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二讲演示稿

第一、二讲演示稿

举报
开通vip

第一、二讲演示稿null第一讲 绪 论第一讲 绪 论当代文学的提出 当代文学的源与流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发展状况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 如何学好当代文学 一 当代文学的提出 一 当代文学的提出1、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现阶段的未来文学的新质的指认和预设内涵。当代文学史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后的若干文学史的写作中。当代文学的提出当代文学的提出 2、80年代以来,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处理这一概念上,出现了分歧。一是对这一概...

第一、二讲演示稿
null第一讲 绪 论第一讲 绪 论当代文学的提出 当代文学的源与流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发展状况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 如何学好当代文学 一 当代文学的提出 一 当代文学的提出1、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现阶段的未来文学的新质的指认和预设内涵。当代文学史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后的若干文学史的写作中。当代文学的提出当代文学的提出 2、80年代以来,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处理这一概念上,出现了分歧。一是对这一概念的“科学性”提出怀疑,也质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分法,而强调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求另外的概念和分期方法。二是继续使用“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也赋予了新的内涵。 3 当代文学的性质:限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文学。二 当代文学的源与流二 当代文学的源与流生活为源,文学传统为流。在所有的文学传统中,五四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影响最大。 以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 战争文化传统由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传统,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组成。 三 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三 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三分法: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6- )。 null“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196619761949null十七年文学: 总的倾向:还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谱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在文学上: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在文学的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知识分子,建设“一支完全完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 在文学的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的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null创作上:多数作家积极投合战争文化心理自觉强调文学的政治目的性和功利性。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现;也有人注意到并试图纠正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与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不相适应性。null文革十年: 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正直文学只能在地下运行,四人帮的阴谋文学占上风。null新时期:80年代文学处在文化上的拨乱反正的过渡时代,恢复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其最大的特征。 表现在:肩负启蒙的责任,强化文人意识,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90年代作家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述,转向个人的叙述立场,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体确认。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对待中外遗产的批判继承 如何学好当代文学 如何学好当代文学 加强文艺理论的修养 加大作品阅读的力度 密切关注文坛的变化第二 讲 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二 讲 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 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二、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 三、双百方针 四、文艺界反右斗争 五、文学政策的调整 六、“左倾”思潮的升级 null一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大众意识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null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总之,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二、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二、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1、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null◇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2、中心议题2、中心议题 ①总结经验教训,以创作问题为中心议题,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学习掌握社会义现实主义的方法;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第三次文代会 (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 第三次文代会 (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 1、背景: 从国际看,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反修”斗争; 从国内看,“反右倾机会主义”之风突然从天而降。 2、大会主要报告—— 周扬副主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 ①认为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②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③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锄毒草”的问题; ④肯定了解放以来几次所谓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 ——第三次文代会召开后不久,中国进入调整的时期,所以这次大会的局限性和逆向作用,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二、 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二、 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ull一、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教育家陶行知曾以其“为穷孩子办义学”的事来推动平民教育。 null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1948年开拍,11月中断,编导孙瑜。 1950年再次开拍, 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 摄影制完成,在全国公映。 开始一片赞誉之声。null三、讨论的缘起 1951年3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文章,如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 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社论的要点有——△社论的要点有——a.《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武训办学的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华民族。 批判的焦点: 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null四、讨论的影响 a.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压力;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c. 产生了“电影指导委员会”,开始予以行政方式干涉创作。 五 、教训 A、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的先河 B、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对《红楼梦》 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对《红楼梦》 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null↓古装《红楼梦》剧照↑手绘《红楼梦》之黛玉←越剧《红楼梦》剧照null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之分。 null 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五四”以前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旧红学派——null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新红学”。 ★新红学派——null 二 俞平伯 (一九零零—一九九零),浙江德清人。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俞平伯著作图片 俞平伯著作图片 俞平伯著作图片 俞平伯著作图片 俞平伯著作图片 俞平伯著作图片三、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求证派,但他与胡适的不同在于,他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不能“一人一事”去附会。 俞平伯的主要观点有—— ①《红》是作者感叹身世之作,是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 ②《红》的主要观点是“色”、“空”——“色”是色欲之色(情场);“空”是幻灭; ③《红》的风格是“怨而不怒”。作者对《红》里的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特别是黛玉和宝钗,应该说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居其妙,莫能相下。”作者理想中的女性是“钗黛合一”(即为“钗黛合一论”)——《红楼梦》是“悲金(宝钗)悼玉(黛玉)”之作; ④《红》的传统性来源于《西厢记》。 null 四 、《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 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2、缘起: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嗣后,《光明日报》1954年10月10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五、批评俞平伯的观点五、批评俞平伯的观点 ①批评俞平伯的主观主义是非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看不到《红》是一部有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 ②批评俞平伯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进入,不从思想上分析,才会得出“二美合一论”,使作品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 ③批评俞平伯以考据代替研究,用考证代替了美学评价和文学批评。 六、批判运动的影响六、批判运动的影响 ①让人看到现实主义原则与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不少问题 ; 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强调了对“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学术问题被掩没到政治斗争中; ③促进了十七年文学中的敌我对立的“战争思维”的形成 。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胡风其人 2、胡风文艺思想 3、批判过程 null(↑) 1980年在北京( ↑ )1949年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坐议(与巴金、马思聪)null胡风生平简介之一 1902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二),胡风诞生于湖北蕲春县赤东乡(今黄土岭乡)中窑村一个以经营面食业为主的普通农民家庭。当时取名张名桢,后改学名张光人。 1912年,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读中学时,开始接触新文学运动,并试用白话文写诗。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25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英文系。 1929年,赴日本留学,结识了日本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等人,并加入日本反战同盟、日本共产党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积极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3年6月,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不久,成为两个重要现代文学社团的领导人之一,先后任左联宣传部长和书记、中华全国抗敌文协常务理事和研究部主任。 1934年冬,以胡风的笔名开始了专业作家生涯,之后,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 null简介之二 1936年,胡风在鲁迅的倡导的支持下,主编了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海燕》与《七月》等进步文艺刊物。在鲁迅、冯雪峰指导和支持下,发表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一文,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从而引起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作家们的异议,由此展开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抗战期间,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在当时进步青年读者中产生过很大影响。 解放后,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及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理论研究和文学队伍的组织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他因向中共中央上书《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而受到批判,并于1955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首要分子,被捕入狱。监禁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1980年,胡风冤案得平反。平反后,任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作协顾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五届常委。期间,他带病写出了近七十万字的回忆录、散文和杂文。记述了大量重要的文艺史实,并对自己的文学道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1985年6月8日,因患贲门癌去世,终年83岁。二、胡风的文艺思想 二、胡风的文艺思想 1、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以市民为盟主的中国人民大众底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正是市民社会突起以后的、累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艺传统底一个新拓支流”。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态度一直在坚持着五四的文学传统。 2、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 胡风认为:民间文艺不可能有民主主义的观点;应该“从社会基础相类似的民族移入形式。” 3、现实主义观点——与周扬、林默涵、何其芳分歧的中心 3、现实主义观点——与周扬、林默涵、何其芳分歧的中心 A.现实主义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文艺上的体现,是艺术方法上的特殊形式。→此观点一方面体现了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世界观指导一切。[而林默涵的观点则是主张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合一的。] 胡风把一个作家分成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前者是对世界的忠实,后者是世界观。 B.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一个作家主体的敏锐的感受力,燃烧的激情、深邃的思想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最早胡风指的是作家主体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 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作为作家的主体与客观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的自我扩张、不断的自我斗争的过程。 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的生命被作家的精神世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的当中,作家的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的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经过了这样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的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的缘起(1955年) 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的缘起(1955年) 1.直接缘起: ⑴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 ⑵1953年,林默涵、何其芳分别在《文艺报》上发表《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 ⑶1954.10.31—11.8,中国文联与作协的扩大会议批评《文艺报》处理李希凡、蓝翎文章的错误。胡风做了两次发言,矛头对准周扬、林默涵,提出“《红楼梦》问题是我们的战线的失败”,认为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庸俗社会学的思想战线”; ⑷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反驳了林默涵、何其芳等人对他的批评。 2.历史的分歧 2.历史的分歧 ⑴左联内部的矛盾; ⑵国统区与解放区不同处境,文艺整风带来的矛盾激化; ⑶解放前夕批判胡风与舒芜《论主观》,再次挑起的风波; ⑷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对胡风与路翎主观思想的批判。 “胡风集团”被批判过程“胡风集团”被批判过程1952.5.25舒芜于《长江日报》发表检讨文章 1952.6.8 胡乔本称之为“文艺上的小集团”     同年林默涵、何其芳分别对其做了批判 1954.7 胡风向党中央递交《三十万言书 》 1954.10-12两次长篇会议发言批判文艺官员 1955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文艺思想报告的指示》 1955.4舒芜交出与胡风及其他人的私人信件 1955.5毛泽东将其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被牵连的共有2100多人 1980年平反,1986年举行追悼会,(1985年6月8日逝世),1988年彻底平反。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胡风:《三十万言书》 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 康濯:《<文艺报>与胡风冤案》 舒芜:《第一批胡风材料发表前后》 以上可参见《枝蔓丛丛的回忆》一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胡风图片 胡风图片 胡风图片 胡风图片 舒芜图片 舒芜图片 胡风图片 胡风图片 三 文艺界的短暂春天 三 文艺界的短暂春天 1、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 三、双百方针三、双百方针1 双百方针的提出: 2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 评价:“双百方针”的提出是积极的,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百花时代”。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指出,“双百方针”毕竟只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政策”,它与人们所想象的某种“自由”尚有一段距离。 null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null 3、影响:文艺界的繁荣苗头 A.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钟惦棐《电影的锣鼓》、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B.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敢于揭露生活的矛盾,突破了“无冲突论”,有意识地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 刘兵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质疑和批评现状,召回作家的批判意识 C.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表现出对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四 文艺界反右斗争四 文艺界反右斗争全国的反右斗争 1957年4月初,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开展整风运动。止于1957年10月,全国就已划出右派分子55万人。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早展开的方面,是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的批判。 反右斗争图片(一)反右斗争图片(一)反右斗争图片(二)反右斗争图片(二)null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 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 。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 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null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 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 《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文艺界反右斗争文艺界反右斗争结果: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双百方针”所曾允诺的“自由”的结束,而且,它更意味着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的空间进一步逼窄,意味着左翼内部的更加激进的文艺指导思想开始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今后的文艺实践中,开始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激进实践。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1962)五、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1962)1958年大跃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1960年冬季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应地,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开始进行。 null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null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null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艺政策的调整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现实主义深化 第一,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不同于两结合。通过强调现实主义来克服前一时期对“浪漫主义”的片面鼓吹。 第二,要敢于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写出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 第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家应当深入生活,独立思考。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六、“左倾”思潮的升级六、“左倾”思潮的升级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对《李慧娘》及《有鬼无害论》的批判 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围剿刘志丹与《刘志丹》刘志丹与《刘志丹》《李慧娘》《李慧娘》吴晗照片吴晗照片《海瑞罢官》《海瑞罢官》姚文元姚文元 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江青照片江青照片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文革中破“四旧”文革中破“四旧”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文学思潮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文学思潮二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 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黑八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中间人物论”、“反题材决定”论、“反火药味”论,“离经叛道”论和“时代精神回合”论。 作品黑:“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null队伍黑:“我们的许多文艺工作者,是受资产阶级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在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过程中,有的人又经不起敌人的迫害叛变了,或者经不起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烂掉了”,或者“在全国解放后,进了大城市,许多同志没有抵挡住资产阶级思想对我们文艺队伍的侵蚀,因而有的在前进中掉队了。”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三、文学环境:三、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失去写作的权利。文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样板戏”)。“写作组”(理论批评)。 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封闭。文学的“无经典”时期(毛诗词,鲁迅)。也有暗流涌动。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文革”期间的文学,存在着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另一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传播的作品。 “文革文学”重要特征:政治的直接“美学化”;文学写作“思维过程”的公式:个别(众多的)——一般——典型;象征方法的广泛运用;“典型化”的方法。 重新构造“经典”——八个样板戏 文艺生产完全纳入政治体制中,样板戏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样板戏样板戏八大“样板戏” 之《红灯记》八大“样板戏” 之《红灯记》铁梅送情报痛说革命家史《红灯记》《红灯记》八大样板戏之 《智取威虎山》八大样板戏之 《智取威虎山》深入匪窝发动群众卫 生 员 白 洁样板戏之 《红色娘子军》样板戏之 《红色娘子军》样板戏之 《白毛女》null奇袭白虎团奇袭白虎团《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创业》《创业》null主流小说(“样板小说”)主流小说表现为明显的两种类型:一是直接为极左集团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小说,如《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作品。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这是“文革”期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阴谋文艺”最早最典型的代表作。 null“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 “八亿人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 二是不直接配合当权派的政治斗争,但又不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冲突,明显渗透了当时时代特征的小说作品。如浩然的《金光大道》等。null“浩然现象” (1932-),天津宝坻人。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阳天》。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对体制的顺从。空隙、裂缝。“本质化”。 80年代,《苍生》等。 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 畸形的时代。复杂的人性。另一种文学:地下文学另一种文学:地下文学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 null1、地下诗歌: 1)诗人的地下诗歌: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牛棚诗抄”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1975) 穆旦的最后的诗(1975-1976) 在80年代公开发表。 null2)知青的地下诗歌: 早期: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等。影响很大。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多多、芒克、根子、北岛等。 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null2、“手抄本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 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 null张扬 “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地下小说——《第二次握手》首先,小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爱情的忠贞和在爱情上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其次,小说还高度地赞扬了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坚持正义的高贵品质,小说把知识分子坚贞不渝的爱情,把他们对祖国忠诚的爱和对科学的痴心不改结合起来描写《第二次握手》在艺术上也突破了“文革”主流小说通常采用的“三结合”模式,富有自己的特色。小说采用了类似“畅销书”所常用的手法,像故事场景注重可视性效果,故事情节曲折、起伏跌宕,用悬念、倒叙、穿插、回忆等来吸引读者,故事本身具有传奇色彩等。 null3、天安门诗歌 1976年2月-4月,悼念周总理的自发抗议运动。特殊的发表、传播方式。 1978年12月,搜集整理出版《天安门诗抄》。绝大多数为旧体诗。
本文档为【第一、二讲演示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317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09-16
浏览量:28