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

举报
开通vip

高中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稿PAGEPAGEPAGE59高中物理说课稿TOC\o"1-3"\h\z\uHYPERLINK\l"_Toc8"《必修一》PAGEREF_Toc8\h1HYPERLINK\l"_Toc9"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PAGEREF_Toc9\h1HYPERLINK\l"_Toc0"自由落体运动PAGEREF_Toc0\h1HYPERLINK\l"_Toc1"第三章相互作用PAGEREF_Toc1\h4HYPERLINK\...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稿PAGEPAGEPAGE59高中物理说课稿TOC\o"1-3"\h\z\uHYPERLINK\l"_Toc8"《必修一》PAGEREF_Toc8\h1HYPERLINK\l"_Toc9"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PAGEREF_Toc9\h1HYPERLINK\l"_Toc0"自由落体运动PAGEREF_Toc0\h1HYPERLINK\l"_Toc1"第三章相互作用PAGEREF_Toc1\h4HYPERLINK\l"_Toc2"摩擦力PAGEREF_Toc2\h4HYPERLINK\l"_Toc3"第四章牛顿定律PAGEREF_Toc3\h16HYPERLINK\l"_Toc4"牛顿第一定律PAGEREF_Toc4\h16HYPERLINK\l"_Toc5"《必修二》PAGEREF_Toc5\h20HYPERLINK\l"_Toc6"第五章曲线运动PAGEREF_Toc6\h20HYPERLINK\l"_Toc7"曲线运动PAGEREF_Toc7\h20HYPERLINK\l"_Toc8"《抛体运动的规律》说课稿PAGEREF_Toc8\h22HYPERLINK\l"_Toc9"《平抛运动》说课稿PAGEREF_Toc9\h24HYPERLINK\l"_Toc0"《生活中的圆周运动》PAGEREF_Toc0\h31HYPERLINK\l"_Toc1"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PAGEREF_Toc1\h34HYPERLINK\l"_Toc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PAGEREF_Toc2\h34HYPERLINK\l"_Toc3"动能和动能定理PAGEREF_Toc3\h37HYPERLINK\l"_Toc4"动能定理说课稿(截图)PAGEREF_Toc4\h39HYPERLINK\l"_Toc5"机械能守恒定律PAGEREF_Toc5\h43HYPERLINK\l"_Toc6"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PAGEREF_Toc6\h45《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三、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索。教学实践证明:探索性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bo)。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四、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②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③  板书:ΔS=aT22、新课引入演示:分别让粉笔头、小铁片、白纸、羽毛从静止开始下落。要求学生观察它们运动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结论:……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展现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演示:相同重量的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演示:牛顿管实验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同时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习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这部份大约需要10分钟。)3、新课教学让学生动手演示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用多媒体展示,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问题:初速度是多少?结论:0问题:轨迹结论:直线问题:是匀速还是加速?结论:加速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再让学生猜想是什么运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桌上要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锤、低压交流电源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比如用逐差法也行。):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总结结论、交流实验结论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问题: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同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习)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5分钟)4、例题巩固:例题1:一个物体从20m高的桥上自由下落,求落到水面的时间和速度。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例题2:做一做“测反应时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动手操作。(12分钟)5、小结本节内容6、布置作业:书后【问题与练习】。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所以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根据以上情况,我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七、教学过程用手拿起一本书,问书为什么没有掉下来(边演示边讲解)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提供学生探究试验器材。探究结论:条件:弹力,不光滑,相对运动趋势。对运动趋势在实验中的感受加以提升到假设没有摩擦力的程度来理解,重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形象说明。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0<F≤Fmax依照上法,分析滑动摩擦力。条件:弹力,不光滑,相对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的探究。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A.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B.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C.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压力FN摩擦力Ff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62表1、3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①与面积无关;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对其他条件不变时,测出其由静止到运动一段时间内的摩擦力,作拉力―摩擦力的图象例题分析小结和思考: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如何判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3.完成问题与练习。补充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知识。步骤知识引线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目标达成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视频展示:身边的摩擦现象 结合视频及预习回顾初中学习的摩擦力概念?观看视频: 1.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2.了解生活中的摩擦,产生深入探究兴趣 回忆摩擦力概念并回答。1.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概念理解摩擦力概念投影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概念,分别用动画和实验演示说明“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及判断方法。观看动画及演示,思考并交流指导帮助学生把握要点,突破理解难点[探究一]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探究重点:一、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明确本节探究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抽书活动:两摞完全相同的书:1、分别在两摞书的上部与底部夹上两本相同的书,让一学生左右两手同时抽出两本书感受哪边比较容易抽出,并猜想可能的原因;2、再在两摞书的同一层(其中一摞中夹放了两张砂纸)夹上相同的书让学生抽出,感觉用力仍不同,猜想可能的原因,分析不出,教师让其拿开上面的书,发现砂纸。1、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抽书活动,一个用手掌在树上分别施加不同大小的压力,另一个同学将书抽出,体验有何不同感觉? 2、思考、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并讨论交流。 3、各小组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表述猜想。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从启示性演示实验中总结简单结论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积极表达。 2.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3.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习惯和发现物理规律的敏感性以及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分析推理能力。 讨论交流摩擦力探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合理性,并分析回答选取理由。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逻辑辨别的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过程1.引导学生制订探究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难,提供相关服务。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A.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B.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C.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压力FN摩擦力Ff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1.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制定出正确的探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制定记录表。 2.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处理。 3.分析猜想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4.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1.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2.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探究中发现科学规律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合作的精神,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实验结果分析,总结规律,完成评价1.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①选中一组压力、摩擦力的数据,点击“图表向导”“xy散点图”完成后点击“添加趋势线”得到f-N的关系图线──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②这说明了什么?③分析两组数据,得到的直线斜率不同,为什么不同?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接触面 次数木块与木板接触木块与毛巾接触木块与玻璃接触 测量次数砝码数压力摩擦力f1压力摩擦力f2压力摩擦力f3 10000000 2        3        4        5        6         2.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和探究结果的评价。 3.引导学生理解斜率意义(动摩擦因数);师生共同得出f=μN。 4.展示不同材料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1.观察数据处理分析过程和结果,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直线斜率反映的物理意义,并积极表达本小组得出的结论。 2.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对其中不完善的部分提出改进建议,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1.使学生了解对物理规律探究的科学流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 2.会根据数据的分析形成结论,培养总结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了解现代多媒体技术、软件工具等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4.通过适当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就感,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探究二] 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1.按上述步骤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自行采用列表或图像等方式分析静摩擦力的特点,再相互交流结果。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二力平衡知识认识到观察到的拉力大小可以反映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规律,经过思考推理,认识理解静摩擦力大小的特点,并积极回答问题 3.师生互动,共同得出: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 0<f≤fmax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4.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留给课外进行探究。培养使用现代应用软件进行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  培养推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反馈练习摩擦力应用1.重25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50N,动摩擦因数是0.5,物体的一端连一根轻质弹簧.求: (1)当弹簧拉力为F=80N时,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多大? (2)当弹簧拉力为F=160N时,物体受地面的摩擦力多大?深化理解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学科交叉 回扣知识,引导学生再对生活中摩擦不仅学会利用,而且知道怎么利用,为什么这样利用,使其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和谐辩证关系; 引导列举分析具体实例,如:泥鳅为什么身上那样滑不易被抓住分别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体现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课堂小结 产生条件 1.摩擦力概念:*注意理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N的含义:正压力 3.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定值,范围为作业及反思 1、书面作业:教材P54(2)、P55(4)。 2、在课后继续相关探索;扩展相关知识。课外研究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自行车上的摩擦力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感悟颇多,总结几点如下: 1、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在初中学习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概念让学生说,问题让学生提,方案让学生选,实验让学生做等,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注重学生物理多种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 如设计的“抽书演示体验”活动,从感官、触觉、身心、思维等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对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实验简单易懂但又能凸现实质问题;猜想、探究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归纳、方法总结等能力。 ③突出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究, 本节课重点及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过程体验与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对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一环节,在课堂上当堂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切实看到摩擦力与正压力确实存在那样的正比关系。 ④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物理源自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要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①探究任务重,时间紧,使得本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探究,显得有些紧迫。 ②对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的还不够充裕,比如本来设计今年一月份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路面车辆打滑现象、神舟号宇宙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摩擦的实际问题等,由于时间原因都没有让学生去很好地体会联系。 因为摩擦力在高中阶段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力,比如摩擦力的应用,所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际问题中加以理解和巩固,所以设想建议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 【板书设计】第3节、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0~fm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力的合成》说课稿————长阳民高:张家富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长阳民高的张家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我将从7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在高中已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教法学法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过程知识生成线教师活动线学生活动线合力分力合力概念创设情境拉纤、提水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概念找出关键点:效果相同合力大小方向猜想提出问题提水:大人用的力与两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等效替代法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理解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排除算术加法思想提出问题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人的力是200N,两个小孩的力数值相加正好也等于200N吗?思考与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点拨设疑若有下列器材:一根橡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钉子等。怎样设计实验求出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力的方向怎样确定还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实验指导点拨教师巡视解惑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记录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观察所画的合力与分力图得到启示改变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实验看结论是否相同得出结论引导动画显示教师引导整理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附动画)交代所有的矢量均遵从这一定则学生归纳总结例题图解法共点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两种方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动笔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作图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公式法知识生成线教师活动线学生活动线力的合成合力的取值范围设疑播放动画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动画显示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学生观察多个共点力的合力设疑播放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图像演示思考讨论观看共点力概念设疑什么样的力士共点力?自学回答问题注意事项设疑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定则适用条件设疑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小结知识点滴提问补充学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相互交流作业题号题目所考察知识点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3两个共点力,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为5N,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7N,则合力大小可能是下列哪几个?1N2N3N5N7N12N13N板书一、合力、力的合成二、平行四边形定则1、探究过程2、适用于任何矢量的合成三、求合力的方法1、作图法2、公式法四、合力F的大小随分力夹角α变化的特点1、F的大小随两力的夹角α增大而减小;2、当夹角α变化时,合力的范围为|F1—F2|(F1+F2)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第四章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是涉及。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探究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前人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于运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及依据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四、学法及依据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新课教学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预测: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曲线运动一、教材分析曲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从本节内容安排来讲是安排在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力学的直线运动之后,又在平抛、圆周、天体等更复杂曲线运动之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后面研究学习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牛顿运动力学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还从未接触过,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一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接球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2)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体验学习物理的兴趣。(2)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四、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判断;(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2、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五、教学过程1、引入前面学习了很多直线运动知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真正直线运动的例子,会发现很难举出,反而生活中轨迹是曲线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即各种运动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2、推进新课让学生观察砂轮切割钢材产生的火花、转动的小雨伞甩出的水滴方向、做接球小游戏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速度的方向沿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欲望。3、拓展应用让学生考虑链球运动员什么时候让链球出手最好,探究玩具摩托车能做曲线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用图片、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展示轨迹是曲线的运动,让学生观察轨迹特点并得出曲线运动概念。4、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再次让学生看刚才动画让学生猜想某瞬时的速度方向。接着演示细线系小球转动,在不同位置释放小球分析运动方向(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得出结论。再用砂轮打磨刀具多媒体动画验证。5、曲线运动条件怎样才能让物体做曲线运动呢?接下来分析曲线运动条件。通过演示磁铁从侧面吸引直线运动的小铁球实验来说明曲线运动条件。6、小结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7、举例举课本天体运动实例分析,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热情。8、设计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9、布置作业加深学生的印象10、课外探究分析一下使水上摩托艇作曲线运动的力是些什么力这既是物理课堂的有益延伸,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形成。六、教学方法及学法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抛体运动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抛体运动的规律》。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对前两节知识的深入应用,加深了学生进一步对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为今后处理物体的平抛和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方法。特别是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运动提供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2.        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3.        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4、会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以及确定平抛运动任意时刻的速度。(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观察、自主实验、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2、 运用所学直线运动的知识理解平抛运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2、 有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有关抛体问题。三、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2、抛体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四、说教法与学法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在上节学习中分析了蜡块的运动,为这节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点本节我采用教师启发、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观看实验演示、交流学习成果等环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合理分析教材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引入新课(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概念。用时约3分钟)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展示四个生活实例,如:网球被击打后在空中的运动、铅球被扔出后在空中的运动、弹弓水平射出弹丸,弹丸在空中的运动;被运动员水平击出的排球在空中的运动。教师提出问题:1、请大致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2、它们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共同回答的方式。从而建立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平抛运动是抛体运动的一个特例。(初速度水平)环节二: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这一环节共两个知识点,既为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特殊到一般的物理思想,以平抛运动为例。通过分步骤逐步突破的方式。用时约15分钟)知识点一抛体的位置(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学生交流展示结果)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突破。步骤一:设置问题(教师问题的合理设置,隐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思路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以水平射出的小球为例,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投影展示)1、如何建立坐标系和坐标原点?大致画出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2、小球受什么力?3、分析小球在X,Y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如何变化4、利用运动学公式表示小球在不同方向的运动情况?步骤二:分组讨论,展示结果形成结论首先,给学生一分钟思考问题的时间,其次全班分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讨论过程)然后,学生展示结果。我采用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投影展台展示结果,并进行讲解。比较各组的展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结论。即:1、(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并得到水平竖直运动的规律,)X=vty=,,为下一步得到抛体的轨迹奠定了基础。2、曲线运动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点二:抛体的轨迹()这一过程为数学运算的过程,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相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鉴于学生未学习参数方程,这一环节主要采用教师总结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抛物线。并提出问题:1、 若初速度增大,轨迹形状将如何变化?课件演示:喷出的水作斜抛运动。2、 如果将物体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轨迹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环节只是理论分析,不做数学推导,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环节三、规律的应用抛体的速度(这一环节为规律的应用环节,是本节知识点的深化和升华。用时约5分钟)在学生学会分析曲线运动方法的基础上,求解抛体的速度应该是水到渠成。步骤一:教师设置问题如下:在笔记本上1、如何表示物体任意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偏转角2、作图区分任意时刻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学生思考一分钟,采用共同回答的方式形成正确结论。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步骤二,规律的升华课本第九页例2,为计算抛体速度的应用题,我采用同桌之间讨论思路,然后列式求解。学生展示成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步骤。环节四、演示实验规律的深入理解(用时约5分钟)(利用本节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利用平抛实验演示仪,让学生体会抛体运动与相应高度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规律。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两次实验)教师设置问题1、 两个小球那个先落地?2、 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重复实验,两球那个先落地?3、 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有什么决定?本环节推举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做实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总结,形成正确结论。1、等时性规律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由高度决定。环节五、知识迁移和应用(用时约10分钟)课后练习1、2、3。这三道题均为应用类题目,有一定的计算要求,难度逐步递增。第一题是平抛运动的简单计算,目的是熟悉公式和基本解题思路。第二题则要求从复杂的实际情景中建立平抛运动的模型。第三题是有一定探究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只用刻度尺测量平抛的初速度,让学生体会间接测量的思路和重要性。环节六、板书设计环节七、效果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符合学生知识迁移的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感到难点不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环节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有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展示结果,动手实验。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探讨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并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平抛运动》说课稿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 李孔韧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活动设计意图㈠ 情景创设 引入课题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情景创设教学法: 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㈡ 交流与讨论及猜想接着说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在观察小球做平抛运动时,发现小球在水平向前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有下落的运动,那么,这两个方向上运动只具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㈢ 实验与探究 Ⅰ探究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将小铁球P、Q分别放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时分别从轨
本文档为【高中物理说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天向上
性格开朗,教学过硬,多次评为学习标兵
格式:doc
大小:952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1-14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