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张彦虎(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制约。在近代由于我国和西方在耕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我国和西方在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不同。[关键词]技术进步;耕地资源;市场发育一般来说,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好的农副产...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张彦虎(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制约。在近代由于我国和西方在耕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我国和西方在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不同。[关键词]技术进步;耕地资源;市场发育一般来说,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好的农副产品服务。从而为增进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和营养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会进步才有可能真正发生。但是,无论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还是创新,都要受到其所在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近现代由于户均耕地资源禀赋相对不足和市场发育不充分,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缓慢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与近代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户均耕地资源的严重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下面我们就以近代西方国家的典型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英国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近代西方国家耕地资源、市场发育状况及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关系———以英国为例作为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举世瞩目的。与我国相比,英国在耕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方面显然占有较大的优势。英国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多雨。境内河流众多,是理想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场所。早在14、15世纪,英国农户平均占有耕地资源规模就在15—30英亩之间(约合90—180市亩)[1]。以后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资源面积不断扩大,到了16、17世纪,一般农户占有30英亩以上的耕地是很普遍和平常的情况。17世纪时,拥有40英亩以上耕地的农户已经占了更大的比例。[2]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的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之间和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占78.2%,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占13%,而50英亩以下的小农场仅占8.6%。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英国的户均耕地资源占有量总体上在不断增加,直至达到较高的规模经营水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农民被迫出卖土地的窘迫景象,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很大部分的耕地一度被改为牧场。但它客观上最终造就了英国大农场经营的模式。而只有在这种户均占有耕地资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业才有可能为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各种剩余农副产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才能真正不断得到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投资规模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才会持续得到加强。在市场发育方面,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英国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早在13世纪中叶,英国就通过海峡对岸的尼德兰港口城市布鲁日等地向欧洲大陆大量出口优质羊毛。13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养羊业更加大规模地发展起来。随着养羊业的蓬勃发展,英国农村商品经济也日益发展起来。其突出表现为在13世纪英国农村货币地租已占到三分之二以上[3]。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又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把贸易范围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地。17、18世纪,据部分学者估算,此时英国一般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已达每年17.9吨小麦。这就为农户向市场出售大量农产品和购进商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英国在17、18世纪甚至被称为“欧洲的粮仓”。[4]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直接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已不再是仅仅主要满足农民家庭自身生存的需要,而是追求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更多的货币财富。同时,英国的土地市场发育也日趋成熟,18、19世纪英格兰土地流转率已达0.4906%,各类职业者、资本家、新贵族等成为土地的买方,而欠债的土地家族、继承土地的旁系亲属、小土地所有者则成为土地的主要出买方[5]。土地市场的发育状况已具有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正如侯建新教授所说,在英国,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农户尤其是小农由于经营不善或获得了更适宜的谋生之路等原因,将土地出租或卖给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有较强经营能力的农民,而后者一心想通过扩大土地经营面积获得利润。栙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市场发育以羊毛等商品贸易为先导,以土地市场发育为标志,凭借自身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拉动了本国经济尤其是农牧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农牧业经济的振兴又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此外,通过圈地运动,英国扩大了农业资源利用率。通过圈地,不仅使原有的耕地、林地、牧地等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使大量的荒地、不毛之地甚至沼泽地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据统计,仅1688—1795年之间,英国的耕地资源面积就增加了400万英亩以上[6]。而且,通过大规模圈地养羊,极大地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养羊业比种植业劳动力使用量节省80%以上),所以当后来牧场转向种植业生产的时候,对农业机械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极其迫切。而劳均充足的耕地资源无疑也满足了技术进步和机械使用的要求。另外,圈地运动还摧毁了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小农经济彻底地赶出了历史舞台。因此,其结果是到18世纪以后,英国农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获得长足进步。“几乎所有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在已圈占的或正在圈占的土地上取得的,土地圈占是资本主义方式的土地改革”[7]。耕地在被圈占扩大经营规模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据估计,在1750—1800年之间农业单产提高了1/3。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了50%。[8](见表1)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另外,对传统农具进行了有效改进,长柄镰刀代替了短把镰刀,播种机代替了之前的人工撒播,以及使用马力锄、马拉条播机等。同时,马匹耕种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17世纪时使用牛耕每天可耕地0.4公顷(约1英亩),采用马拉耕地每天可达0.5~0.6公顷。在临近18世纪末,犁本身的改进使一副马拉犁日均耕地量又上升到0.8公顷。[9]所有这些农业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即形成了所谓的农业革命。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此英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农业文明。二、近代我国的耕地资源禀赋状况1.近代我国耕地资源禀赋总量状况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并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这种技术体系通过投入大量的劳力,精耕细作,合理施用有机肥等,从而达到耕地单位面积的最大产出及保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说,这是一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必然技术体系选择。而这种技术体系由于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又在另一方面诱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而人口的持续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耕地资源来承载。从而推动对耕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无限需求。近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尖锐和边疆开发的兴起,在这种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我国耕地资源获得了较大规模的增加。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近代耕地资源面积增加很快。1949年耕地资源面积比1851年几乎增加了1倍,这主要得益于大量荒地的开垦。耕地资源面积的扩大,部分地缓解了近代我国人口不断增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耕地资源的大面积增加,则主要归功于近代我国对东北和西北的农业经营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多雨,是发展农业的优良场所。但是,清政府出于狭隘的民族利益考虑,长时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导致东北地区在近代以前长时期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大片肥沃的黑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利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日、俄等侵略者的需要出发,不得不逐渐放松对东北的“封禁”政策。进入20世纪,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清政府都已批准陆续开放。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不断涌现向东北移民和开发的热潮。据统计,1873年,辽宁和吉林的耕地仅0.24亿亩,而到193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耕地已达2.06亿亩[10],57年间东北耕地尽增加了1.82亿亩。从1851年到1936年,东北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由1.7%上升到16.8%。[11]。随着耕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迅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924年,东北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的总产为1200余万吨,1930年增至1500余万吨。东北不仅向全国更向世界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是世界性的大豆生产基地,世界市场上的大豆80%来自我国东北。[12]此外,据慈鸿飞先生的研究,近代我国对西部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六分之一或更多,这对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起了重要作用。总之,从1851年到1949年,东北、西北、西南三区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提高了21%[13]。它们是我国耕地大面积增加的主要地区。耕地资源的增加,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这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证。2.近代我国户、人均耕地资源禀赋状况虽然在近代我国通过向东北、西北大量开发荒地,大大增加了耕地资源总量。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状况。相反由于自清代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反而使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量甚至不断趋于下降。据统计,自清代起,我国就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晚清,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四亿多人。“中国生齿,自道光时已四万万,今经数十年休养生息,不止此数”[14]。人口的持续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压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农业将不得不生产和提供越来越多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服务,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从而使我国能够创造出在传统农业技术水平下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惊人纪录。但这种技术体系以劳动力的巨量投入为主要特征,因此其劳动恒产率非常低下。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见,近代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非常短缺。例如,在我国近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资源面积仅为3亩左右,平均每农户占有耕地资源面积也仅在20亩上下。而在西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伊士特估计,人类每人需有二英亩半(约合十五亩)耕地,方足以维持相当之生活”[15]。可见,无论在近代或者当前,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量与西方相比都是极为缺乏的。而之所以能以如此有限的人均耕地资源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创造出让西方难以置信的农业发展成就,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传统。而这种技术传统又反过来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人口的增长成为很自然的结果。总之,人均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既是促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又是影响制约我国近代乃至当前农业技术选择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社会进步进程的重要成因。三、近代我国耕地资源禀赋与市场发育特征对农业技术近代化的影响由于近代我国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和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以至于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远远领先于工业革命时的欧洲。特别是在土地生产率方面,其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令世界瞩目。但是,由于近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无法得到积累,反而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了传统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中国在较高的传统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发展工业所需的农业剩余积累。由此,中国的社会发展陷入了“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16]可见,耕地资源禀赋不足特别是人均资源的稀缺对传统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但限定了传统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由于人均耕地经营规模狭小,劳动力严重过剩。导致近代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难以得到提高,畜力和机械的使用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甚至在清代出现了以人耕代替牛耕的倒退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另外,虽然在近代,西方的先进农业技术及机械设备不断被我国的有识之士引进到国内。但是,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禀赋状况与西方国家差别很大,那些大型的农具和机械设备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相反,还因此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和损失。例如,1917年江苏阜宁华盛盐垦公司,用拖拉机犁地,因耕层太深,超过了以往的根作层,将地下碱土翻了上来,结果导致颗粒无收。因此,当时就有人指出,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常常是“罕及百亩,一用新机,必致亏损。”[17]这种看法当然有所偏颇,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的误解和片面否定。但对中西方不同农业经营规模及西方农机的适用条件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见,近代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不足,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的严重匮乏,给我国农业技术向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和障碍。它不仅是我国近代直至现代的基本国情,也是造成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历史原因。而与之相应的是,在这种户均耕地资源极度匮乏基础上形成的牢固的自然经济体系。它由于缺乏大量剩余产品出售而无法真正与市场建立联系,同时也因此没有购买力从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其结果是我国的农民家庭自己生产绝大多数自己所需的物品。虽然在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输入,我国的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它的影响仍然十分微弱。而对于先进农业技术以及农具机械的需求购买,则更是无从谈起。一方面,农民缺乏相应的购买力,因为他们经营的小块土地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之基本生存,而缺乏剩余资金去购置更新农业技术设备;另一方面,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农具机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为导向,这不符合近现代我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基本国情。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民仍然保持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来获得较高的产出。这符合他们劳动力过剩和劳动时间充分的实际。而此时如果采用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不但增加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而且其单位面积产出相比之下也没有足够的优势和说服力。另外,在土地市场发育方面,虽然我国很早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并发生土地的交易流转。甚至在历史上不少时期土地的流转还相当普遍和迅速。“千年田八百主”就是这种状况的形象描述。到了近代,伴随着我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农业、农村的商品化程度逐渐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但就土地市场的发育来说,这种影响变化仍然非常微弱。例如以近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其土地市场流转率为0.424%,具有相当规模[18]。但需要指出的是,长三角的土地交易流转主要是建立在小农迫于生计而无奈做出的选择之上。例如受高利贷、灾荒、疾病、婚丧嫁娶等被迫出卖土地。因此,它缺乏现代市场自由往来的基本前提,也不可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技术及社会发展的最终效果。四、结论综上所述,总之,由于近代我国和西方在耕地资源禀赋以及市场发育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在近代农业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不同。西方世界由此赶超我国一跃而前,而我国则发展渐缓而逐步落后。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土地所有制,依照它的性质,就排斥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态,资本的社会集中,大规模的畜牧,科学的不断进步的应用[19]。”可是,作为一个有着一两千年小农经济传统及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古老国度,短期内试图改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耕地资源禀赋不足以及缺乏购买力是何其艰难。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只要相应条件具备和措施得当,我国农业的技术进步及近现代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注释:栙本文参见郭爱民.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65页;其原文引自侯健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参考文献:[1]姜首明.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M].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1(1).60.[2]王勇.从早期的圈地运动看英国的资本主义农业革命[J].历史教学,2000,(7:24).[3]科斯敏斯基.十三世纪英国农业史研究[M].牛津1956年英文版.194.[4]王勇.从早期的圈地运动看英国的资本主义农业革命[M].历史教学,2000.7:24.[5]郭爱民.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M].中国农史,2007.(4:64).[6]邹德秀.世界农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4.[7]Ashton:《TheEconomicHistoryofEng-land》,London1955,p.34.[8]M.K.Bennett,《BritainWheatYieldforSevenCenturies》,In:《EconomicHistoryReview》,3V,1935,p.27[9]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卷3),商务印书馆,1989.372~373.[10](美)德·希·帕金斯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98—1968)[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316页[11]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0..3435.[12]衣保中.20世纪东北区域土地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01.[13]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2000[A].35.[1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A].石峻.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5]转引自陈长蘅.中国近百八十年来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剂方法[J].东方杂志,第24(18).[16]Elvin,M.(1973),《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7]周昕.近百年中国农具的变迁[C].20世纪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7、308页[18]郭爱民.转型时期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J].中国农史,2007(4):67.[19]马克思.资本论[M].(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作者简介]张彦虎(1981—),男,汉族,新疆奇台县人,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 -全文完-
本文档为【试论耕地资源禀赋不足对我国近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9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