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举报
开通vip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应让“琅琅书声润语文”。关键词:美读;传达文气;揣摩义理;诵读结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琅琅书声润语文”,而不是“朗朗书声润语文”,为什么呢?因为“琅琅”是金石相击...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应让“琅琅书声润语文”。关键词:美读;传达文气;揣摩义理;诵读结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琅琅书声润语文”,而不是“朗朗书声润语文”,为什么呢?因为“琅琅”是金石相击的象声词,琅琅书声不仅有声音的响亮清正,更有玉石般的清灵悦耳,给人美的享受。我想,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就要有这样的效果。甚至我认为,美读是可以针对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有较好的改进作用的。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媒体技术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1.课堂中的满堂问现今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启发式的内涵,他们片面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多提问题,问题提得越多越具有启发性。于是,“满堂问”教学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流行式。“满堂问”的教学活动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教师问得太多,而学生主动发问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根本得不到体现。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学生的疑难问题得不到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堂上学生冷眼旁观教师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的独角戏。2.舍本逐末,朗读教学的缺失朗读教学,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人本教育与情感教育的不足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倾向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淡漠亲情,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学习的动力,弄不清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不良倾向的解决那么,以上这些问题怎么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来解决呢?于永正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读是分不开的。“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文,就同各地读文言文的传统读法,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新课标指出,教课文的目的,是学生与主体、与作者进行对话,必须通过美读这条途径。由此可见,美读能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语文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朗读时间不充分,指导方法不得法,朗读效果不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呢?我以为可以这样:1.理清结构,传达文气《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两句,一写阴,一写晴,一写悲,一写喜,不必讲,通过读,学生就了解了层次,也了然了“对比”的方法。再接着读下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很容易明白是深入一步“分—总”的关系。所以说并不仅仅是“分析”才能理清层次。读,反复读,也是更深入把握层次、理解结构的好方法。其实,静心想想,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就是通过反复默读直至诵读,才弄清课文层次的吗?为什么我们到了课堂上,就不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来理清层次,反而要让学生听教师“讲”来理清层次呢?教师在“命令”学生听“讲析”的时候,又忘了那个最朴素的道理:语文课是“读书课”而非“听书课”。2.揣摩义理,抒展性情有些语句,学生不容易明白,单靠讲析可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经反复体味、揣读才行。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大约”“的确”两个矛盾词,如果教师讲析,会费不少口舌,而让学生反复读此句三遍,边读边以孔乙己性格以及社会炎凉来体会、掂量、品味,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深得其中三味。不是让学生产生依赖教师“讲析”的思想,而是要培养学生“读中揣摩语义”的能力。3.多读多写,诵读结合诵读是指向内心的,诵读者通过诵读,获得的是内心深处的、深度的、带着浓烈自我情感色彩的体验,是入心、入骨、入血脉的,而分析却是浮在听者的大脑皮层,不容易被消化,融入内心。诵读(尤其背诵)实际等于把所有文字全部“吃入”自己的心中,是毫无遗漏地“吞咽”,等于对文本无限、多元地全面掌握。所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体会;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地点,每读一遍,都得出一层新意。诵读诉诸感性,分析诉诸理性,让十几岁的孩子于冷静中积累语文,积淀语感,难乎易乎?不言自明。诵读多了,诵读就成了师生的习惯,不但成了上语文课的习惯,也成了师生的生活习惯。学生拿到一卷书、一篇文、一阕诗、一张报纸,甚至一个标语,都能或铿锵、或婉转地读将起来。自己出声诵读,才能摸到文字的体温、文字的血脉、文字的灵性。即使上自读课默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这表明,学生已经触摸着文字进入到了作者的心灵。诵读是语文教育根本之法、有效之法。只迷信分析,抛弃诵读,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憾事。琅琅书声,已别离中国语文课堂很多年了,应该回来了!参考文献:官璐.美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2006.(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外国语学校) -全文完-
本文档为【琅琅书声润语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杨树之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2-08-0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