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4—2)

举报
开通vip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4—2)课 题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20 年 月 日 星期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以上内容分析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的误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自觉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宇宙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4—2)
课 题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20 年 月 日 星期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以上内容分析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的误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自觉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宇宙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内容目标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 建议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难点 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 方法 综合运用活动探究,创设情景,结合小组讨论,模拟法庭审判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 学 过 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板书)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板书) 展示投影:“运动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 斗转星移,海路变迁;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铁钉生锈,食物腐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教师问:上述描述,分别属于什么运动形式?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机械运动-斗转星移,海路变迁;物理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化学运动-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社会运动-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那究竟是什么在运动?运动是指什么呢? (2)什么是运动(板书)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抓个重点词“事物、现象”“变化、过程”,稍微强调一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 生:绝对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比如,心脏不运动了,肺停止呼吸了,人也就死亡了。地球不运动了,也就没有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了。 教师引导: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我们知道,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所以把运动性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属性,其实,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和客观实在性等属性。在物质的所有属性中,因为只有物质存在下来才可以谈其他属性,即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另外,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与“根本属性”区分开来。前者是就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物质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而后者是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同样道理,运动也离不开物质,这是因为人们一谈到运动,自然要谈到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通常都说“XXX在动”,在动的前面,都必须加上什么?这些风扇、白云、汽车、粉笔灰在哲学上我们称为物质。所以,但凡我们说动,都是说物质在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通俗地说,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教师发问:请大家看窗外,是风在动还是树在动? 学生回答:风和树都在动。 教师质疑:不对吧,是因为你的心在动才导致风树在动吧? (过渡)也有史为证──展示投影: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学生讨论(略) 学生分析:心动,导致风树在动,那你是唯心主义的;你以前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心动是意识,心动只是风动树动的反映而已。 教师:很好,意识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变化的反映。因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板书)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载体(物质承担者) (过渡)再请大家看一个例子──刻舟求剑 教师问:求剑的人,为什么在掉剑的船舷边找不着剑? 学生答:船已经动了,不在于原地,当然找不着。 教师问:从哲学角度看,求剑的人犯了什么错误呢? 学生答:没有看到事物是在运动的,否认了运动的存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板书) A、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板书) B、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板书) 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 过渡:◇P32页课堂探究:世界上有没有绝对不运动的事物?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静止呢? ①静止的含义。(板书)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投影“辩一辩”: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个命题谁对谁错?为什么? (老师):“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老师):“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学生)“有的,老师。” (老师):“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学生)“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老师):“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不动的,老师” (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学生)“也是不动的,老师” (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学生分析:(略) 老师总结:“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强调事物/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却没有看到事物/河流相对静止的一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了事物/河流是运动的,也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静止的,但忽略了静止不仅是指相对位置不变,还包括性质的相对不变。河流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黄河、长江千百年来仍叫黄河、长江是因为其承载的性质没变化,处于静止中。 动态投影:“飞矢不动”(要求:一问一答逐步打出) 学生生疑:老师,你说得不对,他与事实不符,是错的。 老师追问:请再看一遍上面的问题,我问你们答,没什么问题呀? 学生讨论,然后代表发言。 学生:老师,你问我们的回答没问题,但问题出在您的推理上出了差错。“每个点是不动的,由点构成的集合也是不动的”没错;但我们发现这些点之间不是孤立的,是有联系的,两点之间是有运动的,是前后相继的关系。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这一命题不对。 老师:这就是古代有名的“飞矢不动”悖论,今天被你们破解了,很爽!你们厉害!这一悖论,诚如刚才你们分析的,悖论告诉我们:所谓的静止,其实只是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中的暂时的平静而已。 知识小结: ◆静止,是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中的暂时的平静;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离开运动讲静止,把静止状态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否认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 运动 静止 过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事物又是如何的变化发展的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可循的? 2、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板书)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板书)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 题目:(B、D)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举例:主观臆造的联系:现在流行的数字图腾,4代表死、8代表发、6代表顺利、13不吉利、25是骂人等 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规律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一般情况下,看得见的属于现象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们的感觉无法感知的,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注意讲清楚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请同学们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位宋人为什么被取笑?他究竟错在哪?-这位宋人错把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联系,以为既然有第一只兔子撞死在这个树桩上,那必然会重复出现第二、第三、第四只。(兔子有生总有死,这是必然的,这是由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兔子撞在这棵树桩上死去是偶然的。) 题目:(I、L)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K、人不为己,天诛地灭;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 ④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板书) -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题目:(M、N、P)M、自由落体运动;N、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系数影响;O、汽车靠右行使;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多变、易逝的。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水往低处流、东西落地等现象,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万有引力定律。 过渡:明确了规律的含义,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规律有什么特点? (2)规律的特点(板书) ①规律是普遍的(板书)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学生活动:请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不同的领域举出规律普遍存在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举例: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课堂探究:“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板书)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 A、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 B、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C、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 D、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板书)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如:《拔苗助长》,这位宋人的主观愿望好不好?干劲足不足?为什么得到的却是和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呢(“拔苗”者为什么没能使庄稼“助长”)?这位宋人到底错在哪里? 提示-违背了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要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及手下的大将,为什么没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呢?-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他机械运动规律。 过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该怎么做?是不是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任它的摆布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板书)-方法论意义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板书)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展示一组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出现的恶劣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 举例: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板书)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 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A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多媒体展示: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教学心得 板书设计
本文档为【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4—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889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1-10-19
浏览量: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