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计学 考试整理

统计学 考试整理

举报
开通vip

统计学 考试整理统计学 一.考试题型: (1)单选:10*1’=10’ (2)多选:5*2’=10’(选错了,没分数;少选了,得1分) (3)判断题:10*1’=10’ (4)简答题:4*5’=20’ (5)计算题:50’(有5-6题) 二、简答题范围: 1、变量及其分类: (1)变量:在统计中,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其中,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2)分类: 按照变量值连续出现与否,变量分为①连续型变量;②离散型变量 按照变量的取值确定与否,变量分为①确定性变量;②随机变量 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涉及的主要内容: ...

统计学 考试整理
统计学 一.考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型: (1)单选:10*1’=10’ (2)多选:5*2’=10’(选错了,没分数;少选了,得1分) (3)判断题:10*1’=10’ (4)简答题:4*5’=20’ (5)计算题:50’(有5-6题) 二、简答题范围: 1、变量及其分类: (1)变量:在统计中,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其中,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2)分类: 按照变量值连续出现与否,变量分为①连续型变量;②离散型变量 按照变量的取值确定与否,变量分为①确定性变量;②随机变量 2、统计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涉及的主要内容: ⑴确定调查目的:即明确统计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其中调查对象,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⑶确定调查项目。其中调查项目,指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调查中的标志有①品质标志;②数量标志。 ⑷调查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和问卷的设计。其中调查表的形式有①一览表;②单一表。问卷调查,分为①非政府机构的个人调查;②社会调查;③市场调查。 ⑸确定调查时间,即确定①调查时间;②调查期限。 ⑹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其中调查组织工作,指①确定调查机构;②组织和培训调查人员;③落实调查经费的来源和开支办法;④确定调查资料的报送方法;⑤公布调查结果的时间。 3、统计指标的分类: 根据统计指标所反映对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⑴数量指标:外延指标,表示总规模、总水平。⑵质量指标:内涵指标,表示2个总量指标对比的比率。 4、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⑴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一般水平和集中趋势。其中集中趋势,指总体各单位的次数分布从两边向中间集中的趋势。 ⑵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的发展水平。其中,比较不同单位同类现象的发展水平,一般不用总量指标来对比,多采用平均指标。 ⑶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社会经济现象,多用平均指标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因为可以消除偶然因素和现象规模的影响,比较确切地反映总体现象变化的基本趋势。 ⑷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中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必须借助于平均指标。 5、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 ⑴无偏性。 其中无偏估计,要求估计量没有系统偏差。 ⑵有效性。 若方差越大,则无偏估计量越无效;若方差越小,则无偏估计量越有效。 ⑶一致性。 一致性,指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统计量充分靠近总体参数本身。 6、抽样平均误差的影响因素: ⑴总体的变异性,即与总体标准差的大小有关。 当总体标准差越小时,抽样平均误差越小;当总体标准差越大时,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⑵样本容量。 若样本容量越大,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小;若样本容量越小,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⑶抽样方法。 若采用不重复的抽样方法,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小。 ⑷抽样的组织形式。 7、简述假设检验的5个步骤: ①建立假设:原假设是 ,备选假设是 ②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③选择显著性水平α、确定拒绝域。 被事先选定的可以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叫做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它决定了否定域的大小。由α所决定的否定域与接受域之间的分界值被称为临界值。 ④计算检验统计量。 根据显著性水平确定统计量的否定域或临界值,并注意是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 ⑤判定/显著性检验。 8、简述非参数假设检验的优缺点: ⑴优点: ①检验条件比较宽松,适应性强;②自由分布检验的方法比较灵活,用途广泛;③自由分布检验的计算相对简单。 ⑵缺点: 由于信息利用得不够充分,则检验功效比较弱。 9、相关关系的种类: ⑴按相关关系的程度不同划分,①完全相关;②不完全相关;③不相关。 ⑵按相关形式划分,①线性相关;②非线性相关。 ⑶按相关的方向不同划分,①正相关;②负相关。 ⑷按相关关系涉及的因素多少划分为①单相关;②负相关;③偏相关。 10、区别:样本回归函数 VS 总体回归函数 ⑴总体回归线是未知的,只有1条。样本回归线是每抽取一组样本,便可以拟合1条样本回归线。 ⑵总体回归函数中的β0和β1是未知的参数,样本回归函数中 和 是随机变量。 ⑶总体回归函数中的ut是Yt与未知的总体回归线之间的纵向距离,它是不可直接观测的。而样本回归函数中的et是Yt与样本回归线之间的纵向距离,当根据样本观测值拟合出样本回归线之后,可以计算出et的具体数值。 11.时间序列的种类: ⑴绝对数序列:①时期序列;②时点序列; ⑵相对数序列; ⑶平均数序列 12.影响时间序列的因素: (1)可解释的变动: ①长期趋势/趋势变动。指时间序列在较长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总趋势。长期趋势变动是受某种根本性的支配因素影响,从而呈现出各时期的发展水平不断递增或不断递减或水平变动的基本趋势。 ②季节变动。指现象在一年内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动 (2)不可解释的变动: ③循环变动。指变动周期大于1年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重复变动 或现象以若干年为周期所呈现出的波浪起伏形态的有规律的变动。 ④不规则变动/随机变动。指现象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不规则变动。 三.计算题 第2章 1. ①上限:组的最大值。②下限:组的最小值。③组距:上下限间的距离。 ④组限:相邻两组的界限。 2.“上限不在内”原则:例子——已知学生按照成绩分为50-60分、60-70分、70-80分、80-90分、90分以上。则,70分属于70-80分组内;80分属于80-90分组内。 3.公式:(重点) ⑴组距的计算: ①连续式分组的组距: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 ②间断式分组的组距: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1 ③开口组的组距:以相邻组的组距为本组的组距。 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 ⑵组中值得计算: ①闭口组的组中值:各组组中值= (各组上限+ 各组下限)/2 ②开口组的组中值:组距是以相邻组的组距为本组组距 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组距/2 或 组中值=上限-相邻组组距/2 3​ 组数的计算: 组数=全距/组距 4、例题: ⑴按百分制计分,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89 88 76 99 74 60 82 60 89 86 93 99 94 82 77 79 97 78 95 92 87 84 79 65 98 67 59 72 84 85 56 81 77 73 65 66 83 63 79 70 试分组,并计算组中值。 ⑵ 如某组数据最大值为139,最小值为107,组数为 7,则组距应为多少? ⑶按完成净产值分组(万元),计算各组组中值10以下 10~20 20~30 30~40 40~70 70以上 解: ⑴<60:59、56 60-70:60、60、65、67、65、66、63 70-80:76、74、77、79、78、79、72、77、73、79、70 80-90:89、88、82、89、86、82、87、84、85、81 90-100:99、93、99、94、97、95、92、98 组中值= (99+56)/2=77.5 ⑵因为 组数=全距/组距,则 组距= 全距/组数= (139-107)/ 7=4.5=5 ⑶利用“开口组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组距/2” ①10以下:组中值=(10-10)/2= 0 ②10~20:组中值=(20+ 10)/2= 15 ③20~30:组中值 =(30+20)/2= 25 ④30~40:组中值 =(40+30)/2= 35 ⑤40~70:组中值= (70+40)/2= 55 ⑥70以上:组中值= (70+30)/2=50 5. ⑴频率 =第i组频数/ 各组频数之和 频率的性质:①任何频率都是界于0和1之间的一个分数; ②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⑵频数密度=频数/组距 ⑶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6.重点 ⑴向上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方法是先列出各组的上限,然后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 ⑵向下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方法是先列出各组的下限,然后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累计。 例题:课本37-38页的“例2-2” 累计:逐级累加。 7.频数分布的类型: ⑴钟形图:“两头小,中间大” (看课本39页的“图2-2” )①对称分布 ②偏态分布 ⑵ u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⑶ J型分布:“一边小,一边大” (看课本40页的“图2-4” )①正J型 ②反J型 第3章 本章计算题重点——数值平均值、变异系数 3.1相对指标的计算 1.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 100% (指计算计划完成的程度) 2. 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 (1)根据总量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例题:设某工厂某年计划工业增加值为200万元,实际 完成220万元,则: 增加值计划完成相对指标=220/200*100%=110% 超额的绝对数=220-200=20(万元) 计划结果表明该厂超额10%完成增加值计划,超产20万元 (2)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例题:如某企业生产某产品,本年度计划单位成本降低6%,实际降低7.6%,则 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相对数=(1-7.6%)/(1-6%)* 100%=98.29% 成本降低率比计划多完成1.71% (3)根据平均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平均数/计划平均数*100% 例题:设某企业某月生产某种产品,计划每人每日平均产量为50件,实际每人每日平均产量为60件,则: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相对数=60/50*100%=12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超额20%完成可计划任务。 3. 计划执行进度的考核: 计划执行进度=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100% 其中①累计完成数,指计划初到报告期止的实际完成数;②全期计划数,指整个计划期总数 例题:某工厂某年计划产值为4600万元,一季度完成960万元,二季度完成1200万元,三季度完成1340万元。则 ①计划执行进度=(960+1200+1340)/4600*100%=76% (计划执行力度:指完成的计划程度) ②计划均衡性考核:(公式=每季度/总计划量) 第一季度:960/4600 *100% =20% 第二季度:1200/ 4600* 100%= 26% 第三季度:1340/4600*100%= 27% 所以,不均衡。 4. 长期计划的计算检查(以5年计划为例): (1)水平法: 5年计划完成程度=5年计划末年实际达到的水平/ 5年计划规定末年应达到的水平*100% (其中,“5年计划末”指最后1年。) 例题:如计划规定某产品第5年的产量为56万吨,第5年的实际产量为63万吨,则 5年计划完成程度=63/56*100%=112.5% (2)累积法: 5年计划完成程度=5年累计实际完成数/5年计划规定累计数*100% 例题:某市1996年~2000年间,计划规定基建投资总额为2.8亿元,5年内实际累计完成3亿元,则 5年计划完成程度=3/2.8*100%=107.1% 5. 结构相对指标 / 结构相对数 / 结构比重: 结构相对数=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 其中,结构相对数的特点,和 频率的特点 一样。 6. 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数=总体中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例题:我国1998年末从业人员为6995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4838万人,第二产业为16440万人,第三产业为18679万人。则 三个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为(34838/ 69957):(16440/ 69957):(18679:69957) =100:47:54. 7. 比较相对数/ 类比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100% (指 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类指标间的比较) 例题:某年有甲、乙两企业同时生产一种性能相同的产品,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19307元,乙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27994元,则 两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相对指标=19307/27994*100%=69% 8. 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数=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指标数值 例题:2003年末我国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户数达到53200万部,2003年末全国总人口数129227万人,则 我国电话普及程度=53200/129227=41部/百人 9. 动态相对数: (指 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上的对比)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3.2数值平均数——考试重点 1. 算术平均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 [例] 求74、85、69、9l、87、74、69这些数字的 算术平均数。 [解] (2)加权算术平均数: (其中,f 指各组的频数) 例题:课本56页的“例3-1” (3)是非标志的平均数 (成数) 在总体中,将总体分为:①具有某种性质的单位,用 表示; 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单位,用 表示。 他们的和为总体单位总数N,即 ,那么P的计算公式如下: P= / N 例题:课本59页的“例3-3” (4)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 ①算术平均数与标志值个数的乘积等于各标志值的总和。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②各个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③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值。 2.调和平均数(不能有标志值为0) (1)简单调和平均数: ①内涵:标志值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②公式: (其中:H,指调和平均数。N,指各组的标志总量,即组数) ③适用场合:各标志值对应的标志总量为1个单位或是相等的情况。 (2)加权调和平均数: ①计算公式: ②例题:课本61页的“例3-4” 3. 平均数计算方法的选择:(重点) 设: 则: 例题:某商品在三个市场上的销售情况: 市场 平均价格(元/千克) 销售量(千克) 销售额(元) 销售量比重% 甲 2.0 30000 60000 40 乙 2.5 20000 50000 26.7 丙 2.4 25000 60000 33.3 合计 —— 75000 170000 100 这题中:m=销售额; f=销售量; x=平均价格; 3. 几何平均数G :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 (1)简单几何平均数(适用于为分组资料): 对数式: 例题:某水泥生产企业1995的水泥为100万吨,1996年与1995年相比增长9%,1997年比1996年增长16%、1998年比1997增长20%,求各年的平均增长率。 解:………… (2)加权几何平均数: 前提:用以计算几何平均数的各项数值必须大于0 例题:某投资银行某笔投资的年利率按复利计算,25年的年利率如下: 年利率发展速度 年数 103% 1 105% 4 108% 8 110% 10 115% 2 解:………… 4. 幂平均数 : (1)①当k=1时,幂平均数, 为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 ②当k=-1时,幂平均数,为调和平均数计算公式。 ③当 K趋近于0 时, 幂平均数,为几何平均数计算公式 (2)幂平均数的是关于k阶的递增函数,即幂平均数是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随着k的减少而减少。 (3)三者之间的一般数量关系为: ①调和平均数小于几何平均数小于算术平均数; ②当各变量相等时,调和平均数等于几何平均数等于算术平均数。 3.3位置平均数……(重点) 1. 众数 (Mo表示): (1)定义:指社会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众数只与次数有关。 (2)众数存在的条件:总体单位数多,有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3)众数的确定 方法: 对于分组资料: ①单项式分配数列确定众数: 直接观察———观察观察频数,频数最大为众数。 ②组距式分配数列确定众数: 在等距分组条件下,众数组就是次数最多的那一组;在不等距分组的条件下,众数组是频数密度或频率密度最高的那一组。 (4)公式: ①下限公式: ②上限公式: (参考课本65页的,字母文字说明)(2个公式,只需记忆1个就可以了) (5)例题:求下表中的众数 解: 利用“下限公式” =168+(34- 25)/ [(34 – 25)+ (34- 20)] *6 还有课本65-66页的“例3-7”和“例3-8” 2.中位数: (1)确定方法: ①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先排序 当总体单位数n为奇数时: 当总体单位数n为偶数时: ②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例题:课本67页的“例3-10” ③组距式分组: 先根据累计次数找到中位数所在组 再用以下任何一种方法求出中位数 A.下限公式:向上累计 B. 上限公式:向下累计 (2个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记忆1个即可)(字母说明,看课本68页) 例题:课本68页的“例3-11” 3.总结————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①对称的正态分布:算术平均数等于众数等于中位数: ②非对称正态分布:皮尔生经验法则 3.4 四分位数 1.内涵:将总体中的各单位分割成相等的四部分。按从小到大排列,有3个数字。Q1————下四分位;Q2————中位数;Q3————上四分位 2.公式:(N 指个数) Q1的位次=(N+1)/ 4 Q2的位次=(N+1)/ 2 Q3的位次=3(N+1)/ 4 3.5分布离散程度的度量 1. 极差/全距: (1)计算公式: ①未分组及单项式 ②分 组: 其中,Umax代表最高组的上限;Lmin代表最低组的下限 2. 四分位差: (1)计算公式:数列的3/4位次与1/4位次的标志值之差。 即Q.D= Q3—Q1 或者 Q.D =(Q3—Q1)/ 2 (2)例题:已知17、19、22、24、25、28、34、35、36、37、38。求四分位差。 解:(未分组的情况) 因为Q3=36,Q1= 22 所以Q.D =Q3—Q1= 36—22= 14 3. 平均差(A.D): 未分组 分组 例题:试分别以算术平均数为基准,求85,69,69,74,87,91,74这些数字的平均差。 4. 方差与标准差: (1)未分组时, 方差: 标准差: (2)分组时, 方差: 标准差: 5. 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 其中, 指总体方差; 指组内方差的平均数; 指组间方差。 6. 方差与标准差的数学性质: (1)变量的方差等于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变量平均数的平方。 即: (2)变量对其算术平均数的方差小于对任意常数的方差。 即当 时, (其中,X0为任意常数) 7. 是非标志的方差与标准差: 例题:课本77页的“例3-1” 8. 变异系数/ 离散系数:(重点) (1)内涵:各变异指标与其算术平均数的比值。 (2)公式: ①极差系数: (即极差/ 平均数) ②平均差系数: (即 众数据平均差/ 算术平均数) ③标准差系数: (即标准差/ 平均数) (3)例题:课本78页的“例3-19”、“例3-20” 3.6分布的偏度和峰度 1.统计动差/ 距:反映分布偏斜或离散程度 2.原点动差:变量x关于原点的k阶距 (1)一般形式: ①未分组: ②分组: (2)k阶中心动差: ①当k=0时,即零阶中心动差 =1; ②当k=1时,即一阶中心动差 =0; ③当k=2时,即二阶中心动差 = 3.偏度: 当 =0时,左右完全对称,为正态分布; 当 >0时为正偏斜;当 <0时为负偏斜。 4.峰度 : ①当峰度指标β=0,分布为正态峰度; ②当峰度指标β>0时,表示频数分布比正态分布更集中,分布呈尖峰状态; ③β<0时表示频数分布比正态分布更分散,分布呈平坦峰。 课后练习:课本84页—87页的9、10、12、14、15、19、20、22 第5章、参数估计 1. 总体参数估计 形式:①点估计;②区间估计。 2. 点估计: (1)常用的点估计量: (总体均值 点估计量 是 样本均值) (总体成数 点估计量 是 样本成数) (总体方差 点估计量 是 样本方差) 3. 区间估计:(重点) (1)​ 区间估计的基本要素: ①样本点估计值( ) ②抽样极限误差:可允许的误差范围。 ③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置信度、概率保证程度) (2)​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A.总体方差 已知: (查阅353页的“正态分布概率表”) 则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 ①重复抽样时,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为 ②不重复抽样时,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为 例题:课本125-126页的“例5-4”和“例5-5” B.总体方差未知: (查阅课本355页的“t分布表”) ①重复抽样时,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为 ②不重复抽样时,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为 例题:课本127页的“例5-7” 4.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重点) (1)重复抽样时, ,其中 (3)​ 不重复抽样时, ,其中 例题:课本128页的“例5-8”和“例5-9” 5.例题: 例1:某商场从一批食品(共800袋)中随机抽取40袋(假设用重复抽样),测得每袋平均重量为791.1克,标准差为17.136克,要求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这批食品的平均每袋重量以及这批食品总重量的区间范围。 解: [800*778.84,800*803.36],即[623072,642688] 例2:某厂对一批产品的质量进行抽样检验,采用重复抽样抽取样品200只,样本优质率为85%,试计算当把握程度为90%时优质品率的区间范围。 解: 6.样本容量确定:(重点) (1)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①重复抽样时, ②不重复抽样时, (2)估计成数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①重复抽样时, ②不重复抽样时, 例题:对某批木材进行检验,根据以往经验,木材长度的标准差为0.4米,而合格率为90%。现采用重复抽样方式,要求在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木材平均长度的极限误差不超过0.08米,抽样合格率的极限误差不超过5%,问必要的样本单位数应该是多少? 解: , , , , : 7.类型抽样和 整群抽样 比较: ①类型抽样只和组间方差有关,与组间方差无关; ②整群抽样与群内方差无关,与群间方差有关。 课后习题:课本154-155页的“7、8(1)、9、11(1)(2)” 第6章、假设检验 1. 原假设与备选假设有3种情况: (1)双侧检验: (2)左侧检验: (3)右侧检验: 2. 两种类型的错误 : (1)①“弃真错误”:原假设为真,判断结论是拒绝原假设,因此决策产生错误。 (用α表示) ②“取伪错误”:原假设不真,结论是接受原假设,因此决策产生错误。 (用 表示) (2)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课本160页的“表6-1” 3.检验功效。: (1)α,指显著性水平/ 检验水平。 α越大,检验功效越好;α越小,检验功效越差。 (2)1-β,表示一个检验的效力,称为检验功效。 1-β越大,检验功效越好。 4. 总体参数检验: (1)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㈠图解“双侧与单侧检验”:课本163页的“图6-1” ㈡判断用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左侧检验 or 右侧检验) ①和“不相等”对应的是双侧检验; ②与“小于”相对应的是左侧检验; ③与“大于”相对应的是右侧检验。 (2)总体均值 的 假设检验:(重点) ㈠总体σ已知: (查阅课本353页的“正态分布概率表”) 1)、提出原假设和备选假设 (有三种情况) 双侧检验 左侧检验 右侧检验 2)、确定统计量 3)、确定显著性水平及拒绝域 ①确定显著性水平α ②双侧检验时,拒绝域为Z<-Zα/2或Z> Zα/2。 (即在Z<-Zα/2或Z> Zα/2时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 ③单侧检验时,即: 左单侧检验时,拒绝域为Z<–Zα;右单侧检验时,拒绝域为Z> Zα。 4)、计算统计量z的值 5)、根据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的关系,进行判定是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备选假设 例题:课本164-165页的“例6-3”和“例6-4” ㈡总体σ未知 (查阅课本355页的“t 分布临界值表”) 1)、提出原假设和备选假设 2)、确定统计量 t-检验统计量为 3)确定显著性水平及拒绝域 ①确定显著性水平α; ②双侧检验时,拒绝域为t<-tα/2或t> tα/2; ③单侧检验时,即: 左单侧检验时,拒绝域为t<–tα;右单侧检验 时,拒绝域为t> tα, 4)、计算统计量z的值; 5)、根据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的关系,进行判定是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备选假设。 例题:课本166页-167页的“例6-6”、“例6-7” (3)​ 总体成数的检验 :(重点) 1)​ 提出原假设和备选假设; 2)​ 确定Z 统计量: 其中,ρ代表总体的成数,p代表样本的成数 3)​ 确定显著性水平α和拒绝域。且计算样本成数P= n1 / n 4)、计算统计量z的值; 5)、根据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的关系,进行判定是接受原假设还是拒绝备选假设。 例题:课本168页的“例6-8:” 5、非参数检验———符号检验(最简单的检验): (1)中位数检验 :——(多为 双侧检验)(利用352页的“二项分布临界值表) ①作出假设: : = m; : m ②检验统计量:计数 ③确定拒绝域、查临界值表(课本352页) ④作出判断 例题:课本172页的“例6-11” 6、秩和检验:(对 符号检验 的改良) ⑴作出假设: H0:MA=MB,H1: ⑵求秩和: ①将甲、乙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②求秩次。 ⑶确定拒绝域,并查课本359页的“秩和检验表” ⑷比较秩和与临界值大小; ⑸判断。 例题:课本175页的“例6-13” 7.游程检验:课本176页的“例6-14” 课后练习:课本178页的1 第7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重点) (1)样本相关系数 公式:课本186页 (必考) ①这种题型,涉及到计算器的应用。 ②例题:课本186页的“例7-2” (2)样本相关系数( r )的特点: ①r 的取值范围是 [-1,1]; ②0<|r|<1。 其中0<r<1时,X与Y为正相关,当 -1<r<0时,X与Y为负相关; ③|r|<0.3 微弱相关;0.3≤ |r|<0.5 低度相关;0.5≤ |r|<0.8 显著相关 ;0.8≤ |r|<1 高度相关或强相关。 ④|r|=1,表明X与Y完全线性相关。 当r=1时,称为完全正相关;而r=-1时,称为完全负相关 ⑤r是对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度量。 r=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不意味着X与Y之间不存在其他类型的关系 (3)计算相关系数的“积差法”(必考) 其中: 则原式化为 其中 说明: 如果计算器会使用了,则直接列公式,再写答案; 如果不会使用计算器,写出公式,再具体写出以下单相关系数(X的平均值、∑X、∑X^2、Y的平均值、Y、∑Y^2、∑XY),然后代入公式中。 2.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重点) ①提出假设:H0: ;H1: 0 ①计算检验的统计量:…… ③确定显著性水平,并作出决策: 若t>t,拒绝H0;若t
本文档为【统计学 考试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14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09-19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