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墨学文化大纲整理

墨学文化大纲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墨学文化大纲整理墨家文化第一讲1、墨子与墨家1. 墨子的生平平:墨字、名翟(公元前475——390)鲁国人。“生于鲁而仕宋,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又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闲诂·时录·墨子传略》)墨子出身于小手工业者,但后来上升为“士”。他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但“反对儒家,创墨家,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墨子自己没有著书,但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科学、严谨的立论方法都被他的弟子记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贵义》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往北去齐国,遇到一个卜卦先...

墨学文化大纲整理
墨家文化第一讲1、墨子与墨家1. 墨子的生平平:墨字、名翟(公元前475——390)鲁国人。“生于鲁而仕宋,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又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闲诂·时录·墨子传略》)墨子出身于小手工业者,但后来上升为“士”。他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但“反对儒家,创墨家,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墨子自己没有著书,但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科学、严谨的立论方法都被他的弟子记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贵义》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往北去齐国,遇到一个卜卦先生。卜卦先生说:“天帝今天在北方杀死黑龙,你的脸色这么黑,不能去北方。”墨子不听,终于北上。到了淄水,没有渡过河而返回来。卜卦先生说:“我告诉过你,不能去北方。”墨子说:“淄水南面的人不能渡河北上,淄水北面的人不能渡河南下,他们的脸色有黑的,有白的,为什么都不能顺利渡河呢?再说天帝甲乙日在东方杀青龙,丙丁日在南方杀赤龙,庚辛日在西方杀白龙,壬癸日在北方杀黑龙,如果听用你的话,那就是禁止天下人往来了。这是违背人们的心意而使天下虚无人迹,你的话是不可取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一书原有71篇,后来逐渐散失,今本《墨子》共15卷53篇,是反映整个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墨子具有突出的平民形象与思想性格,他是紧接着孔子之后而活跃于中华大地上的第二位文化巨人。《墨子·贵义》墨子有一次到卫国游说,车上载的书很多,他向弟子解释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2.墨学著作墨子》借《道藏》保存下来。《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集,它始于南北朝,后经多次编修,现存于1445年刊印的明正统的《道藏》。道士们把《墨子》编入《道藏》客观上保存了墨家经典。《墨子》现存53篇,分为5类:①《亲士》《修身》《所染》《法议》《七患》《辞过》《三辩》《非儒》共8篇,记载的是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包括上、中、下)等共23篇,是墨子对其学说基本问题所作的谈话或系统讲演,经由其弟子们记录的资料并编纂而成。③《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5篇,体裁类似于孔子的《论语》,多记载墨子和墨家后学与时人的对话,当为墨子言行录或墨家传统材料,内容涉及义礼、治国等多方面的内容。④《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11篇军事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⑤《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6篇,系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及与同代名辩学者辩论的材料,也被称为《墨辩》。《墨子》所存53篇是一部墨学丛书,作者非一人,是前期墨家到后期墨家的著作总集。《墨子·鲁问》中记载一则故事:公输盘削竹子制作竹鹊,竹鹊制成了就让它飞起来,飞了三天不落下来。公输盘自认为极巧妙。墨子对公输说:“你制作竹鹊,还不如木匠做车辖,一会儿砍成三寸大的木块,能载得起五十石的重量。所以制作的器物,对人有用的称为巧,对人没有用处的称为拙。”3.墨学著作和墨学渊源墨子是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博学多识,对前人文化有所继承的人。墨学渊源非止一个,墨子是博采众说而后自成一家,墨学是先秦最富个性特征学说之一。墨子与墨学渊源主要有三点:一、墨子青年时学过儒,受过周文化的熏陶:鲁保存周礼最多,又是儒家的发源地,墨子生于鲁,早年受儒者之业。《淮南子·要略训》“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二、墨子的思想深受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夏禹形象的影响。《庄子·天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跤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三、墨子对齐学和三晋文化都有所吸收。《尚贤·上》“以德就列,以劳殿赏,量功分禄。”这是齐学中的富国利民思想与三晋政治家按功论爵的主张。先秦诸子百家,从根本上说是我国数千年学术思想之源而非流。墨子所创立的墨家,体现了当时条件下小生产者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中包含着前人某些思想营养,但更多的是思想史上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新观点。二、墨家后学与墨学变迁1、墨家后学及其作品《韩非子·显学》:“墨离为三。”“自墨子之死后,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家的发展过程分为前期与后期,目前学术界倾向于把战国中后期的墨者称为后期墨家。墨家后学发展可分为两个主要支流:一、注重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研究,发展了墨子的逻辑思想,或为先秦名辩思潮的重镇。二、推行了墨子的宗教思想,转化为先秦社会的游侠。到了汉代后,墨家学派就逐渐湮没失传了。学术界有人认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墨子自著,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是墨者依靠集体智慧写成,成书约在战国后期。《墨经》将墨家丰富的思想加以综合、概括,提炼为概念定理的原则。《经上》将墨家学说凝结为概念的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概念的精辟定义。《经下》是墨家学说的各种原理。《经说上》说明《经上》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注释,是对《经上》的阐明与补充。《经说下》说明《经下》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注释,是对《经下》的阐明与补充。《大取》今本文句错乱较多,但仍可看出它是墨家学说的归纳和总结。《小取》则是墨家一贯重视的逻辑思想的系统化。2、墨学的变迁与墨经研究简史①先秦至汉:墨学在先秦诸子争鸣时代曾光彩夺目,盛极一时,秦国一度有墨学的流传。《吕氏春秋》:“秦惠王时,‘腹(黄享tun)为墨者巨子,居秦’。”秦统一后,百家争鸣结束。墨家组织及墨学遭摧残。汉兴:文禁松弛,墨学稍有复苏。据《盐铁论》载:淮南王刘安生时,“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汉武帝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道、阴阳等学派被儒学吸收、改造。墨学作为异端邪学被摒弃。A、墨学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民功利主义,这与封建社会的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愚民政策不相容。B、墨者的游狭之风与封建统治有矛盾。“儒以文乱法,狭以武犯禁。”(《韩非子·显学》)②魏晋时期:老庄、佛教、道教盛行,儒术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家尚清谈,善名理,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及论辩术得到重视。西晋人鲁胜,为绝亡了五百年的墨经作注,成为第一个专门整理,研究墨经的学者。他第一次将经与经说搭配起来,“引说就经”,以说解经,使经文与说文条条对口。③唐:乐台为《墨子》作注。郑樵《通志·艺文略》:“《墨子》十五卷,又三卷,乐台注。”韩愈写过一篇《谈墨子》,他同情墨家,但主张合孔墨为一。(张籍谓之曰:“驳杂不实。”)④清及清后:清朝中叶,墨学研究活跃起来,清朝时,连兴文字狱,经学家们往往到训诂里找出路,整理研究诸子百家之学,包括墨学。A、文字上考定训诂,在经、史、子、集中旁征博引,使之字通句顺、含义明了。(代表:孙诒让)B、以佛学解《墨经》。(代表:张纯一)C、将《墨经》同西方哲学、科学互相类比、参照。D、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研究《墨经》,努力还其本来的历史原貌与历史地位。墨家文化第二讲1. 墨家后学的宇宙观①时间与空间:《经上》:久,弥异时。“久,时间。”《经上》:宇,弥异所。“宇,空间。”《经说上》:久,古今旦暮。《经说上》:宇,东西南北。②物体与属性:《经上》:坚白不相外也。《经说上》:异处不相盈。③丰富的辩证思想:A、同一性与差异性:《经说上》:一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也;有以同,类同也。《经说上》: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B、量的范畴:量的多少能影响到事物的质。4、墨家后学的认识论①知识论:《经上》:“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经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认知过程)《经上》:“知:闻、说、亲。(知识的分类)。”《经说上》:“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经上》:“为:存、亡、易、荡、治、化。”(行为的内容有六种:备城自保、求医除病、商品交换、削除干扰、政治统一、利用自然变异。)②真理观:《小取》:“明是非之分。”驳斥客观真理相对主义的观点。5、墨家后学的道德观①兼爱学说的进一步发挥和论证:《大取》:“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爱众众世与爱寡也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那种大爱无痕、大爱无疆、大爱无言的爱,正是我国古代墨家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②以利为义的集体功利主义:《经上》:“功,利民也。”《经说上》:“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③主张志功统一的社会道德观:“志,动机,功,效果。”《经说上》:“志功,正也。”动机好,效果也好叫“正”。6、墨家后学的逻辑学(《墨经》六篇,分而论之,各有侧重,分而观之,体系秩然。《经上》、《经说上》专列概念,概念的定义及其说明。《经下》、《经说下》专列命题,定理及其说明。《大取》提出了“故”、“理”、“类”;“辩学三物”,是推理的精辟总结。《小取》:则是墨家逻辑学的总论。)①关于逻辑学性质、作用及辩原则的说明:《小取》:“……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自己赞同某种论点,别人也赞同同样的论点,我不能反对;自己不赞同某种论点,别人也不赞同,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赞同。)“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用概念反映事物,用判断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以类取,以类予。”(按同类的原则进行归纳,按同类原则进行推论。)《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公孟子说道:“君子讲话、穿衣必定要依照古制,这样才称得上仁。”墨子回答说:“从前商纣王和卿士费仲,是天下的暴人;箕子、微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们都说同时的语言,但有的仁,有的不仁。周公旦是天下的圣人,管叔是天下的暴人,这两人穿着相同的古服,但一个仁,一个不仁。这样看来,仁不在于古代的服饰和古代的语言了。再说你只是仿效周朝的古制,而没有仿效夏朝的古制,你所谓的古,不是真正的古。”②关于“名”(概念)的论述:《经上》:“举,拟实也。”拟:反映。《经上》:“名:达、类、私。”《经说上》:“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zang),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③关于“辞”(命题)的论述:(没有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但在运用中表现出对某些判断种类有所认识。)《经上》:“尽,莫不然也。”(SAP)《小取》:“或也者,不尽也。”(SIP)《经说上》:“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PV┑P)《经说下》:“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将要发生的事情称为且然,已经发生的事情称已已然,正在发生的事情亦称且然。方然,且然都不是实然,已然与尝然是实然。(□P、◇P、P))④关于“说”(推理)的论述:《大取》:“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一个判断要有根据才能提出,要符合规则才能推论,要作类的比较和转换才能引出新的判断。)《大取》“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故”、“理”、“类”三者都齐备了,推理过程便能够实现。三、墨子的思想1、墨子的哲学思想及墨子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①墨子的以实定名与三表:墨子提出:“以实定名”。《墨子·非命上》:“何谓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就是所谓言论有三种原则。)墨子·贵义》:“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所以我说盲人不能知晓白黑,不是根据盲人给白黑下定义,而根据盲人的实际分辩。)②墨子哲学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地位:A、传统的天鬼崇拜形式与春秋、战国时期小生产阶级的新内容之间的矛盾;B、一方面相信意志之天(《天志·中》、《天志·下》),另一方面又激烈批判命运之天(《非命·上》)C、在生死形神问题上左右摇摆,表现为薄葬(《节葬·下》)和佑鬼(《明鬼·下》)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由思想家王充第一个发现的。)在认识论方面的矛盾:   A、(有唯心成分,朴素的唯物论不成熟,尚处形成之中)既强调群众的生产经验和实际生活经验,又用“先王之书”代替群众的耳目之情;B、既夸大感觉功能,但又在论述人的认识能力时,重视理性,注重运用推理。③墨子哲学思想总结:是矛盾的产物,其中唯物、唯心的因素彼此影响。(教育思想)(先秦教育思想的四大类型:老庄以物为中心;孔孟以人为中心;申韩以国为中心;墨子以天为中心。)《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有一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问:“为什么不学习呢?”他回答说:“我族人中没有求学的人。”墨子说:“不对。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族人中没有谁爱美,所以我也不爱美吗?想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族人中没有谁想富贵,所以我也不想要富贵吗?爱美和想富贵的人,不看别人怎么样,自己尚且努力去做;至于义,乃是天下的大器,为什么要看别人呢?一定要尽力去做。”①墨子论教育功能:《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墨子主张:“教天下以义。”“有道教人。”《墨子·鲁问》:“天下匹夫徙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天下平民百姓,义懂得很少,那么用义来教天下的人,功绩也多,为什么不讲义呢?如果能鼓动天下人达到义,那么我的‘义’岂不就更加发扬光大了吗!)《墨子·尚贤·上》:“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②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把弟子培养成为“尊天、事鬼、爱人、节用”的智者。墨子对兼士的内外在品质(《墨子·修身》)要求:(内)厚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外)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别士是不能实行“兼爱交利”之人。兼士是能够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之人。③墨子的教育内容:孔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人评说似一所文学院;墨子:谈辩、说书(讲授政治、经济)、从事。后人评说似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④墨子的教育方法:墨子不反对孔子的内省法,另外提出了实验法。《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重,(教)化之所致也。”2、墨子的其它思想:(墨子具有突出的平民形象与思想品格。)①墨子的科学思想:墨子、禽滑厘等墨家巨子是一些具有平民色彩、熟悉工匠技艺,代表大多劳动人民利益的士人,知识分子。墨子的思想源于战国社会现实。墨子对数学、力学、光学与简单机械都有极具精彩的概括。备城门》等多篇文章记载了墨子工匠技艺及科学观点。②墨子的军事思想:墨子及墨家以其军事防御集团的丰富实践经验,论述了反对攻伐,掠夺战争,组织积极防御的系统思想。有《迎敌祠》、《旗帜》、《号令》等11篇军事论文。③墨子的经济思想:《荀子·富国》:“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④墨子的伦理思想:《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法仪》:“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⑤墨子的政治思想:《墨子·修身》:“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亲士》:“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修身》、《法仪》、《亲士》等篇体现了墨子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言论,及兼相爱的伦理思想。第三讲一、墨学须知:《大取》、《小取》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评介1、《小取》分析、评介:(系统阐述“辩”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小取》的内容划分:A、什么是辩?B、辩的任务?C、辩的基本原则。D、辩的主要形式。E、辩的基本方法。F、辩的道德要求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1段)论及了辩的目的,基础和名、辞、说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二部分(2段)专门论述各种具体的论式;三部分(3、段)论及辟、侔、援、推四种论式的要求与错误;四部分(4、5、6、7、8、9段)讨论侔式推理的正反情况。②《小取》逻辑法则的内容:(即第一部分的五层)A、辩的任务:(原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明是非(针对春秋以来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诡辩论和庄子的无是非论);审治乱(墨辩学者继承墨子重实用的逻辑精神,不把辩作为概念游戏,而把辩作为工具);明同异(战国中期以后,是非混淆之源多生于同异无别。墨辩学者批判庄子的相对主义同异观、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绝对离异观);察名实(春秋以后,旧名已无法用于新实,因而发生“名实相怨”的问题。老子主张“无名”,孔子主张“正名”,墨子主张“取实予名”);处利害(墨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不从义的抽象定义出发,视“义”为“宜”。墨子反对空谈仁义,主张从义的具体内容着眼);决嫌疑(墨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墨辩主张采取以疑为求知的方法,对不同情况都采取怀疑分析的态度,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明是非、明同异、察名实似指逻辑思维的理论问题;审治乱、处利害、决嫌疑似指逻辑思维的运用。B辩的原则:(原文: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焉摹略万物之然(摹略:意为探究、探讨;万物之然: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墨辩注重求故、求因、求物之所以然)。论求群言之比(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C、辩的思维形式:(原文: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思维形式名、辞、说。以名举实(用概念来反映事物)以辞抒意(用判断来表达思想)以说出故(用推论来揭示原因)D、辩的基本方法:(原文:以类取,以类予。)以类取(按同类的原则进行归纳;事物因不同或相同而分为各个类。墨辩重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类予(在类的原则基础(一般认为是指演绎推论的大前提)上进行推论)E、辩的道德要求:(原文: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有诸己不非诸人(如果自己赞成某论点,别人也赞成同样的论点,则不能反对)无诸己不求诸人(如果自己不赞同某论点,别人也不赞同某论点,则不能要求别人赞同)③《小取》二、三、四部分:二部分(2段共7层)专门论述各种具体的论式(一层论或;二层论假;三层论效;四层论辟;五层论侔;六层论援;七层论推)。三部分(3、段)论及辟、侔、援、推四种论式的要求与错误。四部分(4、5、6、7、8、9段:夫物……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讨论侔式推理的正反情况。2、《大取》分析、评介(“取”即“取譬”,篇中不少段落用比喻方法论述墨家政治主张)《大取》对墨家的社会政治主张(“义”、“兼爱”、“节用”、“节葬”等等)作了逻辑分析,论及了一些逻辑形式问题,尤其对逻辑论证作了理论上的讨论和总结。①《大取》的逻辑概说:(原文: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A. “三物”者,即故、理、类。三物逻辑的基本含义。有学者认为:三物逻辑战国初期墨子已初创规摸。墨辩学者继承了墨子的三物逻辑精神,通过战国时期的与各家论辩,最后发展成了它的完整体系。B、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C、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唯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因也,可立而待也。D、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也。(判断是以合于事物的类别关系才能行得通,建立判断如果不明白它的类别,必定要受困了。)②《大取》的三物逻辑内容:(墨辩的“三物逻辑”在内涵逻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取》:“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墨子·鲁问》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外出游历,魏越问道:“老师见到了四方的君主,您将先讲什么呢?”墨子回答说:“凡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紧迫的事去做。如果国家昏乱,就要对他讲’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国家贫穷,就要对他讲‘节用’‘节葬’的道理;如果国家喜欢音乐和沉迷于酒,就要对他讲‘非乐’‘非命’的道理;如果国家淫乱无礼,就要对他讲‘尊天’‘事鬼’的道理;如果国家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就要对他讲‘兼爱’‘非攻’的道理。所以说,要选择紧迫的事去做。”A、“辞以故生”的辞似小前提,但辞所依之故,是指事物所以然之故,不限与文辞的表述和形式,而是具有真实内容的“所得而后成”之故。B、“辞以理长”这里的理不完全似大前提,而是指客观事物的条理。或《大取》中之所谓“道”。一定事物的故,都有他的形成过程,这就是它的形成的规律。从思维的逻辑结构上说,理也不完全似大前提,而是指整个推理过程所循的规则。C、“辞以类行”的类: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依于类取、类予,以类为推。把所得的结论——辞,推广到尚未知道的普遍范围去,最后达到“俱然”的遍效性。中国墨辩以名辩为中心,先秦名辩学者对名与辩的讨论轰轰烈烈,无论是名学学者,还是辩学学者,几乎都参与其中。墨辩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推理取舍也以具体内容为准。《墨子·鲁问》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外出游历,魏越问道:“老师见到了四方的君主,您将先讲什么呢?”墨子回答说:“凡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紧迫的事去做。如果国家昏乱,就要对他讲’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国家贫穷,就要对他讲‘节用’‘节葬’的道理;如果国家喜欢音乐和沉迷于酒,就要对他讲‘非乐’‘非命’的道理;如果国家淫乱无礼,就要对他讲‘尊天’‘事鬼’的道理;如果国家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就要对他讲‘兼爱’‘非攻’的道理。所以说,要选择紧迫的事去做。”第四讲墨学须知:《经上》《经下》分析、评介3、《经上》分析、评介①《经上》分析:《经上》共100条(亦有版本90多条),每条各明一义,内容不仅包括认识论、逻辑学、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我国最早的关于数学、力学、光学等知识。《经上》各条大多是比较简单的定理、定义,或法则、论题等,均属显正的一面(对《经上》进行细致分析,人们的结论是,60多条是概念的定义)。一说先后次序严密,自成体系;一说杂乱无章(这与是站在现在分类学的角度,还是站在当时的认识水平来看有关)。A、《经上》中逻辑的内容多是关于概念方面的,包括概念的分类,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其它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问题。B、《经上》虽不是结构严谨、系统的著作,各家对它的评价也不一,但总体来说,并非杂乱一堆。C、《经上》中的定理、论题等概括了许多墨子的哲学原理,同时也概括了墨家的道德学、政治学的基本准则。②《经上》八段简介:第1段2条:“故,所得而后成也。\止,以久也。\体,分于兼也。\必,不已也。”(原故,是先找到原因而后成为结果。静止,是因为有外力堵塞。部分,是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必然,是没有穷尽的。)体现墨家客观事物的因果律和墨家哲学整体主义。第2段4条:“知,材也。\平,同高也。\虑,求也。\同,长以正相尽也。\知,接也。\中,同长也。\恕,明也。\厚,有所大也。”(知,材也。人是有认识才能的;虑,求也。人认识的能动性;知,接也。感性认识是由感观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成,所以是认识的源泉;恕,明也。认识事物的特征,以心度物,说明事物间的关系。)体现了墨家的认识论。第3段14条墨家的道德学:论述仁、义、礼、行、实、忠、孝、信、佴、狷、廉、令、任、勇这14种德。一方面阐发道德事理,一方面揭示行为规范。如:“仁,体爱也。”(由于“体,分于兼也。”所以,所谓体爱,则是兼中任何一个体皆爱之也。)体现了墨家的兼爱思想。第4段13条是墨家的心理学,如:“力,刑之所以奋也。”(力量,是形体振奋的表现)、“利,所得而喜也。”(利益,是所得到后内心喜悦的)、“害,所得而恶也。”(害处,是所得到后内心厌恶的)、“誉,明美也。”(誉扬,是彰明美德)、“诽,明恶也。”(谴责,是挑明错误)对人的批评和表扬联系前述利与害,必须要从心理方面说明誉与诽。《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公孟子问墨子道:“见解、知识偶有胜过别人的地方,就可以称作聪明、智慧吗?”墨子回答说:“愚笨的人的见解、知识也有胜过别人的地方,但愚笨的人难道可以称为聪明、智慧的人吗?”体现了墨家的认识论。《尚书·洪范》在谈到人生“五事”时也说:“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其中“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把善于观察、倾听、思考,看作是人的聪明睿智。第5段为政治学5条:墨学政治原理。“君,臣、萌通约也。”(君主,是臣子、民众所共同约定的)、“功,利名也。”(功绩,是有利于人民的)、“赏,上报下之功也。”(奖赏,是上司酬报下级的功劳)、“罚,上报下之罪也。”(处罚,上司惩罚下级的罪过)、“罪,犯禁也。”(犯罪,是违反禁令。)功、赏、罚、罪是4条为墨家政治上的基本概念。第6段12条是墨家的宇宙论,如:“久,弥异时也。”(长久,是全面地概括所有的不同的时间)、“宇,弥异所也。”(空间,是全面地概括所有的不同的处所)、“穷,或有前不容尺也。”(穷极,在一个区域再又向前便不能容纳下一根界限了。)等等,所论述的都是哲学上的问题,“时间”与“空间”,“空间之有穷与无穷”,“时间之有始与无始”,“运动”与“静止”,“偶然”与“必然”等等。第7段为数学之几何,共16条,如:“圆,一中同长也。”(圆,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参也。”(直线,就是三(参)点成一线)、“中,同长也。”(圆心,半径都同长)、“平,同高也。”(水平,就是同一高度)等等,有点、线、面、平、高、方、圆诸定义,以及数和量,质(“坚白,不相外也”)等的说明。第8段是逻辑学的,共30多条。(墨家语言学成就中讲)总之:A、《经上》告知我们,《墨经》中的逻辑学是建立在其它的科学基础之上。B、《经上》是有系统的,并非杂乱一堆。C、《经上》排列顺序,各种版本并不完全相同。2、《经下》分析、评介①《经下》的划分:《经下》共81条,其条理不如《经上》分明,内容也颇复杂。《经下》每条都有“说在”字样,用一、二个字把理由或例证标出。如:“损而不害,说在余。”(有减损但没有害处,因为减损是多余的)《经下》大致可分两部分:第1部分共33条;第2部分共48条。第一部分:顺序较乱,如果除此,则第一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杂乱之处在于,如:在论述逻辑学与物理学之间,突然插入论述时空的一条:“宇,域徙,说在长宇、久。”(宇宙,就是区域的迁移流动,因为空间的变迁和时间流动永远联系统一。)如此等等。第二部分:陈述的内容较复杂,但所论述的内容大多与逻辑有关。②《经下》第一部分分析:第一段共14条,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与逻辑学有关的。(从“止,类以行之,说在同”到“物,一体也。说在惧一,惟是。”第21条“在诸其所然未者然。说在于是推之。”可并入此段)。例如:“不可偏去而二,说在见与俱、一与二、广与修。”(不可能偏去一种属性,而把坚、白当成两个独立的事物,因为“石”必涵坚与白。“二”必涵一与一,“面”必涵广与长,这些都不能偏去)。第二段共17条,所论说的都是物理学(光学与力学)。(从第16条“二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说在寡区。”至第31条“推之必往,说在废材。”其中除去“不坚白,说在……”等三条)例如:光学8条中的第8条“景之小、大,说在地正、远近。”(影子有时小有时大,因为物体有时斜有时正,光源有时时远有时近)。第三段只有2条,属于论述经济学的。“买无贵,说在反其贾。”(买卖无所谓贵贱,因为货币价值与物价之间有反复)。“贾宜则售,说在尽。”(价格合宜就出售,因为“尽”。合适)《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与程子辩论,称赞了孔子的话。程子说:“你非难儒家,为什么又称赞孔子的话呢?”墨子回答说:“我所称赞的,是他那些合理而不可更改的话。假如鸟儿感知酷热的忧患就会往高处飞,鱼儿感知酷热的忧患就会潜下水底,对此,即使是禹、汤替鸟儿、鱼儿出主意,也必定不能改变。鸟儿、鱼儿可说是愚昧了,禹汤有时尚且要照它们的方法办。现在我连孔子的话都不能称赞了吗?”③《经下》第二部分分析:第34条至81条,共有48条,陈述的较杂乱,但所论述的内容大多与逻辑有关。例如:“‘知知之,否之足用也。’谆,说在无以也。”(知道“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足够用了,这种说法是谬误的,因为言语相连,没有理由。)这是用悖概念来进行归谬反驳:知不知论。“学之,益也。说在诽者。”(学习,是有益处的,因为有诽谤学习的人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反驳学无益也。⑤《经上》与《经下》的比较:《经上》都是属于显正的一面,即证明。《经下》多属于反驳。以《经上》与《经下》两条“辩”来比较:《经上》:“辩,争彼也,辩胜,当也。”(辩论,就是争论彼、此对象了,辩论胜利是因为说得恰当)积极地说明“辩”的方法,作用。《经下》:“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说辩论不会有胜利者,这一定是不恰当的,因为在于辩论本身是否辩)反驳中的辩解。第五讲墨学须知:《经说上》《经说下》分析与评价1、《经说上》分析、评介《墨经》的结构在中国古书中较特殊,主要在于《经上、下》、《经说上、下》①《经说上》概说:《经说上》是解释《经上》的。[经]的任务是提出论点,考察问题的视点、角度等,文字简洁、凝炼,称为“经”名符其实。[说]则是或举证,或实事实例,或作出必不可少的展开。②《经说上》选析:《经上》:“知,材也。”《经说上》:“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眼明)。”(知材:有智慧的人,所以能认识事物,并且必定能认识事物,好像眼睛看得雪亮)《经上》:“虑,求也。”《经说上》:“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斜视)。”(虑:思虑,是因为人们凭借认识有一种要求,但不一定要得到它,好像用眼斜视)《经上》:“知,接也。”《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模拟)之,若见。”(知:知觉,是人们凭借认识接触外界事物后,而能懂得事物的形貌,好像眼睛看见了事物)《经上》:“知,明也。”《经说上》:“智:智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深刻、清楚),若明。”(聪智,是人们凭借认识对外界事物经过讨论选择后,而他们的认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好像眼睛看得雪亮)墨家把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类:《经上》:“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分闻知、说知、亲知三个来源和名知、实知、合知、为知四种方法)《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知:从传受得来的,是闻知;超越方域由推论得来的,是说知;从自身观察得来的,是亲知。揭示“所以谓”的道理,是名知;揭示“所谓”的事物,是实知(具体知识);名知、实知互相配合的,是合知;把意志施之于行动的,叫为知)《经说上》的说:《经上》:“故所得而后成也。”《经说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故:小故,有了它,不必这样结果;没有它,必不这样结果。事物的一部分,就像有点但还没有成为线。大故,有它,必定这样结果;没有它,必不这样结果,好比眼睛看事物后成为视觉。)《经说上》:阐述的“辩”的目标和功用:《经说上》: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非也。(彼:凡是讲牛,豸区就不是牛,是两种动物,不要把它们混淆了。)《经说上》:“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彼:有人说是牛,有人说不是牛,这就是争论彼、此对象了,这中间就不会都是恰当的。不全都是恰当的,必定有一方不恰当,不当就象把牛说成狗)“彼”就是双方彼此争论的辩题。4、《经说下》分析、评介《经下》与《经说下》相配的80多条,没一条就是一个“辩说”,归纳起来有说明式、辩说式、论证式、辩证式等多种形式,主要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经下》与《经说下》组成的辩说篇,每一条就是一个“辩说”,在结构上比较简明规范,在格调和类型上也较多样。这种“经说式”开中国逻辑形式化先河,其开创者为韩非(公元前280——233),到战国晚期出现了质变,《经下》《经说下》辩说形式较为规范成熟。②《经说下》选析:A.关于说明式:属于说明式的条目不多。它参照对概念定义的方法,但并不定义一个概念,而是去说明一种现象。说明式不深入揭示事理,虽不能算典型的“辩说”,但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如:[经]所知而弗能指。说在春也,逃臣、狗犬、贵(通:遗)者。[说]所:春也,其执固不能指也;逃臣,不智其处;狗犬,不智其名也,遗者,巧弗能两也。(所知晓的事物但又不能指示出来,因为有蠢奴名叫春的人、逃臣、狗犬、被遗失了的东西这四种情况所:蠢奴名叫春的,他的执守顽固是不可能指示出来的;逃亡在外的臣下,不知他所躲藏的地方;狗犬(繁多),不可能尽知其其名;被遗失了的东西,不能为巧匠指出两个一样的来。)B.关于辩说式:“辩”是“辩认”“辩察”的意思,“说”是申说。辩说式是把自己对事物、事理辩察加以申说,它列出的论题不一定就是什么科学的定理,深层的规律,而多半是一种阶段性的比较确定的认知结果。如:[经]损而无害,说在余。[经]损:饱者去余,适足,不害。能害,饱,若伤麋之无脾也。且有损而后益者,若疟病之之于疟也。有减损但没有害处,因为减损是多余的损:饱胀的人去掉多馀的食物,恰恰足够,便不为害。能够害人的,是过于饱胀,正如吃多了糜粥伤害了脾胃,等于没有脾胃一样。况且先有减损,而后才知道有益处,比如患疟疾的人去掉了疟疾一样。)C、关于论证式:如:[经]异类不比,说在量。《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公孟子对墨子说道:“只存在义与不义的事,不存在因义得福,因不义得祸的事。”墨子回答说:“古代圣王都认为鬼神是神明,能降祸賜福,他们执持人们会因义得福,因不义而得祸的观点,因此政事得到治理而国家安定。自从桀、纣以来,都认为鬼神不是神明,不能降祸賜福,执持人们不会因义得福,因不义得祸的观点,因此政事混乱而国家危急。所以先王的书《箕子》篇上说:‘如果傲慢出在你身上,将会不吉利’这是说做不善的事会受惩罚,做善事有奖赏。”[说]异:木与夜熟长?智与粟熟多?爵、亲、行、贾四者熟贵?麋与霍熟高?麋与霍熟霍?蝉与瑟熟瑟?(不同的物类不能相比,因为衡量标准不同异:木头长跟夜晚长哪个长?智慧多跟粟米多哪个多?官爵可贵、亲人可贵、品行可贵跟物价贵,四者中哪个贵?麋鹿高跟白鹤飞得高哪个高?蝉鸣跟瑟声哪个悲?)“异类的事物不能相比”为什么呢?先举正面必然的理由。它们的“计量标准不同”,接着再举一连串异类无法相比的实事,于是论题的真实性得到了比较可靠性的证明。这种逻辑形式可用于严格的论证,故称论证式。C.关于辩证式:如:[经]学之,益也。说在诽者。[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智(知道)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学:以为人家不知道学习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才告诉他知识。谤学的人使人家知道学习是没有益处的,这就是教唆认为学习是没有益处的,又去教人家,是谬误的)在古希腊,人们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叫辩证法。上式是运用这种艺术的范例,故称之辩证式。《墨子·鲁问》中记载一则故事:彭轻生子说道:“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不可知道。”墨子说:“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以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了,只有一天的期限,你要能赶到,他们就会活,赶不到就会死。现在这里有坚固的车子和好马,又有劣马和车轮子不圆的破车,让你挑选,你将乘哪一种车?”彭轻生子回答说:“乘坐良马驾驶的坚固车子,可以快些赶到。”墨子说道:“那怎么不能预知未来的事情呢!”。第六讲墨家的语言学(一)1.名(语词)篇:①名的由来:墨家把语词、概念和范畴叫做“名”。墨家以“名”与“实”的概念为依据,将知识分为“名知”和“取知”:“取”包含了行为实践的意思,同时表示把客观事实作为证明的根据。个人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仅依据对名词的说法,而取决于实际“取”的正确与否。这就是以感觉经验的实际作用来“取实”,然后给它赋予“名”的“以实定名”思想。名的认识来源:《经上》:“知,材也。”认识的成立,必须有感觉的官能,又必须有心的官能。而认识的过程,则先由感官以貌拟万物之情,而后由心官以虑以思而成概念。名(概念)是认识的高级产物。《经上》:“虑,求也。”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②名的本质:(概念)墨家“察名实之理”即论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实是客观存在。名是实的反映。实先于名,故曰:“以名举实”。《经上》:“举,拟实也。”概念,墨家称为“举”。“举,拟实也”的“拟实”者,即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反映到思维意识中,即形成“举”。“实故”即指一件事物的本质属性,某事物之所以区别于其它事物即由所真实的实故来决定。《经说上》:“举,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经说上》中则进一步说明任何概念即模拟事物得其实相,须用一个适合的名以表达它,使别人知此“名”乃揭出彼实之本质属性。明确名与概念或思维的特点与关系。《经下》:“尧之义也,生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尧的义利,声名在今天但事实出现在古代,时代不同,因为古今所指的“尧义”是两回事。)《经说下》:“尧霍,或以名视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霍也,是以实视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尧:或者用名声示人,或者用事实示人。比如指出朋友是一个富商,这是用名声示;指明这是一只鹤,这是以事实事实示人。唐尧的义利,这是声名流传在今天,而所要行义利的事实出现在古代。)《经上》:“闻,耳之聪也。”(听闻,是耳朵的明敏。)《经上》:“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体察)也。”(顺循着所听到的声音,而能获得其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心灵敏察的原故。)《经上》:“言,口之利也。”(言谈,是嘴巴所富有的功能。)《经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辩别、判定)也。”(掌握所要说的话,而自己的意思能够表现出来,这是心灵善于明辩的原故。)《经下》:“火热,说在顿。”(顿,屯集也。谓热屯集于火,成为火的本质属性。)“火”的概念所包涵的本质属性是热,所以,我们见到火不用手摸,就知此火热。《经说下》:“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我有若视曰。(火,说火本身是热的,并不是因为火使我们感到热才具有热性,比如看到日,就知日是热的,不必等到太阳晒到身上才知其热。)《墨子·耕柱》中记载一则故事: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墨子听了就说道:“叶公子高没有问到点子上,孔子也没有答到点子上。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问到点子上,孔子也没有答到点子上。”B、名的内涵与外延:(《墨经》称其为盈。盈的意义是包涵。)《经上》:“盈,莫不有也。”(容纳,就没有什么不具有了)《经说上》:“盈:无盈无厚。于尺,无所往而不得,得二。”《经上》:“坚白,不相外也。”《经说上》:“坚,异处不相盈,相非,是相外也。”《墨经》没有一条专论外延的,但有许多有外延意味的条文。《经上》:“尽,莫不然也。”(穷尽,事物没有不是这样子的)《经说上》:“尽,但止动。”(尽,事物仅只静止和运动两种状况。)《经下》:“一法者之相与也尽,若方之相合也,说在方。”(同一法则模型的相似性,是因为都同类。好像方形物体彼此互相符合,因为都是方形。)墨家语言学(二)1、语词的歧义、定义:语词的歧义:A、词、音、义关系:《经下》:“物尽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白与视,丽与暴,夫与履。”(万物之中尽有实体相异而同一名称概念的。因为二跟斗,子与爱,食与招,白与视,丽与暴,夫与履就是这样。)《经说下》:“为糜同名,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包、肝、肺、子,爱也。橘、茅,食与招也。白马多白,视马不多视,白与视也。为丽不必丽,不必丽与暴也。为非以人是不为非、若为夫勇不为夫,为履以买衣为履,夫与履也。”(母猴与糜鹿都是四足兽,猴与猴、糜与糜或猴与糜在一块争斗,这是“二”与“斗”,胞胎和肝肺同在母体内,这是“子爱”和“爱”。人吃的橘子和祭神用的白茅,这是“食”跟“招神”。白色的马可说多白,善视的马却不能说多视,这是“白”和“视”。成为附着的不一定美丽,成为暴露的不一定丑恶,这是“丽”跟“暴”。按照别人意愿做坏事的“非”这不会成为非议的“诽”,以及凭借勇气称男子汉大丈夫的“夫”不会成为丈夫的“夫”,以及用草制品当鞋穿的“履”不会成为皮制品的“履”,这是“夫”跟“履”。)B、名实不符:实事已经变迁,        而所用的名称依旧,这为过             名之一。  《经下》:“或,过名也,说在实。”(方域,成了过误的名称,因为事实如此。)《经说下》:“或:知是之非此也,有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谓此南北,过而以已为然。始也谓此南方,故今也谓此南方。”[已然为现然。](或:知道这里(是南方)不是这个(北方),又知道这个(北方)不是这个(南方),然而却说这里是南方或北方,超越了概念而认为是正确的。开头说这里是南方,所以现在仍然惯称这里是南方。)C:辩者答问:必须通晓其意义,然后才能酬对。《经下》:“通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通晓意思然后才去对答,否则不知道对方说的是谁或是什么。)《经说下》:“通:问者曰:‘子知羁亟呼?’应之曰:‘羁,何谓也?’彼曰:‘施’则智之。若不问羁何谓,径应以弗智,则过。”(如果有人问你:“你知道羁吗?”你可以反问他:“你说的羁是什么意思?”他答就是羁旅的羁,这样你就知道了。因为羁还有马笼头等等意义,如果不问明其意,匆忙回答说不知道,势必影响言词交际。)《墨子·贵义》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往南游历到楚国,去见楚惠王,楚惠王以年老推辞,并派穆贺来见墨子。墨子向穆贺游说,穆贺大喜,对墨子说道:“你的主张,确实是好啊!但是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他会说‘是贱人干的’,而不加采纳吧?”墨子回答说:“只要它是可行的。譬如药一样,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而治好自己的病,难道会说‘这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语词的定义:《墨经》中给许多事物下定义,约有100多条。如:《经上》:“平,同高也。”(水平,是同一高度)《经说上》:“平:淡(竖心旁)然。”(平:心中恬淡的样子。)《墨经·大取》:“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以形貌命:以形貌来命名的具体概念,必须知道它反映的是什么对象,才能了解它。)“诸以居运命者,苟人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以居运命:那些以                       居住或运徙来命名的                        概念,如果进入其中                      居住的,就都是,离                     开了的就不是了。)                              “以举量数命者。”                     (以数量命:量,如                      分、寸、尺、丈;数,                   如十、百、千、万等                 等。)①分类:《墨经》论类不限于概念的外延。《经下》:“物,一体也。说在俱一、惟是。”(区分万物,是为了统一物体的归类,因为几种属性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和这是单独的实体概念不同。)《经说下》:“俱:俱一,若牛马四足;惟是,当牛马。数牛数马,则牛马二;数牛马,则牛马一。若数指,指五而五一。”(俱:几种属性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如牛和马属于四只脚的兽;单独的实体,当是指牛和马本身。分开来数牛、数马,那么牛和马是两个实体;合起来数牛马,那么牛马属于四脚兽这一个整体。好比数指头,分开数指头有五个,合起来就只手指头这一个整体概念)《大取》:“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判断是以合于事物的类别关系才能行得通,建立判断如果不明白它的类别,就必定要受困了。)《墨子·贵义》中记载一则故事:墨子往南游历出使到卫国,车箱中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觉得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公尚过说:‘书籍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老师载书很多,有什么用呢?”墨子回答说:“从前周公旦早上读书百篇,晚上接见七十个士人,所以周公旦辅佐天子,他的美善传到今天。我上没有国君的差事,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怎么敢废弃这些书呢?”2、辞(语句)篇①辞的本质:1、以辞抒意:因为辞是陈述意思的思维形式,所以墨家用“辞以抒意”(《小取》)(用判断来表达思想)这一简要的定义来揭示辞的本质属性。2、判断:《墨辩》称为“辞”,但墨辩辞的含义比判断广。辞的成立是和三物密切相联系的。《大取》:“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判断是由“故”产生,由“理”呈现,由“类”所涉及的事物的界限和范围推演的)3、“假必悖”(“当”与“真”的相反是“不当”与“假”)《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虚假,必然导致悖乱,因为不是现实本来的样子。)《经说下》:“假: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尤氏霍也。”(假:假的必定不是真的,而后才可假借。狗取名假借为霍(鹤),是假的“鹤”,就同于姓霍的人不是鹤一样。4、察次比类:(“次”是有关序列的关系。            立辞要明类,同时也需分                 其次序。“察次由比”、                 “察声端名”。辞的论断是以物类为基础的,因此,察次比类是正确命题分析的依据。)《大取》:“次察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情复,匹夫辞恶者,人有其情得焉。”(发现盗停留在这屋子里,是因为有人指示而得到的;察盗之声而得其名,是因为审问其情而得到的。匹夫虽贱而不肯受屈,那么别人就可以得其情实。)《大取》:“长人之异,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故同。指之人也与首之人也异,人之体,非一貌者也,故异。将剑与挺剑异。剑,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异。”(高个子的人和矮个子的人相同,因为他们的外貌基本相同,所以相同。用手指代表的人和用头代表的人不相同,人的身体各部分不是一种形貌,所以不同。扶剑与拔剑不同,因为剑是以形貌来命名的,剑的形式不一样,所以不同。)5.明故是立辞的根本:墨家的立辞虽提出“故”“理”“类”三者,而其基本原则仍是“明故”,只有明故,然后才能别同异,明是非。(判断是由“故”产生,由“理”呈现。)②辞的构成:1、《经上》分“辞”为:言和谓。《经上》:“言,出举也。             ”(直言,提出拟举的客观实物。)《经说上》:“言也者,诸口能之,出民者也。民若画虎也。言也,谓犹石致也。”(言:直言,就是以种种口才提出具体名称。提出名称就好像画了老虎形象。直言之所以说是直言,是由于名称所致。)言表于外,意含于内。“言”即表判断的命题。2、构成:《经上》:“知,……。名、实、合、为。”(知识分名知、实知、合知、为知四种方法。)《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揭示“所以谓”的道理,是名知;揭示“所谓”的事物,是实知(具体知识);名知、实知互相配合的,是合知;把意志施于行动的,叫为知。)3、种类:《经上》:“合,正、宜、必。”(耦合,分正合、宜合、必合三种。)《经说上》:“古:兵立反中,志工,正也。臧之为,宜也;非彼,必不有,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去者可勿疑。臧之为,宜也”(合:射箭中靶,志功相合,是正合;臧这个贱奴之所为,是宜合;没有正、反两个方面,必然性就不会具有了,这必合。圣人之义可以用,但不一定能必用,对于必合,可不要怀疑。)A、正合:“兵立反中(矢立靶中)”,所思与实际相符。即:志功相合。B、宜合:(人应忠诚老实,象家奴臧一样,故曰:“臧(义)之为,宜也)这是道义命题。C、必合:“非彼,必不有,必也。”条件命题。其形式是:“非……必不……”。第八讲•1. 什么是谓?• “谓”相当于命题,它由“所谓”和“所以谓”两部分组成。“所谓”主词;“所以谓”宾词。–《经说上》:“所以谓,                 名也;所谓,实也。”                 (用语言表述概念必须                    采用谓(命题)的形式,                  而谓的组成是由主词和                   宾词的结合)•《经下》:“谓而固是也,                  说在因。”(说事物本来                  就如此,因为它的属性               是因循连合的)•《经说下》:“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无报也。”(有石头这个事实,而后才能说出这个道理,没有石头这个事实,那么就不能说出这个道理
本文档为【墨学文化大纲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30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