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举报
开通vip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在本质上,衍生金融工具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的契约,是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设计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是规避风险,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和突然性爆发。只有深入衍生金融工具的运行机制,才能深入剖析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所在、风险所来以及功能与风险的互生互动关系。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1.规避风险设计衍生金...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在本质上,衍生金融工具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的契约,是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设计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是规避风险,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和突然性爆发。只有深入衍生金融工具的运行机制,才能深入剖析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所在、风险所来以及功能与风险的互生互动关系。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1.规避风险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初目的是规避金融市场因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避免或减少由于股指、汇率、利率的不利变化而给人们带来的预期收益减少或成本增加,因此规避和转移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例如,交易者可以通过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套期保值,即在现货市场某一笔交易的基础上,在金融期货、金融期权或远期市场做一笔价值相当、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最终通过开展此类抵消性交易活动,达到减少或消除某种基础资产风险的目的。然而,这种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操作,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将风险消灭,而是一种风险的转移。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风险厌恶者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其他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如此一来,风险厌恶者付出了一定的风险报酬,转出了风险,而对方接受了风险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风险报酬。套期保值是企业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最主要动因。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2017年修订)中第二条和第三条对套期保值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套期,是指企业为管理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特定风险引起的风险敞口,指定金融工具为套期工具,以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管理活动。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其中,公允价值套期,是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敞口进行的套期,该类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敞口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极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是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敞口进行的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2.投机套利风险厌恶者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放弃了市场价格的有利变动可能给其带来的风险报酬。投机则刚好相反,其目的在于通过承担套期保值者转移的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应的报酬,更确切地说,它是以投资者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判别为基础,以承担相应的风险为代价,并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来赚取未来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差额的行为。投机套利收益是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获得的主要收益之一,在投资金额相等的情况下,与投资传统金融工具相比较,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控制的基础资产数量要巨大得多,因此,投资者可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较大的利润。3.价格发现价格发现功能也是衍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是指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了解的市场信息和对价格走势的预测,对某种商品进行反复的交易,最终形成能够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或功效。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聚集在衍生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一方面,他们在信息收集和价格动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价达成协议价格,这种在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形成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基本接近于市场供求均衡价格;另一方面,市场中汇集了众多交易者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因此,达成的协议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出交易者对市场价格的预期,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未来的价格走势,这就是价格发现。(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类型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市场价格变动风险”,是指市场价格水平波动发生的不利变化给交易机构的财务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格,因此,当基础工具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也随之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与市场因素有关的价格风险,主要指汇率、利率、股票价格以及商品价格等的变化,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亏损的可能性。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被用作套期保值的手段,对基础工具的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另一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它又放大了市场风险,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要大大高于基础工具的市场风险。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中因一方没有履行合约而使另一方蒙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和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的内容。信用风险是一种非对称性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上,这是由场外交易的特点及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所决定的。信用风险的发生一般被认为是交易对手破产或无力清偿等原因造成的;事实上它包含了许多原因,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品种层出不穷,交易者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够了解等。此外,信用风险也与市场风险相关联,衍生金融工具的交割期限越长,相对来说信用风险也就越大。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又称“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衍生金融工具不能按照其市场价值被迅速出售而使持有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换一句话说,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及时找到出仓或平仓的机会而存在遭受损失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是基于未来交易的一种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签订到合同执行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市场的剧烈波动,随着套期保值者的加入和以追逐短期利润为目的的投机者的推动,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流动性大大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套期保值的交易将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市场参与者也因担心其市场风险会高于潜在的利润而止步不前,衍生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会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约标准化程度,二是市场交易规模,三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如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来说,其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交易者可随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决定头寸的抛补,流动性风险较小;对于如互换特别是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来说,其每份合约基本上都是量身制定的,合约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一个可流通转让的市场,很难转售出去,所以流动性风险很大。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因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程序或风险管理操作系统出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或人为失误而蒙受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来自技术方面,如电源出现故障、计算机出现问题;还有来自人为因素的,如人为不恰当的监控和交易记录工作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交易文件编制不当等。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合约无法履行或草拟条文不足引致损失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风险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具备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文件不充分,合约不符合某些法律规定,交易对手没有法律授权或超越权限。二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规滞后,表现为交易双方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自己而遭受损失或发生纠纷找不到相应的法律加以解决。目前,衍生金融交易的增长大大快于市场建设的其他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新型金融工具,法规制定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不够或监管见解不尽相同导致无法可依和无例可循的情况时常会出现。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设计特征会有不同侧重的风险产生,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情况如表3-1所示。表3-1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项目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风险和收益是否对称对称对称不对称对称合约是否标准化非标准化标准化场内标准化场外非标准化标准化,但可以修改保证方式场外场内场内、场外场外交易场所不固定固定比较固定不固定是否履约履约对冲为主履约为辅对冲为主履约为辅银行对冲为主、最终用户履约为主履约时间不固定固定比较固定不固定功能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降低筹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逃避管制,风险转移,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风险大小信用风险大流动性风险大市场风险小信用风险小流动性风险小市场风险大信用风险小流动性风险小买方市场风险小,卖方市场风险大信用风险大利率互换市场风险小,货币互换市场风险大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表3-1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从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分类考察中可以发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是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风险相伴产生、相互作用形成的风险体系。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在整个风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它导致其他风险的产生并加大其风险程度,另一方面又受其他风险的反作用,从而进一步扩大整个风险体系的风险程度。市场风险的加大会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者违约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导致信用风险加大,通过多米诺效应,会导致整个衍生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加大。此外,市场风险的增加往往会触发操作风险,使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暴露和市场风险扩大,进而引起整个衍生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升级。法律风险会降低交易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从而使整个风险体系的风险加大。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形成机制(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性与风险形成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虚拟性。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经济虚拟化的结果,它与基础的经济业务已经形成了倒金字塔的状况(见图3-1)。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引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道德风险促成经济的泡沫化,从而形成风险。其次,复杂性。衍生金融工具是技术性很强的产品,其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是每个交易者都能对衍生金融工具有充分的理解。客观上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并拥有先进交易技术的机构才能顺利地开展这项业务。再次,风险性。活跃于衍生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商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分支机构因衍生金融交易遭受亏损而出现财务困难甚至倒闭,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与其有交易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遭受牵连,衍生金融交易的风险体现出明显的连锁性。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日期结算,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进行转移。交易者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冲已有头寸来进行套期保值或承担风险进行投机,使得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投资成为可能。然而,风险性对于企业的运营和财务状况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图3-1金融倒金字塔(二)信息不对称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形成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引起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金融风险上升(孙宁华,2004)。这些不对称现象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在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公司内部,所有者(股东)和管理者(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处于公司内部,比处于公司外部的股东更了解公司的状况,掌握更多相关信息,因而股东与管理者在信息方面是不对称的。当所有者和管理者目标不一致时,或者在公司发生“内部人控制”时,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公司仍然有着追求更大风险的道德风险激励。因为如果冒险成功,风险资产会为管理层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如果失败,公司所有者承担全部损失。在中国,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由于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表现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过度投机,从而导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破产。第二,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衍生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终端用户和交易商。终端用户包括商业组织、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投资者;而交易商通常是大型国际银行和证券公司。在衍生金融市场上,交易商拥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具,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等方面比终端用户具有明显的优势。交易商必然会利用自身信息垄断地位,一方面,隐藏自身拥有的真实信息,并利用这一信息优势获利;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散布虚假信息,引诱终端用户上当受骗,从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反常波动中牟取暴利。在这场零和博弈中,处于信息劣势的终端用户往往损失惨重。第三,经纪机构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经纪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找出交易的最终使用者或是交易对手,并做成交易。经纪机构在发掘出可能的交易对手后,即为交易双方商讨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交割日、到期日、金额、信用条件等,促使交易合同达成。经纪机构在自身的交易设施、员工素质、资信水平及服务规程等方面较交易者具有信息优势,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在经纪机构和交易者之间便会出现“柠檬市场”,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高质量”的经纪机构被“驱逐”,经纪行业整体服务质量会下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随之加大。第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监管者和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快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者和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趋严重。监管者要想让交易者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监管成本的存在意味着监管是不完全的,而且总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监管在制度上和技术上的乏力,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像“脱缰的野马”,将给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乃至危及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因与风险形成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动因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对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在某一时期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可供其选择的机会集合因为风险管理策略的不同而不同。投资主体可以根据不确定状态评估的结果以及禀赋状态的不同相机选择接受、转移与回避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见图3-2)。图3-2风险管理策略模型从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看风险效应,我们会发现衍生金融工具验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话。从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套期保值的工具,它们原是应人们管理各种金融风险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获利性的投资工具,它们又往往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更为严重的金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之所以有此两重性,主要是由于衍生金融市场上有着不同动机且持有不同风险态度的参与者。本书认为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获利都无可厚非,因为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来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并不是运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消除各种金融风险,而是通过这种交易将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转嫁给交易对手,通过将风险从风险厌恶者转移到风险偏好者那里,使市场参与者都能承担与之相适应的风险。事实上,在衍生金融市场上,套期保值者所转嫁的风险中,有相当一部分正是由投机者所承担的。投机也具有双重性:合法、适度的企业投机套利也是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所必需的;只有非法、过度的投机才是扰乱市场秩序、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衍生金融工具能够转嫁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这就意味着交易双方一方转嫁风险,另一方必然承担风险,双方的交易是零和博弈的过程。上市公司作为博弈的一方,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往往作为终端用户,无论在信息、技术还是风险的承受能力上较之交易商都处于劣势,如若选择过度投机将使风险成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地放大,最终使企业面临难以承受的巨大风险。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传导机制(一)衍生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与风险传导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它是指在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之外,给他人(或社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或收益的现象。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是经济主体(包括居民和企业)做决策时自身所承担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再加上给他人带来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就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这种外部效应便称为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这种外部效应便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同样存在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衍生金融市场的发现价格和稳定价格功能为衍生金融市场以外的经济主体和整个社会带来的福利。衍生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形成合理的预期价格,广大的社会公众和企业都能够以低成本利用这些价格所提供的信息。负的外部性则表现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过度投机所导致的价格信息扭曲,给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参与者以外的经济主体和社会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损失。生产者或消费者依据扭曲的预期价格做出的生产或消费决策必然是不合理的。衍生金融市场上预期价格的扭曲为泡沫经济的滋生和膨胀提供了强烈的诱因,泡沫经济的膨胀和崩溃会直接导致金融风险。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风险通过传染效应[1]和多米诺骨牌效应[2]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向信息使用者甚至整个经济系统迅速传导。(二)金融市场稳定性与风险传导根据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公司为套期保值型的公司,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金融债务增加,资产价格暴涨,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逐渐转变成投机型和蓬齐型公司,金融风险增大,金融体系从稳定均衡转向金融不稳定状态。衍生金融工具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与其本质属性紧密相连。一方面,作为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衍生金融工具对经济的放大作用依赖于衍生金融工具高度的流动性,而衍生金融工具的高度流动性又依赖于大规模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过度膨胀意味着过多的资本滞留在资本市场,而不是投向实际生产领域。长此以往,必然形成经济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将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剧。另一方面,国际热钱借助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专业化的投机技巧,可以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迅速游走,频频制造金融泡沫,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一旦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稍有变化,国际热钱又会迅速撤离,造成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不稳定对非金融行业经济实体的冲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刘仁伍,2007)。第一,实体资本预期收益减少。金融不稳定使整个社会对未来经济预期不明朗,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受到打击,实体资本的预期收益减少。第二,经济实体的投资需求减少和创新能力下降。金融体系受到破坏,融资成本增加,投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投资需求和创新能力。第三,资本价格下降。金融不稳定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进而导致经济实体资产价值的下降。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二者交互作用衍生出来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可以简要地表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和过度投机引发经济泡沫→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市场失衡→金融市场不稳定通过银行系统以及非金融行业传导风险→风险的加剧进一步冲击实体经济。这种状况不断加剧、循环,导致风险逐渐放大并迅速传导。(三)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传导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合约性、杠杆性,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已不能公允、准确地计量该项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只有公允价值才能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导计量属性。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来说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中国会计准则也肯定了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地位。然而,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将使金融市场内在的波动性渗透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可能带来系统风险(王守海、孙文刚、李云,2009)。虽然公允价值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会计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Zeff,1978;等等)。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应用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中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投资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估价和风险评估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金融市场波动中,公允价值在金融加速器和资产市场混响效应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传导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用公允价值对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进行短期估价,并且将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从而在报表中引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第二,在报表中引入公允价值的波动,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动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又将渗入整个经济系统,导致风险被放大与传播。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治理机制(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外部治理1.政府监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政府监管是指各国通过立法或法律授权,由专门机构对衍生金融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政府监管具有强制性和全面性。无论在以英国为代表的一元监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二元监管模式中,还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三元监管模式中,政府监管都处于重要地位。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是立法或法律授权。其主要内容有:制定衍生金融交易法律法规,颁布衍生金融交易监管条例;管理和监督交易所的行为;对市场参与者实行宏观管理;制定仲裁和索赔处理总规则等。2.市场监管市场监管主要包括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交易所自我管理。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主要是指衍生金融工具行业协会为保证衍生金融市场良性运行而实施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措施。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受制于人力与财力,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衍生金融市场。因此,自律功能是规范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运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实施有效监管的一道重要防线。衍生金融工具行业协会对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制定行业协会宗旨,强化职业道德规范;负责会员的资格审查和登记工作;监管已登记注册会员的经营情况;调解纠纷、协调会员关系;实施宣传教育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普及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等。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指交易所通过制定各种规则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整个衍生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它在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交易所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对交易所会员和业务的管理;对交易所交易规则的管理;建立健全交易所的财务保障体系;对衍生金融交易活动的信息披露等。3.审计监督“安然事件”中外部审计的严重缺位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作为对“安然事件”的重要回应,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特别强调了强化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都具有复杂性并伴随着会计的职业判断。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有独特的表外交易特征,如果不将表外业务放到表内来加以披露,投资人很难发现企业隐藏的巨大风险;只有加以披露,才能保证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时刻了解公司的交易活动。因此,作为公司财务报告重要外部监督主体的审计监督,其独立管理的特性、与企业相关人无利益纠葛的特点,保证了监督的客观性,同时审计监督的专业特长更利于其敏锐地发现问题,应在衍生金融工具核算和风险监管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国也注意到审计监督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先后发布了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相关的审计准则。2000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uditingStandardsBoard,ASB)公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92号——衍生金融工具、套期活动和有价证券审计》(简称“SASNO.92”),取代《审计准则公告第81号——投资审计》成为规范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指南,同时颁布的还有SASNO.92的解释说明文件;2001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2002年后更名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颁布《审计实务公告1012号——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简称“IAPS101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AuditingStandardsCommission,ASC)于2006年2月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以及指南。(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治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治理主要是指从事衍生金融交易的上市公司建立的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合理的业务风险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尽可能控制衍生金融交易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随着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加大,各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南。1993年7月,三十国集团(G30)全球性衍生金融工具研究小组发布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报告书《衍生金融工具:实务与准则》,基于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定期、持续地以逐日结算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第二,预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现金流量;第三,严格遵守企业事先设定的风险限额以及监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部门应具有独立性等。1994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发布了《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引》,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该指引提出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适当监督;第二,充分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审慎的风险限额、良好的计量程序和信息系统、连续的风险监控与经常性的管理报告;第三,完备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1995年1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发布了《衍生产品运用的内部控制问题:信息工具》。该指南指出,管理层应考虑采用发起人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来评价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并强调了在正确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基础上建立控制制度对于充分确保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的必要性。1995年,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对巴林银行事件的研究报告对于如何建立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香港地区金管局也结合巴林银行事件的教训,先后于1994年12月和1996年3月发布《金融衍生工具买卖活动风险管理》及《衍生工具及其他交易工具的风险管理指引》,对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李明辉,2008)。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日本等国也开始了对其本国的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及其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研究。2009年7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公布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2010年,美国推出了被称为“历史上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加大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在资本、保证金、报告、交易纪录和商业行为等方面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新的监管规定,并首次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颁布全面的监管规定。五结论与启示本章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理论基础出发,对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产生机制、传导机制和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所在、风险所来,以及功能与风险的互生互动关系。(一)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产生机制本章从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信息不对称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因三个方面分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机制。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根源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属性是虚拟性,虚拟性使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些天然特征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从设计之初就与风险相伴相生。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四个方面: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经纪机构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者和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引起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风险出现。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主观条件看,在套期保值理论中,完全避险观、基差逐利观和投资组合观分别反映了风险转移、套期获利和风险收益组合三种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只能转嫁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双方交易是零和博弈的过程。上市公司作为博弈的一方,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往往作为终端用户,无论在信息、技术还是风险的承受能力上较之交易商都处于劣势,如若选择过度投机最终将承受巨大风险。(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传导机制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外部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三重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风险的迅速传导机制。从风险传导的范围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外部性(主要是负的外部性),衍生金融工具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风险通过传染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向信息使用者甚至整个经济系统迅速传导;从风险传导的路径看,根据金融市场不稳定假说,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二者交互作用衍生出来的金融风险传导路径可以表示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和过度投机引发经济泡沫→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市场失衡→金融市场不稳定通过银行系统以及非金融行业传导风险→风险的加剧进一步冲击实体经济。这种状况不断加剧、循环,导致风险逐渐放大并迅速传导;从风险传导的会计媒介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进行短期估价,并且将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从而在报表中引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这些不确定性和波动,通过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动又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又将渗入整个经济系统,导致风险的放大与传播。(三)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治理机制从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分类考察中发现,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是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风险相伴产生、相互作用形成的风险体系。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由政府监管、市场监管和审计监督构成,内部治理主要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合理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讲,外部治理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是市场环境;内部治理是以产权为主线的内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是公司本身。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应通过“竞争”与“产权”这两条主线,构建由“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组成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利益相关者“竞合关系”的形成,降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高风险治理效率。 -全文完-
本文档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4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2-07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