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学讲义word版

财政学讲义word版

举报
开通vip

财政学讲义word版《财政学》授课纲要导论一、日常生活中的财政学现象和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财政现象;2.财政现象中的财政学问题;3.财政现象和问题背后的财政学规律;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1)、政府的经济含义;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PublicFinance)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经济学家将所有的经济主体分为两类:公共经济部门(PublicSector)和私人经济部门(PrivateSector)。公共部门是指政府,私人经济部门是指家庭...

财政学讲义word版
《财政学》授课纲要导论一、日常生活中的财政学现象和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财政现象;2.财政现象中的财政学问题;3.财政现象和问题背后的财政学规律;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1)、政府的经济含义;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PublicFinance)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经济学家将所有的经济主体分为两类:公共经济部门(PublicSector)和私人经济部门(PrivateSector)。公共部门是指政府,私人经济部门是指家庭和私人企业。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主要关注和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在经济学家眼里,现代政府也是一种经济主体,它也进行着各种消费和投资活动,提供着各种社会产品;政府拥有强制权利,政府可以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政府不能仅仅考虑本身的利益,而必须谋求全社会的福利;政府一方面是总体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特征。(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部门介入经济的手段很多,如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法律、货币金融政策等,而这些都不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研究的是与预算有关的经济活动,诸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已涉及政府决策等方面,但它仍是仅仅对与预算有关的行为感兴趣。(3)、公共部门范围的严格界定;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公共部门可分为:中央政府、广义政府、统一非金融公共部门(ConsolidatedNon-FinancialPublicSector,CNFPS)和统一总公共部门(ConsolidatedTotalPublicSector,CTPS)。2、人们对政府与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1)、人们对政府的矛盾心态;有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不能被托付给自己的政府。那么他能否被托付给别人的政府?或者,我们是否已找到了帝王般的天使在统治他呢?还是让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吧。----ThomasJefferson(2)、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政府应怎样开展它的财政活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受其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一些人最关心的是个人自由,而另一些人则更关心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哲学上的差异能够并且确实导致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活动适当范围的不同看法。A、政府有机论B、政府机械论但是,对政府活动要形成一个明智的意见,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政治哲学,而且是对政府的实际活动的了解。实施经济政策的法定权利归谁所有?政府把钱花在何处?如何筹集岁入?三、财政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1、财政学发展的三大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财政学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财政学进入了凯恩斯时代;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进入多元化时代;2、西方财政学的研究现状;20世纪50年代末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财政学(PublicFinance)与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的区别:(1)、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依据的经济理论发生变化;财政学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2)、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3)、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发生变化;四、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A、理论的作用B、因果性与相关性C、实验研究D、观察研究E、准实验研究双重差异准实验工具变量准实验回归间断准实验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3.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五、研究公共财政学的意义;1、政府预算活动的经济影响;2、公共财政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一章福利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市场与政府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理论出发点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承认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机制,因此应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才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这样,现代公共财政学的基本思路是:按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揭示政府活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界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一、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主要表现;1.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垄断者此时就具有市场势力,可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以获取垄断利润,造成浪费,使资源配置失效。2、不完全市场(IncompleteMarket);市场无法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是公共产品,还有一些产品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此时,则存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如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互补市场都是典型的不完全市场。3、外部效应(Externality);市场效率要求成本和收益内在化。而外部效应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的则恰恰是成本和收益不能完全内在化的情况。外部效应指的是经济主体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对交易对象以外的主体带来额外利益和损失的现象,亦即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公共物品是正外溢性的典型情况。4、信息不充分(ImperfectInformation);完全竞争市场要求买者和卖者都具有充分的信息,但现实中的市场,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市场的参与者不可能掌握市场当前正在发生和未来将要出现的情况。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同时也是不对称的。5、偏好不合理;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的市场中,每个人的偏好不一定是合理的,个人对产品的评价不一定和产品的真实价值相一致。我们把消费者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质品(MeritGoods),把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质品(DismeritGoods)。6、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亦有其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即使是有效率的,也不能兼顾社会公平,而一旦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也就失去了效率。自发的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图示:收入公平分配问题二、政府活动的界限;稀缺(Scarcity)是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也是财政学的研究起点。资源的稀缺和欲望的无穷使资源配置成为核心问题。资源配置是通过两个部门进行的,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就涉及政府活动的界限问题。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不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就不同。因此,我们先分析政府的干预指数,再分析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配置。1、政府的最优干预程度;从总体上看,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或干预程度,不能仅用税收比率和支出比率来衡量,还须考虑管制政策的因素。政府不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的干预,都须确立一个最优限度。我们可利用坦兹“干预指数”(InterventionIndex)概念,比较政府干预的效率,找到政府干预的最优点。图示:干预指数与经济福利2、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的最优资源配置;(1)、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存在某种最优配置(OptimalIntersectorResourceAllocation)在偏好结构和有效需求既定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某种最优的配置组合(OptimalAllocation),亦可称之为社会平衡(SocialBalance)。部门间的现实配置(ActualAllocation)与最优配置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果它们不一致,我们就说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是非最优的(Suboptimal),或者说是社会不平衡(SocialImbalance)或部门间资源配置不当(IntersectorMisallocation)。部门间的资源最优配置可由下图说明。(2)、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寻找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上述分析的部门间资源配置最优仅仅是一种假定性说明,现在我们利用无差异分析从逻辑上推导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所生产的公有品和私用品的各种组合。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私用品生产与公用品生产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增的。B、社会无差异曲线(SocialIndifferenceCurves)。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给社会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私用品和公用品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表明私用品对公用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C、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ParetoOptimality)。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资源最优配置点。在这点上,社会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社会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现实中,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没有位于最优配置点上。即使现在位于最优点上,未来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三.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公共生产;财政手段;四.财政概念第二节:政府的职能一.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1.资源配置职能;(1).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概念;(2).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意义;(3).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手段(4).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范围;2.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1).公共部门收入分配的概念;(2).公共部门参与分配的必要性;(3).公平分配的含义;(4).公平收入分配的手段;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内容;(2).发展的含义;(3).公共部门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手段;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1、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理论分析;2、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实践处理;第三节: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效率与公平只有有助于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活动才是可取的,讨论市场缺陷和政府的经济职能也要以此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那么福利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怎样知道他们是否已达到经济福利?为此必须引入规范分析方法(NormativeAnalysis),介绍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的有关理论。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准则即“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Equity)。一、经济效率的含义及实现条件1、经济效率的含义;当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部分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况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n)。从帕累托最优可引申出“帕累托更优”(ParetoSuperior)和“帕累托改善”(ParetoImprovement)的概念。帕累托最优准则虽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承认,但难以直接将其用于分析经济现象,为此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具体的判断经济效率实现的标准。2、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一般均衡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厂商和消费者)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虽然个人的决策都是在独立和自由的状态下作出,但某一市场的均衡却取决于所有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包括其他市场上的行为。考察在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相互联系的情况下,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就是一般均衡分析。(1)、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生产的帕累托最优要求每种消费品的产出水平在其他消费品的产出水平既定时都达到极大。假定用两种要素去生产两种产品,为使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生产这两种产品所需两种图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将我们在这里得出的结论加以推广,即可得出生产方面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任一种产品(产品X、Y、Z等)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相同的生产要素(如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都相等。即MRTSLK(X)=MRTSLK(Y)=MRTSLK(Z)=------(2)、交换效率(ExchangeEfficiency);如果消费品的任何一种可能的的重新交换方法使一个或多个消费者的效用增加而必定使至少一个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减少的话,那么那么,这种交换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的。如果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在图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其他所有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为既定时都达到极大,就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假定只有两个消费者,并只有两种产品,为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两个消费者的产品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对两个消费者的分析很容易推广到任意数量的消费者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一般情况,任一消费者(消费者A、B、C------)的任何两种相同产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都相等。即MRSXY(A)=MRSXY(B)=MRSXY(C)=------(3)、产品组合效率(Product-MixEfficiency);在产量给定的条件下,能使社会的满意程度达到最大的产品组合就是理想的产品组合,这样的产品组合必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在这点上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图示:产品组合的帕累托最优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因此,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是产品组合帕累托最优所需达到标准。3、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判断帕累托最是否实现的标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无须作出如此复杂的经济分析,而只需决定某一单个经济项目的取舍,为此,经济学家利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得出另一种判断经济效率是否实现的准则。所谓局部均衡分析即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孤立的市场的均衡情况。图示:帕累托最优的局部均衡分析从局部均衡的角度考察,实现总的社会净收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每一种产品或劳务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这一条件就是;MSB=MSC。二、收入分配公平;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但不是评价经济运行的唯一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因为在某一个消费者拥有全部产品的99%的社会里,也可能存在帕累托最优配置,因此,必须引入判断社会福利状况的另一个标准——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有多种含义,可以从经济、社会、伦理、心理等多种角度去理解。财政学所理解的公平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意义上的公平。2、公平状况的衡量:吉尼系数和贫困指数;衡量一个社会成员的经济状况,可使用两个尺度,即收入和财产。由于在对财产进行估价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较多困难,人们更为经常地使用收入这一标准。(1)、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和吉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洛伦兹曲线可直观地反映出社会的收入是如何在不同阶层的家庭中分配的。吉尼系数即图中由绝对不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所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OEF的面积的比例。因此,吉尼系数可以从0到1之图示:洛伦兹曲线间变动。下表是世界部分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和吉尼系数。(2)、贫困指数(PovertyIndex);贫困指数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贫困指数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困线,通常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为贫困线的标准。贫困线的高低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贫困指数对收入变动不敏感,见下表。三、社会福利函数和最优社会福利的决定;既然效率和公平都是社会福利增进所不可缺少的,就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才能最终决定社会福利的最优状况。1、效用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边界;对一般均衡分析得出的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边际条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按照这些条件并不能确定唯一的社会福利分配状况。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依据生产效率的条件,可以得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为符合产品组合效率的点。以次为出发点。可得出符合交换效率的交换的契约曲线。将交换契约曲线上的各点再转移到横轴、纵轴分别代表不同消费者效用水平的坐标系中,就得出了效用可能性曲线。由于社会成员的偏好各不相同,以社会偏好来确定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就不止一组,相应的产品的最佳组合就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点,以致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一点都可看成是符合产品效率的点,从这些点出发可引申出无数条交换的契约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我们将这些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外包络线称为效用可能性边界(UtilityPossibilityFrontier)。图示:效用可能性边界效用可能性边界概括了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的点,只是这些点代表着消费者效用水平的不同组合,他们的相对效用水平取决于初始的收入分配状况。因而,根据帕累托最优准则对于如何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无法得出结论。2、社会福利函数;(1)、社会福利函数的定义;通常将社会福利函数表示为所有社会成员效用的函数,即:W=F(U1,U2,U3……UN)。关于社会福利函数与社会福利曲线的具体形状,能够肯定的只有一点,即社会福利曲线必须以平分横纵轴夹角的45度线为轴对称。图示:社会福利曲线图示: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曲线这表明了社会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正性。关于其其他性质,有几种具代表性的看法。(2)、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观点;A、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观点;认为在A、B两人组成的社会里,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这表明总的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水平之和,不管社会的贫富差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功利主义的观点是基于一种假想的补偿原则(CompensationPrinciple)。B、罗尔斯主义(Rawlsianism)的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只取决于境况最糟糕的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即:W=Min(UA,UB)表明只有改善了社会成员中境况最糟糕者的福利水平,社会福利才得以增进。图示: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曲线C、平均主义(Egalitarianism)的观点;平均主义的社会福利曲线是从原点出发,与坐标轴成45度角的一条射线,这条线上的所有点处A、B两人的福利水平都相同。其关心的是社会成图示:平均主义的社会福利曲线员效用的相对关系。D、折衷主义的观点;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接受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义之间的折中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依这种图示:折中的社会福利曲线方案的社会福利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3、最优社会福利的决定;将社会福利曲线与效用可能性边界结合起来,即可确定最优社会福利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佳组合。图示:最优社会福利的决定第二章:公共支出理论(一)提供社会所必须的公共产品是公共支出的基本目的。所以,我们首先对公共产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为公共支出问题的探讨提供理论基础。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含义及特征一、公共产品(PublicGoods)的含义: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纯公共品(PurePublicGoods)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它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此,只要一定数量的纯公共品被提供出来,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消费。相反,纯私用品(PurePublicGoods)则是指只有获取其所有权才能消费的物品。纯公用品可表示为:X=Xi纯私共品可表示为:X=Σxi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1、非排它性(Non-Excludability):排它性是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而非排它性则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难以排除其它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公共产品是集体消费(CollectiveConsumption)的,其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难以分割。(1)、公共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物品具有不可拒绝性;(3)、排它成本过高而难以实行;2、非竞争性(Non-RivalnessinConsumption)非竞争性是指新增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它消费者的消费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层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三、公共物品的提供:由于公共物品的上述特性,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是缺乏效率的。非排它性------免费搭乘者(FreeRider)-------公共的悲剧非竞争性------边际成本为零------免费提供------短缺因此,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四、对公共物品的理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即使每个人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都一样,但其评价却不一定相同。2、对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取决于市场和技术条件。3、有许多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事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4、私人品不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公用品也不完全由公共部门提供。5、公共提供不一定是公共生产。第二节: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一般情况下,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政府如何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呢?这就要进行均衡分析。一、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局部均衡分析;从局部均衡角度看,任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社会边际效用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1、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假定社会上只有A、B两个人,DA与DB线分别代表A、B对某私人产品的需求。A、需求曲线的差异主要是收入水平的不同造成的。对这一产品在不同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可通过加总在各个价格水平下图示: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A、B两人的需求量得到。这样市场需求曲线DD就是A、B两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即:DD=DA+DB如果生产者边际成本决定的该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则市场均衡点为DD线与SS线的交点E。私人产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为:MSB=MBi=MSC(I=1,2,3,------,n)2、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在私人产品的情况下,消者面对的是相同的价格,他们可以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使自己的边际效用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而公共产品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都是相同的,但从产品中获得的满意程度即边际效用图示: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却不同,这意味着每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全社会对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税收)应由不同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得到。这样,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就应是每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即:DD=DA+DB如果与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相一致的供给曲线为SS,则DD线与SS线的交点为均衡点。公共产品的实现条件为:MSB=∑MBi=MSC二、一般均衡分析;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主要是解决社会资源应如何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配置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私人产品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在存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以上结论需要修正。假定社会上只有两个消费者A、B,两种产品即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两种生产要素L、K,则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1、MRTSLK(X)=MRTSLK(G)2、MRSXG(A)+MRSXG(B)=MRTXG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定义,我们将分析B的效用水平确定时使A达到最高的效用水平所须满足的条件。由图中的FF线和B2B2线图示: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可推导出个人A的消费可能性曲线TT。当TT线与A的某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时,其切点M就代表A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效用水平。M点满足帕累托最优的要求。可以看出,TT线上任一点的斜率等于FF线上对应点的斜率减去B2B2线上对应点的斜率。而在M点,TT线斜率等于A1A1线斜率,所以:A1A1线斜率=FF线斜率—B2B2线斜率。可得:MRSXG(A)=MRSXG(B)=MRTXG,即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将两个消费者、两种物品的模式加以推广,可推出,在一般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条件是:∑MRSXG(I)=MRTXG即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要求各个社会成员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这意味着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人们从公共产品中得到的效用应等于其客观机会成本。第三节: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机制第二节主要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产品是否实现有效供给的标准,这一节我们将探讨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一、自愿交换理论;1、鲍温(Bowen)的分析;这一解释是从前述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模型引申出来的。虽然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统一定价,但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成本,那么就自然地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林达尔均衡(LindahlEquilibrium);假定社会有两个人A、B,他们可分别被看成是两个集团的代表,每个集团内部人们的偏好是一致的。图示反映了两人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各自应承担公共产品的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税收负担分配比率,使得A、B都同图示:林达尔均衡意提供某一数量的公用品G。图示中的均衡点是E。图中h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私人经济中市场价格所起的作用因为它能使消费者A、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在竞争性市场上,供给者和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是被动的,h值的大小必须经A、B讨价还价(通过某种政治程序)的过程来完成。3、偏好显示机制;偏好显示是公共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前提。偏好显示机制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是当前公共产品理论的重要课题。假定某公共产品的服可覆盖N个消费者,先将其中N-1人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得到DN-1曲线,该曲线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即边际成本线MC相交于E点,图示:偏好显示机制与之相应的公共产品产量为G0。现在,如果第N个人表示他不会从公共产品中获益,则最终产量停留在G0,如果他希望产量超过G0,则要求他承担追加的成本与其他N-1人追加的收益之和之间的差额。这第N人的偏好是否能够真实显示出来呢?显然,对N来说,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是使公共产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他所须承担的G0以上部分产量的边际成本相等。而图示中的E*点所对应的产量G*则符合此要求。而G*这一产量也正是帕累托最优产量。因而,这第N人没有撒谎动机。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一、政府机制的特点及问题;私人部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公共部门是经政治决策过程来实现。1、偏好显示问题(TheProblemofPreferenceRevelation);(1)、间接民主制条件下偏好显示的不完全性;(2)、出于特定动机,人们可能会隐瞒自己的偏好;(3)、人们可能缺乏积极性去显示自己的偏好;2、偏好加总问题;(1)、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政治决策过程可能不能反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偏好;(2)、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同观点使加总和选择的一致准则难以确定;(3)、政治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4)、在偏好加总和选择中,面临政治家不同观点的协调;二、多数票决策制度(MajorityVoting);多数票决策制度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获得多数选票的那个方案取胜。备选方案可以是不同的公共支出水平,也可以是不同的公共支出项目。1、典型的纳税人如何投票;个人消费公共产品的净效用起初会随着公共产品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则会趋于降低。对个人来说,最理想的公共支出水平应为使净收益最大或净边际收益为0的支出水平。图(a)和图(b)中的G点就符合此要求。图示:典型纳税人对公共支出的评价以下,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影响个人对公共支出水平态度的因素。(1)、从边际收益角度看,人们对公用品的主观评价不同;(2)、从边际成本角度看,纳税人的收入和税制影响人们对公用品的需求;A、纳税人的收入;由于一般人从私人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会高于公共产品。人们的收入越低,消费私人产品的效用则越高,因此,穷人比富人更不愿意放弃私人产品的消费来换取公共产品的增加。在任何一个图示;统一税制下政府支出与纳税人的净效用公共支出水平下,穷人的边际替代率会低些。如果统一征税,即税收在纳税人之间平均分摊,图示:累进税制下政府支出与纳税人的净效用富人会比穷人倾向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B、税收制度;税收制度决定了人们对于公共产品支出应承担的份额,如果实行比例税制或累进税制,穷人将倾向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图示反映了不同税价下,人们所要求的公共支出规模。穷人的需求曲线总是在富人的,图示:个人收入对于公共产品需求的不同效应需求曲线之下但穷人通常面对的是较低的税收水平,这两种效应相抵,则有可能穷人比富人倾向于更高的支出水平或更低的支出水平。随着收入增长,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增加,税制的累进性越强,富人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减少越多。2、中间投票人与多数票决策均衡的无效性;当在多数票决策制度下对不同的公共支出水平进行表决时,均衡结果必然为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由于中间投票人的收入与图示:中间投票人的收入与平均收入平均收入不一致,所以,在比例税制和累进税制下,中间投票人的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中间投票人的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可能不一致,效率条件不能满足。3、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1)、投票悖论(ParadoxofCyclicalVoting);在多数票决策制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或投票困境。投票困境不是在任何多数票决策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多数票决策制下均衡存在的条件为投票人的偏好为单峰。当存在多峰偏好时,就会出现投票循环。图示:单峰型偏好与多峰型偏好(2)、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在认识到循环投票困境现象以后,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消除这一困境的民主制度,但经济学家阿罗通过研究证明,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会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提出的完善的社会抉择原则和手段应满足的条件如下:A、合理性。给定个人偏好次序,社会抉择原则必须产生这样一种社会顺序:这个顺序是完整的,即每一对选择方案中,都有一个被选中,而另一个落选。同时,每两个方案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同的,而且这种次序又是可传递的,即如果X方案优于Y方案,Y方案优于Z方案,则必然X方案优于Z方案。B、独立性。如果在两个方案之间选择,结果不应该由第三个方案的存在来决定。C、帕累托原则。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选择X方案而非Y方案,则社会选择的次序将是X方案优于Y方案;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选择X方案而非Y方案,其他人对X、Y两方案的次序无所谓,则社会选择的次序也是X方案优于Y方案。D、自由选择。亦称定义域的非限制性。社会次序的产生,不应是通过限制个人偏好次序的定义域来达到。E、非独裁性。即不存在某个人,他的选择成为社会选择,而别人有着与其不同的偏好次序。三、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问题:1、政府失灵的概念。2、政府干预的缺陷。a短缺与过剩。b信息不充分。c官僚主义。d缺乏市场激励。e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3、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a投票规则的缺陷。b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的复杂动机。c利益集团的存在。(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a缺乏竞争。b缺乏激励。(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第三章:公共支出理论(二)第1节公共支出分类所谓“公共支出”,就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依据市场和资本的意愿进行的政策选择。社会一旦决定了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等,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一、按支出用途分类;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按支出在动态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二、按国家职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支出;2、社会文教费支出;3、国防费支出;4、行政管理费支出;5、其它支出;三、按经济性质分类;1、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当前的商品和服务(即劳动力、消费品等)、资本品和服务(即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部门投资)等的支出。它是指公共部门用于要素的购买。购买性支出也是为了获得经济资源的所有权而安排的支出。一旦公共部门使用了资源,就排除了其他部门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公共部门对这些资源的吸纳,就意味着这些公共支出是以放弃其他部门的产出为机会成本的。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的再分配活动,它具有直接的经济补偿性。转移性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移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例如,财政安排的养老金支出、补贴支出、失业救济金支出等等。转移性支出的经济涵义,就是政府从某些私人主体获得资源,然后转给另一些私人主体。这是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分配活动,公共部门在这里只是作为资源流动的中介机构或中转站。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的再分配活动,它不具有直接的经济补偿性。2、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便于了解国家职能的侧重。以购买性支出为主的公共支出结构资源配置的功能较强,以转移性为主的公共支出结构收入分配的功能较强。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1、经常性支出;2、资本性支出;五、国际分类方法;1、职能分类法;2、经济分类法;第二节、公共支出规模一、衡量公共部门活动规模的指标;1、反映公共部门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2、反映公共部门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二、公共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1、公共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各国公共支出规模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国家从1870年代直至1990年代中期,公共支出基本上保持增长的态势。市场转型之前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都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但公共支出的演变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从1980年代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财政调整,公共支出规模得到控制,支出增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转型国家的政府则在改革中逐渐退出营利性经济领域,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缩小的状态。2、我国公共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先下降,后上升。三、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解释;1、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Wagner,1835-1917)探讨了公共部门规模问题。在考察了19世纪许多西欧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公共部门增长状况之后,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对这些服务的公共支出的比例也会提高。后来的学者将他的这些观点概括为瓦格纳法则或瓦格纳定律。2、阶梯渐进增长理论;皮科克和怀斯曼(A.T.PeacockandJ.Wiseman,1961)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支出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支出增长的时间型态模型。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老百姓不喜欢多纳税,因此政府必须注意人民的意愿。据此,他们的公共支出的分析转向投票箱对公共支出增长的影响上来。3、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RichardA.Musgrave,1911-)和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1916-2003)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公共支出增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公共部门的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为社会提供了诸如治安、道路、交通、教育和卫生等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这就必须有足够的公共部门投资,来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起飞”的中级阶段。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级阶段后,政府继续进行公共部门投资,而此时的公共部门投资已经开始成为日益增长的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但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市场失效的问题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有效进行。因此,政府还要通过增加公共部门活动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马斯格雷夫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总投资占GNP的比重增加时,公共部门投资占GNP的比重却下降了。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主要目的将会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教育、卫生和福利服务的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支出相对于公共支出的其他项目及GNP而言,都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四、公共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一)、公共支出规模的比较研究;(二)、公共支出水平的决定;1、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2)、政治性因素;(3)、社会性因素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学龄儿童人数、老年人的比例等等,都会对公共支出产生影响。3、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4、完善政治决策程序;五、未来的公共支出从1980年代至今,各国的公共支出总量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断增长,出现了调整趋势。西方许多国家推行了私有化计划。英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政府上台之后,掀起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浪潮,并波及到整个世界前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得它们的公共支出也大为缩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公共部门的低效率导致了压缩公共部门的必要性。多数国家的公共支出用于提供直接的公共产品:法律与秩序的维持、国防等;公共雇员工资(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具有再分配性质的转移性支出(它们也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这样,公共产品提供效率的降低,也可能会成为提高最优公共支出规模的理由:效率降低减少了公共支出的(总)效益,但(由于物理提供量的不足)反倒增加了对公共支出的需要。(黄有光,2003)如果这种理由能够成立,那么未来公共支出可能出现进一步增长的现象。第三节公共支出结构。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1、政府职能与公共支出结构;2、公共支出的经济性质与公共支出结构;二、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1、判断公共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2、优化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思路;三、公共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1、公共支出结构的增长效应;2、公共支出结构的排挤效应;3、公共支出结构的储蓄效应;第四节、公共支出效益;一、公共支出效益的含义;二、成本—效益分析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在借鉴私人企业财务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市场有效运作时,判断项目是否有效,根据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项目就是可行的。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中,所考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都是社会的,而不是私人的。只要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支出项目就是可行的。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1)、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2)、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3、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1)、效率和成本的确定;(2)、贴现率的确定;(3)、时间期限的确定;(4)、优先次序的确定;三、最低费用选择法;1、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概念;2、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步骤;四、公共定价法;1、公共定价法的概念;2、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4、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5、政府采购理论;1、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2、政府采购制度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3、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第四章公共支出实践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购买各级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的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另一是各级政府用于公共投资的支出。因此,政府购买性支出大致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两个部分第一节公共投资性支出。一、公共投资的特点与标准;1、公共投资的特点;2、公共投资的标准;(1)、稀缺要素标准;(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3)、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4)、增加就业标准;(5)、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二、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市场经济中,公共投资总是与基础设施投资联系在一起。《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4年》对基础设施作了定义。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共同需要的服务。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备和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2)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3)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和航道、机场。1、基础设施的分类;(1)、经济基础设施;(2)、社会基础设施;2、公共部门支持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1)、经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2)、经济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3)、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A、资本成本巨大;B、沉没成本高C、进入和退出难度大;D、建设周期和偿还周期长;3、财政投融资的特点;(1)、有偿性;(2)、公共性;(3)、非利性;(4)、统筹性;(5)、灵活性;4、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融资方式;(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3)、财政投融资方式;(4)、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总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如果市场因为资金原因,不愿意或者无法参与,则公共部门因为财力雄厚,资金来源多样化而责无旁贷。公共部门从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的角度进行项目评估,能够从事从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私人收益角度来看不宜进行的项目。在经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也较为先进,则公共部门的此类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的使用,可以很容易做到排他,因此,公共部门可以考虑通过授予私人企业一些特权,鼓励私人企业参与这些设施的建设,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效率。例如,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就是常用的一种方式。三、公共部门对农业的投资;1、公共部门对农业进行投资的必要性;(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A、农业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为其它产业提供生产起点。B、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起点,也是工业化的基础。C、农业的稳定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基础。(2)、农业是不具比较优势的弱质产业。(3)、农业生产率底,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4)、农业投资收益底;(5)、某些农业投资项目只适合于政府投资;2、公共部门对农业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2)、农村生态环境的投资;(3)、农业科研、农民教育与培训;第二节公共消费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区别在于支出项目发生后是否形成资产。注意,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消费与投资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分,例如教育支出,习惯上说是消费性支出,但它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又可以看作是投资性支出。本章分析的是财政的购买性支出中的行政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等内容。一、公共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属于非生产性的购买性支出。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1、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国防费支出的定义;行政支出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它是公共部门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尤指公共部门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还包括国防支出)它是维持国家政权的存在、保证国家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费用,也是纳税人所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行政支出的大小,是公共部门效率高低的体现。其经费来源是税收。国防是纯公共产品。这是一种一直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国防支出在公共支出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内因素,更有国际因素。一国的国力水平为国防支出提供最为根本的财力保证,超越财力的国防支出会拖累一国经济。一国政府在国防支出和民用支出之间必须进行权衡取舍,寻找合适的国防支出水平。2、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国防费支出的增、减趋势;3、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的影响因素。三、文、科、卫支出1、文、科、卫支出的概念;在中国,目前公共支出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出版、文物、教育、卫生、中医、公费医疗、体育、档案、地震、海洋、通讯、电影电视、计划生育、党政群干部训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协等项事业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离退休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差额补助费,等等。2、文、科、卫支出的性质;3、文、科、卫支出的变化趋势;第三节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进行的,经济活动也不例外。不管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状况如何,在任何时期,对于所有的社会成员来说,总有部分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生活上陷入困境,此时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或基本上难以走出困境。这时,借助公共部门或社会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即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一)、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的概念;公共部门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世界各国政府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它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为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财力保障。它对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缓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的两极分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3、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决定因素;4、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趋势;(二)、社会保障制度;1、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2、社会保障的产生过程;3、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措施或政策的区别4、社会保障制度的资本来源。(三)、现实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历史上和现实中曾经存在或至今仍在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四种: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和储蓄性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和英国为代表。该制度的主要特征有:(1)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负担。(3)该制度的运行由政府负责,全面实行高福利。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指的就是这种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特征有:(1)企业、私人和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项目中发挥不同作用。在社会保险中,主要缴税(费)人为企业和私人,政府只是最后责任人。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责任人。(2)与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该类型制度的保障对象是有选择的,提供的保障水平较低,强调的是保障而非高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前苏联为代表。该制度强调的是国家的作用。该制度下,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国有经济部门的雇员,保险费由单位负担。中国建国后一直到改革之前就是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构建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智利和新加坡为代表。该制度强调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机制的选择上,这种制度实行的是基金积累制(funded),而非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给付水平是既定供款制度(definedcontribution),而非既定给付制度(definedbenefit)。给付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而不是保障计划的承诺。近年来,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受这种类型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2、社会保障的资金运筹方式;所谓现收现付制,是指一个时期的社会保障收入全部用于支付社会保障支出的制度。例如,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用当时的劳动者所缴纳的资金,用于发放退休者的养老金基金积累制,是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将私人和企业(所在机构)的缴费直接记入个人名下,待符合规定条件时,私人可以对该账户的资金进行支配。例如,实行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劳动者在职期间按照规定标准为其退休后的养老金进行储蓄,待到退休之后从该账户支取养老金。受益基准制(onbenefitbasis),又称为“规定受益制”(definedbenefitsystem)。其特点是:社会保障组织对受益人的给付取决于预先规定的受益标准,由于无法准确估计受益人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实际需要,通常根据受益人在享受受益时的年龄、工龄、健康状况、失业持续时间、财产、抚养人口数量等容易识别的条件规定受益标准,而不论受益人以往的缴费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受益的公平性意味着受益水平的平均化。受益人既缺乏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多向社会保障体系缴款的积极性,又没有节约使用资源的动力,因而往往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入不敷出的压力。供款基准制(oncontributionbasis),又称为“规定缴费制”(definedcontributionsystem)。这种生活保障计划为参加计划的成员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其缴费和利息,在成员符合支取要求时,把缴费形成的本金及其利息返还给账户持有人或其指定受益人。现实中,受益基准制与现收现付制相匹配,供款基准制与基金积累制相联系。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实施范围之内,都具有强制性,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方式有所差别。从理论上说,不同的管理方式都可以选择政府统一管理的形式。但在现实中,现收现付制都采用政府统一管理的形式,而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管理则既有政府管理、公众机构管理,也有私人机构管理。(四)、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2、体
本文档为【财政学讲义word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1-02-04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