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湿温治疗体会

湿温治疗体会

举报
开通vip

湿温治疗体会------------------------------------------作者xxxx------------------------------------------日期xxxx湿温治疗体会【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湿温治疗体会祛湿法是以调中和胃、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之品,以祛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它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三焦水道、化湿世浊等作用。(1)调中和胃,宣气化湿治湿温初起,或适伏中焦,以致湿蕴生热,郁通脾胃,证见身热法后为甚,汗出不...

湿温治疗体会
------------------------------------------作者xxxx------------------------------------------日期xxxx湿温治疗体会【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湿温治疗体会祛湿法是以调中和胃、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之品,以祛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它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三焦水道、化湿世浊等作用。(1)调中和胃,宣气化湿治湿温初起,或适伏中焦,以致湿蕴生热,郁通脾胃,证见身热法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溲短少或发热,口渴不欲多次,腹胀不适,泛恶欲吐,舌苔内腻,脉象滑数或弦滑等。代表方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王氏连朴饮,结合三叶(淡竹叶、青蒿叶、佩兰叶)、三花(朴花、蔻花、葛花),再加甘露消毒丹等,随证选方,辨证下药。(2)调中和胃,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伏于中焦,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脘腹胀,泛恶欲吐。或蕴热阻于下焦,小便短小甚至不通,头胀,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代表方:茵陈五苓散、温胆汤加茵陈、滑石、猪苓、泽泻、木通、车前等加减化裁;兼湿热身痛关节硬者加三妙散;若兼痿证,用加味二妙散加木瓜,秦艽等。湿热败精,尿中带有白色精液排出,腹部发热,或茎中疼痛,以清热利湿法,用珍珠丸方;若湿热遗精用封髓丹加茯苓、泽泻、车前、麦冬。湿热淋症,用五淋散,或八下散。湿热黄疸,用茵陈双白汤。湿热痢疾,用香连丸合白头翁汤。治湿温还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两种不同证候。湿重于热,证见头痛身重,胸闷,脉濡数,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治之;热重于湿,症见身热而重,倦怠,口渴,脉滑数,用苍术白虎汤主之。2.治湿温宜禁“火”、“汗”和“甘酸腻润”湿温症是复杂的,在临证中必须抓住其性质,灵活利用“和中、化湿、清热”的治法,以达到预期的疗效,才不致使病人“误于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提出治湿温宜禁“火攻”、“大汗峻剂”和“甘酸腻润”是很必要的。(1)治湿忌大热火攻若误用火攻,必使组织受灼,湿无出路而内窘深逼,变症百出。倘若投大热克伐,迫使湿从热化,湿为热腻,肌肉组织内败,必祸患无穷,故治疗湿温病宜禁大热火攻之法。?(2)治湿宜忌大汗峻剂湿症病人,体内阳气不足,所以湿邪在表,表阳必虚,当与微汗使湿淫疏散,不致伤损表阳。若湿淫于内,中阳必不足,宜和中运化,以扶正祛邪,才不伤其中阳,这样可达到祛邪的目的。若峻剂大下,定败损中阳,虚伤胃气;大汗发表,必克伐表阳,竭乏卫气,如是则阳气弥衰,湿邪弥甚,湿邪愈久,湿热愈深,祸不旋踵。因此,治疗湿病当严禁大汗峻剂。(3)治湿忌甘酸腻润治湿温一证不可用甘味温中之品,须用淡渗调中、苦味以燥之药物。《医林篡要》云:“湿乘于脾,脾不足则湿邪乘,然他脏皆以味补正,而脾独泻之以苦者,土性和缓,缓则生于湿,故宜苦味以燥之,不欲更使甘缓也。”所以治湿温投以甘味湿补药物,不但不能达到祛邪目的,反而有滞邪助湿之弊,故当禁之。酸味药物多有收敛的作用,其性多酸寒收引,必滞腻湿邪,又酸为肝味,能克伐脾土,土虚则湿甚,所以治湿温病,酸收之品不可妄投。湿温一证,宜疏通开导为要,腻润之品皆能滞塞肌肤,助长湿邪,如用则正气日损,病不回旋。因此,腻润之品应当禁用。3.典型病例?(1)湿温湿重于热案郭某,女,23岁。湿温旬日,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心黄,近根厚腻,脉弦细而濡。此由无形之邪,有形之湿,相持不化,邪虽欲泄,而是湿郁结,则表气不能外通,所以疏之汗之。而汗仍不能畅,热与湿交蒸胸中清旷之地,遂如云雾之乡,神机转至弥漫,深恐湿蒸为痰,或化燥入营也。治宜和中调胃、芳香利湿,方宗朴夏苓汤加减,处方:藿香叶5克,白蔻仁3克,川厚朴5克,煮半夏6克,茯苓9克,干荷叶9克,飞滑石15克,佩兰叶4克,甘草梢4克。上方服3剂后,头痛身重,恶寒等症已解,惟胸闷,午后身热,小便黄而少,舌苔黄腻,脉象弦滑,再以温胆汤加茵陈、滑石、车前草2剂而愈。按:治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调中和胃、芳香利湿,徐徐治疗。因湿温病变中心在脾胃,故调中和胃。湿得热而愈深,热得湿而愈盛,湿温一证缠绵难愈。治湿温治脾胃,安中焦,利湿热最为关键。固上焦湿温不解,即可传至中焦,出现脾胃病变,以至病邪愈盛,正气愈虚,故治上焦,先安中焦,脾胃健,湿热利,而病愈快速。(2)湿温弥漫中下二焦案郑某,女,29岁,福州六建公司工人,1986年6月23日初诊。湿温八天,壮热有汗不解,口干欲饮,烦躁不寐,胸痞泛恶,不能纳谷,头晕头痛,胃脘胀痛,四肢无力,伴关节及脚肿痛,时而畏风怕水,小便赤热短少,舌苔厚腻微黄,脉沉滑。此湿温已弥漫中、上二焦,治宜和胃调中,清热利湿。方宗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处方:带皮茯苓24克,大腹皮10克,苍、白术各9克,盐陈皮5克,油麻蒿12克(包),苏子、梗(各半)9克,川黄柏9克,冬瓜皮36克,赤小豆15克,车前草3株,4剂。二诊(同年6月30日):药后头痛、胃胀、胸闷已减,但还有头胀痛、嗜睡、身肿,大便秘结1~2天一解,小便赤,咽红,苔黄,脉细弦。再宗前法加减,处方:晚蚕沙9克,云苓9克,藿香叶4克,土葛根9克,香连翘9克,川黄柏9克,淡竹叶9克,泔苍术5克,六一散(包)18克,大腹皮9克,香薷草5克,3剂。药后,肿消便通尿利,诸症皆愈。按:湿热病后,胃气未醒,余邪未尽,而见脘胀不适症等,若脾胃虚弱之人,其脾虚运化失职,外邪未解,内湿复生,必见纳谷不消、四肢无力、肢体浮肿;湿热蕴下焦,故见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等。治宜调胃和中、理气化湿,方选平胃散加五皮饮加减,因药证相符,故取效速捷。
本文档为【湿温治疗体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美丽的老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1-1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