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举报
开通vip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案:B解析:(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安春望卢纶①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B解析:(1)B(2)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解析】【分析】(1)B项,“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说法错误,应为归途遥远,不知何日能到,只能在梦中回去。故选B。(2)尾联“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该联表达的情感,可根据该联中重点词语“逢世难”“衰鬓”“客秦关”和注释中的“屡试不第”“终身不得重用”等词语作答。故答案为:⑴B;⑵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江红辛弃疾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注】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2)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答案:C解析:(1)C(2)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解析】【分析】(1)C项,“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错误。“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故选C。(2)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以景衬情,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是日常的一般生活。主人公不断地把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的深切感情。以事写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结合注释②③内容及“芳草”句分析,以典寓情,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故答案为:⑴C;⑵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渔翁①柳宗元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C.渔翁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C解析:(1)C(2)C(3)①《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C项,“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也是错误的,原诗没有体现这种感情变化,表现的依然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故选C。(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A项,“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B项,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C项,结合“持鱼扣舷卖”“焖炯”“绿瞳”“双脸丹”等分析,主要写渔翁的辛苦的生活及外貌描写,突出渔翁的艰辛。D项,“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江村月落正堪眠”,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突出人物的悠闲。故选C。(3)此题首先根据诗句“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分析,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写出诗人“自由闲适”的形象。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和诗句“岩上无心云相逐”分析,表达诗人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⑴C;⑵C;⑶①《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2)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心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心境。(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A解析:(1)A(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解析】【分析】(1)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故本题选A。(2)《公安县怀古》首联写“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由眼前之地开始怀古。营已不在,只有遗址。颔联,“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写出了眼前之景。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写出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即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羡慕。其次是讽今之隐情表达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咏怀古迹》“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前两句写“”诗人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与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写出了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整首诗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并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学生自行总结即可。故答案为:⑴A;⑵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②莳:种植。(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B.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C.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D.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D解析:(1)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自然。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故选D。(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故答案为:⑴D;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径保暹杉竹清合,闲行意有凭。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虫迹穿幽,苔痕接断棱。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悲秋诗文非常之多,可本诗却借秋径赞美了秋天的清静和活力。B.诗人对秋径深处和峰顶下的层层岩洞,足可隐居的遐想,加深了意境。C.本诗由小及大、由细到粗地描写了大自然可爱的生物,语言颇见匠心。D.诗中“静极忽归僧”,与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环境,用了相同的技巧。(2)诗的首联写“闲行意有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C解析:(1)C(2)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解析】【分析】(1)C项,“由小及大、由细到粗”说法错误,因为首联先写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然后颈联用工笔的手法,细写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因此,本诗的写法是“由大及小、由粗到细”;故选C。(2)“闲行意有凭”,从内容上,是说“我”乘闲来到这条小径,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从结构上,“行”字呼应了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从效果上讲,“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题干要求回答作用,可以把内容部分省略。故答案为:⑴C;⑵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译文】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人归来。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宿楚国寺①有怀赵嘏②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起雁似惊南浦棹,云欲护北楼霜。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注释】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②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升赵为糊口远去岭表散幕府前。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B.“寂寞”一词既写出了衰败的荷花的香气无人赏识,也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C.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D.南浦的棹声惊起了大雁,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2)这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B解析:(1)B(2)①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②照零无依的伤感。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自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③对自己前途的迷茫。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④对故乡的思念。作者用大雁、江边松菊等意象,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惦念。【解析】【分析】(1)B.结合注释“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升赵为糊口远去岭表散幕府前”可知,诗人要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而不是写“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故选B。(2)诗歌标题为“宿楚国寺有怀”,表明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抒怀诗,羁旅抒怀诗一般是感伤的,表达的情感是思乡怀人、对前路渺茫的感伤等。首联中,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等意象,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即将远去岭表,对自己前途感到迷惘的茫然和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的落寞。颔联“红叶”独自飘零、旋转无依,从树上凋落,表明了诗人四处漂泊的伤感。颈联尾联中“大雁”“云”“南浦”“北楼”“松菊”等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⑴B;⑵①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②照零无依的伤感。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自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③对自己前途的迷茫。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④对故乡的思念。作者用大雁、江边松菊等意象,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惦念。【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①叶梦得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③。【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D.结尾“回首望云中”,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2)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B解析:(1)B(2)这句评论是说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的风格。本词中“碧天”“高城”“关河”“叠鼓”“飞骑”“雕弓”等意象创设了寥廓的意境,以及军中热烈而雄健的氛围。诗人当时已经年迈且正在生病,但仍深夜登上城楼远眺残破的河山,回想起“平生豪气”,仍为虎士的矫健身手赞叹,充满了深沉的忧国之思和豪迈的报国之情。下片虽有因年老不能为国征战而惭愧之情,但“回首望云中”,诗人仍牵挂前线,有老骥伏枥之志。无自怜哀叹,尽壮士悲慨,是“不作柔语殢人”。【解析】【分析】(1)B项,“‘起瞰’三句,……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误,从词中来看,“起瞰”三句的意思是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面对冷落的关河、破碎的山河,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与君同醉,并非是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选B。(2)首先理解“不作柔语殢人”的意思,“不作柔语”即语言豪迈,不是婉约派的风格;“不作柔语”说明词中所选的意象应是大气寥廓之景,如“高城”“关河”“碧天”“叠鼓”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是高远寥廓的;再看词中所写的画面,骑马射箭,军中竞赛,展现的是军中热烈雄健的气息;接着看词中的形象和情感,词人此时年迈体衰,为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而志气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由此可见,本词确实是笔力雄健,沉郁苍健,具有豪放的风格,没有婉约之态。故答案为:⑴B;⑵这句评论是说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的风格。本词中“碧天”“高城”“关河”“叠鼓”“飞骑”“雕弓”等意象创设了寥廓的意境,以及军中热烈而雄健的氛围。诗人当时已经年迈且正在生病,但仍深夜登上城楼远眺残破的河山,回想起“平生豪气”,仍为虎士的矫健身手赞叹,充满了深沉的忧国之思和豪迈的报国之情。下片虽有因年老不能为国征战而惭愧之情,但“回首望云中”,诗人仍牵挂前线,有老骥伏枥之志。无自怜哀叹,尽壮士悲慨,是“不作柔语殢人”。【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结合诗句、背景等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比较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要理解该字的本意,进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再结合全诗体会诗句的内涵。特别注意结合诗歌背景,抓住体现诗句主旨情感的句子进行准确解读。本题采用选择题形式,注意比对选项。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B.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C.“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答案:D解析:(1)D(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故选D。(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故答案为:⑴D;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释】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见:忽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对韦偃画马作整体评价“画无敌”,并表达了喜爱之情。B.颔联写韦偃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C.颈联正面展现绘画的内容,两匹马情态不同,但引起诗人对骏马的想象。D.全诗借韦偃所画骏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情感。(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试从思想情感角度作具体分析。答案:B解析:(1)B(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解析】【分析】(1)B项,“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错误。“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这里的“扫”字和“出”字,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表现了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故选B。(2)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思想情感角度考虑。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结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作者面对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这两句寄寓了作者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故答案为:⑴B;⑵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注释】漫:空,徒劳。(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案:A解析:(1)A(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容易作答。故答案为:⑴A;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③旋斫:现砍。(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B.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C.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D.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答案:C解析:(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注释】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B.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答案:D解析:(1)D(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故答案为:⑴D;⑵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是高考的考点。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的途径有四条: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注意"物"的象征作用。15.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B.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C.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D.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答案:B解析:(1)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③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故选B。(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故答案为:⑴B;⑵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③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朱
本文档为【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丁文惠
热爱运动,跆拳道。
格式:pdf
大小:4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0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21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