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菲尔普斯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

举报
开通vip

菲尔普斯曲线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

菲尔普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正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的信念开始动摇。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非利普斯曲线的主要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是在完全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情况下决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受货币幻觉的支配,因为他们仅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完全不管物价的变化做出劳动供给的决定。2、货币幻觉: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的变动并根据这种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量,看不到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3、适应性预期的含义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会按照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为t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0<<1,是一固定比例。显然,t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和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的调节。越大,预期通货膨胀率越是取决于上一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适应性预期表明,人们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和更看重近期的经验。4、货币主义的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图形。假设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0,初始的货币工资增长率=0,则实际通货膨胀率=0,从而预期通货膨胀率=0。现在,采取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会对价格和货币工资产生向上的压力:。通常产品价格要比货币工资调整得快和多,因而真实工资下降,厂商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但对于工人来说,由于最近经历了一段物价稳定时期,工人的预期通货膨胀率=0,故工人会将货币工资的增加误认作真实工资的增加,即他们会暂时陷入货币幻觉,因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在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都增加的条件下,失业率就会降至自然失业率之下。(2)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短期的货币扩张会将失业率降至自然率以下,原因仅仅是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是未被预期到的:实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之间存在时滞。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无效,因为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第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提高价格,少量的增加就业和收入。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5、货币主义的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的原因: 图形。在长期,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工人慢慢地会根据所经历的较高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们会认识到,虽然货币工资增加了,但真实工资却减少了,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最后导致真实工资增加。此时,厂商会解雇工人,失业将增加。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真实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失业率则返回至自然率水平。因此,一旦货币幻觉消失,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之间便不会再有长期的反方向变动关系,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在充分就业处垂直。(2)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由于人们会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长期内,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将被完全预期到。一旦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引起价格上升时,货币工资会相应上升,从而实际工资不变,进而就业量与实际收入不变。因此,货币的扩张在长期只能提高价格,对就业与收入没有影响,货币是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无效。而且,货币的扩张在长期将产生加速的通货膨胀:由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任何力图将失业长期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下的努力,都要求货币当局不断提高货币扩张速度,最终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6、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1)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强大的自我校正机制,私人经济是稳定的,经济能够自动达到与维持充分就业状态。(2)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干扰。(3)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在短期(货币幻觉)能够同时影响产量与价格,但在长期只影响价格。(4)货币政策在短期也主要影响价格,很少影响产量,即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5)为了稳定经济,政府应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固定货币的增长率,实行单一规则。货币增长率应该等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四、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理性预期(1)适应性预期的缺陷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或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适应性预期主要是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因而只有在将来的情况同过去的情况相类似时,这种预期才可能是大致准确的。但是将来的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与过去情况保持相似,而且经济政策本身也会加剧未来与过去的区别。因此,适应性预期仍然难以对将来前景做出可靠的推断。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理性预期概念。(2)理性预期的含义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取最大利益,总是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理性预期概念最早是由约翰·穆思(JohnF.Muth)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蛛网模型中非理性的预期提出来的。穆斯指出“因为预期就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所以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是基本一样的”。穆思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当时在经济学界未产生广泛的影响。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作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与预期有关的一切信息:过去的、现在的与将来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经济主体会随时随地根据他得到的信息来修正它的预期值。当预期值高于正确值时,他会降低预期值;当预期值低于正确值时,他会提高预期值。这种随时修正会使它避免总是做出高估和低估的错误,从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3)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的区别理性预期假说与正统货币主义所使用的适应性预期假说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适应性预期假设,经济当事人把他们对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例如通货膨胀)仅仅建立在该变量过去值的基础之上。除非所预期的变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否则对它形成的预期必然存在系统性的错误。例如,如果政府要将失业控制在自然率之下,必须不断地增加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将加速,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将有向下的系统性偏差。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有(ⅰ)关于经济当事人调整预期的假设,即他只是部分地调整预期,调整量为其上次误差的一定比例;(ⅱ)当事人不考虑该变量过去值以外的其他信息,尽管错误不断重复。与此相对,在理性预期或“前瞻式”预期方法下,经济当事人将利用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进行预期,并能快速地调整可能存在的预期误差,不会在整个时期内形成有系统性误差的预期;也就是说,理性预期是无偏的。2、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货币供给的突然变化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没有被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劳动者和厂商预期到,厂商错误地将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当作(相对价格不变)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产量与劳动需求;工人错误地将货币工作的上升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而错误地增加劳动需求。最终使产量与就业水平偏离长期均衡水平而上升。若起初的产量和就业处于自然水平,假设出现没有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一般价水平上升。由于厂商主要关心或拥有与他们的生产业务有关的少数市场的价格信息,不能及时拥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编辑本段]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编辑本段]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编辑本段]原始菲利浦斯曲线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即: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编辑本段]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即:只有生产率的增长率才能使这条垂线移动。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看预期是否正确,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能全部进入工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长期。[编辑本段]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如图: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如图: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如下图: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总供给曲线AS与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的关系1.表达式的互推1)P^-Pe^=f(U-U*),设f(U-U*)=-ε(U-U*)2)P^=P-P-1Pe^=Pe-P-1,——P^-Pe^=P-Pe——P-Pe=-ε(U-U*)3)奥肯定律:1960s美国的阿瑟.奥肯a.定义: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重要联系。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b.表达式:(Y-Yf)/Yf=-α(U-U*),α=24)联立求解:P-Pe=-ε(U-U*)Y-Yf=(αYf/ε)*(P-Pe)——Y=Yfλ(P-Pe)(Y-Yf)/Yf=-α(U-U*)5)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Y=Yfλ(P-Pe)λ=0,古典ASλ=无穷,固定价格ASλ有限正数,常规AS——总产出是“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的函数——产生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的区别2.AS与PC的关系1)二者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价格水平变动是实物经济的实际产出、就业量由最初的偏离充分就业水平——通过工资—价格调整——回归充分就业水平”的过程的刻画。3)AS侧重于“价格—产出”之间的关系,PC侧重于“价格的变动率—产出(就业)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二者绝对水平的相依关系,后者是二者相对变化率的相依关系4)AS与PC都对应着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本质相同的观点所决定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文档为【菲尔普斯曲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30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