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资格证大题

教师资格证大题

举报
开通vip

教师资格证大题综合素质1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4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5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

教师资格证大题
综合素质1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4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5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6 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7 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8 现代教师职业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9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0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11 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12 教师职业的责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13 教师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14 教师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5 对未成年人保护主要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16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教育知识与能力17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18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有四方面特点。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9 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0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说(叶澜)。21 20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22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4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25 人的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6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7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28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9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0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1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作用。33 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34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35 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36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学科特征。37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38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材。39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40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41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42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3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4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6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7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8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49 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50 启发性原则及其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51 中学常用教学方法: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为主(发现法)。52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做好讨论小结。53 演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尽量排出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54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5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56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7 分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制定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58 教育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59 新型教学观: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60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做斗争;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6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62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记忆的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63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64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65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66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67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68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69 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70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71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72 学习策略的特征: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73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74 有意义学习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75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76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自我评价逐渐成熟;自尊心强;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77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78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79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80 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智力基本达到成熟;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81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8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83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84 意志的基本特征: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85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86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87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88 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89 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90 认知风格分类: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性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91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92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93 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94 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开展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95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96 压力源的种类: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97 压力的调节方法: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98 挫折的应对:升华,补偿,幽默,合理的宣泄,认同,认知改变。99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100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101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102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价值辨析。103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104 德育的涵义: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105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06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107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108 中学德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0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10 中学生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11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112 中学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113 说服教育法的要求:针对性,感染性,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114 榜样示范法的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115 陶冶教育法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116 实际锻炼法的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117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118 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119 群体的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120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121 中学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122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23 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124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背景情况,教学目标,课堂规模,凝聚力,课堂规范,教师领导。125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126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127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128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基于精确而严格的指导,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129 课外活动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130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131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132 教师角色的构成:“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学生楷模”的角色;“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严格管理者”的角色;“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133 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134 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135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136 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137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组织有效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138 历史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139 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意的问题: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为根据;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史料情境(使用精当的史料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串联,充分运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选取文献资料时必须要选典型的、贴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史料,重在活用各种史料);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即历史学科使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严密逻辑性、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140 口述史料的作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历史课程的经验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考认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141 口述史料应注意的问题:选材上力求真实,选用上力求典型,围绕选用的口述史料做好辅助解读工作,做好相关记录并加以总结和改进。142 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意义构建的原则,过程开放的原则(使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内容,能够透过岁月看清现实,可以保持和发展自我,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过程,让学生有多元表达的途径,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奥秘的探究中去;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143 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是所有目标实现所必需的载体,能力是对方法的掌握达到可迁移程度时候的整体表现;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经历与体验,方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程序性的或者框架性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前两个维度目标的最终归宿。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同时,在每一堂具体的历史课里,三维目标也不会均衡呈现,必会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144 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资源的准备。145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实际,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条件。146 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演示);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情境创意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史料的可靠性,问题的渐进性,对象的全面性)。147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灵活性原则。148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问题的提出;收集资料;形成假设;检验假设。149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合理分组,异质互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150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育个别化、个性化成为可能;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151 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152 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修改。153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的功能和作用: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收集资料、总结经验的过程;编写教案可以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及有关部门的检查与指导提供依据。154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明确历史教育价值取向;适应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水平;科学地整合学习内容;强调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155 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156 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直接提问式,兴趣启发式,问旧启新法,情境启示法,设置疑难法,讨论式,比较式,阶梯式,评价式,综合式,化用式。157 影响课堂组织技能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设计,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节奏,教学的技术,教师的威信。158 课堂组织技能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目的明确;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59 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功能:组织课堂管理,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促使教学多样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个别化,保护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进行课堂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教学效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160 板书的类型与要求:提纲式板书,重点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并列比较式板书;板书的内容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要构成完整的历史线索,板书设计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161 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巩固强化功能;过渡衔接功能;加强认识、深化主题功能;挖掘潜力、培养能力功能;内外沟通立疑开拓功能。162 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教师概括式(整理知识,构建结构,把握联系;提炼结论;比较法;新课铺垫);学生参与式(答对法;讨论法)。163 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164 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多样性原则。165 教育评价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目的性明确,注意合作性,注意灵活性)。166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特色评价。167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心理水平,能否赋予历史知识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课堂教学内容(确保历史知识的真实,史学观念的把握准确到位,史料的使用具有说服力,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富有教育意义);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清晰准确地与学生交流,能够使用多种方法对不同认知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媒体的运用恰当);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活动的目标明确,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环节的创建和管理(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时间能够有效运用,课堂环节的布置整洁有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有效管理)。168 自我反思的内容:对自身教育观念的反思,对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对专业水平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169 自我反思的原则:主动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对比性原则。170 自我反思的实施程序:理论学习,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改进和创新,实施新的尝试。171 自我反思的类型与实施方法: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课例。172 学业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173 学业评价的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垄作法西汉时: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三、巩固提升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4.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课堂小结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设计意图:简要回顾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教师适当总结,巩固理解与记忆。五、布置作业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内容。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大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75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