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李见花(南京市江宁区农业机械监理所,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更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指导方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使着农...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李见花(南京市江宁区农业机械监理所,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更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指导方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使着农民增产、增收,如果没有机械化,现代农业就没有生命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机械手段来实施,就不可能得到大面积应用。我们要抓好5个结合,即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结合,加强政府的支持和调控力度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科学与农业机械化越来越密切,将逐步走上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的良性发展轨道。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劳动生产效率;农民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社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才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1前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发展滞后,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不多,质量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的可靠性、而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一是水稻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二是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三是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根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从农业资源来看,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的中纬度地带,总体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地区雨量充沛,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山地多,平原少;水土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量少,劳动生产率底,农民收入微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而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只有农业机械化。从装备水平上看,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比1949年增长了1万倍以上;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到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5年的4.2倍、14.5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3%和171%。从作业水平上看,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10年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6%左右,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水平已从2005年的7.1%提高到6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25%。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全面发展。从制造水平上看,我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科研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从服务水平上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5万个,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3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2010年超过2万个,入社人数达到33万人,4000多万农机手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有力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简括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2008年度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21家,农机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03.75亿元)的18.5倍。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一体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一是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国家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在有条件下社队成立了农机站,迅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制造、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和服务体系。二是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适合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等应运而生。三是1996年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力呈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趋势。小麦跨区机收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联合收割面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2001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购机补贴资金政策开始启动,规模逐步年扩大,显著拉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增长。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4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农业机械装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严重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服、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的效益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10万,小型的需要0.3~1万元,一次性投入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很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农机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机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问题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5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之间关系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通例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学技术,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加快老旧机型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6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农民的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促进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和引进推广,实现了农机和农艺的紧密结合。其次,是农民素质提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机化迫使广大农机使用者必须不断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农机化的不断推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用工,部分农民转移进入二三产业。农民生存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农机化生产“少数拥有、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机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少数农机大户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广大“无机户”的生产问题,大大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满足了数万小规模农户农机化生产的需求。广大农民摆脱和摒弃了传统简陋农具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一批批农民新村、农民公寓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发展速度。7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展望与举措统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解决农机化需求迫切与现代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建设和完善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创出中国农机知名品牌。着力培育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军能力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优化农机工业布局,形成几个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农机制造业产业集群新阶段,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要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走向世界,由农业机械生产大国向世界农机强国进军。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就是提高“三率”,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变化。8结论与建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经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新阶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做到攻坚与开拓统筹兼顾。攻坚:指粮食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的攻坚,重中之重是水稻机种植攻坚、玉米机收攻坚;开拓:指在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过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拓展农机化作业和服务的新领域。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地由粮食作物优势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走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农机化发展会更快更好。因此,农业机械化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全文完-
本文档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9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