、《家》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到民主革命洪流中去。 4、《家》中着重刻画了高觉新这个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典型 四、高觉新的形象分析: 1、他是一些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里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的人们的代表。他们随时准备向一切横逆低头,为一切人牺牲,而不问这牺牲是否有价值,是否出于必要。他们极力抹煞自己、忽略自己,把人的正常要求先在自己这里扼死。(压抑:外部环境对自我的压抑和自我内心的压抑) 从人的发现到人的实现(人之子,神之子) “生活在不把人当作人的世界里而内心把自己当作人的世界里”→白痴是幸福的 2、他信奉“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旧传统和新思潮撞击的火花使一个善良而懦弱的灵魂在地狱般的环境中左右失据、备受煎熬。他以受难者的身份充当旧势力的帮凶,又在帮凶的过程中成为丧失青春和幸福的牺牲品,他以伟大的支付造成了自己渺小的人生。 五、《家》的艺术特色: 1、《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展现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2、《家》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法。根据人物在故事中所占的不同地位,施以不同的轻重笔墨。如对冯乐山的描写。 3、在《家》中值得注意的还有大量的真实动人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4、《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它始终保持着作者特有的热情、酣畅的语言风格和抒情、清丽的文笔。 六、巴金的后期创作(抗战爆发~建国前) 前期:热情奔放——后期:深刻冷静 1、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大家庭的没落的。如《憩园》写于1944年5月。 主人公:杨梦痴、万昭华、姚国栋。 《憩园》集中揭示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的堕落及人性的扭曲的过程。 2、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寒夜》写于1946年底。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 《寒夜》着重写了小家庭在社会磨难中的破毁。 第五章 三十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左翼小说主潮;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第一节 左翼小说主潮 以矛盾为首,沙丁为主,左联为代表 左翼小说的代表作家: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张天翼、艾芜、丁玲、萧红等。 1、​ 蒋光慈(1901~1931) 1、蒋光慈: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出生于小商家庭。1920年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5月留学苏联,1922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 2、主要作品: ①早期小说代表《少年漂泊者》(1926)。主人公:汪中(父亲死于地主之手,母亲受辱自杀),他“充满了粗暴的叫喊”有殉难死的精神和自败自伤的语义 ②《短裤党》(1927);③《野祭》(1927);④《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 3、贡献:蒋光慈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模式:“革命+恋爱”(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恋爱三部曲都是按此模式写的) 如《野祭》:陈季侠遇上了高贵美丽的郑玉弦和质朴而容貌平平的章淑君 《冲出云围的月亮》:王曼英、柳遇秋、李尚志 二、柔石(1902~1931) 1、主要作品:《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1929):是柔石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主人公:萧涧秋、文嫂、“芙蓉镇” 鲁迅在《二月》序中说道:“一种人站在山上远离浪潮,一种人弄潮,一种人是海边的漫步者” 《为奴隶的母亲》(1930.3),“典妻”的故事还有许洁的《赌徒吉顺》、罗淑的《生人妻》 2、柔石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自然平实。②人物刻画侧重真实自然,比较注重人物的细腻心理活动描写。 ③文字简洁优美,笔调朴实深沉。 三、丁玲((1904~1986) 1、原名蒋伟,字冰子,湖南临澧人,她的创作以1936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2、主要作品:《莎菲女士日记》、《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等。 ①《莎菲女士日记》1928年发表,是她前期的代表作品,写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一出场的莎菲是自由的的莎菲。 主人公:煞费女士、韦第、凌吉士(南洋归来,风度翩翩的有骑士风度的男子) “物质重要,但是所有的物质最后都要他向精神” ★莎菲的形象 她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叛逆女性,是一个不甘于平庸在婚姻恋爱上追求灵肉一致,两心相印的女性,她求爱失爱,寻路失路的人生历程。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代表。她求爱失爱、寻路失路。她敏感、多疑、烦闷、百无聊赖而又心绪不宁。其性格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她是带反抗性的,但这种反抗是孤独的、病态的、无出路的。(爱惜自己与作践自己,因为爱生而糟蹋生) ②1936年来到延安后代表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探索性强而富有艺术性 主人公:刘贞贞(漂亮的乡间女),一个向往光明的女性形象 3、丁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题材上:她既是左翼文学发展的积极开拓者,又是女性文学狭小格局的有力突破者。 ②丁玲善于写出人物复杂深邃、盘曲错综的内心世界,写出心灵的多重奏。 ③文笔风格:前期:峻急重浊;后期:从容朴厚。 四、叶紫(1912~1939) 1、主要作品:《丰收》1933年,“丰收成灾” 云普叔 《星》1935年,写乡村妇女在二三十年代曲折而复杂的人生选择。 梅春姐 2、叶紫的《丰收》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合称为“三奴隶” 3、叶紫小说的独特性及其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①人物刻画上注重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②格调悲愤壮烈、高昂激越。 ③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萧红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简介: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迺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她1930年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1933年与萧军结合,1934年出版作品,最后病死于香港,口不能言,死前写下的“不甘”两字注定了她的作品的悲剧性 东北作家群: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舒群等。 二、主要作品:《生死场》(1934年写,1935年出版)、《呼兰河传》《马伯乐》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后期作品也是其处女作《王阿嫂之死》等 三、作品简介: 1、《生死场》六万字,共十七节。背景是二十年代东北哈尔滨附近农村。以二里半、麻面婆一家、王婆、金枝三个家庭为主要描写对象,写出了生和死的形形色色。 二里半:山羊为其命根子但是为了抗战队伍却把羊给献出去了 王婆:服毒自杀后复活 金枝:青年女子,追求幸福而收获悲哀,丈夫暴躁 这部作品与《八月的乡村》交相辉映但萧红提出了比萧军更多样的人生哲理。 胡风:萧红在创作才能上比萧军高,她写的都是生活,凭个人天才和感受去创作,她才高于学。 2、《马伯乐》: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马伯乐在抗战这个动荡时期的种种窘相和丑态。 马伯乐:寄生虫、胆小鬼、钱迷、洋奴(暴力) 3、《呼兰河传》主要写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4、在展现关于生与死、关于空间的永存、时间的永动等生命体验方面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文学样品。(王寡妇在不疯的时候仍挎着篮子卖豆芽) 悲剧:人活着不容易; 悲剧精神:活着不容易还得活着 “萧红不是哲学家,但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来逼近文学,感悟孤寂人生中的生老病死” 四、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 1、语言稚拙,有生味儿、鲜味儿。“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2、诗画的意境。萧红的小说以诗人的眼睛关照自然,富有趣自天成的韵味。她状物写景不重形似而重神似。抓住事物的特点,融进作家的感情,追求一种诗画交融的境界。如《山下》中的林姑娘。 3、散文化的结构。萧红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借诸自己的文字组织,有效地使戏剧性(当时也是一种“小说性”)淡化了,使小说化解为散文,使“事件”丧失(或部分地丧失)其情节意义。 4、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深层依据:悲剧感。萧红的作品中的痛苦是一种因年深月久而“日常生活化”了的痛苦。她写轻易的、无价值的死;麻木的死和生者对死的麻木。如《王阿嫂之死》、《北中国》:耿大先生。萧红写生命的被漠视同时也写生命的顽强。如:冯歪嘴子 第二节 京派小说 一、京派的产生 “京派”是指文学政治中心南移上海后的3年代继续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学流派 1、1933~1934年的“京海之争” 2、京派的主要小说家:废名(冯文炳)、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芦焚、萧乾等。 3、主要刊物:《骆驼草》(废名、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二、京派的主要理论主张:“和谐”“恰当”“纯粹”“圆融”“完美” 1、周作人(历史渊源凭藉) (1)人性、宽容和主体个性(2)反对载道文学,提倡言志文学 2、朱光潜(审美心理依托):(1)审美距离说(2)移情说 三、京派小说家的文学世界 1、废名(1901~1967)的“黄梅故乡” (1)主要作品:《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桥》《莫须有先生传》 《桥》(1932):程小林、史琴子、细竹(琴子的表妹) “真”与“梦”的编织 《桃园》(1927):王阿毛(超脱了实力,放纵了想象),京派非实用非科学的态度 (2)、废名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废名小说看重情趣和境界,而不大注意结构布局的集中与完整。 ②语言运用极为讲究。“城垛子,一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天······”《桃园》 2、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1)、生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主要作品:《边城》《八骏图》等。 (3)、作品简介: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长篇小说《边城》(1934)是其代表作。《边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川湘交界的茶 峒;人物主要有翠翠,傩送,天保。 《八骏图》是作者以“乡下人”的眼光,观 察商业化的都市所创作的作品。 《八骏图》(1935)地点青岛,人物主要有周达士等八名教授。 (4)、沈从文小说的风格 ①沈从文小说的结构变化多端,灵活自如。有自由活泼、奇笔屡现的特色。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的原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种小说的特点: A、讲究内在的自由,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比如《萧萧》便从现实的角度写出了梦 B、沈从文的小说不仅讲究内在的自由,还讲究外在的自由,即追求篇与篇之间不重复、不粘滞、翻出新意新姿。 a.采取互相映照、互相纠结的双线结构。如《大小阮》 b.采取大时间跨度、相互映照、前后呼应的单线中断结构。如《新与旧》 c.运用先设悬念,再让当事者大段讲述《聊斋志异》式故事的倒溯结构。如《医生》 d.有的运用顺序结构。如《菜园》 ②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他小说的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如《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取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 ③总体风格上的平和、淡远、隽永。这是由沈从文的审美追求、特别是他选择题材、处理题材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三节 海派小说 一、初期海派的特点 1、世俗化与商业化。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主题。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张资平(1893~1959):小说充满了“肉的气息”和“三角恋情”,如《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2、叶灵凤(1905~1975):《菊子夫人》《红的天使》《紫丁香》《时代姑娘》—通俗性强 三、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1、30年代在上海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作家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到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谓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2、主要杂志:1938《无轨列车》 3、主要作家及作品 (1)刘呐鸥(1900~1939):他笔下的女子是“发焰的眼光,十六色的嘴唇” 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在这个都市中,一切都是暂时和随便。”“召之即来,挥之不去的闪电式的爱情”“一切跟着感觉走,一切都是暂时和随便”这就是上海的生活。 (2)穆时英(1912~1940):出生于银行家庭,被称为感觉派的“圣手”、“鬼才”是风行一时的海派作家。 “浮光掠影嚣孤魂”: 浮光掠影:指穆时英所反映亦是他所创造的文字环境。 孤魂:指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状态。 嚣:则表现出孤魂所感到的尖锐的痛感和它所作的拼命的反抗。被称为“都市文学”的先驱 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等。最重技巧的作家 《上海的狐步舞》:整篇的旨意是“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人物有:刘有德,刘小德,刘颜容珠等。都市生活的五光十色 “怕她病瘦了黑玉似的眼睛” “绢样的声音溜了出去,溜到园子里,凝冻在银绿色的园子里边。” “灯光是潮湿的。” “女性的发香里簪着辽远的愁思和辽远的恋情。” (3)施蛰存(1905~2003):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堪称独步。小说分两类: ①历史题材的小说:《将军底头》:花惊定 “种族与爱的冲突” 《石秀》:三国中的英雄,遇到潘巧云即好友杨雄的妻子 《鸠摩罗什》:称为西域高僧,死后火花却只剩下“舌头”→所谓高僧只是口腹食邑之欲也。 《黄心大师》:“48000斤的幽灵钟”→“善者为其前夫,钟铸九次才成” 马脑→小名“脑娘”→ 出家法号“黄心大师” ②现代题材的小说:《春阳》(婵阿姨)、《狮子座流星》《善女人行品》等 4、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 (2)、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过程中,显示了它的另一个特色,即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技巧做了一定程度的革新。 (3)、新感觉派在挖掘与表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方面,同样显示出重要的特色,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就。 第六章 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与臧克家 蒋光慈:大众化(非诗化)中国诗歌会(殷夫、蒲风) 李金发:贵族化(纯诗化)后期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现代诗派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1.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 2.主张:他们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而不是扩大)与“大众”的距离。 3.创作特点: 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 鼓动作用。 A反映农村的苦难与觉醒是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主题。蒲风(1911~1943)诗集有《茫茫夜》《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六月流火》《我迎着风狂喝雨暴》 蒲风:《我迎着风狂和雨暴》(激情、高昂、斗争性强)。穆木天:《在喀林巴岭上》 贡献: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不足: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否定与抹杀非重大题材的作品,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殷夫(1909~1931):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代表作:《血字》《别了,哥哥》《我们》等。 殷夫《我们》: 我们的意志,如烟囱般高挺, 我们的团结,如皮带般坚韧。 我们转动着地球, 我们抚育着人类的运命! 我们是谁? 我们是十二万五千万的工人农民! 郭沫若《我是个偶像的崇拜者》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哟! 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 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 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 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 ③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 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1、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集《烙印》。代表作《三代》《老马》《有的人》等。 《烙印》:生怕回头向过去望,/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痛苦在我心上打个烙印,/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烙印,/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既然是谜,就不该把谜底点破······ 2、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中的险恶苦难,“从荆棘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的去迎接磨难。 3、内容: (1)、写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幸、精神上的苦恼。如《老马》:灌注着一种忍辱负重的坚韧得可怕的沉默。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他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2)、写战乱中恐怖的村民。如《村夜》 太阳刚落,/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了被窝,/再捻小了灯,/强撑住万斤的眼皮,/把心和耳朵连起,/机警的听狗的动静。 (3)、也写他们内在的力量。如《炭鬼》 别看他们现在比猪还蠢,/有那么一天心上迸出个突然的勇敢,/捣碎这黑暗的囚牢,/头顶落下一个光天。 4、作为“苦吟”诗人的艺术表现: (1)、在构思上新颖、不落窠臼。注意捕捉生活上的小镜头,形象地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伟大的交响》 (2)、语言含蓄精炼、生动形象化。 *​ 日头坠在鸟巢里, *​ 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 *​ 铁门的声响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 这时,黄昏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 暗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3)、善于在诗中创造蕴籍淳朴的意境,用朴素的描绘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如《贩鱼郎》 人们提着鱼散了阵,/把他剩给了黄昏。/两只空筐朝他看,/像一双失望的眼。 (简练、朴实、刚劲、蕴藉) 第二节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一、现代诗派发展的几个阶段 *​ 1928 《雨巷》 新月派现代诗派 *​ 1929 《我的记忆》:现代诗派的起点 *​ 1932《现代杂志》创刊:现代诗派的独立与成熟 *​ 1936《新诗》:标志现代诗派达到顶峰 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诗集《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二、现代诗派的诗歌特点 1、“《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的主张)—— 施蛰存《关于本刊的诗》 现代人:指他们这群在大革命中亢奋一时,大革命失败后对现实产生幻灭感、失落感而又未完全泯灭憧憬和梦幻的知识分子 现代生活:畸形繁荣的都市生活 现代情绪:是指这些知识分子感伤幻灭的情绪 现代诗形:有异于传统诗歌的象征主义艺术形式 2、诗歌特点 (1)、注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狭小”的个人诗绪。如戴望舒的《寻梦者》。 “都市怀乡病”—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个人情绪 (2)、注重表现方法的间接性、客观性,立求把诗人的思想、情感化为美的形象。 《雨巷》--------“雨巷诗人” (3)、在诗歌形式上:初期现代派注重诗的音律和韵脚;后期现代派诗歌逐渐由听觉艺术转向视觉艺术。诗歌的形式冲破了严格的格律,而服从于诗人情绪变化的内心节奏。如《妾薄命》《我的记忆》等。 (4)、在新诗艺术的探索上,现代派诗人努力寻找西方诗歌艺术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融合点。《旅思》《萧红墓畔口占》 意象选择——古典美 三、现代诗派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最引人注目) 《汉园集》: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1、卞之琳(1910~2000) 诗歌特点:“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最醉心于技巧的诗人 (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断章》:主客体的相互转换 (2)、卞之琳的另一个贡献是“诗的非个人化”,是传统的回归。 方敬《阴天》、方玮德《一年》 一年 本想在冬天就忘记你,/像树枝忘掉它的叶子,/叶子也就永远化成泥。/谁知道做人就这样难,/看春天花开夏天花落,/再望见你,秋天在湖上。 第七章 三十年代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 述 一、左翼戏剧运动 1、南国社:田汉;2、复旦剧社:洪深;3、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4、辛酉剧社:朱穰丞、罗鸣凤;5、摩登剧社:陈白尘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上海艺术剧社(1929),口号是“新兴戏剧”即发展“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0年3月由艺术剧社、摩登剧社、南国、辛酉、戏剧协社等联合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8月1日改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提出戏剧走向农村的口号。 二、“剧场戏剧”的确立 第二节 曹禺(1910~1996) 一、生平及主要作品 1、生平: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官僚家庭,从小受中国传统戏剧影响,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受莎士比亚,易卜生戏剧创作影响大。 2、作品:《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7)、《北京人》(1940)《家》(1942)二、《雷雨》 (一)《雷雨》的精神内蕴 1、《雷雨》1934年发表 2、主要人物: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鲁贵、侍萍、鲁大海、四凤 (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3、精神内涵: 《雷雨》不仅表现为对旧制度的批判,它更为夺目之处在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意识深处的关注。揭示了人类的某种生存困境。 (1)、首先是“郁热”。《雷雨》里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 (2)、其次是对“挣扎”与“残酷”的发现。一个抓住一个,周萍抓住四凤需要新的灵魂,新的“情爱”来把自己从旧的情爱的阴影中拯救出来;蘩漪抓住周萍;侍萍(鲁妈)抓住四凤不想让她走自己30年前的老路;周朴园抓住侍萍想通过她来稳定和维持家庭秩序;周冲也抓住四凤于是产生了“残酷”的主题,事实上人类永远处于对不可知的求索之中,明晰透彻永远是个幻想,而模糊混沌才是实在的常态。。 (二)《雷雨》中的人物 1、蘩漪: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外表沉静、文弱、明慧,但在她的思想里,却蕴藏着一种可以冲决一切的“野性”。她热烈地渴望自由、渴望活跃的精神世界充实的人的生活。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人,“她爱起人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人烧毁。”她的反抗,虽然还很有限度,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自私性,但她没有过失,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旧式女人,担负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从千百年来妇女受压迫求解放的角度塑造的这一形象,对于反抗封建剥削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雷雨〉在艺术上的创造: 1、首先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精湛巧妙的戏剧结构。突出表现了集中的特点。 (1)内容集中。(2)时间集中。(3)场景集中。 2、其次是描绘了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 *​ 周朴园:荒唐狂妄、伪善专横。“真爱、真狠、真怕”。蘩漪:忧郁沉静、强悍抗争。 *​ 周萍:荒淫放荡、懦弱颓唐。 周冲:纯真质朴、幻想憧憬。四凤:天真纯洁、诚挚健美。 *​ 鲁大海:勇敢无私、爽朗粗犷。侍萍:忍痛挣扎、苦里求生。鲁贵:奴性下贱、卑鄙无耻。 刻画人物形象多用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3、组织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4、受西方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影响,创造了中国第一出“彻底的悲剧”。 *​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 *​ 悲剧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于人怎样反抗,但又怎样越来越靠近这个悲剧。 *​ 性格悲剧:受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 *​ 社会悲剧:受易卜生戏剧的影响。 5、充分利用“偶然性”加强艺术效果也是〈雷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曹禺的其他剧作 1、《日出》(1935):主要人物有陈白露(高级宾馆的妓女,服毒自杀)、方达生、翠喜、潘月亭(上海弄堂妓女)、黄省三等。 家庭悲剧->社会悲剧 “天之道,以有余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挣扎的困境人的被捉弄的困境 陈白露:是多重性格的悲剧女性,是被金钱腐蚀但又未丧失清醒意志的而又无能为力的现代女性。是被新思想唤醒又被物欲所诱惑的女性。其悲剧根源来自于社会的不合理性和人性的弱点。“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2、《原野》(1937):剧作题材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主要人物有花金子、仇虎、焦母等。这是一部生命和文化的悲剧。展现了“生命的蛮性”和“复仇”的命题。 3、《北京人》(1940):表现了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是曹禺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主要人物有曾文清、愫芳等。 写了两种生命状态的对比: 昨日北京人(猿人)->今日北京人->明日北京人(袁任敢、袁圆) 第八章 抗战文艺与工农兵文艺(1937·07~1949·09)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四十年代文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文学和战争与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 一、国统区文学 1、抗战初期(1937、7~1938、10) (1)文学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 (2)“文协”:1938年3月27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会刊为《抗战文艺》。 “文协”的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文学形式: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文学、通讯;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唱本、街头剧等。 2、相持阶段(1938~1944) 昂扬激奋沉郁苦闷 救亡救亡、社会、个人 单纯明朗多样性、复杂性、深刻性 (1)面对现实——深入民族生活底蕴,揭露黑暗现实。 (2)转向历史——在民族历史中,寻求民族脊梁。 (3)从生活的再现中探讨民族文化传统。 (4)面向自己——出现了知识分子题材热。 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 3、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期(1944~1949) 主题与题材更集中于两个领域:(1)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2)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文学主调:讽刺 二、解放区文学 1、特点 (1)大都是对新制度新社会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2)自觉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进行探求。把农民当做读者的主体,在吸收改造民间艺术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如阮章竞的《漳河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新歌剧《白毛女》及赵树理的小说等。 三、“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 戏剧运动最活跃。 于伶《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李健吾《草莽》等。 四、沦陷区文学 1931,东北沦陷区;1937,华北沦陷区;1941,上海沦陷区。 两难:“言”与“不言”。 1、坚持“五四”新文学传统。如山丁《绿色的谷》、秋莹《河流的底层》、疑迟《雪岭之祭》、袁犀《森林的寂寞》等。 2、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发现与肯定。如张爱玲的小说。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讲话》的发表:1942年5月2日~23日 二、《讲话》的基本内容 1、文艺与革命的关系;2、文艺与群众的关系;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4、作家思想改造与创造的关系;5、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6、关于文艺批评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问题;7、关于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 三、《讲话》的伟大意义 1、《讲话》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2、《讲话》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表现。 3、《讲话》的发表,把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新的拓展,文艺工作者有了新的追求。 第九章 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小说成熟的代表作: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老舍《四世同堂》巴金《憩园》《寒夜》萧红《呼兰河传》沈从文《长河》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沙汀《淘金记》林语堂《京华烟云》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徐訏《风萧萧》钱钟书《围城》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等。 国统区:讽刺与追忆小说;沦陷区: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社会主义新型小说 第一节 讽刺与暴露---国统区的小说创作 一 张天翼((1906~1985) (一)生平简介: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初作《三天半的梦》《二十一个》《华威先生》 (二)早期创作(1934~1937、6) 1、基本讽刺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2、三类讽刺性人物 ①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如《笑》:九爷;《砥柱》:黄宜庵等。 ②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如《皮带》邓炳生;《畸人手记》思齐;《陆宝田》等。 ③愚昧不幸的城乡地层人民形象。如《包氏父子》:老包,小包;《同乡们》长丰大叔;《善女人》长生奶奶等。 (三)抗战以后的小说创作 1、《华威先生》(1938),引起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为整个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 2、华威先生的典型形象: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忙”是他的主要特征,但他的忙与解决任何实际的抗日问题都无关,他要的只是一切会议、团体统统由他占领,只是到处兜售“一个领导中心”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与个人私利充分地混合。这样在抗日统一战线刚刚形成的历史时期,张天翼最早透过光明,看清了潜伏的危机,揭发出内部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华威这个人物形象,也因其包含着历史预见性,而熠熠发光。 3、《速写三篇》:《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四)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1、讽刺形象的描写艺术: (1)夸张描写法:将人物的行为、语言作合乎逻辑的夸张,以展示人物性格。 (2)重复描写法: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行为或语言来描写,从而使人物性格更鲜明。(3)对比描写法 2、讽刺语言的诙谐、明快、峭刻,笔墨干净、流畅、俏皮。语言来自群众口语,又经提炼加工,洗炼明快、诙谐幽默。虽不及老舍语言的深沉含蓄,但有时却显得犀利深刻,带有极大的穿透力。 3、结构经济、集中 (1)选材和结构、谋篇、布局经济集中 (2)叙述时善于省略和留空白,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 (3)小说具有速写性特点。在有所省略中传达出叙述的节奏、动势和力度,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段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张天翼对讽刺文学的贡献: 二、 沙汀(1904~1992) (一)生平与创作: 1、抗战前: (1)描写下层人民悲残遭遇的篇章:如《兽道》 (2)暴露讽刺各种压迫者卑劣行径的篇章:如《在其香居茶馆里》(方治国、邢幺吵吵) 2、抗战后:创作了长篇三记:《淘金记》(1941~1942):《困售记》(1943~1944):《还乡记》 (二)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 1.独特的讽刺手法(白描);2.结构紧凑、笔法简练;3.强烈的地方色彩,浓郁的地方气息 三、艾芜(1904~1992) (一)生平与创作: 1,抗战前: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山峡中》(野猫子、夜白飞) 2,抗战时期:《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 (二)艾芜小说的艺术特色: 1.作品有明显的地方色彩;2.作品还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3.艾芜塑造人物重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与真情的捕捉,而不大注重纯客观的外部形态的描绘,他很注重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 钱钟书的《围城》 一 作家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重要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创作除长篇小说《围城》,还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等。 二 《围城》(1947年初版) 1、影响: 2、《围城》的主题象征意蕴: “结婚象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 小说“爱情关系”中两种典型的不沟通格局: 其一是“连锁单相思”: (1)赵辛楣—>苏文纨—>方鸿渐—>唐晓芙 (2)陆子潇—>孙柔嘉—>方鸿渐 范小姐—>赵辛楣—>汪太太 其二是“鹅笼境地”: 汪处厚—>汪太太—>高松年 高松年—>汪太太—>赵辛楣 如:(1)第一章:“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2)第五章:“方鸿渐在轿子里想,今天到学校了,不知是什么样子。反正自己不存奢望。适才火铺屋后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撇下一切希望罢,你们这些进来的人。”虽然这么说,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的掀动壶盖。只嫌轿子走得不爽气,宁可下了轿自己走。” (3)第九章:“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的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和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综上所述:人们彼此间的不沟通所造成的“人生困境”,就是《围城》题旨之所在。而所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揭示的就是这种人类进退失据、左右不得其所、永远也找
本文档为【现代文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60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0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0-31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