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数学下册备课 (三年级青岛版) 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 第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数学下册备课 (三年级青岛版) 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 第一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口算;商是两位数笔算;商中间有0除法;商末尾有0除法。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较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单元知 识结构 信息窗一 学习较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学习较简单的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信息窗二 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 信息窗三 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能准确进行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烟台一年一度的国际果蔬博览会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品种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情景图,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师有重点地板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整理一下,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索 (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第一幅图) 1.解决红点问题“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1)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算法、列出算式,交流。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96÷3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得好。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① 96÷3=32(个) 90÷3=30 6÷3=2 30+2=32 ②9个十除以3得3个十,6个一除以3得2个1,,30加2得32,所以96÷3=32(个). 分析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分别说说理由。 二次备课 教 学 流 程 2.解决红点问题“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万元的合同?” 出示:“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万元的合同?”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并思考探索 汇报:谁已经知道结果了?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算法: 480÷4=120(万元)480是48个十,48÷4=12,12个十是120.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几百的数除以一位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以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师:观察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以前学过的除法直接用口诀计算,今天学习的除法的被除数都是整十、几百几十数,先用口诀计算,再在商的后面添0。 (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到的除法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 1.第3页第1题。口算,说说怎么想的。 2.第3页第2题。投影出示,指名读题意。 3.第三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方法,能准确进行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要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用分小棒的方法理解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再用课件会放分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掌握算法有很大的帮助,最终完成目标的教学。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现性的评价,无论回答正确与否。 再者通过课件展示四道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四道题的对比获得新知,完成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引领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同时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同时明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的商是两位数,有的商是一位数。 3、引导学生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除时,怎么办?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前测: 1、口算 40÷4 30÷5 60÷2 800÷2 600÷3 79+23 96÷3 80×4 500÷5 800÷4 2、估算 913÷9 322÷8 418÷6 602÷2 491÷7 723÷9 3、竖式计算 95÷5 645÷5 769÷2 一、情景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国际果蔬博览会看看,这里的蔬菜水果可多了,聚焦葡萄展区。观察信息(我们村有4个大葡萄园,去年产葡萄156吨),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算式?(生独立思考) 为什么用156÷4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156平均分成4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先来估一估,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多少吨?准确结果比40大还是小?为什么? 二、 借助分小棒探究算理 1、那准确值到底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借助学具来分一分、算一算。 (学生同桌俩为一组动手操作) 谁来的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边分边说,说出先分的什么?为什么先分这一大捆,同时关注下面的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吗?) 2、对照大屏幕一起来回顾一下分的过程。会说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大声说。 我们先分的什么?也就是把一个百看成是10十,和5个十合在一起就是15个十,15个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十,一共分去了12个十,还剩下3个十。然后把3个十拆开,变成30个一,和6个一合在一起,一共是36个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9个。(边指着课件边说) 三、书写竖式 1、我们通过分小棒知道了156÷4=39,那同学们能用竖式表示出来吗?板书( ) (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写一写) 2、收两份不同(商3有的写在百位上,有的写在十位上)的作业进行对比,这两份作业有什么不同? 3、对照大屏幕我们来验证一下3到底是在十位上还是在百位上? 我们计算156÷4,先把1个百平均分成4份,但不够分,百 位上不够商得1个百,就把1个百拆开,看成了10个十,和5个十合在一起就是15个十,15个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十,所以商写在十位上。这样一共分去了12个十,还剩下3个十。然后把3个十拆开,变成30个一,和6个一合在一起,一共是36个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9个一。所以9写在个位上。(边指着课件边讲解) 4、师在黑板上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从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1÷4,1比4小,百位上不够商一个百,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5个十除以4,商3个十,3写在十位上。三四十二,余3个十,再把6脱下来,用36÷4商9,四九三十六,这样正好除完了。 5、把应用题的单位和答句板书补充完整。 四、应用练习 1、一试身手 129÷3 370÷2 370÷3 370÷5 (生独立做完之后交流)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流 程 想一想:为什么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的商是两位数,有的商是三位数呢? (生独立思考,仔细观察,举手发言) 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大或者相等,商就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2、动脑筋,想一想 ①同学们想一想,如果536÷( )的商是两位数,藏在我身后的数字可能是几呀?( )。 质疑:小草莓的后面可能是0吗? ②同学们想一想,如果536÷( )的商是三位数,藏在我身后的数字可能是几呀?( )。 后测: 1、684÷6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商是( )位数。 488÷8 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商是( )位数。 2、竖式计算 640÷5 364÷4 260÷4 3、《数学辅导》每本4元,老师 带了278元钱去给同学们买《数学辅导》,能买多少本?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除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的方法,能准确进行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到了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了参观,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各生产厂家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好吗?(播放情境图) 2、进入情境,搜集信息。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了解了哪些厂家的生产情况?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描述。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选择最有意义的问题全班交流。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果汁? 2、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   …………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合作解决“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果汁”,理解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应在十位商0占位的算理,掌握算法。 独立思考,探寻方法。 谈话: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果汁?怎样解决? 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板书:428÷4 谈话:428÷4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班内交流,深化方法。 谈话:哪个组把你们的做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交流方法并演示: 1.用小棒摆一摆。 2.估算428÷4的商比100大一些。 3.用竖式计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交流竖式计算,弄清算理。 谈话: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交流,师小结: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占位。 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列的竖式有两种形式(出示下面两个竖式) 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呢?为什么2除以4不够商1,在十位商0后,0乘以4得0可以不写呢?你喜欢哪种写法? 2.自主解决“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理解十位上0除以一个数应在十位商0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探索新知。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说出算式后,师板书:204÷2 谈话:204÷2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2)全班交流,深化算法。 谈话: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大部分学生会用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前,引导学生先估算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十位上0除以2时该商几?商在什么位上?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流 程 3.反思总结,揭示课题。谈话:观察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谈话:对,今天我们学的就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做课本第11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 2.做课本第11页自主练习的第3题。 先估算再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3.一本书有364页,借阅时间是一周,平均每天至少看多少页才能按期归还?(课本第8页自主练习第4题) (1)学生观察信息图,发现信息,独立解决。 (2)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练习时,学生可能进行估算,364÷7得到平均每天大约看50页,也可能笔算得到商是50,这时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笔算的方法,能准确进行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养成估算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时怎样写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一、自学质疑 1.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 2.想一想商末尾有零与商中间有零的拭商方法有什么相似? 3.用竖式计算: 744÷7 945÷9 544÷5 554÷5 665÷6 840÷4 二、组内交流 1.解决“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的问题。 讨论:商的大致范围是多少? 2.420÷3=,商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上0?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因为个位上的0除以3得0,所以在个位商0。 3.比较竖式的两种书写形式,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4.拓展练习:662÷6 讨论:662÷6,个位上的2除以6,不够商1,怎么办? 三、全班交流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其它小组补充完善。教师板书学生交流的成果。 2.回顾本信息窗所学知识,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交流后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写商,不够商1,就商0。 四、巩固提高 1、课本第12页自主练习第8题,先估算,再笔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2、一本书有356页,借阅时间是一周,平均每天至少看多少页才能按期归还? 二次备课 教 学 流 程 (1)学生观察信息图,发现信息,独立解决。 (2)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练习时,学生可能进行估算,356÷7得到平均每天大约看50页,也可能笔算得到商是50,这时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 3、火眼金睛辨对错(课本第12页自主练习第6题) 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可以说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说学习的疑惑。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第二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难点:感知、理解对称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单元知 识结构 《 对称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能借助操作活动了解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单元主要认识对称图形,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在大量的操作、观察等具体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4.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刚过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各位小朋友的脸上还洋溢着一种快乐和兴奋呢?说说你都看到过哪些好玩的或新鲜的事情? 生:挂灯笼、放烟花、贴对联…… 师:老师还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民俗艺术节呢!不能带大家到现场参观,特意把民俗节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带来了,一块欣赏一下吧! (屏幕呈现:伴随着一曲民族音乐依次出示古典建筑—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品—杂技表演—总情境图)。 师:看完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生:它们都是对称的。 师: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 生: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看,你们多不简单啊!通过观察发现了照片中这些物体的外形特点—对称,使我们的学习又深入了一步。(板书:对称) 二、探索发现,体悟特征。 1.提出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上面画面中几样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了,请大家注意观察。 (屏幕呈现:由实物图过渡到平面图,包括:建筑物、风筝、剪纸、杂技动作等) 师:看到这些图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这些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吗? 生2:这些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中看出,实际上都是想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屏幕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 师:怎样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点呢?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各个小组来完成,在这里只送给大家几个小提示,各小组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温馨小提示:(1)我们的猜想是什么?(2)我们怎样验证 ?(3)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大家研究交流的都很投入,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指一组) 生1:我们第一组的猜想是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生2:我们第二组的猜想是这些图形两边是一样的。 生3:我们同意第一组的意见。 生4:我们组也猜到这些图形具有对称的特点。 师:看来大家的猜想是一致的,第二组的两边一样的猜想实际上也是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老师先记下你们的猜想。(板书:对称图形)请接着汇报验证方法。 生1一边操作一边说:我们组是这样折的,也就是对折的。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的方法和生1的一样。 师:看来我们大家都用了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板书:对折)对折之后肯定有不少的发现,赶紧说说吧! 生1:对折之后我们发现这个风筝的两边是一样的。 生2:我们组发现这个杂技演员的动作图两边也是一样的。 生3:对折之后我们发现两边的形状是相同的。 生4:我们发现对折之后只能看到这个剪纸图形的一半了。 师:那说明这个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合在了一起。 生:重合了。 师:现在看来,咱们班的同学已经达成了共识,都认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一样或重合了。(板书:重合)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图形(出示少一片叶子的一朵小花)它对折后有没有重合? 生:没有。 师:一点也没有吗? 生1:有一部分。 生2:花朵部分重合了。 师:这儿的重合和你的重合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的重合是全部重合了,老师的是一部分重合。 师:你们的重合是全部重合,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要想让这朵花也能“完全重合”,你有办法吗? 生1:在另一边贴上一片叶子。 生2: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把这片叶子摘掉就可以了。(生摘掉这片叶子) 师概括:象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课件演示: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你看,我们的猜想和结论是多么的相近。 4.认识对称轴。 师:打开折过的对称图形,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有一条折痕。 生2:我发现有一条折线。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对称线、对称轴…… (课件呈现:对称轴) 师: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将一个图形任意折一下,问: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吗?为什么? 生1:不是,因为它的两边不相同。 生2:因为它的两边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师:能使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才叫对称轴。 5.深化认识。 每组一张精美的图片(小房子、金钥匙、米老鼠、五角星等) 师:你们组收获到的张精美的图片是轴对称图形吗? 各小组分别判断。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流 程 三、多向拓展,巩固升华。 1.辨一辨。 师: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大家默默地在心里判断,再让学生判断。 师:判断完这些图形,你有什么话要说?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最关键的? 2.猜一猜。 师:下面大家看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课件依次出示:医院标志的一半、字母M的一半、数字8的一半、汉字王的一半。 3.赏对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对称物体,有的是大自然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这些对称的启发,创造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下面一起走进奇妙的对称世界感受一下。 课件呈现: 自然界中的对称现象:火红的枫叶—美丽的兰花—翩飞的蝴蝶—可爱的蚂蚁—青青的螃蟹—美丽的彩虹。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故宫—天安门—海丰塔—陶瓷花瓶—刺绣—服装—泥娃娃—柳编工艺—窗花等。 师:欣赏完了,感觉美吗?其实,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板书:美)还有一定的科学性呢,比如,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 4.做对称。 师:感受完这奇妙的对称,大家一定也很想动手创造一个对称图形了,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利用桌面上的彩纸和剪刀,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 展示欣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对称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生活!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第三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定位。 单元 知识 结构 信息窗一 学习较两位数乘10的口算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信息窗二 学习乘法的验算 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 信息窗三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是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也是学习后两节的基础。在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最终形成算法一般性的共识,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口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吗?(出示信息窗)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新授: 1、师: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说问题,教师板书) 信息:市府大楼门前有气球,左面的气球团有10串,每串36个;右面的气球团有20串,每串30个。 问题:①右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 ②左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 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教学第一个问题:左边的气球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先让学生估一估,了解大致的结果范围,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交流算法: 可能有:10个十是100, 30个十是300, 36个十是360。 所以:36×10,可以在36后面添一个0。 3、教学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要想知道右面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需要哪些条件?怎样列出乘法算式? 交流算式:30×20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都应给与肯定。 例如:30×2=60 60×10=600 或3×2=6 30×20=600 都是可以的。 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 先不管0,把0放一边,看看除去0以外,还剩下什么数字,用剩下的数字相乘,然后看有几个0,在得数后面添0。 4、一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这里先不强调竖式的写法,留到下一节课进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强调,美丽的街景需要大家的集体努力,好好保护美丽才能长久,渗透环保意识。 五、作业: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手写) 《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练习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巩固练习课课。在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最终形成算法一般性的共识,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的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 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3、4 第3题学生可能会有以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1)12×20=240(个) (2)12×30=360(个) (3)12×40=480(个)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但所用的方法都是口算的方法。能否利用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列竖式计算呢?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师:比较同学们所列竖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学生先自己进行整理,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5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重点强调竖式的过程,注意对位。并且让学生重点理解第二部分积的写法。 3、师:昨天我们还学习了乘法的验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自己试一下。重点引导学生养成验算习惯。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1题,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800棵树苗够吗”这一问题,需要计算“种21行树用多少棵树苗”,再与800棵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第7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3、以比赛的形式完成第6题,集体订正。 4、第9题是一道填表题,呈现的是一份海洋小学三年级校服订购单。练习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的意思,再来估一估各种型号校服的总价可能是多少,然后计算出得数并填表。 5、第9题呈现的是养蜂人放养蜜蜂的情境,是一道应用整十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画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再解答第一个小问题,然后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回顾总结,谈收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手写)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信息窗呈现的是夜晚的街景,通过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相关问题,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利用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 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到美丽的街心花坛游玩了,大家玩得很开心。这节课我们来到夜晚的街景。 出示信息窗3夜晚街景的挂图,请同学们观察。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观光的过程中解决美丽夜景带给我们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夜晚的街景 二、自主探索,体验情感 活动一: 1、带领同学们参观夜晚的街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汇报交流: (1)这条街的广告每天的租金是多少元? (2)要装饰这些树,需要多少米彩灯线? 活动二: 1、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这条街的广告每天的租金是多少元?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交流,教师板书:28×39 3、教师:32×29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再小组内交流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4、小组选代表交流想法和算法。学生可能有如下计算方法: (1)32×30=960(元) 960-32=928(元) (2)列竖式计算: 3 2 ×2 9 2 8 8 6 4 9 2 8 5、请列竖式的三名同学到黑板板演竖式的计算过程,针对学生列竖式时出现的错误,学生讨论错因,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学生整理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乘看,体会用这两中方法可以进行乘法的演算。 三、多层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3、出示投影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使学生体会这样的题目可以估算,不必求出精确的数字,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4、数学游戏:火眼金睛辨对错,看哪组能很快找出竖式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第四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学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整理信息的方法。 单元知 识结构 信息窗一 学习用连乘解决问题 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 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及用表格法和摘录法来整理条件和 信息窗二 问题。(归一问题) 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总量)解决问题。 《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投影出示) 师:噢!也就是先划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默读题目,会做吗?(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找的条件和问题) 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动态出示信息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绿色生态园吗?看生态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朵。(课件出示信息图)有粉色的、黄色的,还有红色的。漂亮吧!这里面还藏着数学信息呢!你能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吗?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板书。 师:(课件)仔细观察,要想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这个问题(指课件),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师根据生的回答,分别用 和 划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师:条件和问题弄清楚了,会解答吗?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下来。 3、交流讨论,算法多样 师:谁来对照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预计生可能出现: 第一种: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再算3种颜色的花有几盆? 8×5=40(盆)40×3=120(盆) 或:8×5×3=120(盆) 第二种:先求一大行有几盆,再求5大行有多少盆? 8×3=24(盆)24×5=120(盆) 或:8×3×5=120(盆) 4、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师:这个问题咱们已经解决了,写上答句就可以了。 师:大家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一种花有多少盆,也可以先算一大行有几朵花。两种方法都是用两步乘法解决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脱式计算 师:连乘算式的运算顺序大家掌握了吗?同学们请看!(课件)先想想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脱式计算。 (生独立计算) 师:(抽一生到前面)看看这位同学做的,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2、装箱问题 师: 同学们再请看,小刺猬加工好了,要装箱了,能看明白吗?(课件)谁来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师: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3、队列问题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同学们再请看,(课件)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今年的国庆大阅兵。多么壮观,多么振奋人心呀!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学做小军人”的队列比赛,看!这是二年级的参赛情况,谁来读读,会做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示意图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示意图上圈圈画画,然后在下面列式计算。 (交流时学生有不同方法,在学生对照示意图解释完算式后,教师用笔连到对应的算式上。) 四、归纳总结,提升思考 师:好了!同学们结合板书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么疑惑也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小,不但解决了生态园中的数学问题,还弄清了连乘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会了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很了不起!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连除式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根据第二个信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平均每个花架摆多少盆? 96÷2=48(盆) 生: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花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同桌合作说说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烈士: 96÷2=48(盆) 48÷4=12(盆) 列综合算式: 96÷2÷4 =48÷4 =12(盆) 三、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自主练习8 通过观察,思考怎么才能不计算却能非常迅速的掌握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自主练习10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后独立思考解答,教师点拨。 每盒装的瓶数 2 3 4 6 9 每箱装的盒数 9 8 6 6 4 装的箱数 3、 自主练习9 我们学校平均每天需要43同矿泉水,3个星期需要多少桶? 请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交流做法。 4、 聪明小屋 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观察桌子的张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一张桌子可做4人,每增加一张桌子,人数增加2人,当增加8张桌子时,一共可以做20人,所以一共需要拼9张桌子。学生想法很多,质押合理就给予肯定。 5、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回顾小结,谈收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用乘除混合解决问题(先除后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材分析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列式计算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列式计算得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 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绿色生态园之旅,请看情景窗. 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观察图,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会提出: 买一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买九千克需要多少钱?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第二个问题:这次我们通过表格的方式来整理数据,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千克数 3千克 9千克 钱数 18元 ?元 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整理方法. 同桌之间说一说 通过整理之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生1: 先算出一千克南瓜多少钱,再算9千克多少钱. 18÷3=6(元) 6×9=54(元) 先算出9千克里面有几个3千克,再算需要多少元. 9÷3=3 18×3=54(元)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理清我们要求什么,和其中的数量关系,再解决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小红用27元买了3个练习本,小青买12个同样的练习本需要多少钱? 请同学们整理数据,并把条件和问题填在表格中,然后作答。 3、我们用12米彩带做了4个中国结,照这样计算,做25个中国结需要多少米彩带? 4、一只蜗牛5分钟爬80毫米,照这样计算,1小时能爬1米元吗? 请同学们起来分析数据,说说要怎样做。然后同学们自己解决。 四 课堂小结,谈收获 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还想对同学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用乘除混合解决问题(先乘后除)》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材分析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列式计算得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参观蔬菜种植区,请看图 二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载多少行? 请同学们整理数据 每行棵数 60棵 9棵 行数 12行 ? 请同学们梳理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60×12=720(棵) 720÷9=80(行) 列综合算式 60×12÷9 =720÷9 =80(行)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然后再列算式。 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自主练习4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目意思,知道解决什么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的完成。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完成自主练习5题.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式,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完成自主练习7、11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应注意让学生交流分析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自主练习12题. 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多种策略。 四 回顾总结,谈收获。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 总结,评价昨天家庭作业。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本单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0—64页的内容。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习活动,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面积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单元知 识结构 信息窗一 看新房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呢?(学习面积的含义及常用面积单位) 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学习长方形、正方 信息窗二 形面积的计算) 开关、挂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 信息窗三 算费用 装修花了多少钱?(学习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习活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 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 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 师: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1)爸爸问“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 (2)餐厅的面积有多大?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理解面积的意义) 1、师:你能解决小明的爸爸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的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教师总结: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生:找一找教室中物体表面的面积,用手摸一摸。 活动二:(认识面积单位)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餐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5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以“我”和爸爸、妈妈看新房,计算各房间面积等一系列活动为素材,将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巧妙地串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获得。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4.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重点 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新房子,刚刚装修好,想去看看吗?(学生回答) 师:看着老师家新房子的平面图,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面积的数学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解决同学们刚刚提出的这些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盒,学具盒里装了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塑料板、几个不同形状的纸片和一张“合作探究记录表”。谁来读一下表格下面的要求。 师:听明白了吗?小组合作开始。 师:通过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同学指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师:刚才有的同学猜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和宽的积。其实“猜想”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猜想以后必须要进行验证。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2.验证问题,优化发现。 师:(课件上出示平面图)老师想知道小卧室的面积,该怎么办呢?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法。 师:好!下面就根据你们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合作探究,看看这个长方形小卧室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生1:只要看一排能摆几个,摆几排,就能很快算出这图形的面积了。 生2:用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而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长和宽的积刚好是10,刚好验证了我们前面的发现。 教师质疑:这个问题虽然验证了前面同学们的猜想,但是像这样只通过一个个例还不能说明长方形的面积真的等于长与宽的乘积啊?大家再算一下大卧室和厨房的面积,看是不是这样的。 这里既不提倡用小正方形摆,也不限制用小正方形摆,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这样,学生中必定有一部分会利用前面两道题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沿着长摆几个,沿着宽摆几个,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也有的学生会测量后再说计算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然后汇报:通过计算,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肯定学生的发现,板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要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长和宽) 3.应用发现,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问题。 师:怎样计算客厅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决。 师:客厅的长是多少?在哪里能找到? 引导学生发现厨房的长与客厅的长是相等的。 三、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餐厅的那块正方形,出示问题: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发现:餐厅的地面是什么形状? 生:它是一个正方形。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长方形的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里主要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以及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引导:既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就是说正方形也是长方形,那我们可不可以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可以。因为正方形的边相邻两条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以对应长方形面积是“长×宽”,可以用“边长×边长”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肯定学生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通过摆一摆来验证猜想。 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方法同前面研究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9个,是9平方厘米,刚好是正方形边长与边长的乘积。 从学生汇报中得出公式(同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要想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3.师:有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现在你能比一比厨房和餐厅谁的面积大吗?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看看能不能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自主练习 五、归纳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 算费用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能够区分周长和面积。 教材分析 这幅图呈现的是小朋友全家住进新房后,一起算装修费用的情景。图中通过对话呈现了两组信息,通过让学生提问,引出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比较。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所以这里专门安排这一内容进行区分。教学时,教师承接住新房的话题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合作交流,重点交流怎样区分周长和面积。周长和面积先从概念上要分清,然后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如何算,最后从计量单位上要分清如何写。 教学目标 1、 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够灵活使用公式求出面积或周长。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 能够区分周长和面积,并运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小明家的新房终于装修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出示教学挂图)  二、 质疑探索  1、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们看,漂亮吗?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从小明和父母的谈话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  小明的房间长5米,宽4米。  石膏线每米12元,木地板每平方米85元。 你知道石膏线在哪儿吗?谁能在图上指一指? 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石膏线的位置。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和周长、面积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小明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小明的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 小明房间铺地板花了多少钱? 小明房间的石膏线花了多少钱? (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好,就让我们来帮小明一家算算装修费用吧。(板书:算费用) 2、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班级交流。  3、适时总结,区分概念  刚才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你知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  周长指的是什么?面积指的是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是平面物体四周的长度;面积是平面物体表面的大小。  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们的周长?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周长与面积的计量单位相同吗?  学生总结:求周长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求面积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三、巩固提高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围篱笆  (自主练习第2题) 装饰花边  四、 课堂小结 谈一谈今天的收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第六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了解24时计时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了解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能够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本单元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关心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索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相互转换。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认识年、月、日。 难点:1、24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相互转换,计算经过的时间, 2、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单元知 识结构 15:00是几时?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信息窗一 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计算经过的时间。 关于年、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了解平年和闰年。(自主练习6信息窗二 认识时间单位“季度”。)了解月,知道每月的天数。 你知道哪些关于日的知识?1、学习日的相关知识. 2、认识时间单位“世纪” 《 24时计时法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关于时间的问题,并能够解决。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并从学生熟悉并常用的时间入手,使学生对时间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讨24时计时法,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前面虽然已经接触过有关时间的一些内容,但由于他们年龄所限,所以他们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对于24时计时法会感到陌生,理解上稍微有些难度。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一定能使学生感到亲近、熟悉,并且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24时计时法。会进行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 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研究“1天=24小时”。 师:(课件出示:一条小河静静向前流淌着)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野,碧绿的草地。 生:一条流动着的小河。 师:是啊,美丽的田野边,一条小河在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其实啊,在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静静地向前流淌着,一去不复返,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却是那么的珍贵。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是呀,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果我用这条线代表向前流动着的时间,(老师边说边用蓝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长长的带箭头的直线)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看成时间长河中的一小段儿(从蓝色带箭头的直线上截取一段)。孩子们,你知道一天有多长时间吗? 生:一天有24小时。 师:那知道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20、30小时吗? 生1:因为钟面上时针转了两圈,一圈12个小时,两圈就是24小时。 生2:因为一天有12个时辰。 生3:白天12个小时,夜里12个小时。 师:到底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呢,这里面可有学问了。请看—— (播放视频)很早以前,人们将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合称为“一天”。后来发现,之所以出现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地转。旋转中,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一天24小时就由此而来。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了吗?是因为—— 生:地球自转一圈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是24小时。 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1:是从天亮开始的。 生2:是从夜里1时开始的。 生3: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 师:一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段视频吧。(播放春晚倒计时录像) 师:当夜里12时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新一天就开始了,我们记作0时。(在时间尺上标注“0”)一般情况下,0时,我们在干嘛? 生(齐):我们在睡觉呢。 师:对呀,我们常常在睡梦里迎来了新的一天。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一天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吧。 (播放视频)睡梦中,星星在眨眼,月亮在微笑,一天开始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到2时了,3时,4时,5时……天渐渐亮了,我们起床上学了(出示:起床图片)。太阳越升越高,到中午了,该吃午饭了(出示:吃饭图片)。上完下午的课,就放晚学了(出示:放学图片)。太阳渐渐落山了,天越来越黑,月亮在微笑,星星在眨眼,我们也该睡觉了(出示:睡觉图)。睡梦里,这一天就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二、研究如何记录一天的24小时 1.引出“24时记时法”。 师:刚才看着钟面,我们感受了一天24小时的快速走动。咦,老师有个疑问:钟面上只有12个数呀,它怎么能表示出一天的24小时的呢? 生:钟面上时针转两圈。 师:时针转两圈,也就是转了两个12小时。加起来就是24小时了。 生:两个12加起来就是一天24小时了。 师:时针转两圈,就是每个数字都会转到两次啰,那怎么来区分第一圈和第二圈相同的数字表示的时间呢?比如说,时针指着7,怎么来区分是什么时候的7时呢? 生:早上7时,晚上7时。 师:我们可以在时间前面加上早上、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时间词呀? 生:中午、凌晨、夜里…… 师:有了这些时间词,我们就能将钟面上第一圈和第二圈表示的时间区分开来了。文字的作用真是大啊。哎——孩子们,如果我们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可以将一天的24小时也准确地表示出来吗?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我觉得可以的,把第二圈的时间不用1~12来表示。 生:下午的时间加上12,比如,到了下午1时,就说成是13时。 师:为什么加12呢? 生:因为第一圈已经有了12小时。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圈是接在第一圈后面的,所以要加12。 生:是的。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按照他的想法,时针到了第二圈的“2”时,我们可以怎么记录? 生:12+2=14时。 师:让我们对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来体会一下这位同学创造的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来记录一天24小时的方法吧。 (钟面上的指针先转动一圈,然后转到第二圈的“1”“2”“7”“9点半”时分别停下,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间)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时方法吗? 生:手机上。 生:电视上。 生:餐厅里的营业时间。 师:我们把这种用0到24来记录时间、不需要时间词帮忙的方法,叫做“24时记时法”(板书,齐读,提醒学生不要说成是24小时记时法)。把只用0到12这些数来记录一天时间,并且需要时间词来帮忙的记时方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书,齐读)。 2.两种记时法的比较。 师: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 生: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不要加时间词。 师:有没有时间词是它们最直观的区别。 生:24时记时法使用的数较多,0到24,普通记时法只用0到12。 3.即时练习。 师:现在给你一个时刻,你能不能很快判断是什么记时法呢? (小猫开车游戏:判断下面是用什么记时法记录时间的。8时4分、5时、上午8时30分、夜里9时……) 三、巩固两种记时法 (1)看课表,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师: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上课时间表,表中用的是什么记时法呀?如果我们改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上课时间,那你最喜欢改上午的时间还是改下午的时间?为什么? (2)看标牌,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 (3)做游戏,进行综合训练。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对对碰的游戏吧。请听游戏介绍,每一小组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写了时间的小卡片,当屏幕上出现一副画面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能表示这个画面时刻的小卡片,把它举起来。(四个画面为: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 …… 四、时间经过计算 1出示商店营业时间牌子 师:通过观察这个牌子,你能知道那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师: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69页第6题 金喇叭波音时间。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年、月、日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知识。本课主要通过观察直观的年历,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教学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 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了解基础,巧妙导入 师 :关于时、分、秒,你了解了哪些知识?生回顾旧知识。 师 :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哪些时间单位?生: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你知道哪些知识呢?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利用年历表,初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师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年、月、日的知识真多,可以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刚才,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关于年、月、日,你还了解哪些知识?观察你们的年历表,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自己的年历表) 师 :谁先来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1年有12个月。 生2:我发现1个月有31天的,有30天的。 生3:我的年历表的2月份有29天。 生4:我的年历表的2月份有28天。 师 :通过观察年历表,我们发现一年有12个月,1个月有31天的,有30天的,有的年份的2月有28天,有的年份的2月有29天。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每个月份的天数 师 :下面四人小组观察你们的四张不同的年历表,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小组观察,比较,讨论) 师 :哪个小组起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我们发现:不同的年历表上2月份的天数不固定,其它月份的天数每年都是相同的。 师 :怎么个相同法?请说得再具体一些。 小组1:就是每张年历表上1、3、5、7、8、10、12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1天,4、6、9、11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0天。 小组2:我们也发现每张年历表上1、3、5、7、8、10、12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1天,4、6、9、11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0天。 小组3:我们发现:2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把不同年份的年历表放在一起比较,我门发现了所有年份的1、3、5、7、8、10、12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1天,所有年份的4、6、9、11各个月份每月都有30天。年份不同,2月份的天数也不同,我们把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2月份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 3、利用歌谣拳头记忆每个月的天数 师 :谁有办法记住31天的月份? 生 :可以用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来记。 师 : “腊”指哪个月吗?生 :12月。 师 :我们还可以用“四、六、九、冬30整”来记忆30天的月份。其中的“冬”指十一月,大家一起说两遍。 师 :一年中31天的月份有几个月?生 :7个月。 师 :有31天的这7个月我们称为大月,30天的月份有几个月?生 :4个月。 师 :有30天的这4个月我们称为小月。2月是个特殊的月份. 师 :我们用拳头记忆法来记忆2月份的天数。 (课件出示拳头图) 师 :伸出左拳,从食指凸起处开始数1月(课件出示“一月”),凹下去处是2月(课件出示“二月”),依次数下去,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课件显示)在这个拳头图上,凸起部位代表的月份是大月,都是31天,凹下去部位代表的月份都是小月,是30天。我们一起数一遍,边指边跟着老师说: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同学们自己再数一遍。 师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记忆一下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请这一排的同学起立(师指出一排同学),每个同学随便说出1个月份,其他的同学思考这个月份是31天的,还是30天的,如果是31天的,我说“开始”后你们一齐击两下掌,如果是30天的,我说“开始”后你们一齐击一下掌。注意:我说预备时,你们做好击掌的预备手势(师示范),我说开始后,再击出掌声,下面开始。 生1:3月。师:预备(生做好预备姿势)师:开始。 生齐拍两下。生2:六月。 师 :预备。(生做好预备姿势)师:开始。 生齐拍一下。 4、顺势引导,计算一年有多少日 师 :同学们提的一年有多少个月和1月有多少日,我们都解决了,那怎样算出1年有多少日呢? 生1: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师 :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生2:7个大月的总天数加上4个小月的总天数再加上2月的天数。 生3:用31×7+30×4+28是平年的天数。 生4:用31×7+30×4+29是闰年的天数。 师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平年的天数。 生 :365天。 师 :那闰年的还用算吗? 生 :用平年的天数直接加上1是366天。 师 :你真聪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灵活,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师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来听一首年、月、日歌。 (课件:唱“年、月、日歌”) 5、自然过渡,认识闰年、平年 师 :1年的12个月当中,哪一个月最有特点? 生 :2月 师 :关于2月,你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的2月有28天,有的2月有29天? 生2:闰年、平年是怎么形成的? 生3:怎么判断1个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你们都是会发现问题、爱思考的好孩子。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了解一下闰年和平年是怎么形成的。(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地球自转的录像。阐释闰年、平年形成的原因。 ) 师 :查一下你们的年历表,哪一年是闰年,哪一年是平年?并要说出为什么? 师 :不用年历卡,怎样判断一个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 师 :从这张表上,请同学们找一下,哪几个年份是闰年? 生 :1992、1996、20GG、20GG 师 :从这张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1:隔3年1个闰年。 师 :也就是几年里1个闰年? 生 :4年 师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每四年有一年是闰年,闰年的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从中选一个闰年年份,一个平年年历,讨论并计算一下,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 师 :哪个小组起来汇报一下? 师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另外的这些年份除以4的结果(课件:在二月份天数表上显示出“年份÷ 4的商”一栏) 师 :通过观察这张表上所有年份除以4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 :同小组1和小组2的发现一样,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闰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 师 :是这样的,以后我们判断一个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就用这个年份除以4,如果有余数,这个年份就是平年,如果没有余数,这个年份就是闰年。 师 :(出示课件)判断下列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 1976、1982、1984、1900 师 :前四个小组做前两道,后四个小组做后两道。 师 :那1900年是什么年? 生 :平年 师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录像资料(播放录像,阐释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道理) 师 :原来,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400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平年,而20GG年是400的倍数,所以20GG年是闰年。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 :下面我们做一做练习题,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判断、填空、思考) 四、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的的非常好,你们自己提出了一些年月日的问题,又通过合作交流,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 你们都是非常棒的,老师很佩服你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第七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大小的比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学好本单元将对今后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含义,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单元知 识结构 初步认识小数、学会读、写小数。 信息窗一 认识一位小数。 认识两位小数。 学习一位小数比较大小。 学习一位小数的加法 信息窗二 学习一位小数的减法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 教材分析 本课情景图呈现的是一个家庭中客厅和卧室的一角,每副图下面都附有相关的数据。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借助蕴含在家庭居室中的科学数据,引入对小数的初步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汇报调查结果 (一)汇报调查结果,初步认识小数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并且记录下来,谁愿意把自己调查的结果拿到台前展示一下?(学生积极举手)请××同学上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吗? 生:可乐2元5角,圆珠笔1元5角 ,书包28元5角 师:非常好,谁还愿意把自己调查的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可乐2.50元,圆珠笔1.50元 ,书包28.50元…… 师:请大家看(指着两张调查表,并把其中的小数用红笔画出来),这些数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中间多了个点。 师:像2.50,1.05,28.50,0.8这样的数字我们叫小数,(板书小数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刚才大家都说小数和整数的不同是多了个点,这中间的点就叫小数点,这个小数点是个小圆点,要写在前一个数字的右下角。 (二)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小数?(每个小数试读两遍) 生:二点五十。 生:二点五零。 生:一点零五。 生:一点零五。 生:二十八点五零。 生:二十八点五十。 ……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数同学们有不同的读法,到底哪种读法正确呢?现在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示范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读法)你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 学生集体读。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小数可以用来表示商品的价格,那这种形式你都在哪儿见过? 生:我在超市的货架上见过。 生:我在爸爸出差的车票上见过。 生:我在数学书的书皮上见过。 …… 师:同学们,你的数学书的书皮上有这样的价格吗?现在拿出自己的书,把各种书的价格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小组合作读各种书的价格,教师巡视指导检查。 (三)写小数 师:大家读得不错了。那你会写吗?试试看。(指着用整数记录的调查表)请你把这些价格用小数的形式表示。2元3角、5角、3元。 谁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拿到台前展示一下? 生:2.30元,0.05元,3.00元。 师:大家对她的答案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的5角写的不对,5角应该是0.5元,她写的0.05表示的是5分。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表示商品价格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小数表示,除了商品价格可以用小数表示外,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小数? 生:我考试的分数,有一次我考试得了98.5分; 生:我的铅笔的铅是0.5mm的。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跑步的成绩如9.8秒。 生:我的身高是1.35米。 生:我们跳远的成绩是2.36米。 ……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留意观察生活。大家说长度也可以用小数表示。现在请同学们同位合作,用米尺测量一下我们课桌的宽是多少米,记录下来。 (同位合作测量课桌的宽。)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结果汇报一下? 生:46厘米。 生:0.45米。 生:460毫米。 …… 师(随即板书学生的答案):同学们请看,我们测量的是同样的课桌,老师布置的是同样的任务,为什么答案却不一样?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我们暂时画个问号,现在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二、小数的含义 (一)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 (课件出示)这是条1米长的线段,现在把它平均分成10份。我们一起数一数(跟着课件一起数)。 师(指着其中的一段):这一段你知道有多长吗? 生:1分米。 师:还可以怎么表示??(课件出示分数形式,学生填空) 生:10厘米,100毫米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用整数表示的,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吗? 生:十分之一米。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1分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该怎么表示? 生:0.1米。 师:对,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大家请看,(师指到5分米、7分米处)这是几分米?这又是几分米? 生:5分米,7分米。 师:5分米,7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后)跟你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说。) 师:谁能勇敢地给全班同学读一下? 生:5分米是十分之五米,也就是0.5米,7分米是十分之7米,也就是0.7米。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5分米是十分之五米,也就是0.5米,7分米是十分之七米,也就是0.7米。(板书) (二)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如果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其中的3份、55份呢? 下面的一组题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做到练习纸上去。(课本89页例1的(2))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结果? 拿自己的学习结果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随即板书课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十分之一可以写成0.1,十分之五可以写成0.5,百分之一可以写成0.01,百分之五十G五可以写成0.55。 现在我们再来判断一下刚才我们测量的桌子的宽是多少米,哪个答案准确。 生:0.46米。 三、练习 (一)课件出示“通行证”,写小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老师的两位好朋友听说大家学得不错,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看,他们来了。聪聪和明明他们要邀请大家去小数王国看看,怎么样,咱们去看看? (课件声音:请出示通行证。) 师:呀,你有通行证吗?(没有)那你想得到通行证吗?(想)赶快写出三个小数就可以得到通行证了。 学生自己独立写小数。 师:请××同学代表男生读一读你的通行证,如果可以通过,男生鼓掌祝贺。 生:3.25,0.25,14.03(课件出示可以通过),××同学代表女生读一下。 师:请××同学代表女生读一读你的通行证。 生:2.01,0.36,0.3(课件出示可以通过)。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通行证,那我们赶快走吧。小数王国漂亮吗?小数王国里有知识窗、储蓄所、欢乐谷、智慧园。 (二)课件出示知识窗,读小数 我们先去知识窗看看有什么知识等着大家吧! (课件出示)A: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他的高度可达5.3米。你有多高呀? 生:1.35米。 课件出示B:世界百米跑的最好成绩是9.78秒,三年级百米跑的最好成绩是15.1秒(请一个学生自己读) 师:世界百米冠军的成绩接近几秒?我们学校百米冠军的成绩接近多少秒? 课件出示C:朝鲜的首都平壤,人均绿地面积是47.0平方米,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人均绿地面积是45.7平方米(教师和学生合作读)。想知道北京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吗?一起读一读:中国的首都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中国的人均绿地面积太小了。 师:你觉得我们该干点什么? 生:多植树;保护环境。 (三)课件出示游艺宫 下面让我们带着一份爱心走进游艺宫吧!你能帮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么? 选择:0.7的好朋友是十分之七还是百分之七? 百分之八的好朋友是0.08还是0.8? 师:先把你的答案悄悄地告诉同位,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小数王国里学习了小数,那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中放一场电影,想想这节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大,下课以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找小数的影子。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情境图分为2部分,分别呈现了卧室和厨房的一角。每幅图下面都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32+54=   68-27=    48+9=   25-1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熊盼盼开了一家文具超市,里面的文具特别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3.如果让你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 全班交流,师有选择地板书两个问题: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板书算式,观察板书与复习内容有什么不同? 引出课题并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 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吗。 学生板演。  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借此机会再出示问题:一个书包和一格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4.学生自己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小数点数位没对齐的练习题,让学生纠错 。    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身高问题:  同学们,过了“6。1”你们又长了一岁了,是不是长高了长重了?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都有多高?(指名说)有没有想过你将来会长多高?我想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理想高度,算算看,现在的你离自己的理想高度还差多少米?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反馈。 2.乘船问题: 老师带领学生去划船,有一大一小两种船,大船限载100千克,小船限载80千克,4人租用一大一小两船,行吗?该怎样乘船? 小明37.2千克    小华33.6千克 小丽32.7千克    老师57.2千克   学生讨论,完后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91页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能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能用填统计表,涂条形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奠定了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 教学 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单元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单元知 识结构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能够用涂条形图和填统计表的方法表示统计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能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能用填统计表,涂条形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能够用涂条形图和填统计表的方法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前手写)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 复习旧知 学校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新书,对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书做了调查,结果如上表所示。 (1)涂一涂,填一填 科技书 故事书 文艺书 其他 (2)爱好( )的人数最多,爱好( )的人数最少。 (3)你认为怎样买书比较合理,与同伴交流一下。 种类 科技书 故事书 文艺书 其他 人数 7 12 8 6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师: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该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  增长高度(cm) 6及6以下 7 8 9 10及10以上 人数(人) 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4、议 一议: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交流自己的发现,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的北京奥运吉祥物,填写统计表。 三年级四班同学最喜欢的北京奥运吉祥物情况统计表 2、请把全班同学的数据情况整理一下吧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谈收获:今天有哪些收获? 生总结:今天这节课,我学会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 反思 (课后 手写)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信息窗 热闹的民俗节 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数据蕴含的信息。 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样呢? 信息窗 谁长得快? PAGE 19
本文档为【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GDZD9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8-01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