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液循环(1)

血液循环(1)

举报
开通vip

血液循环(1)null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①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②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③参与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④参与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①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②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③参与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④参与血...

血液循环(1)
null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①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②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③参与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④参与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①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②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③参与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④参与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第一节 心肌的生物电和生理特性第一节 心肌的生物电和生理特性null心肌细胞分类 心室肌工作细胞心室肌工作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一)心室肌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心室肌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波形特点 ⑴ 动作电位升支与降支的不对称性 ⑵ 复极相缓慢多时相 ⑶ 复极2期呈平台期 ⑷ 4期膜电位稳定 心室肌与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比较心室肌与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比较2)形成机制2)形成机制心室肌膜电位形成机制图示心室肌膜电位形成机制图示(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窦房结跨膜电位(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窦房结跨膜电位⑴ 形成机制 ⑵ 特点: ① 0期跨膜电流:ICa-L ② 无1期和2期; ③ 3期同心室肌细胞; ④ 4 期跨膜电流:IK +If +ICa-Tnull窦房结跨膜电位(波形)2)浦氏细胞跨膜电位2)浦氏细胞跨膜电位⑴ 形成机制 ⑵ 特点: ① 0期、1期、2期、3期同心室肌细胞; ② 4期自动去极化,构成4期膜离子电流: Ik +If ⑶ If是超极化激活的非特异性内向钠离子流,主要运载Na+,少量K+参与,If阻断剂是铯(CS)null浦氏细胞跨膜电位(波形)79页,图4-3(三) 其 它 心 肌 细 胞 的 动 作 电 位(三) 其 它 心 肌 细 胞 的 动 作 电 位(四)心肌的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四)心肌的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心肌细胞的类型 除了按照功能和电生理特性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之外,还可以根据其生物活动的特征,特别是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相应称为快反应电位和慢反应电位;然后再结合其自律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以下四种类型:null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自律细胞,以及房结区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快通道与慢通道的比较快通道与慢通道的比较null 二、心肌生理特性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兴奋性 Excitability 自动节律性 Automatic Rhythmicity 传导性 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lity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机械特性 Mechanical Property(一)心肌的自律性(一)心肌的自律性定义: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来源(原因):4期自动去极化 1.主导起博点(正常起博点、优势起博点) 潜在起博点 2.窦性心律 交界性心律 室性心律null窦房结(100次/分) ↓ 房室交界(50次/分) ↓ 房室束(35次/分) ↓ 浦氏纤维(25次/分)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其余自律细胞是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控制潜在起搏点活动 在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控制下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当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失控时的心脏搏动称为异位起搏null③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与自律性呈反变关系 ② 阈电位水平与自律性呈反变关系 ①4期自动去极速度与自律性呈正变关系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二)兴奋性 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二)兴奋性 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动作电位与不应期的定义动作电位与不应期的定义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受到人工的或额外病理性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称期前收缩,在期前收缩之后,通常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null(1)静息电位水平与兴奋性关系(2)阈电位水平与兴奋性关系 (3)Na+通道的活性(2)阈电位水平与兴奋性关系 (3)Na+通道的活性(三)心肌的传导性(三)心肌的传导性 定义:心肌传导兴奋的能力 心肌在功能上是一种合胞体,心肌细胞膜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胞膜传播,并且可以通过闰盘传递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和收缩。动作电位沿细胞膜传播的速度可作为衡量传导性的指标。null窦房结(0.05m/s) ↓ 心房肌(0.4 m/s) 优势传导路(1.7 m/s) ↓ 房室交界(结区=0.02 m/s) ↓ 房室束(1.5 m/s) ↓ 浦氏纤维(4 m/s) ↓ 心室肌(0.5 m/s) 1.心肌兴奋的传播途径null兴奋从窦房结开始传导到各处需要时间兴奋从窦房结开始传导到各处需要时间null2.房-室延搁 1)定义:兴奋在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缓慢、延搁一段时间 2)原因:⑴ 房室交界处细胞体积小 ⑵ 细胞间缝隙连接少 ⑶ 细胞膜电位水平低 ⑷ 0期去极幅度小 ⑸ 0期去极速度慢 3)生理意义:确保心房先兴奋、心室后兴奋,避免心房和心室收缩重叠现象 4)临床常见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null3.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心肌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呈正变关系; 细胞间缝隙连接数量与传导速度呈正变关系。 2)生理因素: ⑴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与传导性呈正变关系; ⑵ 相邻末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静息电位、阈电位和Na+通道性状。(四)心肌的收缩性(四)心肌的收缩性1.定义:心肌产生收缩反应(肌丝滑行)的能力 2.特点: 1)“全或无”方式收缩: 即心肌收缩强度相等、幅度不等的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有效不应期长。 3)对外源性Ca2+依赖性大:其原因是肌质网较少。 3 .影响因素: 1)血浆中Ca2+的浓度 2)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3)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4)代谢因素(低氧、酸中毒)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与充盈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与充盈 null←←←←←←→←←←←←←→体循环(大循环)肺循环(小循环)null←←←←←←→←←←←←←→null一、心率与心动周期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60s 心动周期 = --------- = 0.33 s 180一个心动周期 60s 心动周期 = ------- = 0.8 s 75一个心动周期定义: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称为心 动周期。 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心动周期 1 min(60s) ------------------ = ------------------ 1 beat 心率2.心动周期2.心动周期1)定义: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周期(时间) 2)房室活动顺序和时间关系   ⑴ 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   ⑵ 全心舒张期:心室和心房都处于舒张状态的时期称全心舒张期。   即心室收缩末到心房舒张末的时间。 全心舒张期=房舒期-室缩期=等容舒张相+快速充盈相+慢速充盈相 3)特点:   两心房或两心室同步活动;   收缩期<舒张期,当心率↑时,舒张期↓(下图)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率>100 beat/min→心动过速 正常心率=60~100 beat/min 心率<60 beat/min→心动过缓年龄与心率年龄与心率清淡的, 低盐的脂肪消耗/减肥有氧健身基线最佳训练作用极限运动成绩二.心脏射血与充盈过程二.心脏射血与充盈过程心动周期的分期(压力-瓣膜-血流-心室容积)心动周期的分期(压力-瓣膜-血流-心室容积)1-心房收缩期 1-心房收缩期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2-等容收缩期 2-等容收缩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3-快速射血期 3-快速射血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4-缓慢射血期 4-缓慢射血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 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5-等容舒张期 5-等容舒张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6-快速充盈期 6-快速充盈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7-缓慢充盈期 7-缓慢充盈期 左心室左心房主 动 脉肺 动 脉右心室右心房null4. 心音: 将听诊器放在胸壁特定部位,听到声音 4. 心音: 将听诊器放在胸壁特定部位,听到声音 null㈡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㈡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 2)心输出量 3)心指数 2.射血分数 3.心脏作功量 1)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 每搏功(g-m)=搏出量10-3×(平均动脉压-平均左房压) mmHg 13.6 g / cm3 2)每分功=搏功(g-m)×心率×10-3null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或每搏量) 每搏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每搏量 = 舒张末期容积(EDV)— 收缩末期容积(ESV)       = 125ml — 55ml = 70 ml 正常值:70ml(♂)(心率约75 beat / min ) 影响因素:女性低于男性10%,年龄,运动,麻醉等 null2)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 心输出量:每分钟心脏搏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正常值约=5 L / minnull2.射血分数 1)定义: 搏出量(55ml) 射血分数 = ————————————— ×100% =55%~65%(正常值)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25ml) 2)意义:心室异常扩大,心输出量相同,射血分数不同 心室肥大心室正常心室腔减小间隔肥厚心肌病 心输出量(L/min) 心指数= ————————— = 正常值=3.0~3.5 L/min/m2 体表面积(m2) 心输出量(L/min) 心指数= ————————— = 正常值=3.0~3.5 L/min/m2 体表面积(m2)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cm)+0.0128 ×体重(kg)-0.15293)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㈢ 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㈢ 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5. 小结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搏出量心 率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1)心肌前负荷:心脏收缩前具有的负荷 心肌前负荷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余血量+回心血量 =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 心房内压力 = 心肌细胞初长度 2)异长自身调节: 心肌初长度对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调节,又称Frank-Starling机制, 即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 3)心室功能曲线 4)影响异长自身调节的因素: 前负荷=余血量+回心血量 ① 充盈时间 ② 回流速度 ③ 心包内压 ④ 心室顺应性心室功能曲线心室功能曲线96页,图4-14null搏出量与回血量呈正比关系搏出量与回血量呈正比关系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1)心肌后负荷:心肌收缩后承担的负荷 心肌后负荷=主动脉压=动脉血压 2)后负荷↑(BP↑), 通过异长自身调节 维持心输出量基本不变 的最大动脉血压值是160mmHg当后负荷↑(血压↑) ↓ 半月瓣开放缓慢 ↓ 等容收缩期↑ ↓ 射血期↓ ↓ 搏出量↓ ↓ 余血量↑ ↓ 前负荷↑ ↓ 异长自身调节 ↓ 搏出量恢复正常3)心输出量与动脉血压的关系null当后负荷↑(血压↑) ↓ 半月瓣开放缓慢 ↓ 等容收缩期↑ ↓ 射血期↓ ↓ 搏出量↓ ↓ 余血量↑ ↓ 前负荷↑ ↓ 异长自身调节 ↓ 搏出量恢复正常nullnull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1)心肌收缩能力: ⑴ 定义: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功能状态和特征 ⑵ 内容:兴奋-收缩耦联、胞内Ca2+浓度、活化横桥数、肌凝蛋白、ATP酶活性等。 ⑶ 影响因素: ⑷ 衡量指标:① 射血相心室容积变化速率(dV/dt) ② 心室直径变化速率(dD/dt) ③ 心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 2)等长自身调节 ⑴ 定义:心肌收缩能力对心肌收缩强度的调节 ⑵ 影响因素null心肌收缩性儿茶酚胺心率↑ (阶梯现象)交感神经㈩副交感神经㈩心 衰后负荷↑㈩㈩㈩㈩㈠㈠nullNE + 心肌β1受体 ↓ G蛋白 ↓ cAMP↑ ↓ Ca2+通道磷酸化 ↓ Ca2+通透性↑ ↓ Ca2+内流↑ ↓ 正性作用 ↓ GK蛋白 ↓ K+通道开放 (IKACh通道) ↓ K+外流↑ ↓Ach + 心肌M受体 ↓↓ 负性作用↓ G蛋白 ↓ cAMP↓ ↓ Ca2+通透性↓ ↓ Ca2+内流↓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在正常范围(60~100次/ min)时, 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CO=搏出量SV×心率HR 2)当心率 >180 次/ min时 舒张期↓,搏出量↓,心输出量↓ 3)当心率 <40 次/ min时 心率↓,心输出量↓ 4)影响心率的因素: 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体液(Adr、NE、T3、T4、Ach) 体温(↑1℃→12-18 beat/min) 5)阶梯现象(staircase phenomenon) 心率增快或刺激频率增高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 ㈣ 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㈣ 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1. 定义: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 例: 安静时心输出量(CO)=5 L/min 运动时心输出量(CO)=30 L/min 心力贮备 CO =25 L/min 3.类型 收缩期贮备( 60ml )=心室收缩末容积-余血量 搏出量贮备 舒张期贮备( 15ml ) 心率贮备( 60次/min~180次/min)心输出量贮备第三节心电图 ( Electrodcardiogram, ECG )第三节心电图 ( Electrodcardiogram, ECG )null 心电图心房心室 +30 mv-8000.20.40.8 s3mvTPRQS01234 心电图机械收缩ECG波形及其命名ECG波形及其命名nullECG命名(波-段-间期)null水平切面ECG 的导联水平切面ECG 的导联nullnull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V4的中间 V4: 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 腋前线第5肋间 V6: 腋中线第5肋间心电图的12个导联心电图的12个导联心电图12个导联波形心电图12个导联波形Normal ElectrocardiogramNormal Electrocardiogram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病理心电图null心电图的意义第四节 血管生理第四节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2.分配血管 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 5.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指微静脉 7.容量血管 静脉 8.短路血管 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null血压(blood pressure) 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血压测量模式血压测量模式肱动脉血压数值的读取血压数值的读取1、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 → 2)血压正常值和生理变动 ⑴ 名 词 ⑵ 正常值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4)比较各段动脉血压和血流 ① 收缩压(高压):收缩期主动脉压最高值 ② 舒张压(低压):舒张期主动脉压最低值 ③ 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 ④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收缩压=100~120 mmHg ( 13.3~16.0 kPa ) 舒张压=60~80 mmHg ( 8.0~10.6 kPa ) 脉压差=30~40 mmHg ( 4.0~5.3 kPa ) 平均动脉压=100 mmHg ( 13.3 kPa )⑴ 前提:足够血量充盈 ⑵ 心脏射血 ⑶ 外周阻力 ⑷ 大动脉弹性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提:循环血量/血管容积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搏出量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后负荷(主动脉压)   心率 决定因素 η:细胞比容-切变率-血管口径-温度 外周阻力 小动脉口径 缓冲作用:大动脉弹性可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使脉压差稳定 ⑵ 效果⑴ 因素缓冲收缩压 维持舒张压 稳定脉压差缓冲收缩压 维持舒张压 稳定脉压差大动脉作用2、动脉脉搏2、动脉脉搏1)定义: 2)波形: 3)动脉脉搏波: 动脉脉搏沿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的波动 4)传播速度: 主动脉最慢;小动脉最快⑴ 上升支:心室快速射血 ⑵ 下降支 前段:动脉回缩 降中峡:主动脉瓣关闭 降中波:主动脉血返流 其余:心室舒张心动周期中动脉压发生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动脉搏null107页,图4-20㈣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量㈣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量1.静脉血压 1)外周静脉压是各器官静脉血压 2)中心静脉压: ⑴ 定义: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⑵ 正常值:4~12cmH2O(0.4~1.2 kPa) ⑶ 生理意义:① 反映回心血量和心血管功能; ② 为输液和补液指标。 ⑷ 影响因素:① 心脏射血能力; ② 静脉回流量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null3.静脉回流 1)血流阻力↓(低); 2)静脉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流阻力 3)影响因素: ⑴ 体循环平均压↑,回心血量↑ ⑵ 心肌收缩力↑(心泵),回心血量↑ ⑶ 体位改变.平卧到直立,回心血量↓ ⑷ 骨骼肌挤压(肌泵) 收缩时,回心血量↑; 舒张时,毛细血管血液到静脉 ⑸ 呼吸运动(呼吸泵) 吸气:胸内负压↑,回心血量↑; 呼气.胸内负压↓,回心血量↓null平卧时,重力对静脉压影响不大当直立时,回心血量↓当从平卧到直立时 足比心脏高90mmHg 矢状窦比心脏低-10mmHg骨骼肌挤压(肌泵)骨骼肌挤压(肌泵)收缩时,回心血量↑舒张时,毛细血管血液到静脉心肌收缩力↑(心泵),回心血量↑心肌收缩力↑(心泵),回心血量↑㈤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㈤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1.定义: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循环 2.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3.途径 4.调节: 1)交感神经→微动脉、微静脉; 2)舒张血管局部体液因素 (CO2↑、乳酸↑、核苷酸↑、组织胺、K+、H+)→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null5.血流动力学特点: 1)阻力大(微动脉直径8~40μm); 2)血压低(在动脉为30~40mmHg;在静脉为10~15mmHg); 3)血流慢; 4)灌流量易变:灌流量(血流量)主要由微动脉决定; 5)潜在血容量大。 6.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场所:真毛细血管; 2)方式: ⑴ 扩散: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主要物质交换方式,由溶质浓度、大小和性质决定 ⑵ 吞饮; ⑶ 滤过:从毛细血管到组织液的过程; ⑷ 重吸收:由组织液到毛细血管的过程。 nullnull真毛细血管后微动脉微动脉微静脉null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动-静脉短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㈥ 组织液生成㈥ 组织液生成1.模型: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示意图 2.滤过动力=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 3.滤过阻力(重吸力)=血浆胶渗压+组织静水压 4.有效滤过压公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5.变化规律:(从动脉端到静脉端) 毛细血管血压递减, 有效滤过压递减 6.组织液有效滤过压在A与V端不同的起因:毛细血管血压的差异 7.影响因素:即造成组织液生成增加的情况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渗压↓ 3)静脉回流受阻 4)淋巴回流受阻 5)毛细血管通透性↑ →水肿null动脉端静脉端动脉端:有效滤过压=30+15-25-10= 10 mmHg,正值:滤过>吸收,组织液生成 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2+15-25-10=-8 mmHg,负值:滤过<吸收,组织液重吸收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㈦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㈦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1.淋巴液的生成 淋巴液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称为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具有单向活瓣。 2.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① 回收蛋白质; ② 运输脂肪(80%~90%); ③ 调节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防止水肿。null单向活瓣淋巴管四、心血管活动调节四、心血管活动调节㈠ 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2.血管的神经支配 3.心血管中枢 4.心血管反射 ㈡ 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5.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可舒张血管 6.心房钠尿肽 ㈢ 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2.血管的神经支配 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纤维: 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 NA与α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占优)作用 NA与β受体结合产生舒血管作用 密度分布特点:皮肤>骨骼肌或内脏>冠状或脑;动脉>静脉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在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次/秒的低频冲动 2)舒血管纤维: ① 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骨骼肌微动脉的胆碱能纤维(M受体) ②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支配脑,唾液腺,胃肠道肠腺,外生殖器等副交感节后胆碱能纤维(M受体) ③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轴突反射: 伤害性刺激→皮肤→感觉传入纤维→降钙素相关肽→微动脉舒张 ④ 血管活性肠肽N元: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元,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元 3.心血管中枢3.心血管中枢1)延髓心血管中枢: ⑴ 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包括: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⑵ 延髓心血管中枢定位: ①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C1区)为肾上腺素神经元 ②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A1区)为去甲肾上腺素N元 ③ 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④ 心抑制区: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2)延髓以上中枢: 脑干,大脑,小脑,下丘脑(防御反应区) 4.心血管反射 4.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 3)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的比较 4)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⑴ 名词: ① 低压感受器:心房、心室、肺血管压力感受器又称心肺感受器 ② 高压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③ 容量感受器:心房壁牵张感受器 ⑵ 心肺感受器的适应刺激: ① 血管壁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② 前列腺素,缓激肽,藜芦碱。 ⑶ 反射弧和反射效应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⑴ 定义:当血压突然增加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果是心率↓、外周阻力↓、血压回降又称减压反射。 ⑵ 反射弧: ⑶ 反射效应:血压(BP)↓  ⑷ 敏感性指标: 压力感受反射功能曲线: 窦内压敏感区为100 mmHg  ⑸ 生理意义: 当血压、心输血量、外周阴力、血量突然变化时, 此反射快速调节血压,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属于负反馈调节。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null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null血压↑ ↓ 压力感受器㈩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 传入神经 (主动脉神经-窦神经) ↓ 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迷走中枢㈩ 心交感中枢㈠ 交感缩血管中枢㈠ ↓ 效应器 ↓心脏负性作用 ↓ 心输出量↓ 血管 舒张 静脉回流↓ 外周阻力 ↓血压↓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 PO2↓、PCO2↑、H+↑ ↓ 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 传入神经 (窦神经-迷走神经)呼吸中枢 ↓ 传出神经 (迷走神经) ↓ 呼吸加深加快 ↓心血管中枢 ↓ 传出神经 心交感N-心迷走N-交感缩血管N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血压↑颈动脉体1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1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nullnull ↓ 前列腺素、缓激肽、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㈩ ↓ 迷走神经传入 ↓ 中枢 ↓ 效应器 ↓ 血压↓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生成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在肝脏合成) ↓←肾素(酶,由肾近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Ⅰ(十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主要在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Ⅱ(八肽)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Ⅲ(七肽) ↓←氨基肽酶N 血管紧张素Ⅳ 2)血管紧张素Ⅱ升压机制: ⑴ 中枢机制:中枢神经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交感缩血管↑ ⑵ 外周机制:接头前调制作用即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接头前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⑶ 血管紧张素Ⅱ的直接作用: ① 收缩血管效应→血压↑ ② 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3.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3.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1)合成和释放: 2)生理作用: ⑴ 先抗利尿效应,后升高血压作用 ⑵ 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 3)引起释放的因素:禁水,失水,失血下丘脑 (视上核和室旁核) ↓ 合成ADH ↓ 神经垂体 (贮存) ↓ 有效刺激 ↓ 释放入血 ↓ 神经分泌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前列环素(PGI2): 舒张血管 2)一氧化氮(NO): 3)内皮素: 收缩血管 4)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关系 L-精氨酸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 鸟苷酸环化酶 ↓ cGMP↑ ↓ Ca2+↓ ↓ 血管舒张 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PG )合成 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PG )合成 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PGG2 前列腺环素合成酶  ↓  血栓素合成酶 PGI2       PGH2       TXA2           ↓ ↓ ↓ PGF2α PGE26.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6.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1)合成部位:心房肌胞浆嗜锇颗粒 2)有效刺激:① 血容量↑,② 血Na+↑ 3)作用机理:cGMP 第二信使学说 4)生理作用: ⑴ 利钠,利尿:抑制集合管对Na+重吸收; ⑵ 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⑶ 使ADH↓; ⑷ 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5)降压机制交感神经 ㈩ AngⅡ → 心脏 → 心房钠尿肽 内 皮 素 (ANP)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 →醛固酮↓ →肾脏 ↓ →肾小球滤过率↑→利尿利钠↓ ↓ →下丘脑→ ADH ↓ 血容量↓ ↓ 中心静脉压↓ ↓ 心输出量↓ ↓ → 舒张血管 → 外周阻力↓ → 血 压↓㈢ 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㈢ 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1.代谢性自身调节: 2.肌源性自身调节: 肌源性活动是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紧张性收缩。 在肾,脑,心,肝,肠系膜,骨骼肌的血管存在肌源性自身调节。P o2↓ Pco2↑ ATP H+↑ 腺苷 K+ ↓ 微动脉毛细前括约肌舒张 ↓ 局部血流量↑五、器官循环五、器官循环㈠ 冠状循环 ㈡ 肺循环 1.生理学特点: 1)两套血管系统:体循环和肺循环 2)血压低,阻力小 3)血容量变化大:吸气时血压↓,血容量↑;呼气时血压↑,血容量↓称为动脉血压呼吸波 4)肺泡内无组织液存在,即肺毛细血管的液体交换主要为重吸收 5)对缺氧敏感,当局部缺氧时,肺微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小。   2.调节: 1)神经性调节:迷走神经舒张血管;交感神经收缩血管。 2)Po2↓,Pco2↑的调节:产生缩血管反应。 3)体液因素调节: ① 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5-羟色胺,组织胺,PGF2α,PGE2 ② 舒血管物质:异丙肾上腺素,PGI2 ㈢ 脑循环 1.特点: 1)脑血流量变化小,流量丰富 2)血-脑屏障 2.调节: 1)自身调节: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时,脑血流量恒定; 2)Pco2↑→H+↑→舒张脑血管;PO2↓→H+,K+,腺苷→舒张脑血管; 3)神经调节不明显㈠ 冠状循环㈠ 冠状循环1.解剖学特点: 1)左冠脉供左室前部,右冠脉供左室后就和右室 2)小分支垂直入心肌,在心内膜下成网,易受压迫 2.生理学特点: 1)途径短,血流快; 2)血压较高,血流量大; 3)动-静脉含氧量差值大:心脏是耗氧量最大的器官; 4)血流量呈周期性: 左心室,冠脉流量决定于舒张期压力和长短 (舒张期冠脉流量>收缩期冠脉流量) 右心室:收缩期冠脉流量与舒张期冠脉流量接近。 3.调节: null1)心肌代谢水平的调节: ⑴ 心肌代谢水平是调节冠脉流量的最重要因素 ⑵ 冠脉流量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 ⑶ 心肌代谢升高引起冠脉舒张的原因:腺苷 ⑷ 引起冠脉舒张的因素: H+↑,CO2↑,乳酸↑,缓激肽,PGE。 2)神经调节: 3)激素调节: ⑴ 舒张冠状动脉的激素:① 肾上腺素 ② 去甲肾上腺素 ③ 甲状腺素 ⑵ 收缩冠状动脉的激素:① 大剂量ADH ② 血管紧张素Ⅱ 联系临床: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肌肉运动 神经紧张 ↓ 心肌代谢↑ ↓ 耗氧量↑ Po2↓ ↓ 腺苷↑ ↓ 冠脉舒张 ↓ 冠脉流量↑冠状循环冠状循环左冠脉供左室前部 右冠脉供左室后壁和右室左冠脉供左室前部 右冠脉供左室后壁和右室小分支垂直入心肌,在心内膜下成网,易受压迫小分支垂直入心肌,在心内膜下成网,易受压迫null复习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复习题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生的机理。 2.简述浦氏纤维生物电活动特点和形成机制。 3.简述窦房结起搏细胞电活动特点和形成机制。 4.简述心肌细胞膜上产生哪些离子电流? 各离子电流存在于哪些部位和时期?其阻断剂如何? 5.什么是心肌电生理学特性?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心脏兴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7.简述心肌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机理。 8.什么是心肌自律性?心脏自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9.简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 10.简述心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生理意义。 11.试述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瓣膜开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12.什么是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效果如何? 13.什么是血管的外周阻力?影响外周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14.什么是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对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影响效果?null15.何谓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反映什么问题? 16.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7.简述微循环三个途径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 18.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9.简述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作用? 20.简述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心肌的受体、 对心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21.简述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心肌的受体、 对心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22.机体血管受什么神经支配?它对血管有何作用? 23.试述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的基本过程。 24.试述颈A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的基本过程。 25.试比较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 26.正常人的动脉血压突然波动时,机体是怎样维持相对稳定的? 27.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 28.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哪些血管活性物质?其生理作用是什么? 29.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如何? 30.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如何? 31.简述机体急性大失血时的代偿性反应。null 33.比较下列两者的区别: ⑴ 快通道与慢通道; ⑵ 快反应电位与慢反应电位 ⑶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⑷ 心电图与单个心肌细胞生物电 ⑸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⑹ 心迷走神经与心交感神经 ⑺ 减压反射与升压反射 ⑻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本文档为【血液循环(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221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9-29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