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

举报
开通vip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

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陈阜《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海格尔)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1971.奥德姆)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二、知识点☆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途径。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效益。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农业生物部分(农作物、家禽等)、环境部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①理论实用性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研究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农业区划、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②学科交叉性农业生态学时介于农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从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内容。且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③研究统一性农业生态学强调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共同思想和共同语言,强调适用于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通用方法。④宏观层次性农业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5.生态学的发展:①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35年,英国,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②1942年,美国,林德曼提出“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香农,创立研究系统组分之间各种信息过程的信息论。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奥德姆和我国马世俊分别提出“生态工程”。马世俊教授归纳出“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提出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调控和优化。○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3.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它们具有固定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体中。这类以无机物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自养者被称为初级生产者。4.消费者: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根据食性不同,又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寄生动物、腐生动物和杂食性动物5种类型。5.分解者:分解者又被称为还原者,主要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6.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区域称为生物圈,一般指从大气圈到水圈大约20Km的厚度范围,其中包含了边界大小不同、种类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7.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8.时空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形态上的特征。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9.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路径。10.能量流动:能量是生命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11.物质循环: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1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二、知识点1.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物种(或类群)以及他们之间不同的量比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2.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系统的有序性。系统均有序,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包括两个方面:a.系统的边界。系统无论大小均有边界。边界是区分系统及其环境的依据。系统边界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含糊。系统的边界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为划分的。b.系统的层次。系统无论简繁均具有分层现象。即任何系统,它既是由某些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同时又是组成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或子系统),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可以逐层分解,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层次关系。②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2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关系,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功能,各要素必须分工合作,相互耦联,这是系统实现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等转化与循环功能的“目的性”要求。③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雨各组分功能之和的特性,有叫系统的整合效应。☆3.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部分:a.非生物环境: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b.物质代谢原料:CO2、H2O、O2、N2等无机盐(矿物质原料)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②生物部分:a.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b.消费者: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c.分解者(还原者)——微生物(细菌、真菌等)4.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6.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环境特性划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7.农业生态系统是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8.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组分占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训化的农业生物,包括各种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家禽、养殖水产类、林木等,也包括农田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和主体消费者——人类。②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水体、土壤、气体、辐射等人工环境组分:生产、加工、储藏设备和生活设施等☆9.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①组分结构: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②时空结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指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③时间结构: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10.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生物与环境的有序结构,具有对能量、物质、信息、价值进行转换的功能,形成与之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1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①生物构成不同②环境条件不同③结构与功能不同④稳定机制不同⑤生产力特点不同⑥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⑦能流特征不同。⑧养分循环特点不同。⑨服从规律不同。○10运行的“目标”不同。13.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3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①有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②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③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第三章生物种群一、名词解释1.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含许多种群。2.出生率:出生率是种群增加固有能力的表述,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来表示。3.死亡率:死亡率是出生率的反义词,他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群内个体衰减的数量,用D表示。4.年龄结构: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5.迁移:知识点(三)-2-(2)6.扩散:知识点(三)-2-(2)7.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8.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9.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10.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11.原始协作:指两种群相互协作,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12.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有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两种竞争形式。13.捕食:广义的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狭义的捕食是指动物捕食食草动物。14.寄生:寄生与捕食作用相似,寄生物以寄主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15.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二、知识点(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形成群落。2.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遗传和邻接效应4个方面。(1)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成群分布型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①均匀分布型:也叫规则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上呈等距离分布。在统计判定中,每个样地上个体数目相对稳定且等于平均数,而统计方差等于零。模型为二项分布。P(n)=e-m·mn/n!n是样点中个体出现的数目,m是每个样方中某种群的个体平均数。②随机分布型: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的影响(即相互独立);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统计方差等于平均数。模型为泊松分布。③成群分布型: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这种分○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4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布在自然界是最常见的。其各样点的统计方差大于平均数。模型二项分布。(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①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叫种群大小。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叫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分为:粗密度:指单位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②a.出生率:分为最大出生率(绝对出生率、生理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个生物学常数,是理想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理论值。绝对出生率(B)=ΔN/Δt相对出生率(B')=ΔN'/N0ΔtΔN是种群在Δt时间内出生的个数;N0为初始种群大小。b.死亡率是出生率的反义词。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是指个体由于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绝对死亡率(D)=ΔN/Δt相对死亡率(D')=ΔN'/N0ΔtΔN是种群在Δt时间内死亡的个数;N0为初始种群大小。c.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单位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为增长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百分率。换句话说,种群的数量大小是由增长率来调节的。③a.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的年龄组分为:幼龄组、中龄组、老龄组。b.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也称为性比结构,通常分为雌、雄和两性3中类型。大多数动物的性比比较固定,但有少数动物,尤其是低等动物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性比有所变化。受精卵的性比大致为50:50,这称为第一性比。自幼体出生到个体性成熟,期间的性比称为第二性比。以后还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c.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3)种群的遗传特征:种群通常是由相同的基因型组成的,但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遗传物质的重组和基因突变,再经过自然选择,可能使种群产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化。(4)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二)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增长三种典型模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J)增长、逻辑斯蒂(S)增长。2.几何级数增长: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1年只有1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例:假设有一个理想种群,开始时有10个个体,且每个个体一年繁殖1次,每次产生2个后代,则到第二代时,种群的个体将上升为20个,以后每年增加1倍,依次为40,80,160……这种现象可用如下公式表示:Nt=Nt-1×λ或者Nt=N0×λtN0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是的种群大小,λ是种群的周期增长率。3.种群的指数增长(J增长):在无限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其数学模型可以用以下微分方程表示:dN/dt=r·Nrt其解为Nt=N0·e○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5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N为种群数量,r为瞬时增长率,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补充知识:《农业生态学》骆世明。36页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m。有人把内禀增长率叫做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可以看做环境阻力的度量。环境阻力:就是妨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4.种群的逻辑斯蒂(S)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环境(食物、空间、其他资源)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环境阻力)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数学模型用logistic方程描述:dN/dt=r·N(K-N)/K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为渐近线。当N由0增加到K时,(1-N/K)则有1变化到0,即随种群数量N的增长,种群的指数增长(r,N)实现的程度逐渐变小,知道N=K时,增长为0。故当(K-N)>0时,种群增长;(K-N)=0时,种群停止增长;(K-N)<0时,种群数量下降。Logistic方程为:rtrtNt=N0·e/[1-N0(1-e)/K]a另K/N0=e,其中:a为常数,整理后得:a-rtNt=K/(1+e)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三)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答:①种群增长②季节消长③不规则波动④周期性波动⑤种群的暴发⑥种群平衡⑦种群的衰落和死亡⑧生态入侵2、种群的空间动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4个方面。(1)种群对空间的需要:组成种群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其作用是有利于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动物种群密度过大时,产生自相残杀,以致物种灭绝。植物种群密度过大时,会产生自疏现象。(2)种群的空间结构:指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上的变动情况。迁移和扩散指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多用于动物,扩散多用于植物和微生物。①产生迁移和扩散的原因:a.种群密度过高导致拥挤效应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扩散和迁移的主要原因。b.种群中等级低的即领域性若的因为被排挤,只好去寻找高等级个体未占据的,条件较差的栖息地。c.幼体长大后被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d.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②扩散的方式包括:a.迁出,即指从亲代分离出去而不复来的单方向移动b.迁入,指从其他○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6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分布区单方向进入的移动现象c.迁移,指周期性的离开和返回。后者在鱼类研究中称为“洄游”,在鸟类研究中称为迁徙。(3)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①分散利用指以个体或家族方式生活的物种,占有特定的空间(或领域),并不允许同种的其他个体在其空间内生活的空间利用方式。分散利用的意义:a.保证食物的需要和保护幼体。b.保证有营巢地和隐蔽所。c.调节种群密度。②共同利用指以集群为生活方式的种群对其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任何生物种类中均可见到。分: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的集群。集群的生态学意义:a.改变小气候条件。b.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c.共同防御天敌。d.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3、种群波动的原因:①非密度制约与种群数量无关,种群受环境和食物的变化影响而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内个体自身的关系,其密度的变化影响着种群数量的波动。原因包括:a.种内竞争b.心理抑制(种群过密使正常生理状况发生紊乱,导致繁殖率下降)c.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调节d.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4、种群波动的调节:A.密度调节(1).种间调节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2).食物调节捕食和被食、寄生生物和宿主、食草动物和职位都与食物有密切的联系。B.非密度调节C.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5、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A.r对策和k对策r对策(r选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地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常见于:昆虫、细菌、藻类。k对策(k选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备较大的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常见于:种子植物和脊椎动物。B.R-、C-和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称干扰型(R);资源主要非配给生殖。例:草本、小型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选择,称竞争型(C);资源主要非配给生长。例:灌木和乔木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称胁迫忍耐型(S);资源主要非配给维持。例:地衣、小型藤本(四)种群间的数量关系1、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两个物种的种群相互作用类型作用类型物种1物种2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1中性作用00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2竞争:直接干涉型--两个种群直接相互抑制3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7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偏害作用-0种群1受抑制,种群2不受影响5寄生作用+-种群1寄生者得利,种群2寄主受抑制6捕食作用+-种群1捕食者得利,种群2猎物受抑制7偏利共生+0种群1共栖者得利,种群2不受影响8原始协作++对种群1、2都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9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并彼此依赖作用类型物种1物种2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2.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反诌动物与其胃中的微生物。偏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等附生在树皮上。原始协作:寄居蟹和腔肠动物的协作(腔肠动物附着在寄居蟹的背上扩大觅食范围,又为寄居蟹起到伪装和保护作用。鸟类啄食动物蹄子上的寄生虫,并在危害来时能为动物报警。马和鸵鸟等。3.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化感作用。①使受影响的种群生长率降低,但不意味着有害,在生态角度上,可以增加自然选择的能力,有利于新的适应性状的发展。种间竞争的物种的生长均服从于logistic增长方程。dN1/dt=r1N1[(K1-N1-a12N2)/K1]种群1的竞争方程dN2/dt=r2N2[(K2-N2-a21N1)/K2]种群2的竞争方程K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r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a12是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个体对物种1的效应值;a21在物种2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体对物种2的效应值。②广义捕食概念的4种类型:a.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或其他的食肉动物b.食草动物食绿色植物c.昆虫的拟寄生者,如寄生蜂,他们总是杀死寄主。而真寄生者不杀死寄主d.同类相食捕食作用的模型是在满足一些例的假设(如捕食与被捕食者种群增长为世代延续;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被捕食者是几何级数增长;在没有被捕食者的情况下,捕食者是几何级数减小等)条件下而建立的。dN/dt=(r1–εP)N被捕食者种群方程dP/dt=(r2–θN)P捕食者种群方程N、P分别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r1为被捕食者内禀增长率;ε为捕食压力系数,反映每一个捕食者的存在使被捕食者增长率下降的比率;r2为捕食者的内在死亡率,指捕食时由于饥饿引起的死亡率;θ为捕食效率系数,反映每一个捕食者的存在,通过捕食者的捕捉、消化,对捕食者生产率增加的贡献。③寄生举例:农田中的列当、菟丝子为全寄生;云参科的小米草、辽齿草和檀香科一些植物等为半寄生;许多病菌为全寄生;鞭毛虫、蛔虫、钩虫等。④化感作用:例如向日葵对蓖麻,番茄对黄瓜,东黑麦对小麦都有抑制作用。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这种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于作物的混间、套作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搭配、组合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例如:○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8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榆树对栎树;白桦对松树;松树对云杉是相互对抗的。胡桃和苹果,胡桃叶分泌大量的胡桃醌对苹果有毒害作用,胡桃周围也不能种番茄、马铃薯。苹果树旁边不要种玉米,玉米对苹果根的分布有抑制作用。而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在一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柠檬、葱、蒜有杀菌作用,有防治病虫害的功效。4.种间相互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①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作套种。②稻田养鱼、养红萍。③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④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第四章生物群落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如:一块农田、一块草地、一片森林等,这种集合虽然结构松散,但却因其组成的种类及其某些特征而出现与种群不同的特征。2、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3、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4、群落结构:生物的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梯度和边缘效应等。5、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6、空间生态位:P(三)1、7、营养生态位:P(三)1、8、生态位分异:P(三)2、(2)②9、生态位重叠:P(三)2、(2)③10、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11、顶级群落: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二、知识点(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②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③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定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种群中的物种是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9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⑥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⑧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2、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生物群落的组成是指群落是由哪些生物所构成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2)群落种类组成的分析:①生态优势种不以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准,而主要依靠其在种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生态优势种常作为群落命名的依据。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优势种取出,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②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据顶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③伴生种群落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和稀见种由人们带入或伴随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种群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可以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3)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①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D(密度)=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Dr(相对密度)=N(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Σn(全部植物的个体数目)×100%▶盖度:有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两种表示。a.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b.基部盖度则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也称真盖度。▶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在样方内的频率,常用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计算。▶高度:是测量植物体长的一个指标,可取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某种植物占最高物种高度的百分比称为高度比。▶体积:是植物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在计算林木蓄积量时非常有用。单株乔木的体积,有树木胸高断面积乘树高而求得,即M(林地蓄积量)=ΣG(树木断面积总和)×H(林地树木平均高度)×f(树木体积与等高同底的圆柱体体积之比)▶重量:指群落中生物有机部分重量的量度,是衡量种群或群落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可用鲜重和干重来表示。②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是不同群落研究中确定优势种的定量指标。用来表示某种生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小。▶重要值:也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种群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相对密度(D%)+相对频度(F%)+相对基部盖度(B%)重要值=——————————————————————————300○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0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重要值的大小可以显示每一物种的重要性。▶综合优势比:缩写为SDR。包括2因素、3因素、4因素和5因素等。常用2因素的综合优势比(SDR2),即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5项指标中任取两项求其平均值再乘以100%,如SDR2=(密度比+盖度比)×100%。③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测定的公式很多,例:(选看)※※※香农—威纳指数:H=-Σ(ni/N×lgni/N)或H=-ΣPi×lgPiH为采集的信息含量(彼特/个体),即物种的多样性指数,ni为属于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N为物种数,Pi为属于第i个物种在全部采样中的比例。信息含量是未确定的含量。因此,H值越大,则未确定量也越大。采样中如无确定量,则H=0。香农指数适用于大群落中的随机采样且物种数位已知的情况下。辛普森指数:S2D=1-Σ(Pi)D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i为群落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i=1的数目。辛普森指数对普通种作用较大。(二)生物的群落结构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中各物种由于各有其生活型,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有所不同,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导致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产生分层的现象。在配置农业生物垂直结构时,应注意到同一生境中各种生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群落总效应。2、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的方式:①在不同的生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②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3、群落的时间结构: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周期性是群落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必然的表现形式。也把群落的时间结构称为时相或季相。群落中的物种由于物候更替而引起种类组成和个体数目的结构变化,又被称之为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4、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在群落内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彼此间也构成梯度变化。环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是相关的,垂直地带性从属于水平地带性。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1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之为边缘效应。(三)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概念(见名词解释)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描述一种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并代表最基本的分布单位)营养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强调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有竞争者时,必须使该物种只占有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2、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宽度:也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简单来说,就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宽度由Levin(1978)的公式进行定量计算:SB(生态位宽度)=1/ΣPi(S)i=1Pi是物种在一个资源序列i单位中所占的比例;S是每个资源序列的总单位数。Bmax=1.0。(2)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①竞争排斥:自然界常常见到两个对环境要求相似的物种大都不能长期共存,为食物或生活资源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②生态位分异: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区域,这种现象称之为生态位分异。③生态位重叠:指的是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它涉及资源分享的数量,关系到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可以相似到多大程度而仍然允许共同生存,或相互竞争的物种究竟能有多么相似才能稳定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物种在其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导致竞争,除非资源供应不足。3、生态位理论的应用生态位与生物适应相联系,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及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现象密切关联。生态位理论表明:第一,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第二,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第三,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物种的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只有生态位上差异较大的物种,竞争才较缓和,物种之间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较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上的意义和作用:意义: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多样化而促使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作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人类可通过生态位的改变和开拓,以改变基础生态位或拓展潜在生态位,而这种改变与拓宽是否成功取决于人们对生态位条件及其周围关系认识的程度。(四)生物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原因○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2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群落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尸体,而是一个有着能流、物流和结构变化的动态系统。演替系列:在一定地区内,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整个取代顺序,称为演替系列。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都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所出现的物种分别为先锋种、过渡种或演替种、顶级种。(2)、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分为外因演替和内因演替两种类型。①外因演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又可细分为气候性外因演替、土壤性外因演替、生物性外因演替、人为演替。②内因演替: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称为内因演替。☞2、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顶级演替(1)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在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从湖底或河底开始的原生演替称水生演替。①旱生演替系列: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②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1森林的采伐演替(云杉为例):采伐地阶段,即森林采伐时的消退期→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恢复阶段。2草原的放牧演替:轻度、适度放牧强度下,草原向着优质高产的牧草群落演替。重度放牧、过度放牧和极度放牧强度下,草原向着劣质低产牧草群落退化。3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①次生演替的速度快于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群落相同,但在质量、层次结构和群落生境特征等方面则不完全一致。)③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完全取决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次生群落演替的性质及特点一般决定于:①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②原生群落受破坏的面积。③次生群落中对原生群落的生物成分和土壤特性的保留程度。④生物繁殖体的种类、数量、距离及来源。⑤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地形状况。(3)顶级群落顶级群落在理论上应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②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③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④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3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农业生态系统群落演替在人为干预下不可能延续,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方向进行,而难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阶段。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较长期地保持某种稳定的群落状态,称为偏途顶级或亚顶级。3、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略(见陈阜《农业生态学》83页)。4、控制演替的几种重要因素:关于群落演替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以下只是部分原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人类的活动。5、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搁置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作用。(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5)农田杂草防除。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即环境的概念,见知识点。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3、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生存因子。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6、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群落的生境。7、生态位:是指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二、知识点第一节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一)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4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环境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的生存的空间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任何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都可以归结为气候、土壤和生物三大类生态因子之中。自然资源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可作为原料和能量输入系统并能在系统中转换为生物产品的因子。(二)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气候因子(光、温度、水)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在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生长发育、数量分布和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生物的关系3个方面。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旋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是不同的,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中的410-760nm波长。(2)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形态建成、繁殖及植物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3)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日照长度对繁殖特性的影响。每天的日照长度对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并根据日照长度与植物开花的关系,把植物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间型植物。②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系。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这是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所处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从起源来看,短日照植物都是起源于低纬度地区,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③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储藏器官形成有影响。光对动物的生态作用光不作为动物的能量来源,而对动物的最基本意义在于空间(用眼睛)和时间的定向作用。首先,光质中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迁、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其次,光照强度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光照时间对动物的繁殖存在不同的作用。光对人类活动也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维生素D是光对代谢生理起生态作用的一个典型。2、温度的生态作用温度是最容易被测量并且最容易被了解的生态因子,它是太阳辐射热效应的结果。温度的节律性: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时有规律的,称为温度的节律性。温度的节律性变化时由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两方面作用的结果。空间变化中,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气温降低0.5℃,海拔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范特贺夫定律: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每升高10℃可使生物反应速率增加2-3倍。把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最高温度称为最大有效温度。使各种生物作用的反应速率进行最快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3、水的生态作用①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首先,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其次,水作为很好的溶剂,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物的生理活性。第三,水影响生物产品的品质。第四,水对生物的繁殖也有重要影响。(对水生植物的传粉)②水对动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③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5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物;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4、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自身、土壤化学(如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等)、土壤物理铁性等对土壤生物区系及其分布的影响。土壤的PH值即土壤的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①土壤自然体的生态作用:a.土壤是许多生物栖息的场所。b.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和营养库。d.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②土壤化学物质的生态作用:a.土壤pH的生态作用。b.土壤有机质的生态作用c.土壤矿质元素的生态作用。③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生态作用:a.土壤温度。b.土壤水分。c.土壤空气。土壤空气与土壤水分是土壤中的一对矛盾,二者互为消长。☆(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成的综合体,组成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不是单独的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某一生态因子的改变必将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相应的变化。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作用于生物体的生态因子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每个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组成环境的生态因子都是生物所必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对环境来说,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可使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变化。对主导因子的两方面理解:一是就生态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变化,能引起生物的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二是就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及数量的变化,而使生物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直接影响或直接参与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生态因子为直接因子,如光、温、水、气、土壤等。不直接影响生物,而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影响生物的生态因子为间接因子,如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间接因子的作用虽然是间接的,但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它一般是支配着直接因子,而且作用范围广,作用强度大,有时甚至构成地区性影响及小气候环境的差异。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在自然界,各种生态因子组合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阶段性变化,并对生物种群和群落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在生物发育和群落的演替阶段,对外界生态条件的要求也存在阶段性变化。(例:小麦的春花阶段需要低温)。○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6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四)环境与生物的关系1、环境与生物的媒质关系媒质又叫介质或媒介物,是一种与生物直接接触,包围在生物体四周的物质。(例如空气、水、土壤、血液、石油和堆肥等)不同生物的媒质不同,但就大多数生物而言,水和空气是最基本的媒质。水和空气的媒质压力限制着生物在空间的自由分布。2、环境与生物的基底关系基底是指可供生物居住和活动的物体表面,与媒质各有异同。相同点:都与生物接触,对生物有直接的影响,有些物质如水和土壤,既为媒质又为基底。不同点:①媒质是环绕生物周围的物质,而基底为生物栖息的表面,如土壤、岩石、水面。②每种生物都需要媒质,不一定需要基底。③媒质不易被生物活动所改变,而基底则容易被生物活动所改变。作为生物基底的物质主要有岩石及其衍生物。其中岩石和土壤是最重要的基底。基底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供给生物附着点、掩蔽处和营养物质;二是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生物对基底的反应主要有3个方面:①向性和趋性高等植物受外界刺激后,身体之一部分的向、背表现为向性。生物全身向刺激方向的移动为趋性,趋性有正趋性和负趋性之分。②向触性某些具有卷须的植物或缠绕茎的植物,在其接触到可缠绕的物体时即进行自动缠绕,此为向触性。这些可被缠绕的物体即其基底的作用。③趋触性指趋向并接触固体基底的特性。有正负之分,把鳞翅目幼虫背朝地放置,则它不停的翻动,知道足着地为止,此为正趋触性;蝙蝠在夜晚不予树木和墙壁相碰为负趋触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态作用(一)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重要的分解者。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土壤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和影响:①促进土壤的形成。②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③提高了土壤质量。(腐殖质化是动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多元酚、氨基酸和糖类等中间产物,这些产物再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行缩合作用,重新合成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④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二)森林的生态作用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林冠可以截留10%-30%降水,枯枝落叶层和活的植被可使50%-80%的降水渗入林地土层。②调节气候,增加雨量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防治污染⑤降低噪音,美化大地⑥提供原料,增加肥源(三)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浮游植物;吸收水中的各种矿质养分,保持水中的一定清洁程度,增加水体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水生植物:大量植物有机体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水体透明程度增大。(四)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作用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能改良土壤。牧草还能增加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ccopyright2010-10-27一泓秋水作品17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沙。(五)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水旱轮作或分区轮作或使用大量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②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山区梯田、梯土,种植农作物后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③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作物及其种植方式对农田小气候有很大影响。保持合理密度,可显著改善农田小气候。水稻和旱生作物垄作,有利于改善作物群体内特别是根际小气候环境。④对净化环境的作用农田土壤微生物净化能力较强。(六)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以下几点:①生物因素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到种群中某些个体,只在很少情况下,才会出现一个地区种群的全部个体被某种生物取食一空的现象。整个物种的每个个体由于某种生物或病原物的作用而全部死亡的情况,是较少发生的。通常,飞生物因素对整个种群的作用是相同的。②生物因素对于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通常与种群密度有关。食物越丰富,生物间竞争就越小。③生物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④非生物因素一般仅直接涉及到两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而非生物因素对该地区整个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发生作用,涉及的生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范围较广。(七)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定律1、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李比希定律)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即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小。奥德姆提出李比希
本文档为【农业生态学考研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华龙
教育工作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27
浏览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