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

举报
开通vip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文山学院学报Vol.29No.1Fb.201635第29卷第1期2016年2月JOURNALOFWENSHAN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505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研究”12XSHO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12YJC840020)。作者简介:李萍,女,彝族,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
文山学院学报Vol.29No.1Fb.201635第29卷第1期2016年2月JOURNALOFWENSHAN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505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研究”12XSHO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12YJC840020)。作者简介:李萍,女,彝族,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社区研究等民族文化社会学领域。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四)李萍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663099)摘要: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遗产化过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和遗产管理保护的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重点研究其从遗产甄别、价值评估、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到后续保护管理的遗产化过程,既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遗产化积累相关的保护经验,又可以为实践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提供一项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个案。关键词:遗产化过程研究;云南壮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2002016)01003505遗产化,不仅是指民间文化在经过一整套论证申报后被认定为“遗产”的申报过程,还包括遗产价值的论证、遗产的认定以及地方社会的应、变迁等内容。[1]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及其立项后的遗产管理保护过程。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既关注其申遗前遗产甄别、价值评估的过程,也关注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及其立项后的遗产保护管理。一、申遗前的遗产甄别云南壮剧源远流长,因具浓郁的壮族色彩而在壮族地区受到喜爱。[2]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富宁土戏主要产生和流行在富宁县东北部地区,广南沙戏主要产生和流行在广南县的北部和东部地区,文山乐西土戏产生和流行在文山市德厚镇的乐西村。这些地区大多处于江河流域和河谷地带,居住着自称“布越”富宁)、“布雅依”广南)和“布傣”乐西)的壮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为云南壮剧的产生和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22那么,云南壮剧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甄别条件有六个方面:一是传承主体,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二是传承时限,必须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三是传承形态,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四是传承原生程度,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五是品质,必须具有重要的价值。六是传承范围,主要集中分布在民间文学、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艺术、传统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技术、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方面,除此之外不认定。[4]7第一,从传承类型及内容的范围看,云南壮剧是壮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古老的多声腔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属于表演艺术中的传统戏剧类。[3]22第二,从品质上看,云南壮剧不仅具有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第三,从传承时限看,云南壮剧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清朝中晚期逐步形成阶段)民国时期稳定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遭受战乱摧残后的低潮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后的兴旺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与摧残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再次恢复与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缓慢发展与传承困境阶段)”七个不同的发展阶段,[5]传承第29卷文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6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第四,从传承形态及范围看,第一个分支富宁土戏自诞生至今,仍有多个农村戏班在富宁县的那能、洞波、者桑、花甲、剥隘、阿用、归朝等多个乡镇演出,通过壮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云南壮剧的活态传承,且深受群众喜爱。第二个分支广南沙戏的发展,虽然几起几落,但自形成至今,始终没有消亡。[3]155第三个分支乐西土戏形成后,逢年过节时会在本村为群众演出,也曾到附近的德厚、马塘等地的乡镇农村演出过。[3]159第五,从传承主体来看,云南壮剧是壮族人民群众创造的,主要以传承人组建戏班和成立专业壮剧团的方式传化大革命”开始后被禁锢,到1970年才得到恢复。1992年至2005年富宁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多次农民文艺汇演,壮剧重返舞台,全县戏班开始恢复。这些戏班经常到广西那坡和云南文山、广南及富宁的各乡镇进行交流演出。[6]广南沙戏分北路沙戏和东路沙戏共9个戏班。[3]147148而文山市乐西村的乐西土戏,只有一个演出戏班。从专业壮剧团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以欢乐班为基础组建成皈朝农业社土戏班富宁县文工团富宁县壮剧团文山州壮剧团。[3]122第六,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富宁土戏最初形成一个剧种时,就有自己孕育、衍变、诞生的历程,有自己的唱腔、剧目及相应的表演艺术[3]143,并传承了下来。而乐西土戏自形成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是处于封闭式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形态。[3]161二、申遗过程中的价值论证与认定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多数人知道壮剧出自广西,却不知云南也有壮剧。[2]由于诸多原因,有关主管部门未能及时组织戏剧界就云南壮剧与广西壮剧的区别等问题展开充分的学术讨论,以至“云南壮剧”一说未成为权威性的意见,在有关出版物中把云南壮剧与广西壮剧笼统呼为“壮剧”。[3]11没有把壮族戏剧列成几个单独的剧种,确实不合实际。汉族剧种可以有几百种,可以在不同的省列出好几个,而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实际存在的两个壮族剧种,虽是兄弟剧种,它们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毕竟相对独立而存在和发展。[3]12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艺在其《漫论民族戏剧发展的“多方位走向”》一文中也指出:“广西和云南的壮剧,原就有不同的流派,两地的壮剧实际是两个剧种。”因此,广西壮剧与云南壮剧,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82),但申报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鉴于云南壮剧的独特价值和正面临萎缩、失传和消亡的传承困境,地方文化工作者急需通过申遗获得遗产的制度保护。1.遗产的价值论证云南壮剧虽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甄别条件,但是否具备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资格,还需进一步的价值论证。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判定一项非物质的传统文化事项是否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质的重要标志。[4]361)富宁土戏的诞生,具有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云南壮剧的几个分支剧种中,富宁土戏受到更多专家关注,探讨其历史源流的文章也最多。富宁土戏除了一直传承自己的唱腔,还传承了一批比较古老的剧本。第一,古老的唱腔。富宁土戏是多声腔剧种,也是自创声腔戏剧化与外来声腔民族化两者兼而有之的民族剧种。[3]109富宁壮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山歌、民歌、说唱),这些有可能产生富宁土戏唱腔音乐的元素,或富宁土戏唱腔之源,可以把富宁土戏的孕育期上推到更古老的年代,多位戏剧研究家对此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富宁土戏“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中,“哎依呀”被认为是云南壮剧最为古老的腔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第二,古老的剧本。据《云南壮剧志》载,在富宁土戏的老剧本中,清咸丰七年的《尉迟恭》,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剧本中年代最早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富宁土戏剧本,[4]112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广南沙戏的孕育及形成,植根于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土壤中,其剧目、音乐、表演、服饰、舞台美术以及演出习俗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汉族戏剧的任何剧种都没有的,[3]155在对比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3)乐西土戏班,麻雀虽小但肝胆俱全——它具有中国戏曲所应有的一切特征如剧目、声腔、表演、习俗等),是云南壮剧中一个独立存在而又比较完整的分支。中国戏曲志编辑部汪效倚说:“文山乐西土戏,是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活化石’”[3]162。2.遗产的认定依据云南壮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及其论证,经承。从三个分支土戏班的传承情况来看,富宁土戏四大腔调形成以后建立了很多演唱班社,历史上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个。“文37李萍: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调查和申报,云南壮剧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三、申遗后的遗产保护云南壮剧通过申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遵循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遗产地传承者的传承、地方政府文化工作者的管理、学者的研究、学校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等方式共同参与保护传承。1.遗产的传承云南壮剧的活态传承途径,一是民间传统节日期间的演出,二是专业剧团经典剧目的演出,三是官方举办的展演活动。1)民间戏班的传承。从传承的方式来看,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其他传承三种,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居多。如那旦永乐班的黄明奎和父亲及祖父三代都是土戏艺人,堪称“土戏世家”;再如孟村三合班的家族传承至今已是第七代。[3]121122从传承范围来看,一是村内传承。通过戏班的重建、剧目演出的恢复、组织排练并在传统民俗珑端街活动中演出等方式,开展云南壮剧遗产地的本土传承。但与历史上鼎盛的130多个戏班相比,目前能够恢复正常演出活动的戏班只有四分之一。目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班的传承,仍面临着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继乏人及其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的困境。二是村外公演。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通过文化遗产日云南壮剧展演、滇桂五边境县文化交流活动、县乡各级珑端街壮剧展演活动等平台,邀请云南壮剧三个分支的多个戏班参加会演,既提供展示非遗的平台,也培育非遗传承者的文化自信。2)专业壮剧团的传承。云南壮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文山州壮剧团对云南壮剧的传承,主要是通过编排和演出经典剧目的方式开展,其中以壮剧《彩虹》的恢复效果最为突出。首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州壮剧团重新排练经典剧目《彩虹》并在县级珑端街活动期间面向群众公演,从带妆彩排到正式演出近一周的时间公演多场,受到当地群众和外来嘉宾的好评。其次,通过申报云南省少数民族精品剧目等渠道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并于2013年7月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既荣获银奖,又荣获24项个人单项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在会演剧目的研讨会上评价道:“《彩虹》保护和发扬民族风格,在语言、唱腔、器乐、服装、道具、舞美等表现内容上富有原真性、原生态的民族戏剧精华,这是原生态创作的奇葩。同时,较好地、有机吸收社会其他艺术元素为己用”。[7]来自全国戏剧界的多位与会专家,还就剧本的创作、演出和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2.遗产的保护管理云南壮剧的传承,涉及民间壮剧和专业壮剧两个层面,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对专业壮剧团的保护同等重要。因此,既要做好民间壮剧的保护管理,又要做好云南壮剧专业剧团的保护管理。1)对民间戏班的保护管理。第一,对遗产保护经费的管理。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由地方政府文化部门主管非遗传承活动及其传承人经费补助的发放管理工作,但存在传承经费下拨落实不到位、集体传承与传承人个人经费分配不公平等问题。第二,对遗产传承活动的管理。根据非遗保护项目的要求,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每年需做好组织戏班开展传承活动、倡导戏班班主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收徒弟传授技艺、收集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等方面的过程管理工作,但目前能恢复重建并能够正常演出的戏班数量仍然较少。第三,开展相关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工作。一方面是针对地方文化工作者如何开展遗产的申报和后续保护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是针对传承者开展的培训,如富宁县文化馆为富宁土戏传承人开展过的二胡技艺传承培训、文山州文化部门组织云南壮剧三个分支传承者参与的唱腔培训等内容,但受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限,培训频次及人员覆盖范围等方面受限,且短期培训效果也有限。2)对专业壮剧团的管理。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云南壮剧专业剧团,文山州壮剧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通过排练演出精品剧目等方式传承云南壮剧的使命,在单位性质、名称、工作内容定位等方面,经历了一些变更或调整,目前仍存在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活动难开展、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培养难、后继乏人等困难。3.遗产的研究云南壮剧的研究情况,可以从研究方式、研究选题和研究成果等方面来看:1)从研究方式看,主要涉及国家级和校级两个级别的科研课题。校级课题,如许六军主持完成的文山学院重点课题“富宁土戏哎依呀)哎的呶)壮剧班社田野考查及研究”和一般课题“整理、编辑《富宁土戏田野考查资料》”及“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田野调查及研究”;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刘琉主持完成的校级科研项第29卷文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8目“云南壮剧保护和传承研究”。国家级课题,如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李萍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子课题,重在探讨地方高校如何介入服务以实现云南壮剧进校园、进遗产地社区等方面的研究。2)从研究选题看,主要涉及云南壮剧音乐的研究、云南壮剧三个分支多个民间土戏班社的田野调查和云南壮剧传承保护的研究。一是许六军课题组,先后对一批壮剧土戏班社的壮剧音乐进行田野调查;二是刘琉课题组通过努力推动,于2010年11月促成召开由富宁、广南、文山三个县文化局组织的壮剧保护与传承发展座谈会,与云南壮剧传承主体如文山州壮剧团和部分土戏班班主等)和保护主体如三个县的文化馆、文产办等部门)共同讨论云南壮剧的传承保护;三是李萍课题组于2012年7月在富宁县那能乡政府的支持下,召集那能乡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文体老师、那能乡四个土戏班传承人及其四个戏班所在地的村小学教师开展云南壮剧进校园活动的焦点座谈研讨会,就云南壮剧进校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三方研讨。3)从研究成果看:一是调查报告类,如许六军课题结题时分别提交的云南壮剧三个分支传承保护现状的田野考察报告。二是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如许六军以校级课题为依托撰写发表在地方高校学报“壮剧栏目”的云南壮剧音乐研究的系列论文10余篇;李萍以国家级课题为依托撰写发表的数篇论文;刘琉以校级课题为依托撰写发表的云南壮剧保护传承的系列论文。三是音像图片数据库资料的收集。通过结题会议了解到,许六军主持的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课题,通过数码设备对土戏班的演出剧目进行全剧录像和录音,对演出习俗、祭祀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摄像,对相关的人文资料和土戏班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录音。到目前为止,对录像资料编辑的DVD、VCD光碟时长约2448分钟,拍摄数码照片共计10526张,壮剧演出实况录像17个剧目31碟,并已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编码要求完成归档。四是民间壮剧班社传统剧目影印本的收集,涉及古壮剧剧本、演出剧本及其他相关的古籍。4.遗产的教育1)非正式的非遗教育。第一,家庭教育,倡导遗产地社区居民,针对云南壮剧后继乏人和认同危机的传承困境,通过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了解云南壮剧,明白传承保护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目前,这一点在戏班成员的家庭中做得较好,如那瓜村参与壮剧传承的小学生业余爱好者就有大部分是来自戏班成员的家庭,但非戏班家庭尤其是家中有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的家庭,对本土非遗的认同危机很突出,需进行教育引导。第二,社区服务。一是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开展的社区教育服务,如20122013年,李萍课题组采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为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小学生业余爱好者提供参与云南壮剧传承的社区动员与社区教育服务。此类针对遗产地社区小学生业余爱好者、戏班成员、戏班导演班主等相关人员开展的社区教育服务,重在培育本土居民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此类服务虽然效果比较好,但由于人力物力所限,目前仍不具备推广的条件。二是地方政府委托相关人员开展的遗产地社区服务,如20142015年,受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委托,许六军、梁天禄、张晓妹和农会忠四位已退休的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入驻坡芽村开展民间壮剧经典剧目《螺蛳姑娘》的演出传承动员,通过入户鼓励、辅导、组织排练,并在2015年4月坡芽村珑端街活动中正式演出,反响强烈,最重要的是提升了遗产地居民参与本民族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能力。第三,社会教育,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开展的非遗传承保护政策的宣传教育、传承者的二胡技艺等技能培训,但服务多为短期培训,在可持续方面仍存在不足。2)正式的非遗教育。云南壮剧的传承与保护教育,目前在文山学院已有所涉及,一是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穿插相关的内容;二是在艺术学院音乐专业课程中穿插传承与保护教育的内容;三是在校级开化论坛中,邀请嘉宾开展传承保护云南壮剧的专题讲座,但是在遗产地中小学生中的学校教育尚未正式展开。5.遗产的宣传从宣传渠道看,云南壮剧的宣传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方式:1)博物馆的宣传展示,主要包括云南壮剧所在州县博物馆的实物展示和音像资料的播放,如文山州博物馆内专门设有云南壮剧的专题展区,通过视频播放、图片放大、实物展示和文字资料说明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壮剧。2)媒体的宣传。一是电视平台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前者如州县电视台对遗产地各级珑端街期间壮剧展演活动的现场报道,后者如“品读文山”栏目录制的云南壮剧专题片,既有人物类的专题片如《许六军——情系壮剧心不悔》《农志刚——农老师的壮剧人生》),也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乐西土戏溯源与39李萍: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传承现状的专题片。二是报纸平台的文字图片宣传,既有国家级、省级的报社介入,也有本土的州县报社介入,后者如文山日报、七都晚刊,既对云南壮剧依托壮族珑端节开展的演出活动进行报道,也对《云南壮剧史》审稿会、大型壮剧经典剧目《彩虹》参加国家级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活动等情况进行专题报道。3)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宣传,主要涉及官方网站的活动宣传和民间的个人分享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报道等多元化方式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云南壮剧,并参与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综上所述,云南壮剧从申遗前的甄别、申遗过程中的价值论证到申遗后保护管理的遗产化实践过程,不仅体现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同时也呈现了地方社会在后续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本土化实践经验,可以为少数民族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保护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参考。与此同时,在云南壮剧遗产化保护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一些后续保护问题的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立项只是获得了制度化保护的资格和资源,但后续的遗产保护管理需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各方的共同合作与协作参与。然而,云南壮剧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间、传承主体间以及保护主体间的交流虽有,但立足于遗产地传承保护所需各方的合作仍然存在不足,云南壮剧遗产化保护传承的后续工作尤其是遗产地社区传承与社会保护氛围的营造亟待完善。参考文献:[1]龚坚.从“遗产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40.[2]吴雪峰.云南也有壮剧[N].中国文化报,201305076).[3]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李萍.政府行为及政策导向的二次文献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一)[J].文山学院学报,20115):610.[6]潘丽江.“富宁县壮剧之乡”省级保护名录)[EBOL].[20100724]富宁政务网,http:www.ynfn.go.cnrqfnShowArticl.asp?ArticlID=18447.[7]黄炳会.文山州参选壮剧《彩虹》好评如潮[N].七都晚刊,201308075B).ARsarchonthProtctionProcssofCulturalHritagofEthnicMinoritisinBordrAras:ThFourthPapronYunnanZhuangDramaofNationalIntangiblHritagLIPing(NationalityRsarchInstitut,WnshanUnirsity,WnshanYunnan663099,China)Abstract:Asanimportantdimnsionofthstudyofminoritisintangiblculturalhritagprotction,hritagprocssrsarchshouldbmphasizd,whichisirtuallythprocssofidntifying,protcting,aluassssmnt,application,rcognitionandprotctionmanagmnt.TakingthnationalnonmatrialculturalhritagofZhuangDramaofYunnanasacasstudy,thpaprstudisabomntiondaspcts,whichcannotonlyaccumulatprotctionxprincbutalsoproidacasstudywithacadmicrfrncaluforthpracticofChina’sintangiblculturalhritagprotctionprinciplof“GornmntDomination,SocialParticipation”.Kywords:hritagprocssrsarch;YunnanZhuangDrama;nationalintangiblculturalhritag责任编辑王光斌)
本文档为【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75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4-28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