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举报
开通vip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昏主因焦鲤鱼圣熊蚴盔蕉.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签字吼劢?年?月砂日 学位论文作者.声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硕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昏主因焦鲤鱼圣熊蚴盔蕉.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签字吼劢?年?月砂日 学位论文作者.声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享位论文作者签名:向导 导师签旃『;南. ’ 签字日期:劢年箩月砂日 签字日期:‖,年厂月夕日 ? .. .目 录 摘要??.. ...........................................................: 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海外学者的研究简况??.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及实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一、孝之词源考察、起源、儒家孝道理论.. 一孝之词源考察??. 二、孝之起源??.. 一母系氏族社会中孝道的孕育产生 二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孝产生的物质基础?.. 三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孝道得以存在的社会环境。??. 三、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孝道理论??.. 一儒家孝道理论创始人一孔子?. 二儒家孝道理论的集大成者一曾子 三儒家孝道理论的继承发展者一孟子、苟子 四儒家孝道的理论瑰宝一孝经?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一、传统孝道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一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一爱?.. 二善事父母. 三传宗接代. 四光耀门楣. 五移孝作忠. 二、传统孝道的特征. 一教化性?二实践性? 三依附性? 四政治性? 三、传统孝道的社会影响一传统孝道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二传统孝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三传统孝道对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传统孝道的哲学反思及当代价值?. 一、传统孝道的哲学反思一传统孝道的积极价值 二传统孝道的消极影响 二、传统孝道当代转型??.. 一更加体现人格平等.. 二更加提倡义务并行.. 三更加富有人性化?. 三、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一孝与家庭和睦二孝与珍视生命三孝与民族精神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虎宁 指导教师邹顺康教授 摘要 传统孝道是中国伦理史上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 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是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 识。中国特有的农业经济、宗法制度和宗教信仰构成孝文化产生的文化元素。孝 由最初的孝观念发展成国家统治意识的传统孝道,经历了由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 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演变过程,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传统孝道渗透于传统 社会各个领域,它在维系家庭关系、稳定社会、传承文化以及提升爱国情怀等诸 多方面有着深远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辩证的、 具体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孝道文化发扬光大。研 究孝道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中国传 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孝道进行了系统的文化解读其中包含孝的词 源说、起源和形成。重点阐述了儒家的孝道各个阶段的主要思想。第二部分对传 统孝道的内容、社会影响做以概述并对其本质进行归纳。第三部分则对传统孝道 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哲学反思,从而论证了传统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今天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传统孝道影响反思现代价值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八十年代至今,在传统孝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中国 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的《孝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伦理学博导魏英敏教授 主编的《孝与家庭伦理》;谢宝耿主编的《中国孝道精华》;高成莺主编的《中华 尊老文化探究》;宁业高、宁也泉、宁业龙编写的《中国孝文化漫谈》;西安理工 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长坤编写的《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曹源编写的《孝行天下》; 朱岚编写的《中国传统孝道七讲》;曾振宇、齐金江编写的《中华伦理范畴??孝》 等等。论文研究传统孝道的非常多,而且还不断的有大量新论文发表,人们对传 统孝道的认识越来越趋向辨证、全面,许多学者都对传统孝道进行了客观地分析 与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对其合理性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 认为,“在社会主义现时代,倡导‘孝敬’父母很有必要。第一,‘孝敬’父母, 是当今社会生活所必需。第二,倡导‘孝敬’父母是培养人道意识的起点。第三, 倡导孝敬‘父母’,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第四,倡导‘孝敬’父母,有利 于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有学者则从孝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角度间 接地评价孝道,他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 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其权威价 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日、保守落后的性格,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 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有的学者较客观地评价了传统的孝 道对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 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 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的 学者从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评价孝文化,认为“其积极的作 用在于修身养性、融合家庭、爱国、凝聚社会、塑造中华文化,消极的一面在于 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保守性。有的学者从传统孝道的内涵谈起,认为 “加强代际的和谐仍然要提倡传统孝道中的尊老、养老的精华部分。有的学者 认为“中国处于转型期,老人的生存状况充满了不稳定性,需要孝道伦理予以调适, 提倡尊老爱幼的孝道和养老是解决当前家庭道德建设问题的良方”?。有的学者认 ?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 ?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 ?张运华.传统的孝道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 ?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张文范.顺应老龄社会的时代要求,建构孝道文化新理念. ?刘同昌.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 ?徐文福.传统孝文化在当前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为“孝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构建新型农村孝文化及其传承的机制,是维 持家庭养老保障,应对农村老龄化,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 二、海外学者的研究简况 在国外,新加坡和日本的学者对传统孝道的研究也很多。新加坡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各民族在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也各有不同,最重要的有天主教、基督教、 佛教等。因为华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儒家思想在华人传统中一 直占主导地位。新加坡教育部何子煌博士认为,“孝道的最基本要求是奉养父母以 及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要融洽。他还认为孝道是从物质上奉养父母做起,在传统 华人社会,是不可能摆脱孝道对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影响的甄“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新家坡领导人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纲要的重点,提倡和弘扬儒家思 想。 为了达到在现代社会推行孝文化的目的,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维持孝文 化的社会基础??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模式,如在购买住房时,对于照顾父母的 子女享有价格上的优惠;父母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住房享有减免遗产税的优待等’囝。 “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老人的权益且还制定了《赡养老人法》,规定凡是拒绝赡养 或资助处于贫困的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起诉。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敬老尊老的社会风气,从而使老人的晚年能够得到了很 好的照顾”。 日本是深受儒家学派影响的国家,儒家义理对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道德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核心??孝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 日本的阳明学派不仅把“孝道作为全部道德教育的核心,把孝道说成是人类社会 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并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 有的学者对儒家“移孝作忠”的君臣道德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地批判。他认为“把 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引喻到‘一个国家、一个村子、一个政府或一个公司之间的’ 上下尊卑关系,这就是世间名分之所以产生和专制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日本阳 明学派的创始人中江藤树的“全孝心法把“孝”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 “孝是人根,若灭却此心,则其生如无根之草木”。他不仅强调“对父母要孝, 还要追根溯源,对祖先、对天地、对太虚都要尽孝。“其弟子熊泽蕃山继承了 他的思想,进一步阐发了‘天地万物皆是孝生’的观点,把孝作为万善之源,百 ?马莉.传承孝文化。建立和谐家庭与社会.. ?何子煌.孝经的研究. ?魏英敏.孝与家庭伦理.大象出版社.年月第版 ?福泽谕吉《劝学篇》的第十一篇《论名分产生伪君子》 . ?福泽谕吉《劝学篇》的第十一篇《论名分产生伪君子》 ?日藤树先生全集.卷之五.杂著. ?中江藤树.翁问答.日本思想大系..中江藤树.东京:岩波书店,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行之本?。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从国内外对孝的研究来看,孝的起源、发展、演变、内涵以及性质等已得到 了较好的梳理和分析。但对孝道发展趋势等方面,仍需要深入分析、发掘,虽然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弘扬传统孝道对实现家庭及社会和谐有着重 要的意义,但是,就此方面的研究却不多。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 的文明发展史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孝顺父母、尊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在现实 生活中,这一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 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任何社会,如果 没有孝道的存在,无论经济怎样发达,也不可能构成所谓的和谐社会。在当今社 会孝道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使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 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规范。想要让人们能够达到这种较高的道德水准,我们必须 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而恰恰实施孝道教育就是达到这种水准的有效手段。 ?熊泽蕃山.集义和书.卷.日本的名著.中江藤树.熊泽蔷山.东京:中央公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导言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作为一个拥有五于年历史文明的国度,中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 每个中国人不可改变的文化背景,至今为止我们的血液当中仍流淌着传统文化的 血液。有了她才有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认证,失去她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历史和民 族信仰。 “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孝 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是一切教化和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但是,这样一个在传统社会如此重要的一个 文化观念与首要道德,却在现代社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垢病,引起了世 人的争论和思考。客观的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孝道”作为中国的传统道德,经 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经历代统治者的补充,加工,深化以及不同程度、各有 侧重的宣扬和提倡,它的内容庞杂,优劣并存。所以本文想探讨的是,在传统社 会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观念与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什在现代中国却处予一种并不受重视 而且长期受到批判的境遇。近年来,孝问题又再次引起普遍关注,在当前我们重 视传统文化,想把新时期、新孝道与传统德相承接的时候,究竟应如何看待孝道 和实现它的当代价值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问 题的研究,希望当今社会孝道的发展,对人们在当今社会应当如何行孝起到一定 的积极作用。 二、选题的意义及实用价值 在古代孝道思想中,从孝敬父母这个核心出发,在家庭内部推及孝敬一切长 辈,尊老爱幼、夫妻和谐、兄弟和睦:在家庭外部,推及尊敬一切长者、爱护一切 幼者、爱乡、爱国等观念,都是传统孝道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 吸取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形成社会主义 新的道德规范。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如,传统 孝道精华部分是形成现代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有利于和睦社会风尚;孝 道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之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兴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发扬爱国主义 等。其哲学价值更在于:传统孝道精华部分有着珍视生命价值的哲学意义。它体现 了中国人珍视现世有限生命的哲学意识。不仅善事父母,而且重视父母及自身的 现实生命并力求加以保护。总之,传统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 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思想走向。在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传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青 统孝道经过反思继承,更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法;从不同时期儒家孝道的代表人物的理论对传统孝道理论 进行阐述及对新旧孝道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对比分析。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孝观念的产生,按照修齐治平的思路贯 穿论证传统孝道的作用,探讨新时代新孝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系统分析法:传统孝道作为一个系统化整体其每个部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分析较为客观,材料较为充足,完成了分析、论证、结论的过程。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阈里重新认识孝道并进行文化的解读,是我们传 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理论清理工作。由于孝在传统典籍和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 的意义和内涵,所以,要追本溯源地认识孝,必须从词源说的角度认识其原初的 含义,由此在整个文化史中把握它的基本内涵和起源。 一、孝之词源考察、起源、儒家孝道理论 一孝之词源考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的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中,是一个由“老字与“子字构成的上下结构 的会意字,表示一个年轻人搀扶着一个老人。关于“孝字,在《尔雅?释训》 云“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中把其训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并从“孝的小篆字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 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会意字。当今学者从字形上对“孝’’ 也作了类似的解释。如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词典》将“孝解释为:“金文‘孝’ 字部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康殷 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为:“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行 以示‘孝’。’’我们可以看到,古今学者从“孝的字形和结构出发对“孝的涵 义做出的解释,都把“孝的初始意义看作是年轻人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敬、帮 助、服侍。 二、孝之起源 从文献上来讲,最早使用孝“的概念的是《尚书》,如此书中已经有了“克 谐以孝’’“用孝厥养父母的记载。但实际上,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比这更远的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一母系氏族社会中孝道的孕育产生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整个氏族中居于主导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是一 种按母系血缘关系来决定继嗣关系与财产关系的一项制度。其本质就体现在氏族 女酋长管理一切事务,包括领导大家从事生产活动,也包括决定氏族之内的其他 重大事务。在婚姻制度上,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嫁女、从妇居的制度,即类似于 中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的走婚制度的形式。家庭的经济与政治权利归于女性, 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庭中儿女的婚嫁全由母亲决定,血缘传袭也由母系传递来计算,女人可以支配男 人,而且妇女被当神一般加以崇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 书中也认为,在母系社会中的血统关系和财产关系只能以女系为准来计算。这种 女性占统治地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在生育抚养后代和采集食物方面具有先天 的优势。在知母不知父的情况下,母亲是生命赐予的最直观的对象,而在把生老 病死看得很是神秘和伟大的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远古 人类的岩画中,和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中,就有许多象征孕妇圆滚鼓胀的腹部的蛙 纹图像,还有一些塑像也很爱以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主体,而且有时还直接刻画女 阴来进行崇拜。由此,作为生殖任务最主要的承担者的母亲自然而然便成了一种 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意识一方面来自一种朴素的动物性的对母亲的依赖、信任; 但另一方面,则寄存了人类对自己生命来源的最初的追问和对生命本身的敬重在 对母亲最初的依赖和对生命来源的最初追问中,最初的“孝产生了。 二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孝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 家。遍观世界几大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古老文明 大都起源于大江大河附近。如古埃及之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之于两河、古印度之 于印度河和恒河,中国之于黄河和长江。由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跨入文明状态的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的出现。因为,只有出现对粮食的大规模人工种植,才有 可能为一个文明的形成奠定相应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农业生产除了需要靠近 水源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农作物的生长对自然农时的依赖性极大。春 种秋藏,垦殖培护,都要依照节令气候的要求,而这种对农时节令的掌握一般都 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农。因此,对老人经验的尊重,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对长辈的 孝道。而且,农时节令,作物生长都是一个相续接的循环过程,这也在某种程 度 上契合人类自身在生命上与父母先辈的某种继承关系。其次,由于农业是固定在 某一块土地之上的生产活动,因此围绕着一块土地就聚集起来了一定的人口。这 个人口聚集体可以在农业产品稳定的提供下繁荣发展而不需像工商业者那样四处 流动,这样,这个农业聚集体的血缘稳定性就得到了某种加强。 三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是孝道得以存在的社会环境。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时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西方 社会在氏族公社解体之后,血缘关系渐渐不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国 与家开始了分离;而中国恰恰相反,这种血缘关系不但没有解体反而成为了支配 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原来的氏族首领也直接变成了整个国家的最高政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治领袖。在中国这种独特的文明形式下,国即是家,家即是国,也就是说家与国 是一种同构的关系。在这种家国同构的体制下,天子把整个天下之物都看做自己 的家庭私产,天下的民众也都是自己的子女;而反过来,每一个小家庭都把官 员 看做自己的父母官,而把天子则看成自己的“大父母,强调忠君爱国就是为自己 的大家庭应尽的义务和使命。在国家政治层面,天子把自己的宗亲子弟等分封到 全国各地,就好像把一个大家庭分成一个个小家庭来管理一样。这种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相对等的制度自西周时候得以完善后,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制度选 择。尽管中途也有相当时间内实行了郡县制,但国即大家,家即小国的家国同构 的基本政治理念始终没变。在这样的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下,作为家庭私德之一 的“孝便成为了治理整个国家的某种公德,即孝敬父母与忠君爱国是一体的。 遍观历代统治者,强调仁孝治国的不枚盛举。可见,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的政治 理念与政治制度是孝道得以成为“百行之首”的重要社会环境。 三、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孝道理论 孝道虽然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但其真正大兴却是始于周代。周王朝在 推翻殷商的残暴统治之后,建立了周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周朝统治者认识到了 仁德与秩序对于统治的重要性。有鉴于此,著名政治家周公为国家政治与社 会生 活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这就是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在这一系列制度中, 孝道是一项重要的德性要求。但是,对于孝道到底是什么,它和政治关系到底怎 么样,周公都没能做出哲学上的反思,而只是简单地把其当成各项礼仪制度中的 一项规定下来。在这套礼乐制度之下,周王朝竟然享祚八百年。然而随着礼崩乐 坏,百家争鸣渐起,其中的儒家倡导的孝道思想占重要地位。 一儒家孝道理论创始人一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出生在向来有着良好的礼乐传统的鲁国,因为当 时的鲁国在周初曾是周公的分封之地。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 受这些礼仪制度的熏陶,直到他后来提出”仁“的学说,他也一直强调,他所做 的一切无非是对周代礼乐制度的继承与发挥罢了。可见,周公的礼乐”思想是 孔子思想形成的基础。在周公的“礼乐制度中,自然有孝敬父母的一系列制度 规定,但他并没有对这项制度作出理论上的说明,而孔子的创新之处就是给这些 外在的制度注入了内在的仁孝基础,并对孝道进行了详细阐发。关于孝道的理论, 孔子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的尊敬。关于这种尊 敬,《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曼曼曼曼曼曼曼寰曼曼曼皇曼鼍曼皇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岂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敬父母也许很容易做到物质 层面的赡养,但这在根本上并不能区别于对于狗或马的物质饲养,孝敬父母与饲 养犬马的区别就在于心中是否有对自己父母的尊敬。这种观点本质上与孔子的基 本观点“仁’’的强调是相通的。所谓“仁就是一种爱人之情,而人一生下来, 首先需要爱的就是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见,没有这种仁爱和崇敬之情,根本就不 可能做到真正的“孝’’。 其次要把孝的爱敬之情与真正的守礼践行结合起来。孔子一方面强调孝敬父 母要以自己内心的爱敬之情为根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这种爱敬之情 必须通过实际的礼仪制度实现出来。《论语》中这样记载到:“孟懿子问孝。 子日: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 孝并不仅是一种内在化的情感,而且是这种内在情感的外在化践行,即孝要具体 体现在侍奉父母的生之礼与死之礼等一系列礼仪制度和行为上。 最后把“孝”与“悌相联系起来。所谓“孝就是指对父母的尊敬,“悌 则是指对兄长的尊敬。严格来讲,孝与悌都是属于家庭伦理的范围,但“悌’’对 孔子而言还有将家庭血缘伦理外推到社会关系伦理的意味,对此《论语》作了这 样的表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关于这一点,其 实也很好理解。一般而言,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要比自己的兄弟姐妹要更爱 一些,而对于自己的家人要比自己的宗族乡党要更爱一些,对于自己的宗族乡党 比之外族人要更爱一些。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理论就是一种以孝的情感来外推 的一种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人理论。在这种外推的环节中,作为对兄 长之爱的“悌就是这种外推的关键,因为他标志着家庭伦理开始了向社会伦理 转变的可能。 二儒家孝道理论的集大成者一曾子 孔子的弟子有很多,相传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这些弟子对孔子 的思想的继承各有不同,有的偏重于文学、有的偏重于政事、有点偏重于礼仪、 有的偏重于仁爱,其中的曾子则对孔子的孝道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挥。曾子以谈 孝行孝著称,他将孔子的理论,深化发展为一种孝治观。现存大量的关于曾子的 史料,如《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曾子大孝》等是我们研究曾子孝道思想 的主要依据。 曾子认为,孝是存在于人们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它是人类本有的自然 ?《论语?为政》,中华书局,年,页 ?《论语?为政》,中华书局,年,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天性。孔子尽管对孝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但他并没有对孝这种情感的来源进行 进一步的探讨。而曾子在继承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础之上,对于孝之情感的来源作 了进一步的追问,并把其归为人类本有的自然天性。曾子曾说:“忠者,其孝之本 与?,所谓把“忠”作为孝的基础,即是认为孝是出于自己本心的一种真诚的 自然情感。曾子还说:“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 此,济其志也。’’曾子认为无论是敬爱之情还是力行礼仪都需要落实到自己的本 心之上,只要“著心于此,自然会存孝行孝,这也是曾子“善必自内使”的另一 种表达。 孔子把“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观念,孝则是“仁的观念下的一个部 分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内核部分,但孔子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这一点。曾子则是 把这个内核部分充分挖掘出来,把其直接作为自己整个思想的基石。儒家的理论 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多方面的内容。孔子的 思想核心以仁爱为核心,但他并没有清楚地指出仁的真正内核来自哪里,而曾子 则把这个最内核的孝拈了出来,这样,儒家强调的这一系列德性观念都被建立在 了孝这种内在情感的基础之上了,并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曾子还特别强调孝道的践行,并认为这个践行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自思的 过程。尽管曾子很强调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但他也十分强调要在个人 的实际行为中把这种情感实现出来,他说:“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 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故恶言不出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是可谓孝矣。?可见, 孝就是要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即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都要全身心地灌 注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此外,曾子还认为,对父母的孝心与孝行要持之以恒,不 能间断,他说行孝“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 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即认为行一时一刻的孝是容易的,难的是一 辈子都在实行这种孝。最后,曾子还强调把行孝的具体行为与反观自省结合起来,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认为在行孝的过程之中,应该时时刻刻用自己 内心那份爱敬之心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的行为本身并不能保证我们每 时每刻都是出于纯孝之心,因此静下心来专门对自己内心进行回返与观照是很有必 要的。可见,在这里,曾子挖掘了孝道的个人心灵的内在深度,使这种情感获得了 一个比较稳固的内在基础,而这对于儒家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华书局,年,页 ?《火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华书局,年,页 ?《论语?学而》,中华书局,年,页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曾子还根据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孝进行了种类的划分。他说:“君子之孝 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曾子在这里做了君子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三种区分。曾子又说到说:“孝有 三,大孝至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 用里。博施备物,可谓不匮:尊仁安义,可谓用劳;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曾 子在这里又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三种不同的孝。曾子认为,那些具有较 高文 化素养的君子之孝属于“大孝,而普通庶民、百姓的“用劳、“用力’’之孝,则 属于“庶人之孝”。曾子认为,庶人之孝就是那些普通劳动者用好的吃食侍奉父母, 自己则吃残羹冷炙;所谓的士人之孝和君子之孝则不仅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 他们可以发自内心地去爱敬自己的父母,当然,君子比士人更能做到这一点。虽 然曾子把君子之孝和士人之孝看做最符合孝道原则的,但他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文 化素养的庶人百姓能做到在衣食上侍奉父母也是相当肯定的。 曾子把孝理解为一种柔顺、和美的境界。曾子把孝更多理解为一种对父 母意志的顺从,体现了一种柔顺的态度。当然,这不意味着对父母意思的一味听 从,他说:“父母之行,若忠道则从,若不中道而谏”回。曾子告诉我们,当我们 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不能用一种强逆的方式坚持自己的意见,而 是要采取相对和缓、柔顺的方式对父母进行微谏,曾子说:“微谏不倦,听从而 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而且微谏时还要做到“下气、怡色、 柔声以谏之’’。倘若父母还是坚持己见固步自封,那我们就“达善而不敢争辩, “行之如由己’’?就可以了,坚决不能与父母大声争辩。总之,曾子是想通过这种 柔顺的方法尽量取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最后不被理解也应该对父母保持一 种不争辩的尊敬态度。曾子这样做是为了实现家庭内部关系的和美,达到一种“美 言兴焉’’的境界。当然,这种和美、和乐的最高境界不应该局限在家庭内部,还 应该外推到兄弟朋友身上,曾子说: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 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这是对这种和美境界的最完整的表述。 曾子在孔子之后大倡孝道,而且躬身实践,知行合一。他把孝最终落实为每个 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上,为孔子的“仁’’向内开掘了人性论的基础。曾子的孝道不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裁礼记?曾子大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华书局,年,页 ?《人戴礼记?曾子立孝》,中华书局,年,页 ?《礼记?内则》,中华书局,年,页 ?《人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华书局,年,页 ?《人戴礼记?曾子本孝》,中华书局,年,页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华书局,年,页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仅是一种至善之境,而且是一种和美、和乐的至美之境。可以说,曾子是儒家第 一个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我国政治伦理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儒家孝道理论的继承发展者一孟子、苟子 自孔子之后,儒家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发生了分化。一个是沿着内在化的路 向发觉“仁的内在人性论的根据,其以曾子、孟子为代表;另一个就是沿着外 在化的路向,强调礼仪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其以苟子为代表。在孝道思想方面, 二者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曾子那里,已经开始把仁导向孝,把孝内在化为个人的内在本性的工作。 孟子继承了这种内在化开掘的路向,对儒家的孝道观作了如下表述:首先,提出 了“性善论,为儒家的孝道基础第一次作了哲学层面的阐释。孔子提出“仁的 思想,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个“仁’’的最终根源来自哪里。孟子继承了孔子 关于“仁’’的思想,并开始把“仁的最终根据诉诸人最后的本性。关于人性的 讨论,孔子讲的不是很多,他只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并未明确指出人性本 善, 也没有把“仁的最后根据追溯到人的本性之上。孟子沿着曾子开掘的内在化路 向,认为,“仁是源于人自身的善良本性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善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 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认为,孩童 之时爱自己父母的自然情感是人的一种良知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使然。正是这 点亲亲之情,才体现了人和禽兽的差别。孟子所讲的人性善的根基有四,那就是 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的恻隐之心,是四端的基础,而亲爱自己父母的孝则 是这种恻隐之心的最突出的表现。其次,构建了亲亲理论,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 心概念。在孔子理论中,孝仅是父子一伦,并未明确地把其作为其他四伦的基础。 而孟子则其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使其成为评定一切是非之准则,这就是 孟子的亲亲原则。孟子把上古的“五教改为“五伦,认为帝舜“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且认为 五伦之中,父子、君臣最为重要,对此,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着也,未有义 而后其君者也。对于君臣与父子二伦,孟子认为是相通的,臣对君之忠其实来 源于子对父之孝。由此,孝成为了孟子五伦之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曾子已经提出 作为臣子的要像孝敬父亲那样孝对君主表达忠诚,孟子则通过整编有尧、舜的相 关故事,来论证自己以孝道治天下的观点。他曾向梁惠王多次宣扬孝道治国的思 ?《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年,页 ?《孟子?滕文公上》,中华书局,年,页 ?《孟子?惠梁王上》,中华书局,年,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想,认为人们应该“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兄,出以事其长?。孟子的 这些理论学说把儒家的传统孝道应用到了政治层面,是对孝道理论的一种拓宽。 荀子关于孝道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他坚持人心本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特 别强调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他以“隆礼为核心,把孝道仅仅看做一种外在的道 德规范。而且他认为孝悌仅是一种小行,忠君、忠道才是大行,他说:“入孝出悌, 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鄙矣,虽舜不能加豪末于是矣。’’可见,在苟 子看来,忠君比行孝悌更值得肯定;他虽然认为尊祖孝父与隆君同出于一个道理, 但按照礼的要求的隆君却比孝父还要重要,因为“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 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着也。’’这中观点是与其“隆礼’’ 的基本立场密切相关。由此,对君王行三年之丧的大礼,荀子也认为是不够的。 苟子的君主重于父母的隆君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孝经》,当然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此也是大加赞赏的。 四儒家孝道的理论瑰宝一孝经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关于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概 括起来竟有八种说法。现在通常认为,《孝经》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曾子弟子 又有所增益而成。《孝经》的主要被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孝经》在首章中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认 为“孝’’是道德教化的根本。其中的《三才章》又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 也,民之行也。,即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基本伦常。从上面的基本表述中,我 们可以看出,《孝经》开始把孝道与自然宇宙之道相联系起来。第二,在“事亲” 的总的原则之下,《孝经》又提出了不同阶层各自该行的孝道。例如,天子之孝道 就是要“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诸侯之孝 道就是要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道就是 要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士 之孝道就是要做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庶人之孝 道就是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第三,《孝经》还 专门论述了“移孝于忠”的观点。在《开宗明义章》中它指出:“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孝’’首先表现为侍奉父母,进而表现为侍奉君主,通 过“事亲”、“事君’’才能最终“立身。在《广扬名章》里云:“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这也是表明了君子不仅要对父母尽孝,还要对君主尽忠。可见, ?《孟子?惠梁王上》,中华书局,年,页 ?《萄子?王道》,中华书局,年,页 ?《苟子?礼论》,中华书局,年,页 第一章传统孝道及文化解读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孝经》在这里也把家庭伦理之孝扩大到了社会政治层面了。当然,无可否认, 这种“移忠作孝刀的观点,很容易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 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一、传统孝道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一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一爱 孝道一方面强调要从内在的精神上具有爱父母之情,违背了这一前提迫于外 界的压力做出“孝举的行为,就是去了其孝道伦理精神本质,不会具有太高的 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是在父母的自然亲情的推动下、支配下做出的,我 们可以说,对父母之爱是孝道的内在精神动力,孝道的很大程度的产生于爱的自 然亲情。爱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同情、依恋等等的情感。人与人 之间的爱情有亲子之爱、夫妻之爱、友人之爱等等。亲子之爱,是形成最早的, 因为在每个人呱呱坠地之时起就难能脱离父母之怀,血缘的关系和父母的养育以 及日后的亲密交往都使得这种爱变得自然、纯粹、真切、浓烈。 二善事父母 《孝经?纪孝行章》云:“子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桓宽《盐铁论?孝 养》提出:“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可见,孝要求对父母要做到养与 敬两个方面。赡养:“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子女应勤其 四肢,按时劳作,易其田畴,树桑养畜,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使父母吃饱穿 暖,衣食无忧,来奉养父母。孝敬:真正的孝应较之以物质赡养更上一层楼,达 到“敬”的高度。《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即要求以敬区别于普通的养,以敬爱的心情与和颜悦色的 态度对待父母。《礼记?祭义》也认为:“养可能也,敬为难。孔子更说:“色难”。 所以,要真正地孝,对父母态度必须恭敬,要为父母分忧解愁,病丧之中尊敬与 否更是考验孝与不孝的关键。中国古人还特别重视丧礼和祭礼,讲究“慎终 追远, 认为丧礼和祭礼不仅能表达生者对已故的先人的追忆,也能体现人子的孝心,表 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孝子 份内之事。就是说,对于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节 安葬、祭祀他们。按照《孝经?丧亲章》所云,就是要“为之棺撑衣袁而举之, 陈其篇篡而哀戚之;僻踊哭泣,哀以送之;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 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论语.为政》,中华书局,年,页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三传宗接代 传统孝道视传宗接代为其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 以祭祀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名男子不娶妻生子,就标志着自己家族血脉的断绝, 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即使奉养父母锦衣玉食,但终无后人再续家门,父母也会 死不螟目。古代孝子甚至今人对于无后这件事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撼,感到愧对父 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确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为了防止无后, 男子便可休妻纳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因此,传统孝道又于父权之外衍生了 夫权,加深了对女子的压迫,也加重了传宗接代在孝道中的份量与不可替代性。 四光耀门楣 继承祖先的遗志,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是传统孝道境界至高的一 种境界和要求。通过立德、立言、立功,从而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 裕于后’’的目的。作为父母最值得荣耀的事情,不外乎看到子女有所作为,在社 会上名利双收。“慷慨大丈夫,生当忠孝门:当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就是鼓励 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忠臣孝子,发扬光大祖先父母的事业,修养自己的崇高道德, 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的功业,让父母、家族的声名得到彰显和荣耀,让他人、社会 都受惠、受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们终身的追求,以达至孝的不竭动力。古代 社会中,家庭门第的高与低直接决定着祖宗祭祀、子女庇护、宗族衍续的荣辱, 所以子女都担负着升扬、光大门庭的崇高而艰难的责任。 五移孝作忠 中国传统社会往往“把家族家、宗族这样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与国这样 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连结,统一起来,把家族的伦理道德和国家的政治规范连 接起来。到孔子则明确地把孝与忠两个范畴联结起来,把对父母、祖先的孝,和 对君主、国家的忠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儒家‘忠’、‘孝’相近的价值观。在种价 观看来。国的扩大和延伸,忠是孝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中国家国同构的特殊文化、政治体制中,国是家之合,君是民之父,推家庭之 小孝及万民之主的君主,孝扩大于君便是忠,忠是孝的放大。移孝作忠,使孝超 出一家一族的界限,以立国为本,以天下为怀,是封建社会最高层次的孝,也是 封建士人力求达到的一种最高目标。一般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在家尽孝,在国 ?《孝经.圣治章》,中华书局,,年,页 ?《孟子?离娄上》,中华书局,年,页 ?《论语.为政》,中华书局,年,页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华书局,年,页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必忠:在家不孝,在国不忠。做到了孝才能光大宗族、青史留名。否则,不忠犯奸, 以至绝门灭户,祸及宗族,灾于祖莹,何言有孝不忠于国与君,必然殃及家族, 因尽忠而丧身,父母得以名扬,列宗得以铭记,可谓至孝,所以移孝作忠是封建 时代孝的一种最好归宿,是孝道后期发展的必含之意,也是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 的根本原因。 二、传统孝道的特征 孝道观念虽然自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也有许多不同 的表现形式,但大致来说,我们能够梳理出孝道的主要特征,而这一梳理对于我 们把握孝道的本质及其体现方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教化性 传统孝道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要使传统孝道从国家意 志下降到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从而使封建社会每个成员甘愿服从统治阶级 的统治,要做到这一点,传统孝道就必须具备教化性这一特征。封建统治阶级通 过在政治上的推行、教育上的宣传、法律上的规范、日常生活的约束等手段使得 传统孝道从国家意志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从而在日常社会中约束 和规 范自身的行为,使得传统孝道得到了教化,从而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封建统治者通过在政治上推行“学而优则仕”的标准 来选拔国家人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严格遵循和践行传统孝道讲求的“忠’’ 和“孝。也就是要求社会上的读书人要把对家庭中父亲的孝和对封建社会统治者 的忠有机统一起来,这使得绝大多数读书人烙守孝道且多有发挥,使孝道得以践 行与张扬。而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践行上,封建统治者通过学校教 育有目的而系统的理性传播,使得传统孝道得到了最可靠的传承和践行。在法律 上,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如将“不孝”定为重罪,将“亲亲相隐 作为法律原则,为官者父母去世应休官守丧等,这种法律制度上的维护正是孝道 得以传承和履行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将传统孝道由原初的伦理规 范转换成了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倍守躬行的不二法 则。 二实践性 传统孝道一向讲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样封建统治 者也需要将传统孝道从一种道德规范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准则,以达 到其维护统治地位的目的,这样就必须使传统孝道有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使传 统孝道具有了实践性的特征。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及其继承者??孟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及社会影响 荀子等等,他们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是一门“入世的学说,也就是说,儒 家学说最终要使自身从道德领域推进到社会政治领域,是自身学说来影响和改变 社会及其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及其继承者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
本文档为【硕士论文: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