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

举报
开通vip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譬喻集释彬度译人们常常问起我的修持:我坐禅如何调心?没有别的,我只是让它呆在它一直呆着的地方。他们问:‘那么,你是阿罗汉了?’是吗?我象森林里的一棵树,枝繁叶茂,花果飘香,一任飞鸟来享用、栖息,走兽们在树荫下乘凉,而树本身并不去分别。它顺着自己的天性生存,树就是树。我们讲法时不得不用譬喻,因为佛法是没有形象的,你很难说它是方的还是圆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这些譬喻来说明。1游子当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东游西荡...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譬喻集释彬度译人们常常问起我的修持:我坐禅如何调心?没有别的,我只是让它呆在它一直呆着的地方。他们问:‘那么,你是阿罗汉了?’是吗?我象森林里的一棵树,枝繁叶茂,花果飘香,一任飞鸟来享用、栖息,走兽们在树荫下乘凉,而树本身并不去分别。它顺着自己的天性生存,树就是树。我们讲法时不得不用譬喻,因为佛法是没有形象的,你很难说它是方的还是圆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这些譬喻来说明。1游子当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东游西荡,犹疑彷徨。在到自己真正的家园之前,不论做什么事都感到焦躁不安,恰似一个背井离乡、身在旅途的游子,只有在返家时,才会觉得轻松自在。尘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安宁,这世界本来如此。可是,安宁就在那里――当你向自心寻求时。一想起佛陀和他宣示的真理,我们就感到他是那样地值得我们景仰。哪怕我们从未修行过,一旦认清了事物的真相,也就同时见到了佛法。反之,就算我们懂得佛法,也经过一番思考和修行,却还未能看清实相,我们依然无家可归,就像那浪迹天涯的游子。2香蕉皮一旦将世间所有的一切,看作毫无价值的香蕉皮时,你就能在这世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世上所发生的一切,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都难以打动你、扰乱你、伤害你。这就是指引你走向解脱之路。3盲人我们的身心一直处于起伏不定、躁动不安的状态。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这一事实,是因为总是为假象所迷惑。就如同由一个盲人带路,我们跟着他怎么会感到安全呢?他只会把我们带到深山老林里去。自己都看不见,怎么可能引领我们出离危险?同样地,我们心为境蔽,想寻求快乐,却自讨苦吃;想寻找安宁,却自设障碍。这样的心态只会带来困惑与烦恼。真的,我们想摆脱烦恼和困难,却又恰恰制造了它们,剩下的只有埋怨。我们造作恶业,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不明了世象的实质,并去执着它们。4药瓶我们可以将不肯修行比作病人不肯服药。尽管药瓶上有很详尽的说明,而病人所做的只是阅读说明,却并不服药。如此下去,他必死无疑,因为药对他未起任何作用。他临死前也许还会拼命抱怨,怪医生无能,药不治病。他甚或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那药一钱不值。然而,问题是他只是忙于研究药瓶、阅读说明,并未亲自服药。假如他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就得救了吗?医生处方为解除身体的病苦,佛法则用来治疗心灵的疾患,使其归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将佛陀看作一位良医,他为我们每个凡夫都患有的心理疾病开出良方。当你认识到这些病苦,是否也该寻求佛法的帮助、以作治疗病苦的良药呢?5顽童我们在经过反复审视心的特征之后,便会发现心理的活动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构成了心的特征。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远离想和受。如果我们一直告诉自己‘本来如此’,就不必再头上安头了。一旦心地明了,也就万事放下了。虽然想还是想,受还是受,却失去了力量。就像一个顽皮的儿童跟我们捣乱,开始我们心烦得骂他,甚至打他屁股。但随之我们明白,顽皮是一个儿童的天性,于是就不理他。一不理他,烦恼也就没了。为什么没了?因为现在我们接受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的看法有了转变,接受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去理他,从而内心变得更加安宁。这就是有了正见。6眼镜蛇起心动念就像一条剧毒的眼镜蛇,如果你不去招惹它,它会自行其道。即使它其毒无比,我们也不会受害。我们不去靠近它,更不去捉它,它就不会咬我们。蛇有蛇的天性,如此而已。你要是有点儿头脑,就不要去惹它。同样道理,遇到不如意之事不要太在乎――任其自生自灭;遇到好事也不可太在乎。不要去执取好恶,就像不去抓那眼镜蛇一样。智者会以此心态对付内心生起的各种情绪。当善心生起时,不必理会,知道是善心即可。同样地,对不善心也不必理会,一任其生灭。我们不执着它,因为我们无所希求,不要恶,也不要善;不要轻重,也不要苦乐。一旦我们不起贪着,宁静也就牢固地确立了。7椰子壳欲望是不清净的,可是,起步时必须有欲望,以便开始修道。比如说你去市场上买椰子,在家的路上有人问:‘你买那些椰子干吗?’你答:‘买来吃呀。’‘连壳也吃掉吗?’‘当然不了!’‘才不信呢,’他坚持着,‘既然不打算吃壳,那为什么要买?’好了,你该怎么说?该如何来答这个问题?作为起步,我们带着欲望修,如果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要知道,这样思考能产生智慧。还拿椰子为例,你会连壳也吃下去吗?当然不。那为何还要它们呢?因为它们对盛椰子汁有用。等椰子汁吃完了,壳也就丢掉了,这毫无疑问。我们修行也一样,起初保持欲望,就像保留椰子壳,因为还不到‘丢弃’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之道。如果有人指责我们是吃椰子壳的,那不关我们的事。我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事。8煮饭首先,我们调伏身、口二业,使其远离不善,这就是德性。有人认为,要有德性,就得记住巴利文句,昼夜诵读。而实际上,你所要做的是让身、口二业没有过失,那便是德性。这并不难理解,就像煮饭,放点儿这个,放点儿那个,直到适合口味。一旦口味适中,就不必再放什么了,该加的都加过了。同样地,善护身、口二业能带给我们‘美味’的德性,亦即适中的德性。9疯子假如说某天早晨,你步行去上班,路上有个人对你破口大骂,一听到叫骂声,你便心中火起,很不好受,感到受了伤害,很是气愤。你很想将问题摆平。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到你家,告诉你:‘唉,那天骂你的人是个疯子,他已经疯了好久了,见人就骂,没人理他’。你一听到这话,便当下释然,压抑多日的怒火与羞辱感彻底冰释。什么原因?因为现在你知道了真相,而此前却不知道,还以为那是个正常人,所以对他生气,并为此而受折磨。而一旦弄清了真相,便换了个人似的:‘噢!他是疯子,原来如此呀!’一旦明白了真相,你感觉好极了,因为是打心里明白的。明了之后才会放下,如果你不明了真相,便成了一块心病。例如,当你认为那个骂你的人正常时,真想宰了他,而一旦得知真相――那是个疯子,你心里好受多了。这就是对实相的认识。正见佛法的人也有类似体会。贪、瞋、痴消失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还未明白时,会认为:‘怎么办呢,我的贪瞋这么重?’这不叫清楚认识。正像我们认为那疯子不疯时一样。当最终明白他早就疯了时,羞辱感和愤怒便释然了。只有打心里明白时,方可根除执着。10水杯前来看我的人中不少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有商人、大学生、教师及政府官员,他们满脑子主见,聪明过头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像一只水杯,如果杯子里盛的是废旧污水,便毫无用处。只有先将污水倒掉,杯子才可再用。必须先清除脑子里的主见,然后才会明白,我们的修行超越智、愚。如果认为自己聪明、有钱、有势,或是佛学权威,那就遮蔽了‘无我’的真理,所见到的只有自己――我、我的。而佛教教人放下‘自我’,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永远也学不会,他们得先抛弃自己的聪明,先得倒干净他们的‘杯子’。11堤坝修止是为了令心稳固,能导致内心的宁静。我们的心通常是起伏不定的,难以驾驭,拼命追逐感观享受,如水横流。人们知道如何调控水利,造福于人。人有智慧,知道修水坝,筑起水库和水渠。做这些无非是为了导引水流,善加利用,而不致肆意横流,汇入洼地而得不到利用。同理,心如果筑起‘堤坝’,有效控制,不断训练,也会带来无边利益。佛曾亲自教诫:‘调伏的心能带来真实福利。是故为了无上利益,要善调你们的心。’又如,我们周围的动物――象、马、水牛之类,必得先行调驯,才能为我们干活。只有调伏之后,它们的力量方可为我所用。同样道理,调伏的心较之未经调伏的心,能带来数倍的利益。佛及圣弟子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从未经调伏的心开始修的。而后,他们都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了,他们宣说的经典给了我们多大的利益呀!那些经过心理调伏而到达涅槃彼岸的人,看看他们带给整个世间的利益吧。一颗训练有素的心使我们无论在各行各业,还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有利地位。调伏的心会令我们生活平稳,工作顺畅,并培养和开发支配我们的理智。依照如法的心理训练,我们的快乐最终也会相应地增强。12深洞大多数人只知道行善积德,却不愿改正过失,说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好比有一个洞,洞底有东西,每个人将手伸进洞中,没能探着洞底的人都会说‘洞太深了’,就是一百个、一千个这样做的人也都会说:‘洞太深了!’而没有人说自己手臂太短了。我们得反求诸己,得退一步自我检讨一番,不要只是埋怨洞太深,头检视一下自己的胳膊吧。若能如此,你会在修行上取得进步,会找到快乐。13脏衣服当我们身上很脏,或穿上脏衣服时,心里自然也会觉得很窝囊;相反,如果洗净身体,穿着整洁的衣服时,心里会感到轻松愉快。同样地,不守戒规,身做恶行,口出秽语,正是让我们感到不快和抑郁的原因。我们远离了正修,这障碍了我们对佛法精髓的领会。身善与口善有赖于训练有素的心,因为思想支配行为和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调心。14玻璃杯如何树立正见?我可以就手里拿着的这只玻璃杯作答。杯子看上去干净实用,可用来盛饮料,能用很久。正见就是将它看作一只破杯子,一只已经碎掉了的杯子。它早晚要碎掉的。如果你用这样的观念使用它――它只不过是一只众缘聚合物,然后众缘离散。这样,无论杯子出了什么事,你都不会为此烦恼。身体如同杯子一样,也会众缘离散,然后死掉。这点你必须明白。明白归明白,并不意味着要你去自杀,正如你不必将杯子打碎丢掉一样。杯子是供人使用的,直到其使用寿命终结为止。同理,身体是我们借助的工具,直到其四大解体为止。你们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样的正见能使你在世上一切环境变动中感到自由自在。15酒鬼每个贪着感观享受的人,就像一个肝脏尚未垮掉的酒鬼。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喝个够,继续毫无节制地沉湎于酒中。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随之而来的是病痛的折磨。16鸭子修行就像养鸭子,你的任务是喂它饲料,给它水喝。至于鸭子长得快慢,那是鸭子的事,与你无关。别管那么多,专心做自己的事,你的任务是修,进步快还是慢,知道即可,别去强求,这样修行才能有个好基础。17空间人们向往涅槃乐,可是,一旦你告诉他们那里空无所有时,他们就开始犹豫了。确实,那儿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大家看这房顶和地板,我们认为房顶是‘有’,地板也是‘有’。你可以站到房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在房顶和地板之间,却无立足之地。不有便是空。坦率地说,涅槃便是这种空。人们听了这话会吓退,不愿进入涅槃境界,担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儿女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向居士祝愿‘长寿’、‘美丽’、‘幸福’、‘健康’,他们就很高兴,而开始讲‘放下’、‘空’时,他们就不想听了。可是,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有美丽的肤色、强壮的体力、充满快乐呢?没有。但是我们祝愿他们‘长寿’、‘美丽’、‘快乐’、‘健康’时,他们都喜形于色。他们执着于‘有’,执着于生死轮,他们更愿意站在房顶或地板上,极少有人敢于‘站’在二者之间。18大家庭如果你们要寻找佛法,它不在林间,不在山上,也不在洞中。它在心里,有其自身的体悟语言。概念与直接体悟有很大区别。一杯热水,无论谁将手指伸进去都会有同样的体验——热,这种体验可以用各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与此相类,不论谁深入到心灵的内部,都会有相同的体验,这不分国籍、文化背景或所用语言。如果你们从内心里达到了对法、对真理的体会,那么你们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彼此如同父母兄妹,因为你们体悟到了人人相同的心的本质。19肥料烦恼就像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想要果树结出丰硕美味的水果,就用鸡粪、牛粪之类的脏东西给它们追肥。苦,是乐之根;闹,是静之本。20火任何事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所以,刚开始我们看不出修行的成绩,这就像我常举的钻木取火的例子。有个人拿着块木头:‘听说这里面有火’。然后,他起劲钻起来,钻啊钻啊,但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想得到火,而火就是不出来。所以他有点泄气,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他再开始钻时,原来的热量已经散失,因此进展很慢。他持续的时间不够,钻钻累了,就撂下了。他不只是累,连信心也没有了:‘根本没有火!’他最后决定彻底不干了。实际上他做得没错,只是未能积累足够的热让火烧起来。火一直在那里,他只是没有坚持到底。心也是如此,在我们能够获得宁静之前,心总是处于烦乱状态。因此师父告诫:‘就这样坚持下去!接着修下去!’我们也许会想:‘我还没理解呢,如何能修?’在我们做到正确修持之前,智慧不会生起。因此我们说,坚持下去。21鱼我们不想要欲望,可是,如果没有欲望,如何能修?必须得有修行的欲望。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它只不过是一种心所。然而,智者有欲望而没有贪着。欲望好比是捕捉网里的一条大鱼,我们先要等它没有力气了,才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只是我们必须始终看好它,以免让它逃脱。22鱼和蛙贪着五欲,就如同被钓住的鱼儿。钓鱼的走过来,不论你怎样挣扎,都难以逃脱。实际上,贪欲重的人不只像被钓住的鱼,更像被钓住的青蛙。青蛙直接将整个鱼钩吞下肚去,鱼还仅是被钓住了嘴巴。23渔筌你如果看清了某件事的利弊,就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你了。比如说,渔民发现渔筌中有东西,因为他听到里面有动静。他想该是鱼吧,就把手伸到筌中,抓到的却是另一种活物。因为看不见,他不能断定是什么,可能是鳝鱼,但也可能是蛇。如果丢手,也许会后悔:要是一条鳝鱼,餐桌上不就少了一样佳肴?另一方面,如果不丢手,抓着的要是一条蛇,就可能被咬。他犹豫不决。可是,他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致不愿丢手:要是一条鳝鱼呢!而待他拿出水面的一刹那,看到的是条蛇,便毫不犹豫地将它甩出去。而不必等着别人喊:‘嗨,是蛇!丢手!’看到蛇本身比任何语言都更明白地告诉他该怎么做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危险――蛇会咬人,能让你重伤甚至死亡,这还用谁来告诉他呢?同样道理,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看清了实相,就不会去沾染那些有害的东西。24渔夫修定能产生智慧,试以渔夫捕捉网里的一条大鱼为例。你们设想一下他收网时的感觉,假如他怕鱼会逃脱,便会急忙用力扯网,这样,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大鱼已经逃之夭夭了。渔夫不能太用力。古时候,人们教导说要渐渐收网,谨防鱼儿逃掉。我们修行也应当如此,慢慢地去体会,谨慎地收摄,不可放手。有时候会出现不乐意修的情况,也许我们不愿观想,或许不愿觉察,但我们仍坚持修下去。保持修的念头,这就是修。如果乐意修,我们就修;如果不乐意修,我们仍然去修。就这样持之以恒。如果修行的热情很高,信的力量会给我们的修行提供动力。但此一阶段还谈不上智慧,即使我们干劲十足,也不会从修行中获得多大利益。这种状况也许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时心里就会产生‘我们不能成就’的念头。我们也许会觉得不可能得定,或认为修行的缘分尚不具足,甚或认为证道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就不干了。在这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十分、十分谨慎,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正如捕捉那条大鱼,――慢慢地体察,谨慎地收摄。这样挣扎就不致太强烈,因此我们持续不断地收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鱼儿终于精疲力竭,停止了挣扎,我们就能轻易将他逮住了。通常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渐次地修习,谨慎地积累。应当如此修定。25、手电筒在佛教里,我们无数此地听到‘放下’、‘不要有任何执着’之类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拥有,但不执着。以这只手电筒为例,我们想:‘这是什么?’于是就拿起来,‘噢,是手电筒。’于是又将它放下。我们就以这种心态来把持事物,即使对欲望也是如此。如果不带有欲望,还能成什么事呢?我们就不可能去经行或干别的事。这是欲望,没错,欲望是不清净的。然而,我们不久便因此而得解脱。所以,我们开始必须凭借点什么。又如,到这里来,首先你得想来;如果不想来,今天你们就不会在这里。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想做。但是,当欲望产生时,我们不执着,就像我们不执着这只手电筒一样。——‘这是什么?’我们拿起来,‘噢!是只手电筒。’我们于是又放下。这就是‘拥有而不执着’的含义。认识了就放下,我们不会愚蠢地攫住不放,而是以智慧去把握它们,然后放下。无论善恶,统统放下。26、高速公路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总是以为自己幸运或者不幸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此观察并没有认清事物的实质。实际情况是,我们不能强迫事物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如你去坐在高速公路的中央,大小车辆飞速向你驶来,你总不能对着车发火,大喊:‘不要往这开!不要往这开!’那是高速公路,你无权那样做。那么该如何做呢?离开公路。公路是跑车的,你如果想阻挡,只会自讨苦吃。环境因素也是一样,坐禅时听到响声,我们就说受了干扰,心想:‘嗨,响声干扰了我!’如果以为受了干扰,我们就起烦恼。如果作深层思考,就会发现是我们自己跑出去跟那响声过不去。响声只是响声而已,这样理解就没事了。我们不去管那响声,知道响声和我们两不相干,这是对事实的真正了解。我们知其两面,因此能得宁静;如果只知道一面,就会苦恼。一旦看清两面,我们就遵循了中道。这就是正念的修习,我们称之为澄清知见。同样道理,无常坏灭是周遭环境的特性,而我们却不愿看到这样。我们对它们抓住不放,有所祈求,希望它们是实在的,试图在不真实的事物中找到真实。一个人,不论何时如此看待事物,将外境执为自我,他一定受苦。佛陀教导我们要观照这点。27、青蛙越忽视修持,越忽视到庙里来听闻佛法,心灵在五欲的泥沼里就陷得越深。就像青蛙钻入洞穴,过一会儿拿钩的人走来,青蛙的末日也就到了。它绝路一条,只有伸着脖子让人捉。因此,大家小心点儿,千万别退到洞里去,有人或许正拿着‘钩子’等你呢。在家中,为子孙、财产所纠缠,比青蛙还不如呢。你们不知道如何摆脱缠缚,一旦老病死来临,看你怎么办?这是来抓你的‘钩子’。你何去何从?28、果树果树在花季,强风一吹,一些花朵纷纷落地,未被吹掉的终于发育成小青果。然后,强风又一吹,一些青果也会掉落,剩下的会长到接近成熟、或完全成熟才掉落。人也是如此,如同风中的花和果子,人们也会在不同的年龄层‘掉落’,有的胎死腹中,有的生下来活几天,有的活几年,终未能长大成人。少男少女也会死,另外一些人则可享尽天年。思索人生,再想想风中的果子,二者的特征都是无常。我们的意识也很类似,一个念头生起,在心中住、异之后变灭,正像那果子。佛陀知道事物的这种无常性,他观察风中果子的现象而想到自己的弟子――比丘和沙弥众。他发现他们在本质上也具有同一个特性――无常变易。怎么可能例外呢?这正是一切事物的通性。29、垃圾穴如果你的心处于宁静而专注的状态,就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打坐仅仅是为了获得定中的喜悦,那么,你是在浪费时间。修定是为了让心宁静专一,然后以此专注来探究身心的实质。如果仅修止而不修观,那么在定中是很平静,没有烦恼,然而,正像搬一块石头盖住一个很臭的垃圾穴,一旦移去石头,依然会臭气熏天。修止不可用来获得暂时的愉悦,必须用在精确推研身心的本质上,这样才能真正解脱。30、礼物我们应当观察身体内部,不论是什么,得看一下。如果只看外表,则不能明了。在外表,我们看到的是发毛爪甲之类,正是这些看去很美的东西诱惑着我们。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透视身体内部,去看身内之物。都是些什么呢?仔细看吧!看到的许多东西会令我们吃惊。尽管在我们身中,我们却不自知。我们处处带着它们,对它们却一无所知。这就像去走亲戚,亲戚送了我们一件礼物。我们收了礼物,连打开看都没看,就放进包里离开了。当我们最后打开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全是毒蛇!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如果只看外表,好象很美。我们忘乎所以,忘了无常、苦、无我。要是看看身体内部,那真是令人厌恶,一点儿也不美。如果实事求是地观察,而不加粉饰,就会明白,那真是可悲可厌。然后厌离心会随之生起。这种厌离心并不意味着消极厌世,而是心灵的净化,不再执着。我们将万事万物都看作是不实在的,不可依怙的。不管我们抱着怎样的愿望,事物总是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该不稳定的还是不稳定,不美的依然是不美。因此佛说,我们对接触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感受应当放下,乐也罢,苦也罢,统统一样,将其放下。31、野草要想得到安宁,必须修观。人们通常所谓的安宁,仅仅是心理上的平静,而非烦恼的消失。烦恼只是暂时被压制住了,正如搬石压草,如果把石头拿开,野草会很快又长起来。野草并没有真的死掉,只是被压制住而已。坐禅也是如此,心是静了下来,但烦恼并未真的干净。所以,只有‘三摩地’还不够,要得到真正的安宁还必须开发智慧。‘三摩地’只是搬石压草式的平静,是暂时的。由智慧而得的安宁象把石头留在那儿,这样草就不能再长起来了。这是真安宁,是烦恼的平息,是由智慧产生的恒久安宁。32、手学教的与参禅的彼此误会,偏重教理的一方常说:‘只知道参禅的和尚师心自用,说法没有教理基础。’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译者)实际上,学教与参禅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是一事。如果拿手心、手背作比,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将手伸出来,手背似乎不见了,而手背实际上哪儿也没去,只是隐藏在下面。一将手翻转过来,手心又不见了。手心也没有丢,隐藏在下面而已。谈及修行时不能不知道这点。如果认为修行‘没了’,就转而去学教,想籍此求得开悟。然而,无论你学了多少法,也决不会开悟,因为不能如实了知。假如我们真的明白了诸法的实质,就会放下。这是行舍、破贪、去执,如果尚有执着,习气会随着时间而减少。因此,学与修不过是同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而已。33、洞对有些人而言,我的教法看上去经常会有矛盾之处,然而,我的教法再简单不过。这就像我看到有人沿着他们不熟悉的道走,而我本人对这这条道再熟悉不过。我抬头看见他就要掉进路右边的洞里时,于是就大喊‘向左’;同样,当我看到另一个人就要掉到路左边的洞里时,就大喊‘往右’。教法是有所不同,但都是教他们沿着同一路线的同一个方向走。我教他们远离二边,归中道。这样他们就会契入佛法真义。34、房子所有的弟子都像我的孩子,我对他们只有慈爱,为他们谋福利。如果我看上去使你受苦,那是为了你好。我知道你们有的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学问。那些文化不多、涉世未深的人更容易修。然而,学富五车的人就像有一座大房子要打扫,工作量很大,而一旦房子打扫干净,就拥有一个又大又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要有耐心,耐心和毅力对我们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35、家庭主妇别像一类家庭主妇,一边刷着盘子,一边愁眉苦脸。虽然清洗盘子很用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垢很重。你们都见过吧?她看到的只是脏盘子,是不是看得有点儿太远了?我想你们有些人或许有过这种经历,这正是你们要注意的。人们很用心洗盘子,却让自己的心满布污垢,这很不好。他们忘记了本分。36、豺狗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看见一只豺狗从他们驻锡的树林里跑出来,它静静站了一会儿,然后钻进一片树丛,不一会儿又跑出来,接着又钻进一个树洞,又跑出来;后来又钻入岩穴,再跑出来。站一会儿又跑,跑完了躺下,躺下再起来。原来豺狗长了疥疮,站着疥虫咬,于是就跑;跑着也不舒服,于是停下来;停下来依然不舒服,于是就躺下;躺下又起来,去钻树丛、树洞、······佛说:‘比丘们,今天下午看到那只豺狗了吗?站着,它难受;跑着也难受;坐着难受,躺着也难受。它怨站着,怨坐着,怨跑着,怨躺着;怪树,怪荆棘,怪岩穴。实际上,它的苦恼和这些无关,问题出在疥疮上’。我们也和那豺狗一样,烦恼来自错误观念。我们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出了问题却找客观。不管是生活在泰国,还是美国、英国,都会有不满。为何不满?因为错误观念依旧。关键在此!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满意。然而,豺狗身上的疥疮一旦治愈,它到哪儿都会自在;同样,一旦我们消除错误观念,不论到哪儿都会满意。37、刀刀分刀刃、刀背和刀把,你能只拿起刀刃来吗?能只拿起刀背或者刀把来吗?刀把、刀背和刀刃,都是同一把刀的组成部分,一拿起刀,也同时拿起了这三个部分。同样道理,选择善的,不善必然相随。人们追求善,想摈弃恶,却不琢磨超越善恶。若不思维这点,就难以获得正见。求善,恶相随;求乐,苦相随。将自己的心调至超越善恶,到那时修行才算告一段落。38、结通过观照苦乐都是无常的,我们懂得所经受的种种感情都不持久,不值得执着。有智慧者才会如此认识事物,懂得事物具有无常性。如此认识,就像按正确的方向解绳子的结,绳结会由松而开,不再那么紧巴巴了。这类似于说事物未必一成不变。此前,我们觉得事物必须如何如何,这种认识,等于将绳结越扯越紧。这种‘紧’便是苦恼。这种生活方式很紧张,因此,我们将结松开一些,放松一下。为何要松?因为紧。如果我们松手,结就会松。情况不是天生就该那样。我们以无常的教法作基础,明白苦乐都不会永远如此,将它们看作是不可依靠的,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有了这种观念,慢慢就不再相信自己心中生起的各种情感,错误观念也相应随之减少。这就是解结的含义。结越来越松,贪执会逐渐被根除。39、汤勺如果只听法教而不修行,就如同汤盆里的勺子。勺子每天都泡在汤盆里,却不识汤味。必须有思有修。40、漏屋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谈论修行,没有真干。这就像有个人的屋顶一边漏雨,他就在另一边睡觉。天晴了,太阳晒到那一边,他就滚到另一边睡,而且不停地想:‘什么时候才能象别人家那样,有一处好点儿的房子?’如果整个房顶都漏,那他干脆拍拍屁股离开。这并非做事之道,而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干的。41、树叶现在我们打坐的树林很宁静。如果没有风,树叶就不动;起风时它们就抖动作响。心也是如此,念头起时,心也是‘抖动’不停。我们的佛法知识越少,心就越是不停地追逐念头。感到乐,就陷入乐中;感到苦,就陷入苦中。总是在不停地摇摆。42、信知道心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即可,不要为之喜忧,不起执着。如果有苦,知道它,认识它,然后保持空灵。就像一封信,得先把信打开,然后才知道里面写些什么。43、原木我们伐下一根原木,将它丢进河里,它会顺水漂流。如果它不腐烂,也不为河岸所阻,最后会漂进大海。同样,让心保持中道而修,既不贪着欲乐,也不自苦其身,必将获得真正的安宁。譬喻中‘原木’指心,两边‘河岸’分别代表爱与恨,或者代表苦与乐。‘保持中道’是指看清爱、恨、苦、乐的真面目――感受而已。一旦建立这种观念,心就不会轻易‘漂’向它们而为其所阻滞。这就是觉悟的修行,既不怂恿生起的觉受,也不去执着它们。这样心就畅行无阻地‘顺流而下’,最后进入涅槃之‘海’。44、木材如果不下功夫调心,心则顺其野性,处于散乱状态。而其野性是可调的,因调理而发挥作用。这可拿树作比,如果是我们,仅仅让树木保持野生状态,则永远不能用来建房子,不能用来做房子上门窗之类的东西;然而,如果木匠想建房子,他就会去寻找处于野生状态的树以作原料,加以有效利用,不多久,一座房子就建成了。禅修调心与此类似,就像对待森林里野生的树木一样对待那颗粗野、未经调伏过的心,将其调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灵敏。45、蛆满意度不在于有多少友邻,而来自正见。如果有正见,那么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满意。可惜我们大都没有正见。就像生活在粪堆里的一条蛆虫,环境是脏的,食物是脏的,但这对蛆虫正合适。你如果用根小棍棒将它从粪堆里拨出来,它会挣扎着爬‘家’去。我们也一样,师父告诫我们要正确看待,而我们心生抵触,感到不快,而且很快又溜老习惯、旧观念里去,因为那样我们感到舒服。如果看不到错误观念的过失,就难以远离。修行是件难事,所以要听劝。修行不是修别的,一旦有了正见,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感到自在。46、芒果我们说,戒、定、慧是一切贤圣趣向觉悟的通途。三者是一体的,戒即是定,定即是戒;定即是慧,慧即是定。譬如一只芒果,开花时,我们叫它花;结了果,我们叫它芒果;等长熟了,我们叫它熟芒果。虽是同一只芒果,却不断变化,大来自小,小长成大,你可以给它不同的名称,也可以只叫它芒果。戒定慧的关系与此类似,最终都是导向解脱。芒果从一开花,就径直走向结果、成熟,我们应当这样看。至于别人叫它什么,这无关紧要。有生就有老,然后呢?大家参吧。有些人不愿变老,他们一旦老了,就显得很懊恼。这类人不应该吃熟芒果。我们为何还要芒果快点熟呢?如果没有及时长熟,还要人工催熟,不是吗?而我们一旦老了,就懊恼非常,有的哭鼻子,怕老、怕死。如果这样,就不应当吃熟芒果,去吃花好了!如果能明白这点,就能明白佛法。一切明了,则解脱自在。47、药品与水果对那些不修行的人,不要恼火,不要批评,只是继续向他们提出忠告,待其精神境界提高了,就会亲近佛法。这就像卖药,我们宣传自己的药品,那些头痛的、肚子痛的就会来买。那些不愿买的,随他们好了。就像小青果,我们不能强迫其又熟又甜,随它去,让其自然地长熟长甜。这样去想,心里就坦然了。因此,我们不必强迫任何人,只是宣传我们的药品,就到此为止。等有人生病了,就会来买。48、商人做任何事情,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旦认清了,做起来就不存在勉强。有困难,有压力,就是不明了这点。做事时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到宁静,任何遗漏都会让你觉得遗憾,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牵肠挂肚。想做完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就拿那些经常来看我的商人来说吧,他们说:‘嗨,等我还清债务,治好家产,就来出家’。话虽这么讲,可是哪天才能完成呢?没有尽头。他们借了新账还旧账,还了又借。商人想,等还清所有的债务就轻松了,而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呢?这正是世间捉弄我们的把戏,我们只是忙啊忙啊,却不觉来日无多。49、油和水油水之分正如智愚之别。佛陀也在尘世中生活,但他是阿罗汉,因此能够远离而不是亲近六尘。他远离,将其一一放下,因为他知道心是心,尘是尘,而不把它们混为一谈。心只是心,觉受只是觉受,大家各行其是。色尽管为色,声尽管为声,法尽管为法,为何要费心去执取它们呢?如果这样去思去想,就会产生远离,觉受在一边,而心在另一边。这就像油和水,虽然同处一瓶,却层次分明。50、孤儿末了,人们就会发神经,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明了,只是顺着自己的情绪生活,不知道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念。一旦心念失去了关照,就像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孤儿没有归宿;没有归宿,就没有安全感。同样,如果心念失去关照,得不到调治,缺乏以正见为基础的成熟个性,那真是很麻烦。51、牛车假如说有一辆车,由牛来拉。车轮并不长,而车辙却很长。只要牛拉车,车辙便相随。车轮是圆的,而车辙是长的。如果只看一辆停着的车,怎么也看不出轮子哪儿长;而一旦牛拉动车子,便会看到车辙在后面延伸。只要牛不停地拉,车轮就不停地转。可是总有那么一天,牛累了,卸掉牛轭走开了,车子被扔在那儿,车轮不再转了。终于车身散坏,部件化作地、水、火、风四大)。追随世俗的人也一样。如果有人想在这世间寻求安宁,就得不断地找啊找啊,就像那车轮。只要我们追逐世间法,就不会有停歇。如果干脆停止追逐,就像车轮停止转动,当下就一切停息。不停地追逐世间,就等于车辙在不断地延伸。造作恶业与此类似,只要我们不改变旧习惯,造业就不会停息;如果改变,当下便息。这就是佛法的修习。52、水池保持正念,顺其自然,那么你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安住。心会宁静得如一泓清澈的森林池水,各种珍稀动物都会来饮用。这时你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你会看到许多美妙奇异之事的生生灭灭,而你依然很宁静。这就是佛陀的喜悦。53、雨水心实际上象雨水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是纯净的。可是,如果在纯净的雨水中滴入绿颜料,水就变成绿的;加入黄颜料,水就变成黄的。心的反映与此类似,愉快的念头‘滴’入心田时,心中就感到愉快;念头不愉快时,心中就觉得不愉快,心被愁云笼罩,如同染了色的水。纯净的水接触到黄色,就变成黄的;接触到绿色,就变成绿的。它不断地随境变化,而实际上这变黄变绿的水原本纯净无染。心原本也是如此――纯净无染,因为追逐念头而染污,迷失于情绪之中。54、河流身体的老病原本是常事,这是顺应自然法则。所以,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这个身体,而是我们的错误观念。当我们把对的看成错的,肯定会产生困惑。就如同河水,它自然是从高处往下流,决不会向上流,水性使然。如果我们站在河岸上,看着奔腾而下的流水,却愚蠢地想让其倒流,那注定要苦恼。我们苦恼的根源在于谬见,在于‘违反潮流’的思维。如果有正见,就会明白水必然向下流;只要还没有认清并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会一直处于烦躁之中,永远得不到安宁。我们的身体也像那流水,它走过青年、老年,而最终死亡。我们不要异想天开,这非人力能及,不要逆潮流而动!55、路无论在何处,都要保持一分自然和自我觉察。疑惑生起时,让它自生自灭;有了烦恼,知道就好,战胜它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很简单,什么都不要执着。正如走路,不时会遇到障碍,遇到烦恼,知道便可,以不执着来降伏它。不要想已经越过的障碍,也不要担忧尚未遇到的障碍,安住当下。不要老是想着路还有多长,或者老是牵挂着终点,什么事都在变。不要抓住过去不放,最后,心理就会进入自然平衡状态。到那时不论是闭着眼睛打坐还是在闹市里漫步,心都是宁静的。56、石头人们最不易理解的,也是与其观念冲突最大的,便是放下,或叫‘无所着’的教法。如果站在世俗角度理解,就会觉得迷惑,会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尽管可以这么解释,但其真义更近乎这样:就像我们扛着一块很重的石头,不久就感到累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放下,所以就一直强忍着。如果有人走过来告诉我们把石头扔掉,我们会说:‘可是,如果扔掉,我就一无所有了!’即使给我们讲了许多丢掉石头的好处,我们还是不愿意这样做,害怕一无所有。于是我们继续扛着这块石头,直到沉重难忍,体力不支,这才不得不放下。丢掉之后,我们立即感受到放下的好处,马上觉得轻松愉快,并意识到扛着一块石头是怎样的一种负担。在丢掉石头之前,我们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好处。以后我们也许还会背包袱,但已经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更容易放下。这种对‘背着包袱无益,放下轻松自在’的了解,便是认识自我的一例。我们所依仗的自负、我见就如同那块石头。我们想放下自我,又怕没有‘我’,什么都没了。而一旦我们最终能够放下,感到的却是不执着所带来的自在和愉悦。57、螺丝如果通过禅定而彻见实相,则痛苦就像螺丝一样开始‘松动’。当松动螺丝时,它往外退,不像顺时针拧时那么紧了。心的解脱与此类似,由放下而弃舍,不再与善恶、财富、荣辱、苦乐紧紧捆在一起。如果不明了真相,就如一直在拧紧螺丝,越拧越紧,直到让你焦头烂额;而一旦从中‘旋出’,会变得自在、安宁。58、树苗禅修时必须保持持续觉照。这象植树,如果在一个地方种下一棵树苗,过三天拔出来种到另一个地方,再过三天又拔出来种到其它地方,树苗只会死亡,而不会长大结果。禅修也是一样,如果打一个禅七,离开后放纵它几个月,然后来再打一个禅七――杜口观心,这就像那植树,你的禅修不会进步,到头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结果。59、利刀当说到心静,意思是指感觉上似乎不动,不是心猿意马。这就像有一把利刀,如果用来乱砍东西,如砍砖石、玻璃,刀很快就会变钝;刀一定要用来砍那些有益的东西。心也是这样,如果让心放纵,去追逐那些无益的觉观,心力就会减弱,因为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不到休息。如果心没有力量,智慧就不会生起,因为没有力量的心是散乱的。60、蛇人们希望离苦得乐,而事实上,乐只是苦的一种精细形态,苦本身是一种粗重形态。这可拿蛇作比,蛇头是苦,蛇尾是乐。蛇头十分危险,因为毒牙在此。如果去碰它,蛇会立即咬我们。然而不单是蛇头,就是去捉蛇尾,蛇反过身来一样会咬我们,因为蛇头、蛇尾同属一蛇。同样,幸与不幸、欢喜和忧伤出自同一条‘蛇’――贪着。因此,高兴时心不是真的平静,比如,当我们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诸如财富、地位、荣誉或幸福,我们很高兴,而心里却不安,唯恐失掉它们,这恐惧本身并非平静状态。后来,我们或许真的会失掉它们,到那时就真的痛苦了。所以,如果意识不到,既便快乐时,痛苦已经迫在眉睫。就像抓住蛇的尾巴,如果不松手,蛇就会咬我们。因此,不论蛇头蛇尾,亦即无论逆境顺境,都不过是无尽生死轮的特征而已。61、蜘蛛观察蜘蛛能产生智慧,蜘蛛在任何适当的角落结网,然后安坐中心,一动不动。过一会儿有苍蝇飞来,撞到网上。苍蝇一触动蛛网,‘噗’,蜘蛛便扑上去,用蛛丝将其缠住。它将苍蝇储藏起来,又返来,镇静自若地安住在蛛网中心。这和我们调心毫无二至。心比作蜘蛛,情绪和妄念比作各种昆虫。感官不断刺激心田,当某一个感官接触外境时,便会迅速传达到心田。心于是作出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又恢复常态。‘恢复常态’是指清楚明了的正念生活,总是保持警觉,什么事都做得很到位――这就是我们的常态。实在讲修行并不复杂,如此认真生活而已。这并不是要我们漫不经心地生活,认为不必坐禅经行,以致忘掉了所有的修行。必须保持警觉,象蜘蛛那样随时准备捕捉猎物。这就是我们要遵守的――警觉,反应准确,时时以智慧正念觉照。62、静止的流水你见过流水吗?你见过止水吗?如果你的心很宁静,它就像静止的流水。见过静止的流水吗?没见过吧!只见过流水或者止水,对不对?一旦心宁静了,便可开发智慧。心绪象流水,但很宁静;看去很宁静,却是流动的。所以我称之为‘静止的流水’,智慧能够从此生起。63、甜果尽管某种水果是甜的,却必须等尝过之后才能知道其真正的味道。然而,这种水果虽然没有人尝,它依然是甜的,只是无人知道而已。佛法也是这样,虽然它是真理,对那些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却不是。无论佛法多么美妙,对他们却毫无价值。64、热水瓶要读你自己,而不是书。真理不在外面,文字不等于智慧。离开智慧的文字就像一只空热水瓶,如果不盛水,瓶就没用。65、口渴的人有一个赶路的人,走得口渴难耐,急需饮水。他走到路边的一个地方停下来要水喝,施主说:‘你想喝水可以,这水色香味俱佳,只是喝了会生病,弄不好会出人命的。’口渴的人不听这些,他已经渴得像做完手术好久没能喝水的人了,渴得要死。于是他先尝了一小口,觉得甘甜无比,然后就一饮而尽,结果差点病死。他不听警告是因为渴求压倒了一切。陷入欲乐享受而不能自拔的人也是如此,佛陀教导欲乐是毒,可是他因为太‘渴’而不听。贪着色、声、香、味、触、法,而它们看上去很有‘味道’,因此贪着不已,至死不能自拔。66、蒺藜万物各有其理,它们本身并不给谁带来痛苦。正如一枚很锐利的蒺藜,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吗?未必,蒺藜只是蒺藜,它并不会招谁惹谁,只是按其自身规律生灭。可是,如果用脚丫去踩,那就苦了。为什么苦?因为你踩了它。因此,我们是自找苦吃。色、受、想、行、识,这世间一切事物各循其理罢了,是我们自己向它们挑衅。如果我们进攻,就会遭到反击;如果不去理它,它也就不打搅我们。只有痴人才去招惹它们。67、陷阱佛陀教导说,六尘是一个陷阱,魔王所设的陷阱;这是猎人的陷阱,这猎人就是魔王。如果动物落入猎人的陷阱,就显得非常可怜,它们被牢牢地陷住,眼睁睁等着猎人来抓。你捕过鸟吗?圈套一弹,‘噗’地一下套住了脖子,很结实的线紧紧地套着它,无论这鸟怎么飞,都难以逃脱,它东飞西撞,而线却缚得很紧,只得等捕鸟人到来。捕鸟人一来,完了!鸟惊恐万状,没跑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构成的陷阱也一样,一旦被其陷住,便难以自拔。68、路人那些想家的人显然不是坐在那里想想就能了事的,他们必须切实弄清具体行程以及正确方向,这样方可最终到家里。如果误入歧途,结果可能遇上麻烦,比如沼泽或者其它很难逾越的障碍;甚至遇上险境,可能因此永远不了家。那些到家的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家里是舒适之地,可是,如果行路人过其家门而不入,或者只是围着家转悠,那么他走了这么多路依然没有达到目的。同样地,实践佛法之道是由我们大家自己去做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代劳。我们必须循着戒定慧三学的正路,直到获得清净、光明、宁静之心所带来的益处,也即是行路的收获。可是,如果仅有书本知识,教理、经论,亦即只有地图知识或旅行路线,那么,就是经过百生千世,也不会认识清净、光明、宁静之心,只是枉费工夫,徒劳无益。师父只是指点迷津,听了师父的教导,至于是否亲自去行而到达目的地,完全是我们大家个人的事。69、树树也会说法,它从缘而生,依自然规律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树时刻在为我们说法,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能够将其领纳于心并加以观照,因此不知道树在对我们说法。果实熟了,我们只知道吃,也不追究一下:甜、酸或苦是果实的特征,这也是法,果实所说的法;接下来树叶变黄、枯萎、飘落,我们只是看到树叶落了,然后从上面踏过,将它们扫成堆,仅此而已,我们不知道大自然在说法。再后来新叶长出,我们只是看见长出,也不去深入思考。这不是通过内观而认识真理的途径。如果我们能将这一切领会于心,就会明白,树的出生和我们的出生没什么两样。我们这个身体从出生到住世依靠众缘,靠地、水、火、风诸种元素,身体的各个部分依照各自的特点而变化――发毛、爪齿、皮肤都在变,就像树的各部分变化一样。如果认识了自然,也就认识了自己。70、海龟寻找安宁就如同寻找长毛的海龟,是找不到的。然而,一旦心地坦然,安宁自会来找你。71、根与梢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死,生与死其实是同一事,就像一棵树,有梢就有根,有根就有梢,你很难只取其一。看到人们对死亡是那样难过,而对出生又是如此高兴,就觉得有点滑稽。我认为如果你真的想哭,最好是为生而哭,因为,生,其实就是死;死,其实就是生。根就是梢,梢就是根。如果你一定要哭,就哭根,哭生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生,就不会有死。72、稻谷那些研究佛法而不通达法义的人,就像一条睡在稻谷垛上的狗。狗饿了,就从稻谷垛上跳下来,跑出去找残羹剩饭。尽管它就睡在食物堆上,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它看不到大米,狗吃不来稻谷。食物就在身边,狗却不能吃,它看不出大米。也许它很久都找不到任何吃的,甚至死掉,就死在稻谷垛上!我们也是如此,不论研究了多少佛法,如果不修,就不会见法。如果不见法,就不知法。73、水牛佛陀的教导太对了,如果你去分析思考,会发现它无可挑剔。可是,我们就像水牛,如果不捆住牛的四条腿,就没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给它施药;如果将腿捆住,它又难以做任何事情――哈哈!如果你们想试试,可以过去给它施药,它现在动不了了,在这时候它只好乖乖屈服。我们人也差不多,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肯丢掉幻想;如果还有旋的余地,就不肯轻易放弃。74、野鸡只要真实智还没有生起,我们就得将六根和六尘视作敌人;而一旦真实智生起,就不再这么看了,它们就成了真知灼见的入口了。森林里的野鸡便是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它们很害怕人,然而,自从我住到这里来,我能够教它们,也向它们学习。我从给它们喂米开始,它们起初很害怕,不敢走近,可是过了些日子,它们习惯了,居然来讨米吃。它们开始以为这米是危险的敌人,而米并没有危险,它们只是不知道这米可食,因此害怕。当它们最终明白没什么好怕的,就过来安心吃起来。野鸡的学习就这么简单。住在这里,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最初我们以为六根很成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们,它们显得很麻烦。可是通过修行体悟,我们学会了如实认识它们,学会利用它们,就像野鸡学会用米一样。到那时它们就不再是我们的对头了,麻烦也就没了。75、充满动物的院子人们常常推测,西方人若想住在阿姜·查的庙里会有语言障碍,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次,有人问阿姜·查:‘你是如何教导你的西方弟子的?你是讲英语、法语,还是德语?’‘不讲,’阿姜·查答。‘那他们怎么办呢?’这人又问。‘你家院子里有水牛吗?’阿姜·查问。‘有啊。’‘有奶牛、狗和鸡吗?’‘都有啊。’‘告诉我,’阿姜·查问道,‘你是讲水牛语还是讲奶牛语?’‘当然都不讲了。’‘好,那你怎么办呢?’第二部分一切教法都不过是譬喻和比较,旨在帮助我们明白真理。――阿姜·查蚁穴坐禅时想让心平静,可就是平静不了;不愿去想,可还是要想。这就像一个人坐在蚂蚁窝上,蚂蚁就不停地咬他。为什么呀?因为心在俗世,即使他闭上眼睛坐着一动不动,他举目所视还是俗世,苦、乐、忧、惑纷纷泛起,因为他尚未见法。处于这样的心态,禅者很难忍受这世间法,他无法观照,就跟坐在蚂蚁窝上差不多。蚂蚁咬他,因为他占了它们的家。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他应该寻找摆脱它们的方法。2、苹果园你如果问别人为什么出生,他们可能很难答,因为他们陷入五欲世间,陷入轮。比如,假设我们有一个苹果园,一个我们特别喜欢的苹果园。如果不以智慧观照,那就是我们的轮之地。何以如此?假如果园里有一百棵果树,我们认为那是‘我们的’树,我们就沦为虫子,生于每一株树上,钻进每株树里。纵然我们身在家里,而我们的‘触角’早已伸进每株果树里去了。我们说是轮,因为我们执着于这样的观念:那些树是‘我们的’,果园是‘我们的’。要是有谁拿把斧头砍掉一棵,我们会随树而‘死’――我们气得发疯,非将事情摆平不可,会为此而斗殴甚或出人命,这争吵就是‘生’。任何东西,我们一将其当作‘自己的’,当下就是‘生’,因‘有’而‘生’。哪怕我们拥有一千棵苹果树,如果有人砍倒一棵,也就像砍倒了物主一样。不论我们执着什么,都等于‘生’在其中,活在其中。3、苹果克服自私可以从布施开始。人如果自私就会自我感觉不良,然而,人们乐于自私,意识不到其过失。这一点你随时都能体会到。当你饥饿时请留意,要是弄到两只苹果,正好有朋友在场,你就得犹豫。的确,你是想给,却只想给只小的;给大的吧,总有点不情愿。你难以抉择,于是让朋友自己取,而随之又说:‘取这个!’给他那个小的。这只是自私的一种表现,但人们常常忽视。你们遇到过吧?施与,还真得‘反其道而行之’,尽管你想给那只小的,得强迫自己给大的。当然了,一旦给了朋友,会有很好的感觉。如此‘反其道而行’修心需要自律,必须知道如何施与、如何舍弃,而不
本文档为【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2KB
软件:Word
页数:7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6-12-23
浏览量: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