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人体解剖学笔记人体解剖学绪论一、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二、分类: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巨视解剖学叙述。  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微视解剖学组织学         胚胎...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绪论一、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二、分类: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巨视解剖学叙述。  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微视解剖学组织学         胚胎学其他门类:断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三、人体结构概述:(一)细胞+间质   组织器官 系统 人体(二)人体九大系统:1、运动系统:2、消化系统;3、呼吸系统;4、泌尿系统;5、生殖系统;6、脉管系统;7、内分泌系统;8、感觉器;9、神经系统。(三)分部:1、头部:颅、面。2、颈部:颈、项。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二)方位术语:1、上(颅侧):近头者  下(尾侧):近足者2、前(腹侧):近腹者后(背侧):近背者3、内侧:近正中面者外侧:远正中面者。4、内与外:某结构与体腔或空腔脏器的相互位置关系,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5、浅、深:体内某点与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间的距离,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    近侧:靠近肢体附着者6、四肢 远侧:远离肢体附着者  内侧和外侧上肢:尺、桡          下肢:胫、腓(三)轴和面1、轴: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走行。2、面:1)矢状面(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居于正中,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称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3)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半。器官:纵切面-与长轴平行  横切面-与长轴垂直五、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具备的观点:(一)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三)进化发展的观点(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第一篇运动系统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骨(bone):是一种器官,由骨组织(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构造,外被骨膜、内含骨髓,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骨骼:骨借骨连接连在一起称骨骼。一、分类:全身共有206块骨颅骨:脑颅骨、面颅骨中轴骨1、根据部位分躯干骨:椎骨、胸骨、肋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2、根据形态分类:1)长骨(longbone)一体(骨干):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两端(骺):两端膨大,称为骺,其光滑面称关节面干骺端: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  骺软骨(epiphysialcartilage):幼年时骺与骨干之间借透明软骨相连,该软骨称~,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融合骺遗留下来的痕迹称骺线。2)短骨(shortbone):立方形,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3)扁骨(flatbone):扁宽的板状,常围成腔,如颅骨,肋骨。4)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骨(irregular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和髋骨。含气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另外尚有发生于某些肌腱的籽骨,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二、骨的构造1、骨质: 1)骨密质(compactbone):构成骨的外层,质地致密,抗压。2)骨松质(spongybone):分布于骨的内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海绵状,小梁排列与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  外板颅盖骨内板骨密质,内板易骨折。板障: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2、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富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1)骨外膜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厚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定于骨面。    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2)骨内膜: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3、骨髓(bonemarrow):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和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4、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1、有机物:占成人骨1/3,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煅烧骨,质脆易碎。2、无机物:占成人骨2/3,使骨增加硬度;脱钙骨,柔软有弹性。3、幼儿:有机物多,青枝折老年人:无机物多,粉碎折。第二节躯干骨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一、椎骨1)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2)一般形态椎体椎骨椎弓根上关节突(1对)、下关节突(1对)椎弓有7个突起:横突(1对)椎弓板棘突(1个)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3)各部椎骨主要特征颈椎:①椎体较小,横断呈椭圆形。②椎孔较大,呈三角形。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④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1颈椎又叫寰椎:由前弓、后弓和侧块构成。第2颈椎又叫枢椎,椎体上方有齿突。第七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容易在皮下触及,故又称隆椎,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胸椎:①椎体横断面呈心形。②椎体与椎弓根交接部的外侧面的上下缘有上下肋凹。③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④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腰椎:①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②椎孔呈三角形,较大。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骶骨: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底中份前缘向前突出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有骶正中嵴,两侧各有四对骶后孔。两侧部各有耳状面。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由于第四、五骶椎椎弓板缺如而形成一个裂孔,称骶管裂孔,是骶管麻醉的部位。尾骨:4块已退化尾椎融合而成。二、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1~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8~12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对称假肋,其中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三、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接的是第2肋,可作为计数肋序数的标志。第三节四肢骨一、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一)上肢带骨①锁骨:呈倒“S”形,内1/3凸向前,外2/3凸向后。胸骨端粗大,肩峰端扁平;上面光滑,下面粗糙。②肩胛骨:两面前面:肩胛下窝后面:肩胛冈、冈上窝、肩峰、冈下窝。上缘:肩胛切迹,喙突,三缘内侧缘:脊柱缘外侧缘:腋缘。外侧角:关节盂,三角上角:对第2肋,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二)自由上肢骨①肱骨:上肢最长的管状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上端: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小结节嵴、外科颈。肱骨体: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下端:肱骨小头、肱骨滑车、桡窝、冠突窝、内上髁、外上髁、鹰嘴窝、尺神经沟。②桡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上端:桡骨头、桡骨粗隆、环状关节面、桡骨颈体:骨间缘下端:尺切迹、茎突。③尺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上端: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体:骨间缘,下端:尺骨头,茎突④手骨腕骨:8块,由外向内:近侧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角;远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掌骨:5块。由外向内:第1、2、3、4、5掌骨(分底、体、头)指骨:14块,由近至远:近节,中节,远节指骨,远节指骨掌侧面远端有粗糙的远节指骨粗糙。二、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一)下肢带骨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髂骨位于上部,耻骨位于前下部,坐骨位于后下部。①髂骨髂骨体:髂窝,弓状线,耳状面髂骨翼: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髂前下棘,髂后下棘②坐骨坐骨体: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坐骨支③耻骨耻骨体:髂耻隆起;耻骨上支:耻骨梳;耻骨下支(二)自由下肢骨①股骨:全身最粗大的长骨,长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线、转子间嵴、转子窝股骨体:臀肌粗隆、粗线。下端:内侧髁、外侧髁、髁间窝、内上髁、外上髁、收肌结节。②髌骨:略呈三角形,前面粗糙,后面光滑,尖向下。③胫骨:为三棱柱状长骨,位于小腿内侧上端:内侧髁、外侧髁、腓关节面、髁间隆起、胫骨粗隆胫骨体:骨间缘。下端:内踝、腓切迹。④腓骨:腓骨头,外踝⑤足骨跗骨:7块:距骨、跟骨、足舟骨;远侧列由内至外:内侧、中间、外侧楔骨,骰骨。跖骨:5块,由内至外:第1、2、3、4、5跖骨,分底、体、头。趾骨:14块,踇趾两节,其它各趾3节。第四节颅骨一、颅骨:共23块,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脑颅骨: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颞骨、顶骨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骨: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骨:犁骨、下颌骨、舌骨。二、颅的整体观:①颅的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顶孔。②颅的后面观:枕外隆突、上项线和乳突。③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鸡冠、筛板和筛孔颅中窝:垂体窝、鞍背、后床突、鞍结节、前床突、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鼓室盖、破裂孔和三叉神经压迹。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和斜坡。④颅的侧面观:翼点:颞窝前下部较簿,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⑤颅底外面观:骨腭、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茎乳孔、下颌窝、关节结节、舌下神经管外口⑥颅的前面观鼻旁窦:名称位置开口部位额窦额骨体内,眉弓深方中鼻道蝶窦蝶骨体内蝶筛隐窝筛窦筛骨迷路内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上颌骨体内中鼻道三、新生儿颅骨的特征及生后变化特征:面颅与脑颅的比例较成人大;骨与骨的间隙被结缔组织封闭,称为颅囟,主要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一般在1~2岁期间闭合,后囟:出生后不久闭合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概念:骨连结(articulation):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纤维、软骨或骨组织相连,称为骨连接或关节(jiont)。纤维连结按连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软骨和骨性连结滑膜关节。(一)纤维连结:借纤维组织相连,无间隙,连接较牢固,一般无活动性。1、缝:相邻颅骨之间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如矢状缝,冠状缝等。2、韧带连结:两骨之间借韧带或结缔组织相连,富于弹性,如黄韧带。(二)软骨和骨性连结:两骨借软骨或骨相连。1、透明软骨结合:借透明软骨相连,可骨化成骨性结合,如第一肋和胸骨柄之间的连接。2、纤维软骨结合:借纤维软骨相连,终生不骨化,如椎间盘和耻骨联合。3、骨性结合:借骨组织相连,一般由结缔组织纤维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各骶椎之间的骨性结合。(三)滑膜关节(synovialjoints):又称关节,构成关节的骨借关节囊和韧带相连。1、基本结构1)关节面:是相关两骨的接触面,表面覆以关节软骨。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及其附近的骨面,封闭关节腔,可分内外两层:①纤维膜:为外层,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和神经。②滑膜:为内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关节腔内除关节软骨、关节唇,关节盘以外的全部结构,可产生滑液。滑液:为一种透明蛋白样液体,它为关节提供了一种液体环境,以利于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等的正常代谢,同时还起到减轻摩擦和保护关节的作用。3)关节腔:是由关节囊的滑膜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有少量滑液,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运动,并对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2、辅助结构1)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关节囊外面或内面,分别称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作用:加强关节稳定性,并对关节运动有限定作用。2)关节盘: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将腔为两部分。关节半月板:位于膝关节内的半月形纤维软骨,对关节腔分隔不完全。作用: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增加运动的形式和扩大运动范围。3)关节唇:附着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4)滑膜襞:有些关节的滑膜可向关节腔内突入,形成突起或皱襞称滑膜襞。作用: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滑膜襞可起调节和充填作用。滑膜囊:在某些部位,滑膜突出于关节囊外,形成滑膜囊。作用:减少肌腱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3、滑膜关节的运动:1)屈和伸:是关节沿冠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两骨骨干相互接近角度便小为屈,相反为伸。2)内收和外展:是关节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接近为内收,相反为外展。3)旋内和旋外: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统称旋转,运动时肢体的前面转向内侧为旋内,相反为旋外。前臂:旋内称旋前,旋外称旋后。4)环转运动: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端作圆周运动,实际为屈、外展、伸和内收的综合运动。4、滑膜关节的分类:1)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分:①单关节:由两块骨构成②复关节:由两块以上的骨构成,如肘关节。2)按运动形式分:①单动关节:可单独进行运动②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结构完全独立,但活动必须同时进行,如颞下颌关节。3)按运动轴数目分:①单轴关节屈戍关节(滑车关节):指骨间关节。车轴关节:桡尺近侧关节②双轴关节椭圆关节:桡腕关节鞍状关节:拇指腕掌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③多轴关节杵臼关节:髋关节平面关节:肩锁关节第二节躯干骨的连接躯干骨的连接: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接形成脊柱,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胸段与12对肋和胸骨形成骨性胸廓,其腰段构成腹腔的骨性壁,骶、尾段与下肢带骨连接成骨盆。一、椎骨之间的连接①椎体之间的连接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②椎弓之间的连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关节二、脊柱整体观:成人脊柱长约70cm,女性和老人略短。侧面观:可见脊柱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的部位,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凹向前方。脊柱的运动: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三、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胸廓除有保护和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第三节附肢骨的连接一、上肢骨的连结(一)上肢带骨的连结①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胸骨的锁切迹和第一肋软骨连接构成,关节腔内有关节盘。②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肩峰的关节面构成。③喙肩韧带(二)自由上肢骨连结①肩关节组成: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特点:a.关节头大,关节孟小,属于典型的球窝关节。b.关节孟边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孟唇扩大了关节面。c.关节囊上方有喙肱韧带加强。d.关节囊薄而松弛,前下部薄弱,肩关节脱位多发生于此。e.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运动: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②肘关节组成:a.肱尺关节: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连结构成。b.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连结构成c.桡尺近侧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连结构成。特点:a.三个关节共同包绕在一个关节囊内,属于复关节。b.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c.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包绕。运动:主要进行屈伸运动。③前臂骨的连结:桡、尺骨借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相连④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的关节窝和由舟、月、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共同连接构成。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二、下肢骨及其连接(一)下肢带骨连结:包括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①骶棘韧带起于骶、尾骨侧缘,止于坐骨棘,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②骶结节韧带起于骶、尾骨侧缘,止于坐骨结节,与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③骨盆组成:由髋骨、骶骨和尾骨连结构成界线: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翼、髂骨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为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大骨盆位于界线的上方,小骨盆位于界线的下方。(二)自由下肢骨连结①髋关节组成:由髋臼与股骨头连结构成。特点:a.关节头大,关节窝深,是典型的杵臼关节。b.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c.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其后下部较薄弱,髋关节脱位常在此处发生。d.关节囊外有韧带加强,其中以前方的骼股韧带最为强大。e.关节囊内有髓臼横韧带和股骨头韧带。运动: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②膝关节组成:股骨下端、髌骨和胫骨上端特点:a.关节囊薄而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b.关节腔内有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c.关节囊滑膜层宽阔,形成髌上囊和翼状襞。运动:屈和伸,半屈位时可轻微做旋内旋外③小腿骨的连接:包括胫腓关节、小腿骨间膜和韧带连接。④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距小腿关节:又名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的关节面和距骨滑车连接构成,主要运动是伸(背屈)和屈(跖屈)。跗横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合称跗横关节,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截断。第四节颅骨的连接颅骨的连结:可分为纤维连接、软骨结合和关节三种。颞下颌关节组成: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特点:①关节囊前部薄,后部厚;②关节囊外有韧带加强;③关节腔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运动:可作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第二章肌学肌(muscle):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横纹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所以又称为骨骼肌或随意肌。第一节总论一、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分类:长肌:收缩时运动幅度大(四肢)。1、按形态分短肌:小而短,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小(背部深层)。扁肌(阔肌):扁而阔,起运动和保护功能(胸腹壁)。轮匝肌:环形肌纤维,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关闭(口裂、眼裂周围)。头颈肌:面肌、咀嚼肌;颈肌浅层、舌骨上下肌群、颈肌深层;2、按部位分躯干肌:背肌、胸肌、腹肌、膈、会阴肌;四肢肌:上、下肢肌。(二)构造:肌腱与肌腹构成。1、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收缩和舒张功能。肌束膜多个肌束外包肌外膜肌纤维外包肌内膜      肌束      肌(小血管随膜走行)               2、肌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肌性两端,附着于骨;无收缩功能,抗张力强;长肌为腱,阔肌为腱膜。(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1、起止点:1)起点(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四肢靠近近侧的称附着点。2)止点(动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由于运动多样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置换。2、配布: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四)辅助装置:保护、减少摩擦。1、筋膜:分为浅、深两种遍布全身。1)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大多含脂肪。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血管、神经、肌肉与肌肉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骨筋膜鞘、支持带、血管神经鞘等。2、滑膜囊:包括滑液囊和粘液囊。3、腱鞘: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作用:1、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2、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纤维层(腱纤维鞘):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结构用。滑膜层(腱滑膜鞘):纤维鞘内,由滑膜构成,分两层。脏层:包于肌腱的表面。两层间含少量滑液壁层:纤维层内面和骨面  (腱滑膜腔)第二节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会阴肌一、背肌1)浅层:斜方肌(trapezius)、背阔肌(latissimusdorsi)、肩胛提肌和菱形肌①斜方肌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点:锁骨的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②背阔肌起点:下部胸椎的棘突、胸腰筋膜、骶正中嵴和髂嵴的后份,止点:肱骨的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伸。当上肢被固定,可上提躯干。2)深层:竖脊肌、夹肌二、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1)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胸大肌起点:锁骨的内侧半、胸骨、上位6个肋软骨及腹直肌鞘前层,止点:肱骨的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屈。当上肢被固定,可上提躯干。2)胸固有肌主要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能提肋以助吸气,肋间内肌可降肋以助呼气。0三、膈:膈是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可分三部:胸骨部,肋部,腰部。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孔:名称位置通行结构主动脉裂孔平12胸椎处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平10胸椎处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平8胸椎处有下腔静脉通过四、腹肌:前外侧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后群包括腰大肌和腰方肌。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2)腹股沟镰:由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和腹横肌下部的腱膜共同融合而成,又称联合腱。3)弓状线:在脐以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的后层完合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自此以下缺乏鞘的后层,可见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方的弧形线,称弓状线。4)白线:位于腹前外侧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腹肌的腱膜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5)腹股沟管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通行结构: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第三节头颈肌一、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面肌即表情肌,包括颅顶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参与咀嚼运动。二、颈肌:依其所在位置分为、舌骨上、下肌群和颈肌深群。1)颈肌浅群:包括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点:颞骨乳突,作用: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并向上仰;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2)舌骨上肌群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3)颈肌深群: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斜角肌间隙:是由颈深肌群外侧群的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围成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第四节上肢肌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一、上肢带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起点: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点:肱骨的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屈曲和旋内,后部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二、臂肌:分前后两群1)前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肱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盂上结节,短头起自喙突,止点: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屈曲并处于旋前位时,为前臂有力的旋后肌。2)后群:肱三头肌起点:长头起自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止点: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能使肩关节伸和内收。三、前臂肌:分前、后两群1)前群(9块):浅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深层: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前臂屈肌有九条,旋前圆外肱桡肌,指浅屈肌掌长肌,内外各有尺和桡。指深屈肌拇长屈,旋前方肌莫忘掉。)作用:屈肘,屈腕,屈腕掌关节,屈掌指关节,屈指间关节;使前臂旋前。2)后群(10块):浅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旋后肌下拇长展,拇指伸肌有长短,示指伸肌到二指,深层伸肌已说全。桡侧腕伸有长短,指总伸肌是第三,小指伸肌是固有,侧腕伸最内边。)作用:伸肘,伸腕,伸腕掌关节,伸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使前臂旋后。四、手肌:外侧群(鱼际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中间群:蚓状肌和骨间肌内侧群(小鱼际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第五节下肢肌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一、髋肌:可分为前、后两群1)前群: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2)后群:臀大肌、臀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和股方肌臀大肌起点: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二、大腿肌: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1)前群:①股四头肌: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外侧肌起自股骨的粗线,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止点: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②缝匠肌:起点:髂前上棘,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2)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作用:使髋关节内收、屈曲和旋外。3)后群: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股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点:腓骨头,作用:伸髋关节和屈膝关节,还可使小腿旋外。三、小腿肌: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1)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和踇长伸肌。2)外侧群: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3)后群:分浅深两层浅层:小腿三头肌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后面的上部,止点:跟骨结节,作用:屈距小腿关节和膝关节。深层:腘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四、足肌:分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第二篇内脏学第一章总论内脏(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特点:1)大多数存在于胸、腹腔和骨盆腔内。2)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一)内脏一般结构:1、中空性器官: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2、实质性器官:一侧凹陷形成门,出入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被形成蒂或根。(二)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1、胸部的标志线1)前正中线,2)胸骨线,3)锁骨中线,4)胸骨旁线,5)腋前、后线,6)腋中线,7)肩胛线,8)后正中线2、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1)四分法: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以脐为中心)2)九分法:腹上区,脐区,腹下区,左右季肋区,左右外侧区,左右髂区第二章消化系统消化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系统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称为下消化道。组成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第一节消化管一、口腔(oralcavity):1、界限:1)前壁:唇(人中、唇红)2)后壁:咽峡3)上壁:腭硬腭软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4)侧壁:颊(有腮腺管开口)5)下壁:口腔底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2、牙齿(teeth)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5)牙式:临床上为了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半,共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Ⅳ表示右下颌第一磨牙6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 右 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上颌 左 Ⅰ Ⅱ Ⅲ Ⅳ Ⅴ下颌 乳牙的名称和符号 右 中切牙 侧切牙 尖牙 第一前磨牙 第二前磨牙 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 第三磨牙 上颌 左 1 2 3 4 5 6 7 8 下颌 恒牙的名称和符号3、舌(tongue)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2)舌乳头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味蕾。3)舌肌:舌内肌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同时收缩,舌向前下,一侧瘫痪,舌尖偏向患侧。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4、口腔腺 名称 位置 形态 开口 腮腺 浅部:外耳道下方深部:下颌支后内 三角楔形 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平对的颊粘膜 下颌下腺 下颌下三角内 椭圆形 舌下阜 舌下腺 舌下襞深面 叶状 小管:舌下襞大管:舌下阜二、咽(pharynx)1、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2、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3、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三、食管(esophagus)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椎高度,于中线左侧,与胃的贲门相接。1、分部:1)颈部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长约5cm2)胸部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18~20cm3)腹部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2、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狭窄的次序狭窄的位置距中切牙的距离距鼻前孔的距离第一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15cm   20cm第二狭窄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处25cm  30cm第三狭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处40cm    45cm意义: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亦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四、胃(stomach/gaster)1、形态:两口入口:贲门,上接食管出口:幽门,下接十二指肠两缘上缘:胃小弯,凹向右上,最低点称角切迹下缘:胃大弯,凸向左下,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称贲门切迹。两壁前壁后壁贲门部2、分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幽门窦:此部和胃小弯附近是溃疡和癌症的好发部位。幽门管3、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4、构造:1)粘膜: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瓣。2)粘膜下层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环层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4)外膜:浆膜五、小肠(smallintestine):长约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十二指肠(duodenum):全长约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紧贴腹后壁。全部围成“C”字形包绕胰头,分为以下4部分1)上部:位于第1腰椎平面正中线右侧,与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的一段,肠壁薄,粘膜光滑平坦,无环状襞,称为~,是溃疡的好发部位。2)降部:垂直下行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中份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腹的开口。3)水平部:平T3平面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前面有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通过。4)升部: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ligament):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2、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鉴别点: 名称 位置 管径 管壁 淋巴滤泡 粘膜环状襞 血液供应 空肠 近侧2/5 较粗 较厚 孤立淋巴滤泡 高而密 丰富 回肠 远侧3/5 较细 较薄 集合淋巴滤泡 低而疏 不丰富六、大肠(largeintestine):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腹部手术中,鉴别大、小肠主要依赖大肠的下述3个特征(直肠、肛管和阑尾除外):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1、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左侧接回肠,上接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和回肠为界,一般位于右髂窝内。2、阑尾(vermiformappendix):1)位置:一般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但变化甚大,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寻找阑尾的最可靠的方法:沿盲肠表面的结肠带向下追踪。2)阑尾根部体表投影:1)麦氏点(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2)兰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右、中1/3交点处。3、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4、直肠(rectum)1)位置: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终于盆膈平面。2)弯曲:矢状位上2个: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冠状位上3个:中间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3)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壁上常有2~3片由环层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状皱襞,称为~,其中一个大而恒定的横襞存在于直肠的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标志。直肠壶腹:直肠下段扩大,称为~。5、肛管(analcanal)1)肛管内主要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肛梳、白线2)概念:①齿状线(肛皮线):连接个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上下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等方面都不相同。②肛梳(痔环):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为~,外观浅蓝色,光滑。③白线(Hilton线):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形线,称为~,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知该处有一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第二节消化腺一、肝(liver/hepar)1、肝的形态:楔形实质性器官,分两面四缘。1)两面:①膈面(上面):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叶,另外还有左右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②脏面(下面):“H”形沟将肝分为四叶: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裂(肝圆韧带)后部:静脉韧带裂(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胆囊窝(胆囊)后部:腔静脉沟(下腔静脉),此沟上端有第2肝门。横沟:肝门(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由此出入。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一条索状结构,称为肝蒂。2)四缘:①前缘(下缘):薄而锐利,有胆囊切迹,肝圆韧带切迹。②后缘:钝圆,朝向脊柱③左缘:肝左叶的左缘,薄锐④右缘:肝右叶的右下缘,钝圆2、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助区和腹上区,小部分达左季肋区。体表投影: 右侧 前正中线 左侧 上界 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 平剑胸结合处 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隙 下界 平右侧肋弓,8、9肋软骨结合处超出肋弓 剑突下3~5cm 7-8肋软骨入左肋弓,移行为左上界3、肝的分段:根据Glisson系统分为左、右两半肝,进一步再分成5个叶、6个段。4、肝外胆道系统组成: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功能:将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内。1)胆囊(gallbladder):①功能:储存、浓缩胆汁。②位置: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连底:薄、易穿孔,体表投影是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③形态体:与底无明显分界颈:体向下变细部分,内有螺旋襞,结石易于嵌顿。2)胆囊管:3-4cm,近胆囊颈一段具有螺旋襞,结石易于嵌顿。   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总管、胆囊管与其上面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三角区,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3)肝管: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分别汇合成肝左右管肝总管:3cm,由肝左、右管汇合而成,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4)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约4-8cm,直径0.6-0.8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胰壶腹(Vater壶腹):胆总管和胰管在在十二指肠中部后内侧壁内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位于肝胰壶腹周围。5)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①平时: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②进食后:胆囊收缩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二、胰(pancreas):1、位置: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腔上部,相当于第1、2腰椎体水平。2、形态:1)胰头:被十二指肠的“C”字形凹弯所包绕。2)胰体:位于第一腰椎体前方3)胰尾:伸向左上方,抵达脾门附近3、排泄管:1)胰管:自胰尾起沿胰长轴向右行,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2)副胰管:在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4、构造:1)外分泌部:多种消化酶(参与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2)内分泌部: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第六章腹膜一、概念:1、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内表面,脏器外表面薄而光滑的浆膜,分脏、壁两层。2、壁腹膜:衬于腹、盆壁内表面的腹膜。3、脏腹膜:覆盖于腹、盆腔脏器外表面的腹膜。4、腹膜腔:脏、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共同在腹盆腔内形成的不规则腔隙,(男性封闭,女性与外界相通)二、功能:1、分泌:脏层分泌少量浆液,润滑、减少脏器间的摩擦。2、吸收:液体、空气,壁层吸收能力由上到下逐渐减弱,手术术后半卧位。3、防御:含大量巨噬细胞。4、修复再生功能。5、支持、固定脏器。三、与脏器的关系:1、内位器官:指器官的各面几乎全被腹膜覆盖者,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2、间位器官:指器官的3面或表面的一半以上被腹膜覆盖者,如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囊、膀胱和子宫。3、外位器官:指器官只有一面被腹膜覆盖者,如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段、胰头和胰体、肾上腺、肾和输尿管。四、形成的结构:1、网膜:双层腹膜,薄而透明,层间夹血管、神经、淋巴管。1)小网膜: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1)肝胃韧带:肝门至胃小弯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有胃左右动脉等。2)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其内的结构的位置关系:右前方为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后方为门静脉2)大网膜:由4层腹膜构成,其中前两层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向下延续而成,约达脐平面以下,返折向上,成为大网膜后来两层,上行延续为横结肠系膜。在成人大网膜的4层常愈合在一起。胃结肠韧带: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2、系膜:1)肠系膜,2)阑尾系膜,3)横结肠系膜,4)乙状结肠系膜。3、韧带:1)肝的韧带:①镰状韧带,②冠状韧带,③左右三角韧带,④肝十二指肠韧带⑤肝胃韧带2)脾的韧带:①胃脾韧带,②脾肾韧带,③膈脾韧带,④脾结肠韧带3)胃的韧带:①肝胃韧带,②胃结肠韧带,③胃脾韧带,④胃膈韧带五、腹膜的隐窝、皱襞和陷凹:1、网膜囊:位于胃和小网膜等后方的一个扁窄的腹膜间隙。上壁:肝左叶和肝尾叶以及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大网膜下缘、第2、3层的转折处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两层。后壁:左肾上腺、左肾上端和胰前面的腹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和大网膜后两层左侧壁: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右侧壁:借网膜孔通大腹膜腔。◇网膜孔(Winslow孔):T12-L2前方范围内,可容1-2指上界:肝尾状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2、腹膜陷凹1)男性:直肠膀胱陷凹2)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Douglas腔):腹膜在直肠和子宫之间形成的凹陷,在坐位、半卧位和立位时,是腹膜腔的最低点,腹膜腔积液常沉积于此,可经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进行穿刺或引流。第二章呼吸系统呼吸道鼻、咽、喉上呼吸道组成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下呼吸道肺:由肺泡、肺内各级支气管及肺间质组成呼吸道特点:1、全部由骨或软骨构成支架。2、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对吸入的空气起加温、加湿的作用。功能:1、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2、肺有内分泌功能。第一节鼻鼻(nose):是呼吸道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一、外鼻:包括鼻根、鼻背、鼻尖、鼻唇沟、鼻翼二、鼻腔: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固有鼻腔1、鼻前庭1)鼻阈是皮肤与粘膜的分界处。2)鼻毛可净化、滤过空气。3)缺少皮下组织,与软骨膜连接紧密,故疖肿时疼痛剧烈。2、固有鼻腔1)底:即口腔的顶,由硬腭和软腭构成。2)顶: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体等覆以粘膜构成。3)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其下方分别有上、中、下鼻道。4)内侧壁:鼻中隔骨性部分:犁骨和筛骨垂直板被覆粘膜软骨部分:鼻中隔软骨被覆粘膜呼吸区:位于中鼻甲和下鼻甲内侧面及对应的鼻中隔部分的粘膜,红色,鼻粘膜分部光滑、湿润,对吸入的空气起加温、加湿和净化的作用。嗅区: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及对应的鼻中隔部分的粘膜,苍白或淡黄色,内有嗅细胞,感受气味刺激。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份粘膜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三、鼻旁窦: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第二节喉一、位置:颈前中份,C5-6前方,向上借喉口通咽,下续气管。二、功能: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三、喉软骨:1、甲状软骨:最大,由左、右两方形软骨板构成,主要结构有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2、环状软骨:喉软骨中唯一环形软骨,对保持呼吸道通畅有重要作用。前部为环状软骨弓,平第6颈椎,后部为环状软骨板。3、会厌软骨:叶状,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会厌:会厌软骨被覆粘膜。吞咽时喉上升,会厌关闭喉口。4、杓状软骨:一对,略呈三棱锥体形,尖朝上,底朝下,底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底向外侧的突起称肌突。四、喉的连结:1、环杓关节构成: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运动:垂直轴上旋转运动,使声门裂开大或缩小2、环甲关节构成:甲状软骨下角的关节面和环状软骨弓和板交界处的关节面。运动:冠状轴上作前倾和复位运动,使声襞紧张或松弛3、弹性圆锥:是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膜状结构。上缘(声韧带):位于两侧声带突和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前份:厚,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间,即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可切开或穿刺)。4、方形膜:位于会厌软骨侧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前内侧缘之间。下缘(前庭韧带):游离,大致与声韧带平行。5、甲状舌骨膜:连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的薄膜。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下缘和第一气管软骨之间。五、喉肌:环杓后肌、环甲肌、环杓侧肌、杓横肌、甲杓肌、杓斜肌功能:1、紧张或松弛声带,2、开大或缩小声门,3、缩小喉口六、喉腔:分三部分喉口: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构成。1、界线上方:前庭襞,构成前庭裂下方:声襞,构成声门裂声门裂:两侧声襞和杓状软骨基部之间的狭窄裂隙,称~,是喉腔的最狭窄部位。声带:声襞+声韧带+声带肌喉前庭:喉口至前庭裂。2、分部喉中间腔: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向两侧突出形成喉室。声门下腔:声门裂至环状软骨下缘,粘膜下组织疏松,易发生喉水肿。第三节气管与支气管:一、气管(trachea):1、分部:第6颈椎下缘与喉相续,平胸骨角平面(T4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杈处称为气管杈,分颈部和胸部两部分。气管隆嵴:气管杈内面有向上凸的纵嵴,成半月状,称~,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2、结构:14~18个气管软骨借环状韧带为支架,内存粘膜构成二、左、右主支气管之间的区别: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 右主支气管粗、短、陡直第三节肺一、位置: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二、形态: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1、尖: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2、底:膈面,向上凹3、两面外侧面(肋面):朝向前外,与肋和肋间隙紧贴。内侧面(纵隔面):朝向纵隔,中间为肺门。肺门:肺内侧面中间的椭圆形凹陷处称~,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前缘:左肺有心切迹,心切迹下方有左肺小舌。4、三缘后缘:圆钝,位于脊柱两侧。下缘:较锐利,位置随呼吸而上下运动。三、分叶:左肺由斜裂分为上叶、下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叶、中叶、下叶。四、左右肺的区别:左肺2叶、窄长、前缘有心切迹和左肺小舌右肺3叶、宽短、前缘无心切迹和小舌五、肺段(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一个~,肺段整体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在肺表面。第五节胸膜一、胸膜:覆盖于肺表面(脏层)和胸廓内表面、膈上面、纵隔两侧面(壁层)的一薄层浆膜。胸膜腔:脏、壁胸膜间的一封闭腔隙,呈负压,左右不通。二、壁胸膜的分部:1、肋胸膜,2、膈胸膜,3、纵隔胸膜,4、胸膜顶三、胸膜隐窝:胸膜腔在壁胸膜某些部分的返折处,留有一潜在腔隙,称为~(胸膜窦),即使在深呼吸时,肺缘也不会伸入其间。1、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返折处,为胸膜腔最低点,胸腔积液常积聚于此。2、肋纵隔隐窝:左侧纵隔胸膜与肋胸膜在前面返折处。四、体表投影:前界:锁骨内侧1/3上方2-3cm,胸锁关节后方,第2胸肋关节靠拢。右侧:第6胸肋关节移行下界左侧:第4胸肋关节至第6肋软骨后方移行下界。下界:锁中线   腋中线   肩胛下线    后正中线    8肋    10肋   11肋     T12棘突肺下界6肋   8肋   10肋     T11棘突第六节纵隔概念:两侧纵隔胸膜间所包裹的所有器官和结构的总称。分部:四分法:胸骨角为界分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第四章泌尿系统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功能:排出机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第一节肾一、形态:蚕豆形、红褐色、实质性。上端:宽、薄下端:窄、厚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后面:平坦,贴腹后壁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门。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为肾门。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在一起,称肾蒂。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于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肾内含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二、位置:       上端    下端    与12肋关系     肾门左肾   T12上缘   L3上缘   斜过中部     平L1右肾   T12下缘  L3下缘  斜过上部平L1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12肋之间的夹角部位,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击痛。三、构造:肾皮质:肾浅层,红褐色,富含血管,伸入髓质锥体间的部分称肾柱。肾髓质:肾深部,淡红色,有肾锥体、肾乳头、乳头孔、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四、被膜:1、纤维囊:紧贴表面的结缔组织膜,与肾实质易剥离。2、脂肪囊:弹性垫,肾囊封闭时药物注入部位3、肾筋膜:分为前层和后层,外侧缘和上方两层愈合,肾下方两层分离,输尿管通过,因此肾易向下移位。       内侧前层通过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与对侧相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相融合。五、肾段: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肾组织。左、右肾各分5个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第二节输尿管一、分部:1、腹部:沿腰大肌前面下降。2、盆部:在女性,子宫颈外侧1.5~2.0cm处与子宫动脉交叉,子宫动脉前上,输尿管后下。3、壁内部:斜穿膀胱壁,长约1.5cm,有瓣膜作用,防止尿液返流。二、狭窄:1、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2、与髂血管交叉处,3、壁内部意义:是结石等异物易滞留的地方。第三节膀胱一、分部:膀胱底、膀胱体、膀胱尖、膀胱颈。二、位置:小骨盆腔内。三、内面: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无粘膜下组织,无论膀胱空虚或充盈,均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肿瘤好发部位。输尿管间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粘膜皱襞,膀胱镜观察为一苍白带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第四节尿道女性尿道特点:短、宽、直第五章生殖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1、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延续种族。2、产生激素,刺激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生殖腺:睾丸 内生殖器 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组成      附属腺体: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 外生殖器:阴囊、阴茎一、内生殖器(一)睾丸(testis)1、位置: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上端、下端2、形态:微扁椭圆体内侧面、外侧面前缘:游离缘后缘:系膜缘3、构造:白膜、睾丸纵隔、睾丸小隔、睾丸小叶、精曲小管(产生精子)、精直小管、睾丸网(二)附睾(epididymis):1、位置:睾丸上端,后缘偏外侧。2、形态:新月形,分头(睾丸输出小管构成)体、尾三部分。3、功能:1)储存精子。2)分泌液营养精子,促进其成熟。(三)输精管和射精管1、输精管(ductusdeferens):40~50cm 管壁厚,硬而呈圆索状。睾丸部:起自附睾尾,沿睾丸后缘和附睾内侧上行至附睾头。1)分部 精索部:附睾头至腹股沟管浅环间,精索后内侧,结扎输精管处。     腹股沟管部:位于腹股沟管精索内,疝修补术勿损伤。     盆部:腹股沟管深环至输精管壶腹,与输尿管交叉。2)射精管:输精管壶腹下端变细与精囊排泄管汇合而成,长2cm,穿前列腺实质,并口于尿道前列腺部。3)精索: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腹环处。    主要内容: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淋巴管、腹膜鞘突的残余等。被膜:(皮下环以下)精索内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四)精囊(seminalvesicle)长椭圆形囊状,膀胱底后方,输精管壶腹外侧,分泌液参与组成精液。(五)前列腺(prostate):1、位置: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2、形态:栗子形,分底、体、尖三部分,后面正中有前列腺沟(前列腺肥大时消失)。3、分叶:分五叶,前叶、中叶、后叶、两侧叶(六)尿道球腺:位于尿道膜部的后外侧,会阴深横肌内,开口于尿道球部二、外生殖器:(一)阴囊:特点皮肤有色素沉着浅筋膜内有平滑肌睾丸和精索的被膜:由外向内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鞘膜(壁层、脏层)(二)阴茎1、三个海绵体尿道海绵体1个阴茎海绵体2个2、前端:阴茎头,有尿道外口3、皮肤:薄而柔软,富有伸展性。异常:包皮过长、包茎,手术时勿损伤包皮系带。(六)男性尿道:1、分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2、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3、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4、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殖腺:卵巢 内生殖器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 组成    附属腺体:前庭大腺外生殖器:女阴一、内生殖器(一)卵巢(ovary):上端:输卵管端下端:子宫端1、形态:扁卵圆形外侧面:盆面内侧面:脏面后缘:游离缘前缘:系膜缘,有卵巢门2、位置:髂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卵巢窝内。3、固定装置:1)卵巢悬韧带:临床称骨盆漏斗韧带,为位于卵巢上端与骨盆上口侧缘的双层腹膜。皱襞内有卵巢动脉、静脉,卵巢切除手术时结扎此韧带。2)卵巢固有韧带(卵巢子宫索):连于卵巢的下端与子宫底之间。(二)输卵管:1、开口:内侧为子宫口,外侧为腹腔口2、分部(内至外):1)子宫部:穿子宫壁的部分2)输卵管峡:短而细,壁较厚,为女性绝育时的结扎部位。3)输卵管壶腹:占全长2/3,粗而长,卵子受精部位。4)输卵管漏斗:输卵管伞、卵巢伞最长,为寻找输卵管的标志。(输卵管+卵巢=附件)(三)子宫1、形态: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1)子宫底:输卵管子宫口以上部分2)子宫体:底与颈之间的部分。3)子宫颈:分为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阴道部子宫峡: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之间的狭窄部分称~,在未妊娠时仅有1cm,妊娠后期可达7~11cm,产科剖宫产手术,经常在此切开子宫。2、内腔子宫腔:位于子宫底与子宫体内,呈三角形子宫颈管:子宫颈内,呈梭形3、位置:骨盆腔内,膀胱与直肠之间,上界不高于骨盆入口平面,下界不低于坐骨棘连线水平。4、姿势前倾:子宫长轴与阴道间的夹角前屈:子宫体与颈间的夹角。5、固定装置:1)子宫阔韧带:子宫前、后面的双层腹膜皱襞连于盆侧壁。内容:输卵管、卵巢、子宫圆韧带、子宫动脉等。作用:防止子宫向两侧移动。2)子宫圆韧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阔韧带内,通过腹股沟管,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皮下。作用:维护子宫前倾。3)子宫主韧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由子宫颈连至盆腔侧壁。作用:防止子宫不向下脱垂。4)骶子宫韧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自子宫颈后方绕过直肠,止于第2~3骶椎前。作用:维持前屈位。5)盆底肌和子宫周围结缔组织的承托。(四)阴道: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下端: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穹:子宫颈阴道部与阴道壁上端间形成的环形凹陷,分前、后和左、右侧部。阴道后穹:最深,临直肠子宫陷凹,有液体可经此穿刺。二、外生殖器:女阴三、乳房:(一)位置:位于胸大肌和胸部深筋膜浅面,3~6肋之间,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至腋中线,乳头平对第4肋间隙或第5肋。(二)构造:主要由乳腺和脂肪组织构成。乳腺叶:15~20个,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手术时放射状切口。乳房悬韧带(Cooperligament):乳房表面的皮肤与乳腺深面的深筋膜之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相连,称~,对乳腺有支持作用。当有癌组织浸润时,该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第三节会阴会阴:广义的会阴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狭义的会阴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第三篇内分泌系统总论(一)腺体的分类人体的腺体分为两类: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1、外分泌腺:由导管排出,也称有管腺,如肝、胰和肠腺等。2、内分泌腺:无导管排出,也称无管腺。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2)腺细胞排列成索、团或滤泡状。3)血管丰富,血液循环旺盛。4)血流缓慢,血压低,有窦状隙。(二)内分泌系统:是全身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统称。1、内分泌腺:包括垂体、松果体、肾上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2、内分泌组织:胰腺的胰岛、胸腺内的网状上皮细胞、睾丸内的间皮质细胞和卵泡细胞及黄体等。3、作用: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进行体液调节,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一、甲状腺(一)位置与形态:1、位置:气管上部、喉下部的两侧和前面。2、形态:“H”型,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二)被膜:1、外层:甲状腺鞘,又称假被囊。2、内层:甲状腺被囊,又称真被囊。(三)作用: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更大。二、肾上腺(一)位置与形态:肾上端的内上方,成对。左侧呈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或椭圆形,左侧略大。(二)作用:1、参与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和糖、蛋白质的代谢。2、分泌性激素。3、调节心率、血压及内脏平滑肌等。第四篇脉管系统第一章心血管系统第一节总论组成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功能:运输功能、防御功能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一)心(heart):主要由心肌构成,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二)动脉(artery):输送血液离开心脏的管道。(三)毛细血管(capillary):连于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四)静脉(vein):运送血液流回心脏的管道。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一)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二)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三、血管吻合:(一)动脉间吻合:1、两动脉干间借交通支吻合,如Willis环。2、常活动或易受压部:多条动脉吻合成动脉网(关节网)3、常改变形态器官:动脉末端吻合成动脉弓(掌深弓、掌浅弓,胃小弯动脉弓)功能:缩短循环时间,调节血流量。(二)静脉间吻合:1、形成静脉网:手背静脉网2、脏器周围或壁内形成静脉丛(三)动脉-静脉直接连接:在肢体尖端存在,调节局部血流量和温度四、侧副支、侧副吻合和侧副循环:(一)侧副管:主干发出与之平行的血管(二)侧副吻合:相邻的侧副管吻合在一起(三)侧副循环:在主干受阻时通过侧副吻合建立的循环第二节心一、位置:中纵隔内,2/3居正中线左侧、1/3居正中线右侧。前方:胸骨体,2-6肋软骨后方:5-8胸椎毗邻:前面:大部被肺、胸膜覆盖。心包裸区:心脏前方下部一个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腔穿刺:左侧第四肋间隙靠胸骨左缘进针。后面:胸主动脉、食管、迷走神经两侧:借纵隔胸膜与肺和胸膜腔相邻上面: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下面:膈二、形态:倒置的锥体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一)心尖:指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   体表投形:左锁中线与第5肋间隙交点内侧1-2cm(二)心底: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其次为右心房构成。     心轴:心底与心尖间的连线,与正中线成45°角。(三)两面胸肋面(前面):大部分右心室、右心房,小部分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膈面(下面):大部分右心室,小部分左心室构成。右缘:垂直向下,右心房构成(四)三缘左缘:钝圆,斜向左下,由左心室构成下缘: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可见到心尖切迹。冠状沟:房室界线(五)三沟前室间沟左右心室界线后室间沟三、心腔:(一)右心房:以界沟(外面)和界嵴(内面)为界分两部分1、固有心房:内面不光滑,形成梳状肌,前壁向前内呈锥形突出,形成右心耳。2、腔静脉窦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卵圆窝:房间隔右房侧下部,卵圆孔闭锁而成,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此。(二)右心室:以室上嵴(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肌性隆起)为界分为窦部和漏斗部。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周围有三尖瓣环,其上附有三尖瓣。三尖瓣:前瓣、后瓣、隔侧瓣,尖端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一个乳头肌连接两个瓣膜的相邻缘。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共同构成,防止血液由右心室向右心房逆流。室壁可见肉柱隔缘肉柱(节制索):室间隔连至前乳头肌基底部2、漏斗部(流出道):出口为肺动脉口,周围有肺动脉瓣环,其上附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心室舒张时关闭,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三)左心房:分前后两部分。1、前部:左心耳:内面有梳状肌,心外常用手术入路。2、后部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四)左心室:以二尖瓣并为界分为窦部和主动脉前庭。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左房室口,周围有二尖瓣环,其上附有二尖瓣。二尖瓣:前瓣、后瓣,尖端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防止血液由左心室向左心房逆流。2、主动脉前庭(流出道):出口为主动脉口,周围有主动脉瓣环,其上附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主动脉窦:分为左、右窦(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和后窦。四、心脏构造:心内膜:折叠形成瓣膜(一)心壁心肌:心房肌、心室肌,不连续,分别收缩。心外膜:浆膜心包脏层。(二)房间隔: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构成,卵圆窝处最薄。室间隔:分肌部和膜部,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五、心的传导系统(一)组成:1、窦房结:60-100次/m,心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口附近右心房壁的心外膜下。2、房室结: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3、房室束(His束):1)左束支2)右束支3)Purkinje纤维网(二)传导途径:1、窦房结心房收缩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心室收缩2、窦房结前中后结间束六、心的血管(一)动脉: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走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走向左前,随即分支。1)前室间支(前降支):沿前室间沟走行,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2)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壁。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走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入冠状沟,在房室交点处分支。1)后室间支(后降支):分布于膈面的左、右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2)左室后支:左心室膈面心壁(二)静脉:1、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长约5cm,收集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通过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2、心前静脉3、心最小静脉八、心包:包绕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一)分部纤维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包脏层(心外膜)壁层(二)心包窦: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第三节动脉包括肺循环的动脉和体循环的动脉一、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位于心包内,系一粗短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形成的遗迹.二、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起始段为升主动脉,向右前上方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再弯向左后方,达第4胸椎体下缘处移行为胸主动脉,沿脊柱左侧下行逐渐转至其前方,达第12胸椎高度穿肠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一)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侧第二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分支有左右冠状动脉。(二)主动脉弓:接续升主动脉,呈弓形弯向左后方,于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主动脉小球:主动脉弓下方,靠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粟粒样小体,称主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主动脉弓的凸侧发出三条较大的分支,自右向左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短而粗,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1、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与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变化.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为一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1)颈内动脉垂直上升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腔,分布于视器和脑。2)颈外动脉:起始后先在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后经前方转至外侧,至下颌颈高度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主要分支有:①甲状腺上动脉:分支至甲状腺和喉②舌动脉:分支营养舌、口底结构和腭扁桃体等。③面动脉:约平下颌角起始,向前经下颌下腺深面,于咬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缘至面部,沿口角及鼻翼外侧,可以迂曲上行到内眦,易名内毗动脉。面动脉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面部和腭扁桃体等。④颞浅动脉:分支分布于腮腺和额、颞、顶部软组织。⑤上颌动脉:分布于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腭、咀嚼肌和硬脑膜等处。脑膜中动脉:起自上颌动脉,穿棘孔入颅,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2、锁骨下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至第一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主要分支有:1)椎动脉:在前斜角肌内侧起始,向上穿6~1颈椎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分布于脑和脊髓。2)胸廓内动脉:发出后向下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降,约在第6肋软骨下缘附近分为腹壁上动脉和肌膈动脉二终支。分支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腹前外侧壁等。3)甲状颈干:为一短干,在椎动脉外侧,前斜角肌内侧缘附近起始,迅即分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等数支,分布于甲状腺、咽和食管、喉和气管以及肩部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3、腋动脉axillaryartery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其主要分支有:1)胸肩峰动脉:在胸小肌上缘处起于腋动脉,穿出锁胸筋膜,迅即分为数支分布于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和肩关节。2)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走行,分布到前锯肌、胸大肌、胸小肌和乳房。3)肩胛下动脉: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发出,向后下行,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至背阔肌和前锯肌;后者穿三边孔至冈下窝,营养附近诸肌,并与肩胛上动脉吻合。4)旋肱后动脉: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的后外侧至三角肌和肩关节等处。腋动脉还发出胸上动脉至第1、2肋间隙;旋肱前动脉至肩关节及邻近肌。4、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最主要分支是肱深动脉,肱深动脉斜向后外方,伴桡神经绕桡神经沟下行,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骨,其终支参与肘关节网。肱动脉还发出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和肌支,营养臂肌和肱骨。3.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位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挠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发分支参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外,主要分支是:1)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在桡动脉出现于手掌深部处发出,分为3支,分布于拇指掌面两侧缘和示指挠侧缘。4.尺动脉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掌浅弓。尺动脉在行程中除发分支至前臂尺侧诸肌和肘关节网外,主要分支有:1)骨间总动脉:在肘窝处起自尺动脉,行于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到前臂骨间膜近侧端分为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分别沿前臂骨间膜前、后面下降,沿途分支至前臂肌和尺、烧骨。2)掌深支:在豌豆骨远侧起自尺动脉,穿小鱼际至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5.掌深弓和掌浅弓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从掌浅弓发出3支指掌侧总动脉和1支小指尺掌侧动脉。指掌侧总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每支再分为2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分布到第2~5指相对缘;小指尺掌侧动脉分布于小指掌面尺侧缘。2)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由弓发出3支掌心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三)胸主动脉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种。壁支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处。脏支包括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为一些分布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心包的一些细小分支。(四)腹主动脉腹主动脉是腹部的动脉主干,其分支亦有壁支和脏支之分,但脏支远较壁支粗大。1.壁支主要有腰动脉、膈下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分布于腹后壁、脊髓、膈下面和盆腔后壁等处,其中膈下动脉还发出细小的肾上腺上动脉至肾上腺。2.脏支分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两种。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不成对脏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1)肾上腺中动脉:约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分布到肾上腺。2)肾动脉:约平第l~2腰椎椎间盘高度起于腹主动脉,横行向外,到肾门附近分为前、后两干,经肾门入肾,在肾内再分为肾段动脉,营养各肾段组织。肾动脉在入肾门之前发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在腺内与肾上腺上、中动脉吻合。肾除经肾门入肾的肾动脉供血外,还可由肾动脉、腹主动脉和膈下动脉等发出的肾副动脉(出现率约41.8%)供血。它不经过肾门而从肾的上端或下端入肾。3)睾丸动脉:细而长,在肾动脉起始处稍下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沿腰大肌前面斜向外下方走行,穿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组成,分布至睾丸和附睾,故又称精索内动脉。在女性则为卵巢动脉ovarianartery,经卵巢悬韧带下行入盆腔,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4)腹腔干:为一粗短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①胃左动脉:向左上方行至胃贲门附近,沿胃小弯向右行于小网膜两层之间,沿途分支至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②肝总动脉:向右行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a.肝固有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门静脉前方、胆总管左侧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右支在入肝门之前发出一支胆囊动脉,分支分布于胆囊。肝固有动脉尚分出胃右动脉,在小网膜内行至幽门上缘,再沿胃小弯向左,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分支至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b.胃十二指肠动脉:经胃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者沿胃大弯向左,沿途分出胃支和网膜支至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后者有前、后两支,在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前、后面下行,分布到胰头和十二指肠。③脾动脉: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支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l~2支胃后动脉(出现率约60%~80%),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肠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支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发出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5)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腔干稍下方,约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与胰体交界处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向右骼窝方向走行,其分支如下:①胰十二脂肠下动脉:行于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分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吻合,分支营养胰和十二指肠。②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13~18支,由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行于小肠系膜内,反复分支并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由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分布于空肠和回肠。③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数支营养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至阑尾的分支称阑尾动脉,经回肠末端的后方进入阑尾系膜,分支营养阑尾。④右结肠动脉:在回肠动脉上方发出,向右行,分升、降支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至升结肠。⑤中结肠动脉:在胰下缘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6)肠系膜下动脉:约平第3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前壁,在腹膜壁后面沿腹后壁向左下走行,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①左结肠动脉:横行向左,至降结肠附近分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分支分布于降结肠。②乙状结肠动脉:2~3支,斜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各支间相互吻合成动脉弓,分支营养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均有吻合,但一般认为与直肠上动脉之间的吻合不够充分。③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第3骶椎处分为二支,沿直肠两侧分布于直肠上部,在直肠表面和壁内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五)髂内动脉髂内动脉是盆部的动脉主干,为一短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1.壁支1)闭孔动脉: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支至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2)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髓关节等。此外,髂内动脉还发出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分市于髂腰肌、盆腔后壁以及骶管内结构。2.脏支1)脐动脉umbilicalartery: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干,出生后其远侧段闭锁形成脐内侧韧带,近侧段管腔未闭,与髂内动脉起始段相连,发出2~3支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中、上部。2)子宫动脉uterineartery:沿盆腔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底部两层腹膜之间,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从输尿管前上方跨过,再沿子宫侧缘迂曲上升至子宫底。子宫动脉分支营养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与卵巢动脉吻合。3)阴部内动脉internalpudendalartery:在臀下动脉前方下行,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肠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此外,还有膀胱下动脉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和前列腺。在女性则分布到膀胱和阴道。直肠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部、前列腺(男)或阴道(女)等处。(六)髂外动脉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进入腹直肌鞘,分布到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此外,发出1支旋髂深动脉,斜向外上,分支营养髂嵴及邻近肌。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一一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1.股动脉femoralartery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在该处将股动脉压向耻骨下支进行压迫止血。股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处起于股动脉,经股动脉后方向后内下方,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至大腿内侧群肌;旋股外侧动脉至大腿前群肌;穿动脉(3~4支)至大腿后群肌、内侧群肌和股骨。此外,由股动脉发出的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分别至腹前壁下部和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及浅筋膜。在显微外科中,常以上述动脉为轴心的分布区作为带血管蒂皮瓣移植的供皮区。2.腘动脉poplitealartery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腘动脉在腘窝内发出数支关节支和肌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邻近肌,并参与膝关节网。3.胫后动脉posteriortibialartery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两终支。胫后动脉主要分支为腓动脉。1)腓动脉peronealartery:起于胫后动脉上部,沿腓骨内侧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诸肌和胫、腓骨。2)足底内侧动脉: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3)足底外侧动脉:在足底,向外侧斜行至第5跖骨底处,转向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弓。由弓发出4支跖足底总动脉,向前又分为2支趾足底固有动脉,分布于足趾。4.胫前动脉anteriortibialartery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在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沿途分支至小腿前群肌,并分支参与膝关节网。5.足背动脉dorsalarteryoffoot是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经长伸肌位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分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两终支。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长伸肌腱的外侧可触知其搏动,足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向深部压迫足背动脉进行止血。足背动脉的主要分支有:1)足底深支:穿第1跖骨间隙至足底,与足底外侧动脉末端吻合成动脉弓。2)第1跖背动脉:沿第1跖骨间隙前行,分支至指背面侧缘和第2趾背内侧缘。3)弓状动脉:沿跖骨底弓形向外,由弓的凸侧缘发出3支跖背动脉,向前又各分为2支细小的趾背动脉,分布于第2~5趾相对缘。此外,足背动脉尚分出数支跗内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至跗骨和跗骨间关节。第四节静脉一、特点:1、流速慢,压力低。2、壁薄,管腔比同级动脉大。3、血容量大。4、有静脉瓣,开口朝向心脏,防止血液逆流,下肢较多。5、体循环的静脉分浅,深两群。1)浅静脉(皮下静脉):皮下浅筋膜内,不与动脉伴行。2)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6、静脉间有丰富的交通支。7、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二、肺循环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三、体循环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含门静脉)、心静脉系。(一)、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颈、上肢、胸壁、部分胸腔脏器血液1、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升主动脉右侧下行,右侧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的后方注入右心房。 颈内静脉头颈部静脉血锁骨下静脉上肢的静脉血上腔静脉左右头臂静脉2、头臂静脉:胸锁关节后方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成。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所成的夹角称为静脉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属支: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1)头颈部的静脉: 面静脉 面总静脉 颈内静脉 舌静脉、咽静脉 上颌静脉 下颌后 前支 甲状腺上中静脉 颞浅静脉 静脉 后支 颈外静脉 锁骨下静脉 耳后静脉枕静脉 ①颈内静脉:头颈部静脉回流的主干。走行:静脉孔处续乙状窦颈动脉鞘内(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外侧)头臂静脉属支颅内属支:收集脑膜、脑、颅骨、视器和前庭蜗器的静脉血颅外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等。②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注入颈内静脉。危险三角: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的一段缺少静脉瓣,因此其内的血液可通过内眦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因子可沿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可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其它颅内感染,故通常将两侧口角至鼻根间的三角区称~。2)上肢的静脉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肘关节以下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伴行。①头静脉:手背静脉网桡侧前臂桡侧肘窝肱二头肌外侧沟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②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尺侧前臂尺侧肘窝肱二头肌内侧沟肱静脉(或继续上行注入腋静脉)③肘正中静脉:在肘窝内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3)胸部的静脉①右腰升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下端经右腰升静脉连于髂总静脉,上端注入上腔静脉,收集右腰部和右肋间后静脉。②左腰升静脉半奇静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半奇静脉收集左腰部和左侧下位肋间后静脉,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上位肋间后静脉。(二)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平L5高度)(平骶髂关节高度)1、下腔静脉的属支1)壁支:腰静脉、膈下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右侧直接注入下腔静脉2)脏支左侧先注入肾静脉,后注入下腔静脉睾丸静脉右侧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左侧先注入肾静脉,后注入下腔静脉肝静脉2、下肢的静脉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膝关节以下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伴行。1)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内踝前方小腿内侧大腿内侧穿隐静脉裂孔(卵圆窝)股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2)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外侧外踝后方小腿后面腘窝(腘静脉)3、肝门静脉系1)特点:①无瓣膜②两端都是毛细血管2)组成: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3)走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管和肝固有动脉后方。4)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5)门腔静脉吻合: 吻合部位 门静脉 腔静脉 食管静脉丛 胃左静脉 食管静脉 直肠静脉丛 直肠上静脉 直肠下静脉、肛静脉 脐周静脉网 附脐静脉 胸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6)门腔静脉侧副循环①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②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肛静脉阴部内静脉③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腹壁下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第二章淋巴系统第一节概述一、组成: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二、功能:静脉的辅助系统,有防御功能。三、淋巴管道:(一)毛细淋巴管特点:1、盲端起于组织间2、内皮细胞间有间隙3、内皮细胞称叠瓦状4、管腔大(二)淋巴管特点:1、管径细2、速度慢,压力低3、瓣膜多4、面积总和大于静脉,数量多于静脉(三)淋巴干: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第二节人体的淋巴导管一、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收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1)走行:乳糜池(L1前方)主动脉裂孔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T5水平转向左侧食管后方胸廓上口颈部左静脉角2)分段:腹段、胸段、颈段3)乳糜池:是胸导管起始部的梭形囊状膨大,位于第一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二、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收集右侧上半身,即全身1/4的淋巴。第三节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一、头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一)外淋巴环:头面部的淋巴管多注入位于头与颈交界处呈环形排列的淋巴结,如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形成外淋巴环。(二)颈外侧浅淋巴结:沿颈外静脉排列。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周围配布。胃癌或食管癌,癌细胞可逆流至左锁骨上淋巴结。二、上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一)肘淋巴结(二)腋淋巴结:位于腋腔内,分五群。①外侧淋巴结:位于腋动脉,腋静脉远侧段周围,收纳上肢的淋巴管。②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动、静脉周围,收纳胸壁和乳房外侧部的淋巴管。③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腋腔后壁,肩胛下动静脉周围,接受背部的淋巴管。④中央淋巴结:位于腋腔中央,肋肩臂神经周围,接受①②③的输出管。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收纳中央淋巴结的输出管。三、胸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一)胸壁的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和肋间淋巴结。(二)胸腔脏器的淋巴结:①纵隔前淋巴结和纵隔后淋巴结②肺、支气管和气管的淋巴结肺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上下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四、腹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一)腹壁的淋巴结:腹壁上部的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下部的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腹后壁的深淋巴结注入腰淋巴结。(二)腹腔脏器的淋巴结: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管首先注入脏器周围的淋巴结,然后分别注入腹腔淋巴结和肠系膜上下淋巴结。①腹腔淋巴结:位于腹腔干起始部周围,收集胃左右淋巴结,胃网膜左右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胰淋巴结、肝淋巴结和脾淋巴结等的输出管。②肠系膜上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收集肠系膜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和中结肠淋巴结的输出管。③肠系膜下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收集左结肠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和直肠上淋巴结的输出管。五、盆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盆部的淋巴管注入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等。六、下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1)腘淋巴结2)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阔筋膜浅面,分上下两组:①上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排列,接受腹壁下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的淋巴管。②下组:沿大隐静脉纵行排列,收纳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以外的整个下肢的浅淋巴管。3)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阔筋膜深面,股静脉内侧,接受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腘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下肢的深淋巴管。第五节脾一、位置:位于左季肋区,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端:宽阔,向前外。后端:钝圆,向后内。二、形态膈面:隆凸,朝向外上。脏面:凹陷,中央处为脾门。上缘:较锐,有2~3个脾切迹。下缘:钝厚。三、功能:造血、储血,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第五篇感觉器概述:一、感觉器(sensoryorgans):机体感觉刺激的装置,是感觉器和附属结构的总称。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二、据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一)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鼻腔和口腔粘膜、视器、听器。(二)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三)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和内耳平衡器等处。第一章视器组成眼球   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筋膜及眶脂体。第一节眼球前极:前面的正中点后极:后面的正中点一、眼球的外形赤道(中纬线):两极间中点沿眼球表面所做的环行线眼轴:前极至后极的矢状轴视轴:瞳孔中央至视网膜中央凹的连线二、眼球的构造:(一)、眼球壁:1、纤维膜(外膜):强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保护作用。1)角膜:前1/6,无色透明,曲度较大,有折光作用,无血管,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2)巩膜:后5/6,不透明,乳白色,厚而坚韧,血管少。巩膜静脉窦:位于巩膜与角膜交接处深部的环形小管。2、血管膜(中膜、色素膜):含有大量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分三部分:1)虹膜:呈圆盘状,中央有瞳孔,内有两种平滑肌(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2)睫状体:位于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面,其矢状面呈三角形。前部:睫状突,连虹膜后部:睫状环,连脉络膜睫状肌:连睫状小带,调节晶状体的曲度。3)脉络膜:后2/3,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起营养视网膜外层和遮光作用。3、内膜(视网膜)睫状体部盲部:无感光作用1)分部虹膜部脉络膜部(视部):后部厚,前部薄,有感光作用。2)视神经盘:节细胞轴突在视网膜后部集结成束,并形成圆盘状结构称~,无感光作用,称生理盲点。黄斑:视神经盘的颞侧约0.35cm并稍偏下方,有呈黄色的小区,称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二)眼球内容物1、眼房和房水1)眼房:是位于角膜、晶状体、睫状小带和睫状体之间的空隙,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两房借瞳孔相通。2)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房水功能:折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临床:房水过多或循环受阻,眼内压增高,引起青光眼。2、晶状体:双凸透镜状,后面较前面隆凸,无色透明。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视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晶状体异常:近视眼、老花眼、白内障。3、玻璃体:无色透明胶状物质,有折光和对视网膜支撑作用。第二节眼副器一、眼睑:(一)主要结构:上睑、下睑、睑裂、内眦、外眦(二)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睑结膜。特点: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水代谢异常,可引起水肿。(三)睑缘前缘:长有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急性炎症(睫毛腺感染)时称外麦粒肿。后缘:睑板腺的开口,受阻时(睑板腺囊肿)称为霰粒肿。急性炎症时称为内麦粒肿。睑结膜:眼睑内面二、结膜球结膜:眼球外面结膜穹:睑结膜与球结膜移行部分,结膜上穹比下穹深,异物易滞留。结膜囊:睑裂闭合时,结膜形成的囊状腔隙。三、泪器:(一)组成泪腺:眶上壁前外侧的泪腺窝中。排泪管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二)泪液的产生和排出途径:泪腺产生瞬目作用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四、眼外肌: 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上睑提肌 总腱环 上睑 提上睑 动眼神经 上直肌 中纬线前方 使眼球转向上内 下直肌 使眼球转向下内 内直肌 使眼球转向内侧 外直肌 使眼球转向外侧 展神经 上斜肌 中纬线后方 使眼球转向下外 滑车神经 下斜肌 眶下壁前内侧 使眼球转向上外 动眼神经第二章前庭蜗器第一节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一、耳廓:收集声波二、外耳道: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外侧1/3:软骨部连接处较狭窄,异物易嵌顿。内侧2/3:骨部走向:先向前上,继而稍向后,最后弯向前下,成人检查鼓膜拉向后上。婴儿外耳道短而窄,检查鼓膜时将耳廓拉向后下方。三、鼓膜:半透明,椭圆形,向前下方倾斜(外耳道前下壁较长)。主要结构:鼓膜脐,反射光锥,锤纹,锤骨前、后襞(将鼓膜分为松弛部和紧张部。)特点:1、无残余震动2、无固有有震动第二节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一、鼓室: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上壁(盖壁):为一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颅中窝,中耳炎可引起颅内感染。下壁(颈静脉壁):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起始部,有先天性缺如者。前壁(颈动脉壁):有鼓膜张肌半管、咽鼓管半管。后壁(乳突壁):有鼓窦口,是寻按鼓室的标志。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内侧壁(迷路壁):有岬、卵圆窗(前庭窗)、蜗窗(圆窗)、面神经管凸。二、鼓室内容物:1、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2、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三、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可分为软骨部和骨部。小儿咽鼓管短而宽,略呈水平位,咽部感染可引起中耳炎。四、乳突窦(鼓窦):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小腔,前通鼓室,后通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第三节内耳一、骨迷路:1、前庭:构成鼓室的内侧壁,有岬、前庭窗、蜗窗,后上方借5个孔通骨半规管,前下方通前庭阶。2、半规管:前(上)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后)半规管,每个半规管有两个脚:单骨脚和壶腹脚,前后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3、耳蜗:蜗螺旋管环绕蜗轴卷曲两圈半构成,蜗顶朝向前外,蜗底朝向后内。骨螺旋板将蜗螺旋管不完全地分为前庭阶和鼓阶,二者借蜗孔相通。二、膜迷路:1、椭圆囊:椭圆囊斑感受静止和直线变速运动时位置变化的刺激。球囊斑:球囊斑2、膜半规管:壶腹嵴,感受旋转变速运动时位置变化的刺激。上壁:前庭壁3、蜗管下壁基底膜:螺旋器(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外侧壁:富有血管。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概述A、神经系统的作用:主导作用:(1)使内环境保持平衡(2)使人体与内外界环境相适应B、分部:中枢神经系统脑: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端脑、小脑(一):按部位分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内脏感觉纤维(内脏传入纤维)内脏神经交感神经(二):按纤维成分分内脏运动纤维(内脏传出纤维)植物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感觉纤维(躯体传入纤维)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纤维(躯体传出纤维)C、活动方式:―反射:人体对内、对环境的刺激所做的应答反应内-如膀胱刺激-排尿外-如膝跳反射D、形态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E、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假单极神经元-多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中按形态分双极神经元-视网膜、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类:多极神经元-中枢神经系内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按功能分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以上二者间F、常用术语: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集聚区,颜色灰暗。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轴突的集聚区,因为有髓鞘、颜色白亮。髓质:大、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形态相近的神经元胞体,树突集聚成团。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形态相近的神经元胞体,树突集聚成团。4、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称神经传导束(纤维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长突起的集聚-混合性。5、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杂交织的区域。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脊髓一、位置:椎管内上端-枕骨大孔处上接延髓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缘,小儿平第三腰椎高度二、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状(一)有两个膨大颈膨大由于上、下肢活动的原因造成胞体集聚中腰膨大(二)有五条沟、一个裂:前中正裂前外侧沟:两条脊神经前根穿出脊髓后正中沟:后外侧沟:两条脊神经后根入脊髓(三)节段:上一脊神经根丝与下一脊神经根丝间的部分31个节段:颈节8个、.胸节12个、腰节5个、骶节5个、尾节1个。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椎骨颈髓1-4颈椎1-4颈髓5-8、胸髓1-4上一位椎骨胸髓5-8上二位椎骨胸髓9-12上三位椎骨腰髓1-5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第一腰椎四、内部结构:灰、白质构成(一)灰质:位于中央呈“H”形,中央部有中央管,前、后为灰质连合前角:运动性细胞群内侧群:数目少、细胞小-支配躯干肌外侧群:-支配四肢肌边缘核胶状质后角:感觉性细胞群后角固有核-发出纤维组成脊丘束前束胸核(背核)侧束中间带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前束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低极中枢(C8-L2或T1-L3侧角)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S2-4)(二)白质:①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②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③外侧索:前、后外侧之间1、上行纤维束: 名称 位置 功能 损伤后的表现 薄束 后索 肌肉、肌腱(T5以下) 向患侧摔倒 楔束 意沉性本体感觉(T4以上)(位置、震动、精细触觉) (睁眼不摔倒) 脊髓小脑后束 后索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向患侧摔倒 脊髓小脑前束 前索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睁、闭眼均摔伤)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对侧粗略触觉(躯干、四肢) 脊髓丘脑侧束 侧索 对侧痛温觉(躯干、四肢) 对侧下1-2节段痛温觉障碍2、下行纤维束:名称位置功能损伤后的表现皮质脊髓前束前索躯干肌运动皮质脊髓侧束侧索四肢肌运动同侧肢体运动障碍红核脊髓束侧索屈肌的紧张性(肌张力)前庭脊髓束前索伸肌肌张力五、功能:1)传导功能2)反射功能第二节脑组成: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心跳、血管、呼吸反射中枢),小脑一、脑干1、外形(1)前面观:①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下端:锥体交叉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深面为锥体束)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深面为下橄榄核)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出脑②脑桥:向两侧横行膨大-基底部:基底沟走行基底动脉两侧变细为桥臂:与基底部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出入脑脑桥延髓沟:脑桥与延髓的分界,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出入脑位听神经稍上方-脑桥小脑三角:此部损伤可伤及面神经、位听神经③中脑:倒八字形柱状结构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出脑(2)后面观:髓纹为脑桥与延髓的分界标志①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绳状体(小脑下脚)②脑桥:结合臂(小脑上脚):两侧间的白质板一上(前)髓帆脑桥臂(小脑中脚)③中脑:上丘-深面有上丘核:视觉反射中枢下丘-深面有下丘核: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3)第四脑室:①位置:脑桥、延髓背面与小脑之间②分部:底:脑桥后面、延髓上端后面-菱形窝正中沟界沟:正中沟两侧平行沟、其间为-内侧隆起面丘-髓纹以上:内部为展神经核、面神经膝内侧隆起舌下神经三角-髓纹以下,深面有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舌下神经角外侧:深面有迷走神经背核,界沟以外:前庭区-前庭神经核听结节:前庭区外侧-蜗神经后核顶:前与后下壁汇合处,对应小脑前上壁:结合臂+前髓帆后下壁:脉络丛+后髓帆其上有正中孔,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③交通: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下-脊髓中央管后下-三个孔通蛛网膜下隙2、内部结构:与脊髓相比:1)灰质呈核团状2)白质交叉多3)灰质核团由前后关系转化为内外关系4)核群有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两种5)脑神经中有七种纤维成分,故核团有七种功能,(1)延髓①灰质脑神经核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三角深面躯体运动核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舌下神经舌肌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一般内脏运动核迷走神经喉至结肠左曲疑核舌下神经核腹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茎突咽肌咽喉肌咽喉肌副神经核颈髓上6节前角的背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下泌延核网状结构中一般内脏运动核舌咽神经腮腺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背外侧一般躯体感觉核舌咽神经耳后皮肤感觉(温觉)迷走神经硬脑膜、耳廓、外耳道三叉神经头面部孤束核孤束周围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面神经舌前2/3味觉舌咽神经舌后1/3味觉一般内脏感觉迷走神经一般内脏感觉非脑神经核(中继核)薄束核薄束结节内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薄束发出内侧丘系楔束核楔束结节内楔束②白质:内侧丘系交叉:薄、楔核发出内弓状纤维,左右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在正中线两侧上行-内侧丘系。锥体束:锥体细胞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聚集形成锥体束。锥体交叉:在延髓下端,锥体束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交叉后称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称皮质脊髓前束。脊丘系:脊丘前、侧束在延髓汇集而成。(2)脑桥①灰质脑神经核: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展神经核面神经丘深面一般躯体运动核展神经外直肌面神经核展神经核腹外侧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面部表情肌上半两侧支配,下半对侧支配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腹外上方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咀嚼肌(双侧皮质核支配)上泌延核脑桥下部网状结构中一般内脏运动核面神经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运动核外侧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头面部触感觉(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神经核前庭区深面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平衡蜗神经核听结节内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听觉非脑神经核:脑桥核:基底部散在,属于锥体外系。②白质:三叉丘系交叉: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三叉丘系:交叉后的纤维,内侧丘系与之相邻外侧丘系交叉: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交叉部形成的结构-斜方体:以其为界,脑桥分为基底部被盖部(3)中脑①分部: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周围,其后方-顶盖,前方-大脑脚大脑脚-以黑质为界分大脑脚底、被盖②灰质:脑神经核名称位置性质与脑神经联系动眼神经核中央灰质腹侧平上丘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五块眼外肌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缩瞳核)背内侧睫状肌滑车神经核平下丘高度躯体运动核滑车神经上斜肌三叉神经中脑核一般躯体感核咀嚼肌、面肌和眼球外肌的本体感觉。非脑神经核红核锥体外系黑质锥体外系含多巴胺,损伤震颤性麻痹③白质:脑桥延髓中所见均有。二、小脑1、位置:延髓、脑桥后面,端脑枕叶下方,颅后窝内。2、外形:蚓部-中间细的部分小脑半球-两侧膨大部上面:平坦,前方有原裂(首裂)下面:隆凸,有小脑扁桃体3、分叶:(1)绒球小结叶:绒球+绒球脚+小结前庭小脑,发生古老-又称古小脑(2)前叶:原裂以前,蚓垂+蚓锥体+前叶-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3)后叶:原裂以后,其余部分除去蚓垂、蚓锥体-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损伤表现-“酒醉步态”4、功能:①古小脑:调节身体平衡和维持体位②旧小脑:调节肌张力和维持姿势③新小脑:协调肌肉运动5、小脑脚(纤维联系)1)上脚(结合臂):出小脑纤维组成为主(齿状红核束),脊髓小脑前束入小脑。2)中脚(桥臂):入小脑纤维为主(脑桥小脑束-桥横纤维)3)下脚(绳状体):入小脑纤维为主(脊髓小脑后束)6、内部结构1)皮质:排列成叶片状2)髓质:出入小脑的纤维束灰质核团-小脑核:齿状核(锥体外系核团)、球状核、栓状核、顶核三、间脑1、位置:中脑上方,端脑下方,内侧面游离。第三脑室:两侧间脑之间,向下借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向上借室间孔通侧脑室。2、分部:背侧丘脑(简称丘脑)、下丘脑(丘脑下部)、上丘脑(丘脑上部)、后丘脑(丘脑后部)、底丘脑(丘脑底部)1)背侧丘脑:大的灰质团①外形:前端膨大-前结节后端膨大-丘脑枕②内部结构:内髓板将灰质大致分为三部分。前核群-内脏活动有关内侧核群-躯体、内脏的整合中枢外侧核群背侧部腹侧部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特异性核群(躯体感觉)腹后外侧核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内侧丘系、脊丘系-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2)下丘脑:①组成: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②内部结构:视上核(视交叉上方)水盐代谢中枢(尿崩症)室旁核(第三脑室侧壁)3)上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4)底丘脑:丘脑底核-锥体外系核群5)后丘脑:外侧膝状体-经上丘臂接上丘(上、下丘合称四叠体)内侧膝状体-经下丘臂接下丘(视、听觉皮质下中枢)发出纤维形成视、听辐射3、间脑内的中枢:水盐代谢中枢-下丘脑脂肪代谢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产热中枢:损伤后出现持续性高热(中枢性高热)散热中枢睡眠中枢、生物钟四、端脑1、分叶:1)沟裂:①每个大脑半球有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②裂:大脑纵裂把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大脑横裂分隔大、小脑。③沟:中央沟、外侧沟(裂)、顶枕沟2)叶:额叶-中央沟前方顶叶-中央沟后方颞叶-外侧沟下方以外侧沟至假想线中点连线为界枕叶-内侧面:顶枕沟后下方上外侧面的假想线:枕极前4cm-枕前切迹至顶枕沟间的连线岛叶-外侧沟深部2、沟回:1)上外侧面: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前沟额叶额上沟以上-额上回额下沟二者间-额中回以下-额下回顶叶:中央后沟与中央沟间-中央后回顶内沟(顶间沟)以上-顶上小叶以下-顶下小叶缘上回-外侧沟后端角回-颞上沟后端颞叶颞上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沟颞下回2)内侧面:胼胝体胼胝体沟扣带回边缘叶扣带沟内脏海马旁回-扣带回后端向前下弯转活动中枢海马旁回钩-海马旁回前端向内后方转中央旁小叶前回-前部后回-后部顶枕沟距状沟:把枕叶分为楔叶舌回3)下面: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血管穿脑实质形成,位于视束与嗅三角之间颞叶:枕颞沟-与半球下缘平行侧副沟-枕颞沟内侧与之平行(内侧为海马旁回)海马沟-海马旁回内侧,其上方锯齿状皮质-齿状回海马海马-齿状回外侧,侧脑室下角底结构3、功能定位:1)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特点:1、呈倒立人形、但头面部正立,2、左右交叉,3、投射区与运动的灵活程度和精细程度成正比。2)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特点:1、呈倒立人形,但头面部正立,2、左右交叉,3、投射区与感觉的灵敏程度成正比。3)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的皮质4)听觉中枢:颞横回5)瞳孔对光反射中枢:顶盖前区6)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7)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8)语言中枢:存在于优势半球(左侧)①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②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④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4、内部结构:1)基底核:①组成:尾状核-羊角状、分头、体、尾,全长伴随侧脑室走行。豆状核-尾状核外侧,水平切面三角形,分苍白球、壳。杏仁核(体)-尾状核尾部屏状核-豆状核外侧②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纹状体(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状核+壳-新纹状体:损伤-舞蹈病苍白球-旧纹状体:损伤-震颤性麻痹2)侧脑室:额、顶、枕、颞叶内的腔隙,两侧依透明隔分离(穹窿与胼胝体间)前角-额叶内中央部-顶叶内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后角-枕叶内下角-颞叶内3)髓质:①联络系:一侧半球回与回,叶与叶之间的联系,包括上、下纵束、钩束、扣带束。②连合系:a.穹隆和穹窿连合b.前联合c.胼胝体:两侧半球间的联系③投射系:大脑与下位脑的联系纤维,走行均经过内囊。内囊:a.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束。b.形态:呈“〉〈”形c.分部:前肢-豆状核、尾状核头之间:有额桥束通过丘脑中央辐射上行纤维听辐射后肢-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视辐射皮质脊髓束下行纤维顶枕颞桥束膝-前、后肢之间,有皮质核束通过红核脊髓束d.损伤表现:三偏综合征,对侧半身瘫、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两眼对侧同向偏盲外囊: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最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间边缘系统:边缘叶+皮质下结构第三节神经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路(一)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传导路、不包括中枢)感受器周围突1、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内侧的粗纤维)薄束(T5以下)(肌梭、腱梭)楔束(T4以上)2、薄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延髓中线两侧,脑桥于斜方体内走行,中脑于红核外侧)楔束核3、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二)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痛、温觉、粗略触觉)(三级神经元,不包括中枢)皮肤周围突1、脊神经节中枢突入脊髓上升1-2节段2、后角固有核游离神经末梢环层小体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侧束3、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触觉小体脊髓丘脑束(延髓、脑桥、中脑,内侧系丘腹外侧)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三)头部面痛、温觉、触觉传导路:(3级神经元、不包括中枢)头部面周围突1、三叉神经节(半月节)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入脑浅感受器痛、温形成三叉神经脊束2、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3、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下部内囊后肢(脊丘系在延髓走行时距三叉神经脊束核很近,故延髓损伤三叉神经脊束核时可出现同侧头面部,对侧躯干、四肢浅感觉障碍交叉障碍)(四)视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不包括中枢)视锥细胞(强光)周围支1、双极细胞中枢支2、节细胞视神经(视神经管入颅)视杆细胞(暗光)鼻侧半交叉、颞侧半不交叉3、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距状沟周围大脑皮质视交叉视束内囊后肢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以左侧为例1、视神经:左眼全盲2、视交叉中央部(垂体瘤):两眼颞侧视野偏盲3、视交叉外侧部(颈内动脉瘤):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4、视束以后损伤:两眼右侧视野偏盲(五)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途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的概念1、视神经损伤:同侧直接对光反射、对侧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同侧间接对光反射,对侧直接对光反射存在2、动眼神经损伤:同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对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六)听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不包括中枢)Corti器周围支1、蜗神经节(螺旋神经节)中枢支蜗神经2、蜗神经核部分交叉(内耳道底)(内耳门)(脑桥)斜方体外侧丘系3、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后丘脑)内囊后肢(听觉中枢)损伤表现为不全聋七、小结:1、均为3级神经元传导路,躯干四肢深感觉-延髓2、均存在一次性交叉,交叉位置躯干四肢浅感觉-脊髓3、均由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头面部浅感觉-延髓、脑桥视觉-下丘脑听觉-脑桥二、运动传导路(一)锥体路:介绍上、下神经元1、皮质核束:中脑大脑脚底中间3/5内侧部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分别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核(除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下半由对侧支配外,其余核团均接受双侧皮质支配)1)双侧支配者核以上损伤不出现症状对侧支配者核以上损伤对侧出现症状2)核和核以下损伤出现症状核和核以下损伤同侧出现症状2、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叶前部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底中3/5外侧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不交叉)前束一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躯干肌3、上、下运动神经元及损伤表现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肌肉无萎缩、病理反射阳性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减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病理反射阴性4、小结:1)2级神经元传导路:Ⅰ级-上运动神经元(核上瘫),Ⅱ级-下运动神经元(核下瘫)2)有一次交叉:①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②皮质脊髓束交于锥体交叉,延髓下端3)第Ⅰ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二)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径路。机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习惯性动作1、皮质—纹状体-苍白球系2、皮质—脑桥-小脑系3、小结:1、多级神经元构成2、存在多次交叉,交叉次数为奇数(三)病例分析:(左侧)1、中央前回:右侧支配区瘫痪(硬瘫、单瘫)2、中央后回:右侧支配区浅深感觉障碍3、内囊:(1)皮质核束:①舌下神经核:舌尖右偏、舌肌无萎缩②面神经核下半: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笑时口角歪向左侧(2)皮质脊髓束:右侧上、下肢硬瘫(3)视辐射:双眼右侧同向性偏盲(4)丘脑中央辐射:右侧浅、深感觉障碍4、中脑平上丘半横断:(1)动眼神经核:左侧支配区眼肌瘫痪,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运动,上睑下垂、外斜视(2)动眼神经副核:左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3)内侧丘系:右侧躯干、上下肢本体感觉障碍,精细触觉消失(4)三叉丘系:右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5)脊丘系:右侧躯干、上下肢痛、温觉障碍(6)皮质核束: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笑时口角歪向左侧,舌尖右偏、舌肌无萎缩(7)皮质脊髓束:右侧上、下肢硬瘫5、中脑大脑脚底:平动眼神经根(1)皮质核束: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笑时口角歪向左侧,舌尖右偏、舌肌无萎缩(2)皮质脊髓束:右侧上、下肢硬瘫(3)动眼神经:左侧支配眼肌瘫痪,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运动,上睑下垂、外斜视。左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6、脑桥平面丘半横断:(1)展神经核:左眼内斜视(2)面神经核:核下瘫,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笑时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额纹消失(3)舌下神经核:核上瘫,舌尖右偏、舌肌无萎缩(4)皮质脊髓束:右侧上、下肢硬瘫(5)内侧丘系:右侧躯干、上下肢本体感觉障碍,精细触觉消失(6)三叉丘系:右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7)脊丘系:右侧躯干、上下肢痛、温觉障碍7、脊髓半横断:(1)皮质脊侧束:左侧损伤平面以下运动障碍(2)薄束和楔束:左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3)脊髓丘前、侧束:损伤以下1-2节段右侧浅感觉障碍8、前角:支配区运动障碍9、前根:支配区运动障碍(软瘫),交感神经损伤症状10、后根:左侧支配区深、浅感觉及内脏感觉障碍11、后索:左侧伤面以下深感觉障碍12、后角:左侧分布区浅感觉障碍13、白质前连合:双侧对称性伤面以下1-2节段浅感觉障碍第四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一、脊髓的被膜:(一)硬脊膜:致密结缔组织上端-枕骨大孔与骨膜相贴下端-第2骶椎,包绕终丝连于尾骨两侧-延续为脊神经外膜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间隙,内为负压、有脊神经根(表面覆有硬膜)、静脉丛、脂肪等,不与颅内相通,可经此隙进行硬膜外麻醉。(二)脊蛛网膜:比硬脊膜疏松,跨过脊髓的沟裂。硬膜下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三)软脊膜:延伸入脊髓的沟裂,紧贴表面,有丰富的血管。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内为正压,与颅内相通,有脊神经根(无硬膜)、脑脊液可经此隙进行穿刺、蛛网膜下隙麻醉扩大形成的结构:终池-L1-S2间,有脑脊液、马尾二、脑的被膜:(一)硬脑膜:与颅顶骨结合疏松:也可称硬膜外隙,比脊髓要窄的多,损伤后引起硬膜外血肿。与颅底骨结合紧密:骨折可撕裂硬膜、蛛网膜,引起脑脊液外漏,如鼻漏、耳漏。形成的结构:①隔幕:大脑镰-大脑纵裂内,前端连于盲孔,后端附枕内隆凸,上端至上状窦沟两侧,下至胼胝体上端。分隔左右大脑半球。小脑幕-大脑横裂内,分隔大、小脑,其前缘游离称小脑幕切,接近大脑脚-小脑幕切迹疝,可压迫动眼神经,大脑脚底。鞍隔-蝶鞍上面,漏斗穿过鞍隔。②硬脑膜窦:硬脑膜在一定部位分成两层的腔隙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上矢状窦沟)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较上矢状窦短小、深)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横窦:横窦沟内,小脑幕后缘窦汇:上矢状窦与直窦汇合处(枕内隆凸)乙状窦:乙状窦沟内海绵窦:蝶骨体两侧外侧壁:(上至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二)蛛网膜:跨过沟、回蛛网膜颗粒:突入上矢状窦蛛网膜下隙扩大形成的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环池、桥池。(三)软脑膜:含丰富的血管软脑膜+血管+室管膜上皮脉络丛:存在于各脑室三、脑的动脉:(一)颈内动脉系:端脑外侧面,内侧面顶枕沟以前部分。来源-颈总动脉,甲状软骨上缘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颈动脉管内口海绵窦出海绵窦分支①大脑前动脉:入大脑纵裂达大脑内侧面至胼胝体上缘(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②大脑中动脉:入大脑外侧沟达大脑上外侧面,相当于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③后交通支:向后连大脑后动脉。(二)椎动脉系:端脑下面,内侧面顶枕沟以后,小脑、脑干。锁骨下动脉椎动脉C6-1横突孔枕骨大孔入颅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在桥延沟处汇合而成(走行于基底动脉沟)。①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面后部(椎动脉发出)②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前部③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面④脑桥动脉:脑桥⑤迷路动脉⑥大脑后动脉:颞叶下面,内则面顶枕沟以后。(三)大脑动脉环: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支、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在脑底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吻合而成。具有调节血流的作用。(四)分支情况:①皮质支:皮质,髓质浅层②中央支:髓质深层,基底核,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出血动脉(“三偏”综合征)四、脊髓动脉:(一)脊髓前动脉:两条合为-条沿前正中裂下行(二)脊髓后动脉:两条沿后外侧沟下行(三)节段动脉颈部-颈升动脉,胸部-肋间后动脉,腰部-腰动脉五、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第三章周围神经系统组成: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C8、T12、L5、S5、C01);内脏神经第一节脊神经组成: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前根:运动性后根:感觉性,有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分支:1、后支-背部深层肌肉,比较细小。   大的分支:枕大神经-枕部皮肤。        臀上皮神经        臀中皮神经2、交通支-脊神经与交感干相连3、脊膜返支-脊髓被膜4、前支-粗大,先形成丛再发出分支(除胸神经外)一、颈丛:1、组成:C1-4前支2、位置:胸锁乳突肌深方。3、分支:1)皮支:枕小神经-枕部,耳廓背面上部皮肤     耳大神经-耳廓及其附近皮肤     颈横神经-颈部     锁骨上神经-颈下部,肩部和胸壁上部皮肤。  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发出-神经点(颈部皮肤麻醉部位)2)膈神经:肌支-膈肌,感觉支-胸膜、心包,右膈神经感觉支还分布于肝及肝外胆道膈神经(混合神经)前斜角肌前面外侧上端   下端内侧   锁骨下动脉、静脉间  胸廓上口   肺根前方   纵隔胸膜与纤维心包之间   膈中心腱(膈的运动感觉)和右侧肝、胆囊,肝外胆道感觉(炎症引起右颈、肩的放射性疼痛)受损表现:1、呼吸困难(膈肌瘫痪),2、呃逆。二、臂丛1、组成:C5-8,T1一部分。2、位置:经斜角肌间隙穿出,包绕腋动脉入腋窝(锁骨后方),阻滞部位锁骨中点后方。3、分支:1)胸前神经:胸大,小肌。2)胸长神经:前锯肌表面伴胸外侧动脉下降,支配前锯肌(损伤翼状肩)。3)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伴肩胛下动脉走行。4)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肩胛提肌。5)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冈下肌。6)肩胛下神经:支配大圆肌、肩胛下肌。7)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肤感觉。8)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肤感觉。9)正中神经:内、外侧束。走行:沿肱动脉外侧下降,(肱二头肌内侧沟)肘窝穿旋前圆肌,指浅、深屈肌之间(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的前臂前群肌)   腕管   手掌(鱼际肌除拇收肌和1、2引状肌)  皮支:手掌桡侧2/3及桡侧3个半指掌面。桡侧3个半指指背中远节。  损伤:不能屈腕、腕掌、掌指、指间关节;鱼际萎缩(猿手)。手掌桡侧2/3及桡侧3个半指掌面、桡侧3个半指指背中远节皮肤感觉障碍。10)尺神经:内侧束  走行:伴肱动脉,肱二头肌内侧沟  尺神经沟(表浅、内上髁骨折易损伤)  尺侧腕屈肌深面下降(伴尺动脉)   腕横韧带浅面入手掌。  肌支: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拇收肌,3.4蚓状肌,小鱼际肌,骨间肌。  皮支:手掌尺侧1/3,1个半指掌面,指背尺侧2个半指,手背尺侧半。  损伤: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爪形手”。手掌尺侧1/3,1个半指掌面,指背尺侧2个半指,手背尺侧半皮肤感觉障碍。11)桡神经:后束。  走行:入桡神经沟(伴肱深动脉)   外侧肌间隔   桡肱肌与肱肌间分浅、深支(臂后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肌支:肱桡肌,前臂后群肌,肱三头肌。  皮支:手背桡侧半,桡侧2个半指背面。  损伤:不能伸腕、掌、掌指、指间关节,“垂腕征”。手背桡侧半、桡侧2个半指背面、臂后部、前臂后部皮肤感觉障碍。12)肌皮神经:外侧束走行:穿喙肱肌   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   前臂外侧皮神经  肌支: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皮支:前臂外侧皮肤损伤:屈肩、肘障碍,前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13)腋神经:外侧束。  走行:穿四边孔   三角肌后缘中点浅出。  肌支: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臂外侧上皮神经,肩部,臂外侧上部皮肤。  损伤:肩关节不能外展,塌肩。肩部,臂外侧上部皮肤感觉障碍。上肢皮肤支配:1)肩部皮肤:腋神经   臂丛    锁骨上神经外侧支  颈丛2)臂后面皮肤: 臂后皮神经  桡神经   臂丛3)臂内侧皮肤: 臂内侧皮神经  臂丛4)臂外侧上部皮肤:  臂外侧上皮神经   腋神经   臂丛臂外侧下部皮肤:  臂外侧下皮神经   桡神经   臂丛5)前臂内侧皮肤:  前臂内侧皮神经   臂丛6)前臂后面皮肤:  前臂后皮神经  桡神经   臂丛7)前臂外侧皮肤: 前臂外侧皮神经   肌皮神经  臂丛手部皮肤: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三、胸神经前支:12对,节段性分布。  肋间神经:11对,肋下神经:1对  肌支:肋间肌,隔肌,腹壁肌肉(肺底肺炎刺激膈肌引起腹壁肌紧张)  皮支:胸、腹膜壁层和胸壁的皮肤。节段性:T2-胸骨角,T4-乳头,T6-剑突根,T8-肋弓,T10-脐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四、腰丛:1、组成:T12前支一部分、L1-3全部、L4前支一部分2、位置:腰大肌深面3、分支:1)髂腹下神经2)腹股沟神经肌支-腹前外侧壁肌肉(疝或阑尾术中不能损伤)。皮支-腹前外侧壁皮肤。3)股外侧皮神经:腰大肌外侧缘走出,大腿外侧皮肤感觉。4)闭孔神经: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穿闭膜管达大腿内侧,以短收肌为界分前、后两支(浅、深支)。肌支:内收肌群,闭孔外肌。   皮支:大腿内侧部皮肤。   损伤:患侧腿不能放在健侧腿上。5)生殖股神经:腰大肌前发出达外生殖器皮肤,肌支-提睾肌。6)股神经:腰丛最大走行:腰大肌外侧缘发出   腰大肌髂肌之间   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深面达大腿前面。分支:1、前皮支-大腿前面皮肤,膝关节前面。   2、长皮支-隐神经:伴股动脉入收肌管下行,膝关节内侧浅出至小腿内侧足内侧缘,支配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皮肤感觉。   3、肌支-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损伤:屈髋伸膝障碍,大腿前面、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皮肤感觉障碍。五、骶丛:1、组成:腰骶干和全部骶尾神经的前支。      腰骶干:L4前支一部分,L5前支构成2、位置:盆侧壁梨状肌前,髂内动脉后方3、分支:1)臀上神经:出梨状肌上孔(伴臀上动脉、静脉),支配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2)臀下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伴臀下动脉、静脉)支配臀大肌。3)股后皮神经:出梨状肌下孔,臀大肌下缘浅出,大腿后面的皮肤4)阴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伴阴部内动脉、静脉)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分支:肛神经: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周围皮肤。会阴神经:会阴诸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阴茎(蒂)背神经:阴茎(阴蒂)的皮肤。5)坐骨神经:全身最粗,最长神经。走行:梨状肌下孔(有穿梨状肌或走上孔者)   臀大肌深面   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股二长头肌深面   腘窝上界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①胫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与腘血管伴行,小腿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伴胫后动脉)经过内踝后方屈肌支持带深面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   肌支-小腿后群肌、足底肌。  皮支-足底皮肤  损伤-外翻仰趾足,足底皮肤感觉障碍。②腓总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走向外下   腓骨小头前下方分支  a.腓浅神经: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间,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  b.腓深神经:与胫前动脉伴行(小腿骨间膜前方)  肌支: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皮支:1.2趾背相对缘皮肤。损伤:马蹄内翻足,足背皮肤、足1.2趾背相对缘皮肤感觉障碍。③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胫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合成。下肢的神经分布:  臀上皮神经:来自脊神经 臀部  臀中皮神经:来自脊神经    臀下皮神经:来自骶丛大腿前面:股神经,来自腰丛大腿外侧面:股外侧皮神经,来自腰丛大腿后面:股后皮神经,来自骶丛   大腿内侧面:闭孔神经,来自腰丛小腿后面、足外侧缘:腓肠神经腓肠内皮神经,来自胫神经             腓肠外皮神经,来自腓总神经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隐神经,来自股神经。小腿外侧面:腓浅神经,来自腓总神经。   足背皮肤: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足1、2趾背相对缘皮肤),来自腓总神经。 足底皮肤:足底内、外侧神经,来自胫神经。第二节脑神经纤维成分:七种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类:1、感觉神经:只含有感觉纤维: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2、运动神经:只含有运动纤维: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3、混合神经:既有感觉纤维,又含有运动纤维: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的区别:纤维成分不同,分布范围不同。Ⅰ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嗅觉。嗅粘膜起始形成15-20条嗅丝(嗅神经)   筛孔   入颅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海马旁回钩(单侧嗅觉丧失对颅内占位病变诊断有意义,双侧消失无意义)。Ⅱ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觉。视网膜节细胞轴突   视神经   视神经管   视交叉   视束Ⅲ动眼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动眼神经副核脚间窝出脑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入眶分支: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   下支-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下斜肌支发出副交感纤维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睫状短神经,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为副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纤维:睫状神经节短根换元 接受成分 交感纤维:颈内动脉交感丛     感觉纤维:鼻睫神经动眼神经损伤表现: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运动,外斜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Ⅳ滑车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前行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         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出颅入眶(上直肌与上脸提肌间前行)  支配上斜肌(损伤复视)Ⅴ三叉神经:混合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三叉神经脑桥、脊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经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出脑,至三叉神经节分为三支:1、眼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出颅入眶   1、额神经(眶上切迹一眶上神经)  上睑、额部   2、泪腺神经   眶外侧、泪腺   3、鼻睫神经   鼻粘膜、眼球等2、上颌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眼、口裂之间),海绵窦外侧壁   圆孔出颅   翼腭窝分支:1)翼腭神经   翼腭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位置     性质     根的联系翼腭窝   副交感性   ①一般躯体感觉翼腭神经,腭粘膜             ②交感根-面动脉交丛   面部血管             ③副交根-面神经的岩大神经(换元)  泪腺2)上牙槽神经-前、中、后三支   上颌牙,牙龈  3)颧神经   颧,颞部皮肤4)眶下神经   眶下裂 眶下沟  眶下管  眶下孔,眶下皮肤3、下颌神经:混合性,卵圆孔出颅    颞下窝分支:(1)耳颞神经:两根夹脑膜中动脉合成,颞区,耳部皮肤(2)颊神经:颊粘膜、皮肤(3)舌神经:舌前2/3一般感觉(4)下牙槽神经  下颌孔   下颌管   颏孔下颌牙、牙龈、下颌皮肤下颌舌骨肌支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5)咀嚼肌支:支配咀嚼肌Ⅵ展神经:运动神经展神经桥延沟出脑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出颅入眶外直肌Ⅶ面神经:混合性,含三种纤维成分。1、纤维成分及支配范围: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来自面神经核:面肌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来自上泌延核: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鼻腭粘膜腺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孤束核头,舌前2/3味觉   桥延沟内耳门面神经出脑   内耳道面神经管    茎乳孔出颅2、分支:1)管内分支①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泪腺,鼻、腭粘膜腺②鼓索:出茎乳孔前6mm处发出  鼓室  岩鼓裂出鼓室颞下窝  加入舌神经    离开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 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   随舌神经入舌舌前2/3味蕾③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损伤出现听觉过敏2)管外分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面肌①颞支,②颧支,③颊支,④下颌缘支,⑤颈支:3)下颌下神经节:位置     性质           根的联系舌神经下方   副交感神经节  ①交感根:面动脉的交感神经丛②副交感根:鼓索                ③感觉根:舌神经4)面神经损伤①管内损伤:a.同侧面肌瘫(核下瘫)b.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障碍,同侧眼干,口干c.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②管外损伤:同侧面肌瘫(核下瘫)Ⅷ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听觉和位置觉。   周围突    中枢突球囊斑、壶腹嵴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入颅前庭神经核周围突中枢突Corti器蜗神经节蜗神经入颅蜗神经核Ⅸ舌咽神经:混合性神经,五种纤维成分1、纤维成分及支配范围: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来自疑核,支配茎突咽肌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来自下泌延核,支配腮腺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孤束核,舌后1/3、咽、咽鼓管、中耳鼓室、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感觉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孤束核,舌后1/3味觉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来自三叉脊束神经核,耳后皮肤感觉橄榄后沟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出脑出颅2、分支:1)颈动脉窦支: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2)鼓室神经:(下神经节)鼓室鼓室丛鼓室、乳突小房、咽鼓管粘膜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耳颞神经支配腮腺3)舌支:舌咽神经终支舌后1/3味觉、一般感觉耳神经节位置性质根的联系下颌神经内侧副交感节①副交感:岩小神经②交感根:脑膜中的动脉交感丛③感觉根:耳颞神经④运动根:下颌神经Ⅹ迷走神经:混合性神经、行程长、范围广1、纤维成分及支配范围: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来自疑核,支配咽喉肌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孤束核,接受颈、咽、腹脏器的一般感觉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来自三叉脊束核,接受耳廓、外耳道皮肤、硬脑膜感觉橄榄后沟颈静脉孔迷走神经出脑出颅颈动脉鞘内(颈部两侧)胸廓上口左: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入胸腔肺根后方右: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肺丛)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食管裂孔腹腔2分段及分支:1)颈部:颈静脉孔与胸廓上口间①喉上神经伴甲状腺上动脉向前下方内支:穿环甲膜(声门裂以上喉粘膜感觉)外支:环甲肌②颈心支:与交感神经形成心丛心脏(兴奋心跳减慢)2)胸部:胸廓上口至食管裂孔①喉返神经:胸部发出返回颈部,左侧绕主动脉弓向上,右侧绕锁骨下动脉向上颈部(食管、气管间沟内)喉下神经a.感觉支:声门裂以下喉腔粘膜b.肌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伴甲状腺下动脉-损伤声音嘶哑)②支气管支、食管支③胸心支:与交感神经形成心丛3)腹部:食管裂孔腹腔①前干分支:(1)胃前支-沿小弯至小弯侧前壁(2)前鸦爪支-幽门附近前壁(3)肝支-肝、胆道的分泌②后干分支:(1)胃后支-沿小弯至小弯侧后壁(2)后鸦爪支-幽门附近后壁(3)腹腔支-与交感神经形成腹腔丛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及腹腔内实质性器官Ⅺ副神经:运动神经,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颅根颈静脉孔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副神经核脊髓根Ⅻ舌下神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纤维舌下神经核延髓前外侧沟出脑舌下神经外口出颅(颈内动脉、静脉间)舌神经、下颌下腺管下方入舌,支配舌肌舌的神经支配:舌前2/3一般感觉-舌神经味觉-鼓索舌后1/3一般感觉舌咽神经味觉舌的运动-舌下神经第四章内脏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不受高级中枢控制(自主神经、自律神经、植物神经)组成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第一节内脏运动神经一、躯体运动与内脏运动神经的区别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1)支配的脏器不同: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腺体2)纤维成分不同:只有一种交感、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3)走行不同:直接到达效应器到神经节换元,到达到效应器节前纤维:节前神经元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4)分布形成不同:以神经干形式达效应器以丛的形式达效应器5)纤维结构不同:粗的有髓纤维(厚)薄髓或无髓纤维6)中枢控制不同:受意志控制不受意志控制二、交感神经:1)中枢部:(低位中枢)T1-L3或C8-L2的中间带外侧核2)周围部:交感神经节、交感干、白交通支、灰交通支①交感神经节:a.椎旁神经节:脊柱两侧交感干: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成两条链状结构,两则借奇神经节合并b.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②交通支:交通支指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纤维a.白交通支:T1-L3脊神经之间发出,与交感干相连,是交感神经低位中枢发出至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节前纤维的去向(节前纤维)ⅰ、由低位中枢发出直接到达椎旁节换元ⅱ、由低位中枢发出至交感干后上升或下降达上方或下方椎旁节换元ⅲ、由低位中枢发出越过交感干达椎前节换元b.灰交通支:无髓、灰暗,即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的去向:ⅰ、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而分布ⅱ、攀附动脉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ⅲ、直接分布至脏器3)交感神经的分布①颈部:颈上节:2-3颈椎横突前方颈中节:有时缺如,C6前方颈下节:C7高度与T1神经节结合,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的去向:a.返回颈神经: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b.附于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c.神经节发出心上、中、下神经达心脏,加入心丛d.神经节发出咽支入咽壁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形成咽丛②胸部:a.返回胸神经b.内脏大神经:T5-9中间带外侧核,穿过交感干达腹腔神经节换元内脏小神经:T10-12中间带外侧核,穿过交感干达主动脉肾节换元分布于肝、胆、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c.向上参与胸主动脉丛、食丛、肺丛、心丛③腰部:腰大肌内侧缘a.返回腰神经:随腰神经分布b.腰内脏神经:达肠系膜下神经节换元达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脏器c.攀附于动脉,随动脉分布于下肢④盆部:a.返回骶、尾神经b.形成盆丛达盆腔脏器三、副交感神经:1)中枢部: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和S2-4骶副交感神经核2)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器官旁神经节,器官内神经节节前纤维、节后纤维3)去向:①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②上泌涎核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鼓索加入舌神经离开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③上泌涎核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支配泪腺④下泌涎核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鼓室神经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支配腮腺⑤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器官内节换元支配喉至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和胸腹腔脏器⑥骶副交感中枢发出纤维加入盆丛支配左曲以下消化管和盆腔脏器4)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①中枢部不同:胸腰段颅骶段②神经节位置:椎旁、前节器官旁、器官内神经节③节前、后纤维的长短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④节前、后纤维的比例不同一条节前纤维多条节后纤维一条节前纤维少数节后纤维⑤作用不同:耗能贮能⑥分布范围:广泛不广泛(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无)第二节内脏感觉神经:1、多神经元传递2、在皮肤上为分散投射:定位不准齿状线上-内脏神经下-躯体神经腹膜脏层-内脏神经壁层-躯体神经眼的神经支配:运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感觉-眼神经瞳孔开大肌-颈内动脉交感丛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第四节牵涉痛概念: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成疼痛感觉。形成机理:内脏感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正中、外侧孔 中脑水管室间孔臀部皮肤来自坐骨神经脊髓同一节段皮肤(高低电位间的影响)
本文档为【人体解剖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doc
大小:36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20-11-18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