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列宁:《卡尔 马克思》

列宁:《卡尔 马克思》

举报
开通vip

列宁:《卡尔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 (1914 年 11 月) (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是列宁为当时在俄国颇为驰名的 《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一个词条。列宁于 1914 年春在加里西亚的波罗宁着手撰写这一 词条(1918 年单行本的序言中误为写于 1913 年,见《列宁全集》第 2版第 26 卷第 47 页), 后因忙于党的工作和《真理报》的工作而不得不中途搁笔。直到 1914 年 9 月他移居伯尔尼 以后,才又重新动笔。整个词条于 11 月初完稿,1...

列宁:《卡尔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 (1914 年 11 月) (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是列宁为当时在俄国颇为驰名的 《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的一个词条。列宁于 1914 年春在加里西亚的波罗宁着手撰写这一 词条(1918 年单行本的序言中误为写于 1913 年,见《列宁全集》第 2版第 26 卷第 47 页), 后因忙于党的工作和《真理报》的工作而不得不中途搁笔。直到 1914 年 9 月他移居伯尔尼 以后,才又重新动笔。整个词条于 11 月初完稿,11 月 4 日(17 日)寄给了编辑部。1915 年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第 7 版)第 28 卷刊载了这一词条,署名为:弗·伊林。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报检查的条件下,编辑部未刊出原稿中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两 节,并对原文作了某些修改。词条附有《马克思主义书目》。1918 年,波涛出版社根据《格 拉纳特百科词典》的词条出版了《卡尔·马克思》一文的单行本,但没有附《马克思主义书 目》。《卡尔·马克思》一文的全文于 1925 年第一次按手稿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在俄共(布)中央列宁研究 院出版的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文集中。--413。) 序 言 现在用单行本出版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是我在 1913 年(根据我的记忆)为格拉 纳特词典写的。原来文末附有相当详细的、多半是外文的、论述马克思的书目。这个书目没 有编进本版。其次,词典编辑部考虑到书报检查,又把本文结尾阐述马克思的革命策略的部 分删去了。可惜在这里我无法把结尾部分再加进去,因为原稿留在克拉科夫或瑞士我的某些 文稿中。我只记得,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还引用了 1856 年 4 月 16 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 中的两句话:“德国的全部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 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34 页。--编者注)这 就是我们的孟什维克从 1905 年起就没有能理解的地方,而现在,他们已完全背叛社会主义 而投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 尼·列宁 1918 年 5 月 14 日于莫斯科◎第 413 页◎ 1 马克思,卡尔 1818 年公历 5 月 5日生于特里尔城(莱茵普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 师,犹太人,1824 年加入新教。这个家庭是富裕的,有教养的,但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 特里尔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和柏林的大学攻读法学,但他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 1841 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 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柏林,他加入过“左派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 的圈子,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的和革命的结论。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1832 年撤 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 年又拒绝让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 年又剥夺 青年教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资格,这样就迫使马克思放弃了当学者的前程。当时 左派黑格尔派的观点在德国发展很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特别是从 1836 年起,开始批 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到 1841 年,唯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已经完全占了上风(《基督教的 本质》);他的另一著作《未来哲学原理》于 1843 年问世。后来,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的 这些著作时写道:这些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我们〈即左 派黑格尔派,包括马克思〉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18 页。--编者注)这时,一些同左派黑格尔派接近◎第 414 页◎的莱茵激进派资产者, 在科隆创办了一个反对派的报纸《莱茵报》(注:《莱茵报》即《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RheinischeZeitungfürPolitik,HandelundGewerbe》),是对普鲁士专制政体怀有反对情 绪的莱茵省资产阶级人士创办的日报,1842 年 1 月 1 日-1843 年 3 月 31 日在科隆出版。马 克思从 1842 年 4 月起为该报撰稿,同年 10 月任该报编辑。在马克思担任编辑后,该报日益 明显地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性质。1843 年 1 月 19 日,普鲁士政府决定于 1843 年 4 月 1 日 封闭《莱茵报》,而在此以前则对它实行特别严格的检查。鉴于该报股东企图使报纸改取温 和态度,以取得政府的宽容,马克思于 1843 年 3 月 17 日声明退出该报编辑部。--415。)(1842 年 1 月 1 日创刊)。马克思和布鲁诺·鲍威尔被聘为主要撰稿人。1842 年 10 月,马克思担 任该报主编,并从波恩迁居科隆。该报在马克思的编辑下,革命民主倾向愈来愈明确。所以 政府起初对该报进行双重的,甚至是三重的检查,后来,在 1843 年 1 月 1 日决定干脆将其 查封。马克思被迫在查封之前辞职,但该报并没有因此而得救,终于在 1843 年 3 月被查封。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主要文章,除后面列举的(见书目(注: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6 卷第 83-95 页,本版选集未收入。--编者注))以外,恩格斯还曾提到论摩泽尔河谷 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状况一文(注:指马克思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见《马克思恩 2 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10-243 页)。--415。)。办报工作使马克思感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不够,于是他发奋研究这门科学。 1843 年,马克思在克罗伊茨纳赫同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马克 思还在大学读书时就同她订了婚。燕妮出身于一个反动的普鲁士贵族家庭。她的哥哥曾在 1850-1858 年这个最反动的时期任普鲁士内务大臣。1843 年秋,马克思赴巴黎,此行的目的 是和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 年;左派黑格尔派,1825-1830 年被监禁,1848 年以后流 亡国外;1866-1870 年以后成为俾斯麦主义者)一起在国外创办一种激进的杂志。这个《德 法年鉴》杂志(注:《德法年鉴》(《Deutsch-Franz?sischeJahrbücher》)是马克思和阿·卢 格合编的德文刊物,1844 年在巴黎出版。主要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卢格之间有原 则性的意见分歧,杂志只出了一期双刊号(第 1-2 期合刊)就停刊了。这一期《德法年鉴》 载有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19-451、452-467、596-625、626-655 页)。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转向 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228、415。)只出了第 1 期。其所以停刊,是因为在德国秘密发行 困难,加上马克思同卢格意见不合。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已经是一个革命 家。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注:见《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 1 卷第 416 页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9 页。--编者注);他诉诸群众, 诉诸无产阶级。 1844 年 9 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到巴黎小住数日,他从◎第 415 页◎这时起便成 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一起极其热情地投入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 鲁东的学说当时特别有影响,马克思于 1847 年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并在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尖锐斗争中创立了革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或者说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见后面的书目所载的马克思在 1844-1848 年这一时期的著作)。1845 年,在普鲁士政府的坚决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下,马克思作为一个危险的革命分 子而被驱逐出巴黎。此后他迁居布鲁塞尔。1847 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秘密宣传团体 “共产主义者同盟”(注: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 产阶级政党,1847 年在伦敦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 1836 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 是一个主要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后期也有一些其他 国家的人参加。随着形势的发展,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终于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正 确,并认识到必须使同盟摆脱旧的密谋传统和方式,遂于 1847 年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 3 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 恩格斯的倡议把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因此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 次代表大会。大会还批准了以民主原则作为同盟组织基础的章程草案,并用“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同年 11 月 29 日-12 月 8 日举行的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并对章程第 1 条作了修改,规定同盟 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 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 是 1848 年 2 月公布的《共产党宣言》。同盟的中央委员会设在伦敦,除伦敦外,巴黎、布鲁 塞尔、瑞士、德国也有同盟的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不久就投入了德国 1848-1849 年革 命,这次革命的实践完全证实了《共产党宣言》所表述的同盟的观点的正确性。1850 年 9 月 15 日,同盟中央委员会因策略分歧而分裂,中央多数决定把中央委员会所在地由伦敦改 为科隆。在普鲁士政府策划的陷害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判决后,同盟于 1852 年 11 月 17 日宣布解散。同盟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方面起了 重要的作用;它的许多盟员后来积极参加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416。),参加了该 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7 年 11 月在伦敦举行)并起了突出的作用,他们受大会委托起 草了 1848 年 2 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 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 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 使命的理论。 1848 年二月革命(注:指 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416。)爆发时,马克思被驱逐出比 利时。他重返巴黎,并于三月革命(注:指 1848 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月革命。--416。)后, 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科隆。1848 年 6 月 1 日至 1849 年 5 月 19 日,在科隆出版了《新莱茵报》 (注:《新莱茵报》(《NeueRheinischeZeitung》)是德国和欧洲革命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 的日报,1848 年 6 月 1 日-1849 年 5 月 19 日在科隆出版。马克思任该报的主编,编辑部成 员恩格斯、恩·德朗克、斐·沃尔弗、威·沃尔弗、格·维尔特、斐·弗莱里格拉特等都是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该报揭露反动的封建君主派和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主张彻底解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和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统一德国,是当时指导群众革命行动的中 心。该报创刊不久,就遭到反动报纸的围攻和政府的迫害,1848 年 9-10 月间一度被查封。 1849 年 5 月,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把他驱逐出境,并对其他编辑进行 迫害,该报因此被迫停刊。--416。);马克思任该报主编。1848-1849 年的革命事态的发展 4 极好地证实了新的理论,后来世界各国所有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民主运动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理 论。得胜的反革命势力起初将马克思提交法庭审判(1849 年 2 月 9 日宣告无罪),以后又把 他驱逐出德国(1849 年 5 月 16 日)。马克思先到巴黎,在 1849 年 6 月 13 日游行示威(注: 指 1849 年 6 月 13 日法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山岳党在巴黎组织的游行示威。法国总统路易·波 拿巴为了取得天主教会对他的支持,公然出兵协助罗马教皇镇压意大利革命。山岳党遂在立 法议会弹劾总统和内阁违宪,因为 1848 年宪法禁止使用法国军队去反对别国人民的自由。 弹劾案被立法议会内的秩序党多数所否决。这次游行示威就是为此而举行的。秩序党内阁下 令军队驱散了这次游行示威,并在这以后开始迫害民主主义者,其中包括外侨。--416。)后 又被驱逐出巴黎,此后他移居伦敦,直到去世。 流亡生活极端困苦,这一点从马克思同恩格斯的通信(1913 年出版)(注:指 1913 年 在斯图加特出版的德文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通信集(1844-1883 年)》, 共 4 卷。通信集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 1500 封,是他们的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信集还提供了这两位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大量珍贵的生平资料和反映他们的组织活动 和理论创作的丰富材料。列宁深入地研究了这部通信集,摘记了其中 300 封信的要点,摘抄 了 15 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信,并为一部分摘要编了名目索引。根据列宁笔记编成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 年)提要》,已收入《列宁全集》第 2版,列为第 58 卷。 --416。)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及其一家饱受贫困的◎第 416 页◎折磨。如果不是 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无法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此外,当时占优势的小资产阶级和所有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迫使马克思经常 进行无情的斗争,有时还要反驳各种穷凶极恶的人身攻击(《福格特先生》(注:《福格特先 生》这部抨击性著作是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雇用的密探卡尔·福格特写的诽谤性小册子《我 对〈总汇报〉的诉讼》的答复(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4 卷第 397-754 页)。--417。))。 马克思竭力避开流亡者的圈子,写了一些历史著作(见书目)来详细阐述自己的唯物主义理 论,并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 年出版)和《资 本论》(1867 年出版第 1卷)这两部著作,使这门科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见后面马克思的学 说)。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民主运动复兴时期,马克思又投入实际活动。1864 年(9 月 28 日), 在伦敦成立了有名的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 一个《宣言》(注:指《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5-14 页)。--417。)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公告都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把各个国家的工人运动 5 统一起来,竭力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 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等)纳入共同行动的轨道,并同所有这 些派别和学派的理论进行斗争,从而为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制订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 略。在 1871 年巴黎公社--马克思对它曾经作过极其深刻、准确、出色而有影响的、革命的 分析(1871 年的《法兰西内战》)--失败之后,在巴枯宁分子(注:巴枯宁主义是以米·亚·巴 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巴枯宁主义者是小资产阶级革命性 及其特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权威。他们认为国家是剥削 和不平等的根源,要求废除一切国家,实行小生产者公社的完全自治,并把这些公社联合成 自由的联邦(按巴枯宁主义者的说法就是实现“社会清算”)。巴枯宁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革命学说,否定工人阶级的一切不直接导致“社会清算”的斗争形式,否认建立独立 的工人政党的必要性,而主张由“优秀分子”组成的秘密革命团体去领导群众骚乱。19 世 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巴枯宁主义在当时经济上落后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南部和瑞 士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中得到传播。在巴枯宁主义影响下,也形成了俄国革命民粹主 义的一个派别。1868 年,巴枯宁在日内瓦建立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国际组织--社会主义民主 同盟。在同盟申请加入第一国际遭到拒绝以后,巴枯宁主义者采取对国际总委员会的决定阳 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宣布解散这个组织,而实际却继续保留,并于 1869 年 3 月以国际日 内瓦支部的名义把它弄进了国际。巴枯宁主义者利用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组织在国际内部进 行了大量分裂和破坏活动,力图夺取国际总委员会的领导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揭露和批 判。1872 年 9 月 2-7 日举行的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把巴枯宁和另一位巴枯宁派首领詹·吉 约姆开除出国际。19 世纪最后 25 年间,巴枯宁主义者蜕化成了脱离群众的小宗派。--2、 417。)使第一国际分裂之后,第一国际已无法在欧洲继续存在。在海牙国际代表大会(1872 年)(注:指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五次代表 大会)于 1872 年 9 月 2-7 日举行。出席大会的有 15 个全国性组织的 65 名代表。马克思和 恩格斯亲自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 斗争的形势下召开的。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关于总委员会的权力和关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活 动这两个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扩大总委员会的权力、关于总委员会会址迁往纽约、关于巴 枯宁派秘密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活动等问题的决议。这些决议大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起草的。代表大会就无产阶级的政治活动这个问题通过的决议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任务就 是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应当组织政党,以保证社会革命的胜利和达到消灭阶级的最终目的。 大会从理论上、组织上揭露和清算了巴枯宁派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破坏国际工人运动的种种 6 活动,并把该派首领米·亚·巴枯宁和詹·吉约姆开除出国际。海牙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胜利,为后来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独立的政 党奠定了基础。--417。)以后,马克思把国际总委员会移至纽约。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 史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空前大发展的时代,即工人运动向广度发展,以各 个民族国家为基地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时代。 在第一国际中的紧张工作和更为紧张的理论研究活动,完全◎第 417 页◎损坏了马克思 的健康。他继续进行改造政治经济学和完成《资本论》的工作,为此大量收集新的资料,学 习好几种语言(例如俄语),可是疾病使他没有能够写完《资本论》。 1881 年 12 月 2 日,马克思的妻子去世。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静静地长眠于他的 安乐椅中。他被安葬于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安息在妻子的身边。马克思的子女,有几个由于 当时家境十分贫困,在童年时便死于伦敦。三个女儿爱琳娜、劳拉、燕妮,分别嫁给了英国 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艾威林、拉法格、龙格。燕妮的儿子是法国社会党党员。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 19 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 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 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 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 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前, 必须把他的整个世界观作一简略的叙述。 哲学唯物主义 从 1844-1845 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是路·费尔巴哈 的信奉者,就是到后来他还认为,费尔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和全面。 马克思认为◎第 418 页◎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早“在 18 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就不仅是 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一切形而 上学〈意即与”清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遗著》中的《神圣 家族》)(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59 页。--编者注)。马克思写道:“在黑格 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 7 主〈创造者、缔造者〉……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 1 卷第 2 版跋(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第 24 页。--编者注))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见该书,马克思看过该书 的手稿)中完全以马克思的这个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并阐述了这个哲学,他写道:“……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 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 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 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 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 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 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Abbilder,意即映象, 恩格斯有时还称为”印象“〉,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 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第 419 页◎念'的现实化的反映。”(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第 83、98-99、74-75、64 页。--编者注)弗·恩格斯在叙述自己和马克思对费尔巴 哈哲学的看法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中(此书付排前,恩格斯重新阅读了他和马克 思于 1844-1845 年写的论述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稿)写道:“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什么是 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 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4 卷第 219 页和第 220 页。--编者注)在其他任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马克思不但坚决驳斥了始终这样或那样地同宗教相 连的唯心主义,而且坚决驳斥了现时特别流行的休谟观点和康德观点,即形形色色的不可知 论、批判主义和实证论,认为这类哲学是对唯心主义的一种“反动的”让步,充其量是“把 当众拒绝的唯物主义又羞羞答答地暗中接受过来”(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2 页。--编者注)。关于这个问题,除上面已指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外,还可参 看 1868 年 12 月 12 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在这封信中,马克思谈到了著名博物学家托·赫 胥黎发表的比通常“更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演讲,谈到了他认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 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但同时又斥责赫胥黎为不可知论、为休谟主义留 下了“后路”。(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第 213 页。--编者注)特别应当指出 8 马克思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 是对必然的认◎第 420 页◎识。”(恩格斯《反杜林论》)(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153 页。--编者注)这也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如 同尚未认识但可以认识的“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物的本质”向“现象”转化 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更不要说毕 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了),其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 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现在还应加上物质的电学理论)的最新 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 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3)他们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 会关系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却在于 “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1 卷第 16-19 页。--编者注)。 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他们认为,任何其他关于发展的原理、进化的原理的说法,都是 片面的、内容贫乏的,只能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革命) 弄得残缺不全。“可以说唯有马克思和我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使其不致与包括黑格尔主义 在内的唯心主义同被粉碎〉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 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这是在镭、电子和元素 转化等等发现以前写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第 421 页◎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 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1 页 和第 62 页。--编者注) 恩格斯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 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 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 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 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 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 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 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 9 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9-240、213、 239 页。--编者注) 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革命的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不再需要任何凌驾 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 证法”。(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5 页。--编者注)而辩证法,按照马克思 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这种认识论同样 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现在,发展观念,进化观念,几乎完全深入社会的意识,但不是通过黑格尔哲学,而是 通过另外的途径。不过,这个观念,按马克思◎第 422 页◎和恩格斯依据黑格尔哲学而作的 表述,要比一般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丰富得多。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 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 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 质;发展的内因来自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 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 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 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参看马克思 1868 年 1 月 8 日给恩格斯的信,其中嘲笑施泰因的“死板的三分法”,认为把三分法同唯物主义辩证 法混为一谈是荒谬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第 10 页。--编者注)。)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 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第 226 页。--编者注)。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么应用于 人类社会生活时,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 说:“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 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410 页。--编者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推广运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 物主义的◎第 423 页◎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完整的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10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 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 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样的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 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 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 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 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 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2-83 页。--编者注)(参看马克思 1866 年 7 月 7 日给恩格斯的信中的简短表◎第 424 页◎述:“我们的关于生产资料决定劳动组织的理论。”(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第 236 页。--编者注))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 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 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 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 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所有各种矛盾的趋向的总和, 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准确测定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排除了选择某种“主 导”思想或解释这种思想时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 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即群众的动机是由什么决定的, 各种矛盾的思想或意向间的冲突是由什么引起的,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是怎 样的,构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条件是怎样的,这些条件的发 展规律是怎样的,--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且指出了科学地研究历史这一极其复杂、 11 充满矛盾而又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的途径。◎第 425 页◎ 阶级斗争 某一社会中一些成员的意向同另一些成员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我们在 历史上看到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的斗争,还看到革命和反动、 和平和战争、停滞和迅速发展或衰落等不同时期的更迭,--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 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 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研究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 总和,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 的各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恩格斯后来补充说明,原始公社的历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 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 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 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 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注:见《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0-251 页。--编者注)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 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背景,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历史 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他们在总结当◎第 426 页◎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 认阶级斗争是了解整个法国历史的锁钥。而当今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取得了完全胜利、设 立了代议机构、实行了广泛的(甚至是普遍的)选举制、有了供群众阅读的廉价的日报等等 的时代,已经建立起势力强大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人联合会和企业主同盟等等的时代,更 加清楚地(虽然有时是用很片面的、“和平的”、“立宪的”形式)表明,阶级斗争是事变的 推动力。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一段话可以向我们表明,马克思怎样要求社会科 学根据对现代社会中每个阶级的发展条件的分析对每个阶级所处的地位作出客观的分析: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 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 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 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 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 12 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 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61-262 页。--编者注)在一系列历史著作中(见书目),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 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透彻地指明 为什么和怎么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260 页。--编者注)。我们上面引证的一段话清楚地说明,马克思为了测定历史发展的整个合力, 分析了多么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第 427 页◎一个阶级、从过去到 将来的各个过渡阶段。 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 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07 页。-- 编者注)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 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也就从分析商品入 手。 价 值 商品是这样一种物,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方面,它能用来交换别种 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或简称价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 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每天的经验都向我们表明,这种亿万次的 交换,总是使各种极不相同的互相不可比的使用价值趋于彼此相等。这些在一定社会关系体 系内总是可以彼此相等的不同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 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人们通过交换产品,使各种极不相同的劳动彼此相等。商品生产是 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 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因此,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东西,并不是某一生◎第 428 页◎产部门的具体劳动,并不是某一种类的劳动,而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一般的人类劳动。 表现在全部商品价值总额中的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亿万次交换 的事实都证明这一点。因此,每一单个商品所表现的只是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 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或者说,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 13 要劳动时间决定。“人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彼此 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90-91 页。--编者注)一位旧经济学家(注:指 18 世纪意大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斐迪 南多·加利阿尼。--429。)说过,价值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过他还应当补充一句: 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只有从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来看,并且只有 从表现在大量的、重复亿万次的交换现象中的关系体系来看,才能了解什么是价值。“作为 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 第 53 页。--编者注)马克思仔细分析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以后,就进而分析价值 形式和货币。这里,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 过程--从个别的偶然的交换行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注:见《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2 页。--编者注):一定量的一种商品同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开始,直到一般价值形式,这时若干不同的商品同一种固定的商品相交换,最后到货币价值 形式,这时金成为这种固定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 它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把由市场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遮蔽起来,掩盖 起来。马克思极其详细地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而在这里(也如同在《资本论》开头的两 章中一样)特别重要的是要看到,◎第 429 页◎抽象的、有时好像是纯粹演绎式的叙述,实 际上是再现了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史的大量实际材料。“货币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 为前提的。货币的各种形式,即单纯的商品等价物,或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 世界货币,按其中这种或那种职能的不同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表示社会生产过程 的极不相同的阶段。”(《资本论》第 1 卷)(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93 页。 --编者注) 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T(商品)--Д(货 币)--T(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 是Д--T--Д,这就是说,买是为了卖(带来利润)。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 这种增加叫作剩余价值。货币在资本主义周转中的这种“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 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 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 买主和卖主相互间的盈亏会抵销,而这里说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个 别的现象。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 14 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90 页。 --编者注),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样的商品是存在的。这就是人的劳 动力。它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第 430 页◎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就有 权使用劳动力,即迫使他整天劳动,譬如说劳动 12 个小时。其实工人在 6 小时(“必要”劳 动时间)内就创造出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内则创 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的“剩余”产品或者说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程来看,必须把 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变资 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者一部分一部分地)不变地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费在劳动 力上面的可变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有所增加,创造出剩余 价值。因此,为了表示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而应 当把它只同可变资本相比。这种比例,马克思称作剩余价值率,例如,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 它是 6/6,即 100%。 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的情况下某些人手 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双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从他们可以不受任何约 束或限制地出卖劳动力来说是自由的,从他们没有土地和任何生产资料来说也是自由的,他 们是没有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无产者”。 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延长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分析第一种方法时,展示了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而斗争, 以及国家政权为延长工作日(14-17 世纪)和为缩短工作日(19 世纪的工厂立法)而进行干 预的壮观情景。《资本论》问世后,世界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运动的历史,又提供了成千成 万件表明这种情景的新的◎第 431 页◎事实。 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历史 阶段:(1)简单协作;(2)分工和工场手工业;(3)机器和大工业。马克思在这里对资本主义 发展的各种基本的典型的特征揭示得多么深刻,从对俄国的所谓“手工”工业的考察提供了 足以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的极其丰富的材料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而马克思在 1867 年所描写的大机器工业的革命作用,从那时到现在这半个世纪中在许多“新”国家(俄国、 日本等等)里也都显示了出来。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是极其重要和新颖的。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 15 值转化为资本,不是用它来满足资本家的个人需要或嗜欲,而是把它投入新的生产。马克思 指出,整个先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从亚当·斯密起)的一个错误就在于,它认为剩余价值 在转化为资本时全部都用作可变资本。而事实上,剩余价值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在资 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变资本部分(在全部资本中)比可变资 本部分增长得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资本积累加速机器对工人的排挤,在一极造成富有,在另一极造成贫困,因而产生所谓 “劳动后备军”,即工人的“相对过剩”或“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这种过剩具有多种多样 的形式,并使资本有异常迅速地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加上信用制度及生产资料方 面的资本积累,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产过剩危机的锁钥,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总是 周期性地发生,起初平均每隔十年一次,后来则间隔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比较不固定。必须 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来。原始积累是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 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侵占公有地,◎第 432 页◎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 税制度等等。“原始积累”在一极造成“自由的”无产者,在另一极造成货币所有者即资本 家。 马克思曾用下面的一段名言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 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私有者〈农民和手工业者〉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工具和 劳动资料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 动力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 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 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 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 益被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 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 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 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 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 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 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 1 卷)(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66-267 16 页。--编者注)◎第 433 页◎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2 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也是极其重要和新 颖的。马克思在这里考察的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是社会经济的零星部分,而 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总和。马克思纠正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上述错误,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 部类,即(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和(Ⅱ)消费品的生产,并通过他所列举的数字例证详细地 考察了在以原有规模再生产的情况下和在积累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的流通。《
本文档为【列宁:《卡尔 马克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99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10-14
浏览量: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