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最新资料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最新资料

举报
开通vip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最新资料《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道德经已有诸多中文修订版,其中最通行的是汉文帝时期何尚公的版本及王弼在此基础上加以校注的版本。现多数《道德经》英译本以王弼版《道德经》为基础译成。杨鹏将王弼版与王弼以前各版进行比较,发现有12处核心差异,如第14章中先前版本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王弼版则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虽一字之差,意思截然相反[1]6。杨鹏先生此次出版的可以称为综合版《道德经》,基于当代中国学者(包括他自身)的研究著成:2014年杨鹏先生前往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学,初遇《道德经》英译本,此后阅读近五十...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最新资料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道德经已有诸多中文修订版,其中最通行的是汉文帝时期何尚公的版本及王弼在此基础上加以校注的版本。现多数《道德经》英译本以王弼版《道德经》为基础译成。杨鹏将王弼版与王弼以前各版进行比较,发现有12处核心差异,如第14章中先前版本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王弼版则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虽一字之差,意思截然相反[1]6。杨鹏先生此次出版的可以称为综合版《道德经》,基于当代中国学者(包括他自身)的研究著成:2014年杨鹏先生前往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学,初遇《道德经》英译本,此后阅读近五十种《道德经》英文译本,并细致研究18种更权威的译本,从中发现,近几十年来,尽管大陆不乏重要学者对《道德经》做出不懈探索研究,但研究范围尚未扩大至当代产生的诸多新《道德经》英文译本。由此杨鹏先生融合最新研究成果,推出《道德经》全新译本。下面以三个方面为着眼点,比较分析《道德经》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本及杨鹏译本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和哲理内涵。一、具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道”是《道德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化负载词之一,由其衍生出自然法则;道是使事物生生不息的力量。林语堂扎根于中国本土,对“道”字作如下阐释:“BeforetheHeavenandEarthexisted,therewassomethingnebulous:Silent,isolated,standingalone,changingnot,eternallyrevolvingwithoutfail,worthytobetheMotherofAllThings.Idonotknowitsname,andaddressitasTao.”(25章)道被译为Tao,先天地而生。S.Mitchell也认识到道为世界本原:“InthebeginningwastheTao.Allthingsissuefromit;allthingsreturntoit.”(52章)同时强调道与西方创世论的不同:“Allthingsarebornfromit,yetitdoesn’tcreatethem.”(34章)万物由道产生,却非道所创造,S.Mitchell对道及其内涵的翻译体现出译者由西方视角对东方文化的审视,对道家核心思想与西方“上帝说”差异的深刻认知。林语堂的Tao和S.Mitchell的theTao都大体还原了道的中文发音,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道这一文化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富有的东方神秘色彩,但“Tao”这一译法终究是东方哲学被西化后的洋产物。杨鹏指出,哲学上的道本是虚无的,“道”字本身没有绝对的含义;固化道字翻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文中“道”没有爆破音,英文“Tao”是爆破音,相较而言译为“Dao”发音上与中文契合度高,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文的原汁原味。“朴”是《道德经》中另一频繁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如“见素抱朴”,“素”原义是未染色的生丝;“朴”为未加工的原木,引申为“本性”。在寻找英语对应词时,三位学者译法也是有区别的。林译本中“素”、“朴”这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翻译为“embracethyoriginalnature”(19章).“thyoriginalnature”,很好地解释了“朴”的本质含义,意义传达上是准确的。S.Mitchell大抵出于“素”和“朴”的理解上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一定隔膜,译本中省略了该句的翻译,造成了该章节语义的不完整,是一种缺憾。杨鹏译本拎出该句,并译为“expresssimplicityandembracethenatural”(19章)[2]20。这里以“simplicity”喻指生丝天然、不粉饰的状态;“thenatural”是?樽匀恢?本真。“素”、“朴”的精准理解翻译,打破了西方读者接触中国哲学文化的障碍,传递了原词的文化意义。二、对老子施政理念的不同阐释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一视同仁,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命运而不加干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由发展。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林的译法最直接:“Natureisunkind:Ittreatsthecreationlikesacrificialstraw-dogs.TheSageisunkind:Hetreatsthepeoplelikesacrificialstraw-dogs.”(5章)事实上仅使用unkind一词易引起未接触过《道德经》原作的西方读者的误解,因为“不仁”字面上是表示unkind,具体语篇语境中指的是不因仁慈而有所偏爱。Mitchell译作“TheTaodoesn’ttakesides;itgivesbirthtobothgoodandevil.TheMasterdoesn’ttakesides;shewelcomesbothsaintsandsinners.”(5章),两个“doesn’ttakesides”点出unkind的实际含义。杨译译作“Theskyandtheearthshownopartialitytowardkindness:theytreatallthingsequallyassacrificedstrawdogs.Thesageshowsnopartialitytowardkindness,andtreatallpeopleequallyassacrificedstrawdogs.”“shownopartialitytowardkindness”“treatallthingsequally”(5章)[2]5。具体指出并重述了老子此章传递的思想,展现了老子“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背后的延伸义: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Shownopartiality”“treatequally”,正是说社会秩序的统治者就应有这样的态度:不偏不倚,看似冷漠的不加干预。杨鹏版译本《道德经》,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注入了更深入的阐释。老子在第十八章提出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内容可从两方面诠释:一是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这是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描述。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林和Mitchell分别译作:OnthedeclineofthegreatTao,Thedoctrineof“humanity”and“justice”arose.Whenknowledgeandclevernessappeared,Greathypocrisyfollowedinitswake.Whenthesixrelationshipsnolongerlivedatpeace,Therewas(praiseof)“kindparents”and“filialsons”.Whenacountryfellintochaosandmisrule,Therewas(praiseof)loyalministers.(18章)WhenthegreatTaoisforgotten,goodnessandpietyappear.Whenthebody’sintelligencedeclines,clevernessandknowledgestepforth.Whenthereisnopeaceinthefamily,filialpietybegins.Whenthecountryfallsintochaos,patriotismisborn.(18章)即大道被废弃,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智巧、技能发展进步,虚伪和权谋也从中滋生;家庭出现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翻译上侧重于原文中直接体现的内容。而杨译本中“HavingabandonedthewayofthegreatDao,topreachtheruleofbenevolenceandloyalty.Whentheybegineverywherethereisgreathypocrisyadvocatewisdom.Whenthereis,theybegintonoharmonyinthefamilyandamongrelatives,theybegintocallforpaternalloveandfilialdevotion.Whenthestatefallsintoconfusionanddisorder,theybegintoemphasizetheloyaltyofofficials.”(18章)[2]19,四次出现theybeginto,传达出社会对德行的呼唤,同时折射出杨倾向于对此章的第二种理解方式,即对老子更深层辩证法思想的剖析。三、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解读第八章“上善若水”四字,林、S.Mitchell和杨分别给出了精彩的诠释。林译本,“Thebestofmenislikewater.”(8章);S.Mitchell,“Thesupremegoodislikewater.”(8章);杨,“Thegreatestgoodislikewater.”(8章)[2]8。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林译文出现了”men”一词,相较之下,S.Mitchell、杨鹏则以一个词”good”表达“上善”的“善”;林的“上善”没有跳脱出人的范畴,而后两者认识中的上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中任何事物或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善性、德性,这一点认识上更接近老子本身推崇自然的思想。四、结语正如翻译家王佐良指出,“没有比翻译更能体现出文化的联系和交流的了”。正确翻译尤其是《道德经》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经典,最大限度地展现《道德经》原本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极为重要,同时对文学翻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道德经》本身哲学体系的抽象和各译作者所处时代的差异使道德经译著本身具备了开放的翻译体系。杨鹏先生此次的全新译著就像是清流流过道德经哲学研究之海,通读杨鹏DaoDeJing的过程也是跨上更透彻地理解老子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新台阶的过程。《道德经》虽是古籍,但直到今天东西方学者依旧为它不断注入新的理解。杨鹏先生作为当代最懂得道学的中国学者之一,此次综合版《道德经》的问世,也使《道德经》再次焕发了生机。虽然因为《道德经》原文本的开放性,不同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版本《道德经》内容上的差异(上文试着举出的只是一部分),但是正如“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一样,真理其实是一致的,尽管西方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东方,东方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于西方,但真理始终是那一个。《道德经》这部哲学经典虽然不断被译者赋予新的表述,《道德经》本身也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不论版本怎样衍生,道家思想的精髓始终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
本文档为【《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最新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9166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01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