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园学科专业知识

幼儿园学科专业知识

举报
开通vip

幼儿园学科专业知识第一章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对幼儿的研究(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

幼儿园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对幼儿的研究(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然的生成。(四)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纲要》: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一)目的性原则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二)适宜性原则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三)生活化原则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四)兴趣性原则(五)基础性原则(六)逻辑性原则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一)基本方法1、逻辑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2、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二)常用方法1、纵向组织法以先后顺序排列内容,是螺旋递进式的。2、横向组织法使课程内容和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七、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一)忠实取向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二)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和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三)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八、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1、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九、幼儿园课程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类型(一)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划分1、形成性评价2、终结性评价(二)从评价方法划分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三)评价主体的不同1、内部评价2、外部评价(四)评价对象的范围1、整体评价2、局部评价3、单纯评价十、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一)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二)差距评价模式——普洛沃斯(三)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四)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五)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十一、班克街早期儿童教育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米切尔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坚信教育的力量能影响和改造社会,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应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其生活相联系。(一)理论基础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发展—互动”,“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近年来,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二)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1、目标班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第一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2、内容由于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3、方法在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4、评价评价是班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三)教师的作用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四)与家庭的共同工作(五)对班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十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一)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蒙台梭利坚信,遗传是第一位的,对儿童而言,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因此,蒙台梭利将对儿童的自发冲动进行压制还是引导,看成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自发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儿童成为身心均衡发展的人为目标。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中,触觉训练最为主要,因为蒙台梭利相信幼儿常以触觉替代视觉或听觉。(三)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指导员”。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为儿童提供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四)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蒙台梭利的长处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对儿童的爱、信任和尊重,细致而耐心地观察,及时地给予指导。十三、海伊斯科普课程(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二)目标、内容和方法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计划——做(工作)——回忆”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的活动过程之中。(三)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教师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四)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评价十四、瑞吉欧教育体系瑞吉欧·艾米里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在过去的30多年里,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方法,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它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当今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前言中是这样介绍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它是一系列的幼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和道德潜力都得到了精心的培育和引导。”(一)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三个方面: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1、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马拉古兹认为,该体系的建立曾受到过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影响,其中主要有杜威、克伯屈、艾沙克斯等一些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想家的影响。3、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马拉古兹认为皮亚杰理论对瑞吉欧教育体系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并赞同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假说。对瑞吉欧学校而言,家庭参与是与教育目的直接紧密联系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三个主要的参与者——儿童、教育者和家庭被认为是平等的、紧密相连和缺一不可的,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方状态良好,就会促进另外两方的参与。(二)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与方案教学和生成课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其自身特点,如下: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马拉古兹认为,只要成人能为儿童安排促进其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儿童就有可能运用多种符号系统(马拉古兹称之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表现和表达自己。2、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社会交往的重要性,相信儿童在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有与他人交流自己想法的需要,并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马拉古兹相信对儿童而言,最好的学习发生在儿童之间以及在儿童的家庭中。瑞吉欧学校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发展人际关系,让儿童不仅在自己与同龄儿童间和与成人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让儿童懂得建立这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是注重让儿童学会如何与人协作,通过方案活动,为儿童提供机会,去认识协作的益处。三是注重让儿童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的思想和观点,使他们能从各种角度来审视世界。3、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三)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着和指导者。在瑞吉欧,无论是从教师与儿童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是从时间的发生方面说,教师所采取的行动都是螺旋式进行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儿童是共同建构者,这是瑞吉欧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这种角色承担着极为复杂、精细和多层面的任务。(四)对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评价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一些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瑞吉欧,特别是一个题名为“如果眼睛能越过围墙“(后改名为”一百种儿童的语言“)的展示瑞吉欧儿童教育成就的展览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使得瑞吉欧教育体系更为名声大噪,参观者络绎不绝。马拉古兹所说,应该把儿童看成是有潜力的、强大的、有能力的,最为关键的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人。第二章学前艺术教育第一节学前音乐教育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趣味性和游戏性是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技能性的特点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一。1、形象性和感染性2、趣味性和游戏性3、技能性和综合性二、学前音乐教育的目标(一)学前音乐教育总目标1、歌唱2、韵律活动3、打击乐演奏4、音乐欣赏(二)学前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三)学前音乐教育单元目标主题性音乐活动时根据某一阶段幼儿园全民教育内容的需要,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去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在音乐程度上循序渐进的,是幼儿的演唱演奏能力所及的,具备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与主题内容有关的音乐教材,组织音乐活动。(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三、学前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体态律动”由于其独创性和科学性早已被人们公认为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手段,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2、以歌唱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重要依据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四)铃木音乐教育体系铃木镇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即“铃木教育法”。人们也称之为“母语教学法”。铃木音乐教育体系中有许多独特的方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母亲参与、集体教学以及听觉训练。(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特点:1、三个支柱是新大纲的基本要素卡巴列夫斯基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就像支撑地球的三条鲸一样,构成了新音乐教育的基本要素,而其他因素是这三种基本因素的变体。2、把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四、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3-4岁儿童歌唱的音域一般为c——a(即C调的1——6),其中唱起来最舒服、最轻松的是d——g(即2——5),但个别儿童的音域发展有所偏差。4-5岁儿童歌唱的音域有所扩展,一般可以c——b(即1——7),但个别儿童仍有很大差异。5-6岁儿童歌唱的音域基本可以达到c——c,个别儿童甚至更宽。五、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六、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一)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1、发展性原则贯彻发展性原则还必须坚持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主体性原则3、审美性原则4、整合性原则(二)学前音乐主要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1、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2、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3、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4、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七、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一)活动目标的评价(二)活动内容的评价(三)活动方法的评价(四)活动过程的评价(五)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六)活动效果的评价第二节学前美术教育一、学前美术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指的是三至六七岁的幼儿所从事的美术造型活动和欣赏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的活动。二、学前美术教育的目标(一)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1、行为目标-2、过程目标3、表现目标(二)学前美术教育总目标1、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三)学前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1、绘画活动2、手工活动3、美术欣赏活动(四)具体的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目标1、目标制定的角度要统一2、目标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3、目标内容要有系统性4、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一)陈鹤琴关于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观点1、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二)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涂鸦期1.5-4岁、象征期4-5岁、概念画期5-8岁、写实期8-15岁。2、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第一,前轴阶段4岁第二,单轴阶段约6岁第三,双轴阶段约8岁第四,双轴联合阶段10岁四、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1、涂鸦期2、象征期3、概念画期(二)学前儿童手工制作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1、玩耍阶段2-4岁2、直觉表现阶段4-5岁3、灵活表现阶段5-7岁(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1、学前幼儿美感的特点幼儿的美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相联系幼儿的美感较为表浅幼儿对美的感受具有行动性的特点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审美准备阶段、审美体验阶段、审美效应阶段。五、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1、绘画活动2、手工制作活动3、欣赏活动六、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二)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七、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1、活动目标2、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3、活动过程4、活动效果第三章学前语言教育一、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二、学前语言教育的作用(一)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二)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三)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的提高三、学前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一)目的性和计划性相结合(二)引导性和互动性相结合(三)专门性和全面性相结合(四)独立性和渗透性相结合四、学前语言教育活动的性质(一)学前语言教育活动具有延续文化的功能(二)学前语言教育活动承担文化启蒙的重任(三)学前语言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五、学前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一)依据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二)依据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三)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六、学前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一)学前语言教育总目标可以将总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二)学前语言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三)当地的文化发展特点(四)本园总体教育目标(五)本班级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六)学前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七、完整语言教育观(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完整的(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全面的(三)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该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八、整合教育的观点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一)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二)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三)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九、活动教育观(一)活动教育观的涵义1、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要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二)活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与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1、儿童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动2、同化和顺应是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两种机制3、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化。十、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一)儿童语音的发展特点0-1岁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为前言语阶段;2-3岁,从进入正式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为言语发生阶段,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发音紧缩现象:1周岁以后,婴儿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能发出的有的或没有的语音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往往用动作和手势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自发发音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时期。2.5岁到4岁时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二)儿童词汇的发展特点1.5-2岁阶段,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期,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三)学前儿童早期识字、书写行为的特点1、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不能与早期阅读等同而言。萌发阶段、初期阶段、流畅阶段。2、早期书写行为的发展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是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是有许多变化方式,经过探索儿童进一步认识到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是有次序和方位的规则。十一、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理论(一)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这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习惯,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后提出“强化说“和”选择性模仿说“。(二)先天决定论乔姆斯基“先天能力说“和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三)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十二、学前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1、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2、学前儿童谈话活动3、学前儿童讲述活动4、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5、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1)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需要丰富的环境与讲述活动紧密相连应具有整合性的特点(2)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类型:阅读区活动有计划的早期阅读活动(3)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阅读前的准备活动、儿童自由阅读、师生共同阅读、儿童讲述阅读的主要内容十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步骤(一)确定活动目标确定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二)选择活动内容(三)策划活动流程(四)拟定活动方案十四、学前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一)客观公正性原则客观公正性时进行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最基本原则。(二)连续全面性原则(三)诊断有针对性原则(四)参照性原则第四章学前科学教育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一)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墨子对“小孔成像”(又称“针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1862年(同治元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是湖北幼稚园。四、学前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单元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活动目标(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1、科学知识的教育目标2、科学方法的教育目标3、科学情感和态度的教育目标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个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1、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量变)2、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质变)3、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守恒的概念,但是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四)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1、学习从属于发展2、知觉受制于心理运算3、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4、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七、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创导的“发现学习法”,在教育学上,尤其对科学教育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与贡献。(一)发展阶段论人类的概念理解与表征思考有三种方式:动作表征水平(适用于幼儿)、图像表征水平和符号表征水平。(二)学习与教学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主动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智慧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优点: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利于记忆的保持。八、维果斯基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一)概念形成的过程1、概念含混时期2、复合思维时期3、概念思维时期(二)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九、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一)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1、预定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2、选择性的科学教育活动(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3、偶发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二)渗透的科学教育活动1、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2、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3、其他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十、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求1、发展性2、趣味性3、开放性4、活动性5、整合性十一、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一)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二)区角活动区角活动包括学习性区角和游戏性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主要是进行间接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的活动形式,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包括两种:班级的区角活动和科学活动室。(三)科学游戏(四)幼儿园一日生活十二、学前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1、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2、评价是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3、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十三、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1、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2、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3、科学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4、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5、科学教育活动结构的评价6、教育资源选择与运用的评价7、教师和幼儿互动关系的评价十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方式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第五章学前社会教育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1、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社会性3、社会化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由于其能影响儿童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三)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三、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四、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一)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二)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三)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五、学前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1、自我意识2、人际交往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4、多元文化六、精神分析理论1、主要代表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2、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3、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4、精神分析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七、社会学习理论1、主要代表人:班杜拉、沃尔特斯2、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3、主要观点: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4、启示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八、认知发展理论1、代表人:皮亚杰、科尔伯格2、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3、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4、启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去学习。九、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1、代表人物:劳伦兹、威尔逊、凯恩斯、布朗分·布伦纳2、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3、基本观点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形成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加影响。4、启示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主题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二)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信赖感、合群感、惜物感、移情能力。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专门的情感活动、渗透性的情感活动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三)个性的发展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四)社会交往的发展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五)道德的发展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德育的内容: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1、攻击性行为2、嫉妒行为3、退缩性行为4、破坏性行为5、残忍行为6、欺骗行为(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采取办法: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十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十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十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合作性游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移情是一种能力,是指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感,以及从他人角度看待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能力。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的因素。十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强化、挫折。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挫折是指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十五、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一)自我教育活动幼儿的自我教育活动包括自我认识活动、自我体验活动和自我控制活动。(二)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三)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活动(四)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十六、学前儿童自我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自我认识教育活动、自我体验教育活动、自我控制教育活动。十七、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1、创设人际交往情境2、学习人际交往技巧3、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十八、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活动的基本要求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将游戏与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二)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1、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2、引导学前儿童充分观察认知对象3、组织学前儿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4、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十九、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1、在环境布置中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2、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多元文化3、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感受多元文化4、在学习和娱乐活动中体验多元文化5、在社会教育活动日中挖掘和利用多元文化资源二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针对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二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第六章学前健康教育一、健康的含义及标志1、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2、健康的标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1、环境2、生物学因素3、生活方式4、卫生保健设施三、健康教育的含义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四、健康教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保护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特殊需要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将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五、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要求《纲要》指出总目标是: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1、终极目标2、分类目标3、年龄阶段目标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达成的途径1、幼儿园、家庭、社会多通道实施2、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相结合八、当代健康教育模式(一)知、信、行模式科斯特试图揭示卫生信息与健康增进之间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二)行动模式唐纳斯倡导健康教育需要从强调认知转变为强调情感。(三)计划性行为理论菲什拜因艾甄个体对健康行为所持态度的模式。人们一般会考虑行为背后的意义,行为意向是主要的行为征兆。(四)心理场论模式勒温解释环境中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据此,行为除了起源于个体或群体的具体特征以外,更受到环境的影响。(五)健康信念模式试图解释与预测健康行为的心理模式。(六)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个体的行为、其他个人的因素(思想、情绪反应以及期待等)和环境对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存在着相互持续的交互作用。一种新的行为获得的学习方法是:一是直接的经验学得,二是观察学得。(七)PRECEDE\PROCEED模式劳伦斯这种模式体现了大健康教育观,体现了健康教育的新概念:传播与教育并重,创建一种健康的生活,使早期健康教育更趋合理和完善。九、当代学前健康教育理论的分析1、健康行为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的核心2、大健康教育观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的视角3、预防模式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的关注焦点十、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1、生长发育是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也不均等3、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衡,但是统一协调4、每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十一、学前儿童动作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一)婴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4、从头至尾趋势5、从近至远趋势十二、学前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一)体育活动1、根据人们所从事体育活动的具体目的之不同,现代体育通常包括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2、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练习(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练习,专指利用运动器械进行的身体练习活动)。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体操:可分为幼儿操(模仿操、徒手操、器械操等)和排队、变换队形两部分。·体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二)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教育活动活动内容:生活卫生方面;清洁卫生方面;环境卫生方面;器官保护方面。(三)安全自护教育活动安全自护教育活动的任务:1、帮助儿童树立有关安全的意识2、引导儿童学习必要的安全常识3、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4、激发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四)饮食营养教育活动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缺维生素D、钙、磷会引起佝偻病或骨骼畸形等,营养过剩或失去平衡会引起肥胖症、夜盲症等。教育活动内容:1、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色彩、性质2、知道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4、掌握饮食的方法和技能5、了解民间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6、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7、知道简单的处理和烹调食物的方法(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动作发展正常·认知活动积极·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活动内容:·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方式·学习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合适的性教育·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三级预防”是预防学前儿童发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基本策略)十三、学前儿童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的表现及矫治(一)儿童行为障碍1、注意缺陷2、活动过多3、情绪冲动4、感觉统合失调(二)儿童情绪障碍1、焦虑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会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这就是一种焦虑状态。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或加重焦虑的重要原因。预防和矫治要从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入手。2、恐惧恐惧是对当前的危险或危及生命的事件的一种即刻的警觉反应。对于恐惧的矫治可采用行为治疗的暴露疗法,即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儿童恐惧的情景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和虚拟的情景或物体,利用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景或物体时的表现,以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3、拒绝上幼儿园(三)儿童发展与学习障碍1、儿童精神发育迟滞2、儿童孤独症3、儿童语言发育障碍4、口吃(矫正最好办法是消除儿童的心理紧张因素)(四)儿童常见的不良习惯1、吸吮手指2、咬指甲3、习惯性阴部摩擦4、退缩行为(五)儿童的一些其他障碍1、遗尿症2、夜惊十四、学前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组织原则:全面性、经常性、适量性、多样性(二)身体保护和生活自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组织原则:全面性、主体性、安全性(三)安全自护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组织原则:倡导安全氛围、重在自我保护、发挥教育合力、实现模式转变(四)学前饮食营养教育的设计与组织原则:需要性、可行性、安全性、一致性、直接性、序列性(要循序渐进)、整合性方法:讲解演示法、行为练习法、评论评议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法、情景表演法(五)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则:注重情感体验、注重环境创设、注重多途径影响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尊重幼儿的人格,不要妄下结论·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十五、学前健康教育活动的评价(一)内容: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准备工作的评价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所产生的近期影响的评价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的评价(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档为【幼儿园学科专业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6-18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