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乎大七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注: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6.中公的书是根据大纲编写的,实际上并无唯一答案,有些表述不同17版中公书籍的地方,为了使笔记更完善,我采用的是教育综合的答案,二选其一即可。7.大七手打的笔...

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知乎大七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注: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6.中公的书是根据大纲编写的,实际上并无唯一答案,有些表述不同17版中公书籍的地方,为了使笔记更完善,我采用的是教育综合的答案,二选其一即可。7.大七手打的笔记,如有打错字的地方还请见谅,也可以私信告诉我,我纠正哈。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的起源:(选择题)1知乎大七整理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国)、沛西·能(英国)心理起源论—孟禄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叶澜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苏格拉底“产婆术”时间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夸美纽斯泛智(普及)教育、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百科全书式教学、“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儿童本位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原则、传统三中心论、“四阶段教学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活动/经验/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陶行知曾师从杜威)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世界/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斯宾塞:主张“教育预备说”,即教育为生活而准备。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思想。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规范)教学原理》杨贤江:教育劳动起源说陶行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2知乎大七整理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三方面来考虑)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为:正向功能——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为: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4)生产力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宗旨和目的;(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学校文化(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3)学校制度文化3知乎大七整理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青春期的发展变化:1.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2.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3.性器官日趋成熟;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口诀:个体身心有规律,顺阶差不互补(要求理解定义出选择题)1.顺序性→循序渐进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4.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人有其发展中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5.互补性→扬长避短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霍尔、高尔顿、威尔逊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前提条件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④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外部条件①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将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③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④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3.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②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知乎大七整理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②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基础教育对个体及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五节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现代学制的类型:(选择题、简答题)1.双轨学制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教育学校,另一轨是自下而上,为普通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职业学校,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2.单轨学制单轨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指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相对于双轨制来说,这种学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它的前段是单轨,进入中学阶段开始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学校)畅通,这是分支型学制的特点和优点。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选择题)时间学制特征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未实行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922年壬戌学制/633学制/新学制以美国的单轨制为蓝本我国当前的学制:我国现阶段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2.普及性/统一性3.免费性/公益性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2.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知乎大七整理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层次(由大到小):国家的教育目的A学校的培养目标B教师的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设为A):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求。2.培养目标(设为B):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的培养要求。3.A与B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A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B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教育无目的论——杜威3.社会本位论:(选择题、简答题)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该观点认为:①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基本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这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具有借鉴作用,但只站在社会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片面的。4.个人本位论:(选择题、简答题)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该观点认为: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发展的需要来制订,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基本评价:个人本位论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的自由、个性解放和提高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需求和发展,具有片面性。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步(选择题)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关系:1.德—灵魂、统帅作用,为其他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教育提供了知识接触和能力基础;3.体—物质基础作用,其他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4.美—动力作用;5.劳—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关系:五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6知乎大七整理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意义:①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②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的作用;④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就好,出选择题)1.教育观察法:直接—间接观察参与性—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非结构式观察自然情境—实验中观察2.教育调查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法、测量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类型:(含义出选择题、特点出简答题)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其主要特点是:①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②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体系编制课程;③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活动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2.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特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知乎大七整理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如校风、学风、师生关系,选择题)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优点:①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利于教授系统的科学知识;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③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④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①易把各门学科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②忽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③各学科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负担。2.学生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奈勒优点: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和设置上满足儿童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缺点:①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②使学生不易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③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是两个相反的理论,在系统的知识、儿童兴趣、教育质量方面优缺点相反)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二节课程组织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概念:又称教学计划。是依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组成: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标准:概念: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的设计思路等;8知乎大七整理第二部分是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3.教科书:定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作用:①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想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个教学阶段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编写:螺旋式上升、直线式编写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4.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的衔接;5.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选择题)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选择题)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发课程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经验?④如何确定目标得以实现?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2.过程模式3.情境模式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基本理念:9知乎大七整理1.三维目标观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6.校本发展观核心理念:(口诀:一本三关注)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选择题)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即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1.研究性学校,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信息伦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三大特征:1.普及性2.基础性3.发展性学生观:(《综合素质》重要考点,必背)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10知乎大七整理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补充: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教学的内涵:1.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学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全面发展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领导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11知乎大七整理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学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①所学知识及内容本身具有吸引性;②要强调学生的活动;③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①感知材料②理解材料,形成科学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起始环节、先决条件要求:①做好“三备”: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与设计教法(备教法)。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中心环节要求: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合理⑤语言艺术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像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坚持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包括集体和个别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选择题)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②方向明确,要像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成绩的主要目的;③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是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12知乎大七整理第四节教学原则(原则出材料分析题、定义一般出选择题、基本要求出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口诀:直起弓(巩),寻(循)找一英(因)里外的量力科学1.直观性原则定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要求: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结合;③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2.启发性原则定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定义: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定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定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3知乎大七整理7.量力性原则定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集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定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求: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②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第五节教学方法(多出选择题,要求掌握定义和要求)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基本要求讲授法谈话法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注意启发。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3.讲究语言艺术。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组织学生听讲。4.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2.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3.加强评价和辅导。3.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练习法实验法1.使叙述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1.明确目的2.精选练习材料,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强度,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循序渐进3.做好实验小结3.严格要求演示法参观法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1.做好参观的准备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2.参观时要即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3.参观后及时总结。地感知演示对象。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14知乎大七整理教学方法的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希腊2.分组教学:①外部分组—不看年龄,按学生能力或成绩分组。②内部分组—在按年龄编排的班级内,按学生能力或成绩分组。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4.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教学相结合。5.班级授课制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比如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组织形式就属于班级授课制)主要特征:场所固定、学生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优越性: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能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⑤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局限性: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③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面对全班同学,强调的是同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①个别辅导②现场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第七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定义,出选择题)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15知乎大七整理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新课程中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即教师学生)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即接受学习发现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即“以人为本”)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整章定义易出选择题第一节认知过程(认知分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感觉的基本特征:(感觉分为视听嗅味触觉)1.感觉适应—比如从室外走进电影院,要适应漆黑;2.感觉对比—比如黑板用白色粉笔写;3.感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4.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一般人敏感;5.联觉—红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多应用于教学中;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4.错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③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④保持稳定的情绪;⑤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⑥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3.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选择题)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16知乎大七整理辨析: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简单的说:注意的转移是一直好的、积极的技能,注意的分散是不好的,消极的。)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不同: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3.根据保持时长短的不同: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选择题)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细节;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3.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4.根据思维过程:经验思维—理论思维想象的分类:17知乎大七整理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空想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补充: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陈琦)我国心理学家陈琦吧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阶段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4.评价结果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可能出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1.有关的知识经验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强度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拓展: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影响的同时还有积极影响,心理定势的固定性有助于人们应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或者可以使问题迅速获得解决,或者可以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心理定势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应该被认识到。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4.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指一个人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无解时,暂时将该问题放置一边,等过了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突然焕然大悟,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种“积之在平日,得知在俄顷”的感觉。第二节学习概述知识的类型:(选择题)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xx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xx怎么做”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命题和命题网络、图示2.程序性知识: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知识的不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知识直观: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知识概括: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知识概括的措施:1.充分语用边式。2.进行科学的比较。3.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18知乎大七整理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技能的种类及培养: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操作技能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又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培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技养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能要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心智技能求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又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第三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构成1.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4.调节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外部动机2.高尚动机—低级动机3.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4.直接动机—间接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选择题或简答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学习动机的理论(选择题或简答题)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桑代克等)—如奖励奖品、惩罚2.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功能:①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③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①自身成败经验②对他人的观察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和生理状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而在19知乎大七整理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如果成功,归因于能力高努力身心状态好内部归因如果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不够努力身心状态差如果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运气好外界环境好外部归因如果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运气差外界环境差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审美的需要成长性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低生理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6.成绩目标理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主3.学生的成熟和年龄特点;观4.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体差异;5.学生的焦虑程度: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形成和维持动机的水平和强度。观客1.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2.教师的榜样作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20知乎大七整理推荐参考答案外部:1.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成就动机理论,问题难度系数为50%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难度适宜的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价。及时处理反馈信息,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适度奖惩会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部:(归因--内部动机为主--自我效能感)1.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自身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发现缺点,改正缺点,逐步越来越优秀。2.坚持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3.加强自我效能感。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学生适当对自己进行自我效能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第四节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助长性/积极迁移)—负迁移(抑制性/消极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2.顺向迁移—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指的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水平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横向迁移:指在难度、复制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的影响。4.一般迁移—具体迁移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3.概括化理论—贾德4.关系转化理论—苛勒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请简述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进行良好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习知识,其主要措施有:主要内容(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学习方法四个角度入手)1.精选教材。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注意学习材料的共通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贯通。21知乎大七整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各单元内容的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规律性。单元与单元之间存在前后衔接的关系。3.合理处理教学程序。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应积极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加强新旧材料的共同性。4.教授学习方法。优良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总结:掌握知识迁移的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加完整、深刻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第五节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特征:1.操作性—监控性的有机统一;2.外显型—内隐性的有机统一;3.主动性—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学习策略的分类:(选择题)1.复述策略: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认知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如关键词发、谐音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如结构图、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图等)、利用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校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家公告称进行调控的策略,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资源管理策略:指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第五节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狗的实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猫的实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小白鼠的实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苛勒的完整—顿悟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④⑤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正强化:实施奖励:如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奖品①强化: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举例如下。22知乎大七整理②惩罚:能够减少↓反应发生的频率③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背强化过的行为,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的鼓励,那么,此种行为在将来发生的频率便减少↓,如小明为爸爸给的奖品而学习,如果爸爸不给奖品,小明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辨析:负强化就是惩罚?此观点是错误的,负强化就是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如孩子想要买玩具,妈妈不给,孩子就哭,妈妈见状立马就给买,强化了孩子哭的行为,以后只要小孩想要东西而得不到时就会哭,从而增加哭的行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榜样的力量)二、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整—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食物关系的认识。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在对环境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地图。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发现理论又称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③提倡发现学习补充:发现学习含义: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是一种“发现”。因此,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
本文档为【中学教师资格证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萝卜汤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3-28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