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1)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1)

举报
开通vip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1)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 1 页 共 36 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 学习说明: 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本练习题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情境体验题(教学设计) 一、简答题(附答案): 1. 说说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语文教材编写的一...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1)
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 1 页 共 36 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 学习说明: 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本练习题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情境体验题(教学设计) 一、简答题(附答案): 1. 说说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几点: 一、人文性原则。 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情怀的培养,必须依靠人类先进文化的滋养。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材,其选文应尽可能全面,反映新世纪最新的文化思考。 二、文学性原则。 教材的选文应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名篇,是引起中学生兴趣、对他们健全心理及人格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语言丰富鲜活的作品。 三、时代性原则。 教材编写者要运用唯物史观,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在政治思想、历史观念上站在时代的潮头;还要运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术眼光,构建能反映当代人对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框架。 四、基础性原则。 一套成功的语文教材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心理方面的差别,成系统、有重点地介绍某类知识的系列,重视熏陶感染的功能。另外,教材中文学作品作家风格的匹配、古今中外的比例等都需要精心设计。 五、兴趣性原则。教材不仅学生爱看选文、爱学知识、爱做习题,而且要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些作品还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答案: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行为或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学艺术静态表现是教学设计,动态特征是教学的行为艺术。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是清晰化 包括以下三点:1.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 2.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逻辑关系的清晰化 3.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 (二)语文教学的外在特征是可感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语文教学因素及其过程中的那些直观可感部分在内在逻辑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舒展多样,显示出形象、生动、丰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语文教学具有充分的外在形式的感性美。 3.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阅读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7条,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教学的内容有三类:文章类的阅读教学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教学;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包括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阅读教学;文言类阅读教学。 4. 文言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1)释疑解难。联系文言文作家作品,联系历史事件,联系文言文中其人其事其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向学生解释清楚创作背景及历史背景。 (2)明旨理脉。弄清文章主旨和结构。 (3)用较多的精力来进行古汉语知识的训练。 (4)在阶段性学习结束或复习时应逐步对已掌握的文言文暨古代文学知识进行“链接”,使之系列化,系统化。 5.常见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博览群书,不求甚解——泛览法 (2)咬文嚼字,字字见血法——精读法 (3)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法 (4)口诵心惟,熟读成诵——诵读法 (5)内省体察,联想想象——体验法 (6)结合实际,研究问题——课题法 6.除了文中提及的语文教学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你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哪些方面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化学习等。 7.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以积累为主的教学原则;②读思结合的原则;③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原则;④由模仿到创造的原则;⑤由放到收的原则;⑥读写结合的原则;⑦切磋琢磨的原则;⑧课内外结合的原则;⑨勤写多练的原则。 8.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考评维度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9.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人文性原则、文学性原则、时代性、基础性、兴趣性原则 10. 实施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现实意义? 便于发现学生的现实语文学习水平,为后续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方法提供宝贵的资料;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语文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得到较好的统一;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与长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不同的选拔提供必要的材料,从而使得人才需要与 语文学习需求均得到满足;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平台。 11. 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哪些功能? (1)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2)语文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3)语文教学评价具有调控功能;(4)语文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5)语文教学评价具有优化管理功能。 12.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哪些评价方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3)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试、操作、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4)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能回答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 1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心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 15.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6.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有那些启示? 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相长,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者不是白纸,学习活动不迷信权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知识学习的启发者。 17.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18.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哪些? 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素养、现代教学技术素养 19.“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大纲的功能区别是什么?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 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2)“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 (3)“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20.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与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区别是什么? 认知理论家们只关心人类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这与行为主义者只关注外显行为、无视心理过程的观念有显著区别。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环境对学习者刺激的结果。 2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22.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二、目的性。三、针对性。四、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五、创造性(需要围绕每一点说出理由) 2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将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24.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二、目的性。三、针对性。四、计划性。五、创造性(需要围绕每一点说出理由) 25.《语文课程标准》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 26.语文教育评价的五个领域是什么?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言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四)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辨析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辨析它们的关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言具有隐性特征,言语具有显性特征;语言是共性的抽象;言语是个性的表达;辨析它们目的是我们明确语文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的言语活动进行语文教学,从而形成语文能力。 28.《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29.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30.《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3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完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 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 空间。 32.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用无所不在的资源和机会学习语文,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 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33.简要说明什么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阶段; B、了解阶段; C、获得阶段; D、保持阶段; E、回忆阶段; F、概括阶段; G、操作阶段; H、反馈阶段。 34.什么是体验法?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35.简述杜威的经验学习论? 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36.什么是泛览法? 泛览法包括略读法、快读法。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 37.什么是精读法? 精读法即咬文嚼字法,就是对读物认真细读精心揣摩,进行透彻理解。具体地说,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精读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1)弄清文义。这就要求精细弄清词语含义,主动追求来龙去脉,借助题义,弄清出处,反复研读某个词语的重复出现等。(2)咀嚼精英。指反复对文章的精华部分推敲、琢磨,直到真正弄通为止。咀嚼时要挖掘出表现作者胆识的部分和作品中艺术魅力强的部分,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3)佳句赏析。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文中、诗中佳句的意趣。寻找佳句的几种办法:找出与文章主题思想关系密切的句子;找出确切生动、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句子;找出需要背诵的句子,仔细研读。(4)熟读成诵。 38.试述新课程语文性质争论的主要观点。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长期争论不断。概括起来,主要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课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难也难在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上。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定要全面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地体现。 39.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53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证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0.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41.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什么?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42.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要旨有(1)以“真”为文,以“情”动人,是记叙文的基本特征。(2)把握记叙文的要素,进而把握文章的谋篇结构,是读记叙文的关键。(3)掌握多种记叙文方法,吸收鲜明生动的语汇,是读记叙文在表达上的所得。 43.说明文语文教学的特点? 说明文教学应当着力于“以知授人”。(1)通过泛读和精读,帮助学生明确说明对象所在的学科领域及其基本特征。(2)分析理解说明文的顺序,把握全文的特征。(3)了解说明事物时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4)说明文的科学含量高,要求用语准确、简明。 44. 议论类文章阅读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析用以证明文章观点的全部材料,研究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3)辨析论证的结构,注意文章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过程。(4)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强调准确、鲜明、概括、生动。 45试论散文教学的特点? 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文学作品的教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好的散文即美文,美文首先美在且真且纯的人的感情。(2)要理清把众多材料连缀起来的线索。(3)散文的结构精巧,多姿多彩。(4)充分体验散文的语言美。 46.试论小说教学的特点? (1)认识小说的主题,重视它们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2)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体悟小说的特点和品味。(3)学点小说史、小说评论史,努力学会在研读和争鸣中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7.试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1)释疑解难。(2)明旨理脉。(3)要用较多的精力来进行古汉语知识的训练。(4)在阶段性学习结束或总复习时应逐步对已掌握的文言文暨古代文学知识进行“链接”,使之系列化、系统化。 48.试论戏剧教学的特点? (1)组织观赏和表演性的活动。(2)分析评价剧本。(3)从一个个剧本出发,作相互的比较阅读,深化对戏剧的认识。 49.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 50.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二、论述题: 说明:该类型题既要有资料的叙述,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言之有据,逻辑清楚严密。 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完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 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2.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用无所不在的资源和机会学习语文,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 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3.造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原因分析:第一,语文应试教育严重。机械化训练代替语文教学,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习题多。语文学习剔除了人文情感因素,抛弃了语文审美功能,导致现在的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育中,由于过分关注分数,当学生未能达到要求的分数时就有失败感,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动机下降。第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蹩脚的启发。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实质上是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2)热闹的讨论。(3)预设花哨的板书。从教师出发按照教师的理解安排教学设计板书,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4)大而无当的语文学法指导,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语文学习实践的指导。(5)为工具而工具的手段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确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但这一切取决于恰如其分地使用,不要把工具当成目的,否则就陷入了技术主义。另外,在语文教材的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单调,形式主义盛行;在语文教学评价上,形式单一,这些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思考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请参见前文介绍,其缺点比如:多媒体课堂缺乏师生直接互动,不利于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接受率却并不一定高;还可能导致老师对多媒体的依赖,不利于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模型、挂图、活动图等,这样的课堂信息量小,形式单调,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等,而其优点又恰好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仔细权衡,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避免他们的缺陷。 5.听取或观摩他人的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总体来说,课内课外是有区别的,要加强计划指导,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得法课内,收效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学会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课外活动、课外教育要“训练”,要“迁移”,要“举一反三”,让学生获得发展,取得成效。二是课堂语文教学要“生活化”、“活动化”,加强“实践性”,不使语文教学走上“学院式”教育的道路,语文从生活中来,回到社会中使用,强调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语文教学计划中要设计相应的独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倡语文知识的综合、语文能力的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沟通,主张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游艺式、表演式、竞赛式、创编式、模拟实习式、读写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6.如何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参考提示:真正好的作文不是教师课上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饱含真情实感的个体生命的宣示,因此作文教改必须朝着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方向发展。学生自己参与作文教学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解放身心,投入生活。学生的作文需是有感而发,这就需要他们生活的积累。生活积累就是学生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教师为了增加这种积累可以大胆把生活搬到课堂上,或是把课堂搬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投入其中。(2)调动积累,大胆交流。调动学生的积累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说到写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规律,教师要使学生通过交流,大胆讲述,打破框框,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真实感受,真正让学生心口一致,说写一致,乐于说话,乐于作文。(3)积极参与评改。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教学,是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参与评改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感情的真实性和思维的创作性,让学生真正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7.有人认为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根雕师”,你认为教师如何从“教书匠”走向“根雕师”? 论述中应涉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激发者的作用,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思想。 8.行为主义学习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行为是受环境控制的。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9.美国一教育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答题提示: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就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的重要意义回答出来,并阐明理由。 10.有人说教材只不过是例子,请你就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陈述自己的看法。 答题提示: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作出论述。11.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以下的几种论点:一、工具论。该理论主要援引叶圣陶的观点,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论述了语言的工具性,认为工具性为语文的本质属性。关于工具性的争议也是比较激烈的,首先认为工具论者对于“语文”的概念是模糊的,由于其模糊导致逻辑的不清楚:语言=语文=语文学科。这种观点积极意义在于奠定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对纠正过度强调思想性、人文性等起到了纠偏作用;其遭受非议的是混淆了语文学科和语言的区别;其次工具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起不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把语文简单化,由此导致语文只见符号,不见人,产生了技术化语文的学习倾向。二、“人文性”论。该论点是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出现的。强调语文应重在关注人文情怀等,淡化语文科学性。该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因此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等为任务。“人文性”论价值在于它对“文”与“道”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潜在地指导了教材的改革方向,丰富其内容的编写。该论点的受到的非议在于人文性不是语文的独有属性;人文性可能会使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受到损害。 12. 论述语文性质之争的意义 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什么,从而决定了语文的学习目标;在对语文的性质认识过程中不断完善语文教学。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问题并不纯粹是一个学术问题,它与政治形势、政治运动、文化发展潮流息息相关。对此,迄今为止的我国语文教育理论,本质上是适应社会变革、回应社会思潮、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如何的意见和构想。语文教育的发展固然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但是提高它的学术品位仍然是当务之急。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对语文教育性质这样的问题习惯里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认定(时代确定性),这样做固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对语文教育性质认识的“多元并存”应该更有利于发展。 13.试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20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以“识文断句”为主目的,“启发思想”为辅目的;朱自清则认为“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养情感”。后来叶圣陶也认同该观点。到了50、60年代关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提到首位。进入2 1世纪新课程语文基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新课程标准将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作了最低的要求。综观课程目标的争论,反映了语文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应运用动态的眼光审视语文。关于语文目标的实施主要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入手完成。在识字写 字阶段:注意学生技能与情意的完美结合;了解“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联系、体现阶段的连续性;注意运用多元评价。阅读教学阶段:树立现代阅读新理念,如接受美学观、建构主义观等;重视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了解各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评价注意阅读者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写作阶段:关注学生的写作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应该分阶段要求进行,多元化评价。口语交际阶段:将口语交际提升到与读写并重的地位;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三个维度的渗透;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交际训练过程中表现的态度、修养等;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立足多角度评价。综合性学习阶段: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整合语文知识技能等;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参与意识,注重探索过程;考察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等能力。 14. 作文教学难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 主要体现在学生写作乏趣;作文内容空洞;其根源在于学生阅读较少,生活体验过少等。本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并阐明理由。 16.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案要点要包含教师是智慧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批判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17.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 答案应包含关于教师个性的张扬,教材特点的把握,学生个性的尊重,并应有相应的对策。 18.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在于语文究竟应该满足学生“工具性”的需要还是“人文性”的需要目标(答题围绕此提出相应的论据即可)(5分)。如1963年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目的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5分)如1992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前言部分指出:“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之后所颁布的该《大纲》的”试用修订版“进一步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5分) 《课程标准》所提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更科学地阐明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内涵。启发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对由来以久的在课程体系中人文科与语 文科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语文课内部的文道之争,做了科学的总结。(5分) 能答出自圆其说的答案也应该给相应的分数。该题重在提出自己的观点。 19.建构主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课堂于学生。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阅读教学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应坚持自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联系性原则。 三、教师的作用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 必须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堂的主要媒介,教师的作用在于:1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2相机诱导、适时开导、及时疏导;3 搭建正确认知的桥梁。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如何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如在情境的创设中引起阅读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质疑解难;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感悟;在活动与迁移中尝试创新乐趣。 四、应按学习心理过程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结构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心,教学程序怎样设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过程,即“感知——分析——体悟”的过程,来思考和确定阅读教学的程序,建构以“调动主体,感知文本——发挥主体,自主建构(赏析)——发展主体,体悟生活”的课堂阅读模式。(能够围绕以上思路均得分。) 20.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写出五点即可) 一、以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以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三、以情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四、以奇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五、以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六、以疑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等(答题围绕以上方法论述即可,打出一点得4分,可以有创新) 21.试述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1. 导向性评价原则:通过评价,将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为学生语文实践指明方向,同时使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真正促使学生素质、个性充分发展。 2.形成性评价原则:指的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3.差异性评价原则:指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4.激励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 5.综合性评价原则:也称全面性评价原则,在学业评价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力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需求和发 展。 22. 试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贯彻“从放到收”的原则 造成中学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非科学化、科学化的作文教学必须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出发,遵循作文教学的原则,即语文基本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先放后收的原则、教师下水的原则。(围绕此答题) 2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答题围绕以上方法论述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可以有创新) 24.《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二十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标”,淡化“训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与上述意思一致者即可) 25.“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2)“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5)“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26.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大杂烩”学科,你怎么看待? 该题目考核学生对语文性质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从以下要点回答即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学科性质定位的变化,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 争论。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27.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答题围绕以上方法论述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可以有创新) 2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29.试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含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应该肯定人文性是语文呢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性。但语文教育不是全部都是文化,由此而漠视、淡化甚至排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培养读、写、听、说语文能力,致使有些课成了缺乏“语文”因素的不伦不类的课。 30. 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定位语文课程的功能,根据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要很好地领会“语文素养”“形成”“发展”,来解读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 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正是由于语文素养的基础性,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动摇,不会因为世纪的更迭而变化。语文课程如此重要的地位,昭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31.分析新课程新在哪里。 (1)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2)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3)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4)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5)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6)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7)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等等。这既是作者给读者勾勒出的一幅关于新课程的具体的和清晰明了的图景,也是作者对新课程的深刻认识和情有独钟之处。不过,作者在肯定之余,依然保持实事求是的头脑,指出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现阶段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实际情况(可行性),在众多问题中择其要者加以重点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如教材编制中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课程编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永恒话题。 3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33.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的隐喻?你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与解释? 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蜡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隐喻来分析教师角色的变化。 34你如何看待以积累为主的教学原则? 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经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从语法学上看,积累可以看作名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看作动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和过程的本身。由此看来,把积累当作是知识性的结果的显现,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就值得推敲了。 学生的积累,呈现的是广泛的、多层的态势,除了学只是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的精神的底蕴。 35.你如何看待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实现整体阅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整体观念,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其次才是策略问题。在关键的几个环节要把握好:第一,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第二,分析局部应不忘整体,我们强调整体阅读,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而是强调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优秀文章的细节有许多是作者的传神之笔,分析细节是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只从微观上研究细节,就很容易将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因此分析细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细节、突出整体,我们并不反对课堂提问,我们反对的只是一堂课中过多过细的提问,多过多细,或散乱无序,或冲淡湮没主旨,都影响我们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少而精,扣住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精神。 36.你如何看待有模仿到创造的作文教学原则? 学生学写作文总是“从模仿到创造”的。因此,作文教学应走“仿中求新”之路。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1975年,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在《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一文中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观点。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根据自身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性模仿,而且,随着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模仿的作用就会减弱,进而实现语言掌握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了对生活独立的思考角度,他们在写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运用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因此,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享空间,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提供的优秀篇章中寻找模仿的“范本”,然后在“范本”与学生个性的磨合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当前作文教学亟须关注的教学形式。 37.你如何看待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语文课从“怎样写入手”,要比从“内容入手”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从“写什么入手”,展开作文指导,学生的习作就有内容,不空洞。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学始终要抓“读”与“写”这两个字不放松,这既是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又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而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又是通过“写”来实现的。理解内容粗一点,语言训练多一点,读写要结合。运用这些理念指导教学,学生学得有效,掌握得牢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8.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 39.你如何看待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在学习时间上,提供学生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 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 3.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4.关注学生的家庭作业,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我们要将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既走进教材,更走出教材 40.试述语文教学积累的方法。 一、语言积累。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字词句的积累。二、古诗文积累。三、语文能力积累。四、文化积累。五、生活积累。总而言之,语文积累既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有语文能力的积累,还有语文学习方法、习惯、态度以及热爱语文的情感态度的积累。 41试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性?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学科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全面性。虽然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论哪一堂课都应当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三、层进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 四、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太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五、针对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要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六、可测性。课堂教学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反馈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随时获取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4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怎么办?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从周课时安排来说,总量上应有一个控制。至于每一节的内容允许有一个伸缩的弹性安排。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细致全面些,这样在时间安排和控制上就能掌握得更合理。 43. 是分析上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自己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我认为老是采取这种方法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情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及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再向学生提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4. 现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学生发表的见解未必正确,老师是否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惟老师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体会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经常有,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平等地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当然可以不要过分强调惟有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看法绝对正确,而要有一种能够容纳别人不同见解的胸怀。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我们老师的做法恰当,即使是固执己见的学生一时不能心悦诚服,但至少是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别人的看法。我们还应该相信,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日趋合理的。 45.记叙文教学的特点? 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要旨有(1)以“真”为文,以“情”动人,是记叙文的基本特征。(2)把握记叙文的要素,进而把握文章的谋篇结构,是读记叙文的关键。(3)掌握多种记叙文方法,吸收 鲜明生动的语汇,是读记叙文在表达上的所得。 46.试论语文评价的意义 便于发现学生的现实语文学习水平,为后续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方法提供宝贵的资料;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语文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得到较好的统一;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与长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不同的选拔提供必要的材料,从而使得人才需要与语文学习需求均得到满足;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平台。 47.试论语文评价的目的 (1)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 48.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 1. 导向性评价原则:通过评价,将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为学生语文实践指明方向,同时使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真正促使学生素质、个性充分发展。 2.形成性评价原则:指的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3.差异性评价原则:指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4.激励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 5.综合性评价原则:也称全面性评价原则,在学业评价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力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需求和发展。 6.易行性评价原则:即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手段要便于操作。 49.试论语文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认知领域的内容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言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四)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 (二)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三)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四)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50.试论语文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终结性评价是某一教学活动后的结果评价,重在评价学习成效。 (二)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的策略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以某一预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寻求评价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发展变化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类型。 (三)从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以评比学生在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定性评价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之间有无差距。 (四)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 (五)从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六)从评价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成绩评价、水平评价、学能评价。 (七)从评价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操作评价等。 三、情境体验题 说明:该类题是对学习者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察,答题既需要学习者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育学知识,因此综合性较强。该题重在检查学习者的语文教学综合素养。 1. 提出自己“单元编制”的一个思想,编写一个单元的教材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将若干选文组合成单元,若干单元组合成教材,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见的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方式。语文教材确定一种基本的单元编排方式,反映出编者对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的某种追求,保证了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性,也是教材个性特点的体现,这对教材编写而言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鉴于此,下文是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把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初中语文教材,尤其是新课标教材放在国际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梳理,以供读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2.根据新课程理念给下文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拟)(50分) 答案要点说明: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对自身经验的认识和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形式。教学环节要齐备。 3.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 答案要点说明:要求能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教学重点、难点必须能够体现本文的特点,教学方法应灵活,内容上应有学生对幸福的个人理解。有创意者在不超过5分的范围内适当加分。 4.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 答案要点说明:本题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注意文中字、词、音、义,教学中要注意文中的文言现象。 5、案例分析(教学对象高一)根据以下教学情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可以对教学设计做出修正 (50分) 师:往届同学在学这首诗的时候,曾有过一个疑问:李白的“天姥之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小组议论) 生1:我们以为是“美梦”。…。—李白写诗是为了“留别”,按李白洒脱不羁的个性,他会与朋友潇洒地告别,……寻梦、登山的描述也映证了这一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心绪何等急切…… 生2:我们认为是“噩梦”。理由有二:第一、色调是清、冷,“湖月照我影”是如此,“忽已瞑”、“云青青”更是如此;第二、作者梦中受惊而醒,这是典型的的“噩梦”特征…… 生3:我们组还是同意“美梦说”,清、冷的色调只是为了陪衬仙宫色彩亮丽堂皇,就像用瀛州来陪衬天姥一样。作者说“世间行乐亦如此”,“此”就是美梦…… 生4:“世间行乐”可以理解为作者长安三年追求功名富贵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李白来说就是噩梦。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如此有价值的见解。对这首诗是“梦”的性质的理解历来就有歧解(稍作介绍,此处略),而我们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得出统一的结论,而是想通过讨论相信自己,只要潜心阅读,……也是能跟古代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的。 6、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只写一个课时,课时设计自行分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课堂上总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办? 班级授课制是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并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但是,我们也感到,它对于因材施教,对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局限和不利。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小班化”的教学建制,这样,就能较好地克服以上那些不利的因素,而又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授课制的长处。当前,我们国家还不能完全做到“小班化”教学。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我想,只要多琢磨,解决这个问题总还是有办法的。 8.堂上学生乱发问,怎么办? 学生乱发问,这说明学生思维放开了,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坏事。另一方面,乱发问,又说明学生“元认知”水平较低,提出问题不能切中肯紫,思维品质还有待提高。只要学生不是存心捣乱,不管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老师也是应该给予关注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后进生”,如果他们的问题因为听起来似乎有点“乱”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回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学生的任何发问,我认为教师都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来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千万不要讽刺打击,即使是恶作剧式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想到学生毕竟是孩子,要通过老师的大度和睿智来化解矛盾,有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9.学生会说不会写,而考试无法完全体现其能力,怎么办?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在低年级段学生写的能力滞后于说的能力,这种现象会经常出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口语基础之上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书面语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流利清楚,这是从呀呀学语就开始的十几年长期口语熏陶和实践的结果。同样,要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变得像口头表达那样自如起来,也非得经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和实践不可。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不管是哪一种考试,能够完全体现学生能力的恐怕还很难找到,更不要说老师们在这里说的“考试”──笔试。光靠笔试当然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 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哪种方式来评价学生?这个问题在后面的问题九中具体再谈。 10.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过关,小学与初中脱节,怎么办? 原先的教学大纲,小学和初中是分开的。再加上小学没有升学压力,用目前初中的考试要求来衡量,存在一些差距。现在的新课标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分四个阶段来统一考虑编制的。从理论上来说,要较好地解决这个衔接问题,可能要等到六年以后。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系统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一下学生的具体水平到底如何。比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会写2500个左右。可以集中一点时间,对其中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进行几次检测。对一些学生不会写的字,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会写。另外,写字的姿势与习惯也要注意。再如背诵。对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60篇(段)分几次进行集中检测。对那些学生已淡忘的诗文再进行强化背诵,再进行检测以至成诵。至于一些阅读写作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11.在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是评价。你认为新课程语文评价应该实现那些结合? 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的能力。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我们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的力、法确定。考官人数以五人为宜。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有具体描述。 定性描述和成绩量化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12.对以下教学情境作点评 有位教师在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新闻稿时,课上由一个同学提出问题,问刘胡兰是哪里人?该教师说,“这位同学问得好,大家谁知道?”同学纷纷猜测,约5分钟后,老师告诉了学生答案。请问你对该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何评论。 答案提示:该题主要暴露出这位教师未能抓住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受制于学生的意外发问。因此答此题主要从语文的课程目标出发(见论述题中有关于语文的课程目标问题)。 13.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答题提示: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里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14.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三个教学案例评析 [教例简述] 《背影》 第一个案例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第二个教学案例: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15. 下面是《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 、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评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志士赞美蜡烛,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那点燃蜡烛,燃烧自己的火柴。不足分寸的火柴梗,米粒般大的火柴头,微不足道、平凡、普通,可是在革命战争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芜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 腑的悲壮之歌。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用圈点评注法作阅读提要,标注生字词;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想一想,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果我们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用那种乐器来伴奏?配乐朗读。请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朗读] 课文,读时做到三点:读准、读畅、读出感情。放录音。 (三)重点研读: 1 、文中哪一情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尝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故事情节,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情节(横线上可添需、指、掏、数、交、用等词语) 2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面的填空。 无名战士(横线上可填奄奄一息、一心为革命、舍己为人等词语) 3 、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环境(横线上可填恶劣、变幻无常等词语) (其一,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进行交流合作。其二,体现“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三个中心问题的设计保证了学生有自读、自思、自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其三,创设一种宽松的问题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随意发挥,从而张扬个性。例重点研读中的第一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进行概括、赏析,从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他各题亦然。其四,教师要善于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感情等。例:你为什么要用奄奄一息这一词语来修饰无名战士?) (四)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教师要饰演好二传手、伙伴、组织者的角色。 (五)迁移深化:1 、回读课文。 2 、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在风、雨、冰雹交加的恶劣环境下,无名战士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请你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长夜的,然后作文,并给你写的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六)总结:让学生尝试小结本节课内容。 附答案提示供参考: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找准三个纬度的最佳结合点,课程目标才能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素养才能得到整体提高。我在设计《七根火柴》时,就有意识的体现这些要求。 1 、注重了读的训练。课的一开始,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读准,这是读通的问题;第二层次是读畅,这是读熟的问题;第三层次是读出感情,这是读懂的问题,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出感情来。并且,这三个要求是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最后,我又安排了回读课文,通过回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情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读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培养了学生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很好的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这个目标。 2 、巧妙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学生自主的学习。我开始就让学生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读课文,并用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作阅读提要,然后试着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我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中又引导学生揣摩了文章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教师设计的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较好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避免了自主学习留于形式。②体现合作意识。我在第三、第四个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都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在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我安排了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合作小组中的成员都有任务,让每个人都做点事情,让每个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证了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师生合作交流中,我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一同交流、讨论、争辩,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其次,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回答。给学生创设一中宽松的问题环境,如让学生读自己最感动的情节,评析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在和学生的交流中遵循“无错误”原则,从而让学生能自由发言,激活了思维。这些都保证了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③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与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并不满足于教材上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的东西,让学生想象作文,补叙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风、雨、雹交加的漫漫长夜的情节。这既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我并没有生硬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学习无名战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但是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被无名战士的高尚品质深深的震撼了,这都是在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书过程中悄悄的渗透进去的。同时,整节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在平等的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对话。这些做法,师声之间的距离拉进了,学生对教师亲近了,也就喜欢上了这门课,从而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课程改革并不是象有些教师所想的那样,只是换一套新的教材,而是教学观念的改革。若教材变了,而观念不变,等于是新瓶子装旧酒。即使是教材不变,若观念变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进行课程改革了。 16.对以下《爱莲说》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设计作评析。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还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的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①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②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附:参考答案提示:〔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 17.结合自身经验常见课件设计误区有哪些?如何矫正? 第一层:CAI课件设计误区简析 1.片面追求视听感官刺激,干扰目标实施。 2.为媒体而媒体,抑制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3."CAI"异化为现代"注入式"教学,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二层:学生学习需要内涵简析 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状况的差异即需要。 目前存在问题:课件编制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现象是常见的错误倾向。 课件设计要体现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流程。 课件设计要重视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件设计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教师应加强反思,我们如何进行反思? 附参考答案:反思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反思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反思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反思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反思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 反思六:课堂是否是和谐的、融洽的、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合作”作为人类未来生存的四大支柱之一,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想法。 参考答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20.下文是《错误》一文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根据呈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 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二、设计理念: 1、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 三、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回答得很好。(投影: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心世界?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莲花。 (投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师: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生:“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投影:莲花:纯净温柔)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等的时间很长。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投影:开落:漫长的等待) 师: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7: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生8:“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投影:倒装句式: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生7: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南。 师: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为什么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东风”指的是什么风?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秋风和春风。 师: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苏轼有词写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吹的东风里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可惜在女子的生命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跫音”指什么? 生:脚步声。 师: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生:所等的男子。 师: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子形象。 (投影: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帷,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 生:“蜜甜的忧愁”。 师: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师: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3: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师: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投影)。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投影: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刘禹锡《望夫石》)。(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如此的坚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错。 师: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投影:讲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投影: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知晓?) 生:心电感应。 师: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生16: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我”就是“你”等待的人“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人。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想象空间。 师: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回到投影: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生18: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师: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 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投影:“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三)主题延伸 (投影: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挖掘) 师:我们把《错误》基本解读成了一个关于思妇等待归人的故事,但是诗歌的主题并不一定只局限在我们所探讨的闺怨中。诗歌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投影:“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谢冕)下面我提供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后想想诗歌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 (投影: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 (投影: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师: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来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的角度去思考。 生20:母亲等待孩子的主题,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上。 生21: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身在台湾,刚刚经历过战乱和动荡漂泊,可能有一种等待回到故乡的心情,感到在岛上好象一个过客。 生22:从象征性的角度说,等待也可以是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个最隐秘、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于是,我们继续默默地等,独自固守着它,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师:你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戈多会不会来,他们并不清楚,然而他们依然等待,只因为戈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生命的存在,是需要一根精神支柱的。 [投影:闺怨(等待归人) 羁旅(过客不归) 乡愁(母盼子归)(回归故乡) 对美好的追求(等待一个心底的期望)……] 师: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也就在诗歌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最后让我们在对诗歌的朗读中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附评析提示: 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 36 页 共 36 页 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要素。语文的人文价值由语言来负载,语言天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如果放弃语言这个着眼点,无论教学过程多么流畅,教学手段多么新颖,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语文课都将异化成空中楼阁。所以,在设计《错误》的教学时,必须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杨炼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因此鉴赏他的诗歌,就是要设法在语言层面,打通其诗歌语言现代中古典的一面,从用词、意象、修辞等角度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一方面,要求学生倾听、朗读诗歌,在听和读的过程中静心品味、感悟积累;另一方面,在让学生抓住诗歌意象的基础上,适当结合课外诗句,进行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咀嚼,以此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文学的韵味。 解读诗歌不能“只见文字不见人”,还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层,去窥探作者的心灵世界。一个诗歌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一个读者其实就是一个创作者,阅读诗歌其实也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活,想象空间被打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就能得以实现。让学生课前听歌曲,不断地联系初中的知识储备,适时地抛出相关联的诗歌,恰当地提供背景资料,都是为了预设一些思考的铺垫,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进而激起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那么,学生也就能从“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将得到体现。当他们的心灵与诗歌有了亲密接触时,诗歌欣赏的共鸣与再创作都会变得水到渠成。从本节课来看,我认为达成了教学预期。 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本节课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去自行查阅、搜集或整理有关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否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且拥有更大的信息量?----也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档为【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答案(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8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2-25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