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何文模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词源和词义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得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何文模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词源和词义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得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1)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分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辩证法。 (2)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基 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2、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进行了批判继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从本质特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 统一。 2、从内容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3、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4、从功能作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 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有力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科技发展的高速度。 (2)科技运用的综合性。 (3)科技渗透的广泛性。 2、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 理。 (3)现代科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进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 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有助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仰。 2、有助于掌握现代科学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3、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好价值取向。 二、树立科学的态度 1、要确立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态度。 2、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种错误倾向。 三、发扬优良的学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方法。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2、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 3、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演变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 1、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探索 2、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 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什么是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凡物质皆运动 (2)凡运动皆物质的运动 3、相对静止 (1)什么是相对静止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2)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同物质和运动的特性一样,时空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什么是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3)承认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意义。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功能 (1)创造客体价值 (2)优化主体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活动 三、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 1、什么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环节: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环节: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社会劳动不仅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 客观需要。 第二,社会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为意识的 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第三,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1、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存 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作用 1、什么是意识的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 (3)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4)对人的生理的调节和控制。 3、怎样正确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首要条件 (2)依赖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3)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本途径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客观规律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2、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及其特点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既是客观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2、联系的条件性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1、系统及其特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3、系统论的哲学意义 四、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 1、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2、是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 3、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它们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2)重复性;(3)普遍性。 3、规律的类型和层次 (1)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2)规律的层次: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质 (2)量 (3)度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最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第二,量的扩张过程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 b、现实意义 3、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 (1)量变的基本形式 (2)质变的基本形式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a、什么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承认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意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起作用推动了事物的 发展。 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a、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第二,现实意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承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第二,现实意义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什么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关系 2、辩证否定观 (1)什么是辩证否定 a、自我否定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两个重要特点 c、扬弃 (2)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承认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3、否定之否定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具体道路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曲折的 5、批判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 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的含义、属性和基本形式 a、主体的含义 b、主体的属性:①自然性;②社会性;③意识性;④实践性 c、主体的基本形式:①个体主体;②集体主体; ③类主体 (2)客体的含义、属性和基本形式 a、客体的含义 b、客体的属性:①客观性;②对象性; ③社会历史性 c、客体的基本形式:①自然客体;②社会客体; ③精神客体 2、主体和客体间的辩证关系 它们之间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证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只是摹写而不创造,能动的反映论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感性认识的含义 b、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c、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形象性和表面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理性认识的含义 b、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c、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它们的区别:a、含义不同;b、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阶段。 (2)它们的联系: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理论意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2)现实意义: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2)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 (3)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二、由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认识目的本身的要求。 (2)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要求。 2、怎样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要建立正确的实践理念。 (2)要掌握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3、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什么是谬误 (2)真理与谬误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3)对待真理与谬误的态度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理论意义: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2)现实意义: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作用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唯心史观的缺陷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 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2)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a、历史根源 b、阶级根源 c、认识论根源 2、唯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1)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状况。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3)使研究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成为科学。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地理环境 1、什么是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它的优与劣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保护地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人口因素 1、什么是人口因素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口因素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批判人口因素决定论的错误 三、生产方式 1、什么是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与动物界相分离的根本动力,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 (2)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它的变革和发 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转化。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什么是社会的经济结构 2、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2)生产力的构成 a、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b、非独立非实体要素 (3)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3、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2)生产关系的构成 a、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 分配形式等构成。 b、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交换、分配和 消费四个环节所构成。 (3)生产关系的类型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在一定历史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组成。 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相统一,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 2、什么是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也就是政治上层建筑,其核心是国家政权。 三、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结构 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又一基本 特征 a、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 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1、社会意识诸形式 2、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1)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是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内在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此规律的基本内容 b、掌握这一规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此规律的基本内容 b、掌握这一规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什么是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具体表现 a、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b、历史事件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重大事 件的当事人 c、他们的个人特点,可以影响历史的进程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5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6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