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举报
开通vip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第 27卷 第 2期 201O年 6月 建筑科 学与工程学报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Vo1.27 NO.2 June 2010 文章编号 :l673—2049(2010)02—005l一1O 0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倒塌研究进展 潘 元 ,刘伯权 ,邢国 (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华,吴 涛 西安 710061)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性能,全面总结 了各 国钢筋混...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第 27卷 第 2期 201O年 6月 建筑科 学与工程学报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Vo1.27 NO.2 June 2010 文章编号 :l673—2049(2010)02—005l一1O 0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倒塌研究进展 潘 元 ,刘伯权 ,邢国 (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华,吴 涛 西安 710061)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性能,全面总结 了各 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性能试 验研 究与理论分析的现状 ,重点介绍 了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在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研 究中的应用情 况;在 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指 出了基 于破 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抗地震倒塌研 究存在的 问 题 ,建议应在构件破 坏准则的基础上确定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 的倒塌准则和损伤评估指标。研究 成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地震倒塌的定量设计及计算分析提供 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钢 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 ;破坏准则 ;位移延性;倒塌;累积损伤识别 中图分类号 :TU375.4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Progress of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Based on Damage Criteria PAN Yuan,LIU Bo—quan,XING Guo—hua,W U T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1,Shaanxi,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a summary of existi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presented.The state—of-the—art of studies on damage criter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s for the collapse analysis was analyze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research,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based On damage criteria were addressed and pointed out for further study. That collapse criteria and damage assessment index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member damage criteria were sugges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serv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design on seismic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Key words:reinforced concrete;frame structure;damage criterion;displacement ductility;col— lapse;cumulative damage identification 引 目 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是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2008年 5月 12 13发生 的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中,经过抗震设计的结构震害明 显较轻 ,但是仍有一些按照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设计 的钢筋混凝土 收稿 日期 :2010—03 05 基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50608004);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60710004) 作者简介:潘 元(1974一),男,陕西西安人,讲师,工学博士,E—mail:pustudio@126.corn。 52 建筑科 学与工程学报 2010正 框架结构发生倒塌破坏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除 去地震烈度过大这一客观因素 以外,深入研究钢筋 混凝土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机理 ,对于改进 和完善中 国今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提高抗地震倒塌能力具 有深远意义 。 就防止结构体系在强震作用下发生倒塌而言, 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外界对结构的作用 效应与结构自身的相应抗力加以比较,并考虑其中 的随机性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在于选择怎样 的物理量以正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征地震引起 的结构破坏 ,这就是 抗震结构破坏准则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 ,钢筋混 凝土结构抗倒塌设计原则虽 已列人 中国《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送审稿),但是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得极 不充分。本文中笔者全面总结了各国建筑结构抗倒 塌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 了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在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研究中 的应用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 地震倒塌性能提供参考 。 1 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现行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 50011-- 2001)l3 中抗震设计的主要 目标之一是保证大震作 用下人 民的生命安全 ,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结构发生倒塌破坏的概 率尽可能降低至一定可接受 的水平。然而,迄今为 止各国规范 。。。中有关结构抗倒塌设计 的条款均为 基于经验或者概念意义 的考虑所得 ,缺乏充足 的试 验依据和深人的理论分析,结构抗倒塌能力并未被 有效探究以指导工程实际。 1.1 倒塌模式分类 建筑物按最终倒塌模式口ll一般可分为 :倾覆倒 塌和竖向倒塌。倾覆倒塌主要是在结构抗侧强度和 刚度退化后由重力二阶效应引起的过大层问变形所 致 ;竖向倒塌主要是由结构各承重构件失效所致 ,实 际工程的倒塌破坏均兼有这 2种特征 。合理的结构 地震倒塌评价指标应反映以上 2种破坏形式 。 结构若按破坏过程可分为:结构整体倒塌和结 构连续倒塌。结构整体倒塌由于发生概率低口 ,一 般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经过抗震设计 的结构均有一 定的冗余度);结构连续倒塌是结构局部某关键构件 破坏导致相邻构件失效,继而引发更多构件破坏,最 终产生和初始触因极不相称的大范围坍塌_l ]。 1.2 结构抗连续倒塌的研究进展 结构抗连续倒塌的研究最早始于 2O世纪“二 战”时期,Baker等l】 。。]以炸弹等武器爆炸引起的动 力效应对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 1968年 因煤气爆炸造成英国 Ronan Point 22层装 配式结构公寓连续倒塌事件则被公认为结构抗连续 倒塌研究的起点 。 ,从此 国外开展 了较为广泛的 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其问发生的 1995年美国 俄克拉荷马州城市联邦政府工作大楼E193和 2001年 世贸双塔 等多起重大连续性倒塌事件,更加推动 了这一研究的迅速发展。 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各国研究者主要 借助于灾害调查评估 、试 验研究和非线性数值分析 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进行 了研究 。 1975年 Taylor_2 针对 当时加拿大规范的附录 C对结构连续倒塌反应进行 了深入 阐述 ,指 出偶然 荷载是结构发生倒塌的主要原因且其取值不易确 定l_2 ,建议控制结构的局部损伤以防止倒塌,并给 出了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初步设计实例。1978年 El— lingwood等 。 针对于建筑结构的连续倒塌破坏讨 论了直接设计法和间接设计法的优缺点,推荐使用 直接设计法和构件损伤控制 。1983年 Gross等L2 对结构连续倒塌设计的替代荷载路径法进行探讨, 开发了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结构抗倒塌的初步设计。 1991年 wOOd等 朝对 1985年智利大地震进行的震 后灾害调查结果表 明,基底剪力 和层间位移角可以 表征结构破损,指出混凝土结构底层是薄弱环节,结 构进行抗震设计应满足截面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 1994年刘伯权等[2。]基于低周疲劳试验建立了 抗震结构倒塌的验算指标 ,并通过 18 000多个结构 倒塌反应算例得到了结构倒塌反应主要影响因素的 显著性水平和显著性顺序 ,将结构划分为强结构、中 强结构和弱结构 3种类型,并提 出了相应 的倒塌验 算方法。1998年 Corley等 对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城市联邦政府工作大楼由爆炸引起的倒塌破坏进行 了灾害调查分析 ,认为对新建建筑进行细部设计时 可通过增大结构延性来改善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对已建结构则可通过对柱进行局部加固、增加填充墙 或抗弯框架形成多重防线来改进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进入 21世纪以来 ,随着突发事件(煤气爆炸、恐 怖袭击和汽车撞击等)日益增多和特大地震频繁发 生 ,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 研工作者的关注。 试验研究 。。 ]手段从最初的拟动力子结构试验 逐步扩展至足尺振动 台试验 ,现场抗倒塌性能试验 研 究l3 叫成 果 也 时 有 发 表。随 着 数 值 分 析 技 术L4 的 日益成熟和通用(专用)分析程序[4 逐 第 2期 潘 元,等: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53 步推广应用 ,研究方法从灾害调查分析为主 逐步 扩展为以总结灾害经验和数值分析二者并重[56 5 9]。 研究对象从理想的单自由度体系~60 62]延伸至较 符合实际工程的多 自由度体 系l6。 引,部分文献 中甚 至研究了填充墙 的影响 ,需要指 出的是现阶段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框架结构 。目前各 国学者的研究 主要涉及 以下几个 方面 :①研究并论证制定抗 连续 倒塌规范条文的可行性与意义,指出抗连续倒塌的 研究方向;②研究结构遭遇初始破坏后的倒塌机理 ; ③研究防止结构连续倒塌的构造措施;④对结构物 倒塌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等。 1.3 结构抗倒塌设计 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下载煤矿测量规程下载配电网检修规程下载地籍调查规程pdf稳定性研究规程下载 通过上述的研究 ,几个 主要 的多地震国家先后 在各 自规范(规程)中制定了结构抗倒塌设计相关条 款,多数均为概念设计,其中 ASCE 7是目前惟一一 本详细阐述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 的规范l6引。根据 Ellingwood等 的建议 ,ASCE 7中给 出了结构 抗连 续倒塌的 2种设计方法 :直接设计法和间接设计法。 间接设计法主要通过规定结构构件的最小配筋 率、 整体性、延性、冗余度等措施来实现抗倒塌设计;直 接设计法则又可细分为 以下 2种方法 :替代荷载路 径法和局部加强法。其中替代荷载路径法已被美国 GSA 2003和 UFC 4-010—01规范采用,成为探 讨其 合理性及改进设计的方法 。中国虽在 2O世纪 7O年 代就已提出“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基本准则 ,但 由 于当时中国国情和国力所限,结构抗倒塌设计 方法 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 ,直 至 2008年汶JI J发 生特 大地震才再次引起 了政府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 高度重视 。 2 结构抗地震倒塌研究进展 建筑物的抗倒塌性能是结构设计应关注的首要 问题 。对 防止结构体系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 而言,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叫是将外界作用对 结构 的效应与结构 自身的相应抗力加 以比较 ,并考 虑其 中的随机性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然而从结构破坏 的实例来看 ,大量工程事故都与偶然荷载有关 ,对于 倒塌破坏更是如此。 概括起来,引起结构倒塌破坏的偶然荷载可分 为 2类 :爆炸(或冲击)荷载和地震荷载。从荷载角 度而言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冲击荷载一般持时短 、 强度大 ,爆炸能量的衰减与距离成正比,有效影响范 围有限;而地震荷载持时相对较长 ,地震产生的能量 极大,影响范 围极广,危害性更大 。因此 ,进行结构 抗地震倒塌研究具有更深远 的意义 ,尤其对于地震 多发 国家更是如此。 2.1 地震破坏机理 进行结构抗地震倒塌研究 ,首要问题在于选择 怎样的物理量 以正确表征地震引起的结构破坏 ,这 就是抗震结构破坏准则_7 所 要解决的 问题 。结构 的破坏形式总是与施加于结构的作用 (输入)及结构 (系统)的特性有关 ,只有 了解地震动的特性 与结构 的特性 ,才能了解地震破坏。通过多年来对地震动 宏观震害经验和仪器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一般 认为地震动的特性可以通过 3个要素来描述 ,即振 幅 、频谱和持 时。这 3个要素 的不同组合使结构破 坏呈现不 同形式 ,通常可归 纳为 2种形式 :首次 超越破坏和累积损伤破坏 。 2.2 单参数破坏准则 导致结构破坏 的地 震反应除与地震动特性 有 关 ,还取决于结构的动力特性 ,相应的破坏准则也受 人们在这 2个方面认识水平的影 响。在静力 阶段 , 输入地震动只考虑根据历史震害估计的地震最大加 速度 ,设计准则是静力强度准则 ;在反应谱 阶段 ,通 过反应谱考虑 了地震动 的振幅与频谱 ,也考虑了结 构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幅和阻尼)的影响,但 是 ,在设计中仍把地震惯性力看作静力 ,是一种等效 静力法 ,设计准则仍采用静力强度准则 。 到 2O世纪 6O年代 ,结构非线性反应研究盛行 , 以美国伊利诺大学 的 Newmark为首 的研究者们取 得 了有意义 的成果 。他们提出了用延性这个简单 的 概念来概括结构超过弹性 阶段的抗震能力 ,并把 延性大小作为衡量结构抗震能力强 弱的重要指标。 由于延性定义不能反映结构刚度 和强度退化 ,部分 研究者试图对其进行改进 。Bigger等首先提 出了破 坏 比的概念 ,破坏 比定义为初始切线刚度与最大变 位处一个减小了的割线刚度之 比。尽管不断减小 的 割线刚度 能反映强度 的退 化,但 未得到普遍重视 。 以上涉及 的静力强度准则、延性准则等均可统称为 单参数破坏准则 。 强调延 性对结构抗震的有利作用,强调结构 的 变形反应并把延性准则简化为可在设计 中采用的简 单形式,是 2o世纪 60年代到 2O世纪 70年代地震 工程学取得的一大进展 ,并为许多抗震规范所采用。 但是 ,将变形(延性 )作为判断结构地震破坏的惟一 标准却没有说 明问题 的全部 ,延性 准则 只反映了地 震动振幅和频谱的影响及结构非线性反应 的部分影 响 ,没有考虑地震动持时对结构 的累积破坏作用。 54 建筑科学与工程 学报 2010年 2.3 双参数破坏准则 随着实际震害经验 的积累、强震观测资料 的 日 益丰富、结构试验结果的不断增 多以及计算机 的普 及和功能的增强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日臻完善,人们 对地震动及结构特性的认识 日益深化 。人们注意到 单以振幅和频谱来表征地震动是不够 的,应该在振 动过程中考察结构的破坏。除考虑结构在大地震脉 冲下的首次超越破坏外 ,还应考虑累积损伤破坏。 2O世纪 70年代,对结构累积损伤的研究主要 集 中于钢结构的疲劳问题上l7 。Yao等根据所做 的软钢疲劳试验得出了其寿命 曲线 ,计算了单层钢 刚架在 E1 Centro地震波和 Taft地震波作用下的最 大反应和疲劳损伤,指出在地震强度较大或结构屈 服强度较小的情况下 ,应该用疲劳损伤而不是最大 位移反应量来确定结构的破坏。 日本神户大学 的 Mizuhata等分别做了薄壁 圆管和 8个缩尺比例均 为1:4的单层钢框架模型疲劳试验 ,应用金属疲劳 理论计算了 E1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疲劳损伤, 得出与 Yao等类似的结论。 结构累积损伤的研究在 2O世纪 8O年代取得 了 新进展。研究 的重点从 钢结 构转 到钢筋混凝土结 构 ,并注意到反复荷载引起的结构刚度 、强度和滞回 耗能能力退化以及变形和 能耗 (疲 劳)问的相互影 响。日本京都大学的 Iemura根据钢筋混凝 土梁 的 疲劳试验 ,得出了其寿命 曲线。Mizuhata等用 7个 缩尺比例均为 1:4的钢筋混凝土单跨框架进行了 固定变位的疲劳试验,得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 的疲 劳寿命,并将结构的破坏指数表示为最大变形和累 积疲劳损伤 的线性组合。Banon等 首先将结 构 破坏表示为最大变形和累积耗能的 关于工期滞后的函关于工程严重滞后的函关于工程进度滞后的回复函关于征求同志党风廉政意见的函关于征求廉洁自律情况的复函 数 ,并建立了 变形和能量的双参数破坏准则。但是可能由于所统 计数据的离散性太大,或者是因为所做试验仅为受 弯构件 ,未能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足够重视。 198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 Park和洪华生等建 立了最大反应变形和累积耗能线性组合的地震破坏 评估模型,即 Park—Ang双参数准则,具体损伤指数 D可按式(1)计算,即 r D一 /a +EP/(Q )]l dE (1) J 式中: 为地震作 用下结构的最大变形 ; 为单调 荷载下结构的极限变形 ;Q 为屈服强度 ;dE为滞 回 能增量; 为非负参数 。 由于 Park—Ang双参数准则[7 反映了破坏是由 大的荷载幅值和重复的循环加载效应联合作用所引 起的这一事实,较好解释了地震动的 3个要素各 自 对结构破坏的影响 ,在各国地震工程界得到了广泛 应用。陈永祁等[7 于 1986年对 Park—Ang双参数 准则进行了适当修正,然而修正后的准则最大缺点 是忽略了加载幅值和加载路径变化对累积损伤的影 响,这一点已为文献E79]的对 比试验结果所证实。 进入 2O世纪 90年代,McCabe等[8o]提出了基 于等效滞回耗能的破坏准则,该准则可以应用于地 震动的谱分析 ,也可以通过损伤指数确定简单结构 的延性系数,Fajfarl8u在这一准则 的基础上发展 了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1993年 Sadeghi等[8。] 提出了能量耗散破坏准则 ,将损伤指数表示为滞 回 耗能与最大变形耗能之 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周 疲劳试验中 。 首次循环单周耗能明显大于剩余循 环单周耗能这一事实。与此同时,欧进萍等 、牛 荻涛等 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 Park—Ang双 参数准则进行改进 ,为抗震结构 的灾害评估和可靠 性分析提供了依据。10年后 ,王东升等 也对双参 数准则进行 了改进 ,改进的地震损伤模型的规格化 最大位移与规格化滞回耗能是非线性组合 ,可以近 似考虑加载路径对损伤的影响。 不难看 出,各 国学者虽然对 Park—Ang双参 数 准则进行了修正 ,但能量毕竟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 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工程应用,能量的计算总是 比较困难的。 2.4 破坏准则研究进展 1995年 ,刘伯权等完成了 20根大 比例 钢筋混 凝土柱的低周疲劳试验 ,对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疲 劳特性进行 了较深入 的研究,得到了以延性 比为参 数的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疲劳寿命曲线。试验加载 方式包括单调加载 、等幅对称位移循环加载 、等幅不 对称位移循环加载和变幅位移循环加载。基于试验 结果与理论分析,提出了反映结构低周疲劳特性的 等效延性破坏准则 ,即 D一 一华 (2) 定 p 式中: ⋯为地震最大位移反应确定的最大位移比, ⋯ 一△一/a ,A⋯为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最大位移, △ 为结构的屈服位移 ; 为极限延性 ,即单调荷载下 结构的层间最大延性 ; 为考虑低周疲劳特性的等 效层问延性 系数;是为等效 系数 ,忌= (4N) · , N为等效滞 回次数 。 N 可通过式(3)计算 ,即 一 ” (卫 ) . (3) _ 第 2期 潘 元,等: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55 式 中: 为延性水平 下的滞 回次数 。 等效延性破坏准则将首次破坏和累积损伤破坏 统一在一个表达式中,其形式简单、概念明确,与工 程人员熟知的延性指标 联系,有利于在实际工程 中 推广应用 。但是限于语 言的原 因,破 坏准则应 与位 移延性直接联系这一思想未能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1998年 ,Rao等将 位移 延性 比这一 指 标 引入 Park—Ang双参数准则 ,修正后的准则形式为位移延 性和滞回耗能的线性组合 ,其表达式为 F D 一 盐 生 + (4) st ‘ 忌E st- 式 中: 为单调荷载下结构的位移延性 ; 。 一 为循环 位移系数 ,其大小介于 1和 之 间, 为循环荷载 下结构 的最大位移延性系数 ; 为结构反应常数 ,由 试验确定;E 为在循环位移 下耗散 的能量 ;E 为单调荷载作用下最大位移为 时耗散 的能量 ; 为单元受弯承载力系数 ,其大小介于 1和 2之间 ,对 称配筋时取 2; 为循环位移大小 。 该准则初步考虑 了加载幅值和加载路径对累积 损伤的影响,但没有能有效考虑轴压比对抗震结构 的影响 。尽管如此 ,由于该准则与工程人员熟知 的 延性指标联系,在抗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方面得 到了 广泛应用 ]。 1999年 ,E1一Bahy等对 12个桥梁工程 中广泛应 用的圆形截面桥墩柱进行 了低周疲 劳试验[9 ,得 到了其寿命曲线,并根据 Minner线性损伤理论确 定了其累积损伤指标 。 进入 21世纪后,抗震结构累积损伤研究取得 了 新进展。2009年,Zhang等l_g 将研究对象转向钢管 }昆凝土结构 ,对 12个大比例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低 周疲劳试验 ,得到 了桥梁工程中钢 管混凝土柱 的寿 命曲线。近年来 ,混凝土结构抗震破坏准则 本身 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 ,但破坏准则在结构抗地震 倒塌研究 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5 破坏准则在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2002年,Elwood等基 于修正 的 Park—Ang双参 数准则发展了以剪切破坏为主的框架柱剪一压复合 作用模型,并通过开源程序 OPENSEES对其完成 的振动台试验进行对 比分析 ,研究框架结构 的抗连 续倒塌性能 。 2007年 ,Mohammed等__g副在 Elwood等研究 的 基础上 ,建立了以发生弯曲破坏为 主的框架柱 的分 析模型,在 OPENSEES平台上开发了框架结构各 构件移除策略程序 ,即若构 件在地震作用下损伤指 数 D大于 1,则立刻移除,按照替代荷载路径法的思 路进行设计,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对结构抗地震倒塌能 力进行评价 。 2009年 ,Kim等注意到框架结构 的移除柱被移 除实 际上相当于瞬时在该处施加一个同样大小的反 力 ,对关键移除柱 的框架结构进行抗倒塌分析时应 考虑动力 的重分 布。因此 ,Kim 等应用 Park—Ang 双参 数 准 则 确 定 各 构 件 的 损 伤 状 态,并 基 于 OPENSEES开发了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程序。 为了迭代计算方便 ,以上分析均采用简化的双 参数准则判定构件的损伤状态,但仍未能合理反映 加载幅值及加载路径对结构累积损伤的影响。 3 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 ,现 阶段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 倒塌设计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1)合理 的抗震破坏准则 匮乏 。现有准则未能 反映荷载幅值和作用路径变化对结构累积损伤的影 响 ,尤其是高轴压大位移 幅值下 的低周疲劳试验资 料缺乏 。 (2)替代荷载路径法 中被移除构件确定方法单 一 。 设计时一般将底层柱逐个移除以确定重分布荷 载的传递路径 ,缺乏科学的识别方法和依据 ,其可作 为衡量构件是否失效的标准需进行深入研究 。 (3)地震倒塌准则和评价指标较少 。鉴 于结构 地震倒塌反应的复杂性 ,仅靠位移角来评价结构能 否实现“大震不倒”存在 不足,应在构件破坏准则的 基础上确定钢筋}昆凝土框架结构的倒塌准则和损伤 评估指标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地震倒塌 的定量设 计及计算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4 结 语 (1)为了进一步研究钢筋混凝 土结构抗倒塌性 能 ,总结 了各 国建筑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与理 论分析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 了抗震结构破坏准则 在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 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研 究存在的问题。 (2)结构抗地震倒塌量化设计越来越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破坏准则作 为评价结构 (尤其是构件) 破损状态的重要工具 ,应在抗地震倒塌分析 中发挥 56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gineering Vibration,1996,16(1):39—48. 1-13] KIM H S,KIM J,AN D W.Development of Integrat— ed System for 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 of Build— ing Structures Considering Dynamic Effectsl-J].Ad一 [1] 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 构专家组.汶川I地震建筑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学 1,14] 报 ,2008,29(4):1-9. [2] [3] Civil and Structural Group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Beij ing Jiaotong University.Analysis on Seismic Damage of Building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口].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8,29(4):1-9. 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三水准设防和抗 震设计基本要求[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26— 33. W ANG Ya—yong.Lessons Learnt from Building Dam~ ag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ree Earthquake Performance Obj ective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8,29(4):26 33. GB 50011—20¨O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Is]. GB 5001 1— 2OO1,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 ings[S]. [4] ACI 3 1 8—08,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 tural Concrete(ACI 318—08)and Commentary[S]. [5] [6] [7] [8] [9] [1o] [11] [12] GSA 2003,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 and Design Guidelines for New Federal Office Buildings and Major Modernization Projects[S]. UFC 4-010—01,Design of Building to Resist Progres— sive Collapse[S]. ASCE/SEI 7 05,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 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 BS 6399—1:l 996,Loading for Buildings.Part 1.('ode of Practice for Dead and Imposed Loads~S]. ICC 2005,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S]. CCBFC 1 995,National Building Code of Canada[S]. DEIERLEIN G G ,I IEI A B,HASEI T()N C B。et a1. ATC 63 M 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Seismic Collapse Safety of Archetype Buildings[(;/C|)]//ANDERs()N D,VENTURA C,HARVEY D.et a1.Structural Con— gress 2008:Crossing Borders. Vancouver:ASCE, 2008:1 10. 刘伯权,赖 明,白绍良.地震作用下剪切型结构的可 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l6(1):39~ 48. LIU Bo—quan,LAI Ming,BAI Shao liang.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hear Type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 E153 1,16] [17] [18] [19] [2o] [21] [22] [e3] [24] [25] 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2009,4O(1):1-8. ELLINGW OOD B R.M itigating Risk from Abnormal Loads and Progressive Collapse[J].Journal of Per— 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2006。20(4):315— 323. BAKER J F.Plasticity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war—time Structures[R].London: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1948:30—53. BAKER J F,I EAD W E,LAX P.The Design of Framed Buildings Against High—explosive Bombs [R].London: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1948:80— 113. PEARS0N C。DEI ATTE N.Ronan Point Apartment Tower Collapse and Its Effect on Building Codes1'J].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2005,l9(2):1 72—177. KAEWKULCHAI G,WII LIAMS0N E B.Beam Elem- ent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Procedure for Dynamic 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J].Computers& Structures,2004,82(7/8):639 651. S()ZEN M A,SRM I AKAR P F,C()RLEY W G.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of the Murrah Building[J].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1998,12(3):12O一136. 陆新征,江见鲸.世界贸易中心飞机撞击后倒塌过程 的仿真 分析lJ].土木工程学报 ,2001,34(6):8- . I U Xin zheng,JIANG Jian-jing.Dynamic Finite Elem- ent Simulation for the Collapse of W orld Trade Center [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1,34(6):8— 10. TAYI OR D.Progressive Collapse[J].Canadian Jour— nal ofCivil Engineering,1975,2(4):517 529 . BREEN J E,SIESS C P.Progressive Collapse--Sym— posium Summary[J].ACI Structural Journal,1979,76 (9):997~1004. EI I INGW ()()D B R,LEYENDECKER E V.Ap— proaches for I)esign Against Progressive Collapse[J].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l978,104(3):413— 423. GR()SS J I ,MCGUIRE W.Progressive Collapse Re— sistant Design[J].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ing,l 983,109(1):1 l5. WOOD S I ,STARK R,GREER S A.Collapse of Eight story RC Building During 1 985 Chile Earth— 第 2期 潘 元,等: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 57 [26] [27] E28] [29] [3O] [3i] [32] [33] quake[J].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1,117(2):600—619. 刘伯权 ,赖 明,杨 红.多层建筑考虑低周疲劳特性 的地震倒塌 反应分析 [J].地震工程 与工程振 动, 1994,14(2):86—93. LIU Bo—quan,LAI Ming,YANG Hong.Analysis of Collapse Earthquake Responses of Multi—·story Build—- ings Taking Account of Structural Low-cycle Fatigue Character[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 ing Vibration,1994,14(2):86 93. C0RLEY W G,M LAKAR P F,S0ZEN M A,et aI.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Summary and Recom— mendations for Multihazard Mitigation[J].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1998,12(3): 1OO一112. 魏 琏 ,戴 国莹.唐 山地 震作用 下一 座三 层钢筋 混凝 土框架结 构倒 塌 的分 析 [J].地 震 工程 与 工程 振 动 , 1981,1(1):25 33. W EI Lian,DAI Guo—ying.A Study on the Collapse of a Three—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d Structure in a Factory During the Tangshan Earthquake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1981,1(1):25 33. 王志浩 ,苗启松 ,陈肇元.冲击波作用下剪力墙 房屋 的 倒塌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3,14(1):26— 34. W ANG Zhi—hao。MIAO Qi song,CHEN Zhao—yu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llapse Process of Shear Wall Building Under Blast Loading[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1993,l4(1):26—34. VIAN D.BRU NEAU M .Tests to Structural Collapse of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Frames Subj ected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J].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3,129(12):1676 1685. EI WO0D K J.Shake Table Tests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n the Gravity Load Collap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 nia,2002. EI W OOD K J,M()EHLE J P.Drift Capacity of Re— 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with Light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J].Earthquake Spectra,2005,2 1(1): 71—89. NAKASHIM A M ,M ATSUM IYA T ,SUITA K , et a1.Test on Full scale Three storey Steel Moment Frame and Assessment of Ability of Numerical Simu— lation to Trace Cyclic Inelastic Behaviour[J].Earth— 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2005,35 (1):3—1 9. [-34] [35] [36] [37] [38] [39] [40] E41] [42] [43] KASAl K,U0KI Y,M0 I’oYUI S,et a1.E-defense Tests on Full—scale Steel Buildings:Part 1~ Experi— ments Using Dampers and Isolators[C]//ASC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Frontiers 2007.Long Beach:ASCE,2007:1-12. SUITA K,YAMADA S,TADA M ,et a1.Results of Recent E-defense Tests on Full—scale Steel Buildings: Part 1一 Collapse Experiments on 4-story Moment Frames[C/CD]//ANDERSON D,VENTURA C, HARVEY D,et a1.Structural Congress 2008:Cross— ing Borders.Vancouver:ASCE,2008:1-10. YAVARI S,ELW00D K J,LIN S H,et a1.Experi— mental Study on Dynamic Behavior of Multi——story Re—— 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with Non-seismic Detailing [C]//ASCE.Proceedings of the 2009 ATC & SEI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an Francis— co:ASCE,2009:489—499. YI W J,HE Q F,XIAO Y,et a1.Experimenta1 Study on Progressive Collapse—。resistant Behavior of Re—- 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J].ACI Structur— a1 Journa1,2008,105(4):433—439. SASANI M ,BAZAN M ,SAGIR0GLU S.Experimen— tal and Analytical Progressive Collapse Evaluation of Actua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J].ACI Struc— tural Journal,2007,104(6):73l_739. AKINCI N O.An 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ndustrial Chimneys[C 1// ASCE.Proceedings of the 2009 ATC & SEI Confer ence on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xist ing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San Francisco: ASCE,2009:964—971. SASANI M ,SAGIROGLU S.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Hotel San Diego l-J].Journal of Struc tura1 Engineering,2008,134(3):478—488. BANGASH T,MUNJIZA A.A Computationally Effi cient Beam Element for FEM/DEM Simulations of Structural Failure and Collapse[,C]//ASCE.Proceed 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rete Element M ethods.New M exico:ASCE,2002:1 33一 l37. 金伟 良,方 韬.钢筋混凝 土框 架结 构破坏 性能 的离 散单元法模拟[J].工程力学 ,2005,22(4):67—73. JIN Wei—liang,FANG Tao.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ailur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 tures by Discrete Element Method[J].Engineering Mechanics,2005,22(4):67—73. SCOTT M H,FENVES G L.Krylov Subspace Accel— 58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丘 erated Newton Algorithm Application to Dynamic Progressive Collapse Simulation of Frames[J].Jour— 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0,136(5):473—480. [44-1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基于单地震动记 录 IDA方 法的结构倒塌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 29(6):33-39. LU Da—gang,YU Xiao—hui,W ANG Guang—yuan. Structural Collapse Analysis Based on Single-record IDA Method I-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29(6):33—39. E45] su Y P,QI J R,LIU Y.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n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con—- crete Frame VCff/ASCE.Proceeding of the Eleventh Biennial ASCE Aerospace Division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n Engineering,Science,Construction,and Operation in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Long Beach: ASCE,2008:1—7. 1,46] PUJ0L s,sMITH—PARDO J P.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Abrupt Column Removal EJ3.Engin- eering Structures,2009,31(4):869—874. 1
本文档为【基于破坏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84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09-1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