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标准修订的前后比较

课程标准修订的前后比较

举报
开通vip

课程标准修订的前后比较对2011与2001两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比较及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段鹏本次比较共分以下几个大的部分:1.课程的性质与价值;2.基本理念;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分四个学习领域);5.教学建议;6.评价建议;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8.教材编写建议。以下将就具体内容予以对比呈现,同时就主要的变化内容做一详细的说明与分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比较2011版2001版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

课程标准修订的前后比较
对2011与2001两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比较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段鹏本次比较共分以下几个大的部分:1.课程的性质与价值;2.基本理念;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分四个学习领域);5.教学建议;6.评价建议;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8.教材编写建议。以下将就具体内容予以对比呈现,同时就主要的变化内容做一详细的说明与分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比较2011版2001版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二)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三)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四)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课程的价值:(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附注与说明]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旧有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标准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此外,新版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2011版《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基本理念”比较2011版2001版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关注文化与生活(四)注重创新精神(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附注与说明]2011版《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立基于原有“实验稿”的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为新《课标》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因此,这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应用(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出了独特要求。“课程目标”比较2011版2001版课程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目标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1.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分目标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4.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分目标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2.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分目标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2.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附注与说明]较之旧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需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可以说,“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此次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也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媒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了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就具体内容而言,“敢于创新与表现”是新《课标》与旧有课程标准不同的一个地方。这向我们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需要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这是对“表现”环节的强调和突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对美术作品等获得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当然,这也有赖于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此外,较之旧有课程标准,新《课标》特别指出了“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教学对象。这是对常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标准》中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思考空间。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比较2011版2001版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的实物拓印,产生肌理,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的造型。·用单色、彩色纸材以及废旧画报、挂历,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平面造型,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是否认识常用颜色。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目标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学习活动建议·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通过对自然物或人造物的拓印以及颜料的滴洒等方法,了解不同的肌理效果。·通过绘画、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用纸版印制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物。·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包括人物头像和全身、玩具等),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否认识原色、间色、冷暖色,并能调配出间色。·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能否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写生,表现出物体和人物的特征。·能否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目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活动建议·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评价要点·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目标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活动建议·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评价要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附注与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最重的一个部分。它囊括诸多的美术门类,其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活动特点也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此活动内容的教学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的把握和思考。和旧有的实验稿相比,此次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对这个领域的教学描述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第一,新课标对该领域进行说明界定时,强调多种“媒材”而非“材料”。此微观变化说明,教师在展开美术造型活动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美术创作材料(如蜡笔、宣纸、木块与石材等),还需要从“媒介”的角度进行教学思考(如图形表现、视频处理、多种材料的复合与转换等)。这更多是培养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体验视觉传达与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局限与“描绘”与“塑造”的过程。第二,拼贴也可以成为造型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说明,学生的造型表现可以更为开放和多元。有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借用一些后现代、当代艺术的造型表现手段,如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中的拼贴与复制等。第三,“逐步形成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此领域教学提出了在美术本体方面的要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乐”的同时,也能够“学有所得”。以下就该领域的各学段内容进行逐一比较:学段一: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相比差别不大。在评价要点中,修订后标准提出“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作为一个新的评价要素出现,这对“绘画”或“拓印”的就有造型活动提出了更为丰富的要求,同时指出“表现”活动不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感受”,同时也包括“观察”和“想象”两者。学段二:修订后的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较之修订前相比,内容陈述更为凝练、有针对性,侧重于对造型表现活动内容(如美术语言的理解)和活动方式(绘画表现、造型重组和变形)等进行叙述。同时,此学段的造型表现活动描述略微降低了难度系数,如省略了“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包括人物头像和全身、玩具等),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等对于小学中低年级有难度的学习活动内容。学段三:在学习目标中,旧有课程标准中“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最后三个字“的事物”被删除。虽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变化,但却呈现了美术造型活动的要义所在——不局限于对可见事物的具体描绘,停留于对“视网膜印象”的描述,而更多是表现思想、情感与意义认知。这赋予了创造者更多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建议”在主张学生习得基础造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为强调学生的创意与表达,如“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中“绘制实践”便被“创作练习”所代替。在“评价要点”中,“尝试多种表现方法”“表现适合的主题”“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是新补充的内容。这凸显了修订后课标对该领域学生造型方法与创作目的、创作结果与评价之间诸多关系的思考。学段四:这一学段的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其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学习也愈加深入,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在这一学段的造型表现教学中,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逐渐显现。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的学习以及“新媒材”的熟悉和掌握明确地纳入学习目标的划定之中。一些常用美术语言(如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的掌握是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此外,“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中较之修订前标准中的“进行造型活动”这种细微措辞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评价要点部分的对比中,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多强调“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了解基本的造型要素和形式原理”“根据表现意图进行创作”等内容,这种对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强调及绘画意图的明确更多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充分尊重与认同。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内容比较2011版2001版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目标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媒材,通过拼摆、粘接、堆积、组合等技法进行造型游戏。·以游戏的方式,用单色或彩色纸材,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以平面造型为主的练习,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是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和创新。·是否对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选择媒材进行造型制作。·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目标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学习活动建议·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能否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能否大胆地进行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能否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目标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评价要点·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是否具有有序的工作方法。·能否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的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目标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学习活动建议·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练习。·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网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练习制作陶艺小品。评价要点·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附注与说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区别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更多地强调设计中的创造意识与特定的功能性特点。其中尤其突出了设计对现实生活的改变、完善与促进功能,它旨在使人自身的生活变得高效、快捷,同时享受最新的文明形式。因此,“改善”环境与生活而非“美化”环境与生活,是设计的初衷,也是其归宿所在。后者更多是强调一种审美的装饰性,它与人类的造型表现活动目的略有涵盖。从具体的学习构成内容来讲,该学习领域既包括现代设计基础也包括传统工艺内容,如同课程标准所陈述的那样,“‘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此外,在学习领域说明中,课程标准也对该领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也做出了具体陈述。学段一:学习目标中增添了“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内容,目的在于强化设计中的“形”与“用”之间的关系。在此学习阶段,作为低龄儿童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让学生享受过程的快乐、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是这一学段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所在。因此,“观察和体验的方式”、“画、撕、剪、粘”等简单的方法、“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应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淡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评价要点而言,课程标准给出的内容也比较简略。其中指出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正确(‘正确地’使用为新增内容,原有课程标准只强调‘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等内容。学段二:此阶段的设计与应用学习将“形”与“用”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指出从造型、色彩、媒材等方面考虑对物品设计用途(功能需要)的影响。在习得形式原理的同时,“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也是此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这凸显了设计活动的目的性、秩序性。此外,选择身边的多种媒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工艺制作也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评价要点方面,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身边物品形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习惯的养成等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一个重要的评量标准。学段三:在此阶段学习目标的叙述中,“形状与用途”递进为“形态与功能”,意味着设计应用学习进入了较高一级的层次,后者建立在对现代设计更深一步了解的基础上予以表述该领域的学习内容。同时,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也被纳入了学习目标之中。在“学习活动建议”中,修订前后的美术课程标准表述差异很大。主要有这样几点变化:1.突出对设计和工艺本体知识的学习;2.强调通过设计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改进或解决;3.强调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学习民间传统纹样;4.运用视觉传达知识进行生活设计;5.学习用计算机及其他多元手段进行设计。对比观之,修订前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表述特点是操作性强而活动类型的指导性稍弱一些。在“评价要点”部分,学段四:最后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最终递进为较为完整设计和工艺知识的学习、设计意识的形成,这对学习的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在学习目标中,“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是新添置的内容,同时了解与运用“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也是区别于修订前标准的差异点,同时也特别提及了学生需要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品评,以便在一种宽阔的学习视野中进步。在“学习活动建议”部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突出设计本体内容的学习”“增添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了解多样媒材特性”“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工艺制作”“强调对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信息的搜索与调查”是最大的亮点所在。在“学习要点”部分,修订后标准明确提及“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的要求,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设计教学只是局限于平面图形设计加之简单产品设计的实践现状。除此之外,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与过程、了解功能造型与用途的统一、了解设计与人、生活及科技之间的关系等仍是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重点考量的内容。欣赏·评述领域课程内容比较2011版2001版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目标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评价要点·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是否对自然或美术作品感兴趣。·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活动建议·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美术作品或印刷品。·认识常用图形符号的特点及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观赏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出南北方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水(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美术作品,感受不同的情趣和境界。·欣赏中外面具艺术。评价要点·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是否对欣赏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能否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具有收藏艺术品或印刷品的爱好。·能否识别常用图形符号。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活动建议·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参观、讨论等方式,欣赏校园和社区的景观设计。·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通过实地参观或观摩录像,欣赏不同材质的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和屋顶等。·将若干雕塑作品的图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区别雕塑作品的时代特点。·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评价要点·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与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浅显认识。·能否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否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学习活动建议·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评价要点·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附注与说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领域,它对于其他三个领域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是欣赏活动展开的两个层面。同时,学生还需要在群体交互的活动中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就其修订前后标准的差异点来看,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将“美术现象”纳入到欣赏与评述的内容范围之中,这是对常规以自然美和美术作品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同时,学习领域中也鲜明提出学生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社会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等内容,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和动作表述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其中,用“身体动作”表达“视觉理解”是该学习领域增添的一个亮点。此外,学习领域说明也对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一些提示,比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等。这些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具体实践。学段一:修订前后标准的叙述内容差异不大。此阶段教学更多是培养学生对形与色的初步的感受能力,其欣赏内容可以是自然中的动植物、景色,也可以是民间玩具、现代动漫等。其中,课标尤其提到了课程中的观摩、讨论应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此阶段需要体验一个表达的过程。其间,展评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活动方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感受、表达想法与意见。这种练习会极大地提升低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段二:对比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此阶段的欣赏评述教学强调如下内容:1.符合学生认知的中外美术作品;2.积极了解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3.搜集民间美术作品,了解其特点和寓意;4.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和符号。在评价要点中,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认为可以给出衡量
本文档为【课程标准修订的前后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0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8-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