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举报
开通vip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前言代序 这次学人要跟大家讨论:净土宗的修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这个主题特色在哪里?它的宗旨是什么?在上课之前先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前言代序 这次学人要跟大家讨论:净土宗的修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净心与净土》,这个主题特色在哪里?它的宗旨是什么?在上课之前先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 但是宗派的建立,虽然给中国佛教带来很大的力量,却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朝末年,宗派之间成为一种门户之见。也就是说,宗派建立之后,因为门户之见的影响,彼此之间不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融通。正如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同一条河水,虽然水的性质是一样,但是饮东边水的人,跟饮西边水的人,各立门庭,彼此不相往来。因为这种情况,形成整个佛教思想的对立。 有鉴于此,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考。禅观的主轴是强调「心灵的力量」,透过止观把心力开展出来;净土宗是偏重「佛力」,我们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是来自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而在永明大师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相为用的,强调心力就不强调佛力,强调佛力就忽略了心灵的力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永明大师认为:「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不可能主动救拔我们,必须要用心的力量去感应,好比你今天用录音机放佛号,这个录音机放一辈子的佛号,也不可能有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为什么?因为录音机没有心灵的力量、没有明了性。佛号一定要经过「心」的推动,才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心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心力不同! 其实,永明延寿大师所提出的「禅净双修」,它的具体方法,并没有清楚说出来。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师,他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著作《阿弥陀经要解》,才把禅净双修的思考,很明确、很清楚的说明白。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力不可思议」。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能念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即能产生三种力量: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第三个、「佛力不可思识」,这三种力量同时现前。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主要是强调「心力不可思议」;他认为没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 《阿弥陀经要解》中的「心力」是指什么呢?就是「自性功德力」,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真如力量,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出来?因为我们一直被「妄想」所误导,不断的被过去错误的想像所干扰。所以你应该知道怎样去开显真如的力量,才能把心灵的潜能发挥出来。 其次,「法力」是指「名号功德」。虽然说我们有心力,但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摄受,我们的修行是入道多辛苦;由于心力去启动法力,才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 因此,「念佛」有三种力量: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是以这三力来成就净土的功德。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三种力量,那么《阿弥陀经要解》的整个修行理念,你大概就清楚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心力」为根源。 以心力来带动法力,以法力来感应佛力! 我想没有一个人,临终时是颠倒而能往生的。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临命终时,只要你的心力不现前,还活在心中的颠倒想,就不可能往生,因为净土宗强调临终必定要正念分明。 净土宗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它要求你临终时要保持正念;如果临终的时候心力不现前,法力就不现前,佛力便不现前。当然蕅益大师也强调:临终的正念从什么地方来?是要靠平常的正念而来,所以才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因此,我们现在念佛,除了把佛号念得清楚之外,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缘境----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一点很重要!当你生起颠倒的时候,就算佛号进入你的心中,也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所有的佛号,一定是在正念分明的情况下,进而产生感应的力量。我再说明一次:没有一个人是在颠倒中往生,不可能,这样阿弥陀佛根本没有办法救你。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怎样呢?是我们自己准备好了(确实具足信、愿、行),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好比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太阳根本照不进来,应当先求自己走出来,才能享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要先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救拔我们。我们今天修学净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都是应机而示现;你有一分的准备,他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他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他就给你十分的功德。所以「能感」的是心,「所应」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愿、行是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的加持是能应,二者有互相呼应的关系。 菩萨的心,本是清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向内安住于毕竟空,所以外境怎么变动,他心中不动;但是菩萨的他受用,如何救拔我们呢?偈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所以古德云:「则知众生净念,弥陀定放光明;心水不净,菩萨圆通月境亦不现矣…」 我们要知道:佛教的「他力加被」,是有条件的;是你心垢净,才能感召菩萨影现中。当你在起颠倒的时候,阿弥陀佛不可能跑到你的心中,把你从颠倒妄想中救脱出来;是要你走出颠倒妄想中,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我们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很清楚,自己要有正念,才能够启动佛力、启动法力! 因此,如何从心灵的净化,进一步能往生净土,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内容。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一) 《净心与净土》这个思想是根据《阿弥陀经要解》择其精要,汇编而成的。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整个净土思想,包含了三力:心力、法力、佛力,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 这一段是谈到众生心灵的力量,到底我们心灵有哪些力量?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这一段是佛陀的加持力量,前面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这是讲佛力不可思议。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这一段是本文的主要重点,就是我们如何把心力跟佛力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透过心中的观照跟忆念,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动出来。前面强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动,所以你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修学净土,不要在意佛陀在那里?不管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些都不重要,其实佛陀是遍满法界,他随时都存在,也无所不在,只要你准备好(具足信、愿、行),就能得到他的加持力。这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甲二、正文 甲一、「前言」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作一个简介,这一科才是重点。如何产生心力呢?修净土的人,有三种心灵力量必须要建立起来: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对于名号的功德,要有强烈的皈依心,不只是口诵耳听而已。你的心跟佛号接触时,那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善导大师说的:「至心信乐」。这种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的相貌,到了本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你要记住这是一种真实的信心。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 很多人念佛是有信心,但是没有愿力;念佛,到底要去哪里?去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怎样的情况?他完全不知。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地方,产生强大向往的愿力,不可能,不合乎唯识学的逻辑推理。一定是了解之后,才产生意乐、产生好乐,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决定往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往生的愿力,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把「信心跟愿力」判作智慧的观照,这是属于「观照力」。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当信、愿具足之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念头专注于佛号上,这个专注力简单讲就是:自己念佛给自己听,如此才能把心收回来,以音声来摄心。 这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需要准备的三种的力量:信心、愿力,跟一种专注力;也就是「观照力」跟「专注力」。 甲三、结劝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修学净土宗的人,非单是念佛就表示你是修净土,一定要有皈依的心,包括你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对净土庄严的愿力,「信愿具足」这样来念佛,才可以说你是修净土。所以这个皈依的心很重要,等到后文,再详细说明。 甲一、前言(分三: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分二、丙一、创造生命。丙二、转化生命。) 丙一、创造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酸甜苦辣。生命的出现,一般凡夫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你会活得很快乐,或是活得很痛苦,表示你的运气好,或运气不好,所以凡夫的思想----生命就像风吹掉落的树叶,这片落叶可能往东飘,也可能往西飘,没有任何理由,人的生命只有今生,没有来世的思想,也没有过去世的思想,死后一切都没有,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我们叫作「断灭见」。 外道,解释生命现象是一种「常见」,认为生命有一个大力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神我」,无所不在的控制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上帝决定的,这叫作「常见」。 但是佛教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你会遇到什么人?跟什么人结婚?他为什么做你的儿子?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事出必有因」,一定有过去的因缘,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后的条件跟理由。既然是「诸法因缘生」,那么可以再进一步的探讨,什么是「因缘」呢? 佛教的因缘观,从大乘的思想来看,生命的主因就是我们心中的「思想」;它的助缘,也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力」。这个地方大小乘,解释因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的生命观是偏重「业力」,叫「业感缘起」;大乘是偏重「思想」,是由你的思想来决定你的生命。 比方说:你今生的富贵,小乘的解释是认为因为你过去有布施的善业,所以得富贵的果报;今生的你,是由过去的你创造出来的,所以你今生的快乐、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没有绝对的关系。你今生快乐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今生只是在承受果报,要怪怪谁呢?怪前生的你,这只能认命。现在的快乐、痛苦,是你过去的业力来决定的。 大乘佛法认为:你的果报是你前生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今生会富贵,因为你前生经常产生布施的思想;行为不是重点,而是你面对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点。 在大小乘经典当中,强调业力、强调思想都有,但是你看天台宗的判教,你会发觉,所有的经典,只要层次越高的,被判作圆教、顿教法门的,都是强调心念----万法唯心。 当然,两种说法都对,都是佛说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是认为:业力,只是方便说。天台宗认为最圆满的教义应该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如果我们一直相信业力,这会有什么问题呢?你的生命就很难产生大转变跟突破,很难改变生命。修净土宗的人,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则一个造了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十念怎能够往生呢?那表示「业性本空」嘛! 善导大师说: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时,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这是往生的关键。临命终时,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是不能动任何念头的,乃至说:我是业障凡夫,怎么敢往生?那都不行,都是障碍。一切的障碍,都是自己在障碍自己;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跟别人也没有关系。净土宗是大乘的圆顿思想,你必须相信:「心力不可思议」!过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临终的一念悟,轮回顿息,整个生命就是以「心力」作主轴,才可能带业往生。 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要绝对的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灵创造出来的,这不是光靠嘴巴讲,而是要很真实的相信:当我的心念改变,我的生命就改变!为什么?因为每一法,都空无自性。 临命终时,当你的心安住佛号时,你要相信:诸法因缘不生,只有佛号生。以天台宗的思想是:佛号为法界,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其他九法界就不现前。如果你不相信心灵的力量可以主导生命,临命终时恶业现前就很麻烦。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我们无量的过去,如果生命从今生才开始,修行就很容易。你看看阿赖耶识的可怕,唯识学说:「恒转如暴流」啊。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想、负面的业力,每个人都要背负累世的因果,阿赖耶识不断的变现出各种妄想…所以临命终时,你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你怎么能够把心好好的守住,不随妄转?如印光大师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如果你相信带业能够往生,就必须相信:生命是由你心灵力量决定的! 修净土宗的人,对于人生的基本正见,虽然我们背负着过去的阿赖耶识,但毕竟那只是一种虚妄相。《楞严经》上说:为什么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打那么多妄想,最后还是可以成佛呢?因为妄想都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假相,没有办法染污你的清净本性,我们的本性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永远是真实的,虚妄的永远是虚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万遍,还是虚妄的,这是不能改变的。 昙鸾大师说:临终十念之所以往生,因为你安住「真如」保持正念,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过去打那么多妄想,那是一种虚妄相----真能破妄,所以临命终时,你要掌握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没有掌握好,就很麻烦,因为它才是生命的主导者。刚刚有讲过,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临终的正念,也不是无中生有,是靠你平常不断的训练自己,能够在妄想当中,走出妄想----就是「不随妄转」。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唯识学上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我们的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个「界」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受」是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性」是讲因地造业的「因缘」,「感受」是业的「果报」。也就是说:在三界当中,我们的心念不断地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一下子堕到三恶道,一下子到人天…完全是由心来主导。 「根、随、信」,这个「根」是指根本烦恼,「随」是指随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信」是善根。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在造业的过程中善恶掺杂,有时候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恶念,念头的生起也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的。 第二段:『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心」的造业力最强,它能够发动你的身、口去造业。所以你的身、口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造业者是你的「心」,那么心造什么业呢?比较重的叫「引业」,比较轻的叫「满业」,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就牵引我们去得果报。这一段的整个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来决定的! 一、从你现在的果报,可以反观你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你前生一定有很多布施的思想,对于物质世界,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比方说你长得很庄严,你前生一定有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说: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创造而来的。 二、那我的来生是怎么样呢?你也可以自己观察。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除非有很大的突破,否则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差不多了。在你这一生经历的过程当中,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一些财物,你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来生富贵的相貌已经画出来了;别人刺激你,你不选择对立,你选择忍辱,来生的庄严相貌大概也画出来了。因此,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你今生的思想它已经影响你来生的果报,由此构成一种轮回性----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商纣王」,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这位箕子大臣,在侍奉商纣王吃饭时,发现商纣王特别喜欢一双象牙筷子,箕子在旁边看得一清二楚。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每一个动作事相当中,懂得会事入理,看得到别人的内心状态。他就告诉商纣王说:「大王!您这双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这双筷子是诸侯国供养我的。」箕子说:「这双筷子是不吉祥的东西,你要赶快把它舍掉,否则会有亡国之祸。」商纣王回答说:「这不就是一双筷子!」不愿听从箕子的劝谏。后来,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亡国。 当然有人就问箕子,当初怎么知道这双筷子会亡国呢?箕子说:我看到的是他用筷子的心情。当一个人的心,开始住在外境,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不会停止的。只有佛弟子才知道自我反省、自我观照,踩刹车;你看一般世间人,他造恶业的时候,像滚雪球,越造越重;佛弟子听闻道理之后,他会回光返照,自我反省。所以箕子知道,这个人不会自我反省,他今天用这个筷子,过了几年他会觉得:哎呀,我这个碗不对劲了,这个碗跟筷子不配,要找一个象牙做的碗。再过一段时间,他又觉得:哎呀,这个桌子跟碗也不配了,要做一个高级的桌子。再过几年,他觉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要建造一个华丽的屋子…到最后就亡国了。所以,从一个小因缘,就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缘起,这跟神通没有关系,诸法因缘生,看他的因地发心就很清楚。 当然,生命的等流性,对有些佛教徒是例外的,因为佛教徒有自觉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你说你学佛之后也造恶业,他没学佛也造恶业,二者不同。没有学佛的人造恶业,没有回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学佛人,他造恶业之后,回去做功课,会产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觉、自省、自调。 菩萨戒的精神是什么,诸位知道吗?菩萨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说:我受了菩萨戒,我不造恶业。那你不造恶业,你就是佛陀了。菩萨戒的戒体,事实上就是「增上惭愧」----「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也就是说:菩萨的戒体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当他造恶业之后,能够马上如法忏悔,他的自我反省力量特别强,观照力也强,就是这样所以未来得果报,业力不会那么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再看看我们周边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拜几部八十八佛,诶,就过去了;表示他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惭愧心。有些人业报现前,果报很坚固,表示他造业的时候,恶心很坚固,没有惭愧心。 事实上,生命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概括承受,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时,烙下了很多邪恶的思想;但是现在我们已然学佛,有很多清净的善根,比方说止观的观照力。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善根,来面对我们的妄想?这是个问题。也就是说怎样把妄想转成善根,怎样去改变我们的思想,以提升我们的生命。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二)<第二卷>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佛教的生命观,是从「因缘」建立的--诸法因缘生。佛法把因缘分成三部份来观察,就是: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对于过去跟现在的因缘,我们叫作「承受果报」,佛教徒对于承受果报,要看破、放下,修行不是把心思放在这一部份。下根人才活在过去,过去无法改变啊,你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自己吗?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你说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业力就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打妄想也没有用,不如好好持咒念佛,创造一些善业力更好。 过去的业力,你作不了主;未来,你可以作主。有很多人错用心,花太多时间想要去改变过去,生命就这样浪费掉,忘了自己应该设法去创造未来,却把心思放在一个无法改变的地方。其实,你不要费心,该来就来,该走就走,对于过去只有一句话「概括承受」,认命;今生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佛教徒这样不是很消极吗?遇到什么事都认命。你只说对了一半;佛教徒对于过去很消极,但是对于创造未来就积极了,我们如此不懈积功累德、忏悔业障…就是着眼在未来! 一个人的心,老是想着过去,这样不吉祥,不能进步;你要经常想到来生、想到未来就有希望了,因为修学净土就是为了未来。你看净土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他把今生当作过客;我们现在把它当真,等到临终时就放不下。所以净土宗的人,时时刻刻想到净土,把今生当做通往极乐净土的跳板,「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才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使命。 总之,对于因缘观----过去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这部份就不要费心了;但是转化生命就要注意了,当你在受用今生的果报时,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这就很重要,会影响到你的未来。所以你应该怎样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创造你未来的生命--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凡圣之别,圣人之所以成圣,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关键就在「流转门」跟「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什么叫『流转门』?他的内心世界是:触、作意、受、想、思。「触」就是接触,心跟外境接触时,产生「作意」,然后产生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然后在感受的情境当中,打了很多的妄想,之后产生「思」,就开始去造作了。 也就是说: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回到家里就开始放逸,去佛堂就很用功,所以你的心永远做不了主,你的心是外境决定的。接触三宝的因缘,你的善根就现前,遇到染污的环境,你就放逸,完全依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 圣人就不是这样,他是先「作意」,作意就是「智慧」的观照。不管遇到什么环境,能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点是懂得回光返照,不向外攀缘。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缘,就跟过去的业力结合,外境是怎么产生的?那是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你去攀缘外境,那你一定活在阿赖耶识。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后又继续造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起惑(烦恼)→造业,造业之后得果报;得果报之后又起另外一个烦恼,就是一种轮回性。为什么我们一生又一生…流转到现在还是这个状况呢?就是我们活在一种等流性、轮回性,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怎么可能改变呢?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他情况。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只能说法让你了解道理,让你自己去改变。佛法的整个中心思想在「自觉」,你要不觉悟,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看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就是启动这个「作意」产生观照。你说:「诶,我不受戒,我照样能够做善事。」我相信如果你不受戒,在某一个条件之下,你也会起好念、作善事,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环境中,都做好事,不可能。受戒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境,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没有受戒是「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想要」是说你作不了主,是外境决定的;你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我会骂你。受戒的人是自我要求,你对我怎么样,那是你的事,我对我自己负责,他知道回光返照,不让恶事相续下去。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点是:面对每一件事情,能够回光返照—忆念他的戒体,就是不忘初心。所以受戒是把你「想要」断恶修善,提升到「一定要」断恶修善。 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能活在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你不会往生,因为你是有条件的----临终的时候,环境要很好、有人来帮忙助念、外境没人来刺激…很多修学净土的人,平日就很少培养心力,使令我们整个功徳,完全由外境来决定,自己做不了主。 《楞严经》上说:一个没有经过心灵训练的人,永远是活得很被动,因为你活在「触」,接触什么环境,就起什么想法,那就是佛陀说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所以我们现在要训练自己,遇到事情,要记得「回光返照」--自觉、自省、自调,唯有经过观照力,才能够把善根启动起来。 其实,我们的善根已经足够用了,多生多劫,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参加很多共修,平常也做了很多定课…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诸位知道吗?佛陀告诉我们这叫『金刚种子』,善根是不会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么恶业,都不会退失。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的善恶业,哪里去了?潜伏在阿赖耶识中,唯识学以「种子」为喻。也就是说:你必须把你心中的善根唤醒。我们现在很少去唤醒自己的善根,碰到事情就直接反应,照你平常的习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纵使栽培了善根,对你一点也没有作用。 我们现在要学习,遇到事情反应慢一点;《楞严经》说:「不迷、不取、不动。」修行人不能反应太快,反应太快会跟你过去的习气走,遇到事情先观照,把你的善根种子引出来----回光返照。 你有这种「回光返照」能力,才可能把你的善根慢慢启发出来。我们现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没有拿出来用,都在睡觉,都是妄想在作主。现在,我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要记住这四个字:「回光返照」就够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对错,先反观你的内心;只要你有观照,善根就会起作用,你不观照,一味地向外攀缘,它就消失了。 佛陀开示了很多清净法要,我们不懂得拿出来运用,问题在这里。只会急着去听闻佛法,栽培善根,却忽略了如何运用善根,事实上运用善根也很重要。虽然平常听经的时间很少,如何将本身所具备的善根好好运用,这是重点。怎样把善根启发出来呢?就是「作意」----不断的提醒自己向内安住,所有的因缘法,都是你内心变现的。这当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观照「真如佛性」,也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发明真空体性:观想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是本自清净的,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二、假观—发明随缘妙用:向内观照「假观」,观照我们的内心,只要念头一动,就有随缘的作用,开显心性的功德--信愿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是假观。 三、中观—发明空有不二:「中观」是把空观跟假观做一个平衡,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空观」,主要是空掉过去的想法。我们过去的想法大都是不如法作意,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做什么?先大死一番!佛经告诉我们:没有经过佛法薰习的人,过去的想法都叫「颠倒想」;你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并不表示是个「道人」;你可能会生起善念,但是善念并不表示正念。所以学佛要先空掉过去。 「假观」,是创造未来;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殊胜,把这个妄想破坏之后,重新建立念头,就是假观;由这个假观的因缘,来启动我们的信心,启动我们的愿力。 内心当中,以空观否定过去的颠倒想,以假观来引导未来、创造未来,这是一种整体观照--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在空、假观,因为中观就是空、假的平衡。一个是安住真如,正念真如;一个是顺从本愿。 接着看附表一,在生命当中,如何来启动我们的善根呢? 附表一,首先将生命的现象作一个解释。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题,唯识学分成:异熟、思量、了境。 第一个「异熟」:是指「第八识」。第八识能够成熟过去的善恶种子变成五蕴的身心,可能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身心,或者是一个女人的五蕴身心,这都是从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事出必有因,因为我们过去有善恶种子,才会有今生的身心世界。 第二个「思量」:当第八识把果报变现出来之后,「第七意识」的思量,就对身心世界产生一种坚固的执取,执着有一个自我。你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为自我;你是一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是一只蚂蚁,就以蚂蚁为自我;不管变现什么果报,就会在这样的因缘果报当中,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这就是第七意识的作用,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第三个「了境」:是指「第六意识」,当这个果报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就开始去受用外境。在受用外境的过程当中,它有两种选择: 一、活在一种「直觉性」的受用,什么叫「直觉」呢?就是当外境刺激你时,令你感到快乐,你就一味的追求;当外境的罪业显现,使令你产生痛苦,你就一味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叫直觉性的反应。这样的生命是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意识,再回到第八意识去。 也就是说:我们从第八识而来,你又熏回到第八识去,这叫作:「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形成一种生命的轮回力量,永远活在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病死,又产生另外一个无明…所以一个人最可悲的是什么?活在直觉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天身口意造作,都是在加强生死轮回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跳脱不了自己的妄想?因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来,如果你还是依这样的想法来思考的话,想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 反之,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管外境怎么样,选择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诶,生命就产生变化了,你开始摆脱阿赖耶识了。当我们正式修习止观,进入到一种觉悟的佛性,你的生命在十二因缘当中,开始逆转了,无明灭则行灭…我们之前的生命叫作「顺生死流」,只要你开始懂得自我反省,你就逆生死流了,生死力量,也就随之慢慢淡薄。 《楞严经》上说:我们一念心性有二个开关,一心二门,叫「不二法门」。如果你的生命是向外攀缘、活在外境,就启动生死之门,你的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继续生死轮回。如果你是选择回光返照,就能开启解脱之门、菩提之门。这二个门,在我们心中同时具足,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 佛陀不能主动拔除我们的痛苦,宗喀巴大师说:「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不能把功德送给你,也不能用甘露水洗净你的罪业;你陷在痛苦当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把你的痛苦拔除…佛陀出世做什么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真理宣扬出来,当你听闻之后,靠你自己去反省、去开启解脱之门。佛陀只是一个增上缘,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决定的。我们看附表二,就更清楚了: 附表二:「一心具足二门」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果报以及产生很多善恶的想像。我们这一念心,可能会随顺妄想,「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产生,分成两种: 第一个,「唯识所现」:《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比方说一盆水,人道有善业,看到的是水;鬼道众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识是善业,你看到的生命是美好的;你的心识有罪业,你看到的外境都是痛苦的。好比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怎么解释呢?这跟你内心的善恶业有关系。所以唯识所现的部分,我们无法作主。 其次,「唯识所住」: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产生感受跟想像,第一念不能怪你,佛陀制戒是从「第二念」。因为「第一念」是过去的等流习性,从这个地方制戒,强人所难。但是妄想产生的时候,你没有回光返照,还继续的、相续的安住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唯识所住,就治罪了。 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你说我修到没有妄想,那你可能连妄想在哪里都没有发觉。我们只能做到--不随妄转。连等觉菩萨都还有点微细的妄想,只有佛不打妄想,我们是带业修行,怎么会没有妄想呢?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妄想生起时,你能够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叫「正念分明」。所以唯识所现、妄想的生起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住在妄想。那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启动自己的观照力,以空观正念真如,启动真如的力量;以假观顺从阿弥陀佛本愿,启动往生的愿力。 在修行当中,「安住」是很重要的,《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诸位参考;这个公案是我们在读佛学院时,老和尚说给我们听的: 过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事业做得很大,到了晚年,专修净土。因为年纪大了,开始为来生准备,就拿了一部分财产,盖了一个念佛道场,每天参加共修,很精进。后来生了一场病,临终的时候,因为平常跟很多人结缘,所以有很多莲友来为他助念。他本身有善根,加上外在的助缘又特别好,内因、外缘都具足,所以正念现前,安祥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但是他娶了两个太太,跟小老婆感情很好,在这个时候,小老婆刚好现前,小老婆没有学佛,就向他哭诉说:「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后,我怎么办?」因为林居士对小老婆的感情没有放下,平常没有起观照,坚固的执取种子还在。诸位都知道,有种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结合,一定会起现行。所以小老婆哭泣的声音,就唤醒林居士对小老婆的爱着,结果当下整个心念一变,相貌就改变了,脸色变得不好看,就往生了。 往生之后,没多久他儿子作了一个梦,梦到他投胎为一只小狗,还把投胎的地方描绘得很清楚,他儿子循着去找,才把这只狗要回来。这只狗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他的儿子把牠送到谛闲老法师的道场去放生。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也栽培了很多善根,问题是:临终紧要关头是善根起现行,还是妄想起现行?这部分我们做不了主。如果你一直是住在妄想,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所以平常如何摆脱妄想的执取,重点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应该先修空观,先做到「不随妄转」,这样忆佛、念佛才能坚固,才有解脱的力量。 下一段,附表第三,这个「一心三观」很重要。我们怎么样去唤醒我们的善根,看空、假、中三观: ○附表三:「一心三观」 我们如何安住真如,不管修什么法门,一定要「安住真如」。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实二个是同时存在的,是不二的。佛陀说:阿难,你还不了解,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些妄想像什么呢?就像空中飘浮的灰尘,上上下下,不断的变化。就像魔术师所变化的虚妄之相,是不真实的。 这个虚妄又不真实的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因为业力的和合,以及外境的刺激而出现的;当业力消失,妄想也就消失了。虽然它的相状是虚妄,但是它的本质却是妙觉明体--妙觉之体,妙明之体,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妄想你不执取它,它当下就是真如;你要执取,它就变成妄想。 「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当你起烦恼时,你就变成魔王;当你回到佛堂忆佛、念佛,你就变成佛陀,二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妄想转为真如呢?看下一段: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是指五阴身心,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妄想是因缘所创造出来的假相,跟过去的生命有关系,是从生命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恋爱交往三年,已经准备要结婚了,突然这个女孩子变心嫁给另外一个男众,这个年轻人承受不了,就生病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是心病,医生也治不好,后来有一位行脚僧路过他家,他的父母亲很高兴,就把这位出家人请到家里坐,希望这位出家众能为年轻人开导。这位行脚僧入定一观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叫年轻人先睡一觉。这位年轻人在梦中出现一个景象:他发觉自己走到大海的岸边,沙滩上有一具女众的浮尸,尸体被海水冲到岸边来。这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充满了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的话就走了。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也产生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话,还把他的夹克脱下来,盖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不但起悲悯心,还挖了一个洞,把女尸埋好,讲了很多祝福的话,才走掉。 年轻人醒来之后,行脚僧就对他说:「你看到了喔!你就是第二个人,当初你看到这个女尸,脱掉夹克盖在她身上,所以她陪你三年,她现在是嫁给第三个人,那个帮她埋尸的人,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今生跟什么人结什么缘、做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只是看不到过去的因缘而已。这些因缘假相,在生命中会不断的出现,你一执着,它就干扰你;你不去执着,它自然会消失。就像这个年轻人,要是没有遇到这位禅师,就糟糕了----活在妄想之中,总是忿忿不平,为什么她会这样子?如果走不出他的妄想,谁都救不了他。等到临命终时,你生起这个妄想,又住在这个妄想,那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这一生所出现的假相,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知道就好,要放下。在这个假相当中,应该如何安住呢?看下一段,这一段很重要!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佛陀说:生死凡夫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是因为不知道在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真如本性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具足这四种功德,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 佛陀在《楞严经》中,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常住、妙明、周圆的。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因缘假相中,造成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楞严经》告诉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回到真如本性而安住,这句话很重要:「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也就是: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 说: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 这跟你心中安住与否有关系,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 我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因为过去生结善缘,所以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永远也放不下。我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点:我们怎么看人生,才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楞严经》认为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只是现在暂时有而已----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的生命,是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外道才说自然有,佛说是因缘有;那么「因缘有」是有时间性的,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一切,本来是没有,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才虚妄显现。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本来没有」,死亡之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执取得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假相中,那你临命终想要跳脱它,不太可能。 《楞严经》的人生观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从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来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只有「事修」而没有「理观」。你不是烦恼的对手,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修行那点功夫,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方便。 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安住真如;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应当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当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临命终才有可能正念分明。因为放下心中的执着是需要慢慢来----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忆念真如 忆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 忆念净土的庄严 以这三种忆念,来达到临终的正念。 第一个,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 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生命的原点是什么?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也回到「空性」去。当然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虽然我们从前生的业力来,但并不是从前生的果报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无一物,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 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会被困在这些因缘当中,转不出去,因为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生命才能产生根本的扭转,才能在因缘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当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缘假相全部否定掉,这样也不对----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还家』,该来的就让它来,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调整好你的心态,这就是转识成智。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转化生命。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个、了解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而且我们当下也在创造未来。但是面对因缘,首先把心带回家。有些事情,不是马上去处理,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时,要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之后,再重新面对因缘。否则一开始就面对因缘,容易被因缘所转。空、假、中三观,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才开始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在《楞严经》中,佛陀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问阿难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要阿难尊者反观: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吗?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不是等到临命终时再来想。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临终的时候,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只要有一个妄想生起,你的佛号就被破坏了,佛陀无法救拔一个起颠倒的人,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总是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忆念它,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我们的生命要从被动转成主动,就必须做到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真如」。当然「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因为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来,都忽略它的存在。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是用事相来对治----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绝对不是妄想的对手,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会疲于奔命的。 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建立起来,才能讲到后面: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总之,一定是摆脱过去,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还纠缠不清,就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三)<第三卷>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以及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加持;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心灵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临命终时,更是重要。 一个净土修学者,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现前,都要深信阿弥陀佛无所不在,当我们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与佛陀感应。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说,月亮已经存在,当水平静时,自然水中有月,所以为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喇嘛,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修行的山洞,给牠食物、给牠温暖,小老鼠又活了过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喇嘛上师一起修学,牠活得很快乐。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师除了小老鼠之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牠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之后,实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师求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牠的师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牠变成一只猫,牠的那种恐惧心马上就消失了。 但是,这只猫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一只大狗,又感觉很害怕,回来又跟牠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牠师父又把牠变成一只狗,当牠变成一只狗,牠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 但是,当这只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时,牠又很害怕,再向师父请求说:「师父啊,你就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吧!」当牠变成一只大老虎,牠就觉得自己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但是有一天,这只老虎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突然吓得浑身是汗,牠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会害怕呢?就去问牠师父,师父说: 「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可以宣说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们自己去做。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诸法因缘生」,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好比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堕到三恶道,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所谓的「正念」。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具足三种主要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 第二个,忆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忆念净土。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忆念真如;临终的正念,最大的敌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太感觉它的存在,但是临终时它一定会出现的,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任何一个妄想,全都记录下来。特别是我们很熟悉的妄想,经常出现的妄想,这个叫「熟境界」,临终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必须用智慧、用方法来突破,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虽然存在,但是你不住在妄想,它对你就没有影响。 在《楞严经》里,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没有根,只是一个假相;如果外境可以生起妄想,那应该放诸四海皆准,事实上圣人遇到境界,他心不动,所以说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故知『无生』;《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因缘和合,
本文档为【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01
浏览量: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