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 题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恰当地描述1000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能说出千以内的数位名称。 教学 重难点 正确的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 ...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恰当地描述1000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能说出千以内的数位名称。 教学 重难点 正确的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课前复习 1、一个一个的数,从20数到30 2、五个五个的数,从30数到50 3、从50数到100你们想怎么数? 4、100里面有几个十, 10里面有几个一? 二、认识千以内的数。 1、数百以上的数。数一百零几的数。 强调109到110数的关键点。数111——121。151-171 2、认识百位。出示数位顺序表 个位、十位,认识百位。千位。强调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 3、一百一百地数到400。 4、再十个十地数到490。 5、再一个、一个的数,数到494。 6、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198、199、200、201。 7、学习数的读写让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如何读数? 8、学生抽象数数。 一百一百地数,510——710。 十个十个地数,710——890。 一个一个地数,890——903。 9、讨论演示:一个一个地数,890——903。 10、一个一个地数,903——1000。 调整小正方形——读——写——10个一百是一千。 三、生活中一千以内的数。 四、读数写数练习。同桌合作一个读一个写870、123、320、521、199、100 课 题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 重难点 数的组成 教 学 过 程 一、小组交流第5页2、3、4、7题 1、 订正答案。 2、 确定出交流的问题。 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重点是拐弯数整百的节点。 二、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 (一)填空。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2、三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3、739里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4、358里有3个( ),5个( )和8个( )。 5、5个百和3个十是( )。6、5个百和3个一是( )。交流十位上为什么用0占位? 7、3个百和5个十是( )。8、3个百和5个一是( )。 9、507读作( )。 10、888百位上的8表示8个( )十位的8表示8个( ),个位的8表示8个( )。 11、1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 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二)判断。 1、456读作四五六 ( )2、三百零九写作390 ( )3、3个百和6个十是306 ( ) 4、最大的一位数是9 ( )5、最小的两位数是10 ( )6、389后一个数是400 ( ) 7、709是由7个百和9个十组成的。 ( ) 课 题 认识算盘 教学 目标 1、认识算盘。 2、继续巩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  3、认识算盘,会在算盘上正确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学 重难点 会在算盘上正确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 学 过 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功用 在很久很久一起,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后来用木棍或者竹签计算,再后来人们发明了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来,作为计数和计算的工具,那就是算盘,后来慢慢地改进成现在用的算盘。 二、观察算盘,了解算盘的结构 介绍算盘的框、梁、档、珠,区分上、下珠。 算盘歌:长长方方一个框,四边框来中间梁。梁上架着许多档,上珠下珠档上放。 三、介绍计数原则。   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四、实际应用。 认识算盘上的数位,从右边起个位、十位、百和千位。 先从简单两位数拨起,23和59 1、一起在算盘上表示:587 2、想一想5怎样表示,8怎样表示?7怎样表示?满了10怎么办? 3、指名表示:850 805 4、一个一个地拨,从587拨到600。 5、同桌两人一个说数,一个拨数,互相练习。 五、巩固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第8、9题。 六、自主完成第10、11题与课外实践。 课 题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 重难点 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 一层:三千六百九十三个座位 二层:三千五百一十五个座位 三层:二千五百一十八个座位 2、你能把这些数读出来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3693时,问:这两个“3”一样吗?表示多少?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的知识说说吗? 三、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 在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 人民大会厅可容纳5000人就餐?一万人大约有多少? 四、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五、认、读、万以内的数。 1、认、读、几千几百几十几 2、练习:师写出615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3、独立练习P11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课 题 10000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总结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感。 教学 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准备。 复习数的读写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1.接着数数。 248 __ __ __ __ __ 5999 __ __ __ __ __ 9997 __ __ __ __ __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第二位是( ),第三位是( ),第四位是( ),第五位是( )。 3.读出下面的数。 846 309 630 6925 4.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三十 四百零二 三千五百七十八 二、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写法。 1.中间有零的数的写法。 观察计数器尝试写数。 知识迁移,有三位数的写法过渡到四位数的写法,总结写数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拨出8070。8007 2、观察计数器上的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从哪位开始写? 3、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拨出8700。 观察计数器上的数的组成,写出并读出这个数。 4、练习。在计数器上拨出3000、5070让学生练习读数写数。 提示写数的方法: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0. 5、总结读数写数方法。 课 题 万以内的大小比较及近似数 教学 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 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 学 过 程 课前小研究: 自学课本13、14页。 1、说说什么是近似数。 2、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大数,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光明小学和实验小学去找一找,看你能找到哪些大数。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信息窗,看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师生合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1)哪所学校的人数多?   让学生知道:比一比1210和958的大小就知道了。 交流方法一:看数位;方法二:估一估,1210比1000大,而958比1000小。 对学生的回答给你肯定。 (2)故事书和科技书哪类册数多?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借机告诉学生: 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 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 练习训练:806、816、826、836、846、856、866、876、886、89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十位上的数比5大近似数是900 十位上的数比5小近似数是800 三、实践应用 课本15页1           四、作业设计:课本15页 2 课 题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教学 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重难点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80里面有( )个十 130里面有( )十 500里面有( )个百 4000里面有( )个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观察提出问题: 从入口到北三楼长约500米,从北三楼到北四楼长约300米,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少米? 2、学生自主列式交流如何计算。 3、汇报 (1)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2) 500是5个百,300是3个百,3个百加5个百是8个百,8个百是800 (3) 因为3+5等于8,所以在8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500=800 (4)个位0+0=0,十位0+0=0,百位3+5=8,所以是8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4、解决问题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110-90=? 让学生自主解决说出算法 5、探究1400+600的算法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第二组:5000+3000= 3000+2000= 9000-6000= 7000-2000= 4000+5000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 18页2题 课 题 信息窗5估一估 教学 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 重难点 体会估算的重要性, 教 学 过 程 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游览北京的感受和印象。 (2)课件展示我爱北京日记的场景画面。 (3)提出问题。 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 、 学生可能提出: ·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我圈了20个字这篇日记大约圈了5次共100个字。 二、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你能很快地知道这张班报有多少个字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字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算一下大体数量 ·一篇日记大约有100个字,4篇日记大约有4个100是400个字。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算策略。 1、估算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算策略。21页: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 有10行,每行大约10棵,共100棵),再推想3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 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 教学 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有关知识; 2、 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初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 重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 明确学习任务: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昨天请同学们收集 生活中万以内的数,谁愿意把你收集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来汇报一下。 二、梳理知识 1. 读数、写数的复习 (1) 读数 1、你能来读一读吗?(学生个别朗读) 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填空:读数时,从( ) 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 ) ,百位上是几就读( )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 ) ,末尾的0( )。 2)写数 师:我们不但要会熟练地读数,还要学会写数 写出下列各数 二千七百 四百六十 三千零八十九 五千 六千零五 二千八百零六 学生独自写完后同桌校对 说说写数的方法 (从高位开始,哪一位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写出4997后面的五个数: 、 、 、 、 写出6042前面的五个数: 、 、 、 、 (3)数的组成 在计数器上把上面各数表示出来,并说出上述数的组成 例:2700由( )个千、( )个百组成的 2. 比较数的大小复习5) 练一练:请你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858 2080 3200 2800 2008 3、复习近似数 练习:养鸡场一天收鸡蛋2503个,约是( )个 一个果园里有果树3994棵,约是( )棵 图书馆有连环画1004本,约是( )本 两城之间的路程是2643千米,约是( )千米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收获? 二、甜甜的梦——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8页信息窗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1米15厘米长的“金箍棒”。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1、 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咱们班同学发言特别积极······你做过梦吗?(交流自己的梦) 天星宝宝和你一样也做了一个梦。 师出示课件31页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孙悟空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决一下:猜猜他的金箍棒有多长? (出示1米15厘米长的金箍棒。)学生试着估计一下。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孙悟空的金箍棒长是1米15厘米。 2、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度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用以前学的长度单位设法表示出它的具体长度,怎么办? 生:找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师: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 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2) 认识毫米 1、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 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1) 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一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2) 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3) 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4) 引导学生小结: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 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一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的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了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4、 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 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 练习:同桌互量曲别针和钉子有多长? (2) 认识分米 1、 引入分米。 (1)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作单位时,很麻烦。) (2)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3)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4) 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作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5)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有机会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 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4、 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5、 自己动脑填一下。 3、 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1、 游戏:小小测量家 先估测,再进行测量,记录估测和测量结果:a数学课本长度。B铅笔盒宽。 2、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4、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5、 布置作业 (1) 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 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 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分米、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第二节课时 一、自我探索 1、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吗? 1分米=10厘米 分米有dm表示 你能找一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吗? 2、同桌合作:测出10个分米的长度 10分米=1米 二、1.第27页自主练习第3题。 完成这道题目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的估算和实际测量,差距大吗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三、拓展练习 1、你能找到生活中用“毫米”、“分米”表示的东西么? 2、你能根据你所找到的物品,量出它的长度 3、 自主练习P28 6-7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4、 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P28 8——10 课 题  甜甜的梦-千米的认识 课 时  两节课时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设想 继续根据情境图,编成数学故事讲一讲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发生的事情,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或补充,选择有关千米的问题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时 自主探究 1、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 1千米也叫1公里,用km表示 大约有三个公交车站的路程。 2、总结: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2千米=( )米 二、探究生活中的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小组交流)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感知体验。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操场: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5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四、自主体验 户外活动:到操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有多远。 你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与1千米比相差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二节课时 一、设疑导入: 1、这一单元你又知道了那些长度单位? 2、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究展示交流 1、独立整理回忆。 小组互动,整理复习。 课堂交流,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板书: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 cm dm m km 10 10 10 1000 三、自主练习 1、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31页,把空补充完整。看完的同学,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参与。 2、小组汇报后,课件展示知识树,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填到大树里。 3、填一填1千米=( )米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50毫米—4厘米=( )厘米 8千米=( )米+( )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测量和搜集数据的实践活动,通过课上交流以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本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现场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学准备 学具:各种测量工具(大卷尺、小卷尺、米尺、皮尺、直尺) 足球、排球、7号电池、5号电池、10张卡纸、10张作业纸、 数学书、数学作业本、各种测量表格 课前将附件1作业汇报表,分4组发给每位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测量,完成表格。(小组成员调查同一项目) 学生活动形式:每5人为一小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复习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长度单位了,想一想都有那一些?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2、用手势比划出长度单位的长度 (1)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全班一起比划出1毫米 你是怎样记住的? 1分米呢?1米怎么比划? (2)你能不能比划出1千米多长? 学生比划不出来 质疑:为什么你比划不出来?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3、回顾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你还记得吗? 生回顾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10 10 10 1000 二、交流汇报,课前作业 1、 小组内讨论 (1)师介绍课前作业项目 测量或调查项目(附件表1) (2)谈话:全班分小组,小组内每一同学都对同一项目进行了测量或调查 (3)小组内交流: ①交流内容:测量结果、选用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 ②谈谈自己在测量中的收获 2、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讨论结果。 3、讨论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1) 谈话:观察这四张表格,仔细看看各自选用的长度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2)师小结: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4、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1) 课件出示:小朋友用直尺量手腕一周长,“我的手腕一周大约长4厘米” (2) 提问:你同意这个小朋友的看法吗?“你想对小朋友说什么?” (3) 师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如:长度、形状),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更方便,准确。 5、拓展知识: 课件出示有关长度的小知识(教师课前搜集一些动物身长、建筑的高度等小知识,制作成幻灯片) 三、合作探究,现场测量 1、教师介绍活动要求,小组抓阄决定测量活动 (1) 揭示课题:动手量一量 (2) 课件出示:五项活动及各种测量工具的图片介绍 (3) 小组抓阄决定本组的活动并领取相应的表格(附件2) 2、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1) 小组讨论:选用哪个工具完成任务;如何分工完成任务。 (2) 小组分工,合作活动 3、 小组汇报 本环节的活动虽然和课前的活动同是测量,然而本环节让学生有意识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选用不同单位表示他的长度。而课前的测量都是无意识的选用。这一环节是承接上一环节,是对上一环节意识到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的实践应用。同时每一组两个活动任务的安排是有意识的,每一组的活动一般需要选择不同测量工具和单位,通过更换工具及单位,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的更方便、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课题 :智慧广场 课型 新授 教学法: 观察、操作、实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学习目标 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情景图里的问题 二、设疑导入 出示“智慧广场”情景图, 怎么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三、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小组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 2、小组汇报展示。 3、归纳总结,想一想我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搭配的? 巡视指导时,要提醒学生把每一种情况记录下来。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一, 自主练习二, 自主练习三,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师巡视中,对于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三单元 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计数器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学生口算 70-50 60+80 90-70 50+90 35+35 60-6 90+9 45+45 100-10 88-8 二、导入新课 出示信息窗,请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弄清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谁知道画面上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勤劳的小蜜蜂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看完后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咱们班的小朋友也一定会像小蜜蜂那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对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巡回指导)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的算法?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算法? 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解答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谁愿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你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好一些? 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三 游戏:“贴七色花” 今天我想让大家来扮演一次勤劳的小蜜蜂,大家愿意吗?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花瓣贴在相应的花心周围,比一比,看哪朵七彩花贴得最漂亮?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和爸爸妈妈一起练习口算 板书设计: 信息窗1——蜜蜂王国 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57+29=86(只) 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32+45=77(只) 课时2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1)——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继续学习万以内书的加减法,对所学知识加以强化和巩固。 教学目标: 熟练地口算得数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提高计算速度,建立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下练习,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二、带领学生完成自主联系。 1、口算: 23+15 48+32 27+33 19+43 76-23 98-45 84-57 95-27 69-43 说说自己的算理 2、45-19 900+800 5000+3000 1000-200 7000-2000 “自主练习”第1题、第3题、第7题是针对新知的口算练习。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也可以采用小组比赛、接力赛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 在课前制成卡片,进行经常性的练习,以提示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算、口算练习的题目。 通过三个小朋友两天看书的页数,让学生先估算谁看得多,然后算一算加以验证,看谁估计的准确。 在练习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过程及方法。也可以通过本班学生实际看书情况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应达到计算与估算有机结合的目的,培养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 3、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的,有的拍子是没有球的,有的是有球没有拍子的。 4、解决实际问题 1)观察画面,搜集信息 2)独立解答书上练习,集体交流 5、拓展 1) 观察画面,搜集信息 2) 思考方法:明白两人的家应在书城的同一侧,然后确定丁方家的位置 小钢架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小钢家在丁方家和书城之间:2000-300=1700(米) 小钢家不在丁方家和书城之间:2000+3000=2300(米) 三、总结。 同学们学的比较好,把课堂学的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 23+15= 48+32= 27+33= 19+43= 76-23= 98-74= 84-57= 95-27= 课后反思: 课时3 信息窗2---整装待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教学目标: 学生们学习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出示信息图,导入新课。 这幅图呈现的是许多小蜜蜂正准备出发采花粉的情境。 图中提供了四个数据。 向北飞的有310只; 向东飞的有103只;向南飞的有286只; 向西飞的有530只。 二、新授 看到这么多的小蜜蜂采花粉,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课件提供采花粉的小蜜蜂只数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环视学生,给学生留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1:向北飞的和向西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2:向东飞的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3: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4:向南飞的蜜蜂再添几只就和向北飞的蜜蜂的只数一样多了?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 大家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对吗? 向北飞的和向西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大家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并汇报计算过程,教师进行板书。) 530+310 = 1:53个十加上31个十等于84个十,是840。 2:5个百加3个百等于8个百, 3个十加1个十等于4个十,8个百加4个3:我口算:530 +300=830 830+10=840 4:我用竖式算: 5 3 0 + 3 1 0 8 4 0 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容易理解,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三、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完成自主练习中相关题目 回家与爸爸妈妈比口算 板书设计: 整装待发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530+310= 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530-310= 向北飞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286+103= 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 课时4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继续练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并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出简单的加减法。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习并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出简单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数器、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   36+72 64+29 27+33  39-24 60-18 75+15  二、完成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教材提供了一种练习的方式,学生练习时完全可以凭自己兴趣任意出题,可能会出现:460+120,460+111,460+300,460-230等,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联系,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要注意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体会算理。 第2题是利用卡片练习计算的题目。 通过练习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任意组合,采用小组内练习,同为联系等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口算能力的目的。 第4题是一道选择题。该题将计算寓形象生动的图画之中。 练习时,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择的方法,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 第5是加、减估算式题,可先让学生把估算结果写出来,交流时要说一说估算过程。题目中有些数是接近整百的数,有些是接近几百几十的数,如352接近350,653接近650,421接近420。 第6题呈现的是小朋友发送关于“爱护地球,保护家园”宣传单的情景。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提出问题,然后独立地解决问题。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计算的方法,并适时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第7题一道综合性的题目。通过鲜花店服务员的交班情况图,提供花店一周卖花数量的情况。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读懂统计表,然后解决第(1)(2)小题的问题。第(3)小题是根据上周卖花数量预测本周进花情况,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第(4)题,要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请同学们课下在生活中找一找可以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好吗? 作业设计: 课下在生活中找一找可以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 与家长一起给自己的练习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2)(练习) 36+72 64+29 27+33  39-24 60-18 75+15 课后反思: 课时5 信息窗3——勤劳工作 教学内容: 教科书44-45页,万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学生们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万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们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万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数器、投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蜜蜂王国今天又有新的行动啦,让们一起跟着他们看一看好吗?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蜜蜂王国豪华皇宫的情境图。 通过王国各种不同的岗位分工,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 组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弄清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果园到花园有多远? 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不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第二个为题解决的是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 在带领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各组的算法。 有的可能用估算,592≈600,374≈370,594+374≈970或592≈600,374≈400,594+374≈1000。 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时,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把374看作370比看作400(比信息窗2的要求有所提高)更接近准确值;有的学生可能想到用学具摆摆;有的学生想到用竖式计算,竖式计算时,要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数如何相加。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1,同时百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得9。 最后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时,要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着重理解十位1减2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当10,十位上是11-2得9,百位上是4-2得2,结果291。学生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计算。不强求统一算法,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算得正确都应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体验中选择计算方法。由于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与前面学过的两位数的进位、退位加减法相同,所以在这里应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己想出解决计算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学会找万以内的数的近似数; 请你到生活中找一找近似数 课时6 信息窗3——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内容,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及近似数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比较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近似数,在估一估活动中学会求近似数,并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重难点: 在估一估活动中学会求近似数,并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按顺序写数 从998写到1010( ) 从5005写到4998( ) 在○里填上“<”或“>” 2083○2803 1450○997 3524○8012 898○889 3650○3560 963○639 二、请学生完成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是利用计数器练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题目。 练习时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计数器,进行加或减。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实际操作同理解算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的目的。 第3题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解决哪几个年级安排一场合适的问题,需要考虑每场安排的人数和不能超过500人,可以通过估算过计算,选择合理的方法安排场次。 该题安排两场比较合适,可以二三年级一场、四五年级一场,也可以二五年级一场、三四年级一场。 第5题是通过分析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 该题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了自然保护区1998~2002年长臂猴数量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读懂图意,然后解答第(1)题的问题。 对于第(2)题学生只要根据长臂猴数量变化趋势和大致增长范围,说出2004年的只数比2002年多,并且多的只数在大致的增长范围内就可以了。结合练习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三、课外实践: 通过学生课外练习跳绳以及测量跳绳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统计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统计、计算、交流,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提高?同位说一说。 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同步上的练习题; 和爸爸妈妈一起练习口算 课时7 信息窗4——国王查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验算的学习和练习 教学目标: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建立验算的意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验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进行导课。 同学们,今天蜜蜂王国的国王要进行查账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查账的,好吗? 二、新授 1、出示图片,看图,谁能来说说这幅图?(引导学生把图说完整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 (蜜蜂王国里蜂王派他的属下小蜜蜂,去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的情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吧。 1)蜜蜂生产记录对吗?怎样检查?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2)算算试试。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交流算法: a 把573和318交换位置 b 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外一个加数 你认为那种算法更方便呢? 三、游戏巩固 1、大树生病了,哪位啄木鸟医生可以为大树治病呀?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解决,教师巡视。 四、练习巩固 1、“我来逛商店” 快看,有这么多的商品,你想买什么呀?(限两件) 生提问题,全班解决 同位间提问题,互相合作解决 2、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介绍: 3、“火车提速” 出示课件:可按谁在相同时间内,计算的算式最多,最准 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你想解决的其他问题。 验算练习: 209+198 298+403 354+214 4、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验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573 318 891 + 318 验算: + 573 - 318 891 891 573 课时8 信息窗4(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对前一个信息窗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的练习验算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建立验算的意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验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的练习验算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提问:谁能说一说做完题后进行验算有什么好处? 二、完成自主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一题 "自主练习"第1题是填空题。练习的目的一方面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另一方面渗透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填空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2、第2题、第4题是判断对错和计算题。 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和验算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计算和验算习惯。 第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要知道440个学生,每人1袋够不够,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通过减法判断。 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找到最好的方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5题,通过给出的3、1、2和4、0、5这六个数字,让学生任意拼摆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算出它们相加减的结果。 练习时请学生利用学具或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算一算。 第6题呈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买衣服的情境。 通过小红和妈妈在商场里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要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的钱数,需要先选择与裤子搭配的上衣,然后再计算。 该题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因此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请学生现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看看谁的答案最多。 第7题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体、解决问题的题目。 题中给出了一所小学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新生患龋齿人数统计数据,通过解决“2002年比2001年患龋齿人数减少多少人”,以及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提高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同时渗透爱护自己牙齿的意识。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老师看得出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板书设计: 信息窗4(自主练习) 要知道440个学生,每人1袋够不够,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通过减法判断。 课后反思: 课时9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综合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口算 700+40= 150-50= 450-400= 200+80= 160-70= 80+60= 130-50= 2300-200= 二、“我学会了吗?” 这是一幅葡萄丰收情境图。图中呈现了葡萄的样数,和所数葡萄的箱数等数学信息。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意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完成后,要组织好小组的交流与评价,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 三、补充练习 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先估一估再计算出来。 792 185 412 392 382 215 620 308 652 128 和: 差: 3、列式计算。 (1)两个加数都是345,和是多少?(2)765比356多多少? (3)一个数比720少180,这个数是多少?(4)650比一个数多302,这个数是多少? 4、实践应用。 (1)水果店第一天卖出苹果70千克,第二天卖出80千克,还剩下100千克。水果店原有多少千克苹果? (2)这个月爸爸工资2000元,给爷爷 400元,还剩多少元? 5、不计算,你能直接说出哪张卡片上3个数的和最大?为什么? 15 22 58 56 18 25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口算 700+40= 150-50= 450-400= 200+80= 160-70= 80+60= 130-50= 2300-200=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小树都发芽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出示课件:春天的美丽景色:各种树木、花草,一些小鸟……) 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个小朋友出来踏青,看到了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这三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都是爱护小鸟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鸟有家,有的小鸟没有家,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做鸟窝吧? (一)出示长方体实物 1、怎样来做这个长方体的鸟窝呢?2、集体交流: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都是长方形的。 3、什么是长方形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4、小组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条边 5、把长方形折一折小结: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是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二)出示正方形实物 1、这是一个正方体的鸟窝,怎么做呢?2、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发现……2)用直尺量四条边,发现…… 4、小结: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它是平面图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给每条边起了共同的名字“边长”。 三、巩固练习 a) 请你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b)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 1)先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设计 对各种设计进行合理评价。 作业设计: 在白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 课后反思: 课时2 信息窗2——鸟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3、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平面图形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2、小结:我们通常以“边”的数量给它命名,所以叫它“五边形”。 3、出示:是什么图形? 根据五边形的经验,学生都能说出这是“六边形”。 4、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两种平面图形,有五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五边形”;有六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剪一剪。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剪,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剪出的形状的特征。 2、找规律,画一画、圈一圈 1)独立观察,发现其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3、猜图游戏:p77、4 通过游戏渗透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3、奇妙的六边形 拿一张 的纸,怎样切一刀,使它变成长方形呢? 作业设计: 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边形 六边形 课时3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8页,第四单元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等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它们规范地画出,拼出漂亮的图案。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图形百宝箱”复习旧知。 1、引出“百宝箱”。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做鸟巢”的活动又认识了许多的图形,这节课咱们就利用认识的图形来当回设计师,好吗?瞧,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 要求: 摸出图形。 说说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 在你的小组中与伙伴合作摸一摸,问一问,说一说。(小组合作,在摸、问、答的过程中复习本单元图形的相关知识)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都摸到并获得了哪些图片?(学生汇报结果,根据学生汇报的图形) 随机全班一起复习一下本单元的图形特征的知识,并出示课题。 二、整体设计并布局图案,获得拼组图形的形象体验。 1、教师引领,出示图案。 刚才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瞧,刚才老师课前也从“百宝箱”里摸出了一些图形,将它设计拼组成这个样子,你能说说它都用到了哪些图形吗? 2、学生探索注意事项。 将这个图案设计到方格设计纸上,应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可能想法: 记住这个图案中所用图形的特征。要用尺子将线画直,画规范。 三、参与拼组图形,体验图形的美。 1、学生自主布局设计。 刚才大家提的建议都很有价值。你也可以在方格设计纸上设计自己心中漂亮的图案,事先一定要想好图案的整体布局。先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可能的想法: (1)我们在讨论中认为可以用自己摸出的图形摆一摆,照样子画到表格中。 (2)我们在草稿纸上先画了一个草图…… 2、动手实践,教师指导。 拿出尺子,并翻开书本第58页,开始在方格设计纸上设计你心中的漂亮图案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图案,教师对画平面图形的规范性给予指导) 四、展评作品,感受图形美。 1、展示作品。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学生用实物投影及板贴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加以介绍用到了哪些图形,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设计奖) 2、感受图形美。 今天大家当了回设计师,有什么感想?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信息窗一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第四单元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情境图呈现的是瓢虫在菜园里捉蚜虫的情境。图中提供了正在捉蚜虫的瓢虫的只数和茄子、小白菜的数量及“已经检查”的棵数等丰富的数学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瓢虫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有可爱的七星瓢虫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加强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 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 小组交流 。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估算:189≈190 394≈400 189+394≈590(棵) 2)口算:100+300=400 80+90=170 9+4=13 170+13=183 183+400=583(棵) 3)笔算:189+394=583(棵) 189 + 394 583 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做法。 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 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1)估算:435≈440 276≈280 435-276≈160(棵) 2)用学具摆一摆 3)笔算:435-276=159(棵) 435 - 276 159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做法。 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口算、笔算、估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既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进行了算法的自我优化。] 活动三: 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265+45=310(块) 350-178=172(米) 265-45=220(块)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根据学生整理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 3、找规律,填一填。 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今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活动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1、师: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在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师:今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这些方面的错误。 2、用竖式计算 234-267= 564+342= 168+743= 657-489=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在做题的时候,你都注意了什么? 3、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 弄懂题意,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和准确结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估计的用途,最后小组内交流。 4、小游戏: 1)每个人掷三个骰子,根据掷出的数字写出一个三位数; 2)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长分好工,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任务完成的好。 小组汇报,并进行评价。 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活动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到珍禽馆走哪条路近”的策略,就是要找出到珍禽馆一共有几条路,每条路是多少米,然后通过比较再回答问题。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进行解决。 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后反思: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 信息窗2——灭鼠能手情境图呈现的是猫头鹰一家捉田鼠的情境。图中通过统计表提供了猫头鹰一家捉田鼠只数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引入整百数减三位数与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整百数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更有意义的是了解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 2、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 (教师通过点击课件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这是整节课情境创设的第一步,通过晚上老鼠们来到田园偷吃粮食,正巧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它们是捉老鼠的大英雄。然后出示上周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数量,通过计算家庭成员之间相差多少,主要复习被减数个位、十位是0的减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些数比较小,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 (出示情境图) 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列出算式吧! 学生提出减法问题,接着用算式表示出来: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300-116 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多少只? 300-205 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205-116=89(只)(因为这道题不需要退位,所以鼓励学生直接口算出来) 3、师:先算300-116,会算吗?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想估算; 我想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验算;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语言评价:看来你已经养成了很强的估算意识;对,计算时要养成演算的好习惯;你的想法很好……)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是估算的,116接近100,300-100=200,所以300-116大约是200; 我用计数器拨一拨 先拨300,再在个位上减6,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我用竖式算: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用了竖式,现在咱们再来算一算。(教师边说边板书竖式: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5、师: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00-288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计算,进行巩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学生到展台前说出计算的过程。) 师: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学生说出粗心出错的地方。) 6、教师小结:刚才计算的两道题都是用300来减,300是一个整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 板书:整百数减三位数 师: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 ,你怎样来解决? 学生可能回答: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学生通过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教师及时评价: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在计算的时候都应注意到这一点。) 设计意图:继续向学生介绍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出示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提出减法问题,从而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么办?”进一步弄清连续退位的道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1、同学们知道吗?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等全班交流时教师点击课件再出示相应的答案) 师:你了解到哪些情况?想解决哪些问题? 生:每只猫头鹰7月份比8月份多捉几只? 师:请你选择一名家庭成员来进行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伸。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提出每个家庭成员在7、8两月捉的蝗虫相差多少的减法问题,以此巩固这节课所学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师:猫头鹰捉到了老鼠和蝗虫,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我们看看它们这一个夏天就 可以为人类节约多少粮食?(出示表格) 师:你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妈妈多多少千克?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宝宝多多少千克?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一下。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提醒学生算作得数马上改正。) 师:看来猫头鹰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四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再次延伸。既然猫头鹰又能捉老鼠又能捉蝗虫,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原来它们为人类节约了许多的粮食。出示一个夏天猫头鹰为大家节约粮食的有关数据,学生继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解决。 四、课堂小结 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猫头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了解到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情况,大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了整百数减三位数的知识。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加法问题,你能快快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简单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也起着过渡语的作用。 二、探求新知 1、师:请同学们直接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猫头鹰妈妈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 205+116 猫头鹰妈妈和爸爸一共捉了多少只?300+205 猫头鹰爸爸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300+116(后面两个问题在计算时不需要进位,所以学生提出来时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口算。) 2、师:如果把第一个问题改成:猫头鹰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估算:205≈200,116≈100,所以205+116≈300(只) 因为问“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所以要来估算。 …… 3、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 设计意图:教材中呈现出的方法除了估计之外,还可以用竖式算。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不可能先算出准确的得数,再来取近似数作为估计的结果,这样不符合解题的规律,也不能体现出估算的意义。正因为问题中出现了“大约”二字,所以只引导学生取116和288的近似数,并且注意“=”要改为“≈”。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6:火眼金睛辩对错。 要求学生先独立改正,再说一说错误的原因。课堂教学时,可根据学生这几天学习的实际情况,一些出错比较多的题让学生改一改。 以后在计算连续进、退位加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2、自主练习第8题。 (1)全年大约用了多少把笤帚?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全年大约用了多少把拖把? 全年大约用了多少令纸张? …… 自主练习9: 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估算能力。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提前制作好若干张漂亮的卡片并写上算式,学生选择一个数,踩比600大的或是比500小的,通过估算,比比看谁能一下全部“踩”对。 在原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521-198 700-387 189+210 206+330 自主练习10: 对于动物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袋鼠、企鹅和鸵鸟的奔跑速度,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鸵鸟每分钟比袋鼠多跑多少千米?980-725=155(米) 鸵鸟每分钟比企鹅多跑多少千米?980-473=503(米)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每分钟跑多少米? (猎豹每分钟大约是1680米) 自主练习11: 第二种和第三种:150+75=225(张)102+82=184(元) 只买第三种:75+75+75=225(张) 82+82+82=246(元) 这个信息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学生在思考时既要考虑到光盘架是否够用,还要想到要经济实惠,不一定最便宜的方案就是最好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周围生活的联系。 自主练习12 下面是王月和张强的识字情况。 (1) 刘雨会写的字比张强多多少个字? (2) 王月会读的字比张强少多少个?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李伟会读多少个字? 王月会写的字比张强多多少个? 王月会读的字比会写的字多多少个? …… 这道题不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时重点考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计算的正确率。 设计意图: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好教材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信息窗三 树林医生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运用知识的迁移,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解决。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田园里认识了菜园卫士和灭鼠能手这两位田园小卫士。今天我们再到田园里,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大树:哎吆,最近呀,我生病了,真难受哇。怎么办呢?) 多可怜的大树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还可以请谁来帮忙?对,请树林医生来帮忙。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活动二 捉虫子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过渡:这么多树林医生辛苦工作,终于治好了大树的病!他们捉了不少虫子呢!看!(出示主题图)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圆片摆出喜鹊和黄鹂捉虫的只数呢?(板贴黄鹂、喜鹊) 生:能。 师:那就摆摆看吧! 生:不能摆出。 为什么?(数太大了。没有那么多圆片,摆起来也麻烦。) 那么怎么办?你能不能想好办法摆出他们的数量?(线段、1个圆片代表10只虫子等) 这个方法可以。老师来介绍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每个同位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纸条,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摆一摆吧。 1、请大家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 2、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摆出4根不同长度的纸条) 谁说你选的哪一条?(上来选择后拿起来) 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啄木鸟捉的虫子比黄鹂多。) (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他说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 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3、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补充板书) 4、(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 5、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 6、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指名板书:146+38=184(只)) 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 7、146、38、184各表示什么?(上来指着板书说) 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1、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指名:一人摆,一人列式)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 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将所学过的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来,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迁移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穿插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做良好的铺垫。 活动三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 你能看明白吗? 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 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 活动四 蜻蜓吃蚊子 (逆向思维的题目)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 谁来读读题?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作到练习纸上。 汇报。(直接说算式)12-3=9(只) 都同意吗?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 小结: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活动五 我说你猜 过渡:蜻蜓捉了那么多蚊子,螳螂也不示弱。看,他们在比赛呢! 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根据蜻蜓提供的条件,你能猜出蜻蜓和螳螂各有多少捉了多少只虫子吗? 我也想来说一个。螳螂捉了40只蚊子,蜻蜓捉了多少只? 还想说?那就说给同位听听吧! 活动六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最后,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快速统计一下你们得到多少小卫士标志? 一组汇报。 再指名,提要求:你能用比他们组多几个或少几个来让大家猜猜吗? 向优胜组表示祝贺,其他组表现也不错!大家继续努力!下课!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出示第68页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活动二(出示第68页自主练习第2题) 大家一起读一读。自己再读读题,想想你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来?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全班汇报。 活动三(出示第68页自主练习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活动四(出示第68页自主练习第5、6题)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班内交流、订正。 活动五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课题:信息窗4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3、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图后找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2、蚪蚪吃了多少只蚊子? 3、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4、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 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 1、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2、 自主练习1 3、计算: 104+580+226 900-628-102 278+380-268 365-52+38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自主练习4、5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4)580-200  (5)912-804  (6)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综合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2.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3.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4.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习过程: 一、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① 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② 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③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习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在复习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④全班交流。(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320―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 115+80=195(元) 154+115=269(元)160+115=275(元) 154+80=234(元) 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在这里安排两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习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习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呈现了6种动物的身高或体长的信息图。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或自己了解的其他有关信息,提出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或连续退位减,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并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身体、种群、数量等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你了解动物吗?(学生表现出疑惑)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动物园去,认识和了解一些动物朋友,好吗?(好) 设计意图:动物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引出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更好的完成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索求知,交流合作 1、观察图画、搜集信息 教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动物园里都有哪些动物?通过图画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数学信息) 地球上最大的鸟——鸵鸟身高203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比鸵鸟矮198厘米 东北虎体长245厘米,尾长68厘米 猎豹的体长135厘米,尾长61厘米 斑马高148厘米 长颈鹿比斑马高196厘米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内讨论)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蜂鸟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老虎的身长是多少厘米? 猎豹的身长是多少厘米? 长颈鹿高多少厘米? 长颈鹿比鸵鸟高多少厘米? 老虎比猎豹的身长长多少厘米? ……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要解决长颈鹿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斑马高148厘米和长颈鹿比斑马高196厘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口算、用计数器拨、进行估算、列式进行计算。 学生在回答的同时要说清楚具体的方法(如怎样估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等) 全班同时竖式计算,指一名同学板书。 计算完后讨论:我们在计算这道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前面做题情况进行总结) 4、小组内选取问题探究解决 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两个你们喜欢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选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学生汇报小组内学习成果。 指名到台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动物吧。课前你们都了解了哪些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把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板书) 你能独立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其他同学给予判断和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开始的老师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拓展练习 1、帮小动物找家 900 867 925 157+768 576+324 245+622 2、 的作业都对了吗?不对的请你改过来,再用竖式算一算。 389+314≈700 800-239≈500 624+268≈900 606-259≈200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计算和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只要同学们留心就会发现和解决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一节课的表现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数学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思想,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 六、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第76页-第77页。 【教材分析】 克、千克是学生接触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又掌握的又一重量单位。通过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学生对这一新的重量单位有一初步的认识,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及根据物体选择质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质量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培养学生实际而具体的质量观念。 2、初步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3、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千克=1000克的这个进率关系。 【教学难点】 描述较轻、较重物体或宗物品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 回形针、瓜子、2分硬币、大米、鸡蛋、苹果、盘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感受物体的重量,初识“克”和“千克” 1、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板书:克和千克) 2、你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掂一掂自己桌面上的物体,说说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3、你对克和千克的知识已经知道些什么?(适时板书) 知道了那么多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有关物体质量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估计质量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1、建立“克”的概念 ⑴、猜猜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⑵、师出示2分硬币,生用手掂一掂它的重量,有什么感觉? ⑶、找找看生活中的“1克”。组织同桌活动填表——汇报 ⑷、不用天平,1克黄豆大概有多少粒呢?5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2、建立“千克”的概念 ⑴、1个2分硬币是1克,2个2分硬币有多重呢?10个呢?50个呢?1000克(板书)有多少个2分硬币呢?这可是个很大的数目了。 ⑵、1小袋盐是多少重?你怎么知道的?2袋是多重?说一说逛超市的对掂物体的感受? ⑶、找找生活中重1千克(板书)的物品,感觉怎么样? ⑷、说一说逛超市时一手放2小袋盐,一手放1千克的味精掂一掂的感受。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1000克和1千克连起来? 板书:= 谁能来读一读——齐读 3、比较“克”和“千克” 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质量克与千克是多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借助民已有的生活经验验证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面认识大的质量单位吨做铺垫。】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是标出重量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2、比如这袋大米,那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的重量呢? 用有标识的物品进行比较,估计一下桌上有什么跟它差不多重?那这袋大米大概有多重? 称称看,这也是种好方法。 3、估计一个鸡蛋的重量——指导小组活动 每人先掂一掂,记录员在表格中填写估计的重量, 然后组长打开纸条,一起读出实际重量,记录员填在表格中, 看看自己是多估了还是少估了,相差多少?谁估得最准,填写学号。 每人再掂一掂。 4、小组活动估重填表 估计和称量苹果、香蕉、数学课本、金橘、书包的重量。 汇报展示,评比估重能手。 5、练习(电脑出示) 【设计意图:质量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设计有层次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大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1、给大家介绍一位全国估重高手,他曾经在北京王府井当售货员,是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厉害之处是,有顾客想买糖果或是其他副食品,说明自己想要的重量,他捧进袋里的就正好是顾客想要的份量。佩服吗?想不想试试? 2、今天老师下班回家后要煮饭,大概需要500克的大米才够一家人吃,怎样知道500克大约是多少?小组成员合作,先一起想想办法,再合作完成任务,比比哪个小组最厉害。 4、小组活动后汇报评比。 五、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从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的感受二个方面全面总结,先自己想想,再同桌说说,然后向老师和家长汇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知识、感受二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1千克=1000 克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第78页-第79页。 【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掌握克、千克的基础上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又一新的质量单位——吨,与上节课联系紧密,在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从问题口袋中提取上节课未解决的有关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的探究引出本课。在掌握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再学习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就显得较容易一些,因为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所以学生在建立“吨”的概念时较难一些,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重点】 认识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 【教学难点】 1吨=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已经学过那些质量的单位,然后指名在全班进行交流。 2、小黑板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 9千米=( )米 1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3、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创设练习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复习有关克、千克的知识,为认识质量单位吨作铺垫。】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质量的一些基本单位,克和千克,并且同学们也都能说出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如果老师问你一汽车粮食或一头大象的质量是多少,这个数目就比较大,为了表示方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 1、教学吨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汽车、火车、及大象的图示: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吨是比较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并说明每幅图应该用什么质量单位。 再请学生说一说你在哪里看到用吨做计量单位的标志。(表扬说的多的同学,同时提醒学生要认真观察。)从而建立起吨的表象。 2、认识千克与吨的关系 (1)多媒体出示一袋袋的大米图 【目的是直观形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观察,学生可一袋一袋的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是1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是一个比千克大的多的单位。 (2)引导学生认识千克与吨的关系 学生讨论:1000千克是1吨,那么1吨又是多少千克呢?然后教师指名在班级中交流,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用哪个单位来说比较合适,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一个同学的体重。然后再计算一下,大约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具体推算,初步建立起1吨重的观念。 3、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5吨=( )千克 [目的能够引起学生充分的注意] (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因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5000千克。 (2)仿例练习:(小黑板出示) 3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9吨=( )千克 15吨=( )千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互相说出推算过程,教师可以多指几名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在猜、背、比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际而具体的质量观念。由于“吨”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在学生对“吨”认识上可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载重量、猜想一头大象的重量等生活中易见的物体来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出示连线题。 【目的加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10吨 20000千克 4000千克 7吨 20吨 10000千克 6吨 4吨 7000千克 6000千克 指名学生到黑板连线,并说出理由,集体订正。 2、学生抢答: 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一只母鸡重1500克。 ( )(2)李小明体重180千克。 ( ) (3)一个西瓜重6千克。 ( )(4)火车的一节车厢可装货600吨。 ( ) 4、从“1、8、50、500”这几个数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数填在( )里 (1)一辆黄河牌汽车的载重量是( )吨。(2)一节火车车厢可装货( )吨。 (3)一头大牛的重量是( )千克。(4)一辆马车可装货( )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指名在全班交流。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谈话: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后回答:(吨的认识,在计量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或大宗物体的质量时,通常采用吨做单位。)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1吨=1000千克。 在进行千克和吨的单位互换时,要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直接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梳理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1、每人回家分别称100克、1千克、100千克的物体,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六、教学设计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克、千克、吨的认识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克、千克、吨的认识”自主练习P79-82。 【教材分析】 本单元自主练习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设计。通过读称上各种物品的质量及填合适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单位间的换算及比较大小的题式的练习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克、千克、吨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的运用质量单位,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及基本换算方法。 【教学目标】 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教学难点】 对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 (1)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看称上和包装上的质量数,思考:看称上表示的质量时,要弄清什么? (2)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学习。 2、自主练习第3题 (1)谈话:请你看清图片和所给的质量数据,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各几包质量是1千克。 (2)班内交流时结合学生出现的的问题,重归现实生活,并让学生在讨论中确定正确答案。 3、自主练习第4题 (1)谈话:请你把你课前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同学,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2)班内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设计有层次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各种单位的意义,体会各种秤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学生自己看懂各种秤,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千克、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谁能说一说图意,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重点理解1000千克就是1吨,再让学生说一说几头猪的质量大约是1000千克。) (3)仔细观察第二幅图中的问题,想一想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4)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以吨为单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深化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2、自主练习第6、8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订正。 3、自主练习第9题 (1)谈话:请你独立思考:看这艘船能不能一资助将货物运完,要先知道什么? (2)在学生思考讨论中掌握解决这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知道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 4、自主练习第10题 (1)谈话:请你独立完成。在填写单位的过程中,要分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还要想一想不同动物体重和速度的有什么不同点常识。 (2)班内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种单位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对于质量单位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分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三、拓展练习 1、自主练习第11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球吗?你认为哪种球重?为什么? (2)学生生讨论交流,并独立完成。比较轻重及计算的过程中进行质量间的计算。 第13题引导学生找出方法:换成统一的单位,在换算的过程中注意各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第14题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题。练习时,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第15题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小调查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想好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去活动。活动后注意交流调查方法。 第16题旨在让学生明白体重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同时在猜的过程中明白“轻得多”或“重一点”的含义。 “我学会了吗”栏目通过解决超市内的有关问题,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过程中,适当扩展练习内容。注意指导学生做好记录,为后面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快乐大课间——两位数乘一位数 信息窗1 集体舞——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笔算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快乐的大课间》的第一个信息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分析、综合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学会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4×2=         6×8= 2、口答 。      2×3=     8×2=    4×3=   5×6= 4×9=   6×6=      20里面有( )个十。       6个十是( )。       16个十是( )。 3、检查板演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乘法 。 (二)、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光明小学开展了快乐大课间活动,想不想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投影出示信息窗  学生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2、“三一班跳舞的同学一共多少人?” 谁会列式? 学生可能列的算式有加有乘, 重点板书乘法: 20×2 =  20×2怎么算?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 (1)20+20=40,2个20相加就是40 (2)2个十乘2就是4个十,4个十就是40 (3)因为2×2=4,所以20×2=40 。 师重点讲解第三种方法的算理,从而优化算法,让学生明白直接想乘法口诀算起来又对又快。 3、巩固练习 (1)五年级的同学也来了,他们分成8个组,每组20人,一共多少人? 你会快速列式计算吗?(20×8=160)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任意写出5×40=        你会算吗? (3)、小结:(指板书)像这样的算式是整十数乘一位数,我们刚才是怎样口算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算法) (4)、比一比,算一算。 2×4=       40×2=      4×20= 学生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在口算这组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出示5×6=    由学生自己编出与它相应的题。 最后自己试编一组。 (三)、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1、解决“三二班跳舞的同学一共多少人?” 列出算式。说说是怎么想的?(3个12是多少) 板书:12×3 = 2、试做。这样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你们会算吗?试一试。 3、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重点板书:3×2=6   10×3=30   6 +30=36   并结合方块图讲清每个算式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人数,让学生理解算理。 4、尝试探究竖式的书写。 你们会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写成竖式吗?(学生尝试) 师巡视,选取学生中有代表的写法板书竖式,并让学生讲清算理,师在对应的每一步适当勾勒。 5、简化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达成共识。 6、试一试: 指导:一位数在前的算式,写竖式时,通常把两位数写在上面。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再汇报订正。 7、小结: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四)巩固应用 1、口算(课本87页第2题) 2、用竖式计算: 12×4=             2×32= 3、解决问题。课本87页第4题、第5题 四、回顾反思,交流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信息窗1 集体舞——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笔算 教学目标: 1、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课程标准:进一步巩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这一节课,我们来看看谁掌握好了。 二、解决自主练习 第1题,比一比,算一算 口算,在练习时,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每一组的比较,沟通表内惩罚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之间的联系。 第2题是对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进一步巩固。做题时可以让学生将结果直接填写在书上,交流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道题说说算法。 第3题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练习采用接龙计算的形式,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计算的准确性的要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但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应避免枯燥的计算。 第4题是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先独立计算,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第5题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应用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学会看表格,知道表中每个数据的意义,然后独立填写并交流订正。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表格下方的问题,发现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扩大而扩大,渗透积德变化规律。 第6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口算练习,通过口算进一步内化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法。 第7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进一步内化算法 第8题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做前,谈“限重30吨”的理解。 第9题,对笔算竖式进行巩固 第10题,是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回顾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团体操——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过程,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2、进一步巩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3、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景图——《快乐大课间》。 师:喜欢大课间吗?这是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同学们有的在表演艺术操,有的在表演扇子舞。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数学信息:表演艺术操的排5行,每行19人。表演扇子舞的有3组,每组29人。(课件出示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说数学问题: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多少人?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课件出示)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呢? 生列式:29x3= 二、自主互助,解决问题 活动一: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你能尝试着用笔算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1、同桌互相探究29×3的笔算方法。师: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生上台板书,边写边说,可能有: 2 9 2 9 × 3 ×2 3 2 7 (9×3=27) 8 7 +6 0 (20×3=60) 8 7 (27+60=87) 这两位同学的说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竖式的写法却不同。 2、算法优化。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第二种)对,竖式这样写简便。(指第二种)那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把这道题做出来。并同桌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写竖式,并同桌说计算过程。 3、规范竖式的格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18×3怎么算,我也想算算,你们说,我来写。 学生说(先算3乘个位上的9等于27,个位上写7,向十位上进2;再算3乘十位上的2等于6,再加上十位上进位的2等于8,在十位上写8;所以29乘3等于87。) 师追问:明明3乘十位上的2等于6,为什么在十位上的写8呢? (3乘十位上的2等于6,再加上进位的2,就等于8,所以在十位上写8。) 4、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有87人表演扇子舞。那么表演艺术操的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解答出来吗?列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做完交流计算方法,做错的订正。 活动二: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师: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竖式的简便计算,那你会列竖式计算59×7吗? 学生自主探究: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在草稿纸上做一做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整个计算过程:用7乘9得63,向十位进6个位写3,用7与5乘得35,加上个位数6得41,在百位写4,十位写1,积为413。 4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4不必进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2、巩固深化 列竖式计算 师出示:78×7= 67×9= 学生 独立完成 3、师:会列竖式计算:8*25吗? 生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算法。 三、自主练习,学以致用 1.学生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2.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完成后,课件演示。 3.课堂小测 课件出示小测题,学生完成。 四、回顾反思,交流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信息窗2团体操——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过程,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2、进一步巩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3、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节课,我们来看谁真正掌握了。 2、 解决自主练习 第1、2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应用练习。体会乘法的意义,然后进行列式计算。 第4题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一步巩固竖式的计算方法。 第5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在解决问题后进行数据分析。 第6题辨对错,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组内讨论交流,说说出错原因,独立订正 第7题,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变式练习,对计算法则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先思考,师生共同研究解题的方法。 第8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解决实际问题。先分析问题,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 第9题,生独立解决 第10题。解决问题,先明确数量关系,再计算解答。 第11题,自主计算,体会数量关系 第12题,路程问题,初步渗透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 第13题,看图找信息解决问题,先找问题对应的数学信息,充分交流再列式计算。 3、 课堂回顾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阶梯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 课程标准: 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阶梯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快乐的大课间还有很多同学在转呼啦圈,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你能从中看到哪些信息?、 生独立找信息,共同交流, 信息1、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 信息2、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 信息3、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问题2、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二、自主互助、解决问题 问题1、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你怎么来解决?能不能用前面学习的线段图来表示这个问题?怎么画呢?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年级的人数,前面要写上“一年级”,在线段上面标上“18人”; 再画一条线段来表示二年级的人数,在前面要写上“二年级”,二年级的人数要画得比一年级线段的两倍还要长一点,分别标上“一年级人数的2倍”和“多5人”,最后用花括号表示出问题在哪里。 一年级人数的 2 倍 多 5 人 18 人 ?人 一年级: 二年级: 看图分析问题: 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 18×2=36(人) 再求二年级有多少人。 36+5=41(人) 答: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41人。 问题2、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你怎么来解决?能不能用前面学习的线段图来表示这个问题?怎么画呢?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年级的人数,前面要写上“一年级”,在线段上面标上“18人”; 再画一条线段来表示三年级的人数,在前面要写上“三年级”,三年级的人数要画得比一年级线段的三倍再短一点,分别标上“一年级人数的3倍”和“少2人”,最后用花括号表示出问题在哪里。 一年级人数的 3 倍 少 2 人 18 人 ?人 一年级: 三年级: 看图分析问题: 先求一年级人数的3倍是多少。 18×3=54(人) 再求三年级有多少人。 54-2=50(人) 答: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52人。 总结:讨论交流在画线段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当堂练习,学以致用 1、一个笔袋14元,一个书包的价格比一个笔袋的4倍少8元,一个书包多少钱? 2、动物园里有梅花鹿98只,猴子的只数比梅花鹿的3倍多25只,动物园里有多少只猴子? 四、课堂回顾,整理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目标: 4、 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5、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阶梯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 课程标准: 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阶梯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线段图来分析,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节课,我们来看看谁掌握的最棒。 2、 解决自主练习 第1、2题是巩固“求比一个的几倍多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可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交流时重点就清楚解题思虑。 第3、4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第3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白“限乘”的含义,是指最多能乘坐的人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补充题目 1、钢笔有36支,铅笔的支数比钢笔的4倍少13支,铅笔有多少支? 2、爸爸的渔船捕到了28千克虾,捕到的鱼比虾的3倍还多16千克。捕到的鱼是多少千克? 四、课堂回顾,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主动和他人交流,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学会了吗?我们来看情境图,我学会了吗。 仔细看第1题的情景图,你你发现什么信息? 2、 自主互助,合作交流 仔细看第1题的情景图,你你发现什么信息? 1、生独立找信息,共同交流。 信息1:壮壮说,我摘的比你的2倍少65个。 信息2:菲菲说,我摘了87个枣。 信息3:乐乐在收玉米,马车上有三框玉米,每框都是83个,地上有一筐,是55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自主提问题。 问题1:壮壮摘了多少个枣? 问题2:乐乐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 3、 解决问题 壮壮摘了多少个枣? 生画线段图,2生板演,讲解为什么这么画图 先求菲菲摘的枣子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壮壮摘了多少个枣子。 87×2=174(个)174-65=109(个) 答:壮壮摘了109个枣? 乐乐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先求马车上有多少个玉米,再求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83×3=249(个)249+55=304(个) 答:乐乐一共收了304个玉米? 第2题,36块装的巧克力每盒89元,买6盒巧克力共需多少钱?(在正确的算式后面打“√”) 36×6□ 89×6□ 36×89□ 本题有一个无用的信息,36块,是用不到的,要看清问题是共需多少钱,与多少块没有关系。所以本题选择第2个。 3、 整理本单元的知识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树。 4、 总结回顾,课堂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 题:智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答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学生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学方式: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智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仔细观察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一学)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 二学)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 三学)小组交流: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教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1、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1、评议板书,正确率。2、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五、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2、写完检查。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数字谜 腾飞 46 + 腾飞 + 46 ——— —— 9 2 92 八、富饶的大海 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乘法,p98页信息窗1和自主练习部分题目。 教学目标: 1、能口算几百数乘一位数。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口算训练 6×8 60×8 2×5 2×50 30×3 40×4 60×3 20个十是( )个百 12个十是( )百( )十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98页信息窗1中有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 出示。 师:看来呀,我们三(2)班的孩子可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形成算法。 (一)探究学习红点一的计算方法 师: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生:算式:400×2= 1、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鼓励自主写出答案,想一想:怎样算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汇报。后,教师小结。 (二)尝试练习,自主完成,交流订正。 P24页自主练习第1题。 (三)探究学习第二个红点 1、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312×3 2、合作计算,后探讨算法 3、小结:与两位数乘法一样,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4、尝试练习:p100页自主练习第4题。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信息窗1中的其他问题。 2、p99页自主练习的第2、3题。 3、合作订正。 五、质疑反思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或建议同学的吗?或计算时有什么地方要注意的吗? 孩子们,同学们友好的提醒你们记住了吗?(记住了) 希望同学们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复习 1、 口算: 13×3= 20×4= 50×6= 300×2= 210×4= 160×1= 2、32×3读作( ),还可以读作( )。 3、20×4这道算式表示( ),还表示( ) 4、9乘6写成( )×( ),26乘以1写成( )×( )。 2、笔算(指名板演) 321 212 324 312 × 3 × 4 × 2 × 3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00页第5题 自主完成,小组合作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完成自主练习第6、7、8题 1、第六题: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7题:独立完成,合作探究订正答案。 3、第8题: 四、练习及检测 新课堂练习题,练习后及时反馈,修正。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p101页信息窗2及相应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具学具 信息窗2情境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101×8 23×3 232×3 231×2 300×2 70×6 2、笔算(指名板演): 312×3= 2×343 212×4 二、新授 1.出示信息窗2,理解情景图。 (1)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图中呈现的是渔民在海水养殖场的劳作场面。 (2)请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3)从学生获得的信息中,选择并提出问题。 例如:渔民用蟹笼养螃蟹一笼养8只螃蟹共121笼。一共养螃蟹多少只? 渔民叔叔用7个笼子养扇贝,每笼装125只扇贝,7只笼子能装多少只扇贝? 2.探讨计口算方法。学习第一个红点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121×8 (2)尝试用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1 2 1 × 8 引导学生比较:复习题中板演的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乘十位数,满几十向百位进几,即向前一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 1. 尝试练习,班演,及时指导。 242×3 152×4 1. 教学第二个红点知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信息窗2,根据第二幅图讲出数学故事:渔民叔叔用5个笼子养扇贝,每笼装125只扇贝3只笼子能装多少只扇贝? 1. 列出算式。125 × 7 1.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学生尝试计算。 (3) 合作交流,谈算法。 (4)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4、完成课本第26页的“自主练习”1后两道的题目和2题。 三、巩固: 完成课本第102页3、4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重点指导第4小题向进位问题。 1. 作业:p102页第7题 1. 板书设计: 一位数三位数进位的乘法 121× 8 =968(只) 121 × 8 125×7=375(只) 1 2 5 × 3 7 5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三位数进位的乘法巩固练习(p102-p103第5、6、8、9、10题) 教学要求: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熟练程度。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课件出示):200×4 231×3 43×2 60×5 300×4 2、笔算(两人板演,全班齐算) 217×5= 4 ×241= 312×7= 124×8= 练习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练习巩固 1、做自主练习p102-103页第6、9题 先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作业,最后集体订正。 2、第5题:计时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指导第6题、第8题、第10题计算,独立完成,合作订正,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三、学习检测 新课堂中的相关联系题。做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103页聪明小屋,学有余力的学生计算。 信息窗3 教学内容:信息窗3: 海产品加工-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信息窗3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和一些游客一起去采购青岛的特产——海产品,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吧! 观察讨论:根据信息窗3的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 二、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红点1、2)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海产品?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解决红点一问题: (1)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②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尝试计算 1 0 2 ×    4 4.小结:中间有零的数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学习解决红点2问题,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提出问题,合作试做, (2)、汇报,班演 (3)、指导,小结: 8 2 0 8 2 0 × 2 × 2 1. 、尝试练习: 1 8 0 3 7 0 × 6 × 4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1. 自主练习第2题 3.自主练习第3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小组内说说对不对,错在哪儿?计算这样的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4、 自主练习第四题 自己列式,全班交流 1. 形成性测试 P106页5、6、7题 完成后,合作订正,教师加以指导。 四、小结: 教学札记:     末尾有0或中间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掌握 末尾有0或中间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学习掌握相关的估算方法,学会估算积;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能解决形影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信息窗3第3个红点,自主练习8-11题。 一、复习巩固: 1、口算:p33页综合练习第1题。 2、计算(部分学生班演) 206×7 = 5×780= 306×6= 5×78= 二、看信息窗3,出示红点3问题,解决问题。 1、思考,试做。 2、引导估算 3、做一做,你估得准吗? 4、教师指导,学习估算积的方法。 三、形成性练习 1、 P3107页第8题(先估算,在计算) 2、补充练习: 估一估,积是多少 97×6≈ 979×7≈ 289×5≈ 304×5≈ 四、拓展学习 1、P107页第11题 (试做,合作找规律,教师点拨) 2、探讨《聪明小屋》 五、作业 第9题 第3 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复习,p108页综合练习1-5题,《你学会了吗?》第二题。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累数学素养及素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引导完成p35《你学会了吗?》及时指导。 二、学成检测 P108页第1、2、4、5、题 三、检测反馈 1、集体订正,小组互评。 2、交流,订正。 3、教师指导 : 第3题:理解列式,再估算。 第4题:指导解决方法和解题过程,及书写格式。 第5题:独立计算,进一步复习巩固平均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四、课后作业 P108页第3题 理解讨论,探讨比较方法。 下一节课交流。 第4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扎实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到正确、熟练;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09页6-10题 一、复习: 1.口算: 49×7≈ 50×7= 600×9= 54÷6= 5×900= 6×49≈ 2、判断,改错。(出示) P31页第3题 二、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P34页第1题。 三、检测 P34页第6、7、8题。 四、检测反馈,指导巩固。 五、独立完成,合作订正。教师指导。 六、思考,讨论: 第9题有趣的算式,教师点拨。 第九单元 我是体育小明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级《统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统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生动、有趣,借助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统计的意识;逐步体验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且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打下基础。本课时创设的情境,都是选取学生经历过的真实素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统计的欲望,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分类统计,并会用画“正”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重点:会用分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难点:理解用“正”字记录、整理数据的优点。 信息窗1—运动会获奖成绩(新授) 教学内容:书11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统计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分析、实践能力。 重点:会用分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难点:把整理的数据准确地填写到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生谈话引出录像:二年级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其中有立定跳远的、赛跑的、扔球的。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节课我们就帮二年级一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班锻炼的情况如何,好吗? 二、运用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同学们运动会获奖成绩记录表。 请同学们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们班运动会获奖情况怎样呢? 2、解决问题 将数据进行整理,可以看出获奖情况。 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1)按获奖的名次来分类整理 学生填表 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2)按获奖的项目分类整理 学生填表 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3、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1题:分类统计车辆数量的题目。 题中给定了两种分类标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重点统计完成后交流:“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信息窗1—运动会获奖成绩 (练习) 教学内容:书1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统计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分析、实践能力。 重点:会用分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难点:把整理的数据准确地填写到统计表。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2题:统计本班学生的情况 统计的时候让学生看清统计的标准,先按照年龄来进行分类统计,再按照性别进行分类统计,两次的统计结果合计人数合起来,就是本班的人数。 第3题:分类统计树叶数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标准填写统计表,再提出“你还能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引导学生讨论后进行新一轮统计。 第4题:我的小书包 (1) 你的小书包中,哪样物品最多? (2) 你还有什么发现? 信息窗2—体育小明星评选(新授) 教学内容:书114—111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重点: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 难点:理解画“正”字记录、整理数据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上次二年级同学们参加了体育运动,有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出色,今天他们打算在班里评选出体育小明星。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王强、李亮、于小美、刘明谁能当选为体育小明星,需要将数据记录下来,并统计整理谁的选票最多。 解决:谁当选? 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明确记录数据的方法。 可以画对号,可以画三角号,也可以用其他符号,还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哪种方法你喜欢? 小结:观察上面三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对比得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最简便。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把统计的结果对应地填入到统计表中。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1题:下面是某十字路口一分钟内各种车辆通行情况统计。 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的某十字路口一分钟各种车辆通行情况,要求学生将统计结果填在图表中。 四、总结:记录数据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 信息窗2—体育小明星评选(练习) 教学内容:书101—10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 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重点: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 难点:理解画“正”字记录、整理数据的优点。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2题:玩转盘 要求一次记录一次转动结果,然后将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第3题:摞方法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学具操作,每闪要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将记录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我学会了吗? 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 练习时,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地看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人数,并将记录情况整理在统计表中。 第2题:竞选读书小明星的情况统计。练习时,根据题目中画“正”字的数据填一下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成第二小题的涂一涂。 作业:完成课外实践。 我是体育小明星—漂亮的花朵 教学目标: 1.经历到大自然中去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花朵奥妙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并能用分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通过调查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 读一读,想一想。 自然界中的花朵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发现:白色的花最多,黄色第二,红色第三,黑色最少。不同种类的花的花瓣数也是有规律的…… 2. 查一查。 (1) 到大自然中去调查花朵的奥妙,尽量多地收集不同种类的花,按花的瓣数或颜色进行分类调查。 (2) 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3. 说一说。 互相交流自己分类调查或查阅到的资料。 展示调查结果。 (1) 自然界中白色花最多,其次是黄、红、蓝、紫、绿、橙和茶色的花,黑色的花最为稀少。其原因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白、黄色的花在绿叶衬托下很醒目,易被传粉的昆虫所辨认,蜜蜂对白、黄两色最敏感,蝴蝶善于分辨红色,所以在自然选择中白、黄、红色的花就变得多了。黑色花稀少的原因是因为黑色能吸收光波,易受光波辐射的伤害,因而被自然界逐渐淘汰。 (2) 花的瓣数跟植物的种类有关,比如蔷薇科的花瓣数一般是5瓣,十字花科是4瓣,兰科是3瓣……期中5瓣的花最多,如桃花、梅花、杏花、梨花、丁香花等。 4. 议一议。 (1) 交流调查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2) 交流调查感悟。 活动总结 通过调查或查阅资料,分类、整理、统计数据活动,使学生了解花朵的奥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十单元 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图形与拼组,对称,统计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2008年在我国发生一件大事,谁知道是什么事? 2、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畅谈) 3、看,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这里的小同学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呢!他们打算锻炼好身体,争取参加2008年的奥运会![出示情境图] 二、小组竞赛: 1、谈话:大家愿意参观一下他们的比赛吗?那让我们去看台上观看吧!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2、仔细观察图中的看台,你发现了什么? (看台分为A、B、C三个区域。) 3、谁来说一说A、B、C三个区各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读出这个数字。) 4、把每个区的数字卡片放在三个小组的前面,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区域。下面按小组开展竞赛:每答对一题加10分,看看哪个组最终是优胜小组。 (1)每组派代表说说:这三个数的组成(抽号回答) (2)A、B、C三个区,哪个区坐的人多啊?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吗?(学生抢答) (3)这么多座位,大约有多少个呢?(学生独立估算,集体交流。) (4)A区比B区少多少个座位?(每组派学生代表上黑板解答) (5)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6)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5、小结第一轮比赛各小组的成绩 6、第二轮比赛: (1)综合练习第1题:连一连 (板贴卡片) 1000          四个千和八个一 560           九百九十九 4008          最小的四位数 999           千位上是2,十位上是7的数 2070          五百六十 (2)综合练习第2题:我说,你拨,他来写 每组派一名学生,由一人说数,其余两人一个拨计数器,一个写数。 (3)综合练习第3题:开火车口算 300+400=          700+800=              5000+1000= 280-200=          60+500=               760+120= 70+140=           1000-800=             980-460= 650-30=           260-130=              400+600= 看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4)综合练习第4题:房子里可能住着哪些数字娃娃? 6(  )7>657          3(  )49<3549            789>(  )98   小组合作完成,要求找出所有可能的数字是什么。 (5)综合练习第6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25+436       778-563       168+832 400-198       49+527        913-754 各人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6)综合练习第5题: 东东:这学期我大约认了650个字。 明明:我认的比你多得多。 小文:我认的比你少一些。 小文可能认识了多少个字? 350个 590个 670个       明明可能认识了多少个字? 630个 680个 900个       根据上面的选择,明明比小文多认多少个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综合练习第7题: 客商要订购800只风筝。工厂工作进度统计如下: 第一周完成286个,第二周完成327个。 估一估,多长时间能交货?说说你的理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统计各小组成绩,评出优胜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有关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去看台上参观了学校的运动会,而且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要先去跳高场地参观,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收获。[出示情境图中的跳高场地部分]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得到了哪些有关的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女孩的跳高成绩是多少?)指名解决问题 3、这些信息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系? 4、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5、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6、巩固练习: 5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8分米=(    )厘米 60分米=(   )米     (     )毫米=3厘米       (      )分米=9米 (    )米=8千米     (      )米=70分米        7厘米=(     )毫米 8、扔铅球的小男孩扔了多远?4米5分米是多少分米?多少厘米? 三、复习时间单位: 1、谈话:跳高场地很热闹,跑道上的比赛更精彩!看,那里正在进行1500米的比赛,第一名已经顺利冲过了终点,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成绩吧。[出示情境图中的跑道部分]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千五百米的学校记录是多少?学生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教师可以相机进行指导。)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4、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5、比“分”表示时间更短的单位是什么?表示比较长的时间,我们一般用什么作单位? 6、你能用这三个时间单位说几句话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7、巩固练习 (1)拨钟表,认时间(教师拨钟表,学生认时间;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表。) (2)填空练习 2时=(     )分      60秒=(     )分       3分=(     )秒 (     )分=1时      (     )分=180秒       (     )秒=2分 (3)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     )爸爸每天工作8(     )丁丁跑100米成绩是15(     ) 姐姐每天读书30(     )一节课有40(     ) (4)综合练习第12题: 7:00播放新闻联播 烧水 10分钟 刷牙 3分钟 梳洗 5分钟 从6:50开始,最快会在什么时刻完成这些事情?并说明理由。 (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有关图形与拼组、对称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的复习,我们不仅去参观了不少精彩的比赛,而且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现在,再来看这幅图的中间部分,看看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情境图中间的足球场部分] 二、复习图形与拼组,以及对称知识: 1、运动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 2、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3、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进行辨认。 4、(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想一想: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5、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6、在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与你的同位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强调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互相合作。) 7、一起来说一说长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正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8、图上还告诉我们足球场的左右两个半场是对称的,怎样就算是对称? 9、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称现象到处存在,能不能举几个对称现象的例子? (教师可以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的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综合练习第9题,说说每种色块各是几边形。 2、综合练习第14题,按照要求完成。 与你的同位交流一下,看看你们剪出的图形一样吗? 3、综合练习第15题,说说图中哪些事物是对称的? 把对称的部分涂上相同的你喜欢的颜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可真了不起。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数学问题,希望大家遇到问题时,要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从中你会获得很多快乐的。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有关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运动会真是精彩!这些小学生在这次运动会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复习统计知识: 1、这么多同学都在参加比赛,我们一起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分类统计的知识统计一下吧。 2、我们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按男女统计,或者是按照运动项目的不同来统计。) 3、那么就按同学们说的,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来统计,完成统计表。 4、课件出示统计表。 项 目 跑 步 跳 高 推铅球 合 计 人 数         5、展示学生的统计表,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表,并能从中发现问题。) 6、课件出示推铅球的成绩表。这是老师记录的这些小同学推铅球的成绩。 7、老师想很快就能看出有多少人的成绩在4米到5米之间,可以怎么办? 8、你能不能来帮帮老师? 9、赶快统计一下,填好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 成 绩 4米以下 4米—5米 5米以上 合 计 人 数         10、展示学生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11、关于统计的知识,你还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运用: 1、综合练习第16题,先在小组内统计一下,你们小组成员每天各在什么时间起床和睡觉? 2、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 3、展示个小组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4、汇总各小组的统计表,完成班级统计表。 5、观察我们班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6、集体交流你的发现。 7、你想对哪些同学说点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课后反思 84 .. 83 .
本文档为【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628KB
软件:Word
页数:8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