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完整版(配套资料)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完整版(配套资料)

举报
开通vip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完整版(配套资料)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2.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3.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4.传统文化说。(西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完整版(配套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Folklore)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2.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3.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4.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民俗学(Folkloristics)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历史学与民俗学 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4.社会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5.民族学与民俗学 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6. 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 2.民俗史 3.民俗志 4.民俗学史 5.民俗学方法论 6.资料学 民俗学的任务和价值 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经济民俗学、社会民俗学、语言民俗学、宗教民俗学。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民俗学的实用价值:1.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热爱本土的情感。2.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传统。3.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等实用价值。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民俗文化的扩布过程: 1. 采借者一方对被采借者一方的新民俗,首先是做出价值判断,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比较、选择; 2. 在比较基础上,决定对新民俗做出取舍选择; 3. 如决定采用,则对采纳的新文化,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并将其置入本民族本地区原有民俗文化传统中,进行有效扩布。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的服务性在于: 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依靠的劳动得以实现。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地域性 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 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 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既是生产经验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比较固定的习俗。这些知识虽受地域的局限,但它却有一定的可信性与可行性。如,除夕或初一观天象、风云,预卜一年的旱涝、晴雨。 农谚: 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德福的习俗。尽管这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如: “添(填)仓”节(正月十九或二十五) 棉农元宵节看灯芯 广东除夕碗盖盐米看聚散,占卜丰歉 惊蛰响雷预知荒岁歉 春分刮东风下雪,小麦丰收 猜天 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是为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如: 初一不能睡觉 惊蛰墙角撒石灰,避虫蛇。 “蚕门”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年初元旦,祭天、祭先农,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尝新”、“献新”、“食新”。 “蚕花鼓” 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这些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七、农业娱乐风习 灯会 打秋千 采茶歌 数九歌 第二节 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第三节 工匠民俗 一、 工匠的技艺传承 二、 工匠的行业习俗 三、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 第四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一)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二)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无意中自然形成,所以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分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等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了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在这些差异的形成过程中,无意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自觉意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分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所以,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 第一节 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 一 日常食俗 主食 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水稻和麦子,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构成日常主食。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做馒头、面条、馅饼;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他制品。 丰富多样的食物制作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北方汉族 藏族 糌粑 酥油茶 南方以米饭为主食 稻米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北方人识粳米为主,南方人以食籼米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傣族糯米饭很有特色。南方人善于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耙等,种类繁多。春饼、春糕,吃了春饼就进春天。 副食 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 蒙古族 蒙古族称肉制品为红食,奶制品为白食。日常吃“手抓肉”。 赫哲族 赫哲族“杀生鱼”,鲤鱼、鲟鱼、鳇鱼、胖头鱼等为原料,拌以开水烫过的土豆、绿豆芽、粉丝或粉皮等。 南方人善于腌制腊肉、火腿。 云南宣威火腿,又称“云腿”,三针香。 特色食物 菜系 因不同地区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菜系,京菜、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 食制 三餐制、两餐制、多餐制。 二 节日食俗 春节 团圆饭,十二道菜。 年年有余(鱼) 有寓意的菜 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 少数民族过年食俗 藏族 除夕备奶饼、手抓肉、血肠等,初一进食前“放龙灯”、“烧柏香”,嘴沾糌粑。 拉祜族 糯米粑粑给牛和农具吃。 壮族 傣族 “毫咯素” 节日食俗 元宵节 汤圆 清明节 青团 端午节 粽子 中秋 月饼 冬至 馄饨 夏至 面 吃新米的习俗 基诺族 米饭加鸡腿(鸡肉) 哈尼族 新谷酒 三 祭祀食俗 人们以丰盛食品祭祀众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给予人类的各种恩赐,并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人畜兴旺。 清明 祭食 鄂伦春族 饭前,礼让山神和火神。 裕固族 饮茶前先帐篷一圈。 藏族 饭前 念经 普米族 火塘铁三角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 四 待客食俗 讨论:家乡的待客习俗和禁忌。 哈尼族 哈萨克 蒙古族(全羊席) 彝族 五 特殊食俗 独龙族 “阿吞” 董棕 狩猎民族 分食猎物 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 鄂伦春人 喝热熊油 傣族 食昆虫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民间服饰的种类: 第一类是衣着,主要包括用不同质料制作的衣、袍、裤裙等; 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项圈、钗、梳等; 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各种发式、画眉、文身等; 第四类式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如腰刀、挎包、香囊等。 服饰变化的阶段 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 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 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的构成要素: 1、质:是指服装原料的性质; 2、形:是指服装的样式; 3、色:是指服装的色彩; 4、饰:是指佩带的饰物; 5、画:是指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 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 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 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巢居 穴居 原始巢居穴居的基本特点 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 人造住房五种: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这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半穴居、石屋(石硐)和井干式房屋是原始空间环境的复制和发展,均以封闭性的结构形状为其共同特征。“虚悬构屋”的干栏式建筑,是人类巢居的复制和发展。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 四合院的特点 1 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封闭观念的符号 2 房屋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家长制的符号 3 专门设有堂屋。——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4 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聚族而局 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民房低于官府 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风水 晋代郭璞 :“气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的基本原则: 整体系统原则 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因地制家原则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旧唐书.南蛮传》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徒。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依山傍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依山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履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小镇都是这样,背梳山坡,拾级而上,气宇轩昂。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建筑在青翠的珞珈山麓,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师充分考虑到特定的风水,依山建房,学生宿舍贴着山坡,象环曲的城墙,有了个城门形的出入口。面平台上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分立于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然之势,有城堡之壮,显示了高等学府的弘大气派。 观形察势原则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关系人祸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人大环境考察。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位于外,形在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难,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在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为佳。朝山案山是类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拥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挡风并且很有趣屈之情。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高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以北京城市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势。 地质检验原则 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第二、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 第三、是地球磁场的影响。 第四、是有害波影响。 水质分析原则 怎样辩别水质呢?《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嗅,水黑而苦。风水经曲《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昧甘,其色香,主上贵。其色白,其昧清,其昧温,主中贵。其色淡、其昧辛、其气烈,主下贵。苦酸涩,若发馒,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喜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 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 云南省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     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辩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坐北朝南原则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方比北方的温度高l至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予防佝楼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风水学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适中的风水原则早在先秦时就产生了。《论语》中提倡的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处事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吕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平衡就是适中。 顺乘生气原则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黄帝宅经》认为,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风水罗盘体现了生气方位观念,风水理气派很讲究这一套。 改造风水原则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有革卦,彖曰:“巳日乃罕,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侮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十姊妹、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一、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划分为组织的角色民俗、组织观念民俗和组织活动民俗(民俗事件)。组织行为表现为成员按角色的要求实施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从民俗学的角度而言,则是各个成员在组织积累的民俗观念的协同之下,按角色民俗的规定去完成民俗的事件。 角色民俗是组织成员进行组织活动时所遵照的既定的行为模式,它是集体生活的基础; 观念民俗是组织成员对集体的认同,对他人的态度,对组织所设计的集体活动及其目标的立即等相对稳定的内容; 活动民俗就是集体中的各个角色协同完成的特定的组织行为(民俗事件)。例如,合族举行的祭祖、一个地区的庙会、为挖人参而“拉帮”放山。 二、从组织程序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划分为确定组织的民俗、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和改变组织的民俗。 确定组织的民俗:一个社会组织成为某类社会组织,它在产生之时就存在向这一类的有关习俗惯制认同的程序;以宗族为例:宗亲会、修家谱、定族长、宣布族规、设族田、建祠堂等仪式。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由于各种原因,组织中承担各个角色的成员总是要陆续退出组织结构,而由新成员或其他成员来接替,这种新旧接替的过程往往有一套文化程序;如,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诞生礼、成年礼、收徒仪式、就职仪式、入会入社仪式。有些社会单元没有角色的继替。如,十姊妹,老会。 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组织的活动是模式化的,关于组织活动程序的民俗既指组织的活动模式,也包括这些活动模式所体现的民俗观念;如祭祖中,祖先的牌位(或坟墓)、备祭、摆供、叩拜、享胙等。 昭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昭穆制是周人的制度,据张光直研究,商王世系中也存在着昭穆制。 享胙:成员平分祭祀时供的肉。 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吐故与纳新是社会组织新陈代谢的两个环节,与此相应,既有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也有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它包括:成员死亡、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人员交流,如婚姻、对成员的一种甄别或处罚等; 改变组织的民俗:组织可能会合并或分化,就有相应的民俗。宗族合并,另立山头或山堂,分蘖(分枝)。 三、从组织的功能要素看,社会组织民俗可划分为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关于组织成员的民俗,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和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社会单元要履行自己的功能,目标、成员、整合、条件等四个方面必须协调。为保证它们的协调,各种社会组织围绕这四大功能要素积累了一套套的习俗惯制。 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宗族的目标是维护宗族共同体的血脉和利益。庙会是敬神的。 关于组织成员民俗。拜师、认定程序和接纳仪式。 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 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第二节 宗族组织民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族组织民俗。中国的基层组织及其传统文化典型地体现在宗族制度中。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家庭主要是一个生育单位和经济单位,通常作为宗族的一分子而存在。 一、宗族组织的要素 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之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1、分家,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2、立族,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3、入族,关于入族的习俗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4、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它们协议合并成立一个宗族组织,即为“合谱”,主要习俗包括举行仪式,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等。 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1、按节候举行的,如拜年,寿庆等; 2、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等; 3、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等。以上民俗活动,可按经办主体不同分为家庭民俗事件和宗族民俗事件。 第三节 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一 行会 二 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三 民间秘密结社 四 社区组织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它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奏。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一 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节气的选择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的作用因素 三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自然崇拜。早期的人类,总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开,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2、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不灭且具有超人的能力,暗中对人起作用。鬼分善恶,祭祀善灵,祖灵,如家中尊长死后祭祀,使血亲家庭内部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善灵祖灵之外,人们认为有些孤魂野鬼会加害于人,通过各种各种习俗手段,对鬼魅进行驱除,显示出人的护生态度。 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节日风俗的产生 1、神话传说的嵌入,如七夕,中秋;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如元宵(汉武帝);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如端午节; 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如佛诞日,中元节(七月半);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节日祭祖,团圆,节日礼品);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礼是什么? 首先,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礼的分类 (一)吉礼: 祭祀对象为人鬼、天神、地示 (二)凶礼: 丧礼 荒礼 吊礼 禬礼 恤礼 (三)军礼: 大师之礼 大均之礼 大田之礼 大封之礼 (四)宾礼: 朝礼 相见礼 蕃王来朝礼 (五)嘉礼: 饮食之礼 婚冠之礼 宾射之礼 燕飨之礼 贺庆之礼 巡守礼即位改元礼 第一节 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通过仪礼 范·热纳(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法国民俗学家 认为人生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这些仪式过程向人们展示三个阶段,即“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入仪式”。 “阈限”理论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1920-1983)英国当代人类学家 热纳所言“通过仪礼”的身分转换的第二阶段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受礼者进入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它处于中间状态。在这个阈限期孕含着创新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诞生仪礼 人生的开端礼 通过诞生仪礼,一个婴儿获得其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一 求子仪式 采取向神祈祷、施行巫术行为等方式,以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 (一) 向神灵祈子 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 “拴娃娃”。 祭祀高媒(生育之神)的礼仪。 (二) 由旁人送子 首先是送据说妇女吃了可以怀孕的食物。 其次是送去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某些吉祥物。 第三是结合元宵节舞龙灯活动送子。 3 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器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 石祖“久木鲁” 投石求子 偷桩 二 孕期习俗 1 孕妇禁忌 2 孕期馈送 3 接生方式 三 庆贺生子 1 洗三 2 满月 3 周岁 第三节    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仪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通过仪式,有的过程十分隆重且具有严酷的考验性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还有比较明显的保留。在汉族历史上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 冠礼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士阶层的冠礼过程是由主持仪式者给冠者戴三次帽子,称“缁布冠”、“皮弁”和“爵弁”,分别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 笄礼 女子笄礼规模比男子冠礼规模小一些。主要是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插上簪子(即笄),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一 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明清以来,冠笄之礼渐不普遍,单独进行者多为官宦人家。及至民国时期,大多数人家习惯于在婚礼的迎亲之前举行这种成年仪式。 男子届时穿新衣服,披十字红绸,胸前戴红纸花,在族亲子弟簇拥下到宗庙或家堂中,立于红毡上向祖先及尊长叩礼,由尊长赐以成人之字。 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长辈为其“绞脸”和“上头”。 “绞脸”就是清除脸上的汗毛和整理眉毛;“上头”是将头发挽起,罩上发网,别上钗簪。 相对而言,在婚礼过程中的女子成年礼更为普遍地存在。 (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成年礼具有结束孩提时期而长大成人的标志意义,故而在许多地方有为男女少年举行庆贺顺利通过养育阶段的仪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广东省等地的“出花园”、南北方普遍存在的过“大生日”和“开锁”。 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孩子(有些地方仅限于男孩)满十五岁时,要举行“出花园”仪式拜别公婆神,表示告别童年已经成人。 我国民间奉祀公婆神(有的地方叫“公婆母”),南方盛于北方,且由来已久。公婆神即花公花母,因把香炉安放在眠床脚旁,也称作“床脚婆”,又因掌管至孩子十五岁,故又称为“十五岁神”。诞生孩子的家庭多要供奉公婆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公婆生日,要办礼物供奉。 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二层意思:把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一种祈求;出花园则是孩子成人的一种表示。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的仪式: 在出花园那一天,家人采来十二样鲜花浸在水里,以共孩子沐浴;要办菜五碗(计鸭或鸡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皮木屐,去拜公婆神,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叫他或她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吃的时候,做母亲的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至于所祀公婆的原型是何许人? 潮汕地方一般认为是唐朝汾阳郡主郭子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妇。另一传说,公婆则是周文王夫妇,是取其多子, 也是源于《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所载,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但就《封神》一书的出现时间言,可知此说是出自明代之后 。 过“大生日”和“开锁” 过“大生日” 陕北柳林县在孩子十二岁时,父母及亲友为其举办过”大生日“的礼仪,场面胜似婚礼,所送祝贺礼品有长命袄、富贵裤、用红头绳系铜钱等。 “开锁” 河南省,男孩十二岁或十五岁时,由其父母或干娘做顿好饭食相待,然后将其幼时戴上的挂锁、项圈、耳坠等物去掉。女孩十二岁开始留起一条发辫,称“留头”,从此开始学习做饭和浆洗缝补。所谓“男过十三,磨畅研肩(读书劳动),女过十三,会做吃穿”。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庆号”仪式上海松江县一带有青年举行“庆号”仪式,即为拥有成人资格的名字而互相庆贺。 贺名颂号 河北藁城县在民国时期,男子当弱冠时,有贺名颂号之举。其事以年长有德者主之,犹存冠礼之遗意。 从“通过仪礼”的角度讲,成年礼具有最为典型的意义,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更为突出。 二 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二)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 (三)成年仪礼中的考验 (四)成熟标志 三 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 (二)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第四节 婚姻仪礼 一 婚姻形态: (一)一般形态:一夫一妻 (二)特殊形态: 抢婚 童养媳、指腹婚 冥婚 入赘婚 转房婚 典妻 不落夫家 表亲婚 二 结婚仪礼程式: (一) 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二) 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三) 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第五节 丧葬仪礼 《说文》曰: “死,澌也,人所离也。” “葬,臧也。从死在草中” (四)丧葬礼 仪式: 初终 设床 沐浴、更衣 报丧 大殓 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一 死——人生旅途的转换 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幂界)。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 中国古代丧葬仪式非常繁复,但自古至今,程序无根本变化,概括如下: 初终 “属纩” 号哭呼叫 上房揭瓦 招魂(复) 设床 南方门板充作尸床,北方用木板搭成灵床。 沐浴、更衣 “小敛”,穿寿衣,口含饭(或含珠、含铜钱)。 报丧 门外报告死讯,或敲锣吹号。书面讣告。 大敛 盖棺 钉棺 “做七”,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日设奠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二 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一)让死者回归大自然 土葬 水葬 天葬 树葬 (二)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 墓葬 塔葬 悬棺葬 (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 火葬 瓮葬 第七章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第一节 民俗信仰的对象 1.灵魂 2.自然神 3. 图腾 4. 祖先神 5. 生育神 6. 行业神 一、 灵魂 人类最初的信仰从自身开始的,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后,灵魂变成鬼或鬼魂,又分为善魂和恶鬼。 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等。 二、 自然神 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一般崇拜的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 1. 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 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等 ; 3. 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社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 4. 生物,动物和植物神。包括蛇神、熊神、鸟神、虎神,树神、草神、谷神、花神。 三、 图腾 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是氏族时代的产物,通常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 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改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汉族的百家姓中,有些与图腾信仰有关。 古夜郎的竹图腾,仡佬族的葫芦图腾和彝族的虎图腾等。 四、 祖先神 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神,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最早的祖先是女始祖。如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足的托佛妈妈。后来出现了男性始祖,如伏羲等。 五、 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大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包括女娲、西王母、碧霞元君、妈祖、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男神有伏羲、张仙、保生大帝。 定期的生育神崇拜祭祀,抱娃娃、掏子孙窑、生菜会、抢童子等活动。 崇拜女阴,感花池、陶壶、打儿窝、摸儿洞、阿央白、石坑等。 男根的信仰,陶祖、石祖、木祖多种。 相关民俗活动,有偷瓜送子、摸城门钉、扫帚打妇等巫术活动。 六、 行业神 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他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如猎神、渔神、蚕神、畜牧神。 手工业出现后,又出现了工匠神鲁班、酒神杜康、纺织神黄道婆、茶神陆羽等。 巫觋成神,妈祖、临水夫人、何仙姑等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保护神。 第二节 信仰媒介 一、灵媒 从信仰空间上说,鬼、神、人三者有不同的居住环境,但是有一个演变过程: 最初,人们认为,人与鬼是混杂的,如同人的肉体与灵魂一样,人与鬼神杂处。 后来才将人与鬼神分开,出现两界,也就是说,人生于人世,亡灵生于鬼世,或死人世界。 随着阶级关系的发展,皇帝天子的出现,除人间、阴间外,又出现了天堂。 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曾经人人为巫,后因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专事通神的人,鸡人、鬼、神之间的媒介: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最初的巫是女性,后来才有男性。 二、巫的种类 1. 巫觋 其特点被认为能通鬼神,方式有二,一是请神附体,二是过阴,即“灵魂出走”,到鬼神在的地方 ; 2. 祭司 是一种高级的巫,都由男人担任,他们除祭祀外,还掌握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 3. 术士 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地理先生,风水先生等),医(巫医),命(算命先生),卜(占卜师) 。 三、巫的职能 1. 预测人的命运好坏; 2. 主持祭祀活动,民间信仰的最大安全感是由神灵保护; 3. 驱疫求吉巫术,对善神要祭祀,对凶神,恶鬼则实行巫术; 4. 主持人生礼仪,特别是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5. 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此外巫在天文历法,医疗,歌舞等活动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节 民间信仰表现方式 1、​ 预知 二、祭祀 三、巫术 一、预知 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或食物将要发生的变化,以便探知神的态度,预卜吉凶、命运好坏。它分为: 1. 预兆的信仰,预兆是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食物所要发生的结果(天体兆,月蚀;动物兆,喜鹊临门;植物兆,二树连理;人体兆,眼跳,作恶梦)。 2. 预言,是巫 觋 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他们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趋势或成败。某些预测具有古代文化的依据。 3. 占卜,是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 二、祭祀 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祗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祭祀包括: 1. 明确的祭祀对象; 2. 有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 3. 有一系列祭祀程序; 4. 进行奉献。 三、巫术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食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招魂 2.驱疫 3. 放盅 4.神判 5.想药 6.辟邪 第四节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的所有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具有相应的功利目的。 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这一点,特别由民间信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他们的传承活动体现出来。 三、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凡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形成巫、道、佛互相包容的宗教信仰。 四、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可以说民间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点也是其他任何宗教所不能比拟的。 五、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不断简化。为了迎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俗信仰也不断改变自己,即迷信成分越来越少,神秘色彩淡化,健康成分不断渗入,且经常增加新的内容。 第八章 民间科学技术 民间科学:曾存在于民间的传统科学。包括: 1、​ 算学知识: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计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七巧板-其原理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纵横图-是把1到n2连续自然数放在自有n2个小方格的正方形里,使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对角线上几个数的和都是1/2n(n2+1),如九宫图、九连环-以九个圆环相联成串,以解开为胜、韩信点兵) 2、​ 物理学知识:风筝(风力应用)、孔明灯(冷热空气比重)、弹弓(弹力原理)、指南针(磁力知识) 3、​ 天文学知识: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部分。民间观测天象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即占星术。历法的制定,一时为了安排农业生产,二是为了祭祀活动。 4、​ 地学知识:地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气象、气候、水文、地貌和矿物等方面。气象气候知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表现形式就是“谚语”,谚语有多方面的内容:1、揭示气候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如“四月八,冻死鸭”;2、解释或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如“霜前冷,雪后寒”;3、预测未来天气状况,如“立春暖一日,惊蛰冷三天”;4、预测农业丰歉,如“瑞阳有羽是丰年”;5、预测单一农作物收成的,如“立秋漏,有荞豆” 5、​ 生物学知识:民间的生物知识极为分散,有各个地区对于动、植物的不同认识和利用,也有因此而形成固定的风俗习惯。(封山育林、禁山会、掘冬笋、)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学说,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的概念;2、经脉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学唯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中。经脉学的包括经和络(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其本质是脉。通过经络的联系,形成了人体外表、肌肉、内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各部分间的特定关系,以次作为依据和治疗的途径。 第九章 民间口头文学(上)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是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民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宝库、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第一节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一 神话的种类分析 神话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揭示。 神话的分类 1. 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开天); 2. 自然起源神话(日月神话); 3. 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4. 图腾神话,有些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的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于氏族的亲缘关系; 5.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 6. 文化起源神话,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的起源,神话大多归功于动物。 二 传说的种类分析 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其种类主要有: 1. 人物传说,其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 2.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3.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4. 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5. 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三 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 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 动物故事 幻想故事 生活故事 笑话 动物故事 (1)野兽和鱼鸟
本文档为【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完整版(配套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774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0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26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