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举报
开通vip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见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②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③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②吟啸:吹出曲调。③承响:应声。1....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见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②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③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②吟啸:吹出曲调。③承响:应声。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太傅神情方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B.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C.足以镇安朝野俭以养德D.公欣然曰其人舍然大喜....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4.(甲)文收入于《世说新语》“言语”篇,某位同学是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的: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兄子兄女咏雪的比喻很满意,特别是兄女“柳絮”精彩的比喻,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她才思敏捷的风度。而且文末特别交代谢道橸的身份,也暗含了对她才华的肯定。(乙)文收入于《世说新语》“雅量”篇,结合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一句,请给画线句中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并说明理由。A.即B.徐C.笑D.怒我选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B3.划船的老翁因为谢安的脸色气定神闲的缘故,仍旧继续向前划船。4.选B。理由:“徐”是慢的意思,表现出谢安在遇到风浪时处变不惊的名世风度,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进一步赞美了谢太傅为人的雅量。【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因此断为: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方:正;B.若:如,像/你;C.以:目的连词,来;D.然:……的样子;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以,因为;犹,仍旧。4.本题考查炼字。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要填写的词语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因此先理解文章刻画的谢安的形象。谢安的“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貌闲意说”与“孙王诸人色并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谢安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名士风度。“即”意为立即,“怒”为生气,都不符合语境,“笑”可以表现他的临危不乱,但是有嘲笑的意思,不能表现谢太傅为人的雅量。而“徐”是慢的意思,既表现了他的处变不惊,也写出他不一意孤行的雅量,紧扣“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的观点。故选B。【参考译文】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二)[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戴安道①既厉操②东山,而其兄③欲建式遏④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戴安道:人名,即戴逵。②厉操:磨炼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③其兄:指裁逯。④式遏: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①寒雪日内集..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未若柳絮因风起..④家弟不改其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词意隽永的特点,[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乙]文则没有。B.[甲]文先交代咏雪的背景,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层次分明;[乙]文则先叙事,然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C.[甲]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乙]文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志向。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4.[甲]文中太傅为什么“大笑乐”?5.[乙]文中“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表明了兄弟二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相比不如,不及我弟弟2.①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②你们兄弟二人的志趣事业,为什么那么不同(悬殊)呢?3.D4.因为侄女将大雪比作乘风起舞的柳絮,生动传神有艺术韵味,所以他高兴地“大笑”。5.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园,建功立业;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心修养。这两种人生态度都值得肯定。【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內集:把家里人聚集起来。②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③句意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④句意为: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家弟:舍弟,我弟弟。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骤:紧;欣然:高兴的样子。②志:志趣。业:事业。3.D.有误。[乙]文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根据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明确“公大笑乐”的原因是: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文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在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人生态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从“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可知,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从“戴安道既厉操东山”“家弟不改其乐”可知,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性修养。【参考译文】【乙】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磨炼情操,而他哥哥则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戴逯说:“你们兄弟俩的志趣事业,为什么如此悬殊啊?”戴逯回答说:“我如果处于贫困境地,就会经受不起忧苦;我的弟弟虽隐居贫困,却能不改其乐。”(三)【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注释】①郑谷:唐朝诗人。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③谒焉:拜见他。④矍然:惊讶的样子。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⑦士林: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人之中。1.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字与【乙】文“一字之师”中“之”字相同的一项是()A.王凝之妻B.其此之谓乎C.反击之力D.下车引之2.填空【甲】文中描述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场景。谢安与他的子侄们在家中“讲论文义”,正赶上“雪骤”,于是他欣然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侄们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另一个是谢道韫把“白雪纷纷”比作“”,她的杰出表现,被后世赞为“”(A.咏雪之才B.咏絮之才C.咏诗之才).【乙】文中齐己拜谒郑谷讨论诗文。郑谷只改一字,便使齐己的诗意境更加完美,成为齐己的“一字师”。古人强调,只要身边有可学之人,就应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3.【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文人在赏雪时题诗的故事,但诗中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你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答案】1.C2.第一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第二空:柳絮因风起;第三空:B;第四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解析】1.例句意:改正一个字的老师.之:助词,的.A:句意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王凝之”名字中的一个字;B:句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之:助词,无实意;C:句意为:水流反冲的力量.之:助词,的.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D:句意为:走下车拉他.之:代词,他.故选:C.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即可.第一空为理解句子;第二空考查比喻修辞;第三空应属文学常识;第四空是对乙文内容的理解.故各空填:第一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第二空:柳絮因风起;第三空:B;第四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白雪纷纷何所似?”知道【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由“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可知【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四)【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下列句中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C.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D.华捉【而】掷去之学【而】不思则罔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B.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C.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D.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4.请你说说元方与管宁有哪些相似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B3.①您和我的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过了中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②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4.明辨是非;善于交友。在交友方面,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解析】1.此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这道题难度不大,主要是积累。A.两句中的“舍”表示“离开”;“舍然”的“舍”,通“释”指释然;B.“相委而去”中“去”是“离开”;“意与日去”的“去”表示“消磨”;C.“顾”的意思为“回头看,看”;D.“华捉而掷去之”中“而”表承接,翻译成然后;“学而不思则罔”的“而”表转折,翻译成却。所以本题选择C。2.本题为断句题。断句最根本的就是根据意思来断,如果意思不是很明白,要去寻找主语,连词,关联词进行断句。从句中看出“宁””歆”可以作为主语出现,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选项C、D。“有……者”为一个断句标志。所以本题选择B。3.本题为文言文翻译题。理解句子的意思,课内与课外结合,能很好得考查到考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综合把握与运用。第一句,注意重点词语“君”和“家君”的谦敬之分,“至”和“则”的意思。第二句,注意重点词语“非”的翻译。4.本题是对文言文的深入考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两位主人公的相似品质,这是人物品质特点的分析,而且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写出对自己的启发。【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注】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A.去后乃至/闻庆至,恐B.待君久不至,已去/辄解印绶而去C.相委而去/爇而不能燃也D.下车引之/明日尽还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元方入门不顾。②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5.请简要说说通过【甲】【乙)两文,你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答案】1.①约定,②舍弃2.C3.①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②丰庆也始终没有把银烛这件事告诉别人。4.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5.【示例】【甲】文:做人要讲信用;【乙】文: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解析】1.①句意: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丢下我走了。委:舍弃。2.A项,至:动词,到达。B项,去:动词,离开。C项,而: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D项,之:代词,他。故选C。3.①顾:回头看。②终:始终。以:把。语:告诉。4.句意: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往后千万别再这样了。“不燃”的主语是“烛”,“易”省略主语“你”,两者主语不同,应在“易”前断开。“自今”是指从今往后,作状语,其后另有谓语“勿复尔”,故在“自今”前断开。故断句为: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5.【甲】文讲述了陈太丘的友人约定了时间,却没有按时到达的故事。友人这样做是“无信”的表现,这启示我们为人当守信。【乙】文讲述了贪财的官员向上级行贿被发现的事情,这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乙文参考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没有察觉。事情发生后不久侍者告诉他,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却不能燃烧。”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往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县令)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始终没有把银烛这件事告诉别人。(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②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④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郯(tán)县人。②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③托:请托,请求。④宁:难道。⑤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1.(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B.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C.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2)相委而去.(3)王欲舍所携人.(4)遂携拯如初.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后贼追至..B.太丘舍去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D.尊君在不何为不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5.从甲乙两文中,你学到了为人处事的什么道理?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一点。【答案】1.C2.(1)约定(2)舍弃(3)想(4)于是3.A4.(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5.示例一: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如友人的失信粗鲁的行为最终让自己难堪。示例二:做人要讲信用,有担当。如华歆考虑问题要周到,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言必行,行必果.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重信重义,救人能救到底。示例三: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例如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解析】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故选C。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期”是“约定”;“委”是古今异义词,“舍弃”的意思。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A.过中不至/后贼追至(至:到/到);B.太丘舍去/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距离);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时:当时/按照一定的时间);D.尊君在不/何为不可(不:同‘否’/表否定);故选A。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凭借)、定(评定)、优劣(品质好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乙】文通过叙写华歆和王朗的故事,写出了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据此,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从“人应该诚信”“重信重义”“做事要谨慎”“要有无畏精神”等方面来谈。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乙】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七)【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①俟:等待。②欤: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①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文中友人心理变化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人心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对守信的理解。【答案】1.①同“否”,②离开2.您与我的父亲约定在正午。到了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3.文中友人心理变化的两个字是:怒、惭。原因:小孩子都知道要讲诚信、讲礼貌,他自觉不如孩子。4.示例:①守信,是为人之道。②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答】1.①句意为:令尊在不在?不:同“否”。②句意为:与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去:离开。2.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3.细读【甲】文,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独自离开后,心里很愤怒,所以才会说出无礼的话;当听到元方对他的批评后,他心里觉得惭愧,认为自己还不如一个小孩子知礼守信,所以才会下车来拉元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4.【甲】【乙】两文的主旨都是“守信”。【甲】文从陈元方对不守信的友人的批评表现出了守信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乙】文从“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可以看出吴起的言而有信。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守信”简要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八)【甲】《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孔子世家赞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赞》)【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思而不学则殆()(2)择其善者而从之()..(3)不能去云()(4)没则已焉()..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3.翻译下面的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答案】1.疑惑,有害;(2)优点;(3)离开;(4)停止,消失2.D3.(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4.有着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为人大度宽厚。【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注重平时积累。(1)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殆”,疑惑;(2)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善”,优点。(3)舍不得离开。“去”,离开;(4)死后就终止了。“已”,停止,消失。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3.本题考查文言句意,抓住关键实词,不能改变原文的句意。(1)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看出孔子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待人大度宽厚仁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以看出孔子时刻反省自己,严于律己,待人忠诚,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孔子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孔子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看出孔子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九)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注: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曲肱而枕之().②威武不能屈().③军于城父().④士不可以不弘毅()..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答案】1.①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②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2.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4.D【解析】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选段中写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固穷”,这恰好能印证“贫贱不能移”和“士不可以不弘毅”,表现了孔子安于贫困,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4.(4)“安居”的古义是“安静”,今义是“安定的居住、生活”。“小人”古义“指社会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存心”古义“内心存有的念头”,今义“有意;故意”。故选D。[参考译文]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批评指责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脱身,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十)【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永公①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②十瓮③,每瓮皆数石④。人来觅书,并请题额⑤者如市。所居户限⑥为之穿穴⑦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⑧之,号为“退笔冢⑨”【注】①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时书法家。②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③瓮(wèng):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④石:古代重量单位,约一百二十斤。⑤额:匾额。⑥户限:门槛。⑦穿穴:踏破。⑧瘗(yì):埋。⑨冢(zhǒng):坟墓。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②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④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_____2.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画出两处)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4.请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5.请写出你阅读完【乙】文后的感悟。【答案】1.①通“悦”,愉快,②迷惑,疑惑,③以……为快乐,④仁德2.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3.①用不道德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②很多人来求(他的)书法作品,还有来请他题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一般。4.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5.人只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够有所作为。【解析】1.①本句意思:不是很愉快吗?说:通“悦”,愉快。②本句意思: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惑:迷惑。③本句意思: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④本句意思:仁德就在其中了。仁:仁德。2.本句意思: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所居户限为之穿穴”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人”作“谓为‘铁门限’”的主语,“人”前应断开。故断句为: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3.①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②书:书法作品。市:集市。4.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甲】文中的成语有: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等,写出其中两个即可。5.“后有秃笔头十瓮”,用智永所遗秃笔头数量之大,侧面表现他练字之勤。“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从上门求字的人之多,侧面表现他书法之好。【乙】问用“永公学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够有所作为。(十一)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B.久而乃和和:暖.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策之不以其道.B.不敢出一言以复.全石以.为底C.学而.不思则罔濯清涟而.不妖D.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A.(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B.(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C.(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D.(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4.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1.D2.C3.B4.A【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BC.正确。D.有误。乐,以……为乐。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A.不同。助词,的/代词,代指千里马。B.不同。连词,来/介词,用,把。C.相同。而,表示转折关系,却。D.不同。介词,对于/介词,比。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主人日再食”,意思为“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无鲜肥滋味之享”,承前省略主语“我”。整句话的意思为:.(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A.恰当。两者都是强调对学习喜好。B.不当。这句话重在强调自己对老师毕恭毕敬的态度。C.不当。这句话突出表现的是自己求学旅程的艰辛。D.不当。这句话强调的是自己一心扑在学习上,与“义”和“富贵”无关。故选:A。【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十二)【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夫君子之行。()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③每以家弊。()④至心尚之。()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患病以来,渐就衰损。B.虽不能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汝其慎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故时有物外之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答案】1.①操守,品德;②消失,逝去;③贫困;④尊崇,崇尚2.D(3)3.①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②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5.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2.此题考查文言词意辨析。D项“之”助词,“的”之的用法。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4.此题考查此题考查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1小学二年级阅读理解小学三年级阅读题训练阅读理解二年级一年级语文猴子捞月亮 和分析能力,掌握文意,学生需要对该段进理解,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5.此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全面理解文章主旨的内容上分析、归纳。【参考译文】【乙】告戒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从古到今圣贤的人,有谁能够幸免呢?子夏有话说:“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四友”那样的人,亲自接受言谈意旨,连四友这样的人都这么说,足见穷达与否、寿命长短都是不由人的。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东西游走。本性坚强学识笨拙,参加事物多不和。自己为自己考虑,一定遗留风俗灾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坏的棉絮自己拥有,为何要使儿子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的妻子,胸怀这样的苦心,自己心里很惭愧。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着郁郁葱葱,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鸣声,就有十分高兴。常言道:五六月中,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到,自己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人。意识浅见识少,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体智衰退,盛年之欢不可再来。患疾病以来,逐渐趋向衰弱,亲人故交不抛弃,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恐怕寿命将要到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驱使做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啊?挂念在心里,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于失败(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同父辈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汉朝末的名士,身份为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身。济北的氾稚春,晋国时的操行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那样,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十三)【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①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②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③,守④之以恭⑤者,荣⑥;土地广大,守之以俭⑦者,安;禄位尊盛⑧,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⑨,守之以愚⑩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注释】①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②相:辅佐。③宽裕:宽大,宽容。④守:保持。⑤恭:肃敬,谦逊有礼。⑥荣:荣华显贵。⑦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⑧尊盛:位高势盛。⑨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⑩愚:愚拙,不巧伪。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治:(2)遂成枯落.遂:(3)吾闻,德行宽裕.闻:(4)子无以鲁国骄士.以:
本文档为【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丁文惠
热爱运动,跆拳道。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1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24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