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_合争强度与效应_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_合争强度与效应_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举报
开通vip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_合争强度与效应_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其发育与成熟, 它往往与相关产业集群联系日趋密切,互动发展 [1]。 故产业集群间互动是产业及其集群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基本活动构态,主要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简称 “合争”)。从发展模式看,政策支持的产业集群主要 依靠集群企业与政府互动,争取政府的支持,集群 间互动难受关注。而市场激发的集群需要风险资本 和社会资本,需要集群间互动强力支持 [2]。长期以 来,我国各级政府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激发对象 初步构建了一批产业集群, 但市场的主导机制发育 不足,集群间互动孱弱,致使集群的辐...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_合争强度与效应_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其发育与成熟, 它往往与相关产业集群联系日趋密切,互动发展 [1]。 故产业集群间互动是产业及其集群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基本活动构态,主要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简称 “合争”)。从发展模式看,政策支持的产业集群主要 依靠集群企业与政府互动,争取政府的支持,集群 间互动难受关注。而市场激发的集群需要风险资本 和社会资本,需要集群间互动强力支持 [2]。长期以 来,我国各级政府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激发对象 初步构建了一批产业集群, 但市场的主导机制发育 不足,集群间互动孱弱,致使集群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不尽如意。因此发挥市场的主导机制,强化集群 间互动是今后促进集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本 文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对本命题进行研 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 早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马歇尔就对产业集 群进行了描述性探讨。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 也开始关注,如佩鲁、Scott等对专业化的中小企业 集群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但 真正对产业集群进行系统研究的则是在 1990年代 以后,以波特、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对产业 集群的内涵、生发机理、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升 级和产业集群政策等诸方面的深入探讨 [3- 9]。 Maryann F.等认为费城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合理 的战略定位、立法管理和关税保护下,通过长期的 集群间互动而形成[7]。集群间互动最初以产销及其 子公司布局为主,目前则表现为研产销的全面、深 度的合争。 总之,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单体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发展模式和战略等方 面,对集群间互动的存在性做了些许探讨,对其机 理、强弱、效应研究甚少。 2 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 2.1 基本模型 产业集群间互动主要表现为不同集群的核心 企业在微笑产业链上的研产销等单层面或多层面 间的合争,其基本推动主体为政府、企业与精英人 才、学研机构、行协、客户群等(见图 1)。 2.2 促进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基础在于各推动主体 间存在利益交聚区,表现为为了利益的主动或被动 地获取与维护,形成各主体间的跨群合争,其动力 主要来自: 收稿时间:2011 - 03 - 15;修回时间:2011 - 07 - 2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委员会软课题项目(编号:08692103700、06921082)资助。 作者简介:范纯增(1967—),男,山东沂南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与产业经济。E- mail:czfan@sjtu.edu.cn。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1)08 - 1319 - 07 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争强度与效应 ———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 范纯增 1,姜 虹 2 (1.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 上海 200052;2.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7) 第 31卷第 8期 经 济 地 理 Vol.31,No. 8 2011年 8月 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1 摘 要:首先构筑了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模型,将集群间互动概括为合作与竞争,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 例,设计了企业调查和多元回归方法对集群间合争动力、强度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群发展呈现明显 的阶段性与等级性,集群间互动结构具有不平衡性,集群间合作(竞争)的动力依次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企 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在微笑曲线上表现为产研销等单一或多重层面;医药产业集群间 互动主要以强势企业为中心,它基于能力和资源的互补,表现为多种互动形式。因缺乏学研机构的强力的激发 和牵引,群间有效互动的自加强机制尚未形成;集群间竞争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因过度竞争而带来负效应,但群 间合作及群间总体竞合互动呈现正效应。集群间加强合作或提高集中度而弱化零散的过度竞争均会带来明显 的正效应。 关键词:集群间互动;合作与竞争;效应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2.2.1 企业推动。首先,许多集群的大型医药制造企 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不同集群内布局子 公司、研发中心或营销机构,也通过加强与非同群 研发机构、营销机构和生产组织的合作与竞争,推 动了集群间的互动。其中,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产 业集群间的投资,通过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互动, 进而促进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集群参与其全球网 络,从而带动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其次,企业家是 创造企业集群的重要力量[10- 11],企业家及相关精英 人才在动用产业集群内外发展资源拓展企业过程 中,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与产业集群之间的 互动发展。他们在非同群企业、研发机构间的流动 中,形成了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诀窍和若干无 法言传和复制的隐性知识“潜流”与“流路”,促进了 技术扩散渠道系统的形成和集群间研产销的合争, 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 2.2.2 高校、科研机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产 业集群重要辅助组分,是集群间的信息交换“站”。 它们与集群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知识、研发、 人才、资金等供需基础之上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为 企业不断输入技术、人才与思想,激发集群活力,推 动其发展。而它们在孵化企业、接受不同集群的核 心企业的研发咨询,参与企业研究计划的过程中, 深化了自身与企业或产业集群的互动,也促进了其 服务对象企业及其所在集群间的互动。 2.2.3 政府的推动。各级政府重视集群发展,在鼓 励、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研产销互动的同时,鼓励集 群之间的产学研的合作与竞争,常常通过建设各种 产业园区、科学园区、开发区、孵化基地、研发基地 等,提供优惠政策,减低商务成本,鼓励企业向园区 集中的同时,也创造了产业集群间合争互动的机会。 2.2.4 行业协会的推动及其他因素推动。产业协会 作为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力量可以有效组 织同行业的企业加强合争,积极参与集体行动。故 行业协会既是促进集群企业和谐互动的推动者,也 是集群企业和谐互动的监督者、裁判和重要的守护 者。另外,其它主体如医院、金融机构、某些非营利 组织和其它多种因素也对集群间互动产生推动作 用,但它们总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上述主体起效, 在此不作探讨。 3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与现状 3.1 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长三角医药产业(指药物产业,不包括医疗设 备等部门,下同)发展大致经历了 4个阶段。 3.1.1“集而不群”阶段(1979年以前)。在这一阶 段,长三角保持了较高的医药制造集聚特征。如 1980年长三角化学产业产值占全国的 30.21%,企 业数占 18.24%。但因缺乏自由市场“土壤”产业集 群难以形成。 3.1.2 分散集群化阶段(1980—1990年)。进入 1980 年代,本区医药制造业产值和企业数在全国的地位 不断下降,呈现分散化同时,产业集群化却开始缓 慢地启动。如长三角化学药品制造产能占全国的比 重滑落到 22.66%,上海也滑落到 7.89%。而苏、浙相 应比重较 1980年升了 3.24和 1.36个百分点。 3.1.3 集聚集群化阶段(1990—2000年)。1990年代 以来,外资大举进入和药企改革,现代企业集群化 进程开始加速。1995年长三角化学药品制造的产值 占全国的比重开始上升到了 29.28%,2001年达到 37.18%,与 1990年相比浙、苏、沪化学药品制造业 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提升了 10.16、3.81和 1.24个 百分点。 3.1.4 整合集群化阶段(2000年以后)。2000年后, 研发机构转制、企业、大学重组不断深入。长三角医 药制造化学药虽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生物药、 中药也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内外联 系网络加密许多海归精英人才按照欧美模式创立 1320 经 济 地 理 第 31卷 图 1 基于微笑曲线的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机制 Fig.1 The interacting dynamic mechanism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ustry clusters based on smiling curve 3.2 长三角化学医药产业集群的分布 目前上海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 等开发区内,呈现一核多心的构态,2007年仅浦东 的总产值即占全市的 30.35%。浙江医药产业集群 主要分布在 5个城市,2007年产值合计占全省的 93.99%,其中台州群总产值占全省的 25.12%。江苏 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 6个地区,2007年产值合 计占全省的 88.30%,其中泰州群总产值占全省的 25.56%(表 2)。 表 2 2005—2007年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分布 Tab.2 The distr ibu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 outpu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2005—2007 2005 2006 2007 产值 占各省市 产值 占各省市 产值 占各省市 /亿元 比重 /% /亿元 比重 /% /亿元 比重 /% 无锡 46.30 9.95 51.10 9.75 75.26 11.72 常州 33.64 7.23 45.13 8.61 65.38 10.18 苏州 76.50 16.44 77.25 14.73 139.17 21.68 南京 37.75 8.12 43.00 8.20 53.70 8.36 泰州 129.94 28.16 150.07 28.61 170.52 26.56 连云港 31.00 6.66 47.51 9.06 62.86 9.79 6市合计 356.17 76.57 414.00 78.96 600.77 88.30 台州 110.35 26.08 125.59 27.41 144.74 25.12 杭州 74.26 17.55 87.82 19.17 116.57 20.23 绍兴 74.66 17.65 88.79 19.38 109.07 18.93 金华 52.71 12.46 70.68 15.43 73.61 12.78 湖州 48.58 11.48 48.58 10.60 97.52 16.93 5市合计 360.56 85.22 421.46 92.00 576.13 93.99 浦东 95.79 44.13 100.33 42.42 118.78 30.35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源:各地市相关年份的年鉴。 4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合争互动 4.1 集群间合争互动的分析方法 集群间互动理论上应当囊括集群各类组织要 素的跨群互动,决定于资源和能力结构、产品与市 场结构及集群主要企业的感受和评判。本研究将医 药产业集群简化为“企业 +研学机构 +其它”。集群 间互动主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关注与集群企业与 非同群企业、研学机构间的互动,从形式可分为:① 企业母子公司(研发中心)跨群布局;②集群企业与 非同群大学、研发机构的互动;③生产企业与非同 群生产和营销企业互动;④跨群营销企业跨群互 动;⑤群研学机构间跨群互动等。由于长三角范围 内前 3项为跨群互动是主流,因此本研究以此 3指 标来分析集群间互动状况。由于企业合作,难以量 化(Anderson,1990)。本研究主要采用集群企业跨群 合作个数(生产与研发类母公司跨群子公司的个数 +生产企业与跨群研学机构、生产和销售企业合作) 及其对跨群合作评价来衡量集群间合作强度和效 应。从竞争度看,竞争程度决定于市场结构和生产 结构相似性程度。勒纳指数等可以衡量整个市场的 竞争度[12],但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本研究分别采用集 群企业对跨群竞争的评价和 CR4指数(行业中前四 大企业市场份额占总体市场份额的比重)来衡量竞 争强度与效应。具体而言,通过访谈和问卷以集群 核心企业对与非同群核心企业、研学组织的合争情 况的评价来度量合争强度,利用含有竞合因子的 C- D函数测度合争效应。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对某一具体样本企业,本研究请该企业的销售、研 发、生产部门经理或负责人为评价人并按 10分制 分别打分,再以等权重加权获得总分值,规定阈值 在[0,3]为很弱,(3- 7]为中等,(7- 10]为合作密切或 过度竞争,得到表 4—5。 4.2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合作互动分析 4.2.1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合作结构。集群间 合作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集群核心企业与非同群 企业、研发机构间合作占有主导地位。集群核心企 业以其母公司所在集群为基础,通过与非同群的子 公司、研发中心、营销机构及研学机构形成的复杂 的集群间的关联,谋求其它集群的互补资源,谋求 跨群合作与竞争,促进了集群间的互动发展。如华 海在上海、美国相关集群设立子公司,目的是为了 充分动用上海及海外的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源。恒 瑞在南京等地设立子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了一批新型医药企业,大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集群 化发展。但因其它省区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本区 医药产业集群产值比重开始下降。如 2007年本区 化学药和全部药物产业产值占全国医药总产值分 别为 29.61%和 21.98%,比 2001年分别下降了 9.73 和 7.57个百分点(见表 1)。 表 1 1980—2007年长三角药物产业总产值比重 /% Tab.1 The propor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utpu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1980- 2007 地区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2003 2005 2007 上海 20.23 12.55 7.89 7.95 11.70(9.13) 6.94(5.88) 6.46(5.28) 5.71(4.54) 江苏 6.56 10.13 9.90 12.02 11.44(9.06) 14.44(10.36) 15.20(10.78) 14.27(10.37) 浙江 3.42 3.79 4.87 9.30 15.03(12.52) 11.98(9.72) 10.59(8.09) 9.63(7.07) 长三角 30.21 26.47 22.66 29.28 37.18(30.71) 33.36(25.96) 32.25(24.16) 29.61(21.98) 资料来源:彭司勋.中国药学年鉴[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各年;注:括号内仅为化学药。 第 8期 范纯增,姜 虹: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争强度与效应 1321 集群 并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医工院、中科院 上海有机所等众多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 创新实验室,初步将自己的研发嵌入上海、连云港、 南京等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中,从多个层面促进了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可见各集群企业 通过母、子公司(研发中心)之间大量的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等构成了企业集群间最密集的关 联,促成集群间的互动。同时,药科大、中科院、交 大、复旦、上海医工院等研学机构与海正、恒瑞、华 海、阿斯利康、礼来、华东医药等核心企业对促进集 群间研产销多重互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 3 长三角 60家医药集群企业与本区 非同群主体之间的合作状况 Tab.3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embodied by 60 firm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区内跨 区内企业与 区内企业与区外 区内企业与国 群企业 非同群研学 国内集群企业、外集群企业、研 合计 间合作 机构间合作 研学机构间合作 学机构间合作 合作数 /个 134 286 264 115 799 合作密度 /% 2.2 4.8 4.4 1.9 13.3 注:本表统计的合作仅指截止 2009年年底,合作主体通过签署合同 而确立的正在实施的 1年以上的跨群合作及生产与研发类母——— 子公司个数。研学机构指大学和研发机构,合作密度为每个企业建 立的合作数,国外合作统计中跨国公司的 1个研发中心或子公司作 为 1个合作计。 若从上述 109家调查企业中选择 60家①核心 企业的跨群合作看。样本企业在本区内形成了 134 个企—企合作和 286个企—学研合作,264个区外 国内合作,115个国际合作,平均每个企业具有 13.3 个合作。其中区内合作占 52.57%,国内区外合作占 30.04%,海外合作占 14.39%(表 3)。可见,本区企 业与研学机构间合作较强,企业间合作较差。 图 2显示,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连云港— 泰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湖州— 绍兴—杭州—金华—台州组成的密集的医药产业 群带网络。沪、宁、杭成为本区最重要的网络结点 域,是资金、技术、产品的重要的“源”与“汇”。上海 是本区合作网络中枢,宁、杭处于次级地位。沪浙、 沪苏集群间互动较强,其中沪浙集群间的互动最 强,苏浙集群间的互动最弱。 4.2.2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合作强度。调查显 示,47.71%受访企业认为存在较好的跨群合作,仅 有 18.35%的企业认为存在密切的跨群合作。而且, 台州群与其他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的合作较强,而 泰州群与其它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合作最弱 (表 4)。 图 2 长三角 60家核心医药企业形成 的集群间区内合作网络 Fig.2 The cooperation net among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embodied by 60 core firm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注:箭头表示集群企业跨群合作的取向。 表 4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企业对与本区其他非同群 企业的合作情况评价 /个,% Tab.4 Farm’s evaluation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合作度 全部 张江群 台州群 杭州群 泰州群 苏州群 有效样本 109(100) 18(100) 43(100)12(100) 9(100) 27(100) 合作密切 20(18.35) 3(16.67)11(25.58) 2(16.67) 0(0.00) 4(14.81) 合作中等 32(29.36) 7(38.89) 12(27.91) 4(33.33) 3 (33.33) 6(22.22) 合作很弱 56(52.29) 8(44.44) 20(46.51) 6(50.00) 6(66.67) 17(62.97) 注:本表根据企业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内为百分比。 4.3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互动分析 4.3.1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结构。从生产 环节看,本区主要以仿制药与非专利原料药生产为 主,产品结构雷同,产品的替代面较强。如抗生素类 药物,先声、南京长澳等组成的南京群,扬子江等组 成的泰州群,恒瑞、豪森组成的连云港群,现代、复 星等组成的上海群,海正等组成的台州群,尖峰、康 恩贝等组成的金华群,民生、回音必等组成的杭州 群等在沙星类、头孢类、罗红霉素类等产品生产上 具有很大的同构性和替代性,仅生产头胞拉定的企 业就有 46家,导致了产业集群之间竞争不断加剧。 从研发环节看,医药产业是研发密集型产业, 其利润应该主要依靠专利而不是依靠生产来维持。 美国一个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以大型制药企业为 核心联合其他学研机构、企业或组织,花费 5—10亿 美元资金 8—10年的时间,往往需要动用若干集群 的研发资源完成。而本区企业大都以仿制研发或非 专利药的生产制造为主,研发过程只需要依托一 ①主要为本区 35家上市公司和 2009年全国药企百强中的企业。其中泰州 5家、连云港 4家、南京 5家、常州 3家、苏州 6家、无锡 2家、 上海 15家、台州 7家、金华 2家、湖州 2家、杭州 7家、故绍兴 2家。 1322 经 济 地 理 第 31卷 家普通的研发机构或组织,在 1—2年或者更短时 间内,花费几百万人民币就可完成。因此,研发环节 主要集中仿制速度与成果的竞争。 从营销环节看,因本区大型制药企业大都具有 自己的销售公司和营销网络,各企业面对共同的用 户群和雷同的产品结构,竞争激烈。如上海医药、南 京医药、浙江医药、华东医药等企业之间营销产品 结构相似性很大,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而呈 现广泛的竞争。 4.3.2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强度。长三角 地区 1994年 CR4指数为 18.12,2008年为 27.92,而 相同年份的全国指数分别为 6.01%和 14.79%。按照 Bain的衡量标准,长三角及全国药业的 CR4都低于 30%,属于竞争型市场。据 Shepherd的相对市场权 力理论分类标准,也属于竞争激烈的市场[13]。 调查显示,84.4%的受访企业认为集群间主要 是竞争关系,45.87%的认为存在过度竞争(表 5)。 可见,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因创新力有限,竞争市 场的层次分异微弱,竞争势力难以多层次释放,呈 现“合作不足,竞争过度”的局面。 表 5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企业对与本区其他 非同群企业的竞争情况评价 /个 Tab.5 Farm’s evaluation 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群属 全部 苏州群 张江群 台州群 杭州群 泰州群 有效样本 109(100) 27(100) 18(100) 43(100) 12(100) 9(100) 竞争过度 50(45.87) 20(74.07) 3(16.67) 15(34.88) 8(66.67) 4(44.44) 竞争中等 42(38.53) 6(22.22) 10(55.56) 17(39.53) 4(33.33) 5(55.56) 竞争很弱 17(15.60) 1(3.70) 5(27.78) 11(25.58) 0(0.00) 0(0.00) 注:本表根据企业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内为百分比。 4.4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 表 6显示,目前集群间竞合互动的最重要的合 作动力源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其次是企业,再次是 政府,第四是行业协会,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 化、区位、社会关系网络等。从竞争动力源看,主要 在于企业,其次在于政府,再次是高校和科研机构, 第四是行业协会。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特征、医 院、药物品类等。 表 6 集群互动发展的动力 Tab.6 The interacting dynamic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y clusters 合作推动力 竞争推动力 有效回答样本 % 有效回答样本 % 企业 109 73 67.33 104 95.31 高校科研机构 109 90 82.12 19 17.43 政府 109 46 41.98 82 75.54 行业协会 109 26 23.45 13 11.93 其他 109 23 21.54 38 35.12 5 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互动效应 5.1 集群间互动效应分析 5.1.1 正效应:①创新效应。医药产业集群间的互 动促进了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间相互交流和学习, 整合了创新系统和创新平台,推动了集群企业合作 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如辛伐他汀的成功仿制就得 益于台州群的海正与上海多个学研机构合作,也使 海正获得了大笔定单和产销量爆炸式增长就是力 证。②地区品牌效应。利润最大化原则驱使医药产 业要素流向那些使用效率高,发展前景好的医药产 业集群,容易造就地区名牌。目前形成或正在形成 的台州原料药出口基地,泰州医药城,无锡、张江药 谷,苏州外资医药投资基地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地 区品牌效应的“集群群”本身凝结了长三角医药产 业集群间的互动贡献。③技术溢出效应。如 1989年 海正通过买断并产业化了上海医药工院阿霉素专 利,使其从一个小型化工厂转变为台州医药产业集 群的首位企业。华海、海正等台州群的核心企业与 上海群的医工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华东理工等 互动发展,增加了集群企业出口国际竞争力,同时 也调动了上海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 5.1.2 负效应:①医药产业集群间互动因互动主体 实力不均导致的合作收益的不对称与流失,如国际 合争过程中,多因跨国公司的强势,致使本区集群 企业进获取微薄合作收益,而研发专利和制造成果 多被跨国公司获取。②因存在过度竞争而导致集群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弱化了技术溢出效应与创新效 应。如前文所述,关注于普药跑量制造和低价营销, 最终导致产能和产品剩余、微利获益,形成资源浪 费,难以形成明显技术梯度下的技术外溢与扩散, 无法满足新药研发需要的巨量资金支持。 5.2 集群间合争效应衡量 为衡量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间合争效应,将 C- D函数拓展为: Y=AeγcijKαLβeμ (1) 式中:Y(亿元)为销售收入,K(万元)为固定资产原 值,L(人)为劳动力数量,Cij(i=1,2;j=1,2… n)为合 争变量(C1j(百个)为企业跨群合作个数,C2j(%)为用 CR4表示的竞争程度),μ 为误差项,A、α、β、γ 为参 数。 将(1)两边取对数,令 Y'= ln(Y),lnA=B0,lnK = Xi1,lnL=Xi2,Ci=Xi3,将(1)改写成: Y'=B0+αXi1+βXi2+γiXi3+μ(i=1,2;j=1,2,…,n) (2) 第 8期 范纯增,姜 虹: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争强度与效应 1323 动力因素 样本数 利用 2009年对本区 60家企业调查的销售收 入、固定资产、员工及在本区内的跨群合作数据,获 得回归模型(3)。鉴于企业多年序列数据较难获得, 这里用本区医药企业的 CR4指数来衡量竞争效应, 它虽是对本区总体市场竞争的衡量,可基于本区医 药产业集群企业的跨群竞争大于群内竞争的现实, 以之作为跨群竞争度衡量指标具有可行性。利用高 技术统计年鉴 1994—2008 年的医药产业就业人 数、固定资产原值和销售收入及根据相关资料计算 的对应年份的 CR4指数,获得回归模型(4),t值显 示 X11与 X22通过了 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X12 与 X13通过了 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X21和 X23 分别通过了 2.5%和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式(3) 和(4)的 F都很大,P值很小,DW在可接受范围,显 示回归方程良好。 Y1=1.3022+0.7028X11+0.3948X12+1.8641X13(3) t =(6.2100)(3.4237)(3.9446)(5.3185), R2=0.8157,F=199.23,DW=1.6211,P=0 Y2=2.5722+0.0073X21+0.0328X22+0.7908X23(4) t =(1.5557)(2.51648)(3.7718),(2.9946), R2= 0.9050,F=34.95,DW=1.9522,P=0 式(3)、(4)显示,60家大型医药企业的 α+β>1 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但整个医药产业的 α+β<1呈现 规模报酬递减。式(3)中 Y1=1.8641表明 X13作为集 群企业的跨群合作变量的弹性很大,对企业增加销 售收入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式(4)中 Y2=0.7908, 表明提高集中度, 缓解跨群竞争是当前跨群互动绩 效提高的重要途径。 6 结论 第一,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 等级性,集群间互动结构具有不平衡性,集群间合 作(竞争)的动力依次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表现为产 研销等单一或多重层面。 第二,医药产业集群间互动主要以强势企业为 中心,主要表现为资源的利用和产业转移,集群企 业的跨群水平式的创新互动很弱,这与一些既有研 究结论相类[14]。集群间竞合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 “合作不足,竞争过度”的局面,缺乏群间有效互动 的自加强机制。 第三,群间竞争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因存在竞争 过度而带来负效应,而群间合作及集群间竞合互动 总体呈现正效应。集群间加强合作或提高集中度减 少低价竞争都会带来明显的正效应。 第四,应激发集群核心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 创新能力,构筑长三角发达的、多层次的产学研合 争平台。鼓励集群间合作互动,减少零和竞争,形成 集群间互动自加强机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08 - 209. [2] Yu-Shan S. Spontaneous vs. policy-driven:The origin and evolu- tion of the biotechnology cluster[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9,76:608 - 619. [3] Alev M. E. Hsinchu. Bay Area Biotech Clusters: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usiness,2005,6(4):45 - 61. [4] Chang-Su K. The Co-evolution of Alliance and technology net- works:alliances and interfirm learning in the global pharmaceu- tical industry[D]. A Dissertation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Jersey,2002:45 - 51. [5] Kevin 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Vancou- ver’s emerring high-tech cluster[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5,96(3):298 - 312. [6] Chris H.,James B.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UK Biotechnolo- gy Cluster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55 - 73. [7] Maryann F. Initial Advantage:the Origins of the Geographic Con- centr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e Mid-Atlantic Re- gion[J]. Industry and Corporation Change,1996,5(3):839 - 862 [8] Nadine R.,John H. Inter-firm R&D partnering in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since 1975:Trends,patterns,and networks [J]. Re- search Policy,2006,35:431 - 446. [9] Toby E. S. Vertical alliance networks:The case of university-bio- technology-pharmaceutical alliance chains [J]. Research Policy, 2007,36:477 - 498. [10] Feldman M. P. Initial advantage:the origins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e mid-Atlantic Region[J]. Industry and Corporation Change,1996(5):839 - 862. [11] Phillips F. The Technopolis Columns:Social Culture and High Tech Economic Development[M]. Palgrave Macmillan,London: UK,2006:88 - 210. [12] 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于竞争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7:52 - 94. [13] 杨舒杰.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行为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09 (1):45 - 49. [14] 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 地理,2010,30(1):6 - 11. 1324 经 济 地 理 第 31卷 A STUDY ON EVAL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BASED ON NRCA MODEL TANG Jin - hua1,2,LIU Cheng - wu2,WU Yong - xing1 (1. 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Scienc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Science of Xianning University,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30 Provinces of China since 1985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ices (CAI),the scale advantage indices (SAI)and the benefit advantage indices(BAI) were calculated with the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NRCA)model.Through analysis of clustering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30 provinces,we found that the driving factors which brought on the fluctuation of CAI of productive energy utilization,were population, energy resourc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s well as energy utilization benefit;and that of residential water was urbanization lev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eriority reg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ergy-using were in Sichuan, Hubei, Anhui, Guangxi, Yunnan, Hainan and Jilin etc;the superiority region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energy-using were in Hebei, Shanxi, Henan and Jiangsu etc;and the superiority regions of building energy utilization were in Heilongjiang, Henan and Jiangxi etc, and the superiority regions of tertiary industrial production energy-using were i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NRCA method in energy resources advantage assessment. Key words: NRCA;energy consumption;comparative advantage;regional differences;China THE INTERACTING DYNAMIC MECHANISM,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LEVEL,AND ITS EFFE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USTRY CLUSTERS———A CAS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YANGSZER DELTA FAN Chun - zeng1,JIANG Hong2 (1. Antai Economic & Management College of Shanghai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China; 2. Th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7,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ly constructs a cooperation-competition model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ustry clusters, designs the methods to valuate its level and effects.And then,take the ca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Yangszer Delt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teracting dynamic mechanism,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level,and its effe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ir developping course.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main cooperation(or competition) dynamics of the interacting between differenr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es (or enterprise), enterprise (or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es),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so on.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Medicine industry clusters is widely exist ,The cooperation , which is not strong now,can leads to positive effects.The copetition can lead to effiency,in the same time,the excessive competition based on low-price is also an important format in between the the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leads to a negtive affect,while the integration effect of the interacting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is positive.Enforcing the cooperation or reducing the excessiv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will do great good to the developing of the whole clusters. Key words: interacting between different clusters;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effect (上接 1318页) 第 8期 范纯增,姜 虹: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争强度与效应 1325
本文档为【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_合争强度与效应_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47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29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