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12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举报
开通vip

12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2.4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声波能绕过某一建筑物传播而光波却不能绕过该建筑物,这是因为(  )A.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B.声波振幅大,光波振幅小C.声波波长较长,光波波长很短D.声波波速较小,光波波速很大解析:建筑物尺度比较大,声波的波长与它相比,相差不大,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光波波长要小的多,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项正确.答案:C2.甲、乙两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各自的干涉图样,设相邻两个亮条纹的中心距离为Δx,若Δx甲>Δx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光能发生偏振现象,乙光...

12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12.4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声波能绕过某一建筑物传播而光波却不能绕过该建筑物,这是因为(  )A.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B.声波振幅大,光波振幅小C.声波波长较长,光波波长很短D.声波波速较小,光波波速很大解析:建筑物尺度比较大,声波的波长与它相比,相差不大,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光波波长要小的多,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项正确.答案:C2.甲、乙两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各自的干涉图样,设相邻两个亮条纹的中心距离为Δx,若Δx甲>Δx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光能发生偏振现象,乙光则不能发生B.真空中甲光的波长一定大于乙光的波长C.甲光的光子能量一定大于乙光的光子能量D.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甲光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光解析:由Δx=eq\f(Lλ,d)得Δx越大则λ越大,B对;光的偏振与波长无关,A错;由E=eq\f(hc,λ)知,λ越大,E越小,C错;由光的折射率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和v=c/n知,D对.答案:BD3.如图所示的双缝干涉实验,用绿光照射单缝S时,在光屏P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要得到相邻条纹间距更大的干涉图样,可以(  )A.增大S1与S2的间距B.减小双缝屏到光屏的距离C.将绿光换为红光D.将绿光换为紫光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x=eq\f(L,d)λ,要想增大条纹间距可以减小两缝间距d或者增大双缝屏到光屏的距离L,或者换用波长更长的光做实验.由此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答案:C4.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象,则(  )A.图象(a)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光具有粒子性B.图象(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象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解析:图象(a)曝光时间短,通过光子数很少,呈现粒子性.图象(b)曝光时间长,通过了大量光子,呈现波动性,故A、B正确;同时也表明光波是一种概率波,故D也正确;紫外光本质和可见光本质相同.也可以发生上述现象,故C错误.答案:ABD5.右图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其中S1、S2为双缝,D为光屏,实验中观察到屏上O点为中央亮纹的中心,P1为第一级亮纹的中心,若将双缝间的距离变小,其他条件不变,则(  )A.屏上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变小B.屏上O点仍然为中央亮纹的中心C.屏上P1位置仍然可能为亮纹的中心D.屏上P1位置可能为暗纹的中心解析:干涉条纹间距Δx=eq\f(L,d)λ,d为双缝间距,d减小,Δx变大,A不正确;O点到双缝的光程差为零,所以O点始终是亮纹,B正确;P1到双缝的光程差小于一个波长,P1点有可能是暗条纹中心,故C不正确,D正确.答案:BD6.光热转换是将太阳光能转换成其他物质内能的过程,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一种光热转换装置,它的主要转换器件是真空玻璃管,这些玻璃管将太阳光能转换成水的内能.真空玻璃管上采用镀膜技术增加透射光,使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转化为________,这种镀膜技术的物理学依据是________.解析: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玻璃管上采用镀膜技术增加透射光,此镀膜为增透膜,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答案:内能 光的干涉7.登山运动员在登雪山时要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尤其是眼睛更不能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否则将会严重地损伤视力.有人想利用薄膜干涉的原理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种能大大减小紫外线对眼睛伤害的眼镜.他选用的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为n=1.5,所要消除的紫外线的频率为ν=8.1×1014Hz,(1)他设计的这种“增反膜”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种“增反膜”的厚度是多少?(3)请判断以下有关薄膜干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薄膜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如果薄膜的厚度不同,产生的干涉条纹一定不平行C.干涉条纹一定是彩色的D.利用薄膜干涉也可以“增透”解析:(1)为了减少进入眼睛的紫外线,应使入射光分别从该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后形成的反射光叠加后加强,从而使透射的紫外线减弱.(2)光程差(大小等于薄膜厚度d的2倍)应等于光在薄膜中的波长λ′的整数倍,即x=2d=Nλ′(N=1,2,…),因此,膜的厚度至少是紫外线在膜中波长的eq\f(1,2).紫外线在真空中的波长是λ=c/ν=3.7×10-7m.在膜中的波长是λ′=λ/n=2.47×10-7m,故膜的厚度至少是1.23×10-7m.(3)干涉和衍射都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如果薄膜厚度均匀变化,则干涉条纹一定平行,白光的干涉条纹为彩色条纹,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则为该色光颜色,当膜的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时,两反射光叠加后减弱则会“增透”.答案:(1)两反射光叠加后加强(2)1.23×10-7m (3)AD8.奶粉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旋光法”来测量糖溶液的浓度,从而鉴定含糖量.偏振光通过糖的水溶解后,偏振方向会相对于传播方向向左或向右旋转一个角度α,这一角度α称为“旋光度”,α的值只与糖溶液的浓度有关,将α的测量值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值相比较,就能确定被测样品的含糖量了.如图所示,S是自然光源,A、B是偏振片,转动B,使到达O处的光最强,然后将被测样品P置于A、B之间.(1)偏振片A的作用是什么?(2)偏振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________.(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O处光的强度会明显减弱B.到达O处光的强度不会明显减弱C.将偏振片B转动一个角度,使得O处光强度最大,偏振片B转过的角度等于αD.将偏振片A转动一个角度,使得O处光强度最大,偏振片A转过的角度等于α解析:(1)自然光源发出的光不是偏振光,但当自然光经过偏振片后就变成了偏振光,因此偏振片A的作用是把自然光变成偏振光.(2)偏振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横波.(3)因为A、B的透振方向一致,故A、B间不放糖溶液时,自然光通过偏振片A后变成偏振光,通过B后到O.当在A、B间加上糖溶液时,由于溶液的旋光作用,使通过A的偏振光的振动方向转动了一定角度,使通过B到达O的光的强度不是最大,但当B转过一个角度,恰好使透振方向与经过糖溶液后的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一致时,O处光强又为最强,故B的旋转角度即为糖溶液的旋光度.若偏振片B不动而将A旋转一个角度,再经糖溶液旋光后光的振动方向恰与B的透振方向一致,则A转过的角度也为α,故选项A、C、D正确.答案:见解析9.薄膜干涉在科学技术上有很大应用.(1)如甲图是干涉法检查平面示意图,乙图是得到的干涉图样,则干涉图样中条纹弯曲处的凹凸情况是________.(选填“上凸”或“下凹”)(2)透镜表面涂有一层氟化镁薄膜,其折射率n=1.38,介于空气和透镜折射率之间.入射光正入射,为使真空中波长为550nm的光增透,所涂薄膜的最小厚度为________.解析:(1)干涉条纹应有以下特点:①任意一条明纹或暗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②任意相邻明纹或暗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图乙中的条纹向楔型膜中厚的一侧弯曲,说明被测样品的对应位置上凸起.(2)由λ′=eq\f(λ,n),最小厚度d=eq\f(1,4)λ′得d=eq\f(λ,4n),代入数据解得d=eq\f(550×10-9,4×1.38)m=1.0×10-7m.答案:(1)上凸 (2)1.0×10-7m10.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1和S2为双缝,P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点与S1和S2距离之差为2.1×10-6m,今分别用A、B两种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问P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1)已知A光在折射率为n=1.5的介质中波长为4×10-7m.(2)已知B光在某种介质中波长为3.15×10-7m.当B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37°.
本文档为【124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仙人指路88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2-01-0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